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奥数题
1. 和差奥数题
设语文x分,则外语(x+5)分,数学(x+10)分
x+(x+5)+(x+10)=270
3x=255
x=85
语文85分,则外语90分,数学95分
2. 谁有语文的奥数题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编辑本段]一、译文
当初,吴王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经书当学官吗! 只应当粗略的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我常常读书,自己认为读书非常有益。”于是吕蒙开始学习。有一次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论议,(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已)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那个)吕蒙了!”吕蒙说:“与有志气的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眼光来看待(我),长兄怎么知道这件事太晚了!”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后)就告别了。 朗读节奏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这篇文章更加的生动
[编辑本段]二、词语翻译:
1、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2、权:指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现在浙江富阳县)人,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 3、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4、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5、今:现在。 6、涂,同“途”。当涂掌事:当涂,当道,即当权的意思。掌事,掌管政事(异议:当涂:地名) 7、辞:推托。 8、务:事务。 9、孤:古时候王侯的自称。 10、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等书。 11、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2、涉猎:粗略地阅读。 13、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14、乃:于是,就。 15、及:到了…的时候。 16、过:到。 17、寻阳:县名,现在湖北黄梅西南。 18、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19、非复:不再是。 20、更:更新。 22、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23、见事:认清事情。 24、但:只。 25、孰若:哪里比得上。孰:谁,若:比得上。 26、就:靠近 27、遂:于是,就 28、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三:几天,这里指“少”(与常见的“多”的解释不同)。 29、何:为什么 30、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曾经杀掉天水 31、耳:表示限制,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32、吴下:指吴国,现在江苏苏州 33、始:开始 34、与:和 35、论:讨论 36、议:评议 37、大:非常,木分 38、惊:惊奇 39、今:现在 40、者:用在时间词后面,无翻译 41、复:再 42、即:就 43、拜:拜见 44、待:等待。 45、吴下阿蒙: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 46、当:掌管 通假字 邪(yé)通“耶”,语气词,表反问;“涂”同“途” 一词多义 当:但当涉猎(助动词,应当) 当涂掌事(动词:正) 见:见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见事晚乎(认清) 古今异义 博士:古,当时古代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一种学位。 往事:古:指历史。今:过去的事。
[编辑本段]三、古今异义字
更 古:重新。 ............今:更加,越发 及 等到......时候。 大 很,非常。 岂 难道。 就 本意靠进,此为去做。 士 人物的通称。 过 到,经过。 但 【但当涉猎】 古:只 .............今: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耳 古:语气词,译为“罢了” ............今:耳朵 博士 古:当时专管传授经学的学官 ............今:求学的高学位。 见 古:知道 ............今:看见 【见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事物。
