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数英语 » 八下语文2单元

八下语文2单元

发布时间: 2021-08-09 18:37:05

语文八下1,2单元中心思想

1、《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被收在《朝花夕拾》里。这 篇回忆性散文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 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作者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 文中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本文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移和事件发 生的先后顺序来记叙。文章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还有一条内 在的暗线,就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文中具体写了四件事,从不同侧面表现 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1)主动关心“我”的学习,认真为“我”改讲义,表现 了藤野先生自始至终认真负责的精神。(2)为“我”改正解剖图,体现了藤野先 生对学生严格要求和循循善诱。(3)关心解剖实习,表现藤野先生对“我”的学 习一直关心、一直惦记,既热情,又诚恳。(4)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表 现了他对骨学的兴趣和求实精神。文中还有白描的手法来勾画人物的特征。

2、《我的母亲》作者是学者胡适。文章选自《胡适自传》。这篇文章写自己童 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表现了母亲 那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和优秀的性格品质,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 从全文来看,课文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事: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 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写母 亲作为后母当家之难,主要写了三件事:(1)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 的债主,表现了母亲宽容的度量和善良的品性;(2)如何与我的大嫂、二嫂相 处和如何对待他们妯娌之间的矛盾。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容忍、温和的性格。 (3) 写母亲受人格上的侮辱非常生气,直到叫那个说了不负责任的话的五叔当面认 错赔罪才罢休。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刚气”的一面。因此在为人方面,母亲具有 克己谦让,宽容善待,和睦仁慈的优秀品质。
3、《列夫· 托尔斯泰》节选自《三作家》,作者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 记作家。本文是一幅列夫· 托尔斯泰的“肖像画”,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 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字里行间洋溢 着作者的无限崇敬与赞美之情。文章在艺术手法上的独特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作者写出自己心中伟人的平庸粗陋的一面,二是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 辞手法。

只找到这些,供参考,请采纳

❷ 八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课后词语音形意

通假字:《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鼓瑟希(希通“稀”:
稀疏)
《寡人之于国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颁通斑:头发花白)
《劝学》輮以为轮(輮通糅:用火使木弯曲)
虽有槁瀑(有通又)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天性)
《秋水》不辩牛马(辩通辨:辨别)

❸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课文有哪些

一1《藤野先生》2《我的母亲》
· 3《我的第一本书》、4《列夫·托尔斯泰》、5《再塑生命》
·二 6《雪》、7《雷电颂》
· 8《短文两篇》9《海燕》10《组歌》
·三 11《敬畏自然》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13 《旅鼠之谜》14《大雁归来》15《喂――出来》
· 四16《云南的歌会》17《端午的鸭蛋》
· 18《吆喝》19《春酒》20《俗世奇人》 ·
· 五21《与朱元思书》、22《五柳先生传》
· 23《马说》24《送东阳马生序》25《诗词曲五首》
·六 26《小石潭记》27《岳阳楼记》28《醉翁亭记》
· 29《满井游记》30《诗五首》

❹ 语文八年级下册1~2单元的卷子

八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测试卷
一、积累运用题:(37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8分)
炽热( )朔方( )睥睨( )伫立( )
稽首( )祈祷( )胆怯( )馈赠( )
2、填空.(23分)
(1)《雷电颂》的作者是_________,本篇课文节选自一部历史剧_________.
(2)“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出自_________,作者是俄国作家_________,他被列宁称为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他的自传体三部曲是: 、 、 .(3)《月》的作者是 ,他的激流三部曲分别是 、 、 ;爱情三部曲分别是 、 、 .
(4)《雪》选自 ,请再举出该文集中的另一篇文章题目《秋夜》、《影的告别》、《求乞者》、《希望》、《风筝》《死火》《这样的战士》《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5)____________,后不见来者._____________,独怆然而涕下!
(6) ,终岁常端正.
(7)海内存知已, .
(8)劝君更尽一杯酒, .
(9)我要看那滚滚的波涛,我要听那……的咆哮,我要飘流到那 、
、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上去呀!
3、综合实践活动:(6分)
春天应是一年中最惹人情思的季节.古往今来,有多少诗人留下过咏春、颂春、伤春、惜春的动人诗篇,现在,又到了桃红柳绿、春暖花开的季节,当你走出户外,看到路边的野花一夜间开了,行人的衣衫一天比一天薄了,天空不时飞过一只又一只小鸟,你的心中是否会涌动着一种渴望:让我们去谱写春的赞歌.
(1)请写出两句关于春天的诗句:

