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备课
集体备课是以以本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开展集体研读语文教学法大纲和教材、分析学情、制定学科教学计划、分解备课任务、审定备课提纲、反馈教学实践信息等系列活动。其具体运作方式如下:
集体备课忌走过场,故注意以下几点:1、组织管理:
一般由教研组长具体主持集体备课活动;指定一名备课组长并负责具体实施。
2、活动过程:
(1)活动计划准备:组长提前通知全组成员在集体活动前认真研读教材、大纲,定时间、定地点、定中心发言人。
(2)集中研研究讨论:组长在集体备课时间里召集本组教师提出备课要求,听取中心发言人的发言,讨论备课提纲。充分发挥民主,有重点有难点,详略得当。
(3)修改提纲:根据集体讨论的内容,中心发言人修改备课提纲,要充分体现:教学思想,“双基”、“双力”(智力、能力),课时安排,达标题目,考核要求等的统一。同时提出改进建议。
(4)撰写教案:各任课教师根据集体备课的备课提纲和各班的学情,撰写教案。
下一次集中备课时,把根据备课提纲实施时反映出来的重点问题提出来,供以后借鉴。
3、时间周期:可根据各学科的特点,每学期规定几次,或每周一次。视各校各组教师组成情况而定。总之体现计划——实施——检查——改进等活动过程
Ⅱ 初中语文如何备课
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往的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因而备课的重点往往放在知识的习得,技能的训练上。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我认为备课的重点应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教师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更应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要时时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如对教材的处理是否能吸引学生学习;问题的设计是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教学过程有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等。总之,要从学生的发展着眼,真正在备课的每一环节都想着学生的发展,想着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在真情的涌动下,回归教育的真实,回归生命发展的自然。二、解读并超越教材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这说明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教师是教材的理解者、参与者、实践者。备课时,教师要钻进教材之中,有自己的钻研、解读和思考,否则,一味地接受和照搬,教师就只是充当教科书的“传声筒”、知识的“贩卖者”角色,而没有了自己的思考,很难将课上出新意和深意。长此以往,教师的思想必然僵化,学生必然厌学。另一方面,教师要跳出教材,超越教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既然是例子,说明教材并非是教学的全部,教师要摈弃那种唯教材是用的本本主义,灵活变通教材中与学生的口味不相符或滞后于学生发展的内容,及时关注时代发展的新动向,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把它及时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总之,教师在备课时,既要钻进教材之中仰视解读,更要高居教材之上审视并超越教材。只有这样,把自己变成教材的主人,教师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三、设计弹性化教学方案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有效互动的生成过程。强调课堂教学的生成并不是说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僵式地展开教学,而是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有教学方案的设计,还要在教学方案中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下时间和空间,为教学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教师可以设定教学目标,但目标不仅仅局限于认知,还应该涉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其他维度;目标要有弹性,要顾及学生之间的差异,坚持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原则;教学设计重全程关联式策划,重从何处开始,如何推进,怎样转折等。这样的设计,较以往精细的提问、预定的标准答案,写下教师上课的每一句话,计算好教学过程每一环节所需时间的教学方案来说,留下了很多的不确定性和可变性。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和可变性,才使教学贴近每一个学生的实际,使师生积极互动,发挥出创造性来。
Ⅲ 初中语文如何备课的好呢
1、教学目的要明确
教师在备课或授课之前,应当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本节课将引导内学生做什么?应该达到容怎样的预期效果,这就需要研究教材,确定适合本班学生学习状况的目标,如情感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德育目标等,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和对教材本身的研究来确定,需要强调的是确立目标一定要于课堂教学相一致,这样才算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2、重难点要突出
要确定重难点,首先教师要仔细揣测编者编排教材的用意;其次,教师应根据
Ⅳ 如何抓住初中语文教学备课环节
初中的知识是对小学知识的进一步深入探究。对于语文来说,看相关的课外书是有必要的。于此同时也要注意让学生初步认识文言文的阅读,辅导学生的文章阅读理解能力,初中语文更注重的理解性做题。我个人的经验,数学就只是复习高年级的课本而已,其他都没什么。
Ⅳ 初中语文备课万能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