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分哪些文
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散文(诗),诗歌,讲演,科学小品文......dengdeng
㈡ 语文教材的选文可分为哪些类型
“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
“对于教师来说,使用语文教材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便是怎样使语文教材教学化。”①许多教学问题的发生就是因为一些教师在“教学化”化什么、怎么化的定位上就已错了。王荣生先生在其《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一书中提出“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 选文四类型概念令我们豁然开朗: “定篇”即平时所说的“经典”,指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篇目,多是世界和民族文化、文学优秀作品;“例文”是作为例子用来说明“共同的法则”、“共通的样式”,是为外在的关于诗文及其写读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等服务的;“样本”可用其它资料来替换,都是借以达到读和写的方法;“用件”不是去学文,而主要用选文里的核心东西或从事与该东西相关的语文学习活动,“用件”包括“语文知识文”、“引起议题文”、“提供资料文”三种。
王先生主要从中外比较的多元视野分析角度,对四种类型选文给以阐述。下面笔者结合200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文,谈谈如何对选文鉴别定类及相应四类型选文教学实践。
(一) 如何鉴别一篇选文类型
首先,整体感知选文,参考以上王先生对四种选文类型的阐述给以定位。
其次,鉴别时要突破传统的教学定势。曹禺的《雷雨》,传统教学多围绕以下几块来处理:个性的人物语言、环境的作用、尖锐的戏剧冲突等。很明显,这种围绕人物、环境、戏剧冲突入手来教学,明显是把《雷雨》当作例文。这样一来,使其作为“经典”的独特魅力就消失殆尽,就像一位美人,被毁其袅袅之声色,去其腴腴之肌肤了。还有的老师虽口头定位为“经典”,实际操作仍是归于“例文”了。
再次,就单篇来说有时划为两类似乎皆可,这时就需把此篇放在整个单元大环境下去看,因为教材编制主观上还是竭力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顺序和学科逻辑顺序的。可借助单元提示或课后题来捕捉教材编制此选文的用意,如鲁迅的《拿来主义》是历次教材改革都保留的篇目,说它是“定篇”也不为过,但人教版必修4把它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语言生活的历史进程》、《短文两篇》放在一单元,而后三篇都是“样本”,那我们把《拿来主义》定位为“样本”就较合宜了。
在此,笔者把人教版必修1~必修5选文类型作一鉴别,统计如下:
定篇:必修1:《沁园春·长沙》、《雨巷》、《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外短诗五首》、《兰亭集序》、《赤壁赋》、《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游褒禅山记》
必修2:《<诗经>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并序》、《诗三首》、《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召公谏厉王弭谤》
必修3:《林黛玉进贾府》、《祝福》、《十八岁出门远行》、《老人与海》、《蜀道难》、《杜甫诗三首》、《琵琶行并序》、《李商隐诗两首》、《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
必修4:《窦娥冤》、《雷雨》、《长亭送别》、《哈姆莱特》、《柳永词两首》、《苏轼词两首》、《辛弃疾词两首》、《李清照词两首》
必修5:《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边城》、《哦,香雪》、《归去来兮辞 并序》、《滕王阁序》、《逍遥游》、《陈情表》
例文:必修1:《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金岳霖先生》、《短新闻两篇》、《包身工》、《寻找时传祥——重访精神高原》、《飞向太空的航程》、
必修2:《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绿记》、《瓦尔登湖》、《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我有一个梦想》、《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
必修4:《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李贺小传》
样本:必修3:《动物游戏之谜》、《宇宙的边疆》、《凤蝶外传》、《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必修4:《拿来主义》、《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语言生活的历史进程》、《 短文三篇》
