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语文辽宁卷
1. 辽宁历年语文高考题
只找到了05、08、09三年的。
2005年辽宁卷
冯道,字可道,瀛州景城人。其先为农为儒,不恒其业。道少纯厚,好学能文,不耻恶衣食,负米奉亲之外,唯以披诵吟讽为事,虽大雪拥户,凝尘满席,湛如①也。寻荐为霸府从事,俄署太原掌书记,时庄宗并有河北,文翰甚繁,一以委之。
庄宗与梁军夹河对垒一日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者不办请少罢减。庄宗怒曰:“孤为效命者设食都不自由,其河北三镇,令三军别择一人为帅,孤请归太原以避贤路。”遽命道对面草词,将示其众。道执笔久之,庄宗正色促焉,道徐起对曰:“道所掌笔砚,敢不供职。今大王屡集大功,方平南寇,崇韬所谏,未至过当,阻拒之则可,不可以向来之言,喧动群议,敌人若知,谓大王君臣之不和矣。幸熟而思之,则天下幸甚也。”俄而崇韬入谢,因道之解焉,人始重其胆量。
明宗入洛,遽谓近臣安重诲曰:“先帝时冯道郎中何在?”重诲曰:“近除翰林学士。”明宗曰:“此人朕素谙悉,是好宰相。”未几,迁中书侍郎、刑部尚书平章事。凡孤寒士子,抱才业、素知识者,皆与引用,唐末衣冠,履行浮躁者,必抑而置之。有工部侍郎任赞,因班退,与同列戏道于后曰:“若急行,必遗下《兔园册》②。”道知之,召赞谓曰:“《兔园册》皆名儒所集,道能讽之。中朝士子止看文场秀句,便为举业,皆窃取公卿,何浅狭之甚耶!”赞大愧焉。
天成、长兴中,天下屡稔,朝廷无事。明宗每御延英,留道访以外事,道曰:“陛下以至德承天,天以有年表瑞,更在日慎一日,以答天心。臣每记在先皇霸府日,曾奉使中山,径井陉之险,忧马有蹶失,不敢怠于衔辔,及至平地,则无复持控,果为马所颠仆,几至于损。臣所陈虽小,可以喻大。陛下勿以清晏丰熟,便纵逸乐,兢兢业业,臣之望也。”明宗深然之。 (节选自《旧五代史·冯道传》) [注]①湛如:安然。②《兔园册》:书名,即《兔园册府》,唐人编著,五代时流行民间,为村塾童蒙读本。今佚。
1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恒其业 恒:固定 B.可以喻大喻:比喻
C.道能讽之 讽:背诵 D.遽命道对面草词遽:立即
1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果为马所颠仆 吾属今为之虏矣
B.不敢怠于衔辔 少益耆食,和于身也
C.谓大王君臣之不和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D.一以委之 将以衅钟
13.以下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冯道有胆量的一组是
① 虽大雪拥户,凝尘满席,湛如也 ② 崇韬所谏,未至过当
③ 唐末衣冠,履行浮躁者,必抑而置之
④ 道所掌笔砚,敢不供职
⑤ 何浅狭之甚耶 ⑥ 陛下勿以清晏丰熟,便纵逸乐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④⑥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是有才学、有知识的穷书生,冯道都予以引荐和任用。
B.任赞的戏语是讥讽冯道选拔和任用人才的水平不高。
C.冯道以其胆识劝谏庄宗,并指出了庄宗所为的不妥之处。
D.冯道以自己的切身体会规劝明宗要日慎一日,居安思危。
15.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用“/”断句。(4分)
庄 宗 与 梁 军 夹 河 对 垒 一 日 郭 崇 韬 以 诸 校伴 食 数 多 主者 不 办 请 少 罢 减。
16.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俄而崇韬人谢,因道之解焉。(3分)
(2)陛下以至德承天,天以有年表瑞。(3分)
【参考答案】11. B 12. D 13. C 14. A
15.庄宗与梁军夹河对垒/一日/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者不办/请少罢减。
断句共4处,每处1分。错一处扣1分。
16.(1)一会儿,郭崇韬进来向世宗谢罪,通过冯道化解了与世宗的冲突。
(2)陛下用最高道德来承受天命,上天用丰收来显示吉祥。
【参考译文】
冯道,字可道,瀛州景城人。他家先祖曾务农或为儒,没有一定职业。冯道年少时,性情纯朴厚道,好学能文,不以衣食粗陋为耻,除奉养父母外,只是读书吟诗,即使大雪封门、尘垢满席,也依旧兴致盎然。张承业不久举荐他做了霸府从事,稍后又任太原掌书记其时庄宗据有河北,文牍事务繁忙,统由冯道掌管。
