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怎么写
首先写教学目标,抄现在是课改阶段上课要有新的理念分三部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然后分析教材:重点和难点 三 教具 四 教学方法 五 教学过程,可分详案和简案,详案要设想每句话怎么讲比较麻烦,简案只要写一下时间安排,和每部分教师的活动和学生的活动 六 板书提纲 七 教学反馈 这样的教案就比较完整,也能及时地总结问题。 我认为写教案最重要的是先确立教学理念,也就是第一部分,千万不能小看了这部分,否则上课就会漫无目的,效果比较差。
B. 小学语文老师教案怎么写,l具体到范文
《窗前的气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7个字,会写8个字,会用“可爱的”“高兴地”写句子,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体会同学之间的真挚情感,懂得珍惜友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团结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气球字卡、魔方字卡、学生字卡、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黑板上挂着的笑脸气球)小朋友们,你们看,今天的黑板上多了什么?你们喜欢气球吗?为什么?
2、 气球不仅可以你们这些健康的小朋友带来快乐,它同样也给一位生病的小朋友送去了惊喜,想知道他是谁吗?(贴有窗户图片的课题)让我们一起走进第22课。
二、初读课文
1、谁来读读课题?(多好听的声音,像银铃一样。)一起读读吧!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3、是的,老师也想知道,就让我们来读读课文吧,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到105页,听老师范读课文,注意:要听准字音。
4、听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有病的小朋友是谁?出示“科”(气球卡片贴黑板上)一起读,这个字你想怎样记?关于这个字,还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呢,想听吗?先告诉老师,“禾”字代表什么?禾苗长大了是什么?在很早很早以前,人们没有称量谷子重量的工具,就了明了一种斗,后来人们发现用斗来称量谷子的重量比较的准确,也比较的科学。记住了吗?“科”字还可以怎样用?出示“亚”,一起读,老师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亚”字是一个象形字,我们一起来看看它的演变过程:“亚”最开始表示一块不完整的方形的田地,四边都缺少一块,后来变成了这样,线条比较的清晰,然后就越来越象现在的汉字了,所以“亚”的意思是:不是最好的,是第二好的,你会组词吗?
三、随文识字
1、课文中还有许多的生字宝宝,想不想和它们交朋友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读课文,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老师,也可以请教小伙伴,还可以请教书上的大枫叶。(我发现你们会学习了,边读边画,这是一个学习的好方法。)
2、课文读的很认真,生字你们认识了吗?就和你的小伙伴用识字魔方来读读这些字吧。
3、(课件出示生字)老师看你们读的这么热火朝天的,也想和你们一起读一读,可以吗?我们来开火车,我先开。前两组小朋友读的声音洪亮,也都读对了,老师想加大难度,两个人一起来当火车司机,试一试。
4、生字读的是真不错,那下面就让我们在课文中理解理解这些字。
(1)谁愿意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自然节?其他同学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你的声音真洪亮、你读的真通顺)什么是传染病?
(2)所以科利亚只能一个人躺在病床上,科利亚的心情怎样?你是从课文中的哪句话看出来的?出示“呆”,谁能结合字形来说一说呆是什么意思?从这个字足可以看出科利亚没意思极了,谁能试着读出这种语气。强调“静静”“呆呆”和最后一个问句。
(3)就在科利亚一个人躺在病床上发呆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谁来读读第三自然节。气球是怎样飘上来的?谁来表演一下,老师来给你配音。他表演的怎么样?你们知道“摇摇摆摆”是什么意思了吗?
