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数英语 » 中考语文虚词

中考语文虚词

发布时间: 2021-07-27 23:16:52

『壹』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1.之:
一、用作代词
1.“之”常作第三人称代词,指代人、事、物,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在句中作宾语。例如: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2.有时也用作第一、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我(们)”、“你(们)”。
例如:君将哀而生之乎? (《捕蛇者说》)——您要怜悯(我)而让我活下去吗?
3.用作指示代词,表近指或远指,相当于“这”、“这样的”、“那”、“那样的”。例如:(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凭您的力量,并不能削平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2)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所以(我)写了这篇文章,来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得到它。
二、用作助词
1.结构助词(“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的”。例如
(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桃花源记》)
2.“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现代汉语中没有与此相当的词,可以不译。例如:(1)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2)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童趣》)
3.“之”用在被提前的宾语和动词之间,是宾语提前的标志。现代汉语中没有与此相当的词,可以不译。例如:(1)何陋之有?(《陋室铭》)
(2) 宋何罪之有?(《公输》)
4.“之”用在表示时间久暂的单音词或不及物动词之后,起调整音节或舒缓语气的作用,现代汉语中没有和它相当的词,可不译。例如:
(1)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2)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三、用作动词
“之”用作动词,充当谓语,相当于“去”、“往”、“到”。例如:
(1)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陈胜)又暗地让吴广到驻地附近杂草丛生的神庙里。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而: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①泉香而酒冽(《醉翁亭记》)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 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③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④环而攻之而不胜。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②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
3.其
(一)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如: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如:偶然得之,非其所乐。(《上枢密韩太尉书》)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③以勉其学者也(《墨池记》)
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狼》)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二)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①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③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可要”。(《唐雎不辱使命》)
(三)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送东阳马生序》)
4.以
(一)介词
1.表(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如:①屠惧,投以骨(《狼》)②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峡江寺飞泉亭记》)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④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三)“以”作动词,可译为“认为”。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②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世说新语〉三则》)
(四)同“已”,已经。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5.于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
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如: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②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③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墨池记》)
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如: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孟子》)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可译作“比”。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
5.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二章》)
6.为 “为”作为动词有两种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断,一是表动作行为。这里只介绍“为”作为介词的用法。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如: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②此人——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2.表示被动,译作“被”。如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观潮》)
3.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如: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韩愈短文两篇》)
4.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如: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5.表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如: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故事两篇》)

『贰』 中考文言文常考的实词,虚词等

文言文:《桃花源记》、《小石潭记》、《出师表》、《送东阳马生序》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论语十则》、《鱼我所欲也》、《马说》
人教版初二上学期的古文很重要。
我觉的虚词考的很少。好像《愚公移山》里有一个,记不太清了。

『叁』 中考五大虚词分类归纳

一、 之

1, 代词:代人,代事,代物

例:欲报之于陛下也悉以咨之先帝称之曰能肉食者谋之公与之乘名之者谁天下顺之固以怪之矣名之者谁环而攻之而不胜天下顺之属予作文以记之愿陛下亲之信之 愿终守之 长跪而谢之

2, 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这一类最多):如,宫中之事以伤先帝之明山间之四时也山水之乐宴酣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三里之城固国不以山溪之险览物之情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2)、用在主谓词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镜之新开冷光之乍出于汝心之固 虽我之死 汝之不惠 吾妻之美我者

(3)、补充音节(这一类很少):如,公将鼓之怅恨久之 心乐之

3, 动词(这一类初中课本中极少)

如:辍耕之垄上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4,语法作用(这一类涉及到文言语法,初中生不要求掌握):如,何陋之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宋何罪之有

二、 其

1, 代词(这一类较多):代人代物代事也可表远指相当于“那”

如,以彰其咎百姓多闻其贤苦其心志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其乡人曰 望其旗靡谓其妻曰

2, 表语气(这一类较少)

