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奥数学
⑴ 数学深奥智力题
圆柱的表面积=2个圆面积+1个侧面积
=5*2+底面周长*高
=10+2*3.14*r*(2*3.14*r)
=10+2*3.14*r*r*(2*3.14)
=10+20*6.28
=10+125.6
=135.6平方厘米
⑵ 深奥---的数学
首先你得明白什么是空集什么是子集什么是真子集。关于子集,比如一个集合A里面的很多元素,然后集合B里面的所有元素在A里面可以找到,就称B是A的子集。你可以把A想象成一块地盘,然后B的地盘完全在A里面,所以B就是A的子集。。而真子集的意思,你可以这么理解,B的地盘都在A里面,但是B的地盘如果和A一样大,那B就不是真子集,他们互为子集。如果B的地盘比A小,那就是真子集了。
而空集就是没地盘,谁都可以管它叫子集。。除了空集以外,谁都可以管它叫真子集。。
也就是说,空集不是空集的真子集。
个人认为讲的很明白啦,望楼主采纳。学习进步!
⑶ 数学为什么会这么深奥
因为他需要天资,但是如果肯努力,一定可以的!!!一定要对数学有兴趣!!哪个学科都是深奥的数学要用心去学,有难又简单只要认真学,学懂,就不觉得了 数学是做人的基本知识
⑷ 一个比较深奥数学问题
设每名常务委员和普通委员的投票权重比例(票数)分别为x,y
一个提议要得到超过k的比例,才能通过
5x+10y=1
4x+10y<=k
5x+3y<=k
5x+4y>k
即
4x+1-5x<=k
1-10y+3y<=k
1-10y+4y>k
x>=1-k
(1-k)/7<=y<(1-k)/6
6y<x<=7y
每名常务委员的投票权重必须大于普通委员的6倍但不能超过普通委员的7倍(可以等于7倍)
例:取x=7y时,k=38/45
按每名普通委员1票计,总票数为45,一个提议需要得到超过38票才能通过
⑸ 最深奥的数学题无人能解
可以使用的数字全为奇数,而三个奇数相加一定等于奇数,所以这道题无解。
⑹ 深奥数学题
3×7×9=189
⑺ 深奥数学问题
解题思路1:
假设数为 X,Y;和为X+Y=A,积为X*Y=B.
根据庞第一次所说的:“我肯定你也不知道这两个数是什么”。由此知道,X+Y不是两个素数之和。那么A的可能11,17,23,27,29,35,37,41,47,51,53,57,59,65,67,71,77,79,83,87,89,95,97.
我们再计算一下B的可能值:
和是11能得到的积:18,24,28,30
和是17能得到的积:30,42,52,60,66,70,72
和是23能得到的积:42,60...
和是27能得到的积:50,72...
和是29能得到的积:...
和是35能得到的积:66...
和是37能得到的积:70...
......
我们可以得出可能的B为....,当然了,有些数(30=5*6=2*15)出现不止一次。
这时候,孙依据自己的数比较计算后,“我现在能够确定这两个数字了。”
我们依据这句话,和我们算出来的B的集合,我们又可以把计算出来的B的集合删除一些重复数。
和是11能得到的积:18,24,28
和是17能得到的积:52
和是23能得到的积:42,76...
和是27能得到的积:50,92...
和是29能得到的积:54,78...
和是35能得到的积:96,124...
和是37能得到的积:,...
......