庄宗军队与梁军隔黄河相对峙。一天,郭宗韬以诸将校会餐人数过多,主管人供应不起,请稍减员,庄宗发怒说:“我想给那些为我效力的人管几顿饭,自己都做不得主,那么河北三镇就请三军另外选择一人任主帅,我请求回太原,以避贤让路。”随即命冯道当面草拟文书,以向部下宣告。冯道持笔呆了很久,庄宗严厉催促他,他缓缓起身答道:“我的职责就是掌管笔墨文书岂敢不奉命从事。如今大王您屡建大功,刚刚平定南方寇乱,崇韬所谏,未必失当,拒绝他可以却不可用刚才那番话挑起众议。敌人若是得知,便会说大王您这里君臣不和了。希望再三考虑那便是天下的万幸。”不久郭崇韬入朝致谢,因为冯道替他解了围。人们开始敬重冯道的胆识。
明宗入主洛阳后,立刻问近臣安重诲说:“先帝在位时的冯道郎中在什么地方?”安重诲回答:“不久前授翰林学士。”明宗说:“此人我久已熟知,是好宰相。”很快便拜冯道为端明殿学士“端明”之号就是从冯道开始设立的。不久冯道迁中书侍郎、刑部尚书平章事。凡贫困微贱无所依恃却有才干、有抱负、又与他素来相知的士人,他一律拔用;唐朝末年世族中行为浮躁的人他必定贬抑不用。有位工部侍郎名叫任赞,退朝时,和同僚在后面嘲笑冯道说:“他若快走,一定会掉下《免园册》。”冯道听说此事,召来任赞对他说:“《免园册》的文章都是名儒编集的,我可以背诵。旧朝廷一些士子,不过读了些考场上的华丽辞藻,就去应试,都是窃取公卿的名位,真是何等浅薄、狭隘。”任赞十分惭愧。
天成、长兴年间,天下连年丰收,朝廷无事。明宗坐朝延英殿,留冯道向他询问朝廷外面的事。冯道说:“陛下以至上的道德承受天命,上天以丰年昭示祥瑞,陛下更要日日谨慎,以酬答上天之心。臣常忆起在先帝霸府任职时,曾奉命出使中山,过井陉险地时,唯恐马匹失蹄,不敢放松缰绳,等到平地,便不再控制,结果被马摔下,几乎致残。臣所说的这件事虽小,却可以比喻大事。陛下不要因为天下清明安定,连年丰收,便无节制地享乐。兢兢业业,是臣对陛下的希望。”明宗非常赞同。
2008年辽宁卷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韩擒字子通,河南东垣人也,后家新安。少慷慨,以胆略见称,容貌魁岸,有雄杰之表。性又好书,经史百家皆略知大旨。周太祖见而异之,令与诸子游集。后以军功,稍迁仪同三司,袭爵新义郡公。武帝伐齐,齐将独孤永业守金墉城,擒说下之。进平范阳,拜永州刺史。陈人逼光州,擒以行军总管击破之。高祖作相,迁和州刺史。陈将频寇江北,前后入界。擒屡挫其锋,陈人夺气。开皇初,高祖潜有吞并江南之志,以擒有文武才用,夙著声名,于是委以平陈之任,甚为敌人所惮。及大举伐陈,以擒为先锋。擒率五百人宵济,袭采石,守者皆醉,擒遂取之。进攻姑熟,半日而拔,次于新林。江南父老素闻其威信,来谒军门,昼夜不绝。陈人大骇,其将相继降之。晋王广上状,高祖闻而大悦,宴赐群臣。陈叔宝遣领军蔡征守朱雀航,闻擒将至,众惧而溃。符蛮奴为贺若弼所败,弃军降于擒。擒以精骑五百,直入朱雀门。陈人欲战,蛮奴撝之曰〔注〕:“老夫尚降,诸君何事!”众皆散走。遂平金陵,执陈主叔宝。时贺若弼亦有功。乃下诏于晋王曰:“此二公者,深谋大略,东南逋寇,朕本委之,静地恤民,悉如朕意。九州不一,已数百年,以名臣之功,成太平之业,天下盛事,何用过此!闻以欣然,实深庆快。平定江表,二人之力也。”赐物万段。先是,江东有歌谣曰:“黄斑青骏马,发自寿阳浚,来时冬气末,去日春风始。”皆不知所谓。擒本名虎,平陈之际,又乘青骏马,往反时节与歌相应,至是方悟。其后突厥来朝,上谓之曰:“汝闻江南有陈国天子乎?”对曰:“闻之。”上命左右引突厥诣擒前,曰:“此是执得陈国天子者。”擒厉然顾之,突厥惶恐,不敢仰视,其有威容如此。俄征还京,上宴之内殿,恩礼殊厚。无何因寝疾,数日意卒,时年五十五。(节选自《隋书·韩擒虎传》) 〔注〕撝(huī):挥手呵斥。
8.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后以军功,稍迁仪同三司 稍:稍稍。
B.独孤永业守金墉城,擒说下之 说:劝服。
C.高祖潜有吞并江南之志 潜:暗中。
D.半日而拔,次于新林 次:驻扎。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韩擒战功显赫的一组是
1擒有文武才用,夙著声名 2委以平陈之任,甚为敌人所惮
3袭采石,守者皆醉,擒遂取之 4来谒军门,昼夜不绝
5闻擒将至,众惧而溃 6遂平金陵,执陈主叔宝
A.123 B.145 C.246 D.356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擒自小以有胆略知名,容貌魁伟,有豪杰的仪表。周太祖很赏识他,让独生子与他交往。在任职刺史后,屡次击败陈军的侵扰,陈人丧失了锐气。
B.韩擒揣摩高祖有吞并江南的志向,在伐陈时担任先锋。他率领五百人,半日攻下姑熟,陈人大惊,其将领相继投降。高祖闻讯十分喜悦,大宴群臣。
C.韩擒声名令陈军感到恐惧,陈叔宝遣部下镇守朱雀航,但军士逃散。其时贺若弼打败陈将任蛮奴也有军功,高祖在表彰韩擒的同时也表彰了贺若弼。
此前江东的歌谣相应,当时人们不知歌谣何意,平陈之后才得以明白。韩擒被征召回京后,深受皇上礼遇,但不久却因急病而死。
11.把第I 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陈人欲战,蛮奴撝之曰:“老夫尚降,诸君何事!”众皆散走。
擒厉然顾之,突厥惶恐,不敢仰视,其有威容如此。
8.A 9.D 10.B