(4)气球飘了上来,这是怎么回事?谁来读读第四自然段,
其他同学想一想,气球是什么样子的?谁还能用“可爱的”说一句话?看到了这个可爱的红气球,科利亚想到了谁?找出书中句子。既然是猜测的,为什么会这么肯定是米沙呢?你体会到了什么?(同学之间的深厚友谊)想像一下,科利亚此时的心情怎样?带着这种心情来读这一自然节。
(5)“窗前的气球”代表了什么?自由读第五自然节,和小伙伴说一说。出示“逗”组词,用“高兴地”说一句话。
5、齐读黑板上的生字。
四、写字
1、“始”观察,这个字怎样写才能既美观又规范?范写,练写,评价。
2、自己写“亚”字。
五、扩展
1、看你们写的这样认真,老师再和你们玩一个小游戏,打气球。只要你能把藏在气球后面的新词读对,气球就会飘走。
2、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见到过这些字?
3、这节课你们不仅学会了这么多的生字和新词,你们也收获了科利亚和他的伙伴之间的友谊,老师也祝愿你们在以后的生活中也能找到这样的好朋友。
C. 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兔、冬、早、块”等10个生字,会写“飞、老、鸟、早”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小白兔机智沉着、关心别人的品质。
【内容分析】
《兔兄弟和老鹰》是一篇科普童话故事。故事讲的是兔兄弟利用自己身体的颜色,巧妙地躲过老鹰的袭击。课文中蕴含着这样的科学常识:有些动物可以利用自己身体的颜色,迷惑敌人,躲过袭击,从而保护自己。课前可让学生收集青蛙、大青虫、蝉、斑马、长颈鹿等动物图片。老师准备生字课件、朗读内容课件、图片课件等。
【学生分析】
小学生最喜欢看的是小动物最后摆脱了困难,取得了胜利,本课适合学生的阅读品味。小白兔利用保护色的原理机智地脱离了被老鹰追捕的危险,这一原理不需要学生了解透彻,只要求学生大致明白一些道理即可。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识字、读文、明理;第二课时写字、积累、实践活动,拓展思维(续编故事)。
D. 小学语文教案怎么写
《窗前的气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7个字,会写8个字,会用“可爱的”“高兴地”写句子,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体会同学之间的真挚情感,懂得珍惜友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团结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气球字卡、魔方字卡、学生字卡、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黑板上挂着的笑脸气球)小朋友们,你们看,今天的黑板上多了什么?你们喜欢气球吗?为什么?
2、 气球不仅可以你们这些健康的小朋友带来快乐,它同样也给一位生病的小朋友送去了惊喜,想知道他是谁吗?(贴有窗户图片的课题)让我们一起走进第22课.
二、初读课文
1、谁来读读课题?(多好听的声音,像银铃一样.)一起读读吧!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3、是的,老师也想知道,就让我们来读读课文吧,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到105页,听老师范读课文,注意:要听准字音.
4、听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有病的小朋友是谁?出示“科”(气球卡片贴黑板上)一起读,这个字你想怎样记?关于这个字,还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呢,想听吗?先告诉老师,“禾”字代表什么?禾苗长大了是什么?在很早很早以前,人们没有称量谷子重量的工具,就了明了一种斗,后来人们发现用斗来称量谷子的重量比较的准确,也比较的科学.记住了吗?“科”字还可以怎样用?出示“亚”,一起读,老师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亚”字是一个象形字,我们一起来看看它的演变过程:“亚”最开始表示一块不完整的方形的田地,四边都缺少一块,后来变成了这样,线条比较的清晰,然后就越来越象现在的汉字了,所以“亚”的意思是:不是最好的,是第二好的,你会组词吗?