(2)仿句:
春天是四季的一个乐章, , .
(3)请发挥想象,写出两个关于春的拟人句.
例句:①春姑娘轻轻地飞来了,她飞过高山,来到江河,飞过森林,来到田野,把春风春雨送到人间.
②春花笑了,笑得春天都溢了出来,溢得满地都是.
① .
② .
二、理解与探究:(63分)
(一)(19分)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的杂草.蝴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着,也听得他们嗡嗡的闹着.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起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却是一个大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嬉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烂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1、 江南的雪和北国的雪各有怎样的特点?(2分)
2、 文章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2分)
3、 作者以鲜明的形象,展现了两种各具特色的画面,营造了不同的感情氛围,说说它们所包含的深刻寓意.(2分)
4、“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起来塑雪罗汉”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3分)
5、你怎样理解“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2分)
6、文中划线句子中“青春的消息”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是“隐约的”?
江南的雪透露出盎然的生机,蕴育着生命;雪尽管坚定了人们的信念: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但毕竟还不是生机盎然的春天,所以说这“青春的消息”是“隐约的”.
7、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8、本文与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写了塑雪罗汉,两文在写到塑雪罗汉时的写法和目的有何不同? (2分)
写法:《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塑雪罗汉仅仅是一笔带过,而作者在《雪》中却对塑雪罗汉的过程进行了生动的描写
目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塑雪罗汉主要是为了反衬雪地捕鸟的乐趣,而《雪》中写塑雪罗汉则是通过塑雪罗汉的一种缺憾美来为下面“朔方的雪花”的出场作铺垫.
9、请写出含“雪”的两句诗词 (多写多得分,最多2分)(2分)
; ;
; .
(二)(18分)
①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②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③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④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⑤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轰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
⑥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⑦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来,而波浪一边唱歌,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⑧雷声轰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⑨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
⑩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一——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⑾……狂风吼叫……雷声轰响……
⑿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⒀——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⒁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⒂——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1、文中划 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2、文中写海燕“愤怒”而又“欢乐”,这是否矛盾?(2分)
