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答题模板高中
『壹』 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模板(模式)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规范答题模式
一、概括题:
(一)、概括文章内容题:按叙述的基本要素(行为、经历)或小说情节或人物言行或作者的情感变化,筛选材料,组合回答。
概括的操作思路是:
1、依据中心句进行概述总括。一篇文章内容的具体化,通常表现为围绕某个中心展开叙述、议论或说明,因此,抓住了中心句,它就把握了具体的要旨。
2、通过提炼要点,关键词句进行概述总括。有的文章中,很难找到提示具体内容要旨的中心句,那就需要把有关的要点提炼出来。
3、通过辨认相关性进行概述总括。任何一篇文章的具体内容,都是由局部构成的一个整体,从局部之间的关系入手,即辨认语句之间或语段之间的相关性,是进行概述总括的重要途径。
4、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牵头,就是抓住具体内容的起始;接尾,就是连接具体内容的终结。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其内容的要旨就浮出水面了。
5若问某一文段大意: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
(二)归纳中心意思题:
1、归纳中心意思的方法
⑴抓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
⑵抓住文中材料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句子。
⑶抓住文章的开头、结尾段中的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一般都是抒情、议论句。
⑷通过结构分析归纳中心意思。把文章的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
⑸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有时代的烙印,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
2、概括记叙文的中心有一套常用的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 ……的感情。
(三)问文章结构题
1、问文章、段落的结构形式:
注意总分式(A总分、B分总、C总分总);层进式;并列式;对比式。
2、问文章线索:注意那些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
3、问文章的顺序。
(1)记叙的顺序,要求我们掌握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顺序方法。
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倒叙方法先把事情的结局说了出来,便吸引读者急于了解起因和过程,对照就比较显著,给人的印象也较深刻。倒叙方法,适用于那些动人的、有特点的结局,必须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顺乎读和写的思路。插叙:阅读时,注意倒叙、插叙的起止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助。
(2)说明文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现象——本质、原因——结果、整体——部分、概括——具体、特点——用途、主——次、总——分)
4。问文章的层次。分析结构层次,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1).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 2).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 3).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1).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 2).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 3).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 4).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1).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 2).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 展开全部>
谭银光 | 2012-03-29
5
0
『贰』 高中语文答题格式
你好,这复是一些答题技巧可以制参考参考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
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照应开头(议
论文、记叙类文章、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
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
: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叁』 求详尽的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模板
一.诗歌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
①、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也属于写景诗,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陶渊明、谢灵运、谢脁、孟浩然、王维、杨万里等。李白、杜甫、苏轼等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
②、咏物诗:咏物诗的特点是托物言志。鉴赏咏物诗,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注意。如于谦的《石灰吟》等。