E. 小学语文阅读的教案怎么写
望月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1、 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亮产生想象的句子的意思。 4、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应世界。 教学重点、难点 品读课文,体会感情,激发兴趣。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背诗导入,板书揭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请大家背一背,一人一句。 学生背诗句。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月亮的课文,中间也有不少写月亮的诗句,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1、明确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全文。一边读一边圈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也可以和同桌小声讨论解决字词障碍。 2、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检查生字读音。结合学生读情况,提醒易读错的生字读音: “甥”是翘舌音,后鼻音;“仁”是前鼻音,声母是“r”不是“l”;“偷”和“崐幽”的韵母是“ou”和“iu”;“欠”的韵母是“ian”;“眨”念“zha”,不念崐“zha”,不念“zha”;“挑战”的“挑”是多音字,在这里读“tiao”。 4、学生质疑词义,理解词义。 通过联系上下理解“清辉、凝望、瞳仁、绘声绘色”。 清辉:淡雅清纯的光辉。 凝望:出神地看。 瞳仁:黑眼珠。 绘声绘色:形容叙述、描写生动逼真。 通过工具书理解“云絮、剪影、不假思索”。 云絮:絮,像棉絮的东西。淡淡的云朵。 剪影:照人脸或人体轮廓剪纸成形。这里指事物的轮廓。 不假思索:假,借用。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通过讨论理解“晶莹、隐隐约约”。 晶莹:光亮而透明。 隐隐约约:看起来不很清楚。 5、存疑。 学生画出的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留待学习课文时解决。 三、再读课文,理解文章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不是单单写月亮的?除了写月亮还写了什么? 2、指名回答,明确: 课文除了描写月光下的景色,还写了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的事,以及小外甥对月亮奇特的想象。 3、我们应该怎样给课文分段?段意怎么概括? 四、课堂练习 1、进行写字指导。 5个左右结构的字“甥、瞳仁、偷、锁”应该写得左窄右宽,安排好比例。 2、用钢笔字描红、临写。 3、写近义词 光点( ) 凝望( ) 惊奇( ) 封锁( ) 4、读一读,再抄写。 清辉 流动 封锁 不假思索 隐约 挑战 剪影 绘声绘色 第二课时 一、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1、学生在小黑板上练习。 2、齐读这些词语。 二、学习第一段。 1、自由朗读课文第一段,注意捕捉读时内心的感受。 2、学生交流感受。引导学生说出:作者描写的月下江景太美了,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动人的图画。 3、同学们,想不想把这幅图画画出来?没关系,老师是“画家”,我来帮你画。不过你得告诉我,画什么,怎么画。 学生细读课文,思考作者描绘的“图画”上有哪些景物以及这些景物是什么样子的? 交流。 “图画”中的景物有月光、江面、芦荡、树林、山峰。 景物的特点: 月光---淡雅清纯 江面---浮光跃金 芦荡、树林、山峰---镀上花边 4、出示事先绘制好的国画或水彩笔。 请同学们看看,是不是你们脑海中浮现的画面。 播放课文第一段录音,学生边看图,边听录音,感受图画的整体意蕴。 6、指图让学生回忆课文,尝试背诵。 三、学习第二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出示句子:“是月亮把我叫醒了。”小外甥调皮地朝我眨了眨眼睛,又仰起头凝望着天上的月亮出神了。 教师质疑:月亮怎么会把小外甥叫醒呢? 学生回答。 从这句花中你看出小外甥的什么特点? 3、出示句子: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和他交谈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 那么,小外甥的聪明好学又体现在哪里? 分角色朗读第5~11自然段。 4、了解诗句的意思。 学生解释一、三两句。 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继续解二、四、五、六句。 “明日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把酒,端着酒杯。此句为倒装句。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低,比---低。