3、文中“抱、甩、摔”动词生动地表现了什么?(2分)
4、“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是的,遮不住的!”这句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具有怎样深刻的寓意?(4分)
5、体会最后一段句子的含义.(2分)
6、文中海燕、暴风雨各象征了什么?(2分)
7、面对暴风雨,勇敢的海燕在叫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那么面对生活中的“暴风雨”你是怎样做的,请用一组排比句来表述.(3分)
(三)(12)
蛇高高地爬到山里去,躺在潮湿的山谷里,盘成一图,望着大海.
太阳高高地在天空中照耀着,群山向天空中喷出热气,波浪在下面冲击石头……
忽然,在蛇所呆着的那个山谷里,天空中坠下一只胸膛受伤,羽毛上染着 血迹的鹰……
它短促地叫一声,坠在地上,怀着无可奈何的愤怒,胸膛撞在坚硬的石头上……
蛇吓了一跳,敏捷地爬开去,但是马上看出,这鸟的生命只能维持两三分钟了……
它爬到那受伤的鸟跟前,轻声说:“你要死了吗?”
“是的,我要死了!”鹰深深地叹了口气,回答说:“我美好地生活过了!……我懂得什么是幸福!……我英勇地战斗了!我见过天!你是不会那么近地看到天的!唉,你这可怜虫!”
“那有什么了不起!我在这里很好,又温暖,又滋润.”而且它想:飞也好,爬也好,结果还是一样,大家都要埋入黄土,都要化为灰尘……
但是那勇敢的鹰忽然抖擞精神,微微挺起身来,向山谷里看了一眼.
阴暗的山谷气闷不堪,散发出腐臭的气味.
鹰施出全身的精力喊叫起来……“啊,要是能够再飞到天上去一次,那可多么好啊!我要把敌人紧紧压在胸膛的伤口上……啊,战斗多么幸福啊!……”
1.甲文中的景物描写和乙文中的景物描写所起的作用有同有异.相同的是设置背景、渲染气氛和象征社会现实;不同的是:甲文烘托海燕的英雄形象,乙文映衬鹰的思想境界.
2.甲、乙两文在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时都用了象征和对比的写作手法.
3.甲、乙两文在塑造海燕和鹰的形象的过程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基调有所不同.甲文豪壮激越,乙文悲壮.
4.甲、乙两文在塑造两个艺术形象时,主要描写了海燕的行动和鹰 的语言.两文在描写中运用了引用、反复、对偶、对比、拟人和比喻等修辞方法.
5.鹰说:“我见过天!”这句话所流露的思想感情可用甲文中描写海燕的高傲
和欢乐两个词语来进行表述.
(四)父亲的冰糖葫芦(14分)
1992年春节前夕,因为有许多事情要处理,一直到腊月三十我才坐上了回家的列车.车窗外大雪纷纷扬扬,漫山遍野银装素裹,我很激动——一半缘于美丽的雪,一半缘于已经一年多没有见到的父母.
下了火车又换乘汽车,在乡政府门前停下来时已经是下午5点了,家在6里外的农村,我只能步行回家了.下了车,街上人很少,不远处有一个人正推着自行车卖冰糖葫芦,插在草杆子上的冰糖葫芦依然红得耀眼,卖糖葫芦的人身上落满雪花,被许多小孩围在中间.糖葫芦卖得很快,他有点应接不暇,有的小孩趁机抓了糖葫芦就跑,他也不敢撵.我想起小侄女叶子,该3岁了,很爱吃糖葫芦,于是我走上前去.
但突然之间,我被自己的发现惊呆了,父亲?那卖糖葫芦的长者竟是父亲!我呆了半晌,才喊了一声:“爸”.父亲回过头来,发现是我,满脸的笑容将原本沧桑的脸挤得更皱,眉上脸上的雪花簌簌消融成水.我的嗓子仿佛被什么东西堵住,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没想到久别的父亲竟这样与我见了面.
一会儿功夫,糖葫芦就卖完了,我们一起回家,我想驮父亲,但父亲执意要带我,他说:“你坐那么长时间的车,太累了.”就这样,我们父子俩在漫天风雪中回到了家.
家里到处堆着山楂,我问母亲:“下这么大雪,父亲怎么还去卖糖葫芦?”两年前的一场车祸使父亲原本强健的身体变得衰弱,更何况,年龄不饶人.
母亲说:“你爸是去接你,顺便卖卖糖葫芦,也不知你到底哪一天回来,已经连续好几天了.”
我的鼻子一酸,转身进屋去和叶子玩.
大年初一那天早上5点多钟,我正在酣睡,被母亲推醒;原来父亲已经在做糖葫芦.母亲让我去帮忙.
我到厨房时,父亲已经将糖葫芦做好了.放在案板上凉着.我说:“大年初一为啥还去卖冰糖葫芦?”
沉默了半晌,父亲说:“过年哩,娃娃都有压岁钱,大年初一吃的东西好卖!”
“为挣几个钱连年都不过啦!”我心疼父亲.
父亲无语,自顾自将冷却的冰糖葫芦收入纸箱,拿了插葫芦的草杆子,往自行车上扎.
母亲让我陪父亲一块去,我正要穿大衣同去,父亲却说:“你不用去啦!一会儿就完.”说完,用一根粗绳将腰中的棉袄一捆,推着车出了门.
父亲走后,我和母亲闲聊,又问母亲:“大年初一也去卖糖葫芦,不值!”
母亲说:“孩子,你爸还不是为了你!”
“为了我?”我很惊讶.
