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一词多义
1. 高中语文一词多义,求解!!!
艰难苦恨繁霜鬓 苦,非常。苦恨:非常悔恨。
必先苦其心志 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
何苦而不平 苦,困于,困住
天下苦秦久矣 苦,苦于
孤舟一系故园心 故,过去,原来
公问其故 故,原因,缘故
两狼之并驱如故 故,过去,原来
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朋友,友情
故木受绳则直 故,所以,因此
百年多病独登台 独,单独,独自
鳏寡孤独 独,老而无子曰独
独留青冢向黄昏 向,向着,对着,朝着
回车叱牛牵向北 向,向着,朝着
秋天漠漠向昏黑 向,近,临
向吾不为斯役 向,从前
失向来之烟霞 向,从前
2. 高中语文必修五一词多义
http://..com/question/12871639.html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
3. 高中文言文一词多义大全
爱:吝啬者。“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孟子。梁惠王上》
敬重,爱护。“吴广素爱人,士卒皆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
喜欢,喜好“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爱惜,珍重“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
吝啬,舍不得“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孟子。梁惠王上》
安:安逸的坏境“不念居安思危”《谏太宗十思疏》
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兵:兵器,武器“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六国论》
军事”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六国论》
朝:朝廷”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代”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
朝会“相如每朝时,必称病”《廉颇蔺相如列传》
使来朝见“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朝拜“燕赵韩巍闻之,皆朝于齐《邹忌讽齐王纳谏》
除:任命“承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
辞:言语,言辞“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魏公子列传》
文辞,措辞“其文约。其辞微”《屈原贾生列传》
告别,辞别“旦辞爷娘去”《木兰辞》
离开“我去年辞帝京”《琵琶行》
信:
本义是话语真实。
(1)形容词。意为“诚实”“忠诚”“守信”。如:A.信臣精卒。(《过秦论》)B.皆明智而忠信。(《过秦论》)
(2)动词。意为“相信”。如:A.余固笑而不信也。(《石钟山记》)B.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屈原列传》,这里“信”可进一步引申为“亲近”“宠爱”之意。)附虚词用法:
用作副词。
(1)表随便,可译为“随意”“随便”。如:低眉信手续续弹。(《琵琶行》)
(2)表确凿,可译为“实在”“确实”“的确”等。如:烟波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
兴:
本义是共同把一件东西举起来。用作动词:
(1)兴起,发生。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2)发动。如成语“兴师动众”。又如:怀王大怒,大兴师伐秦。(《屈原列传》)
(3)兴办,创办,复兴,振兴。如成语“百废待兴”。又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伶官传序》,一说“兴”为形容词,意为“兴旺”“兴盛”,在此活用为使动词。)
行:
本义是道路,读háng。
(1)动词。读xíng。
①运行。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②行走。如: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
③行动,执行,奉行。如成语“行之有效”,又如:
A.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
B.余嘉其能行古道。(《师说》,行古道:奉行古人求师之道。)
(2)名词
①读xíng,意为“品行”“品德”。如: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B.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②读xíng,一种古诗体,属歌行杂体。如:《琵琶行》
③读háng,古代军队编制,二十五人为一行。如:(陈涉)蹑足行伍之间。(《过秦论》)
附虚词用法:
副词,读xíng,可译为“将要”“即将”。如成语“行将就木”。又如: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归去来兮辞》,行休:即将完结。)
幸:
本义是幸运。
(1)动词
①宠爱,宠信。如: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特指皇帝到某处,可译为“驾临”“来到”。如: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③庆幸。如成语“幸灾乐祸”。
附虚词用法:
副词,有两种情况:
(1)表情态,可译为“侥幸”“幸亏”“幸好”。如:
A.……则幸得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B.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
(2)表尊敬,相当于“希望”,有时不必译出。如:
A.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屈原列传》,冀幸:希望。)
B.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可不译。)
4. 高中语文一词多义翻译
一类人 白白地 只是 只是 一类人
拉引,拉弓 领着 引见 调转 引用 退避 连接
派遣 任用 令 使者 役使 假如
记得采纳哦~~
5. 高中语文,文言文一词多义。
1,期限
2,刚刚
3,几乎
4,全
6. 高中语文文言文一词多义!!!!急急
百:一百许里(数词,十个十)猿则百叫无绝(喻很多)
言:闲静少言(动词,说话)黔娄之妻有言(名词,说过的话)
食:食不饱(吃)一食或尽粟一石(吃)食(饲养)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养)
策: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策之不以其道(动词,驱策,驱使)
能: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虽有千里之能(名词,能力)
书: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书籍)与朱元思书(信件)
至:礼愈至(全,周到)至舍(到达),四支僵劲不能动
患:又患无硕师名人(恐怕,担心)无冻馁之患矣(后果,忧虑,疾病)
道:益慕圣贤之道(处事方法,学说)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动词,说)
质:援疑质理(质疑,询问)非天质之卑(资质)
直:直视无碍(长时间,一直)争高直指(不弯曲)
7. 高中语文古文一词多义
息:君子以自强不息,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长太息以掩涕息,晚有儿息
1、停止。2、气息。3、叹息。4、子息,子女
志:非有志者不能志也,项脊轩志
1、志气。2、记
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城,杀豪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圣人无名
1、名字。2、著名的。3、出名,闻名。3、名气
文:郁郁乎文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君子以文会友,文不在兹乎
1、文采。2、文章。3、文学。3、礼乐文化
8. 语文一词多义
1.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示比较,比) 2.耻学于师:(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 3.不拘于时:(介词,表示被动,受,被) 4.其皆出于此乎? (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 5.于其身也:(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 6.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介词,在 7.则移其民于河东 ;介词,到
9. 高中语文 一词多义
在。
介词,无意义。
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