[编辑本段]四、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文学家。陕州夏县(现在属山西省夏县人)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的借鉴。治平三年(1066)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英宗命设局续修。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王安石行新政,他竭力反对,与王安石在帝前争论,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被命为枢密副使,坚辞不就,于熙宁三年(1070)出知永兴军(现在陕西省西安市)。次年退居洛阳,以书局自随,继续编撰《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成书。他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都亲自动笔。元丰八年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国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数月间尽废新法,罢黜新党。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年方20,中进士甲科。宋英宗(赵曙,1032~1067)继位前任谏议大夫,宋神宗(赵顼,1048年~1085年)熙宁(1068~1077)初拜翰林学士、御史中丞。 熙宁三年(1070年),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次年,判西京御史台,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哲宗即位,还朝任职。元丰八年(1085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排斥新党,废止新法。数月后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著作收在《司马文正公集》中。 司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其中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主持编写《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贯古今,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末年赵匡胤(宋太祖)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作者把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实,依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顺序记写;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联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 司马光一生大部分精力都奉敕编撰《资治通鉴》,共费时十九年,自英宗冶平三年(公元1066年),至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精力尽于此书”。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 司马光著述颇多。除了《资治通鉴》,还有《通鉴举要历》八十卷、《稽古录》二十卷、《本朝百官公卿表》六卷。此外,他在文学、经学、哲学乃至医学方面都进行过钻研和著述,主要代表作有《翰林诗草》、《注古文学经》、《易说》、《注太玄经》、《注扬子》、《书仪》、《游山行记》、《续诗治》、《医问》、《涑水纪闻》、《类篇》、《司马文正公集》等。在历史上,司马光曾被奉为儒家三圣之一(其余两人是孔子和孟子)。 在政治观点方面,司马光主张法制永远不变,其政治思想比较保守。他曾说:“先王之法,不可变也”;他认为,象周威烈王命晋大夫魏斯等为诸侯,是弃“先王之礼”,废“祖宗之法”。与宰相王安石是政敌。
[编辑本段]五、人教版教学参考
1、整体把握
本文是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的。因先前的史书已有较详细的记载,而又无新的史料可以补充,所以本文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进行改写的。与《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的文字相比,本文仅区区119字,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原文的精华,保持了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本文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
2、问题研究
1.本文是怎样以对话表现人物的?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趣。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并且,他还很爱才。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从另一方面,我们有不难看出一点——为什么在吕蒙“非复吴下阿蒙”的时候,鲁肃才和吕蒙“结友”,这里面难道没有一层社会原因吗?当吕蒙有了才华,有了见识,鲁肃看出来,这人,以后肯定有大作为,现在何不早早交友,以后大家相互之间有个照应。看来,一个人有没有很多朋友,你有没有“利用价值”还是很重要的!
3、练习说明
一、仔细阅读课文,想想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设题目的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 二、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所表示的语气。 设题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课文中的几个语气词所表示的语气。文言文中的语气词有重要的表情达意作用,并且数量多,用法灵活,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要注意随时积累。文言语气词的用法,要通过朗读来体会。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4.“大惊”一词从侧面反映了什么? “大惊”一词侧面反映了“怎样学”的问题。.