“年前你来信说,年后想和梅子结婚,你爸寻思着,你工作才两年,梅子刚工作,你们没有钱,梅子那么娇贵的女娃子,不嫌你当教师的清贫,可我和你爸过意不去,我们想攒点钱,给梅子买个项链,买个戒指,城里兴这个.哎,俗话说:人过40不学艺,你爸做了一辈子厨师,60多岁的人,又要学做糖葫芦,可真难为他啦,刚开始不会做,要么把糖烧焦,要么做得太软,糖葫芦粘在一起了.一次你爸去卖糖葫芦,做得太软,拿在手里糖往下掉,两手都是糖,粘得连钱都没法给人找……”
不等母亲说完,我就推车出了门.
果然在乡政府门前找到了被许多小孩围住的父亲.正忙着卖糖葫芦的父亲抬头看见我时脸上有一种极复杂的表情掠过,穷于应付的他对我说:“你来收钱.”
卖完后刚回到家,父亲说:“我再做一些,今天能卖!”说罢又钻进了厨房.
但是第二次卖得并不好,剩下许多.
晚上,侄女叶子喊着要吃糖葫芦,父亲取了一支,小侄女拿着笑了.父亲给了我一只,说:“快吃,多吃几根,今天卖不完,明天就没法卖了——鲜也不鲜了.”看着剩下的那一大堆冰糖葫芦.我发愁了,母亲说:“没事,卖不成咱自己吃,去年一个冬天我和叶子没少吃你爸卖剩的糖葫芦.”我手里拿着一个鲜红晶莹的冰糖葫芦,那鲜红是血的颜色,那晶莹是汗的光泽,咬了一口,又酸又甜,我不禁掉了泪.
过完春节我要离家时,父亲拿出新新旧旧的2000元钱塞到我的手里说:“给梅子买个戒指,买串项链.”拿着钱我心里酸得难受,我实在没有勇气告诉白发的父母,这钱已经没有用了:就在我回家的前两天,梅子因为我没有给她买个订婚戒指就与我吵架,后来又提出了分手.
“都说冰糖葫芦酸,酸里面它裹着甜;都说冰糖葫芦甜,甜里面它透着酸……”每当这首歌响起时,我就想掉泪.
1、在回家的路上,我的心情为什么“非常激动”?(2分)
一半缘于美丽的雪,一半缘于一年多没有见面的父母.
2、第(3)段中,我见到父亲,为什么“惊呆”了?(2分)
没想到在回家的路上竟与阔别一年多的父亲见面,更没想到在这漫天风雪的日子里父亲还在卖冰糖葫芦.
3、第(3)段中,“我的嗓子仿佛被什么东西堵住,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的原因是什么?(2分)被父亲辛勤的劳作所感动.
4、第(4)段中,“我想驮父亲,但父亲执意要带我”表现了父子二人什么样的感情?(2分)父亲爱儿子,儿子爱父亲.
5、父亲为什么要去卖糖葫芦?(2分)想给儿子结婚攒点钱.
6、父亲学做糖葫芦是否容易?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2分)
不容易.“父亲刚开始不会做,要么把糖烧焦,要么做得太软,糖葫芦粘在一起了.”“有一次,做得太软,拿在手里,糖往下掉,两手都是糖,粘得连钱都没法给人找.”
7、“我”手里拿着父亲卖剩的冰糖葫芦,为什么说“那鲜红是血的颜色,那晶莹是汗的光泽”?(2分)冰糖葫芦里凝结着父亲的血汗.
八年级下语文第二单元答案
一、积累运用题
1、略 2、(4)《秋夜》、《影的告别》、《求乞者》、《希望》、《风筝》《死火》《这样的战士》《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3、(1)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2)春天是孩子的一个梦想,春天是人们的一个希望.
(3)略
二、理解与探究
(一)
1、滋润美艳(优美);冰冷、坚硬、灿烂、如粉如沙,独立不羁,昂昂向上,孤独寂寞(壮美)
2、雪的不屈精神
3、对美好理想的炽热追求.反抗冷酷的现实社会的斗争品格.
4、比喻、孩童的欢乐.
5、献身和坚强不屈精神.
6、江南的雪透露出盎然的生机,蕴育着生命;雪尽管坚定了人们的信念: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但毕竟还不是生机盎然的春天,所以说这“青春的消息”是“隐约的”.
7、对美好理想的炽热追求,对冷酷现实社会的反抗斗争品格.
8、写法:《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塑雪罗汉仅仅是一笔带过,而作者在《雪》中却对塑雪罗汉的过程进行了生动的描写
目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塑雪罗汉主要是为了反衬雪地捕鸟的乐趣,而《雪》中写塑雪罗汉则是通过塑雪罗汉的一种缺憾美来为下面“朔方的雪花”的出场作铺垫.
9、独钓寒江雪 青海长云暗雪山 更喜岷山千里雪 遥知不是雪
(二)
1、比喻、拟人,勾勒出海燕矫健高傲、锐不可当的雄姿和藐视一切反动势力的精神风貌.
2、略 3、猖狂的气焰
4、比喻、拟人、反复,写出了海燕对革命前途的高度预见性和敏锐的洞察力,表达了坚定不移的必胜信念.
5、表达了自信豪迈的战斗情怀和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6、象征了席卷一切的革命力量. 7、略
(三)
1、象征社会现实;英雄形象 2、象征 对比 3、豪壮激越 悲壮
4、行动 语言 拟人 比喻 5、高傲 欢乐
(四)
1、一半缘于美丽的雪,一半缘于一年多没有见面的父母.
2、没想到在回家的路上竟与阔别一年多的父亲见面,更没想到在这漫天风雪的日子里父亲还在卖冰糖葫芦.
3、被父亲辛勤的劳作所感动.
4、父亲爱儿子,儿子爱父亲.
5、想给儿子结婚攒点钱.
6、不容易.“父亲刚开始不会做,要么把糖烧焦,要么做得太软,糖葫芦粘在一起了.”“有一次,做得太软,拿在手里,糖往下掉,两手都是糖,粘得连钱都没法给人找.”
7、冰糖葫芦里凝结着父亲的血汗.

