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上语文课
提前预习,课后复习,上课认真听讲,回家认认真真写作业,大概就这么多吧。
② 语文课应该怎么上800字作文
上了几年的学了,上了无数次的语文课了,我最喜欢的还是《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在这一课的学习过程中,我深刻的感受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
才智,也深刻体会到了落后就要挨打的这一真理.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更加明白了只有国家富强了,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民族才会自豪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刚
一上课,袁老师就以她声情并茂的语言,把我们带入到圆明园那辉煌的建筑里,在那里我们看到了仿造各地的名胜建筑平湖秋月、狮子林;看到了根据古代诗人的诗
情画意建造的武陵春色、蓬莱瑶台;看到了各具特色的民族建筑方外观,看到了中西合璧的海晏堂,威尼斯微缩景观等,倘佯在其中令我们眼花缭乱.通过袁老师展
示的有关圆明园的资料,我们还知道圆明园占地5200亩,历经150年才建成,里面不仅汇集了我国园林艺术的精华,还汇集了世界园林艺术的精华,真不愧是
举世闻名的“万园之园”呀.看到那些经过三维动画复制出来的圆明园景观全图,看到海晏堂前会依次喷水的十二生肖铜像,同学们不由得发出一阵阵惊叹声,既为
圆明园的举世无双而惊叹,也为我们祖先的勤劳智慧而惊叹.
就在我们还在激动地情绪里没有缓过神来的时候,袁老师又把我们的视线带到了1860年的
10月6日,就在这一天,英法联军闯进了圆明园,对圆明园进行了疯狂的抢掠.当我们看到那把大火把圆明园的一切都吞没了时,我们的心揪了起来,看到那浓烟
蔽日的大火,我们仿佛看到了那金碧辉煌的殿堂、那小巧玲珑的亭台楼阁、那充满诗情画意的武陵春色、那中西合璧的海晏堂都在这冲天的大火中化为灰烬了;我们
仿佛又看到了那上自先秦时代、下至唐宋明清的珍贵字画都在这冲天的大火中化为灰烬了.想到那珍贵的历史文物、那举世无双的园林建筑就在这无情的大火中化为
灰烬了,我们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我们的泪水无声地流了下来,为这举世无双的万园之园的毁灭而流泪,为这园林艺术的瑰宝毁灭而哭泣.
我们的心被深
深地刺痛了,我们痛恨那残忍的侵略者,也痛恨那软弱无能的清朝统治者,正在我们还沉浸在悲痛中不能自拔的时候,这时袁老师那沉痛的声音又响了起来:“同学
们,历史终于翻过了这沉重的一页,今天我们重温这段屈辱的历史难道仅仅是为了仇恨吗?”是呀,我们猛然醒悟了,我们重温这段历史不仅仅是为了仇恨呀,如果
我们不好好学习,这惨痛的历史悲剧还是会重演的,想到这里,我们立刻大声说:“只有我们好好学习,把祖国建设富强了,这惨痛的历史悲剧才不会重演.”
“同
学们,如今我们走进圆明园,会看到什么呢?”袁老师那深情的声音再次想起,“现在只会看到一堆断壁残垣.”我们轻声说道,随即,老师点开了《圆明园的断壁
残垣》这一画面,当我们看到那雕刻精美的石刻,那矗立在风中的断壁残垣时,我们的心再次缩紧了.是呀,那矗立在风中的断壁残垣会像我们诉说什么呢?我们再
次陷入了沉思之中.
这堂课使我的心灵经受了一次洗礼,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深深的理解到了:只有国家富强了,我们才不会再受欺侮,我们只有努力学习,把我国建成一个富强民主的国家,我们才会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火烧圆明园这惨痛的历史悲剧才不会重演.