必修5:《中国建筑的特征》、《作为生物的社会》、《指印》、《宇宙的未来》
用件:必修5: 《咬文嚼字》、《孟浩然》、《说“木叶” 》、《谈中国诗》
从以上鉴别可看出:必修1~必修5共80篇选文。“定篇”共44篇,占55%;“例文”共20篇,占25%;“样本”共12篇,占15%;“用件”共4篇,占5%。
从四种类型选文比例大小上,可看出高中语文宏观教学重点倾向:“定篇”占1/2强,这意味着要加大学生阅读鉴赏的深度、广度、难度,因为“定篇”都是名家大作,富有丰蕴的内涵,往往是一篇作品涉及多方面的内容。拿《孔雀东南飞》来说,可以多角度阐释:生死爱情母题、婚姻双方的等级歧视、妇德面面观、人物多角度解读、悲剧结尾亮色处理的美学批评、中国传统“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爱情追求观等。“定篇”的教学就是在学生已有文学、文化积累的基础上,为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创造一定的提升空间。
高中“例文”比例相比初中而言大为减少,这体现了从知识到能力的侧重过渡。高中“例文”除继续沿着初中已涉及的写景散文读写发展外,主要是从四种文体加大了读写训练:新闻、报告文学、演说辞、古代传记。
“样本”选文有两单元是说明性文章,比较适合当代信息社会对信息的需求。
“用件”只涉及了“语文知识”一种,紧扣语文学科特点,培养学生将语文研究向纵深发展的能力。
(二)鉴别选文的四种类型是为了更好地教,在实践中每种类型选文教学,教师该如何做
一、“定篇”类选文教学
“定篇”的教学目的就是学习“经典”的丰厚蕴涵,了解和欣赏“经典”选文本身。
“文学的文本解读,可以公言公理,婆说婆理,自由解读,产生不同的阅读效果,自然构成一部阅读的效果史。”②这“效果历史”对于一般读者是无可厚非的,问题是这“效果历史”能否让它主宰课堂?答案是不可以,课堂上公言公理,婆说婆理,宝贵的几年下来,学生的能力又能提高多少呢?学生来到课堂就是为了走捷径,“经典”的学习就是向学生浸入这些诗文,并按权威者的指示对那些被阐释过的诗文加以内化(了解和欣赏),这就是A.C.珀维斯所界定的“模仿结构”,“按照历史和文化已建立的优秀标准掌握优秀的文化、文学作品的深层结构。”③“经典”,即使是一首短诗,也有近乎无穷的含蕴。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站在桥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短短两句诗,却能解读出爱情诗、单相思的爱情诗、不需回报的审美倾向(柏拉图的爱)、相对的哲学观念诗,还不仅于此,它的生成意义会随阐释角度改变而不断地再生成。“经典”如许多的无穷涵蕴,断不是一个老师、一些教材编制者、教参开发者的认为,更不是学生想当然的理解,它应是文化、文学等专家研究者对“经典”选文的权威解说,教师就是用这些权威解说来“薰”学生。当然,我们也不否认有一些文学、文化功底比较深的老师、教材编制者、教参开发者、学生对“经典”会有学术前沿性的认识,但这些要作为“经典”的课程内容,首先必须得到学术的认可。
我们教师就是引学生走捷径的人,就是搭建学生与专家学者对“定篇”解读的最有利的平台。那如何获取专家学者的权威阐释呢?老师可通过两种方法:一是查阅相关的书籍,二是借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的资料,特别是从学术期刊网上,这也要求老师具有相当的文学修养来甄别。收集资料时应注意两点:一是权威的解读与发表时间先后没有必然联系,二是文本可以多元阐释,学术界也存在大量相持不下的争论,教师也必须把这些争论展示给学生。三是权威的解读是有时限性的,一旦在这方面有更权威的解读,教师就不应守旧不前,而应紧索学术前言,教师的专业素质也应与时俱进。
那么老师是不是把这些专家学者的权威阐释资料发给学生就完事了呢?不是,教师要把相关的资料汇总整理以便“教学化”。教师首先对这些阐释要研究吃透,并把其精华部分有效的组合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展示给学生。在展示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老师的讲解、引导、交流、释疑等作用。课后,教师还可把供参考的资料发给学生,以拓展其视野。随着学生对“经典”的学习积累,他们的文学、文化修养会不断提高,解读“经典”的水平也会跟着不断提高,教师可不定期组织学生自己对“经典”进行个性解读,教师一定要做好点评与评价工作。
二、例文类选文教学 首先是从“例文”中找出“共同的法则”、“共通的样式”。“例文”要向学生例什么?教师备课时一定要定位好。定位“例点”除要研读文本本身外,还可参考单元提示和课后题中有效信息,如必修2一单元课后题紧绕写景描写来设置,那么这单元大的方向我们可以确定了,“例点”是写景状物的描写,具体各篇又有侧重,《荷塘月色》调用多种感觉运用多变修辞写景状物;《古都的秋》以真切情感关照生活流景;《囚绿记》从生命的视角审视景及物;《瓦尔登湖》逼真细致的写景。其次,选文教学我们还可依“例点”再呈辐射状散开训练。可适当补充一些相类材料:新闻报告文学单元最好选即时的材料,古人物传记单元历史人物最好选学生较为熟悉的。还可闻绕“例点”组织相关活动:配合演讲辞单元,可让学生观看一些国内外著名演讲实录,自己写演讲辞,组织演讲比赛活动。