如,其真不知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其喜洋洋者矣 安陵君其许寡人

三、 以

1, 作介词,可解释为:用、靠、凭、凭借、根据、因为、拿、把、按照 等等

例,醒能述以文者(用)以天下之所顺(凭、凭借)不以物喜(因为)悉以咨之(拿)必以分人(把)咨臣以当世之事(拿)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虽不能察,必以情(根据)以君为长者(把) 今吾以十倍之地(用)

2, 连词

(1)、表目的:译为来用来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杀之以应陈涉以光先帝遗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以彰其咎以告先帝之灵 以激怒其众将以攻宋

(2)、表结果:译为以致

例、以伤先帝之明以塞忠谏之路也(此类较少)

(3)、相当于“而”。 例:卷石底以出

3, 其它

(1),以为:译为认为例,或以为死

(2),所以:a,用来之意,

例,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所以动心忍性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b,……的原因,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3),通假字:如,固以怪之矣(通“已”)(初中课本中只此一个)

四、 乎

1, 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例,死国可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亦不可以已乎!

2, 介词(一般用在句中):例,在乎山水之间也颓然乎其间者

五、 虽

1、即使之意。例,虽有千里之能虽杀臣,不能绝也 虽不能察 虽我之死 虽欲言,无可进者 虽千里不敢易也

2,虽然之意。例,风力虽尚劲游人虽未盛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六、 然

1, 代词:这样。例,吴广以为然然,胡不已乎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虽然,受地于先王 谓为信然

2, 作词尾:……的样子。例,颓然乎其间者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满目萧然

3, 连词:表转折。例,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然操遂能克绍

七,或

1, 有的人:如,今或闻无罪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2, 有时候:如,一食或尽粟一石或王命急宣

3, 或许:如,或异二者之为

八,为

1, 介词 可译为:向、对、替、被、给、当、为了、由于 等等。

如,士卒多为用者山峦为睛雪所洗公输盘为楚造云梯

2, 动词:如,为坛而盟(筑)酿泉为酒(酿造)谓为信然(是)

3,名词:如,或异二者之为

九,者

1,解释为:……的人,……的事,……的原因,……的……

例:肉食者谋之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二者不可得兼

2,表停顿 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泉而茗者

3,……者……也句式,表判断。例:陈胜者,阳城人也。

4,语气词,一般“者也”或“者矣”连用。例:舍生而取义者也。其喜洋洋者矣

十,于

主要作介词,只是意思不同。一般相当于:从 到 在 比 给 自 向 对于 等等

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从)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 困于心衡于虑(在) 万钟于我何加焉(对于)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比) 战于长勺(在)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到) 告之于帝(给) 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从)

十一,而

1,顺接。有表承接、表修饰、表并列、表递进等。

例:既醉而退 执策而临之 久而乃和 潭西南而望 而年又最高 杂然而前陈者 溪深而鱼肥 日出而林霏开 长跪而谢之

2,转接。

例:而伯乐不常有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而不知人之乐 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肆』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