❺ 八下语文第二单元课文

鲁迅的《雪》
1
象征意义:
北方雪象征不对恶势力妥协的顽强的中国人。

2语言赏析(不一一列举)
拟人: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写出江南的雪的滋润细腻纯洁。
排比: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 ,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 。
对比:拿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对比,突出北方雪的(如粉,如沙,决不粘连)独立、蓬勃、顽强、虽然孤独但是不屈不挠的精神。

3
写作背景:
《雪》这篇散文,1925年1月18日写于北京,当时鲁迅先生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这时正值“五四”退潮时,他以优美的艺术形式记录他当时彷徨、苦闷、希望能找到未来的心情。
鲁迅是五四运动中斗争最彻底和影响最广的作家,这时鲁迅的思想基础仍然是以他所理解的进化论为基础,从现实的斗争要求出发,站在革命民主主义立场上。一方面在1919年已经歌颂了人民创造的“新世纪的曙光”,另一方面到1923年还没有摆脱对人民力量估计不足的弱点,认为“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1924年到1926年“五四”新文化思潮的降温使得鲁迅也有了一些苦闷与彷徨。这时的作品以内心抒发为主,交织着严肃的自制和不倦的战斗,感受非常深切,探索非常艰苦。这种感受和探索正是动荡的时代生活的产物。在新文学统一战线内部日趋分化的时候,进步的知识分子由于没有认清前进的方向,大都抱有同样的苦闷。不过鲁迅的苦闷比一般人要大得多,深得多
中心思想:
《雪》中不仅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也体现了存在于作者自己思想里的同样的冲突。他感到黑暗势力的浓重;同时又觉得战斗的不能松懈。虽然景物清新,格调明丽,却寄意深远,一丝淡淡的忧郁缓缓地流淌出来。

郭沫若的《雷电颂》
1
象征意义:
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
2
语言赏析
这段独白想像瑰丽奇特,气势宏伟壮阔,具有革命浪漫主义的诗学风格。作者进行大胆的艺术虚构,上天入地,驰骋想像,运用夸张、象征等多种表现手法,使屈原和急风、怒雷、闪电这些宇宙伟大的自然力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显示了追求光明、批判一切污秽、毁灭一切黑暗的力量,使屈原的形象作为光明与正义的化身显得更加光彩熠熠、沉雄悲壮。

3

中心
这是一篇悲壮、慷慨、激昂的抒情独白。屈原召唤着风暴雷电等雄伟的自然力量,他与风暴雷电已完全融为一体!让我们用自己最激越的感情,朗读课文,走进屈原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这雷与电的洗礼。本文展现了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写作背景
郭沫若,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他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雷电颂》是作者描写屈原在自尊的灵魂遭受最深凌辱、生命危在旦夕之际叩问天地表达自身理想的宣言书。“独白”以诗意化的语言赋予自然雷电以神力,让雷电化作手中的倚天长剑,去劈开黑暗,去焚毁这黑暗中的一切,《雷电颂》淋漓尽致,不可遏止地抒发了屈原热爱祖国、坚持正义、渴望光明、反对黑暗的理想与要求。《雷电颂》是正气歌,它以史为题材,以剧为形式,以诗为灵魂,“把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表现了抗战时期人民抗战要求和同仇敌忾的民族精神。