三、“样本”类选文教学 教学重点是借“样本”选文载以的外在知识,侧重读写方法。因其外在,所以它是既定的,但知识必须依托文本来实现,因此它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生成的,那么教学的重点就是这些需新生成的知识,而非已掌握的知识经验。高中“样本”选文中说明性文章,它们选入教材不是让学生去研究动物、宇宙、蝴蝶、建筑等,而是如何读、如何写说明性文章,不是明了简单的说明方法及作用,而是如何有效准确地从说明文中提取信息。“样本”类选文教学,如果老师认为教材提供的“样本”选文不合适的话,还可找其它文章代替此样本,同样能实现教学目标。
四、“用件”类选文的教学 “用件”类选文的核心内容就是教学重点,教学的环节设计始终要体现在“用”上。还可“用其它的文章,其它的媒介,以使知识得到更为清晰、易懂、有效的传递。”④教《咬文嚼字》,我们可以设置“品字赏词”、“推敲研磨”、“说文解字”、“作文字词修改大全”、“字词错用知多少”等环节。教学《孟浩然》,可让学生了解孟浩然的生平、品赏孟浩然的一些诗、读读王辉斌的《孟浩然研究》、读读王士源的《孟浩然集序》。教学《说木叶》,除对选文有关“木”“叶”的诗词句充分理解外,还可发动学生再找其它含“木”“叶”的句子来真切体会其不同的审美感受。学《谈中国诗》,围绕中国诗可设置的环节就多的不可胜数,还可提供学生读叶嘉莹老师的《从西方文论看中国词学》、徐志啸先生的《中西神游诗论》等。
㈢ 语文文段可分哪些结构
首先要弄清楚每一自然段的内容,这样才能知道这一篇文章的主旨内容:这些是理顺行文结构的前提。
至于行文结构主要有总分总式、总分式、分总式、并列式、层进式等等。
你问题中所说的分不清总分还是分总,我觉得主要是你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到位。毕竟行文结构是文章的外衣,内容才是文章的内涵,所以弄懂文意是很重要的,事半功倍。
面对这样的困惑不要太着急,什么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谁也不是生来就会就懂的,只要用心、多做、多看,一定会有效果的。
努力哦!
㈣ 语文包括哪些
哪天都有比赛。今天没火箭的比赛。明天有。你可以到这个网站上去看。
www.nbaboy.com.cn
㈤ 语文一共有哪些文体啊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它通过列举事实材料和运用逻辑推理,表明对问题的观点和态度,阐发对事物的理解与认识。各行各业的人们为了接受和表达思想,都需要经常阅读与写作这种文体。教材选录了15篇议论文,其中现代文10篇,文言文5篇。对于这些议论文,考生应能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应能划分重要段落的层次,概括层次大意;应能认知文章所用论据的类别;应能识别文中所运用的各种论证方法或驳论方法;应能识别文中所采用的比喻、比拟(拟人或拟物)、排比、对偶、设问、反诘、反语、层递等修辞手法,并能简要说明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 说明文是一种常用文体。它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特别是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说明文已成为人们传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交流介绍工作、学习以及日常生活经验、方法的重要文章体裁。教材选录了8篇说明文,通过阅读这些说明文,我们能对说明文这种文体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对于这8篇说明文,考生应能归纳文章所说明的中心和要点;应能划分重要段落的层次,概括层次大意;应能认知文章的总体结构方式和说明顺序;应能简要说明文中所运用的各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应能识别文中所采用的比喻、比拟、排比、对偶、设问、反诘、层递等修辞手法,并能简要说明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 记叙文是一种记载和叙述事件由来,描绘事物和人物情景状态的文体。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传记、游记、小说、童话、寓言以及记叙性的散文等文体,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教材选录了13篇记叙文,其中现代文8篇,文言文5篇。对于这些记叙文,考生应能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应能划分重要段落的层次,概括层次大意;应能认知文章的记叙方式;应能识别文中的人物描写方法,并能简要说明这些描写方法的作用;应能认知文中环境描写的类别,并能简要说明这些环境描写的作用;应能认知文中所运用的对比、铺垫、侧面烘托、整体比拟、夹叙夹议、语意双关、象征、暗示、比喻、比拟、排比、对偶、设问、反诘、层递等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并能简要说明这些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作用。
㈥ 语文有哪些文体
记叙文,散文,小说,戏剧,诗歌,说明文,议论文,杂文,散文诗.