1.【而】
本义阐析:“而”的意思很抽象,但它本来是个实词,指整个胡须,它的甲骨文就是胡须的形象。后来,“而”字用作虚字,那是属于假借。
(1)连词
1)表并列,今译为:而且、又。例释: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表顺承,今译为:就、才、接着。例释: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3)表递进,译为:并且、而且。例释: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表转折,今译为:却、但。例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例释: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6)表因果,今译为:因而、所以。例释:表恶其能而不用也
7)表修饰,今译为:着、地。例释: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8)表示目的关系。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9)表方位,今译为:以。例释:三代而下,有学而不问
10)表示连接的前后两部分是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张溥《墓碑记》:“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代词
1)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们)、你(们)的。它与“尔”是同源字,在上古之时音近义通。例释: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 《勾践灭吴》。
2)近指代词,今译为:此、这样。例释: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
(3)用作动词(有书称之为“比况词”),译为“如、好像、像”。它与“如”是同源字,在上古时读音相近,意义相通。例释: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新序》。
(4)音节助词,不译。例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5)语气词,用在句尾,今译为:啊、吧。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宣公四年》
(6)通“耐”、“能”,今译为:能够、才能。例释:行柔而刚,用弱而强《原道训》
(7)与“而”有关的复合虚词。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而后】才,方才。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既而】不久,一会儿。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墓碑记》)
3.【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例释: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释: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例释: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例释: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5.用在形容词后,含有赞叹意味。例释: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百不与焉!《泰伯》。
6.用在句中的停顿处。例释:秦于是乎输粟于晋《僖公十五年》。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例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例释: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5.【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何其】译为“多么”。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9.【为】
(一)动词。(wéi)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应该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判断。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2.以为,认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3.判断词,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二)介词。
1.表被动,读wéi,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吾属今为之虏矣。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慎勿为妇死,贵贱轻何薄()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4.对,向。为之奈何?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12.【以】
难点例释:
A.“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中的“以”字是虚词用作实词吗?“以”字实际上是“耜”右连部分,古人通过“用耜翻地”来表示“用”这个意思,由此可见,“以”字起初是个动词,属实词。用作介词是虚化的结果(许多介词是从动词转来的)。“贤不必以”中的“以”字,用的是本义。
B.在古文里,介词“以”后面的代词“之”往往被省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介词“以”后应有宾语“之”,代前面出现过的“衣食”。这是因为在古代“以”和“之”读音相近,在说话时,往往后者被前者“吞并”,而古人学问是口耳相传,所以学生记录老师的话时,自然也就省去了“之”。我们应该把它当为一种现象记住。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以勇气闻于诸侯。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以一当十(成语)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三)助词。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逆以煎我怀。()
(四)动词
1.以为,认为。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2.用,任用。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经。固以怪之矣。②日以尽矣。
2.通“已”,止。无以,则王乎?
【以为】
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2.把……作为或制成。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2.沿袭,继续。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14.【于】yú“
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中的“于”字读音是“wū”。
(一)介词。
1.在,从,到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列传》
2.“在……方面”“从……中”。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3.由于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进学解》)
4.向,对,对于。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5.被。君幸于赵王。《廉颇列传》
6.与,跟,同。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7.超过,比。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8.给。陈涉少时,尝于人佣耕《陈涉世家》
9.按照,根据。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史记�6�1淮阴侯列传》
【于是】
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例: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
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例: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
【见……于】表示被动。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16.【则】
本义阐析:金文“则”字的左半部分,原先是个“鼎”字。在古代,鼎可以象征国家政权和帝王之位,所以上古时多将刑书、法律刻在或铸在鼎上,作为人们行动的准则,由此可以懂得“则”字有“规范”、“准则”之意。另外:“则”字的“准则”义可引申为“规章”、“规程”,而规章条文是分项分条的,因此“则”字能表示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如《〈论语〉十则》。
(一)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二)副词。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及诸河,则在舟中矣。(《肴之战》
(三)名词。
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论语》六则。2。准则,法则。以身作则。
(四)动词。效法。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
(五)通假。同“辄”,总是,常常。居则曰:“不吾知也!”
【则是】只当是。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窦娥冤》)
【则则】赞叹的声音。连呼则则。
18.【之】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2.指示代词,这,此。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三)动词,到……去。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伍』 求中考语文八个虚词的具体用法:之 其 而 以 于 为 则 乎

