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数英语 » 初中数学教学目标

初中数学教学目标

发布时间: 2021-07-31 15:23:04

A. 初中数学教学目标包括几个方面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果把三维目标比作一棵树,那么知识与能力就是树的根,过程与方法是树的主干和枝条,树叶和花就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B. 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教学目标是哪些

修订数学新课程标准,以解决21世纪我国公民的数学素质问题:
1、实用目标:帮助公民解决日常生活问题;
2、社会目标:使公民能够明智的参加公民事务;
3、职业目标:为公民找工作、就业或学业务做准备;
4、文化目标:传递人类文化的主要因素.

C. 初中数学中如何确定教学目标

1初中 数学中如何确定教学目标

初中数学中如何确定教学目标?要在对准目标的前提下,把反馈矫正渗透到目标教学的各个环节,运用多种方法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并充分且有针对性地与学生交流,培养学生的自我矫正能力与创造良好的反馈氛围,使课堂效果最大化,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要清晰地展示教学目标。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在三维目标指导下的精神生产活动。围绕学习内容,全面理解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各项目与具体学习内容有机的整合,这既是顺利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同时也是课堂教学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保证。

知识与技能目标要清晰。新课程改革,“双基”仍是一个重要的目标,这一目标我们不是看教师的文本,也就是说,不应该看教师的教学设计,而应是看整个课堂是否落实。《多边形的内角和》这节书的主要知识点是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多边形的外角和,加强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的计算训练,从让学生掌握知识“n边形内角和等于n-20×180o”、“多边形外角和等于360o”及“探究多边形的内角和都是通过转化为三角形来解决的转化思想”。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下面的习题和突出多边形的内角和探究过程,使整个教学过程围绕着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训练。

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课堂的实际对教学目标进行调整。

教学目标是教师在课前拟定的,这些目标并不是不可改变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状况往往并不是我们预期的那样,会偏离教师课前拟定的目标,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适时进行调整。

在《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知识掌握得较好,学习兴趣较高,因此,我在原来设计的基础上留下一道具有一定难度的思考题,供他们思考。一个多边形截去一个外角后,形成另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1620o,中原多边形的边数是多少?下课铃响了,学生思考、讨论的热情还是那么浓厚。

2确定教学目标一

对信息区别对待,使课堂效果最大化

一节课只有四十五分钟,学生有四五十个。在数学课中,学生出现的问题往往五花八门,每个问题都集体纠正是不现实的,更是不可取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分清哪些是共性问题,哪些是个别问题。对共性问题集体纠正,而对个别问题可以在课堂上单独指导或课后个别纠正。如在分式方程解法的教学中,漏乘(去分母时,不含分母的项没有乘以最简公分母)、不检验是共性问题,而移项不变号这样的错误只有极个别学生出现,可以在巡视时个别指导。这样就可以实现课堂效果的最大化。

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矫正能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地接受或被动的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所以在反馈矫正这一双向的信息沟通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我矫正能力非常重要。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个人矫正习惯的培养。主要方法有使用纠错本,对错题逐一登记并分析原因;注意思考方法的培养等等。二是对学生集体矫正能力的培养,主要方法是把学生分组(一般四人一组),让小组成员互批互改、讨论批改,在批改过程中知道了自己的对与错,通过讨论找到了错误的原因,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自我矫正的能力和合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为反馈创造良好的氛围

有些教师反映,在自己的目标教学中最大的困难就出在反馈矫正这一环节上,因为学生都不愿发表见解,也尽力避免暴露自己的问题,甚至不惜抄袭他人的解题过程。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发表见解和暴露问题的学生批评太多,打击了学生反馈的积极性,从而使师生间信息流通不畅,不能很好的进行反馈矫正,完不成教学目标。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自己的用词和语气,对学生多多鼓励和肯定,如“只差一点就全部正确了。”“再多思考一下问题就解决了。”“有进步!”等等。使学生很体面地暴露自己的问题,发表见解,使师生双向互动时信息流畅,做到有的放矢,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3确定教学目标二

注重创新目标意识,为课堂教学开拓新空间

教学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创新。教学中发现,课本中有很多内容都可以改编成创新问题。教师要创造性地利用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为课堂教学开拓崭新的空间。例如:在教学“分式”中,要探究“a=bc”型数量关系。这是在本章教学结束后进行的,但发现它可以与本章中分式的概念结合起来,改编成很好的创新性问题。首先,把课题改变为a=b/c型问题,并策划了“如何用最简捷的方法测量一大捆电线的长度”这样一个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造成浪费。把学生分成很多小组进行讨论,同学们想出了很多千奇百怪的办法。

