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公开课
⑴ 语文公开课开场白
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有幸来到这个美丽的学校,与你们这些可爱的学生交流,我感到十分高兴。教学相长,教书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下面,先让我自我介绍吧。
我姓李,李白的“李”;名叫乙隆,甲乙的“乙”,生意兴隆的“隆”。
我的普通话说得不是很好吧。我偶尔会被一些学校请去做关于文学方面的演讲,如果在座学生都是汕头人,我就用我们潮汕话讲。我用潮汕话演讲,自我感觉会比较好;用普通话讲,就得打折扣了。我还跟他们打趣,我故意用潮汕话问,听不懂潮汕话的请举手,就像问没有来的人请举手一样,当然没有人举手了。接着我就说,既然大家都听得懂潮汕话,我就讲潮汕话吧。有学生说,老师,请用普通话。我说,我不是普通人,不讲普通话。这当然是开玩笑了。同学们,我说“我不是普通人,不讲普通话”,这句话有毛病吗?要回答问题的请举手。
这句话的毛病就在,两个“普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一个是形容词,是平凡的意思;后一个和“话”连起来是一个专用名词,是以北方话为基础的现代汉语的标准语。你看,语文无处不在,一句玩笑话,也包含着许多语文知识。
除了普通话说得不够好之外,作为一个老师,我还有一个不足,就是字也写得不够漂亮。同学们,把普通话说好,把字写好,这是表层的素质,就像你的衣着外貌,不是最重要,但往往很重要。你将来走上社会去应聘求职的时候,你的内才好多人一下子看不出来,有些人往往会因为你的普通话讲得不好而把你拒之门外,不给你展示才华的机会。按现在招考老师的条件,我们的大作家鲁迅,就会在第一关被淘汰掉。所以话说回来,如果以后你不是去应聘的,而是招聘的,你不妨宽容一点,给对方一个充分展示的机会,就像你们这个学校,给我站在这里的机会。
丑话说在前面了,接下来,该自我表扬一下了。作为一个老师,我有什么优势呢?
第一,我高中只读了一学期就辍学了,如果现在能算是个人才的话,那也许可以说,我是自学成才的。我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看书学习,是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深以为然。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好多知识都来自自学,来自对书报刊的兴趣。作为老师,我一直注重对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第二,我看过很多书,知识比较丰富。我写过好多文章,什么体裁都写过,虽然还成不了著名大作家,但也确实积累了一定的写作经验吧。这些,都有利于我教好语文这个科目。我还很喜欢历史,也可以教历史。
第三、这一点可能是好多人忽略而我却一直很重视的,就是我具有浓厚的人文情怀。我一直推崇这样的定义:所谓语文,就是语言和人文。
什么是语言?要回答问题的请举手。
语言,简单地说,就是我们嘴巴上说的或者用笔写出来的、用键盘打出来的、印在纸上的那些话,就是口语和书面语。
那么,什么是人文呢?可能有好多学者给了它好多不同的定义。在我这里,所谓人文,就是,爱,就一个字。语文教育,在我这里,也是“爱的教育”。爱一个美女,爱一个帅哥,爱自己的父母亲友,很简单;爱一个有权有势的成功人士,也不难。我说的人文情怀,是博爱,爱人类,对社会底层那些艰难谋生的人们充满关爱之情,爱哺育人类的大自然,爱人类的朋友其他动物。
下面,请让我用自己的一篇被编进不少中学生课外读物的与爱有关的文章,作为这节课的教材吧。这篇文章所写的时代在1976年之前。那时候农村很穷,农民被制度锁定在土地上,而土地又不多。大家在生产队集体劳动,效率非常低。19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农民们才可以进城打工赚钱。但由于中国农村剩余劳力太多,农民工的工资很低。农民,现在依然是一个穷困的阶层。以前,他们通过交公粮支援城市的建设;现在,他们以自己的吃苦耐劳,支撑着中国的经济增长,托起城市的繁荣。
⑵ 如何上好语文公开课
只要把这篇课文读熟,教辅资料仔细看一下就行了。。。
⑶ 一年级语文适合上公开课吗
语文公开课是语文教学活动中为了展示语文教学过程的细化的一种教学示范课,它比之平时的语文课课堂教学要求的更严谨,更细腻,更充分的多,因此,其课堂内容的广度及深度应是提前预测和设计时要注意的。结合多连的教学实际,笔者拙笔成文,谈一点上好语文公开课的体会,共商榷。
一、 开场的震撼力
文章的开头重要,一节公开课的开头更重要,如何把握住课堂教学的开场是备课时应着重把握的一环,且从多种课堂开场方式中,摘几种来看:
1、主问题设置式
主问题是语文教学活动中一篇文章的整体构件,它是语文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的问题,它“一问能抵许多问”,运用的好,能有效的避免课堂上的繁复的碎问碎答的教学过程。因此,课堂开场主问题的设置就成了上好一节课的关键。一个好的主问题既可拓展教者的思路,也可领起学生学的主动性。主问题的恰当设置可以直接将学生带入到很好的“思”的氛围之中,对整节课有较强的开场震撼。
2、故事情景引入式