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乌啼,乌鸦叫。眠。入睡。解释时补上谁“对愁眠”。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秋,解释时放在句首。平羌,平羌江。 5、指导读诗,背诗。 我们在读古诗时,可以不必过多地考察它的意思,重要的是根据诗句在头脑中形成画面,以画面帮助理解和背诵。 学生读背,背诗。 6、教师口述,引人情境:诗句是美妙的,月光是美妙的,这两种美妙的东西一起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使我们无比舒畅,沉醉在美丽而幽静、空旷而辽远的气氛中。 出示句子:诗,和月光在一起,沐浴着我们,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句子,会词义、意,会当时的意境。 7、谈话,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 学习了第二段课文,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 正是由于小外甥聪明好学,积累了数不清的美妙诗句,因为这美妙诗句的熏陶。小外甥变得更加聪明、幻想。国古代优美的诗句多如天上的繁星,要你勤于积累,有丰厚的回报。 四 、作业 1、复习文后练习3中的词语。 2、课外收集有关山水的古诗,背一背,准备参加班上的小型“赛诗会”。 第三课时 一、听写词语 清辉 流动 封锁 不假思索 隐约 挑战 绘声绘色 二、过渡。 小外甥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他的聪明好学体现在哪里?爱幻想又体现在哪里?让我们来继续学课文。 三、学习第三段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提问。 这一段写的是什么? 小外甥是怎样想象月亮的?划出有关句子,连起来说一说。 出示句子:“像眼睛,天的眼睛。”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 你觉得小外甥的想象怎么样?请联系你的生活经验去感受一下。 自由读句子,指名读。 3、讨论交流。 4、继续读课文,找出描写小外甥说话时的动作、神情的句子。 出示句子: 突然,小外甥又冒出一个问题来...... 他瞪大眼睛等我的回答,两个乌黑的瞳仁里,各有一个亮晶晶的小月亮闪闪发光。 小外甥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 他绘声绘色司说着,仿佛在讲一个现成的童话故事。 小外甥打了个呵欠,摇摇晃晃走回舱里去了。 圈出你认为应该重读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细细品味。 学生交流感受。引导学生说出:小外甥活泼可爱,天真好奇,爱幻想,而且善于幻想,头脑里装满了奇妙有趣的东西。 5、分角色朗读这一段。 四、学习第四段 1、齐读课文。 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 3、启发谈话:在小外甥的感染下,作者也情不自禁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你们想不想随作者一起去幻想一下?先请你闭上眼睛。 五、听录音,展开幻想 1、播放课文完整的录音,学生闭目静听,感受文章的整体意蕴美。 2、引导学生幻想。 请不要睁开你的眼睛。现在,你变成了作者,甲板上只留下你一个人。你久久地凝视着月亮消失的地方。 你想到了星星,想到了太阳,想到了彩虹,想到了风雨......你展开了幻想,在广阔的天空中尽情地飞啊,飞...... 学生闭目遐思、幻想。 3、引导学生把幻想到的东西说出来。 六、作业 1、抄写你喜欢的描写月光的句子。 2、背诵课文 2、 课外活动课上举行一次小型“赛诗会”。 附板书: 21、望 月 月下江景 美丽如画 比背诗句 聪明好学 想象月亮 爱幻想 独坐甲板 展开幻想
F. 小学的语文教案怎么写
小学的语文教案怎么写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回三个操作答要求:(1)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2)分析每课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中和每个模块(每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3)分析高中每课教材内容与初中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二)学生分析
学生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2)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3)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确定知识目标.(2)确定能力、方法培养目标及其教学实施策略.(3)确定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教学选点及其教学实施策略.