[编辑本段]六、相关资料
《资治通鉴》简介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294卷,有考异、目录各30卷,约300多万字。编年体通史。司马光初成战国至秦二世八卷,名为《通志》,进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完成,历时19年。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给君王,先辈的错误为借鉴,不再犯相同的错误,所以命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22种。帮助编撰者有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各就所长,分段负责,先排比材料为“丛目”,再编成“长编”,然后由司马光总其成,删订定稿。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记载了从战国时期到五代十国时期共1362年间的史事。 有“考异”以明取材不同之故,有“目录”以备查阅之用,为历史研究工作提供了较系统而完备的资料。注释主要有宋末元初人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清初严衍著《资治通鉴补正》,为《通鉴》拾遗补缺,刊正错误,也做了一些工作。 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诗事。 关于吕蒙 吕蒙(178—219),三国汝南富陂(现在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字子明。少依孙策部将邓当,当死,代领其部属。从孙权攻战各地,任横野中郎将。后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初不习文,后听从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鲁肃称其“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蜀将关羽,占领荆州。不久病死。 孙权与陆逊论周瑜、鲁肃及蒙曰:“……子明少时,孤谓不辞剧(剧,艰难、困苦)易,果敢有胆而已;及身长大,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图取关羽,胜于子敬。” (摘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 关于鲁肃 鲁肃(172~217年),字子敬,身高约合现今1.8米,临淮东城(今江苏泗洪临淮镇)人汉族,三国时期东吴著名政治家、外交家和军事家。他不但治军有方,闻名遐迩,而且虑深思远,见解超人。《三国演义》将其塑造成一个忠厚老实之人,忽略了他的才能,这是错误的。 鲁肃出生时其父就去世了,和祖母共同生活。鲁肃家中异常富有,但由于祖辈无人出仕为官,鲁肃的家庭虽然资财丰足,但并不属于士族阶层,只是那种在地方上有些势力的豪族。据考,鲁肃体魁貌奇,少时就胸有壮志,好出奇计,且爱击剑骑射。鲁肃性格好施舍别人。由于家道殷富,他常招聚少年,一起讲兵习武。晴天,偕众往南山(今江苏盱眙山的古称)射猎,阴雨,则聚众讲习兵法,以此练习武艺。 《三国志·吴志·吕蒙传》及裴松之注引《江表传》的有关文字 《三国志·吴志·吕蒙传》:“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之,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划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魏晋南北朝以《史记》《汉书》《东观汉记》为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勉勗邪’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今论,何一称穰侯乎?兄今代公瑾,既难为继,且与关羽为邻。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气,然性颇自负,好陵人。今与为对,当有单复(单复,犹奇正,古代战术之一),以卿(卿,当为“乡”。从卢弼说)待之。’密为肃陈三策。肃敬受之,秘而不宣。权常叹曰:“人长而进益,如吕蒙、蒋钦,盖不可及也。富贵荣显,更能折节好学,耽悦书传,轻财尚义,所行可迹,并作国士,不亦休乎?” 吴下阿蒙 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日:‘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唯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稻》、《左传》、《国语》及三史。’……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说解:吴下,指东吴。阿蒙指吕蒙,东吴大将。他学识不足,孙权劝他和蒋钦,要多读兵书、史书。吕蒙勤奋学习,大有长益。鲁肃和他交谈,常彼吕蒙驳倒。鲁肃赞许地说:你已不再是过去的东吴阿蒙了。后以“吴下阿蒙”称誉别人变化很大,长进明显;或反其意而用之,谦指自己毫无长进,也作“阿蒙吴下”。金元敏之《读裕之弟诗稿》:“吴下阿蒙非向日,新篇争遣九泉知。”清黄景仁《闻稚存丁母优》:“阿蒙吴下还依旧,他日登堂欲拜难。” 告诉我们的道理 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 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 6) 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催动附近的人也要学习,让社会也一起进步。 7) 做人不能太骄傲,要谦虚。 8)劝人要讲究策略。 9)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10)只要发奋学习,就能积学修业,学有所成。