这种方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用的较多,利用小故事渲染气氛,间接的穿插本节课的有关内容,很大程度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有一种“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效果,能对一节课中学生的思维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3、谈话式引入:
谈话式引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较好把握,这种方式能使教者和学生很好的融为一体,充分体现教学的双边关系,通过谈话、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气氛的亲切和自然,同时,通过谈话,也能使学生很快的进入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之中。
4、预测式:
预测式是指教者首先打埋伏,让学生先不看课文,而去猜想课文内容,并说出所猜想到的东西。借助预测可使课堂教学开场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最佳状态,带着好奇,学生思考的节律拉紧;带着新奇,学生的思维在无声中荡起,给人一种较完美的冥想空间。
二、中间的整合力
语文课堂教学的内蕴如何,关键之处还在于课堂中间环节的整合力,它既包括教者与学生之间交流的整合;也包括学生与课堂教学内容本身的整合;还包括教者、学生、质疑、释疑的整合,同时,也还有教学内容与课堂时间分配的整合,与媒体应用的整合等多个角度、多个侧面。可见,教者在备课过程中对课堂教学中间环节的整合力的思考,尤为重要。 例如:在教授《看云识天气》一文时,就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表演天赋,各自扮演不同的云,然后做自我介绍,这样,就将课文的文字形象化了,学生从中受益匪浅,在讲授诗歌时,让学生从诗中领悟图画的美,可以放手让学生以“美在……”的短语开头做旁批,此时的学生是思绪放飞的学生,此时的学生也就成了有话可说、有内容可想的学生了,课堂活动的中间环节也自然的展示了出来。当然,还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加强整合力。如:画图式、讨论式、猜想式、运动式、质疑式、剖解式等多种方式。
三、结尾的回旋力
写文章要求结尾给人留有回味的余地,上语文课结尾也应给学生一种回味的空间。在这里,且称之回旋力,语文课堂教学结尾的回旋力关系到一节课给学生的影响的深度,语文课堂教学的结尾方式多种多样,如:拓展式、回顾式、练笔式、探讨式、研析式等。
拓展式能以课文为蓝本让学生“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展开思维的翅膀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去思考,这对于课堂上现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有很大帮助的,能很自然的在课堂结尾激起回旋得浪花。
回顾式是指课堂教学内容完结之时所作的总结,领着学生一起回顾课文内容,一起填补课中印象不牢的空白。这种方式在现行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较广。
练笔式是指从课堂教学活动中析出较为精辟的内容,要么让学生模拟成片段,要么让学生体会其写法,要么让学生明其要义并归纳成片段,这种方式可以较好的定格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也更全面的将课堂教学内容运用于实际。
探讨式、研析式也是结尾回旋力的最好表现方式,这里不多作介绍。
总之,上好语文公开课应紧扣以上三方面来考虑,加大45分钟的力度,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使学生真正在45分钟内获益。
⑷ 怎样上好语文公开课
◆ 李文洋 河北省邢台第八中学 054000 语文公开课是语文教学活动中为了展示语文教学过程的细化的一种教学示范课,它比之平时的语文课课堂教学要求得更严谨、更细腻、更充分,因此,其课堂内容的广度及深度应是提前预测和设计时要注意的。目前的语文公开课,大多有课件华丽、活动繁多、形式新颖、课堂容量大等多方面的闪光点,让师生获益匪浅。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公开课中也有不足的地方。笔者通过对大量公开课的研究及总结自身上公开课的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公开课的质量: 一、注重平时积累,着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很多教师在公开课上挥洒自如、得心应手,根本上就来源于他们比较高的综合素质。首先要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教师要学会设计教案,注意三维目标的编写,注重教案的高效性,平时教学中要注意反思,不断提升教学基本功。其次要有丰富的人文底蕴,具有较高的语文素养。教师对人类的各个层面都要有所涉猎,形成自己对生命、对生活、对历史、对社会的独特理解和感悟。再次还要有积极的心态。有很多教师日常教学水平很高,但一遇公开课就手忙脚乱,这就是心理问题。教师一定要有积极的心态,把公开课定位在“课”而非“公开”上,要在“课”上做文章。