语文的典故
① 语文的成语典故与那个人有关
1.《后汉书.马援转》
2.《晋书.谢安传》
3.《后汉书.班超传》
4.《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杀妻者,吴起。
5.战国时期,苏秦
6.《汉书.霍光传》
7.成语出处: 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佞幸盘荒》:“可烦传语夫人,东窗事发矣。”
据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佞幸盘荒》载,宋元间传说, 秦桧欲杀岳飞时,曾与妻子王氏在东窗下密谋。后桧游西湖,舟中得疾,见一人披发厉声曰:“汝误国害民,吾已诉天,得请矣。”桧死后,在地狱备受诸苦。王氏给他做道场,并派道士去探望他,他对道士说:“可烦传语夫人,东窗事发矣。”后因以“东窗事发”或“东窗事犯”概指此事。亦用以喻阴谋败露,自食恶果。
8.《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9.晋朝 王羲之
② 语文典故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是我国古代民间的四大美女----西施、王嫱、貂禅、杨玉环的雅号。
西施是春秋时期越国人,曾受越王勾践之命,前去侍奉吴王夫差。有一天,她去河边浣纱,她那窈窕俏丽的身影惊呆了游鱼,竟使游鱼忘记了游动,沉入水底,固有“沉鱼”之说。
王嫱即王昭君。西汉时,为了沟通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她受命和婚匈奴。在出塞的路上,她触景生情弹起了古琴,那如泣如诉的琴声,竟使飞雁听后忘记展翅飞翔,从高空跌落地上,故称“落雁”。
貂禅,有名无姓,在《三国演义》中可称美绝。她拜汉献帝大司徒王允为义父。有一天,貂禅在后园拜月,忽然,一片彩云遮住了明月,恰好被王允出来看见。王允高兴万分,便向外人夸耀说:“我女儿比月亮还美,她的美容,羞得月亮只能躲进云里。”故有“闭月”之称。
羞花指的是杨玉环,即杨贵妃。一天,她在御花园赏花散步,指袖之间无意触及含羞草,那含羞草立刻卷了叶儿,宫女们不知是含羞草,误以为杨贵妃的天然姿容羞煞了花草,于是就传开了。后人便称她为“羞花”。
③ 语文的典故.
悬梁刺骨
【解释】形容刻苦学习。【出处】《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太平御览》卷三百六十三引《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世大儒。” 伯乐相马
【解释】伯乐:相传为秦穆公时的人,姓孙名阳,善相马。指个人或集体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出处】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七:“使骥不得伯乐,安得千里之足。”唐·韩愈《杂说》四:“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用法】主谓式;作定语;用于选人才【近义词】伯乐选马【成语故事】传说中,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延续到现在。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干里的骏马。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连素以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都仔细寻访,辛苦倍至,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乐立即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
驾车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他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没气力,吃得太多,骨瘦如柴,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伯乐牵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磐,直上云霄。楚王听到马嘶声,走出宫外。伯乐指着马说:“大王,我把千里马给您带来了,请仔细观看。”楚王一见伯乐牵的马瘦得不成样子,认为伯乐愚弄他,有点不高兴,说:“我相信你会看马,才让你买马,可你买的是什么马呀,这马连走路都很困难,能上战场吗?”
伯乐说:“这确实是匹千里马,不过拉了一段车,又喂养不精心,所以看起来很瘦。只要精心喂养,不出半个月,一定会恢复体力。”
楚王一听,有点将信将疑,便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果然,马变得精壮神骏。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楚王对伯乐更加敬重。
④ 初中语文古诗词中的典故
典故:闻笛赋、烂柯人、勒石燕然、亲射虎、遣冯唐,具体解释如下:
1、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司马氏集团而被杀,向秀经过嵇康故居时,听见有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
2、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了。
3、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4、亲射虎,看孙郎——孙郎即孙权,《三国志》记载孙权在一次出行中,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击毙了老虎。
5、遣冯唐——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
⑤ 初中语文应用典故的古诗句汇总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典故一:八百里分麾下炙
出处:晋王恺有一良牛名“八百里驳”
含义:指牛
典故二:五十弦翻塞外声
出处: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
含义:泛指各种乐器
典故三:马作的卢飞快
出处:三国时刘备骑的战马
含义:指良马
《江城子• 密州出猎》(苏轼)
典故一:亲射虎,看孙郎
出处:三国孙权“骑马射虎”
含义:作者以孙权自喻
典故二: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出处: 云中太守魏尚获罪被赦
含义:作者以魏尚自比
典故三:西北望,射天狼
出处:天狼星
含义:借指自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典故一:蓬莱文章
出处:指汉代文章
典故二:建安骨
出处:建安七子刚健爽朗的诗风
典故三:中间小谢又清发
出处:谢脁清新秀丽的诗风
三个典故的共同含义:作者用汉文、魏诗和小谢的成就来比并、称许李云和自己
《行路难》(李白)
典故一:闲来垂钓碧溪上
出处:指姜尚被周文王重用一事
典故二:忽复乘舟梦日边
出处:指伊尹受成汤重用一事
两个典故的含义:表达自己不甘消沉,继续追求的信心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典故一:怀旧空吟闻笛赋
出处:西晋向秀作的《思旧赋》
含义:表达诗人对受害的战友的悼念
典故二:到乡翻似烂柯人
出处:指晋人王质
含义:抒发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梅岭三章》(陈毅)
典故一:此头须向国门悬
出处:指春秋吴将伍子胥眼悬国门一事
含义:大业未成,诗人死不瞑目
典故二:取义成仁今日事
出处:《论语》“杀身以成仁”;《孟子》“舍生而取义”
含义:指为了真理,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勇于牺牲
《汉江临眺》(王维)
典故:留醉与山翁
出处:指晋人山简
含义:作者以山简自喻
《渔家傲》(范仲淹)
典故:燕然未勒归无计
出处: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含义:表现边关将士的报国激情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典故: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出处:《淮南子》:“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结网”
含义:希望得到对方的引荐
《别云间》(夏完淳)
典故:今日又南冠
出处:楚人钟仪被晋国关押始终戴着南冠
含义:指囚徒
《泊秦淮》(杜牧)
典故:隔江犹唱《后庭花》
出处:南北朝时陈后主作的舞曲
含义:这里指亡国之音
⑥ 语文典故题~
选A
你问的这道题是初中的题目,典故中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出自一篇高中的文言文《孔雀东南飞》.