③ 作文《上语文课该做什么》
中国人在吃面条时,想起了这一周的事件,最重要的是我的心上刻了印记。事情...那…是星期三,当天中国老师把我们班的一本手册是我的同班同学之一。我们都问他有什么说明啊?然后老师说:“我今天没有课,我要用全班的时间来整顿你的班班”。我们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了。
钟开始,老师拿起手册,非常严格地指出学生写的句子错误的15分钟内,很多的问题是:他失败的性质是什么,我觉得老师设置规则勒索,…老师圈了关键词。他用一支红钢笔写了。我们只是笑了,因为它真的很有趣。有一个同学给了演讲者,但老师没有看到老师的语言。“”“”也可能是太多,也许是错的学生。总之大气是不正确的,因为有一些男学生(被审查的学生是朋友)被称为我们不笑,否则会伤害学生的自尊的学生哭了..然后,站起来向老师和学生们解释。扬声器,老师看到他的手,他作为一个中性的人,说这样的话:老师:我认为你是错的,你用你的头脑,深刻的方式阅读本手册,他(学生回顾)可能只是一个很简单的句子写的说明,我想你真的是一个小误会。当他讲完后,每个人都沉默了一秒钟左右,一秒后,一轮掌声如下。我们很感动。眼睛是红色的。因为我们真的想不起来一个通常是笑顽皮的男孩,可以做出这样的评论。P<0.05人的心是真的不可预测的。“一节课被搬上语文课,我们感受到的深处其实是真实的。
④ 怎样上好语文课作文300字
还记得在我四年级时有一个同桌,他是一个非常调皮的男生,他说话总是带口头禅,爱骂骂咧咧,平时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我们两个总计较,所以有过肩碰肩坐着却连一个半月没有开口说话的记录。
一天早晨,我忽然觉得身上很热,难受不已,妈妈给我量了量完体温后,啊!38度,唉!我发高烧了,头还很疼。妈妈给我吃了安瑞克退烧药,让我再家休息不要去学校了,我只是觉的头晕目眩,身子直打晃。没办法,今天只能请假在家休息了,到了下午四点多,大概是消炎药吃对了,烧退了一些,我感觉身子轻松了一些,头疼也好多了,明天就可以上学去了,可是今天的老师发的作业本和留的作业怎么办?谁会帮我带回来呢?正在我焦急的时候,突然家里门铃响了,妈妈打开门一看,竟然是我的调皮同桌,他一改往日吊儿郎当的样子,进屋后,将我的作业本放下后,马上把今天老师留的作业告诉了我,并给我认真地讲起了今天所学的课程。直到讲到6点钟我家要吃晚饭了,见妈妈要留他在我家吃饭,他才离开。第二天上学时,我一样不拉地将写完的作业完整无缺的交给了老师。
这件小事已经过去很久了,但是每当我回首往事时,都会遗憾自己女孩子的小气,当时为何不待他更温和一些,因为他帮助过我,给了我一份关爱。
老师常对我们讲:关爱是一句问侯,给人春天的温暖;关爱是一个眼神,给人无声的祝福…生活中只有充满爱,才会让我们的心灵变的博大,我也记住了老师的教诲,做一个诚实而又热忱的人,由衷地去关爱身边的人.
⑤ 我该这样上语文课作文
我该这样上语文课
大自然中有千变万化的色彩,都是以三种颜色为基础的,太阳那火辣辣的红;那没有熟透的水果是酸溜溜的黄;还有蓝天、大海那无边无际的蓝。而我喜欢的语文课中也有这三种颜色。
上课了,老师总是带着微笑走进教室,给同学们第一印象就是可爱的红。老师专心的上课,同学们认真地听讲,正确地回答问题,响亮而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老师的脸上露出了甜甜的微笑,老师竖起拇指夸奖我们,同学们的脸上也露出了喜洋洋的红,这种红从心底绽放出来,这就是火辣辣的红。
课上,同学们做小动作,而不专心听讲,老师批评我们,皱起眉头,因而感到心酸,这就是酸溜溜的黄。这同样使我们感到心酸、愧疚。但是,老师并没有训斥我们,使我们知道时间是多么重要,知识有多么重要,学习有多么重要。这就是蓝天、大海那无边无际的蓝。
这就是我心中的语文课。这样的课堂,才是我们学习的天地;这样的课堂,才是我们生活的乐园;这样的课堂,才是我们成材的地方;这样的课堂,因为有了这样的三种颜色,才变得多姿多彩。
⑥ 怎样上好语文课作文
其实我觉得上好语文作文课的话,我觉得一定抓住选在利益,让学生写一些正能量的作
⑦ 作文:今后我怎样上语文课
这篇觉得对你没什么大用处,你接着看第二篇吧!