[编辑本段]七、本文成语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编辑本段]八、关于当涂的解释
课本把“当涂掌事”联在一起解释为“掌权管事”,我认为不妥,“当涂”与下文的“寻阳”一样,是个地名,位于安徽省东沿,至于“掌事”,跟我们熟悉的“知县”“知府”“知事”一样,是个官职。 司马光用字,极其精炼。不会多用一个字的。 根据:三国时代的淮南袁术自立为帝的时候,理由之一就是一句谶语“代汉者,当涂高也”。这句话有四种解释。 1.是孙坚为了怂恿袁术自立为帝,解释成了公路。“涂假途也,乃‘路’之意!”涂,即途。途,即路。 这个解释用在这里显然不符。 2.涂高:本来解释是魏。《三国志》:“魏,阙名也,当涂而高,圣人取类而言耳”。吕蒙乃东吴官吏显然不会跑到魏国谋职,所以也不符。 3.即是课文中所说的掌权谋事,粗看之下好想像有道理,其实不然。我们研究一下,如果袁术仅仅是因为自己的字和当涂高有着牵强的联系就称帝,显然过于草率,毕竟他也是一路诸侯,不至于这么蠢。肯定还有其他原因。当时袁术控制着当涂县,如果是因为此,就说得过去了。如果解释为掌权管事,显然袁术当时还没有那么高的权利。 结论:因为孙权和袁术都是南方人,而且两人所处时代相同,所以字词用法也应该相同。所以推断孙权所书的当涂高,应是指当涂县令的意思。
3. 小升初经典的奥数题,容易考的。语文加数学。还有临汾平阳光明历届多次出的题考。
五年级数学期末测试卷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填空题:(1分×20=20分)
1、已知47×180=8460,则
4.7×180=( ),4.7×1.8=( ),0.47×0.18=( )。
2、3吨70千克=( )千克 480平方米=( )公顷
9平方分米2平方厘米=( )
3、在〇里填上“〉”、“〈”或“=”。
4.7〇4.7×0.99 6.3÷0. 98〇6.3×0.98
2.1÷1.1〇2.1 7.8÷0.01〇7.8×100
4、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0.93÷0.3=( )÷3 1.6×0.25=( )÷4
5、炼钢厂计划全年产钢a吨,实际每月比计划增产m吨。
实际全年产钢( )吨,a÷12+ m表示( )。
6、一个数的小数点左移一位后比原数减少了2.52,这个数是( )。
7、做8千克豆腐需要2.5千克黄豆,那么1千克黄豆可做( )千克豆腐,
要做1千克豆腐需要( )千克黄豆。
8、一个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分别是6厘米、8厘米,斜边为10厘米,
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 ),斜边上的高是( )。
9、已知甲、乙两数之和为175,又知甲数比乙数的3倍少5,那么甲数是( )。
二、判断题:(1分×5=5分)
1、25×4÷25×4=1…………………………………………………( )。
2、0.25÷0.07=25÷7=3……4………………………………………( )。
3、一个数乘以a(a大于0),积一定比这个数小。…………………( )。
4、4.1×4+2x=20的解是1.8。………………………………………( )。
5、我国领土面积约是960万平方千米,即9.6公顷。…………… ( )。
三、选择题(1分×4=4分)
1、0.5×A=0.6×B,A、B均不等于0,则A、B的关系是( )。
A、A=B B、A 〉B C、A〈 B
2、如果一个两位小数的近似值是7.0,那么这个数的最大值是( )。
A、6.99 B、6.94 C、7.04 D、7.09
3、小明a岁,小英比他小4岁,再过x年后,他们的年龄相差( )岁。
A、x +4 B、a+4 C、x D、4
4、甲数除以乙数,商是0.5,如果甲数扩大100倍,则商是( )。
A、50 B、100 C、500 D、无法确定
四、计算(36分)
1、直接写得数(0.5分×12=6分)
3.6+6.4= 2+2.8= 9.2-6= 0.2×0.3= 0.125×8=
0.95÷9.5= 0.2-0.09= 0.4×25= 0.8×0.2÷0.8×0.2=
1÷10÷10= 5.6÷0.01= 10.5-5=
2、计算(能简便要简便)(3分×6=18分)
7.36-1.5+2.64-1.5 0.25×3.2×1.25 86.8+9.1÷(2.3-1.6)
9.12×0.25-0.88÷4 0.85×102 34.7÷0.125÷80
3、解方程(3分×2=6分)
2x –9.8+8.7=10.98 6x-2.6×2=12.8
4、列式计算(3分×2=6分)
(1)、62.4减去21.9的差,去除0.36,商是多少?
(2)、一个数的6倍比它的7.4倍少0.14,这个数是多少?
五、看图回答问题(5分)
新华书店2003年第一季度售书情况统计图
单位:本 2003 年4 月
3000
2157
2000
1260 1250
1000
256
0
文艺书 科技书 工具书 故事书
1、纵轴上1格长度表示( )。
2、比售出最少的书的5倍少20本的是( )书,有( )本。
3、从图中,你想到了什么?(2分)
六、应用题(4分×6+6分×1=30分)
1、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18.2平方厘米,底边长是0.52分米,它的高是多少厘米?(列方程解)
2、服装厂做校服。原来每套服装用布2.2米,现在每套节省用布0.2米。原来做800套这种服装的布,现在可以做多少套?
3、甲乙两地公路长210千米,客车速度为46千米,货车速度为36千米,客车从甲地先开出1小时后,货车从乙地相对开出,乙车开出几小时后两车相遇?
4、一袋大米的重量是一袋面粉的4倍,学校食堂买来10袋大米和5袋面粉,共重1125千克。一袋大米和一袋面粉各重多少千克?
5、一列火车提速后每小时行180千米,比原来的2倍多12千米,这列火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6、某班学生在10次卫生评比中,每人获得红旗的次数如下表,请算出这个班平均每人获得红旗的次数。
获得红旗次数
7
8
9
10
人数
9
15
6
5
7、甲乙两地相距1620千米,一架飞机往返甲乙两地,飞出时顺风,每小时飞行810千米,返回时逆风,每小时飞行540千米。求这架飞机往返平均每小时飞行多少千米?