最后要有良好的沟通艺术,这直接决定着这节课的成败。教与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个沟通中的互相作用,课前的沟通(包括大家的互相认识——不在自己班)、开课中的沟通(最重要)、课后的沟通等都需要教师注意。此外,沟通中教师要讲究艺术,“沟通从心开始”,要注意言简意赅、贴近学生。教师的语言也依个人风格,可以侃侃而谈,可以幽默风趣,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设计简洁美观的板书,注重要点的识记与书写的示范 在公开课上。绝大多数的教师都是采用多媒体授课,所有的内容都通过电脑展示,这对于提高课堂容量具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多姿多彩的多媒体课件也确实给学生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受。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课件里的内容,最终会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而从屏幕上消失,往往不能给学生留下持久、深刻的印象。不管多媒体演示多么漂亮、直观,它似乎缺少了板书的灵气与便捷。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还是要注重教师自身的示范作用,该板书时要板书,切不可完全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取代板书。好的板书就像是一份“微型教案”,能勾画出本节课内容的结构体系和知识要点,使新知识的教学成为学生上课时的注意中心。 三、设置简洁精练的思考题,重视层级思维的训练 《论语》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它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突出了思考的重要性。但是,在公开课上,如果教师设计的问答题、讨论题太多,文字不简练,不仅会给学生造成视觉疲劳,而且还会给学生带来过大的学习压力。有的公开课上,教师把问题一个紧接着一个地抛给学生,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有的甚至提问后没有给学生合作、探究的时间,就干脆直接地抛答案给学生,忽略了课堂上对学生层级思维的训练。须知,中学语文教材处理的三个层级的第一个层级,就是思维训练的智力层级。这个层级要求学生必须成为阅读的主体,教师只能引导和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自己读懂教材,而不是教师越俎代庖,替学生读懂教材。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什么都讲到了,没有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而是被动地接收,就等于什么也没讲,因为学生的思维是空白的。要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必须在思维训练的层级上狠下工夫。教师应把思维训练作为教学的重点,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在课堂上设计的思考题要有思维的梯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题目的文字宜简洁,题目不宜太多,让学生有自己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养成阅读的悟性,形成思考钻研的良好习惯。 四、采用有文采的言语,加强学生的语言积累 在公开课上,学生能说会道,语言富有文采、哲理,往往折射出原班教师的语言功底和平常对学生说话训练的积累铺垫及时、到位;相反,如果学生在回答一些主观感悟题的时候,语句成分残缺不全,或语言苍白、缺少文采,至少也说明教师给学生的语言积累铺垫少且滞后。因此,平时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作文好词、好句、好段的积累时,可以结合即将要上的课文内容或即将要写的作文进行,也可以增加课外文质兼美的文章给学生阅读。 例如,上课内容如果涉及要热心关注社会的弱势群体的(例如八年级的《老王》、七年级的《猫》等)、要奉献爱心的,就可以提前一周或几天,引导学生摘抄这方面的名言(包括古诗词)、歌词等;或者在开课导入时直接用相关的名言(包括古诗词)、歌曲导入,都可以为学生“说得漂亮”、“写得生动(或深刻)”做好语言的累积铺垫。还可以在上这些课前引入同样话题的课外文章《一个婴儿的拥抱》、《真正的慷慨》(选自《青年文摘》)等,让学生阅读,引导学生“择其善者而从之”,从思想修养方面得到熏陶,从选材、布局、文采等写作方面得到借鉴。
⑸ 如何上好一堂语文公开课呢
说实话,公开课就是画架子,至于效果一般是不考虑的。所以要尽量上出愉悦的回效果。
一,你答上课要有激情,同时要把激情感染给学生。
二,老师要精心设置问题,要注意:问题要好思考和回答,让学生有话说,如果能让学生回答出笑声那效果就达到公开课的效果了。
三,教学过程的时间要把握好,衔接要自如,课题要连贯,不脱节。特别提醒的是,最后结束时间要把握好,这样就让人有画龙点睛的效果了。
祝你上出精彩的公开课!