如何上新学期的第一节语文课
千里孤鸿 发表于2007年08月02日 10:39 阅读(1234) 评论(0)
分类: 个人日记 举报
如何上新学期的第一节语文课
第一课非常重要,既关系到新老师在同学们心中的形象,又直接影响他们今后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一定要精心准备,一炮打响,让学生在很高的层面上重新认识语文课的不可替代的价值,并从此“死心塌地”的爱上语文。这便是语文教学成功的第一步——甚至是一多半了。
我每教一批新生,前两节从不忙于讲新课;而主要是调动学习兴趣,讲明学习意义,介绍学习方法,等等等等——我戏称之为“磨刀课”。
关于语文学习的价值、意义、重要性——对高一新生也要讲,而且要大讲特讲,因为他们在初三时因为“应试教育”已对语文产生了深深的误解甚至反感。
要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前所未有的好感,让他们明白:语文学习除了关乎其前途命运。更关乎其生命质量。
1高考怎么改革语文也是稳居榜首——永远的“三分之一”。
2立身处世之本,建功立业之基。
3形成民族强大向心力凝聚力的“磁核”。
4是精神的建筑师、心灵的守护神。
5生命的别名。
还可参见夫子有关论文之节选:
第一.激发兴趣
针对学生兴趣不浓、消积被动的学习态度,我总是首先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和强烈欲望,让他们产生强大的内在动力,产生不学不行、欲罢不能的心理需求,以高涨的热情积极主动地投入语文学习,自觉地弥补自己的贫乏。
在激趣方面,我总结出这样几点经验:
一是一定要上好面对每批新生的第一节语文课。这节课要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前所未有的兴趣和认识,产生“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的审美惊讶:哦,原来,我们的母语,我们学习和使用了这么多年的汉语是如此的美妙、神奇呀!为此,我个人创作了一篇抒情散文《我爱你,汉语》,又搜集了《汉字,奇妙的精灵》(说明文)、《妙不可言》(杂文)、《华语情结(节选)》(余秋雨《文化苦旅》)、《听听那冷雨(节选)》(台湾余光中,见《港台抒情文学精品选》)等激趣资料,逐次用来,效果非常之好。
二是在其后的教学活动中,要不断保护和强化最初激发出来的兴趣,使之更加浓厚持久。具体方法有:①以趣激之,②以智激之,③以情激之,④以境激之,⑤以美激之。(详见笔者专论《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三是要时刻用一个美好的能力目标来激励学生。高尔基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增长得越快。”面对每批新生,我都首先让他们把争做“五一居士”,做为语文学习的最高目标、毕生追求。我所说的“五一居士”,是指能够达到“①一手好字、②一张铁嘴、③一肚子名篇佳作、④一笔好文章、⑤一颗永远年轻的心”这样五条标准的人。语文教学要是能把所有学生都培养成这样的“五一居士”,我认为那已是最大成功。(详见笔者专论《培养语文能力,塑造“五一居士”——我的语文素质教育观及实践》)
美好的目标,常能激发出学生持之以恒、自觉学习的强大兴趣和动力。
------------------
另附:
我爱你,汉语
辽宁 刘卫民
身为中国人,是什么使我们能够自由地“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是什么使我们能够自如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
汉语。唯有汉语!
是汉语赋予我们表达意志的权利和自由,是汉语赋予我们超越时空的本领与才能。
哦,汉语,奇妙的精神造物!它们绝非只是一些仅仅代表一定声音和意义的死的符号,它们分明是些充满智慧、充满感情、善歌舞、会呼吸的、活的精灵!
千万不要小看这说话的权利。“你表达了自己,你才获得了生命。”(舒婷)每于关键时刻,却因语言的贫乏而抓耳挠腮、脸红脖粗甚或搜肠刮肚、顿足捶胸——那份尴尬、那份难堪,远胜于皮肉的创痛或呼吸的窒塞。
生为中国人,却不曾留意汉语的美妙;说了这么多年的中国话,却不曾真正领略过汉语的风采;“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又是怎样的遗憾、悲哀或者不幸、罪孽?!
诗经、楚辞,乐府民歌,汉魏古风,唐诗宋词,元明剧曲,明清小说……这是一座座怎样神奇瑰丽的宝库啊!你怎能竟然屡过其门而不入?