4. 语文奥数题
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精:1.精简,压缩。2.精神。3.完善。
没精打采( 2)。精兵简政(1 )。精益求精(3 )。
发:1.头发,毛发。2.生长,产生。3.兴旺。
生根发芽(2 )。精神焕发( 3)。千钧一发(1 )。
表:1.表格。2.榜样。3.露在外面的。
注册填写( 1)。2.表里如一3。3.为人师表。2
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d )。
A.我们必须认真克服(顿号)随时发现工作中的缺点(句号)
B.止咳祛痰片(逗号)它里边的主要成分是桔梗(顿号)贝母(顿号)氯化铵等配制而成的(句号)
C.中国人民政在努力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句号)
D.通过这次活动(逗号)我们受到了很大的教育(句号)
5. 小学奥数题
60+73=133(人)
133-112=21(人)
60-21=39(人)
6. 数学有几道奥数题语文一般都考什么
- - 自己回家复习去!
7. 谁会下面超级简单的小学四年级下册的语文和奥数题(都必须全部答)
3、我能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内容,使等式成立。
例1:六神无主×九霄云外=五湖四海
例2:十拿九稳-一心一意=九牛一毛
(1)( 百 )家争鸣×( 十 )万火急=( 千 )载难逢
(2)各有( 千 )秋÷以一当( 十 )=( 百 )花齐放
(3)( 一 )目十行+( 两 )全其美=( 三 )言两语
数学(奥数题):(注:必须要列算式!!!)
第一部分:鸡兔同笼题(1、2题)
1、王师傅到家具厂买了桌子和椅子共19件。桌子每张35元,椅子每把20元,共付现金500元。他一共买了
多少张桌子和多少把椅子?
答:考虑桌子每张35元 总价为500元整数。所以分析得到桌子数量一定是偶数
现假设桌子数量为10张 那么椅子为19-10=9
35*10+20*9=530 超过总价了
现应桌子单价高所以桌子数量应减少
再假设桌子为8张 那么椅子数量为19-8=11
35*8+20*11=500 与总价相等
所以桌子为8张 椅子为11张
2、自行车与三轮车共12辆,总共31个轮子。自行车、三轮车各有多少辆?
答:首先分析总轮子为31 那么三轮车数量为奇数
现假设三轮车为5量 那么自行车为12-5=7
7*2+5*3=29 数量与总数相比少了
又因三轮车轮子多 所以三轮车数量应该假设少了
现又假设三轮车位7辆 自行车为12-7=5
5*2+7*3=31 等于总轮数
所以 自行车5辆 三轮车7辆
5、小明学完“三角形的内角和”后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四边形可以分成2个三角形,所以四边
形的内角和是180°×2=360°;五边形可以分成3个三角形,所以五边形的内角和是180°×3=540°。你知
道六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吗?八边形呢?想一想,算一算,你能找到什么规律吗?
6边形为 6-2=4 4*180=720
8边形 8-2=6 6*180=1080
8. 小升初的考试语文都考些什么呀,还有数学,是不是全是奥数题
江西省的
小升初
语文重点考古诗,数学考浓度、
余数
等,不是全是奥数题。古诗靠积累,还考
分数方程
,加油!