11、(10分)(1)(5分)陈国人想要应战,任蛮奴挥手呵斥说:“我尚且投降了。各位要做什么!”众人都四散逃跑。译出大意给3分;“何事”、“走”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5分)韩擒严厉地瞪着他,突厥使者恐惧,不敢抬头看他,韩擒就是这样极有威容。
2009年辽宁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孙谦字长逊,东莞莒人也。少为亲人赵伯符所知。谦年十七,伯符为豫州刺史,引为左军行参军,以治干称。父忧去职,客居历阳,躬耕以养弟妹,乡里称其敦睦。出为句容令,清慎强记,县人号为神明。泰始初,事建安王休仁,休仁以为司徒参军,言之明帝,擢为明威将军、巴东建平二郡太守。郡居三峡,恒以威力镇之。谦将述职,敕募千人自随。谦曰:“蛮夷不宾,盖待之失节耳,何烦兵役,以为国费。”固辞不受。至郡,布恩惠之化,蛮獠怀之,竞饷金宝,谦慰喻而遣,一无所纳。及掠得生口,皆放还家。俸秩出吏民者,悉原除之。郡境翕然,威信大著。齐初,为宁朔将军、钱唐令,治烦以简,狱无系囚。及去官,百姓以谦在职不受饷遣,追载缣帛以送之,谦却不受。每去官,辄无私宅,常借官空车厩居焉。明帝将废立,欲引谦为心膂,使兼卫尉,给甲杖百人,谦不愿处际会,辄散甲士,帝虽不罪,而弗复任焉。天监六年,出为辅国将军、零陵太守,已衰老,犹强力为政,吏民安之。先是,郡多虎暴,谦至绝迹。及去官之夜,虎即害居民。谦为郡县,常勤劝课农桑,务尽地利,收入常多于邻境。九年,以年老,征为光禄大夫。既至,高祖嘉其清洁,甚礼异焉。每朝见,犹请剧职自效。高祖笑曰“朕使卿智,不使卿力。”谦自少及老,历二县五郡,所在廉洁。居身俭素,夏日无帱帐,而夜卧未尝有蚊蚋,人多异焉。年逾九十,强壮如五十者,每朝会,辄先众到公门。力于仁义,行己过人甚远。从兄灵庆常病寄于谦,谦出行还问起居。灵庆曰:“向饮冷热不调,即时犹渴。”谦退遣其妻。有彭城刘融者,行乞疾笃无所归,友人舆送谦舍,谦开厅事以待之。及融死,以礼殡葬之。众咸服其行义。十五年,卒官,时年九十二。
(节选自《梁书·孙谦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引为左军行参军,以治干称 干:才能。
B.躬耕以养弟妹 躬:亲自。
C.蛮夷不宾,盖待之失节耳 宾:归顺。
D.至郡,布恩惠之化 布:宣告。
【答案】D
5.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孙谦为政清廉的一组是(3分)
①谦慰喻而遣,一无所纳 ②俸秩出吏民者,悉原除之
③治烦以简,狱无系囚 ④每去官,辄无私宅
⑤已衰老,犹强力为政 ⑥居身俭素,夏日无帱帐
A.①②④ B. ①④⑤ C. ②③⑥ D. ③⑤⑥
【答案】A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孙谦十七岁开始任职,离任后客居历阳,从事耕作来供养弟妹,乡里称赞他淳厚友爱。后升任二郡太守,他对待蛮夷采用安抚政策,境内安定,威信卓著。
B.孙谦任钱塘令时操守廉洁,不受馈赠。由于没有私人住宅,离任时只能借住在官府空车库里。明帝想将他引为亲信,因为他不愿意而被迫放弃这一想法。
C.孙谦任零陵太守时,虽然年纪已老,仍勤于职守,受到官员民众欢迎。在担任郡守县令期间,常鼓励督责蚕桑养殖,努力发展农业生产,收入多于邻境。
D.孙谦一生,历任二县五郡长官,处处廉洁奉公,以身作则。九十岁后,每次朝见聚会,他总是先于别人到达;遵奉仁义之道,身体力行也远远超过别人。
【答案】B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既至,高祖嘉其清洁,甚礼异焉。每朝见,犹请剧职自效。
(2)有彭城刘融者,行乞疾笃无所归,友人舆送谦舍,谦开厅事以待之。
【答案】(1)(5分)到任以后,高祖赞赏他清廉,厚礼对待他,认为他很奇特。每次朝见,他仍然请求承担繁忙的工作来证明自己。(2)(5分)有个彭城人刘融,讨饭病重,无家可归,朋友把他抬送到孙谦家,孙谦打开厅堂来接待他。
译文:
孙谦,字长逊,是东莞莒县人。他自小就被亲戚赵伯符所赏识,在他十七岁时,赵伯符出任豫州刺史,委任他为左军行参军,他以处理事务得当见称。他因父亲去世而离职,就暂时寄居在历阳,从事耕作以养活弟妹,乡里父老都称赞他敦厚和睦。宋江夏王刘义恭听说后,任用他为参军。他又出任句容令,清廉谨慎,博闻强记,县里百姓把他称为神明。宋明帝泰始初,他事奉建安王刘休仁,刘休仁任用他为司徒参军,并向宋明帝提到他。明帝提升他为明威将军、巴东与建平二郡大守。这二郡在长江三峡地区,地方官一直是以武力来进行镇压。孙谦将要上任,明帝命令他召募一千人跟随。?不必麻烦役使兵车,以耗费国家资财。”他坚决推辞不受。到郡后,他广施恩惠,推行教化,蛮人与獠人十分感动,争相献上黄金与珍宝,孙谦加以抚慰劝喻,让他们回去安居乐业,所献的东西一无所受。对于原先抢掠的蛮人,孙谦也都将他们释放回家。自己俸禄中出于本郡官吏百姓的部分,他都免除不收。在他治理下,郡中安定,他的威信大增。宋后废帝元徽初,他被任命为梁州刺史,他推辞没有赴职,又被任命为越骑校尉、征北司马府主簿。建平王刘景素将要举兵造反,顾虑孙谦为人刚强正直,先找借口派他出使到京都,然后再起兵作乱。