中考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练习 [而、之、以、于、为、其、则、乎] 【而】 一、意义或用法: 1、表顺承 可译为“然后”“就” ① 聚室而谋曰 ②为坛而盟,收而攻蕲。③夺而杀尉。④登轼而望之 2、表转折 可译为“然而”、“却”“可是”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③人不知而不愠 ④环而攻之而不胜⑤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表并列 可译为“又”“并且”,或不译 ①蔚然而深秀者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③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表修饰,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为“着”、“地”,或不译 ①佣者笑而应曰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③面山而居 ④呼尔而与之⑤朝而往 5.表递进,相当于“而且”、“并且”或不译。 ①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6.表示因果关系,“因而” 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之】 一、意义或用法: 1、. 作代词 (1)指代人、事、物,译作“他(们)” “她”“它(们)”“这件事”等。 ①愿陛下亲之信之 ② 属予作文以记之 ③人皆吊之。④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⑵我。例:君将哀而生之乎? ⑶复制代词:这,此。 例: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③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2、动词“往”,“到......去” 例:①吾欲之南海,何如?②辍耕之垄上 ③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④送孟浩然之广陵 3、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也可不译。 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②小大之狱③渤海之尾 ④公输盘之攻械尽 4、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 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③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④甚矣,汝之不惠。 5、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 ①怅恨久之 ②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③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6、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①何陋之有? ②宋何罪之有? ③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7、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8、表方位或时间的限定,相当于“以” ①一室之内②郊田之外③四海之内 【以】 一、意义或用法: 1、表行为动作的原因。译为“因为”“由于”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扶苏以数谏故③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2、表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译为“拿”“用” ①以刀劈狼首②祭以尉首③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3、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 可译为“凭借”“依靠” ①何以战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4、行为动作的对象 可译为“把” 例:屠惧,投以骨 5、行为动作发生的根据 可译为“按照”、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 例: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②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③河曲智叟无以应 ④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⑤属予作文以记之 7、表结果 可译为“以致” “以至于” ①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②以伤先帝之明 8、动词,“以为,认为”。 ①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②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③皆以美于徐公。 9、通“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 10、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的限定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②自董卓已来自③自康乐以来(以:表时间) ③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以:方位) ④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9、表连接 可译为“而”,或不译 ①手自笔录,计日以还②卷石底以出。 10、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①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②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11、复音虚词“以为” (1)把......当作或作为。 ①全石以为底 ② 以君为长者 ③因以为号焉。④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⑤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⑥仁以为己任 (2)认为。 ①愚以为宫中之事 ②以为妙绝。③或以为死,或以为亡。④自以为不如; 12、复音虚词“所以” (1)“用来 ”或“用???方法来” ①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②所以动心忍性 ③吾知所以距子矣, (2)“????的原因” 例:①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②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于】 一、意义或用法: 1、对,对于。 例:①贫者语于富者曰 ②万钟于我何加焉 ③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④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2、介词:在。 ①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②其一犬坐于前③战于长勺④今有人于此 3、连词:与,跟,同。例:①每自比于管仲、乐毅。②曹操比于袁绍。 4、从,自。 ①子墨子闻之,起于鲁。②夫鹓刍鸟发于南海③受地于先王 5.到。 ①指通豫南,达于汉阴。②至于北海 6.在......方面。 ① 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7.比。 例: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②所欲有甚于生者 8、被。 例:①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②受制于人。 