详细的典故你自己看看参考资料吧。
至于B的红娘,看下面的网址:
http://ke..com/view/38607.html?wtp=tt
⑦ 语文历史典故带释义
画蛇添足:比喻多此一举,弄巧成拙。语出《战国策•齐策二》:有人画完了蛇以后又添上蛇足弄得不像蛇了。
狐假虎威:比喻接着别人的威势来吓唬或欺压他人。语出《战国策•楚策一》。
掩耳盗铃: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取别人家的铃铛。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
按图索骥:按照图像寻找好马。原比喻办事拘泥成法,不知灵活变通。现多比喻按线索寻找。语出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
拔苗助长:把禾苗往上拔,让它变高。比喻违反事物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也说揠苗助长。语出《孟子•公孙丑上》。
守株待兔:语出《韩非子•五蠹》:战国时宋国有个农夫,看见一只兔子在奔跑中撞在树桩上死去,从此就整天守在树桩旁,想再得到撞死的兔子(株,砍伐后残留在地面上的树桩。)后用”守株待兔“来比喻妄想等待意外的收获而不主动努力;也比喻死守狭隘的经验而不知道变通。
⑧ 高中有哪些常用的语文历史典故
1、投笔:
《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长城:
《南史 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缄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楼兰:
《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 疆域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 无花只有寒。苗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 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4、折腰:
《宋书 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
如:李白《梦游天姥岭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5、化碧:
《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6、鸿雁:
《汉书 ·苏武传》,匈奴单于欺骗汉使,陈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红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
⑨ 高中语文课本里的典故都有什么啊
人教版
必修一,荆轲刺秦,鸿门宴.
必修二,屈原离骚,孔雀东南飞,周公吐哺,横槊赋诗,兰亭盛会等.
必修三,蜀道难,昭君出塞,江州司马,马嵬兵变等
必修四,辛弃疾的词里面好多好多
必修五,滕王阁序里面好多好多.
选修里面更多了.
我是教高中语文的老师.还有什么留言问我吧.
⑩ 语文小典故
悬梁刺股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东汉·班固《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典故1】
汉朝的孙敬该苦好学,每天一早起来就读书,直至深夜。因为疲劳瞌睡,会不知不觉打起盹来。他就把绳子的一头悬在屋梁上,一头系着头发。这样,一打盹,头皮就会被扯痛。后来,他终于成为儒学大师。
【典故2】
战国时的苏秦因为游说秦国失败,家里人不理他,就发愤自学。每当瞌睡时,就拿锥子刺自己的股(大腿),直至鲜血淋漓。后来他成为有名的学问家。 后人将两人的事迹合在一起,用“悬梁刺股”形容刻苦自学。
凿壁借光
【典故】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囊虫映雪
【典故】
囊荧”的典故说的是晋朝的车胤,“映雪”讲的是晋朝人孙康的故事。他们虽然家境贫寒,生活艰苦,却能立志苦读,没有因为读书的条件差就停止学习。唐朝李渤《喜弟数再至为长歌》有诗说:“次兄一生能苦节,夏聚流萤冬映雪”。说的就是此二人的典故。曾国藩说过:“读书乃寒士本业,切不可有官家风味。吾于书箱及文房器具,但求为寒士所能各者,不求珍异也”。
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他的祖父车浚,三国时期作过东吴的会稽太守。因灾荒请求赈济百姓,被昏庸的吴主孙皓处死,此后车胤的家里就一贫如洗了。
车胤立志苦读,太守王胡之曾对他的父亲车育说:“此儿当大兴卿门,可使专学”。家中贫寒,晚上看书没钱点灯,他就捉些萤火虫放在纱布缝制的袋子里面,借着萤火虫发出的微弱灯光苦读。
在他父亲的指导下,车胤终于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一生中做过吴兴太守、辅国将军、户部尚书等官职。唐朝杨弘贞、杨番、蒋防都著有《荧光照学赋》,均是谈车胤之事。
孙康,晋代京兆(今河南洛阳)人,晋秘书监孙盛的曾孙、长沙太守孙放之孙。孙康幼时酷爱读书,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他想夜以继日地攻读,可此时家道中落,没钱买油点灯。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了。特别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躺在床上默诵。
一天夜里,他一觉醒来,忽然发现从窗外透进几丝白光。开门一看,原来下了一场大雪,大地闪闪发光,使他眼花缭乱。孙康心中一动,映着雪光,可否读书呢?他急急忙忙跑回到屋里,拿出书来对着雪地的反光一看,果然字迹清楚,比昏黄的油灯要亮得多!
整个冬天,孙康都夜以继日地苦读,从没有中断过。孙康砥砺求进,学有大成,终成晋时很有名望的学者,南朝宋景平年间官至尚书左丞,封德阳县侯。
元朝初年,孙氏族人从河南龙门迁到浙江湘湖,以“映雪堂”命名孙氏祠堂,以记念祖先孙康“映雪读书”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