请听听语言学家的礼赞吧:汉字,除了声符的表音作用之外,兼有形象性和表意性;汉字的形和意,不仅积淀了悠久的文化传统,还凝聚着丰富的民族心理、民俗风情;可见,汉字具有丰富的人文性。汉字形体方正,结构匀称,声韵结合,音调优美,又具有整齐的结构美和悦耳的音乐美。若论书法之妙和吟诵之美,其气象万千、其铿锵有致——实乃世界上其它任何语言所不能相与媲美的。汉语讲究严格的词序、句序,稍有颠倒,表意则变,“屡战屡败”与“屡败屡战”则有天渊之别。然而方块之间却也自由灵动、意味无穷!汉语言简意赅,词少意丰,又有突出的逻辑性、隽永的含蓄性,无比的简洁性……
请听听汉语的阳刚之美:“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再听听汉语的阴柔之妙:“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再看看诗人秦观写给好友苏轼的一封“信”(回环诗):
暮 赏
已 花
时 归
醒 去
微 马
力 如
酒 飞
再看看孟姜女庙前的一副楹联: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再看看语言学家赵元任偶一为之的语言实验——《施氏食狮史》: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 …… ……
哦,汉语,我们的母亲的声音和呼吸!你能够化干戈为玉帛,你可以变战争为和平。是你,使我们可以“仰天长啸,壮怀激烈”,是你使我们能够浅吟低唱,喁喁私语!是你帮我们表达了爱心,是你助我们伸张了正义……
哦,汉语,叫我怎能不爱你!
【补白】台湾 余光中 《听听那冷雨》(节选)
春雨。杏花。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地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就是一个地。太初有字,于是民族的心灵,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
中文之美,不仅美在形体,更美在风骨,美在精髓,以至其任何一块肌肉的肥瘠,任何一块文脉的走势,任何一种表情的意蕴,任何一袭衣袂的摆动,都如巧夺了天工一般,增之则长,减之则短。
这篇你变变,或许还有用::
也来说说语文课该怎么上
——从怎样用教材教谈理想中的语文好课
特级教师 卢 筹
先说个例子。
去年应邀到深圳评课,其中有一节古诗《画》的教学,据说得过全国性比赛一等奖。执教的是一位年轻的女教师,教学基本功非常好。她的教学基本过程是:让孩子们自读古诗,找出你感到奇怪的句子来,然后用奇怪的语气读句子。最后用奇怪的语气读全诗。末了,找出诗中的几对反义词,这节课就结束了。这节课除了对教材的理解,其他方面几乎都无懈可击,执教教师也很自信,有点怡然自得。可我总觉得这堂课没有把这首古诗最有价值之处展示出来。
评课结束后,个别交换意见时,我跟这位教师说,如果是我来执教,我会这样设计:首先,我会拿出一幅画,画上也许有一丛花,一只猫,两只蝴蝶。让学生把这幅画告诉别人,看看他们会怎么说。学生说的时候一定会说画上有什么、有什么、有什么,指导一下,他们还会说出花怎么样、猫怎么样、蝴蝶怎么样。把他们说话的公式总结一下就是“有什么”和“怎么样”。除了这种说话模式,他们再没有别的招数。再挂出一幅山水画来让他们说,他们依然是用这样的说话模式说话:上面有山有水有花有鸟,指导一下,他们会说山怎么样水怎么样花怎么样鸟怎么样。这时,老师可提出一个要求,就是:不说上面有什么,也不准说上面的东西怎么样,又要让别人知道上面有什么,上面的东西怎么样,有没有什么办法?学生们一定傻眼。这时可亮出古诗《画》,让同学们读后说说,这首诗有没有说“上面有什么”“上面的东西怎么样”。同学们一定会说“没有”。“那你读后知不知道上面有什么、上面的东西怎么样?”同学们一定会说:“知道。”“不说‘上面有什么’‘上面的东西怎么样’,又能让别人知道‘上面有什么’‘上面的东西怎么样’,这首诗有什么奥妙?”让同学们边读边想小组放开讨论探究,再全班交流探究。学生探究有困难,可以《还珠格格》中香妃的“香”是以“蝴蝶围着她飞”来表现的为例,提示学生:把一件事物产生的效果表现出来,也就等于直接描写了事物本身。就象描写了镜子中的你,也就等于描写了你一样。