9、表原因:因为 、由于 ①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②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10、向。①告之于帝。②胡不见我于王? 不拘于时,学于余。(本义项指后一个“于”。)事急矣,请求救于孙将军。 11、给。例: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②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 12、于是 ⑴在这时。例: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②于是鸱得腐鼠 ⑵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⑶在这件事上。例: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⑷在这种情况下。例: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 ⑸对此。例:于是余有叹焉。 【为】 一、意义或用法: 1、动词:成为,变成。 ①此何遽不为福乎?②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2、动词:做、担任、当 ①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②项燕为楚将。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作为,当作。 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②子墨子解带为城。③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4、是。 ①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②必为有窃疾矣。③此为何若人?④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城。 5、以为,认为。 例:孰为汝多知乎! 6、动词,译为:制造、修筑、接受等,翻译比较灵活。 ①公输盘为我为云梯之械。(第二个“为”,译为:制造)②为坛而盟(修筑)③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二个“为”,译为:接受)④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唱) 7、介词: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①仅有“敌船”为火所焚,②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③士卒多为用者。 8、指心理活动。 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9、为了。 ①愿为市鞍马②为宫室之美③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一个“为”) 10给,替。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②公输盘为我为云梯。(第一个“为”)③ 尚思为国戍轮台 11、对,向。例:①不足为外人道也。②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12、连词,表因果关系 “因为” 例: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3、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例:夫子何命焉为 【其】 一、意义或用法: 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的。” 例:①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益。”(他的。)②恐前后受其敌。(其:它们的。)③其夫呓语。(其:她的。) 2.其中,其中的。 例:①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②其一犬坐于前 3.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①并自为其名。②舍其文轩。③蹲其身,使与台齐 4. 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例:①妻跪问其故。?②念悲其远也。(其:她) 5.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②其真无马邪? 6.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等。例:其喜洋洋者矣 7.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 例:①其言兹若人之俦乎?②欲穷其林 8.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例: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9.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 例:其真不知马也?(其实、恐怕) 10、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例: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11、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则】 意义或用法: 1、却,可是。例: ①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②欲速则不达 2、表示假设关系。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 例: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②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3、用在对比句或假设句的后半句中,相当于“那么”“就”。 例: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③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④为之,则难者亦易矣。⑤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4、就是。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5、诚……则……:“诚”用于前一分句谓语前,强调设想的情况属实,“则”用于后一分句句首,带出结果或推论。可译为“如果真的……那么……”等 例: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6、表示仅限于某种范围。可译为“仅”“只”“才”等。 例:及日中,则如盘盂 7、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例: 《论语》十则。 【乎】 〔意义或用法〕: 1、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①天下事有难易乎?②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③然,胡不己乎?④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①孰为汝多知乎!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3、同“于”。 例: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②颓然乎其间。 4、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例:①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5、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例: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6、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 例:于是乎书 7、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8、词尾,无义 例: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陆』 初中语文要求掌握的虚词有那些

