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的奥秘
Ⅰ 探索数学的奥秘的内容简介
在探索数学的道路上,人们发现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然后又一个一个地将这些难题解决,而这些难题,千奇百巧,琳琅满目,如同一朵朵绚丽无比的花朵,给人们挑战的勇气,刺激着人类的智慧。
在21世纪的今天,数学已经是一门应用范围极广、内容极为丰富、系统极其庞大的学科,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工具,也是研究各门学科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
Ⅱ 数学奥秘
是选了四个数,分别是1、4、3、8。8431-1348=7083,8730-0378=8352,8532-2358=6174。 果然是6174
随便列了几个数:5、4、3、8。8543-3458=5085;8550-0558=7992;9972-2799=7173;7731-1377=6354;6543-3456=3087;8730-0378=8352;8532-2358=6174
这个是数学黑洞问题
任取一个四位数,只要四个数字不全相同,按数字递减顺序排列,构成最大数作为被减数;按数字递增顺序排列,构成最小数作为减数,其差就会得6174;如不是6174,则按上述方法再作减法,至多不过7步就必然得到6174。
如取四位数5462,按以上方法作运算如下:
6542-2456=4086 8640-0468=8172
8721-1278=7443 7443-3447=3996
9963-3699=6264 6642-2466=4176
7641-1467=6174
那么,出现6174的结果究竟有什么科学依据呢?
设M是一个四位数而且四个数字不全相同,把M的数字按递减的次序排列,
记作M(减);
然后再把M中的数字按递增次序排列,记作M增,记差M(减)-M(增)=D1,从M到D1是经过上述步骤得来的,我们把它看作一种变换,从M变换到D1记作:T(M)= D1把D1视作M一样,按上述法则做减法得到D2 ,也可看作是一种变换,把D1变换成D2,
记作:T(D1)= D2
同样D2可以变换为D3;D3变换为D4……,既T(D2)= D3, T(D3)= D4……
现在我们要证明,至多是重复7次变换就得D7=6174。
证:四位数总共有104=10000个,其中除去四个数字全相同的,余下104-10=9990个数字不全相同.我们首先证明,变换T把这9990个数只变换成54个不同的四位数.
设a、b、c、d是M的数字,并令:
a≥b≥c≥d
因为它们不全相等,上式中的等号不能同时成立.我们计算T(M)
M(减)=1000a+100b+10c+d
M(增)=1000d+100c+10b+a
T(M)= D1= M(减)-M(增)=1000(a-d)+100(b-c)+10(c-b)+d-a=999(a-d)+90(b-c)
我们注意到T(M)仅依赖于(a-d)与(b-c),因为数字a,b,c,d不全相等,因此由a≥b≥c≥d可推出;a-d>0而b-c≥0.
此外b、c在a与d之间,所以a-d≥b-c,这就意味着a-d可以取1,2,…,9九个值,并且如果它取这个集合的某个值n,b-c只能取小于n的值,至多取n.
例如,若a-d=1,则b-c只能在0与1中选到,在这种情况下,T(M)只能取值:
999×(1)+90×(0)=0999
999×(1)+90×(1)=1089
类似地,若a-d=2, T(M)只能取对应于b-c=0,1,2的三个值.把a-d=1,a-d=2,…,a-d=9的情况下b-c所可能取值的个数加起来,我们就得到2+3+4+…+10=54
这就是T(M)所可能取的值的个数.在54个可能值中,又有一部分是数码相同仅仅是数位不同的值,这些数值再变换T(M)中都对应相同的值(数学上称这两个数等价),剔除等价的因数,在T(M)的54个可能值中,只有30个是不等价的,它们是:
9990,9981,9972,9963,9954,9810,9711,9621,9531,9441,8820,8730,8721,8640,8622,8550,
8532,8442,7731,7641,7632,7551,7533,7443,6642,6552,6543,5553,5544.
对于这30个数逐个地用上述法则把它换成最大与最小数的差,至多6步就出现6174这个数.证毕.
Ⅲ 小学数学题 数学的奥秘
1.15×80=60x x=20
2.6种
3.0.045立方分米
4. ×(是判断题么?)