古文有古风,近体诗,远体诗等
还有风雅颂(诗经)
㈦ 语文都有哪些文学体裁
一. 骈文 又叫“四六文”,这种文体,四字、六字句相间,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句式迁就,文中堆砌词藻,常影响内容表达。唐朝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远动后,骈文逐渐衰落。其中也不泛名篇佳作。著名的有南朝吴均写的《与朱元思书》,唐王勃写的《滕王阁序》、刘禹锡写的《陋室铭》。 二. 说 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文章辨体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课本中出现的名篇有唐韩愈的《马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宋周敦颐的《爱莲说》,清袁枚的《黄生借书说》。 三. 表 古代奏议的一种,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为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之一。课本中出现的只有一篇,为三国时诸葛亮的《出师表》。公元277年,诸葛亮准备出师伐魏,夺取中原,出发前给后主刘禅写了这篇奏章,表明自己忠于蜀汉, 匡扶汉室的决心。文中名句有“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等。 四.赠序 古代文人送别时常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增序。后凡是惜别赠与的文章,都叫增序。其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课本中出现的是明代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文中向来自家乡的年轻人马生介绍了自己少时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要珍惜时日,刻苦求学。 五. 铭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颂功德的文字都叫“铭”。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课本中有唐刘禹锡的《陋室铭》。还有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歌功颂德追思的叫“墓志铭”,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未学)。 六. 杂记 包括两类: 1.记载风景、琐事、感想等的一种文体。描写山川、景物、人事的,如《小石潭记》、《西湖游记》、《桃花源记》等。 2.笔记文。以记事为主,特点是篇幅短小,长的千字左右,内容丰富,由理事掌故、遗文逸事、文艺随笔、人物短论、科学小品、文字考证、读书杂记等。如《世说新语》(《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梦溪笔谈》(《以虫治虫》)。 七.游记 其实是杂记的一种,把它单列出来,是因为它在杂记中占有比较特殊的位置: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并从中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笔轻松,语言生动,记述较为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受。课文中选用的名篇有北魏郦道元的《三峡》(科学色彩浓),南朝梁武军的《与朱元思书》(写景、议论),唐代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写景、抒情),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写景、议论),宋代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写景、抒情),宋代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写景、议论、抒情)。 八. 寓言 用假想的故事来说明某种道理,从而达到教育或讽刺目的的文学作品。“寓”是“寄托”的意思。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寄托于简单的故事当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惯于运用拟人的手法,语言简洁锋利。课文中选用的寓言故事有《韩非子》中的《郑人买履》,《吕氏春秋》中的《刻舟求剑》,《战国策》中的《鹬蚌相争》。 九. 诗歌 我国出现的最早的文学体裁就是诗歌(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为《诗经》),后来逐渐演化为三种样式:诗、词、曲。 诗、词、曲的主要区别在于诗要求节奏和讲究韵律,词比诗的要求更加严格,词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体。去也是和乐演唱的一种韵文形式,但句法比词更灵活。 诗的最高成就表现在唐代。 从表现形式上看有四言诗,如《诗经》中的《关雎》、《君子于役》、《蒹葭》,三国曹操的《观沧海》;五言诗如唐代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五律),杜甫的《春夜喜雨》(五律)、《望岳》(五律),李白的《秋浦歌》(五绝)等;七言诗如唐代李白的《望天门山》(七绝)、《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七绝),汉语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七绝),杜牧的《赤壁》(七绝),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七律),白居易的《 钱塘湖春行 》(七律),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七律),宋代陆游的《游山西村》(七律)、《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七绝)等;杂言诗如唐代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属近体诗,其他属古体诗。 乐府诗指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本是官署名称),后成为诗体名称。课文中选用的是《敕勒歌》、《木兰诗》。 词的鼎盛时期出现在宋朝。课文中选用的是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江城子 老夫聊发少年狂》,李清照的《如梦令 常记西亭日暮》,范仲淹的《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等。 曲在元代最盛行。课文中选用的是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张养好的《山坡羊 潼关怀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