齐高帝建元初,他担任宁朔将军、钱唐令,他以简便的方法处理烦杂的事务,以至狱中没有等待判决的囚犯。到他离职时,百姓以他在职时不受百姓的礼物,装载嫌帛等物追着要送给他,但他一无所受。每次离职时,因为自己没有私宅,就借官府空着的车棚居住。齐武帝永明初,他出任冠军将军长史、江夏太守,由于在被接替时擅自离开江夏郡,被关押到尚方中,不久,被赦免为中散大夫。梁武帝天监六年,孙谦出任辅国将军、零陵太守,虽然年龄已衰老,但他还是勉力处理政务,官吏百姓都能安居乐业。起先,郡中经常有老虎伤人,他来到后,遂不见老虎的痕迹。天监九年,因他年老,征召为光禄大夫。入朝后,梁武帝赞赏他的清白廉洁,对他十分礼遇。每次朝见时,孙谦还请求担任繁重的职务以效力。梁武帝笑着说:“我用你的智谋,不用你的武力。”孙谦自少至老,历任二县、五郡的长官,所到之处,廉洁奉公。他努力实行仁义,自己所作的超过一般人很多。他的从兄孙灵庆曾在他家养病,他外出前及归来后都要去探问孙灵庆的起居情况。一次,孙灵庆说:“先前喝的水冷热不调,现在还口渴。”孙谦退出后,便将妻子送回娘家。彭城人刘融乞讨要饭,病重后无处收留,他的朋友用车把他送到孙谦家,孙谦打开厅堂以接待刘融。刘融去世后,孙谦又以礼进行殡葬。众人都佩服孙谦的仁义作风。天监十五年,他死于任上,当时已九十二岁。
2. 辽宁高考语文卷,到底谁在批
貌似是的,一部分是大学教师,一部分研究生批,我们学校就是阅卷点……
3. 2017年和辽宁高考试卷相同的省份有哪些
2017,辽宁用的新课标Ⅱ卷,甘肃、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宁夏、新疆、西藏、陕西、重庆和辽宁用的是一套题
4. 对高考辽宁卷语文作文题目的分析
精神分裂症的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不能不说得益于他在日本最初是学医的。 就成才而言,“杂”,就是广博。广博与专深,同样是不可偏缺的。就这个意义而言,人人都应成为“杂家”,“杂家”好! 至于“忙”,考生的生活经历中“忙”的体验就比较多,容易下笔。我是从母亲的话展开,“母亲在世时,曾经说我是‘劳碌命’”最后归结到,“忙碌,使我有一种充实感。每天都有成果,我感到生活的充实。一中用“搜索引擎”搜索出几个包容之例进行铺陈。至于篇末的“升华语”,那就不难了:“包容,不仅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涵养。包容不仅产生和谐,而且产生凝聚力。包容的前提,是宽广的胸怀。所谓海纳百川,首先就是有了大海那样的胸怀,这才能够百川并蓄。人人需要包容这一可贵的品格。” 我参加全国卷作文高考是在2002年。那一年,除了北京和上海的高考作文是本地区单独命题的,其他省市则采用全国统一命题。全国高考的作文命题是这样的: 有一位登山者,途中遇到暴风雪,他深知如果找不到避风之处必死无疑。他走啊走,突然脚下碰到一个僵硬的东西,他扒开雪地一看,原来是一个冻僵的人,他心想:是救他呢还是继续前行?经过心灵翻江倒海的思量之后,他决定救这个人。于是,他脱下手套,开始给那个冻僵的人全身按摩。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把他救醒了。于是,两人搀扶着走出雪地。 也许人人不一定能够碰到这样的生死抉择,但是我们生活中也会面临一些与触动心灵有关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样选择?为什么会作这样的选择?请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这个“心灵的选择”,应当是难度相当高的作文题。这个作文题,有两种写法,一种是就作文题解里那登山者的故事展开议论,另一种是根据自身的所见所闻展开“心灵的选择”这一命题。前一种写法会一般化,不容易出彩,而后一种写法,对于年轻的考生而言,遭遇“心灵的选择”并不多,难以展开。正因为这样,“心灵的选择”这题目看似简单,却不好写。我沉思良久,忽然想及2001年美国爆发911事件,我专程从上海飞往纽约采访。最令我感动的是纽约的消防队员。当别人急于从烈焰腾飞的世界贸易大厦逃命的时候,他们却逆向冲进这两座火光冲天的高楼。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他们“心灵的选择”是感天动地的。我的思绪一旦突破了命题,就一泻而下,只花四十五分钟就挥就了《浴火的凤凰》: 生命对于人生只有一次而已。生命对于人生是最可宝贵的。纽约的消防队员们正是深刻懂得生命的意义,这才以自己的死去换取别人的生,尽管这些“别人”与他们素不相识。他们的心灵选择,是最高尚的。正因为这样,他们赢得了世人的尊敬。 在清理世界贸易中心大厦废墟的那些日子里,每当从瓦砾中挖掘到一具穿着“FDNY”(纽约消防队)桔红色消防服的遗体,人们就唱起了美国国歌,用星条旗覆盖在英雄的遗体上。 我在纽”意大利画家达·芬奇,能够画出《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等名作,“工夫在画外”,因为他做过建筑设计师,研究过地质学、植物学、水利学、机械学,特别是他曾详细研究过人体解剖学。