⑹ 怎样上好高中语文公开课
要想上好语文公开课,得看你在一个什麽教风的学校。一般来说,依据新教学大纲,注重培养学生学习与探究的能力,课堂上注重设计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集思广益,教师做引导,牵引学生的思路。当然,必备的你都知道,目标要明确,整堂课要围绕它展开。激情导入,整体感知,集中分析,随着一个个问题的集中解决,教师把最重要的思路板书在黑板上,板书一定醒目,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总之,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得活跃。师生配合好。
⑺ 语文公开课怎么上
语文公开课的话,上不也是和平时一样的上吗?只不过上的是公开课而已
⑻ 如何评价一堂语文公开课
一、课堂上,适当地等待是一种美。
新课标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语感。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与空间,不能以教师的描述性语言代替学生的思考,当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抛出后,教师不要急于让学生回答,因为学生对文本情感的体验有一个过程,即从接触文本到情感的输出,是需要经过自己的思考,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以及以往的经验等加工分析,最后才会形成相对完整的情感体验。如,在吴**老师《与象共舞》一课中,当老师问出这样一个问题:在泰国,人和象有没有距离?学生在没有充分研读文本,在没有真正走进字里行间去体会的前提下,教师急于给出了答案,并且过渡到下一个环节,让学生在“人”字边上写“象”字,其实,这个环节设计的很好,只可惜上一环节没有落到实处,这个环节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从教育目标达成性的角度来说,学生情感体验没有很好达成。课堂上,教师适当地等待,或许学生会给你一个惊喜。
二、课堂上,好的.学习方法是一种美。
新课标指出:在学习过程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所以,在阅读课的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关键句,通过对它们的体会来达到对整篇课文情感的理解、感悟,这就是所谓的“聚焦”教学。它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既感受得深,又能提高课堂效率。怎么抓课堂的重点,突破难点,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在方**老师《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中,对于居里夫人坚持不懈的精神,可以聚焦到“可能”一词,从成功和不成功两方面创设情境体验,相信学生的感悟会更深,对于后文的学习也就水到渠成了。另外,对于阅读课的教学,切忌泛泛而谈,泛泛而读,切忌面面俱到,没有取舍这样既达不到教学目的,学生学到最后感觉这课不上,我也能懂。
三、课堂中,科学的板书设计是一种美。
语文板书是辅助性地完成语文课堂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之一。板书能点睛指要,给人以联想;形式多样,给人以丰富感;结构新颖,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不仅仅在公开课上,对于板书设计要精心,在平时的课堂上,也要对板书设计下一番功夫。在张**老师《妈妈的账单》一课,板书设计是母爱、无私、无价。个人认为内容单调了点,形式上也不够新颖,学生看后可能留下的印象不是很深刻,如果在初读课文后,顺势在黑板板书故事的主要人物小彼得(写左边) 妈妈(写右边),紧接着根据账单内容,在小彼得下面写60芬尼 在妈妈下面写0芬尼,然后根据学生的理解感悟相机在0芬妮下写上无私、无价。最后在升华课题时,画一个红色的大爱心,这样的板书设计,在视觉效果上和板书内容上是否会更完美些呢?
也许正如吴**老师的发的说说那样,教学,是一场漫长的修行。对于年轻的我们来说,要学的还有很多,只有不断地总结自己教学的得失,积极汲取他人优秀的做法,加之理论上的指导,我想,终有一天,会修成正果
⑼ 如何点评小学语文公开课
公开课的核心价值
叶澜教授在回答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时,概括了五个实:一是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并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二是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各个层面的学生都有收获.三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课堂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而是有所生成.四是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课堂真实无伪,不事表演.五是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课堂有缺憾,值得反思,需要去重建.
这无疑是一个权威性的意见,但它只是一个笼统的定义,我们还是无法依此有效判断出一堂好课.我以为它最大的问题是混同了两个基本概念:日常课与公开课.我们在谈论好课时往往忽视了这一点.譬如评价一堂日常课,我们要有整体观念,须知任何一堂课都是整个教学体系中的一部分,只有放在这个体系中来评价,才可能得出恰当的结论,单独来评有一叶障目之嫌一堂五实不全的日常课未必就不是一堂好课.与日常课相比,公开课则可能更多地脱离了教学体系,转而强调个体的研
究性.它包括三个基本内容:一是示范性,公开的目的在于提升自己,启发别人,没有示范性,太过家常,开它何用?二是可推广性,一堂好的公开课要既能启人智慧,又易于模仿学习,以便最大程度地发挥公开的价值.那些天才流丽、剑走偏锋、个性特出、令人叹为观止的课,其意义在于展示,而不在于推广,因此并非最好的公开课!三是创新性,即这堂课闪耀着教师的独特发见与独特个性,绝少雷同,不做陈腔,而不是中规中矩,步步为营,散发着陈陈相因的迂腐气息.因此,我们认为公开课的核心价值在于其研究性.