Ⅳ 数学的奥妙
数学完全不难学,你肯用心去学,很容易掌握
以下是一些资料:
这里有数学详细发展史:
http://www.fxzx.fp.net.cn/teacher/jhw/shihaigouchen/shuxueshi/shgc-sxls.htm
1086~1093年,中国宋朝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出“隙积术”和“会圆术”,开始高阶等差级数的研究。
十一世纪,阿拉伯的阿尔·卡尔希第一次解出了二次方程的根。
十一世纪,阿拉伯的卡牙姆完成了一部系统研究三次方程的书《代数学》。
十一世纪,埃及的阿尔·海赛姆解决了“海赛姆”问题,即要在圆的平面上两点作两条线相交于圆周上一点,并与在该点的法线成等角。
十一世纪中叶,中国宋朝的贾宪在《黄帝九章算术细草》中,创造了开任意高次幂的“增乘开方法”,并列出了二项式定理系数表,这是现代“组合数学”的早期发现。后人所称的“杨辉三角”即指此法。
十二世纪,印度的拜斯迦罗著《立刺瓦提》一书,这是东方算术和计算方面的重要著作。
1202年,意大利的裴波那契发表《计算之书》,把印度—阿拉伯记数法介绍到西方。
1220年,意大利的裴波那契发表《几何学实习》一书,介绍了许多阿拉伯资料中没有的示例。
1247年,中国宋朝的秦九韶著《数书九章》共十八卷,推广了“增乘开方法”。书中提出的联立一次同余式的解法,比西方早五百七十余年。
1248年,中国宋朝的李治著《测圆海镜》十二卷,这是第一部系统论述“天元术”的著作。
1261年,中国宋朝的杨辉著《详解九章算法》,用“垛积术”求出几类高阶等差级数之和。
1274年,中国宋朝的杨辉发表《乘除通变本末》,叙述“九归”捷法,介绍了筹算乘除的各种运算法。
1280年,元朝《授时历》用招差法编制日月的方位表(中国 王恂、郭守敬等)。
十四世纪中叶前,中国开始应用珠算盘。
1303年,中国元朝的朱世杰著《四元玉鉴》三卷,把“天元术”推广为“四元术”。
1464年,德国的约·米勒在《论各种三角形》(1533年出版)中,系统地总结了三角学。
1494年,意大利的帕奇欧里发表《算术集成》,反映了当时所知道的关于算术、代数和三角学的知识。
1545年,意大利的卡尔达诺、费尔诺在《大法》中发表了求三次方程一般代数解的公式。
1550~1572年,意大利的邦别利出版《代数学》,其中引入了虚数,完全解决了三次方程的代数解问题。
1591年左右,德国的韦达在《美妙的代数》中首次使用字母表示数字系数的一般符号,推进了代数问题的一般讨论。
1596~1613年,德国的奥脱、皮提斯库斯完成了六个三角函数的每间隔10秒的十五位小数表。
1614年,英国的耐普尔制定了对数。
1615年,德国的开卜勒发表《酒桶的立体几何学》,研究了圆锥曲线旋转体的体积。
1635年,意大利的卡瓦列利发表《不可分连续量的几何学》,书中避免无穷小量,用不可分量制定了一种简单形式的微积分。
1637年,法国的笛卡尔出版《几何学》,提出了解析几何,把变量引进数学,成为“数学中的转折点”。
1638年,法国的费尔玛开始用微分法求极大、极小问题。
1638年,意大利的伽里略发表《关于两种新科学的数学证明的论说》,研究距离、速度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无穷集合的概念,这本书被认为是伽里略重要的科学成就。
1639年,法国的迪沙格发表了《企图研究圆锥和平面的相交所发生的事的草案》,这是近世射影几何学的早期工作。
1641年,法国的帕斯卡发现关于圆锥内接六边形的“帕斯卡定理”。
1649年,法国的帕斯卡制成帕斯卡计算器,它是近代计算机的先驱。
1654年,法国的帕斯卡、费尔玛研究了概率论的基础。
1655年,英国的瓦里斯出版《无穷算术》一书,第一次把代数学扩展到分析学。
1657年,荷兰的惠更斯发表了关于概率论的早期论文《论机会游戏的演算》。