G. 小学语文教案怎么写
首先教案的格式:一教学内容分析;二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三教学重点与难点;四学习者特征分析;五教学策略与设计;六教学过程(重点);七教学评价设计;八课后反思及自我评价。一篇初中语文例子
一【教学思路】
本文是历史剧《屈原》的一个片段,是主人公屈原的长篇独自,也是一首激越澎湃的抒情散文诗。要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正确把握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特点,从而在诵读中品味作品的深刻内涵,感悟主人公的激情和斗志。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剧本主要靠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
2.了解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能力目标
培养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1.指导学生诵读,体味文章气势,感受情感律动。
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孕的深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屈原热爱祖国,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已经通过预习课文,掌握了基本知识。并且通过网络收集了解了本文的作者资料以及写作背景。具有较好的基础。但由于每一位学生学习能力不同以及自身约束能力不同,在对文章语句赏析与情感把握上面仍然较为生疏,且掌握程度有一定的差距。
四【教学重、难点】
①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意。
②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和性格特点。
五【教学策略】
主要采取多媒体创设情境,合作探究以及独立思索等方法。既能调动学生各种器官的感受,理解课文,走进人物。又能让学生提高阅读欣赏能力,学会合作,在共处中求知
六【教学资源与工具】
学习环境:多媒体教室
教学媒体:①屈原专题网站
②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七【课前准备】
学生 ①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②课前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的图片资料,了解屈原,了解郭沫若,并联系
课文P67的参考资料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教师:①准备多媒体课件。
②有关资料、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八【教学步骤】
一、导入:
学生利用多媒体展示郭沫若、屈原的相关资料,播放<橘颂》的背景画面(电影《屈原》插曲),感受草木飒飒的悲凉气氛,倾听屈原在波涛汹涌的流水岸边的仰天长问,(设置情境)简介历史剧《屈原》写作的时代背景。
二、整体感知:
(一)课堂范读:(多媒体)指出课文在形式上并不押韵,但节奏分明,声调铿锵有力。
(二)要求学生自行朗读,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文章气势,并谈感受。
(三)明确本文是屈原的内心独白,在语言表达上要感情澎湃,气势雄浑。
(四)要求学生按自然力声威的发展和屈原的感情脉络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层(1~3段),呼唤风暴怒吼,由衷赞美“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
第二层(4~6段),呼唤风、雷、电,表达憎恨黑暗、渴求自由的强烈愿望。
第三层(7~8段),赞颂闪电的光明与火花,并决心与之一起烧毁一切黑暗势力。
第四层(9—12段),义正辞严地诘责“土偶木梗”,表示与污秽、邪恶势不两立。
第五层(13段),表现屈原的坚强意志与必胜的信心。
三、品味语言:
(一)选读喜爱的句子,学生讨论、交流。
(二)精读好句,师生讨论、交流
例如:
1.“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
2.“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
……
明确:对黑暗势力的不屈不饶,对光明的热切向往。
(三)把握人物的情感和性格特点。
明确:热爱祖国,浩然正气,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
四、探究活动:
(一)象征手法,思想深沉,情感含蓄,表达凝练(学生讨论、交流、朗读)。
明确:文中屈原借助于讴歌伟大的自然威力,抒发了对摧毁黑暗的渴望和对这种伟大正义力量的赞美。
风、雷、电,这些自然界的现象,在诗人心目中,已经成为一种战胜黑暗的力量,诗人又把自己的伟大战斗精神融入咆哮的风,轰隆隆的雷和闪耀的电之中。因此屈原对风雷电的歌颂,也是对与黑暗势力作斗争的正义力量的歌颂。
(二)多种修辞手法,表达感情,增强语势。(学生讨论、交流、朗读)
明确:独白中屈原满怀激情地直接和风雷电对话,直接怒斥偶像神灵,这些拟人的手法,痛快淋漓地表达出鲜明的爱憎感情。
反复、排比的方法,充分地表达感情,使独白更有气势。如: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等等,感情洪流就都宛如江河溃坝,汹涌奔腾。
五、欣赏拓展:
(一)学生配乐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二)对比《封神榜》中的比干、吴国的伍子胥等,体会屈原的爱国热情,推荐阅读小说《红岩》。
(三)学生讨论、交流、朗诵课文前六段。
六、小结:
这篇散文诗,是“生之颤动,灵之喊叫”,是诗人自尊的灵魂喷薄而出的诗。它不仅是刻画屈原典型性格的最重要的一笔.是屈原斗争精神最突出的体现,而且它使全剧主题思想鲜明地突现出来。这篇散文诗,想像瑰丽奇特,把屈原和风雷电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显示了追求光明,毁灭一切黑暗的力量,使屈原的形象成为光明与正义的化身,塑造了千古不朽的爱国者的形象。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
2.不同时间段的屈原设计话剧表演。
九【教学评价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