因为庞说:“既然你这么说,我现在也知道这两个数字是什么了。”那么由和得出的积也必须是唯一的,由上面知道只有一行是剩下一个数的,那就是和17积52。 那么X和Y分别是4和13。
解题思路2:
说话依次编号为S1,P1,S2。
设这两个数为x,y,和为s,积为p。
由S1,P不知道这两个数,所以s不可能是两个质数相加得来的,而且s<=41,因为如果s>41,那么P拿到41×(s-41)必定可以猜出s了(关于这一点,参考老马的证明,这一点很巧妙,可以省不少事情)。所以和s为{11,17,23,27,29,35,37,41}之一,设这个集合为A。
1).假设和是11。11=2+9=3+8=4+7=5+6,如果P拿到18,18=3×6=2×9,只有2+9落在集合A中,所以P可以说出P1,但是这时候S能不能说出S2呢?我们来看,如果P拿到24,24=6×4=3×8=2×12,P同样可以说P1,因为至少有两种情况P都可以说出P1,所以A就无法断言S2,所以和不是11。
2).假设和是17。17=2+15=3+14=4+13=5+12=6+11=7+10=8+9,很明显,由于P拿到4×13可以断言P1,而其他情况,P都无法断言P1,所以和是17。
3).假设和是23。23=2+21=3+20=4+19=5+18=6+17=7+16=8+15=9+14=10+13=11+12,咱们先考虑含有2的n次幂或者含有大质数的那些组,如果P拿到4×19或7×16都可以断言P1,所以和不是23。
4).假设和是27。如果P拿到8×19或4×23都可以断言P1,所以和不是27。
5).假设和是29。如果P拿到13×16或7×22都可以断言P1,所以和不是29。
6).假设和是35。如果P拿到16×19或4×31都可以断言P1,所以和不是35。
7).假设和是37。如果P拿到8×29或11×26都可以断言P1,所以和不是37。
8).假设和是41。如果B拿到4×37或8×33,都可以断言P1,所以和不是41。
综上所述:这两个数是4和13。
解题思路3:
孙庞猜数的手算推理解法
1)按照庞的第一句话的后半部分,我们肯定庞知道的和S肯定不会大于54。
因为如果和54<S<54+99,那么S可以写为S=53+a,a<=99。如果鬼谷子选的两个数字
恰好是53和a,那么孙知道的积M就是M=53*a,于是孙知道,这原来两个数中至少有
一个含有53这个因子,因为53是个素数。可是小于100,又有53这个因子的,只能是
53本身,所以孙就可以只凭这个积53*a推断出这两个数术53和a。所以如果庞知道的
S大于54的话,他就不敢排除两个数是53和a这种可能,也就不敢贸然说“但是我肯定
你也不知道这两个数是什么”这种话。
如果53+99<S<=97+99,那么S可以写为S=97+a,同以上推理,也不可能。
如果S=98+99,那么庞可以立刻判断出,这两个数只能是98和99,而且M只能是98*99,
孙也可以知道这两个术,所以显然不可能。
2)按照庞的第一句话的后半部分,我们还可以肯定庞知道的和S不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的和。
否则的话,如果鬼谷子选的两个数字恰好就是这两个素数,那么孙知道积M后,就可以得到唯一的素因子分解,判断出结果。于是庞还是不敢说“但是我肯定你也不知道这两个数是什么”这种话。
根据哥德巴赫猜想,任何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之和,对54以下的偶数,猜想肯定被验证过,所以S一定不能是偶数。
另外型为S=2+p的奇数,其中p是奇素数的那些S也同样要排除掉。
还有S=51也要排除掉,因为51=17+2*17。如果鬼谷子选的是(17,2*17),那么孙知道
的将是M=2*17*17,他对鬼谷子原来的两数的猜想只能是(17,2*17)。(为什么51要单独拿出来,要看下面的推理)
3)于是我们得到S必须在以下数中:
11 17 23 27 29 35 37 41 47 53
另外一方面,只要庞的S在上面这些数中,他就可以说“但是我肯定你也不知道这两个
数是什么”,因为这些数无论怎么拆成两数和,都至少有一个数是合数(必是一偶一
奇,如果偶的那个大于2,它就是合数,如果偶的那个等于2,我们上面的步骤已经保
证奇的那个是合数),也就是S只能拆成
a) S=2+a*b 或 b) S=a+2^n*b
这两个样子,其中a和b都是奇数,n>=1。
那么(下面我说的“至少两组数”中的两组数都不相同,而且的确存在(也就是那些
数都小于100)的理由我就不写了,根据条件很显然)
a)或者孙的M=2*a*b,孙就会在(2*a,b)和(2,a*b)至少两组数里拿不定主意(a和
b都是奇数,所以这两组数一定不同);
b)或者M=2^n*a*b,
如果n>1,那么孙就会在(2^(n-1)*a,2*b)和(2^n*a,b)至少两组数里拿不定主意;
如果n=1,而且a不等于b,那么孙就会在(2*a,b)和(2b,a)至少两组数里拿不定主
意;
如果n=1,而且a等于b,这意味着S=a+2*a=3a,所以S一定是3的倍数,我们只要