他亲手解剖了三十具尸体,画下大量的人体解剖图,所以他笔下的人体比例非常准确。鲁迅的小说《药》,那华小栓是晚期肺病患者。鲁迅写华小栓 叶永烈:评点历年高考作文题目 (原载2009年第一期《语文学习》杂志) 作为作家,对于高考作文的关注是理所当然的。尤其是从2000年起,我应邀八次参加高考作文,我与考生们同时写作高考作文,而且在规定的时间内交卷。我参加高考作文的目的有二:一是在第一线体验广大考生的生活,与考生们零距离接触,了解当代年轻人的心境;二是测验自己的快速反应能力,因为作为纪实文学作家,常常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时效性很强的作品,因此快速反应能力是纪实文学作家的基本素质之一。 我生活在上海,因此六次写的是上海考区的作文,一次参加全国卷高考作文,一次应北京之约写北京卷题目。 每年,我作为“考生”,是命题组的老师在“考”我。如今反过来,让我来评论每年的高考作文题目,进行换位思考。 有过高考作文实践,我先就曾经写作过的八个高考作文题目,进行评点: 2000年,上海考区的题目是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确立一个主题,加以论证,并说说你的设想”。这个题目富有前瞻性。当时,上海市刚刚开始申办世博会,能否获准尚不得而知。那时候,人们对于世博会所知不多,连我一看到这个题目都愣了一下,经过几分钟的思索,终于理出了头绪。出这样的题目,不仅考验考生的文学水平,而且考验考生是否关心时政。我在考场里用了一个小时写出一篇散文《东方巨龙的腾飞》,完成了“作业”。我的这篇作文在翌日发表于上海《青年报》上,迅即被《新民晚报》转载,并就我的作文发表评论。 我很喜欢的高考题目是2002年上海卷的《面对大海》。在我看来,《面对大海》这样的题目,谁都能写,但是写得好不容易。高考作文不宜出偏题、出难题,不应“为难”考生,更不应该与考生“作对”。像《面对大海》,是“与人为善”的作文题。然而,要把《面对大海》写成一篇有思想深度的作文,却又有一定难度,这正是用来区分考生作文水平的一把标尺。对于我来说,《面对大海》可以写成一篇文辞优美而又有思想内涵的散文。一见到《面对大海》这一题目,没有“愣”了一下的感觉,我的思绪立即飞到浩瀚无涯、白浪滔滔的万顷碧海。我在作文中先是描述我见过的世界各地各种各样的海,赞叹大海的博大,然后引出感慨:“面对大海的我,感到自我的渺小”,“每当我为一己私利、一度挫折而苦闷、而掷躅、而傍徨、而浮躁的时候,一想到大海,就豁然开朗。” 同样,2008年上海卷的《他们》,这题目也很不错。这与《面对大海》一样,题目很大气,我很喜欢。《他们》这题目,谁都能写出来,选择的角度也很多,可以从方方面面切入。可是,要把《他们》开掘深,却令人在下笔前需要反复琢磨。我是在思索良久之后才写的。当时脑海中涌现许许多多“他们”,最后我选定了特殊的“他们”——我在纽约街头邂逅的一对把五星红旗作为导游旗的华人父子导游,在到处是星条旗的纽约显得那么突出。我写了父子两代的截然不同的经历,而“他们”都有一颗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 至于2007年上海卷《必须跨过这道坎》,由于“这道坎”是“必须跨过”的,说明这道“坎”不是普通的“坎”,而是相当艰难的。对于经历简单的考生们来说,这题目不大好写。那天高考作文结束之后,我听见有的考生说,今天的考题成了难以“跨过”的一道“坎”。对于阅历丰富、经受过各种各样的“坎”的我,写起来自然不难。我选择了左眼因手术失败而失明这道“坎”,几乎使我不能再做文字工作,而我如何“跨过这道坎”,一直从事创作至今。我在文末写道:“人生的道路从来不平坦,谁都会遭遇各种各样的坎。要像刘翔那样勇往直前,你就能飞越一道又一道坎,你的人生就充满灿烂和喜悦。” 2003年上海卷的题目“杂”和2004年的“忙”,都只有一个字,很简洁。显然,这两个题目都要求考生写一篇议论文。相对来说,“杂”比“忙”要难写些。不过,考生们经过认真思索,还是可以写出作文来“按着胸膛咳嗽” 叶永烈:评点历年高考作文题目 (原载2009年第一期《语文学习》杂志) 作为作家,对于高考作文的关注是理所当然的。尤其是从2000年起,我应邀八次参加高考作文,我与考生们同时写作高考作文,而且在规定的时间内交卷。我参加高考作文的目的有二:一是在第一线体验广大考生的生活,与考生们零距离接触,了解当代年轻人的心境;二是测验自己的快速反应能力,因为作为纪实文学作家,常常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时效性很强的作品,因此快速反应能力是纪实文学作家的基本素质之一。 我生活在上海,因此六次写的是上海考区的作文,一次参加全国卷高考作文,一次应北京之约写北京卷题目。 每年,我作为“考生”,是命题组的老师在“考”我。如今反过来,让我来评论每年的高考作文题目,进行换位思考。 有过高考作文实践,我先就曾经写作过的八个高考作文题目,进行评点: 2000年,上海考区的题目是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确立一个主题,加以论证,并说说你的设想”。