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学评论
⑴ 请问在《论语》中有那些文学批评观点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主张学与思相结合。
文学批评是以一定的文学观念、文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以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为对象的评价和研究活动。
文学批评功能:当批评家以文学方式传递的美感印象吸引读者的审美关注时,批评便发挥着引导和深化艺术欣赏,增强读者审美愉悦的职能;当批评家的眼光从艺术和美学的领域引向社会生活的空间,引申发挥作品的社会政治意义时,批评就具有干预生活、影响意识社会政治作用;当批评家超越作品历史意义和技巧意义的分析,在创作和接受的动态跟踪中,凝聚、结晶、形成新的观念,推动了文艺理论的进步时,文学批评又成为运动中的美学,具有哲学的功能。即:1、审美功能。2、社会政治功能。3、哲学功能。
文学批评者的素质:1、要有敏锐细腻的艺术感受力;2、要有正确的美学观念和健康的艺术趣味;3、要有丰富的推想力和严密的推理力;4、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深切的情感体验;5、要有广博的社会、历史、文化知识和深刻的哲学意识;6、要有高尚的人格和职业道德。
⑵ 论语,赏析,急......!!!!!!!!!!!!!!!!!!!!!!!!!!!!!!!!!!!!!!!!!!!!!!!!!!!!!!!!!!!!!!!!!!!!!!!!!!!!!!!
1.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仁心就很少了”.
赏析:
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就是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要小心谨慎,说到做到,先做后说 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上。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要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孔子从仁的高度提醒人们,要对花言巧语的人提高警惕性。
2.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赏析:
孔子之意,认为人不知我,与我无损,我不知人,则贤愚不分,善恶无别,足以败事败身。正如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⑶ 论语的赏析(评论)
我说说吧,不一定对。
第一个说呀,父母的年龄,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一方面呢,要为父母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呢,有为父母衰老而担心。这里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视角,我们一般人大概只会感到忧惧,忘了去为父母的长寿而高兴。这讲的是孝道,孔子讲孝,有正确的一面。又一次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当然,历代有不同的解释,但大意是差不多的,就是说,孝敬父母,要做到心里敬爱,如果心里不敬爱,只是靠米饭来养活,那就跟养犬马一个样了。另一面呢,我个人不大赞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说三年不改父之道,才算孝。这就不合理了,如果父亲之道本来就不对,还应该坚持吗?孔子的孝道,引出了后来“亲亲相隐”的制度,就是父母犯了罪,要帮他们隐瞒。时至今日,孝是仍然要提倡的,但提倡的同时,也要摒弃一些不正确的行为。
孔子说:“品德不培养(修:指培养),学问不研讨(讲:研究,讨论。之:连词,作用是把主谓结构变成偏正结构),听到了应当做的事(义),却不能马上去做(徙:迁移。这里指按照义的准则改变自己的行为);有错误却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担忧的(是:指示代词,在判断句中充当主语,指代‘德之不修’到‘不善不能改’这段话所讲的事)。 当然,孔子这些并不是担心自己,而是社会上种种让人忧虑的现象,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孔子发出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慨叹,从他的“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吾其为东周乎”的语中我们可以知道他一心想要恢复周朝的礼制,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另一方面又呼吁“克己复礼”,大概意思是克制自己恢复到礼上来。当然,他的“克己复礼”跟后来宋明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又是不一样的。随着儒学热的兴起,我们发现未来的和谐社会越来越需要儒家的这种精神。
⑷ 关于《论语》鉴赏的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知也”之“知”,同智。朱熹注:“子路好勇,盖有强其所不知以为知者,故夫之告之。”(《论语集注》)《荀子·子道》所记可为佐证: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曰:“今女衣服既盛,颜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谏女矣。”又说:“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又《儒效》篇云:“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以是尊贤畏法而不敢怠傲,是雅儒也。”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则语录讲的是孔子教育大家对学习所持的态度,当然也是对待其他事物的态度。孔子认为对待任何事物都要有谦虚诚恳老实的态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要不懂装懂,自欺欺人。
“知”,就是知道;知与不知,要老老实实。
这句话可以有好几个意思去理解:
1.真正的“知”,建立在已知的和未知的上面。
这是知识的辩证法:知,是以对另一些事物的不知为代价的。
现在很多人似乎什么都知道。名之曰“专家”,仿佛是“全知”。学的是文学,四处讲哲学;明明是大夫,偏要谈文化。孔子老早就预测到你们了,就怕你们一上电视和报纸就会变得无所不知起来,于是就劝告说:知之为知之……
2.真正的“知”需要区分好哪些是知道的,哪些是不知道的;否则就糊涂了,就会把不知当作了知。
我在舞蹈学院上课,一个学期的课讲下来,就有人给我扣帽子:你讲后现代美学,中国传统美学还没讲,怎么就可以讲后现代呢?我把这话说给我的师兄弟们听,他们笑笑说,只有跳舞的人才会说出“后现代美学”来吧?
中国的后现代美学这个说法,就是没看过后现代理论的人造出来的。
一位舞蹈学院老师(也是我班上的研究生)给我打电话,口气硬硬的,说,你总是讲后现代,难道不要中国传统美学了吗?我不客气地问她,你知道什么叫做后现代吗?
他们把戏剧冲突论、典型性格论都当作是中国的;殊不知,这些理论都来自外国阿。
3.要允许别人不知。
知,有两个方面:一是知道的东西,一是不知道的东西。你这样,别人也这样。所以要宽容。
只有一种人在这个方面不宽容,那就是知道得不多,就靠着吓唬别人来活着的人。
“什么?连这个都不知道?这是基本的东西啊?这是根基啊?这是传统啊?这是常识啊?”
胡扯!
老子最烦动辄就是常识、就是真理、就是不证自明、就是不容置疑……
多怀疑一下自己有好处。
4.知道是一种“知”,不知道也是一种“知”。
有一位英国教授,在课堂上讲述古代希腊城邦的格局,大到一座宫殿小到一个厕所,无不画出的清清楚楚。
下课了,同学们走了,他不走。
他要等人。
等他的家人来领他回家——他不知道回家的路!
所以,有的事情你务必要知道,有的事情你务必要不知道。
如果你是历史学家,如果你画出了故宫的路线图,如果你还自己走回了家……嘿嘿!你还觉得自己是真“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