有缠绕测周长法,有测体积法,有测重量法,等等。最后,教师总结出最简便的方法,那就是测重量法。并把它归结为列分式问题,让这个方法得到理论支撑,认识到建立分式的概念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在完成这样的活动后,让学生思考该公式还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哪些计算问题,这样适当地渗透方法论。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想出了该公式的十几种适用情况。一个抽象的公式,在活动中竟然被学生发现有那么多的用途,这其中渗透了数学建模意识。

结合教学实际情况,让教学目标实现持续性

制定教学目标要体现持续性这个特点。教师在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到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与目标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习所要达到的目标提出的要求,应该有以下特点:持续性、持久性与长期性。我们要时刻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制定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实施一些具体的学习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一系列学习活动中,逐渐感知并且明确教学目标,逐步提高学习能力,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学“解直角三角形”时,可根据教学内容把“探究性学习能力与思维创新能力”等学习能力这一要求贯穿在教学活动中,例题:(一)在△ABC中,∠C=90°,(1)已知a=3,∠A=30°,求∠B和b、c;(2)已知∠B=60°,b=3,求a、c与∠A。(二)已知:方程4x2-2(m-1)x+m=0的两个根恰好是一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的余弦,求m的值?对这样的数学问题进行解答,运用多变题型的探究,开展小组合作的评析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从而实现学生在长期持续性的解答问题和探究实践中,学习能力得到提高。最能表示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标志就是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4确定教学目标三

引导学生自学学习,围绕教学目标自主探索

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是新课改倡导的理念之一。自主学习就是以自学为主,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的过程。但自主学习并不意味老师就可以放手不管,让学生自行学习。学生的知识与经验是有限的,在自主学习时很多学生可能还找不到学习的目标或方向。如果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方向,那么他自主学习的效率就会很低。

所以,在自学的开始阶段,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至少要把学习目标分解清楚,再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中的重点与难点告诉学生,再提供一定的线索让学生自行探索。例如:在教学“解一元一次方程”时,首先教师要把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分别列出来,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不妨给学生提出这样的目标:(1)解方程的定义;(2)方程的解的定义;(3)怎样去分母和去括号;(4)怎样移项和合并同类项;(5)解方程的一般步骤。如果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把这几个问题弄清楚,那么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教师把一节课的目标告诉学生,让学生围绕学习目标进行有效的探索。这样,学生不但从中获得了知识,还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

多维分析课程目标,对教学目标进行综合设计

初中数学教科书中的教师用书中,每个单元都设计了教学目标。但这是单元的总体教学目标,需要我们进行多维的分析与综合的设计。多维分析就是按照国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与目标分类理论的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个维度来分析课堂教学目标。所谓的综合设计,就是指根据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等与学生发展状况的不同层次,对教学目标进行综合思考,并对不同维度的教学目标进行有机整合。

多维分析与综合设计是制定教学目标两个很重要的方面,两者缺一不可。多维分析关注了课程目标的多元性与均衡性,综合设计保证了教学目标的准确性与全面性。这样有利于实现不同层面、不同维度的教学目标前后连贯、动态整合、形成合力。所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不仅要进行多维分析,还要进行综合设计。例如:在制定《旋转》一课的教学目标前,我们要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它属于运动几何的范畴,知道《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单元教学目标,准确把握学生特点,结合已学习过的平移、平面直角坐标系。然后从微观上进行分析,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维度。

D.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该怎么

案例不仅要说明教学的思路,描述教学的过程,还要交待教学的结果--某种教学措施的即回时效果,包括学生答的反应和教师的感受,解决了哪些问题,未解决哪些问题,有何遗憾、打算、设想等。以“问题”为主线,有矛盾、冲突甚至“悬念”,能引起读者兴趣和深入思考。

E. 数学教学的三维目标是什么

三维教学目标不是三个目标,而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它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素质教育在学科课程中培养的基本途径,集中体现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1)第一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基本能力——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2)第二维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

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过程与方法。

(3)第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5)初中数学教学目标扩展阅读:

三维的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既没有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没有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1956年,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立足于教育目标的完整性,制定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他提出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目标领域。根据布卢姆等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结合我国的教育教学实际,新课程将课程(学教)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F. 初中数学教学目标是什么

函数学好,几何学好,今年中考大题偏向一次函数,基础记牢,其他都是小问题

G. 中学数学教学目的包括哪些主要方面

2001 年教育部颁布的《标准》指出 高中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 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具体目标如下。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 解概念、结论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继学习 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提高空间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 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 作出判断。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 性的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辨证唯物主义和历 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H. 初中数学的新课标教学目标是什么

一、教学内容解析本节课是在学习了解了圆的一些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利用圆的轴对称性探索垂径定理及其逆定理,然后根据对称图形的性质和推理证明的方法进行证明。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通过折叠,体会圆的对称性,理解并掌握垂直于弦的直径的性质,经历感受圆的对称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实用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和意识,发展为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垂径定理及其推论的学习,为下一节学习弧、弦、圆心角以及有关弦的计算和证明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二、教学目标设置知识和能力 1.探索圆的对称性,进而得到垂直于弦的直径所具有的性质。2.能够利用垂直于弦的直径的性质解决相关实际问题。过程和方法 1.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感受圆的对称性,体会圆的一些性质,经历探索圆的对称性及相关性质的过程。2.进一步体会和理解研究几何图形的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相互合作交流的精神。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领会数学的严谨性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积极参与的主动精神。教学重点 垂直于弦的直径所具有的性质以及证明。教学难点 利用垂直于弦的直径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学生纸、剪刀三、学生学情分析对于九年级学生而言,其实他们在第一、二学段已积累了一些对圆的认识,甚至也了解了圆的一些性质,也学过其它几何图形,经历过探究其它图形的学习过程,所以相对而言学习了解圆就有了一定的经验和能力,但是由于目前农村中学优生流失较为严重,大部分是中下游的学生,他们分折和探究问题的水平很低,因此在分折概括,推理论证垂径定理时是有一定困难的。四、教学策略分析以学生现有的经验知识为基础引入新课,让学生先观察几组以前尝过的对称图形,并了解它们的性质,然后让学生动手折叠圆,并观察得出圆的性质—轴对称性,再从圆是轴对称图形入手,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得出对称轴垂直平分对称点的连线,相对应的部分一定重合,即“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且平分弦所对的弧”,这里尽量再结合课件的演示,让学生在观察、探究、交流的过程中体会知识的形成。五、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师:观察下列几个图形,它们有何共同点?等腰梯形长方形等腰三角形用什么方法可以判断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引导出折叠的方法)(二)新课引入活动1:用纸剪一个圆,沿着圆的任意一条直径对折,重复做几次,你发现了什么?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课件:探究圆的性质)学生活动设计: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操作结果,可以发现沿着圆的任意一条直径对折,直径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发现:圆是轴对称图形,任何一条直径所在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教师活动设计:在学生归纳的过程中注意学生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洁性.(三)问题引申,探究垂直于弦的直径的性质活动2:按下面的步骤做一做:第一步,在一张纸上任意画一个⊙O,沿圆周将圆剪下,把这个圆对折,使圆的两半部分重合;第二步,得到一条折痕CD;第三步,在⊙O上任取一点A,过点A作CD折痕的垂线,得到新的折痕,其中点M是两条折痕的交点,即垂足;第四步,将纸打开,新的折痕与圆交于另一点B,如图1.图1图2在上述的操作过程中,你发现了哪些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弧?为什么?(课件:探究垂径定理)学生活动设计:如图2所示,连接OA、OB,得到等

热点内容
数学家杨乐 发布:2025-07-30 08:02:35 浏览:617
擒敌拳教学法 发布:2025-07-30 07:49:11 浏览:667
2017语文高考b卷答案 发布:2025-07-30 07:37:59 浏览:711
武汉数学家教 发布:2025-07-30 05:01:25 浏览:824
岳阳的历史 发布:2025-07-30 03:32:45 浏览:750
教学设计的环节 发布:2025-07-30 01:16:02 浏览:778
孔子教育对象 发布:2025-07-29 23:25:58 浏览:397
数学课外活动 发布:2025-07-29 22:14:09 浏览:84
四年级语文暑期辅导 发布:2025-07-29 22:12:27 浏览:480
历史上曹姓 发布:2025-07-29 21:24:45 浏览: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