1658年,法国的帕斯卡出版《摆线通论》,对“摆线”进行了充分的研究。
1665~1676年,牛顿(1665~1666年)先于莱布尼茨(1673~1676年)制定了微积分,莱布尼茨(1684~1686年)早于牛顿(1704~1736年)发表了微积分。
1669年,英国的牛顿、雷夫逊发明解非线性方程的牛顿—雷夫逊方法。
1670年,法国的费尔玛提出“费尔玛大定理”。
1673年,荷兰的惠更斯发表了《摆动的时钟》,其中研究了平面曲线的渐屈线和渐伸线。
1684年,德国的莱布尼茨发表了关于微分法的著作《关于极大极小以及切线的新方法》。
1686年,德国的莱布尼茨发表了关于积分法的著作。
1691年,瑞士的约·贝努利出版《微分学初步》,这促进了微积分在物理学和力学上的应用及研究。
1696年,法国的洛比达发明求不定式极限的“洛比达法则”。
1697年,瑞士的约·贝努利解决了一些变分问题,发现最速下降线和测地线。
1704年,英国的牛顿发表《三次曲线枚举》《利用无穷级数求曲线的面积和长度》《流数法》。
1711年,英国的牛顿发表《使用级数、流数等等的分析》。
1713年,瑞士的雅·贝努利出版了概率论的第一本著作《猜度术》。
1715年,英国的布·泰勒发表《增量方法及其他》。
1731年,法国的克雷洛出版《关于双重曲率的曲线的研究》,这是研究空间解析几何和微分几何的最初尝试。
1733年,英国的德·勒哈佛尔发现正态概率曲线。
1734年,英国的贝克莱发表《分析学者》,副标题是《致不信神的数学家》,攻击牛顿的《流数法》,引起所谓第二次数学危机。
1736年,英国的牛顿发表《流数法和无穷级数》。
1736年,瑞士的欧拉出版《力学、或解析地叙述运动的理论》,这是用分析方法发展牛顿的质点动力学的第一本著作。
1742年,英国的麦克劳林引进了函数的幂级数展开法。
1744年,瑞士的欧拉导出了变分法的欧拉方程,发现某些极小曲面。
1747年,法国的达朗贝尔等由弦振动的研究而开创偏微分方程论。
1748年,瑞士的欧拉出版了系统研究分析数学的《无穷分析概要》,这是欧拉的主要著作之一。
1755~1774年,瑞士的欧拉出版了《微分学》和《积分学》三卷。书中包括微分方程论和一些特殊的函数。
1760~1761年,法国的拉格朗日系统地研究了变分法及其在力学上的应用。
1767年,法国的拉格朗日发现分离代数方程实根的方法和求其近似值的方法。
1770~1771年,法国的拉格朗日把置换群用于代数方程式求解,这是群论的开始。
1772年,法国的拉格朗日给出三体问题最初的特解。
1788年,法国的拉格朗日出版了《解析力学》,把新发展的解析法应用于质点、刚体力学。
1794年,法国的勒让德出版流传很广的初等几何学课本《几何学概要》。
1794年,德国的高斯从研究测量误差,提出最小二乘法,于1809年发表。
1797年,法国的拉格朗日发表《解析函数论》,不用极限的概念而用代数方法建立微分学。
1799年,法国的蒙日创立画法几何学,在工程技术中应用颇多。
1799年,德国的高斯证明了代数学的一个基本定理:实系数代数方程必有根。
Ⅳ 探索数学的奥秘的介绍
数学极富实用意义的内容,包含了深刻的奥妙,发人深思,使人惊讶。数学就像一颗明珠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千百年来吸引着无数的数学爱好者,让他们在探索数学的道路上奉献出自己的才华和智慧。数学就像是时刻也离不开的良师益友,因为这门学科有着巨大的实用价值,正如一些数学家所说的那样:“在数学的世界里,甚至还有一些像诗画一样美丽的风景。”加里宁也曾经说过:“数学可以使人们的思想纪律化,能教会人们合理地思维着,无怪乎人们说数学是思想的体操。”
Ⅵ 数学的奥妙在哪里
能解迷这个世界的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