这时,可以反观全诗,理解全诗,看看是不是描写了“画”所产生的“效果”:远远看去,山的颜色十分丰富,风景迷人。我不由得往前走去。越走越近了,我的疑问也来了:“这山间的流水怎么会没有声音呢?”仔细一看,原来这是画的山,画的水。(这山,这水,画得多逼真哪,我还以为是真的山,真的水哩)咦,春天过去了,这里怎么还是山花烂漫呢,仔细一看,原来这也是画的花,我还以为是我把季节搞错了呢。(你看这花画得多好哇,几乎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了。)再看那只鸟,人走到面前了也不飞走,仔细一看,原来也是一只画的鸟。(画得栩栩如生,真是太象了,我都把它看成真的鸟了。)
这种通过描写效果来反映事物的方法一箭三鸟:既让人知道了画上有什么,也让人知道了上面的内容怎么样,还不露形迹的表达了一种赞叹的感情。至此,可以让学生尝试用描写效果的办法来描述一件事物,比如,说一个人很臭,不必说他散发的是什么臭,有多浓,可以从描写效果角度说“他走到哪里都有一大群苍蝇围着它”“谁从他身边经过都要捂着鼻子”等等,学生自能顿悟。最后,给学生拓展练习:用描写效果的办法写一个人很懒或很勤快,或写天气很冷很热。如此,这种从古诗里读、悟出来的表达技巧就内化为学生的一种能力了。如果每篇课文都能象这样让学生从文章最突出的特点中学到一点东西,“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还用愁学生的语文能力不强吗?
这就是我理想中的语文课。叶圣陶说“课文无非是例子”,“例”就应该“例”在这个地方。要做到这样可不容易:首先,教材必须是有某方面特色的经典文章,堪为范例,而不是只从内容出发选择的文章。第二,必须执教者自己首先能悟到文章的妙处,而不是仅依赖“教学参考”。悟到了文章妙处,才能知道要引领学生往何处去。而要做到这点,前提是执教者自己必须是一个舞文弄墨的爱好者。有这种身份,才会有这种灵性和悟性。第三,必须把文章的妙处浅化、生活化、通俗化,必须设置一定的符合儿童思维规律的参照物,突显课文的特色、妙处,于无声处听惊雷。象上述例子中的两幅画那样。第四,文章的妙处的感悟,必须由学生自己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完成,不能包办代替。至多在学生悱愤的情况下,略作点拨。让他们亲历过程,体验感悟。第五,在学生悟明文理后,让其趁热打铁,练习实践,一试身手,内化为能力。
俗话说“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文章也一样。每一篇经典的诗文,都有他们各自不同的妙处、特色,而这种妙处、特色不是从教科书里能找到答案的,因为我们的文章学研究受西方表音文字语言学理论的局限,还没有研究出来。何况,文章的特色、精妙之处字词句段篇都有,千人千面,浩如烟海,是一种活的呈现方式。必须由执教者从写作者的角度,从应用表达的角度去体察去理解,才能悟到。就象上述描述“效果”的特色那样。
文章不同,妙处各异,还可以举出其他例子。要上好课,也可以各有千秋,但借助文章的特色是一致的。比如,一位深圳的老师上《七步诗》一课,他是这么上的:先从课外知识引入课题,接着播放了引发七步诗曹植与曹丕明争暗斗的电视片,然后要同学们去读这首诗,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悲愤),最后拓展延伸:你还学过哪些饱含深情的古诗?(生举例:《游子吟》等)这节课教师讲得确实不多,但是要说学生学到了多少东西,我则表示怀疑。这节课的失误,从根本上说,也是教师没有理解到文章的妙处。
第二天,我跟教学的指导者说,如果是我来设计,我会这样做:首先,我会拍摄或用动画制作一粒豆子长成一棵豆苗结出豆荚最后豆子在锅里煮豆苗在灶里当柴烧的全过程,让深圳的孩子们知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的本意是什么。然后让孩子们理解曹植曹丕的关系和诗的创作背景,从而理解曹植《七步诗》“煮豆燃豆萁”“相煎何太急”的喻意。至此,仍不可打住。还应让同学们思考,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于曹丕对曹植那样“手足相残”的事例,由此使他们今后一想到一看到“手足相残”的事件,就会联想到《七步诗》,就会脱口而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由理解本意、喻意,到理解引申意,由学一首诗,而增添了孩子们的一种语文素养。只有到了这一步,才能说是一堂好语文课。