这个题目富有前瞻性。当时,上海市刚刚开始申办世博会,能否获准尚不得而知。那时候,人们对于世博会所知不多,连我一看到这个题目都愣了一下,经过几分钟的思索,终于理出了头绪。出这样的题目,不仅考验考生的文学水平,而且考验考生是否关心时政。我在考场里用了一个小时写出一篇散文《东方巨龙的腾飞》,完成了“作业”。我的这篇作文在翌日发表于上海《青年报》上,迅即被《新民晚报》转载,并就我的作文发表评论。 我很喜欢的高考题目是2002年上海卷的《面对大海》。在我看来,《面对大海》这样的题目,谁都能写,但是写得好不容易。高考作文不宜出偏题、出难题,不应“为难”考生,更不应该与考生“作对”。像《面对大海》,是“与人为善”的作文题。然而,要把《面对大海》写成一篇有思想深度的作文,却又有一定难度,这正是用来区分考生作文水平的一把标尺。对于我来说,《面对大海》可以写成一篇文辞优美而又有思想内涵的散文。一见到《面对大海》这一题目,没有“愣”了一下的感觉,我的思绪立即飞到浩瀚无涯、白浪滔滔的万顷碧海。我在作文中先是描述我见过的世界各地各种各样的海,赞叹大海的博大,然后引出感慨:“面对大海的我,感到自我的渺小”,“每当我为一己私利、一度挫折而苦闷、而掷躅、而傍徨、而浮躁的时候,一想到大海,就豁然开朗。” 同样,2008年上海卷的《他们》,这题目也很不错。这与《面对大海》一样,题目很大气,我很喜欢。《他们》这题目,谁都能写出来,选择的角度也很多,可以从方方面面切入。可是,要把《他们》开掘深,却令人在下笔前需要反复琢磨。我是在思索良久之后才写的。当时脑海中涌现许许多多“他们”,最后我选定了特殊的“他们”——我在纽约街头邂逅的一对把五星红旗作为导游旗的华人父子导游,在到处是星条旗的纽约显得那么突出。我写了父子两代的截然不同的经历,而“他们”都有一颗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 至于2007年上海卷《必须跨过这道坎》,由于“这道坎”是“必须跨过”的,说明这道“坎”不是普通的“坎”,而是相当艰难的。对于经历简单的考生们来说,这题目不大好写。那天高考作文结束之后,我听见有的考生说,今天的考题成了难以“跨过”的一道“坎”。对于阅历丰富、经受过各种各样的“坎”的我,写起来自然不难。我选择了左眼因手术失败而失明这道“坎”,几乎使我不能再做文字工作,而我如何“跨过这道坎”,一直从事创作至今。我在文末写道:“人生的道路从来不平坦,谁都会遭遇各种各样的坎。要像刘翔那样勇往直前,你就能飞越一道又一道坎,你的人生就充满灿烂和喜悦。” 2003年上海卷的题目“杂”和2004年的“忙”,都只有一个字,很简洁。显然,这两个题目都要求考生写一篇议论文。相对来说,“杂”比“忙”要难写些。不过,考生们经过认真思索,还是可以写出作文来;“睡醒之后咳嗽约采访,得知众多的纽约小伙子报名参加纽约消防队,以替代那些牺牲者的空缺的名额。纽约姑娘说:“我要嫁给具有消防队员那样心灵的人。我讨厌那些每隔一小时就要查一下自己股票帐号的人——虽然这些人那么富有。” 很荣幸,我的这篇作文获得了58分。报纸在发表我的《浴火的凤凰》时还配发了阅卷老师的评语:“首先,作者审题正确,立意切合题意。他准确理解‘选择’一词的含义,引用的事例既是生死的选择,又是一种心灵的选择,相关论述充分有力,中心突出。除了很有分量的事例之外,充沛真挚的感情也使本文从众多作文中脱颖而出。” 通过八次参加高考作文的实践,我对高考作文题有四点感受: 一是题目应当是考生事先猜不到的,是种种“模拟考”所没有的。只有这样,才能测试出考生真正的作文水平。例如, 2008年高考时普遍猜测考题必定是写汶川大地震,上海却出了个《他们》,别具一格。 二是不要出偏题、难题,不要太深、太生。要从考生的水平、能力出发,使绝大部分考生都能写得出来。 三是题目要简明,大气。比如2008年天津卷“人之常情”,2006年辽宁卷“肩膀”,2005年广东卷“纪念”。但是,2005年福建卷作文题,像猜谜,非常费解,要考生从“下面两幅图”写出“联想或感悟”: 我规范,我稳定,我周长短,面积大…… 我新颖,我多变,我周长长,面积小…… 如果说“我规范,我稳定”和“我新颖,我多变”还能做点文章的话,那“我周长短,面积大”、“我周长长,面积小”,简直成了几何题!像这样的晦涩的怪题,不应当成为严肃的高考题目。 四是命题看似浅,内涵深,下笔易,写好难,这样可以拉开考生间的差距,借以达到作文考试区分优劣的目的。 我还饶有兴味地阅读了《语文学习》杂志发来的法国、美国的高考作文试题。法国的作文题目偏重名著,如“试分析卢梭《论人类的幸福、不幸和社会性》一文的哲学含义”,“评论叔本华《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中的一段文字”;美国的命题则要求考生从名人名言中阐述自己的见解。这样的题目会引导学生读名著,学习名人名言,可以说是别开生面,另有一番含意。 ”;“。我是抓住“杂家”来做“杂”文章,把“杂”阐发为“博”: 常言道:“蜜蜂采百花而后酿佳蜜。”