③、边塞诗: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代表人物如高适、岑参、王维、王昌龄等。边塞诗歌的特点在于从不同角度展现时代的风貌,鉴赏时应首先把握时代的特征,如盛唐、中唐、晚唐的边塞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不相同的。
④、咏怀诗:因身世遭遇所感,多抒发一些抑郁之情。如杜甫、李商隐等。
⑤、咏史诗: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或感慨岁月瞬息变幻,或讽刺当政者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咏史诗的代表人物是刘禹锡、杜牧等。
二诗人风格
孟浩然诗风的语淡味重、恬静浑健; 王维诗风的恬淡生动;
王昌龄诗风的雄健浑厚; 李白诗风的飘逸洒脱;
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 高适、岑参诗风的雄浑奇拔;
韦应物诗风的清新典雅; 贾岛诗风的萧瑟悲愁;
李贺诗风的忧郁激愤; 元稹诗风的艳丽浅近;
白居易诗风的平白清新; 刘禹锡诗风的清峻明朗;
李商隐诗风的清丽俊逸; 杜牧诗风的含蓄绰约;
李煜词风的伤感细腻; 欧阳修词风的清丽明媚;
范仲淹词风的苍凉悲壮; 晏殊词风的明朗疏淡;
苏轼的旷达豪迈; 柳永词风的缠绵悱恻;
秦观词风的情真意切; 李清照词风的婉约凄切;
杨万里词风的新鲜活泼; 陆游诗风的雄浑奔放、明朗流畅;
辛弃疾词风的气势雄壮; 姜夔词风的精心刻意、清妙秀远等等。
注:诗人总体创作风格之外的“变格”。
三语言特点
①清新。 ②平淡,也称质朴。 ③绚丽。 ④明快。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⑤含蓄。 ⑥简洁。
四表现手法
①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五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方式:(a)有动静结合(b)虚实结合等的不同(c)点面结合(d)正面侧面(e)远近、高低各个角度的描写(f)明暗、冷暖等色调形态(g)各种感觉:视、听、触、嗅(h)细节(I)场面等。 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 ②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等。 ③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等,
④其他写作技巧包括:(a)赋比兴、(b)衬托、(c)对比、(d)渲染、(e)卒章显志、(f)欲扬先抑、(g)联想想象、(h)语序倒置等。
五古代诗歌鉴赏常用名词术语
1/8
a、评价主旨类
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
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意在言外 :言外之意 言在此而意在彼 弦外音,味外味 言有尽而意无穷:
含蓄蕴藉 委婉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或表达得不明显,耐人寻味。
b、分析手法类
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
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直抒胸臆:直接抒发感情。
托物言志 象征: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寄寓 、寄托:把感情、主题放在一种事物上表现。
衬托 、烘托: 用一个事物来陪衬另一个事物,以使后者更突出。
渲染:描摹色彩以加强效果。
c、侧面描写
对比:目的是突出一方。
怀古伤今 借古讽今:追念古代,伤感现实。
起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情景交融 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借景抒情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
d、语言特点类
勾勒:简洁的语言描写,介绍事物的大概。
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
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
体物入微 穷形尽态(相):描写细致入微、刻画细致生动。
诗情画意:
e、议论类
富有哲理 淋漓尽致
f、语言风格类
行云流水:结构、语言自然流畅。
形神兼备:语言、结构等形式与内容主旨都无可挑剔。
简洁 洗炼(练):语言简练利落。
浅显 明白如话:不雕塑饰,不加修饰。
平淡无奇 、质朴清新 、淡雅 、词藻华丽
明快:明白通畅。
沉郁顿挫 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
『肆』 求高中语文答题格式,技巧。。。
a。统摄全篇;开门见山;上下文形成对照;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版示主题。
b、中间段权: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
c、结尾段: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使结构首尾圆合;言已尽而意无穷。
这是语文答题模式~
请简析文章的开头的作用?
引出下文
2.
埋下伏笔、铺垫
3.
开门见山、点题
4.
与主旨有关
5.
文章开头运用例子,便于…(事件/人物)的对比、衬托
具体实践例如:1.这是本文的文眼,点明了…(事件)缘由
2.因为迷惑、抑郁和失望而徘徊的忧思、寂寞之情,将文章“形”、“神”高度统一
eg:请简析…(开头)引例子的作用?
1.
丰富本文内容
2.
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说服力
3.
增强…(主旨)的内涵
4.
增强…(事件)的对比效果
5.
对…(下文)起了铺垫作用,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完整
eg:请简析…(一句话)用歌词等耳熟能详的句子做题目的作用?
使人感到亲切,引人联想;与中心有关、点题;有代表性;抒发感
『伍』 高考语文答题模板参考书
可以看看你们发的一轮复习资料(如果你是高三学生的话),其实每本书书上的都差不多,不过区别是在答题的思考方式及组织答案上,答题重点是肯定一样的。如果没有一轮复习资料可以到当地的教育书店看看,像金星教辅等专供高考复习用的材料上都有的。不过建议最好是看自己的老师,多多总结老师的答题思路,记下来,多看看,比任何资料都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