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不再考查那些烦顼的词法、句法等古汉语知识。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 要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②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③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④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 还有一点同学们要特别注意,一个虚词有多种用法,而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在平时学习中应注意打好基础,勤练多思,把握规律,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考点梳理」 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就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之1、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例: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2、代词,代事,译为:这,它。例:肉食在者谋之。(《曹刿论战》3、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例: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 4、指示代词,译为:这。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5、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6、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无实在意义,不译。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7、助词,作宾语倒装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例:何陋之有。(《陋室铭》) 8、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例: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9、动词作谓语,译为:去,往。例:吾欲之南海。(《为学》)(注:此处作实词) 以1、介词,与后面的词或短语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或补语,其译意较多。 ①译为:把,拿。例: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译为:用,拿。例:以刀劈狼首。(《狼》) ③译为:凭,靠。例:何以战。(《曹刿论战》) ④译为:根据,按。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⑤译为:因为。例: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阳楼记》) 2、作连词,表示顺承、目的、结果等。 ①可译为:来,而。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②也可译为:以致。例: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作副词,表示时间,译为: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4、动词,用作谓语,译为:以为,认为。例: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注:此处作实词) 而1、作连词,表示并列、顺承、转折、假设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并且,而且。例: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②表示顺承关系译为:就,然后。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③表示转折关系,译为:但,却,可是。例: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④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假如。例:而吾蛇尚存,……(《捕蛇者说》) 2、副词,常依附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无实意,一般不译。例:既而儿醒,大啼。(《口技》) 于文言文中“于”一般用作介词,表示处所、时间、对象、被动、比较等。 1、表示处所,译为:从,在。例: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 2、表示时间,译为:到。例: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 3、表示对象,译为:对,向。例: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4、表示被动,译为:被。例:则人之食于虎也。(《说虎》) 5、表示比较,译为:比。例: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 其1、作人称代词,代人,与后面的动词、形容词一起作宾语。译为:他,他们。例:百姓多闻其贤。(《陈涉世家》) 2、作人称代词,代人,作定语。译为:他的,他们的。例: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3、作人称代词,代物,与后面的动词、形容词一起作宾语。译为:它,它们。例: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4、作人称代词,代物,作定语。译为:它的,它们的。例: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5、作指示代词,近指。译为:这(种)。例:专其利三世也。(《捕蛇者说》) 6、作指示代词,近指。译为:其中。例:其一犬坐于前。(《狼》) 7、作指示代词,远指。译为:那。例: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 8、作副词,常用于句首,表示委婉语气、反问语气等。译为:恐怕,大概,难道。例:其真无马邪。(《马说》)之 1、代词 A、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她,它(们)。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之:代孔文子)。 B、指示代词,译为“这”“此”。诲女知之平(之:代这个道理)。 2、助词 A、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水陆草木之花(表领属关系,译为“的”) B、用在主谓短词中,取消句子独立性。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宾语提前的标志,有强调作用。何陋之有? D、凑足音节,无义。怅恨久之。 3、动词:译为“去”“往”“到”。吾欲之南海(到)辍耕之垄上(去、往)。则 1、那么然则何时而乐耶 2、就是,就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3、如果入则无法家拂士而连词 1、表顺接 A、表顺承关系,译为“然后、就、便”。斫而为琴弦而鼓之 B、表递进关系,相当于“并且”。学而时习之 C、连接状语和谓语,译为“着”地。匣而埋诸土 D、表顺承关系,可不译。贵人过而见之 E、表修饰,状语与中心语之间,译为“地”。漫漫而游 F、表并列关系。泉香而酒冽 2、表转接,相当于“却”“可是”人不知而不愠焉 1、疑问代词,“怎么”“哪里”。且焉置土石? 2、兼词,相当于“于之”。必有我师焉(焉:在里面) 3、语气词,用于陈述句后。寡人反取病焉(焉:啦) 4、用于句尾,表停顿,相当于“啊”“呀”。有子存焉 5、形容词、副词词尾。“……的样子”。怡然自得焉 6、句末助词,无义。因以为号焉其 1、第三人称代词,表示领有。译为“他的”“她的”“它的”“他们的”。其实味不同(它们的)。 2、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其中的”。其鸟昏与庸无以异也(那) 3、加在“如……何”前面,有加强反问语气的作用。其如土石何?然 1、指示代词,“这样”“那样”。吴广以为然 2、是的,对的。昭阳以为然 3、转折词,然而,但是。然往来视之 4、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环堵萧然。者 1、代词,指人、物、事、时间、地点等。译为“……的人”“……的东西”“……的事”。贫者语于富者(……的人)。 2、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者……也”译为“是”。陈胜者,阳城人也。