意大利画家达·芬奇,能够画出《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等名作,“工夫在画外”,因为他做过建筑设计师,研究过地质学、植物学、水利学、机械学,特别是他曾详细研究过人体解剖学。他亲手解剖了三十具尸体,画下大量的人体解剖图,所以他笔下的人体比例非常准确。鲁迅的小说《药》,那华小栓是晚期肺病患者。鲁迅写华小栓“按着胸膛咳嗽”;“睡醒之后咳嗽”;“趁着热闹,拚命咳嗽”……这些描写都严格符合医学知识。鲁迅的《狂人日记》,非常准确地写了一个遭到封建势力迫害而得了精神分裂症的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不能不说得益于他在日本最初是学医的。 就成才而言,“杂”,就是广博。广博与专深,同样是不可偏缺的。就这个意义而言,人人都应成为“杂家”,“杂家”好! 至于“忙”,考生的生活经历中“忙”的体验就比较多,容易下笔。我是从母亲的话展开,“母亲在世时,曾经说我是‘劳碌命’”最后归结到,“忙碌,使我有一种充实感。每天都有成果,我感到生活的充实。一旦无所事事,我却反而无所适从,一种无可名状的失落感袭上心头。” 北京卷的“包容”,相对上海卷的“杂”和“忙”,主题更加充满鲜明的积极意义。“包容”这题目一看就明白,破题却费思量。作者必须从典型的包容事例引申出包容的含义和值得赞美之处。我在看了“包容”这道作文题之后,在脑海中用“搜索引擎”搜索出几个包容之例进行铺陈。至于篇末的“升华语”,那就不难了:“包容,不仅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涵养。包容不仅产生和谐,而且产生凝聚力。包容的前提,是宽广的胸怀。所谓海纳百川,首先就是有了大海那样的胸怀,这才能够百川并蓄。人人需要包容这一可贵的品格。” 我参加全国卷作文高考是在2002年。那一年,除了北京和上海的高考作文是本地区单独命题的,其他省市则采用全国统一命题。全国高考的作文命题是这样的: 有一位登山者,途中遇到暴风雪,他深知如果找不到避风之处必死无疑。他走啊走,突然脚下碰到一个僵硬的东西,他扒开雪地一看,原来是一个冻僵的人,他心想:是救他呢还是继续前行?经过心灵翻江倒海的思量之后,他决定救这个人。于是,他脱下手套,开始给那个冻僵的人全身按摩。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把他救醒了。于是,两人搀扶着走出雪地。 也许人人不一定能够碰到这样的生死抉择,但是我们生活中也会面临一些与触动心灵有关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样选择?为什么会作这样的选择?请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这个“心灵的选择”,应当是难度相当高的作文题。这个作文题,有两种写法,一种是就作文题解里那登山者的故事展开议论,另一种是根据自身的所见所闻展开“心灵的选择”这一命题。前一种写法会一般化,不容易出彩,而后一种写法,对于年轻的考生而言,遭遇“心灵的选择”并不多,难以展开。正因为这样,“心灵的选择”这题目看似简单,却不好写。我沉思良久,忽然想及2001年美国爆发911事件,我专程从上海飞往纽约采访。最令我感动的是纽约的消防队员。当别人急于从烈焰腾飞的世界贸易大厦逃命的时候,他们却逆向冲进这两座火光冲天的高楼。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他们“心灵的选择”是感天动地的。我的思绪一旦突破了命题,就一泻而下,只花四十五分钟就挥就了《浴火的凤凰》: 生命对于人生只有一次而已。生命对于人生是最可宝贵的。纽约的消防队员们正是深刻懂得生命的意义,这才以自己的死去换取别人的生,尽管这些“别人”与他们素不相识。他们的心灵选择,是最高尚的。正因为这样,他们赢得了世人的尊敬。 在清理世界贸易中心大厦废墟的那些日子里,每当从瓦砾中挖掘到一具穿着“FDNY”(纽约消防队)桔红色消防服的遗体,人们就唱起了美国国歌,用星条旗覆盖在英雄的遗体上。 我在纽趁着热闹,拚命咳嗽”……这些描写都严格符合医学知识。鲁迅的《狂人日记》,非常准确地写了一个遭到封建势力迫害而得了精神分裂症的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不能不说得益于他在日本最初是学医的。
就成才而言,“杂”,就是广博。广博与专深,同样是不可偏缺的。就这个意义而言,人人都应成为 叶永烈:评点历年高考作文题目 (原载2009年第一期《语文学习》杂志) 作为作家,对于高考作文的关注是理所当然的。尤其是从2000年起,我应邀八次参加高考作文,我与考生们同时写作高考作文,而且在规定的时间内交卷。我参加高考作文的目的有二:一是在第一线体验广大考生的生活,与考生们零距离接触,了解当代年轻人的心境;二是测验自己的快速反应能力,因为作为纪实文学作家,常常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时效性很强的作品,因此快速反应能力是纪实文学作家的基本素质之一。 我生活在上海,因此六次写的是上海考区的作文,一次参加全国卷高考作文,一次应北京之约写北京卷题目。 