9. 语文奥数题目
1.鸡蛋 钱钟书的作品
母鸡 钱钟书
2.言外之意 你不用来拜访了
(委婉拒绝拜访
你读了我的作品,感觉不错,何必要认识我这个人呢)
10.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至七单的奥数题以及答案
一、按规律填数。1)64,48,40,36,34,()2)8,15,10,13,12,11,()3)1、4、5、8、9、()、13、()、()4)2、4、5、10、11、()、()5)5,9,13,17,21,(),()二、等差数列1.在等差数列3,12,21,30,39,48,…中912是第几个数?2.求1至100内所有不能被5或9整除的整数和3.把210拆成7个自然数的和,使这7个数从小到大排成一行后,相邻两个数的差都是5,那么,第1个数与第6个数分别是多少?4.把从1开始的所有奇数进行分组,其中每组的第一个数都等于此组中所有数的个数,如(1),(3、5、7),(9、11、13、15、17、19、21、23、25),(27、29、……79),(81、……),求第5组中所有数的和5.将自然数如下排列,12671516…3581417…491318…1012…11……在这样的排列下,数字排在第2行第1列,13排在第3行第3列,问:1993排在第几行第几列?三、平均数问题1.已知9个数的平均数是72,去掉一个数后,余下的数平均数为78,去掉的数是______.2.某班有40名学生,期中数学考试,有两名同学因故缺考,这时班级平均分为89分,缺考的同学补考各得99分,这个班级中考平均分是_______.3.今年前5个月,小明每月平均存钱4.2元,从6月起他每月储蓄6元,那么从哪个月起小明的平均储蓄超过5元?4.A、B、C、D四个数,每次去掉一个数,将其余下的三个数求平均数,这样计算了4次,得到下面4个数.23,26,30,33A、B、C、D4个数的平均数是多少?5A、B、C、D4个数,每次去掉一个数,将其余3个数求平均数,这样计算了4次得到下面4个数23、26、30、33,A、B、C、D4个数的和是。四、加减乘除的简便运算1)100-98+96-94+92-90+……+8-6+4-2=()2)1976+1977+……2000-1975-1976-……-1999=()3)26×99=()4)67×12+67×35+67×52+67=()5)(14+28+39)×(28+39+15)-(14+28+39+15)×(28+39)五、数阵图1、△、□、〇分别代表三个不同的数,并且:△+△+△=〇+〇;〇+〇+〇+〇=□+□+□;△+〇+〇+□=60求:△=〇=□=2.将九个连续自然数填入3行3列的九个空格中,使每一横行及每一竖列的三个数之和都等于60.3.将从1开始的九个连续奇数填入3行3列的九个空格中,使每一横行、每一竖列及两条对角线上的三个数之和都相等.4用1至9这9个数编制一个三阶幻方,写出所有可能的结果。所谓幻方是指在正方形的方格表的每个方格内填入不同的数,使得每行、每列和两条对角线上的各数之和相等;而阶数是指每行、每列所包含的方格的数。六、和差倍问题1.果园里一共种340棵桃树和杏树,其中桃树的棵数比杏树的3倍多20棵,两种树各种了多少棵?2.一个长方形,周长是30厘米,长是宽的2倍,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3.甲、乙两个数,如果甲数加上320就等于乙数了.如果乙数加上460就等于甲数的3倍,两个数各是多少?4.有两块同样长的布,第一块卖出25米,第二块卖出14米,剩下的布第二块是第一块的2倍,求每块布原有多少米?5.果园里有桃树和梨树共150棵,桃树比梨树多20棵,两种果树各有多少棵?6.甲、乙两桶油共重30千克,如果把甲桶中6千克油倒入乙桶,那么两桶油重量相等,问甲、乙两桶原有多少油?七、年龄问题1.兄弟俩今年的年龄和是30岁,当哥哥像弟弟现在这样大时,弟弟的年龄恰好是哥哥年龄的一半,哥哥今年几岁?2.母女的年龄和是64岁,女儿年龄的3倍比母亲大8岁,求母女二人的年龄各是多少岁?3.哥哥今年比小丽大12岁,8年前哥哥的年龄是小丽的4倍,今年二人各几岁?4.爷爷今年72岁,孙子今年12岁,几年后爷爷的年龄是孙子的5倍?几年前爷爷的年龄是孙子的13倍?八、假设问题1、有42个同学参加植树,男生平均每人种3棵,女生平均每人种2棵,男生比女生多种56棵.男、女生各多少人?2.某小学举行一次数学竞赛,共15道题,每做对一题得8分,每做错一题倒扣4分,小明共得了72分,他做对了多少道题?3.一张试卷有25道题,答对一题得4分,答错或不答均倒扣1分,某同学共得60分,他答对了多少道题?4.小华解答数学判断题,答对一题给4分,答错一题要倒扣4分,她答了20个判断题,结果只得了56分,她答错了多少道题?5.育才小学五年级举行数学竞赛,共10道题,每做对一道题得8分,错一题倒扣5分,张小灵最终得分为41分,她做对了多少道题?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