当然,《七步诗》的妙处还不止于此。它最妙的地方,还在于作者在那样紧迫危急的情况下,还能说出如此得体的话,既劝喻了君王,又消除了加害的口实,化解了危机,还出了一肚子怨气,义正辞婉,一箭多鸟,不愧为千古一绝的好诗、妙诗。如能从引导学生理解该诗如何说话得体入手悟得诗文的妙处,从而懂得如何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情势、面对不同的对象,说出最能表达自己的意思、又最有分寸最得体的话,那这样的课,就更是功德无量的好课了。
说了这么多,概括起来,一堂好语文课的标准,我看最根本的是三条:一是借助教材的特色、妙处,使学生得到语文素养的提高;二是这种特色、妙处的感悟,必须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得以实现;三是把这种感悟及时通过尝试实践,内化为能力、素养。其中,文章的妙处,是从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为什么要写”这几方面去比较思考,领悟到的,这也是学生“探究什么”的主要内容。
其实,任何一个教师,只要自己的基本素质好,又能把握住语文课堂教学的规律,都能上出异彩纷呈的好课来。把握语文课堂教学的规律,不外乎是把握语文学科的规律和学生学习的规律。其内容如下表。如何灵活运用,在于各人的悟性、造诣。只要能把各方面规律的要素烂熟于胸、把握协调,教学思路与其一致,你就是一个自觉的好语文教师。条条大路通北京。你上的课,一定不会差到哪里去。完全没有必要妄自菲薄、跪倒在“大师”们的脚下作仰视状或被学术界光怪陆离的西洋镜搅乱了自己的神经。
(附记:看了《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5年第7、8期的热点讨论“语文课该怎么教” ,很有些想法,不吐不快,因此,借此文谈谈自己理想中的语文好课是什么样子。至于为什么不谈点实际的东西,主要是觉得只有理想才是最完美的,只有理想才堪作好课的标准。而目前中国还难于有合乎理想的好课,原因是汉语的教学理论还未发展到这一步,何况好课的标准就像真理,我们只能步步逼近它,却永远不能穷尽它,哪会有十全十美的课例呢。)
⑧ 《我的语文课》作文300到500字
在我的学校生活中,上过无数节各种各样课,它们就像一艘大船,载着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有的让我学到了新知识,使我视野开阔;有的教会了我写作文,让我思想深邃;还有的让我了解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令我大开了眼界……总之,这些课都给我带来了无限的乐趣。不过要说我最喜欢的,就属语文课了。
我喜欢上语文课,因为我喜欢作文。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因为喜欢读书,我的写作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原来觉得写作文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是刘老师教我们从一篇篇课文中找到了开启作文大门的金钥匙。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我们积累了语言,也积累了写作的方法;在一次次仿写的训练中,我们“踩着巨人的肩膀向上攀登”……不知不觉中,写作文不再是那么困难的事情了。我特别喜欢上作文评讲课,自己的作文能读给大家听,还能交给老师打印,是一件多么愉快的事情啊!即使没有机会上台念,我也喜欢听同学读他们的作文,每到这时,我都会竖起耳朵,认真地倾听,而且是边听边记,取长补短。现在我们每个人的口袋里都装有一个小本子,用它来记好词好句,因为刘老师告诉我们:“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样的积累,不仅能培养我们的好习惯,而且能让我们的作文受益匪浅。
在语文课堂上积极发言是我的好习惯,因为即使答错了老师也不会批评,我举手回答问题,是在发表自己的意见,也就是相当于《一个这样的老师》里面的“新怀疑主义”。在语文课上,语文的每道题都不像数学那样仅有一个答案,而是有许多许多,只要意思对就行,因为根本没有准确的答案。一个词也不只是一种意思,而是多种、好多种、许多种。在语文课上举手,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你应该像发现新大陆一样的去感叹因为——你回答了一道,语文题,中国题证明你经得起中国人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