每年,我作为“考生”,是命题组的老师在“考”我。如今反过来,让我来评论每年的高考作文题目,进行换位思考。 有过高考作文实践,我先就曾经写作过的八个高考作文题目,进行评点: 2000年,上海考区的题目是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确立一个主题,加以论证,并说说你的设想”。这个题目富有前瞻性。当时,上海市刚刚开始申办世博会,能否获准尚不得而知。那时候,人们对于世博会所知不多,连我一看到这个题目都愣了一下,经过几分钟的思索,终于理出了头绪。出这样的题目,不仅考验考生的文学水平,而且考验考生是否关心时政。我在考场里用了一个小时写出一篇散文《东方巨龙的腾飞》,完成了“作业”。我的这篇作文在翌日发表于上海《青年报》上,迅即被《新民晚报》转载,并就我的作文发表评论。 我很喜欢的高考题目是2002年上海卷的《面对大海》。在我看来,《面对大海》这样的题目,谁都能写,但是写得好不容易。高考作文不宜出偏题、出难题,不应“为难”考生,更不应该与考生“作对”。像《面对大海》,是“与人为善”的作文题。然而,要把《面对大海》写成一篇有思想深度的自己的见解。这样的题目会引导学生读名著,学习名人名言,可以说是别开生面,另有一番含作文的目的有二:一是在第一线体验广大考生的生活,与考生们零距离接触,了解当代年轻人的心境;二是测验自己的快速反应能力,因为作为纪实文学作家,常常需要\
5. 辽宁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难吗
1、2017年高考语文科目没有改革。2、2017年高考科目没有变化,仍然是3+文理综合,仍然要考语文,语文总分仍然为150分,语文科目考试内容也没有大的变化。
6. 2017年高考使用全国统一卷的省份有多少
1、全国Ⅰ卷地区:河南、河北、山西、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安徽、福建
2、全国Ⅱ卷地区:甘肃、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新疆、西藏、陕西、重庆
3、全国Ⅲ卷地区:云南、广西、贵州、四川
4、海南省:全国Ⅱ卷(语、数、英)+单独命题(政、史、地、物、化、生)
5、山东省:全国Ⅰ卷(外语、文综、理综)+自主命题(语文、文数、理数)
6、江苏省:全部科目自主命题
7、北京市:全部科目自主命题
8、天津市:全部科目自主命题
(6)2017高考语文辽宁卷扩展阅读
全国卷,它是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命制的适用于全国大部分省区的高考试卷,目的在于保证人才选拔的公正性。
从2016年开始,全国Ⅰ、Ⅱ、Ⅲ卷分别改称为全国乙、甲、丙卷。小语种(日语/俄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高考统一使用全国卷,各省均无自主命题权,且不分甲乙丙卷。
2017年,宁夏、海南、广东、山东加入新课标高考,其中宁夏、海南由国家考试中心命题,宁夏、海南共用语数英卷,宁夏用理综卷、文综卷,海南用理化生政史地单科卷。
这一年,广东与山东自主命题新课标卷,其中广东英语卷开考“语法填空”新题型。
7. 2017辽宁省高考采用什么试卷类型 2071辽宁省高考的形式
1、2017年辽宁来省高考从新入学的高一学生开源始进行高考改革,2017年当年的高考模式及试卷没有变化,仍然与之前年份相同。只有到了2020年高考才会实行新的高考改革方案。
2、对于2017年参加高考的考生来讲,不会受到高考改革的影响,只要按照学校的教学安排进行学习和复习就可以了,不要因为高考改革的问题影响到复习。
8. 2017年辽宁省和黑龙江省高考是一样的试卷吗
2017年辽宁省和黑龙江省高考是一样的试卷,都是使用的全国II卷(全国甲卷回)。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答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试卷使用情况:
全国II卷(全国甲卷):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青海、西藏、陕西、重庆、海南(注:2017年海南省仅语文、数学、英语三科使用全国卷,物理/政治、化学/历史、生物/地理三科仍使用教育部为其单独命题的分科试卷)
(8)2017高考语文辽宁卷扩展阅读:
全国I卷(全国乙卷):河南、河北、山西、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广东、福建、山东(注:2017年山东省仅英语、综合两科使用全国卷,语文、数学两科仍自主命题)。
全国III卷(全国丙卷):贵州、广西、云南、四川。
自主命题:北京、天津、江苏、浙江、上海、山东(仅语文、数学两科)。
9. 2017年高考试卷辽宁和广东一样吗
应该不一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