海燕

1
象征
海燕象征勇敢的精灵 不朽的形象
——《海燕》艺术手法赏析
这是一篇散文诗,它融合了散文的描写性和诗歌的表现性的特点。刻画了勇敢的精灵——海燕的战斗英姿,深刻反映了1905年俄国革命前急剧发展的革命形势,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不朽的形象和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号召广大劳动人民积极行动起来,迎接伟大的革命斗争。以下我们一起来学习全文是如何运用多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文章主题的。
2
语言:反复 对比 烘托

一、 运用象征,托义于物

首先我们明确一下象征的概念,它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也就是用具体的形象来表现某种抽象意义。就本文而言,由于特定的历史时期,虽然俄国革命运动不断高涨,但沙皇的反动统治还比较强大,人民的言论还没有自由,因此作者通过这种方式与统治阶级进行斗争。

文中出现的一切事物都具有象征意义,而且通篇的象征义只是蕴涵在形象之中并没有揭示出来。海燕象征了坚强无畏、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大海及波涛象征了革命高潮时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暴风雨象征席卷一切反动腐朽势力的革命浪潮风暴;太阳象征光明的未来;狂风、乌云、雷电象征丑恶而又虚弱的沙皇反动势力;海鸥、海鸭、企鹅象征害怕革命要破坏他们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同时,这些象征义随着形象的发展逐步加深。其中海燕的形象渐趋完整,随着情节的发展愈来愈鲜明突出;乌云、狂风则是作最后的垂死挣扎。这样作品就动态地呈现20世纪初俄国形势的发展趋势,而大海熄灭闪电的情景有力的预示着反动势力的最终结局——那就是灭亡。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也就由此透露出来。

二、 对比烘托,形象有力

文中为了表现海燕的英勇战姿和对暴风雨的渴望之情,以暴风雨来临前夕大海的海面变化作为烘托,详细描绘了暴风雨来临之前、暴风雨逼近之时、暴风雨即将来临之时等三个海面景象,写出了当时斗争环境的恶劣,反衬海燕的英勇形象。并且把海燕的形象与海鸥、海鸭、企鹅的呻吟、飞窜、恐惧形成鲜明的对比,衬托海燕的勇敢、乐观。另外,又以风、云、雷、电一齐出击来烘托海燕已经吹响了战斗的号角,豪迈激昂、振奋人心。

三、 语言优美,增强气势

散文诗由于兼具散文与诗的特点,因此有它的独特之处。语句不分行,不押韵,却精练、形象、优美。文中描摹出海燕的声——从“叫喊”到“大笑”;形——“黑色的闪电”;一系列的动作,如“飞翔”“穿”“掠”等刻画出海燕的快速敏捷,矫健勇猛的“直冲向乌云”。比喻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表达效果,使形象更为鲜明。全诗语言充满激情,使人振奋,尤其是结尾“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既是对革命风暴的期盼、呼唤,又是对广大人民的战斗召唤。

当时的形势决定了这种极富战斗激情的文章是很难在报刊上发表的,正是文中通篇采用的象征手法,再加上当时审查官的疏忽,《海燕》这篇文章终于发表在1901年4月号的彼得堡《生活》杂志上,也正是这个原因《生活》杂志被查封了。