公开课的评价内容
一、教学理念.评价其是否深入把握课改的精髓,如是不是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是不是坚持整体感悟与品词析句相结合,是不是坚持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结合,等等.这是帮助教师深入理解课改理念,把握教学方向的重要步骤,因此需要开宗明义,含糊不得.二、教学行为.评价其是否体现了精到、有效、激励、互动的教学原则,如教学目标是否有效达成,教材处理是否合理,课堂组织是否到位,教学智慧是否具备,教学表述是否精到,资源运用是否得当,激发动机是否积极,师生互动是否有效,等等.这是帮助教师反观自我,反思课堂教学行为的核心步骤,因此需要用心准备,精心评讲.
三、教学特色.评价其是否具有鲜明的教学特点,有则长之,无则勉之,如教材处置的精到或高妙,课堂组织的清晰或从容,课堂生成的激发或处理,教师情感的深蕴或激扬,教学语言的简净或幽默,问题设计的准确或精妙,等等.这是帮助教师认清自我、形成风格的关键步骤,因此需要准确判别,言之有据.凤凰卫视老总刘长乐在总结鲁豫鲁豫有约的主持风格时,言简意赅地概括了三个特点:第一个是准确的提问;第二个是及时真挚的感叹;第三个就是她温和的聆听.我想这样的评价风格是需要我们悉心学习的.
公开课的评价目的与原则
公开课的评价目的不是甄别课堂教学之优劣,更不是评价教师水平之高低,而是期待借助这个评价意见,使上课者与听课者都能够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是否先进、教学行为是否得当、教学风格是否鲜
明,从而在行为上加以跟进,优化教学管理,改进教学行为,要实现公开课价值的最大化,必须得坚持如下四项基本原则:
一、激励性原则.公开课教学的目的是改进和增值,因此其评价必须坚持以激励为主的原则,即以敦厚的心态、欣赏的眼光,积极地发现公开课教学中的亮点.切不可动辄就摆出一副竞相指摘、群起而攻之的态度,仿佛不批不足以显示其能耐似的;或者言不由衷,口中诺诺,面带不屑,心中实大不以为然.如此行为,不但会严重遮蔽听课者欣赏的眼光,而且会极大挫伤上课者改进的信心.因此我们认为激励性原则是公开课评价中一个最基本的原则,要坚持把它放在首要位置加以考虑.
二、简明性原则.公开课教学的目的是改进和增值,因此我们还得坚持一清如水的评价原则,即以明确的态度、简洁的语言,真实地反映公开课教学中的成败得失.也就是说我们提供给上课教师的评价信息必须是真实的、简洁的、精粹的,以免使其跌入信息海中,满头雾水,无所适从.切不可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态度暧昧,发言玄远,以言语之至伪来对付实践之至诚,让人难以接受;或者言语拖沓,不习惯于提纲挈领,而擅长于云蒸霞蔚,一不小心就作滔滔大论,洋洋洒洒,挥洒开去,让人无从把握.这样的评价方式必然不利于公开课教师依据评价意见来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如此以言废行之举,岂不令人痛心?
三、具体性原则.公开课教学的目的是改进和增值,因此我们既要简明有序,又要具体指导,即以负责的态度、得体的语言,抓住核心问题对上课教师进行具体指导,切不可囫囵吞枣、大而化之,让人摸不着头脑.譬如教学理念是否深入把握了课改的精髓,教学行为是否体现了精到、有效、激励、互动的教学原则,教学特色是否鲜明,某一个教学环节是精彩可嘉还是值得商榷等等,其中既要有精要的评价,又要有务实的点拨.这样,对上课者和听课者才真正具有指导意义,他们才能据此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而加以改进.
四、探讨性原则.公开课教学的目的是改进和增值,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少作结论、多作探讨的评价原则,即以开明的态度、温和的口吻,扎实地研究公开课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而不要轻易地就把一个人或一堂课说死.我们在上文中讲过,公开课的核心价值是研究性(示范性、可推广性、创新性),因此评价方式也必须具有研究性.对于公开课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不要轻下断言,要以开明的态度加以保护、务实的精神加以研究、温和的口吻加以探讨.如果一堂公开课稍越雷池半步,我们就当头棒喝,一棍子打死,这也不行那也不许,那么以后谁还敢再迈出这可探讨的半步呢?谁能断言这半步一定是谬误的或创新的?况且没有谬误半步,又哪里有创新的一步呢?探讨性原则就是要保护教师的教学个性和那越过雷池的半步.因此,我们认为探讨性原则是公开课评价原则中最核心的一个原则,不但要坚持,而且要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