『柒』 初中古文的虚词中考考多少


  1. ①动词,去、到、往。如:寡助之至,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
    ②代词,代人、代物、代事如:二世杀之 《陈涉世家》; 钟鼓乐之《窈窕淑女》;又数刀毙之《狼》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名之者谁,左右采之《代荇菜》。
    ③“之”用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 ;
    在河之洲,山之僧,智仙也。
    ④ “之”字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⑤“之”字在句子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如: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 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 公将鼓之。
    ⑥作宾语前置的标志。如:宋何罪之有? 何陋之有?
    ⑦作定语后置的标志。如: 马之千里者。


  2. ①结构助词。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②结构助词,的。如:下者飘转沉塘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指人、物、事、时、地等,译为“……的”,“……的(人、东西、事情)”。 宜多应者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 《孟子二章》。
    ④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译为“……的原因”。 如: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孟子二章》;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⑥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如: 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⑦语气词,不译。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3. ①人称代词,自己、我、我的,他、他们,它。如:而不知太乐之乐其乐也(自己的) 《醉翁亭记》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他)。
    ②指示代词,这,那。如:专其利三世(这种)。
    ③副词,表推测或委婉语气,大概,也许,难道。如: 其如土石何 (加强反问语气);其真无马邪道(难道)。


  4. ①转折连词,但是, 却。如:人不知而不愠 《论语·述而》;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未有问而不告 足肤皲裂而不知 《送东阳马生序》。
    ②修饰连词,相当于“地”。 如:面山而居。
    ③顺承连词,可不译。如: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
    ④表顺承的连词,然,这样。如: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⑤表顺承的连词,就。如:温故而知新 《论语·为政》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⑥表顺承的连词,来。如:挟天子而令诸候 《隆中对》。
    ⑦表递进的连词,而且。如:国险而民附 《隆中对》;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⑧表承接,并且。如:默而识之 《论语·述而》;野芳发而幽香。
    ⑨表假设,如果。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⑩表并列。如:溪深而鱼肥。

  5. 以:
    ①介词,译为“从、由,把、用、拿、用来、拿来,因为,靠、凭借、根据”。
    如:故临崩寄臣以大事(把))《出师表》;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把)《出师表》 ;
    悉以咨之 (拿来) 《出师表》 ;以衾拥覆 (拿来) 《送东阳马生序》;
    生以乡人子谒余 (用) 《送东阳马生序》;
    咨臣以当世之事(拿) 《出师表》; 必以分人(拿) 《曹刿论战》;
    扶苏以数谏故 (因为) 《陈涉世家》;先帝不以臣卑鄙 (因为)《出师表》; 以中有足乐者 (因为) 《送东阳马生序》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为 )《送东阳马生序》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因为); 以其境过清(因为)。
    何以战 (靠、凭借);必以情 (根据)《曹刿论战》。
    ②连词。如:遂许先帝以驰驱(表目的,为) 《出师表》。
    ③连词,相当于“而”,可不译。如:计日以还 《送东阳马生序》;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隆中对》;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陈涉世家》。
    ④连词,表顺承。如:以光先帝遗德 (来)以咨诹善道 (用来)《出师表》 :无从致书以观 (来)《送东阳马生序》; 属予作文以记之(来、以便)《岳阳楼记》 ;以激怒其众(来、以便)《陈涉世家》; 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至), 以伤先帝之明(以至)《出师表》。
    ⑤动词,认为。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两小儿辩日》;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陈涉世家》。
    ⑥副词,已经。如: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6. ①连词,表承接,可译为“就”。如: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岳阳楼记》;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鱼我所欲也》;则又请焉 《送东阳马生序》。
    ②副词,那么。如:则凡可以求生者何不用也 《鱼我所欲也》;则霸业可成 《隆中对》。
    ③连词,表假设,若,如果。如: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之 《孟子二章》;万鈡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鱼我所欲也》。
    ④连词,表转折,却。如: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送东阳马生序》。
    ⑤连词,只是。如: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送东阳马生序》。


  7. ①比。如:所欲有甚于生者 《鱼我所欲也》。
    ②对。如:万钟于我何加焉 《鱼我所欲也》;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出师表》。
    ③在。如: 欲报之于陛下也 《出师表》; 躬耕于南阳 《出师表》;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④到。如: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⑤从。如: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热点内容
惠民县教育局官网 发布:2025-08-17 03:04:32 浏览:243
家访密事 发布:2025-08-17 03:01:40 浏览:808
老师来了叫我 发布:2025-08-17 02:02:50 浏览:438
图们教育 发布:2025-08-16 20:16:26 浏览:604
盐城解放路教育集团 发布:2025-08-16 19:06:20 浏览:863
给老师应该送什么礼物 发布:2025-08-16 17:29:59 浏览:959
中学英语课程 发布:2025-08-16 17:14:08 浏览:971
虚拟机和物理机 发布:2025-08-16 14:31:27 浏览:900
南昌市教育 发布:2025-08-16 14:22:12 浏览:681
哈尔滨教育行政网 发布:2025-08-16 13:03:35 浏览: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