春天的旋律 革命的宣言

——《海燕》赏析
高尔基的《海燕》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开山之作。它有如春天的旋律,时代的前奏曲,革命的宣言书。在作品中,高尔基以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气势磅礴的艺术笔触,通过对大自然暴风雨即将来临时的客观景象的生动描绘,深刻反映了俄国1905年大革命前夜“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形势,暗示了革命暴风雨的即将到来,沙皇专制统治的必然崩溃,革命事业的必然胜利。作品对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海燕”——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给予了最真挚、最热忱的赞颂。
寓情于景、借景述怀是《海燕》的基本艺术方法。正如高尔基说的:“用象征的形式可以方便和简洁地说出你想说的东西”,“在象征中可以注入很大的思想内容”。作者依据自己的美学选择,赋予笔下的自然景观以各自不同的象征意义,并借助比喻、拟人、对比等艺术手段,使象征的主客体之间达到天衣无缝、自然和谐的境地。读者虽满眼是大海暴风雨前的景象,透过纸背,看到的却分明是一幅革命与反革命殊死较量的战斗画图。在作品中,乌云、狂风、雷声、闪电象征沙皇专制统治,代表黑暗的反动势力。“在苍茫的大海上,风聚集着乌云”、“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压下来”,“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这些文字明写风暴来临前的自然气象变化,暗指黑暗势力的相互勾结、对革命运动的残酷镇压以及最后的垂死挣扎。随着革命形势的高涨,敌人的镇压愈益猖狂,但历史潮流不可逆转,革命暴风雨的来临之日,就是反动派的灭亡之时。与此同时,海鸥、海鸭、企鹅则象征害怕革命、目光短浅的资产阶级社会阶层和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者。面对暴风雨的即将来临,海鸥“恐惧”“呻吟”,试图逃避,“掩藏到大海深处”;海鸭“呻吟着”,被“轰隆隆的雷声”“吓坏”;企鹅也无比“愚蠢”“畏缩”,以为“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崖底下”,就能避开暴风雨的冲击。这些动物心惊胆颤、张惶失措的情态,正是资产阶级和改良主义者害怕革命、贪图安逸,只想保全自己这一心态的真实写照,真实地反映了1905年前后俄国资产阶级对待无产阶级革命的态度,字里行间,寄寓着作者无情的嘲讽和蔑视。作品中,咆哮怒吼的大海象征日渐觉醒的人民革命力量,暴风雨象征就要来到的革命红色风暴,太阳象征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海燕象征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光辉形象。作者满腔热情,赞美大海,赞美海燕。在乌云翻滚、白色恐怖猖獗的险恶环境中,与海鸥们的怯弱、惊恐形成鲜明对照,大海翻起“白沫”,卷起“波浪”,发出歌唱,以英勇的迎战姿态“冲向空中去迎接雷声”,并把“金箭似的闪电”“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海燕像黑色的闪电高傲地飞翔”,“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云霄”,勇敢、热情、愤怒、欢乐,“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大海的主动出击,与雷声、闪电决一雌雄,海燕的兴奋活跃,热烈渴望暴风雨的来临,正是革命人民和无产阶级先锋战士革命坚定性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生动体现。。高尔基正是运用形象的对比、烘托,抑恶扬善,鞭挞恶丑,褒扬美善,才塑造出了“海燕”这一饱含力与美、深刻反映了时代特征的艺术形象,从而吹响了一曲嘹亮的时代进军的号角,唤醒民众,鼓励他们勇敢地投入争取解放的斗争中去。
在整体的审美上,《海燕》既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的节律和流动感的油画。它把诗和散文的特点结合起来,又表现出诗的音乐美和绘画美,文笔粗犷、气势磅礴、色彩厚重,情感激越,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3
中心:突出海燕 的勇敢 、高傲 、自信、 顽强 、充满斗志 、大无谓 、不屈不挠

背景

高尔基写这首诗是在1901年俄国第一次大革命的前夜,当时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沙皇反动政府加紧了对人民的镇压,正是革命与反革命激烈搏斗的时候。高尔基当时在彼得堡,亲身感受到了工人运动、学生运动的磅礴气势,目睹了沙皇政府镇压学生运动的残暴罪行。他为了热情地歌颂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揭露沙皇反动政府,抨击机会主义者、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丑恶嘴脸,就写下了《海燕》这篇散文诗。

热点内容
鲍鱼是什么意思 发布:2025-07-03 10:12:06 浏览:662
编制教师招聘 发布:2025-07-03 07:57:11 浏览:747
新教师教学心得 发布:2025-07-03 07:17:38 浏览:215
教师个人师德师风剖析材料 发布:2025-07-03 06:22:30 浏览:595
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自查报告 发布:2025-07-03 05:51:21 浏览:831
金榜行动数学 发布:2025-07-03 05:46:20 浏览:215
历史模拟题 发布:2025-07-03 03:41:26 浏览:404
师生恋伦理片韩国 发布:2025-07-03 01:58:14 浏览:834
信用卡哪个银行 发布:2025-07-03 00:28:12 浏览:440
2014年高校师德师风总结 发布:2025-07-02 20:46:07 浏览: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