讨论S=27就可以了。27如果被拆成了S=9+18,那么孙拿到的M=9*18,他就会在
(9,18)和(27,6)至少两组数里拿不定主意。
(上面对51的讨论就是从这最后一种情况的讨论发现的,我不知道上面的论证是否
过分烦琐了,但是看看51这个“特例”,我怀疑严格的论证可能就得这么烦)
现在我们知道,当且仅当庞得到的和数S在
C={11, 17, 23, 27, 29, 35, 37, 41, 47, 53}
中,他才会说出“我虽然不能确定这两个数是什么,但是我肯定你也不知道这两个数
是什么”这句话
孙膑可以和我们得到同样的结论,他还比我们多知道那个M。
4)孙的话“我现在能够确定这两个数字了”表明,他把M分解成素因子后,然后组合成
关于鬼谷子的那两个数的若干个猜想中,有且仅有一个猜想的和在C中。否则的话,他
还是会在多个猜想之间拿不定主意。
庞涓听了孙的话也可以得到和我们一样的结论,他还比我们多知道那个S。
5)庞的话“我现在也知道这两个数字是什么了”表明,他把S拆成两数和后,也得到了
关于鬼谷子的那两个数的若干个猜想,但是在所有这些拆法中,只有一种满足4)里的
条件,否则他不会知道究竟是哪种情况,使得孙膑推断出那两个数来。
于是我们可以排除掉C中那些可以用两种方法表示为S=2^n+p的S,其中n>1,p为素数。
因为如果S=2^n1+p1=2^n2+p2,无论是(2^n1,p1)还是(2^n2,p2)这两种情况,孙膑都
可以由M=2^n1*p1或M=2^n2*p2来断定出正确的结果,因为由M得到的各种两数组合,
只有(2^n,p)这样的组合,两数和才是奇数,从而在C中,于是孙膑就可以宣布自己知道
了是怎么回事,可庞涓却还得为(2^n1,p1)还是(2^n2,p2)这两种情况犯愁。
因为11=4+7=8+3,23=4+19=16+7,27=4+23=16+11,35=4+31=16+19,37=8+29=32+5,
47=4+43=16+31。于是S的可能值只能在
17 29 41 53
中。让我们继续缩小这个表。
29不可能,因为29=2+27=4+25。无论是(2,27)和(4,25),孙膑都可以正确判断出来:
a)如果是(2,27),M=2*27=2*3*3*3,那么孙可以猜的组合是(2,27)(3,18)(6,9),
后面两种对应的S为21和15,都不在C中,故不可能,于是只能是(2,27)。
b)如果是(4,25),M=4*25=2*2*5*5,那么孙可以猜的组合是(2,50)(4,25)(5,20)
(10,10)。只有(4,25)的S才在C中。
可是庞涓却要为孙膑的M到底是2*27还是4*25苦恼。
41不可能,因为41=4+37=10+31。后面推理略。
53不可能,因为53=6+47=16+37。后面推理略。
研究一下17。这下我们得考虑所有17的两数和拆法:
(2,15):那么M=2*15=2*3*5=6*5,而6+5=11也在C中,所以一定不是这个M,否则4)
的条件不能满足,孙“我现在能够确定这两个数字了”的话说不出来。
(3,14):那么M=3*14=2*3*7=2*21,而2+21=23也在C中。后面推理略。
(4,13):那么M=4*13=2*2*13。那么孙可以猜的组合是(2,26)(4,13),只有(4,13)
的和在C中,所以这种情况孙膑可以说4)中的话。
(5,12):那么M=5*12=2*2*3*5=3*20,而3+20=23也在C中。后面推理略。
(6,11):那么M=6*11=2*3*11=2*33,而2+33=35也在C中。后面推理略。
(7,10):那么M=7*10=2*5*7=2*35,而2+35=37也在C中。后面推理略。
(8,9):那么M=8*9=2*2*2*3*3=3*24,而3+24=27也在C中。后面推理略。
于是在S=17时,只有(4,13)这种情况,孙膑才可以猜出那两数是什么,既然如此,庞涓就知道这两个数是什么,说出“我现在也知道这两个数字是什么了”。听了庞涓的话,于是我们也知道,这两数该是(4,13)。
参考答案: http://..com/question/4622133.html
⑻ 世上哪一道数学难题是最深奥的
世上哪一道数学难题是最深奥的?
现在最深奥的还没有解法,你要是解出来了,可以向国家申报,还有国际上也有该类奖项(至少100万美圆,上世纪就有了的)。
最近美国麻州的克雷(Clay)数学研究所于2000年5月24日在巴黎法兰西学院宣布了一件被媒体炒得火热的大事:对七个“千僖年数学难题”的每一个悬赏一百万美元。以下是这七个难题的简单介绍。
“千僖难题”之一:P(多项式算法)问题对NP(非多项式算法)问题
在一个周六的晚上,你参加了一个盛大的晚会。由于感到局促不安,你想知道这一大厅中是否有你已经认识的人。你的主人向你提议说,你一定认识那位正在甜点盘附近角落的女士罗丝。不费一秒钟,你就能向那里扫视,并且发现你的主人是正确的。然而,如果没有这样的暗示,你就必须环顾整个大厅,一个个地审视每一个人,看是否有你认识的人。生成问题的一个解通常比验证一个给定的解时间花费要多得多。这是这种一般现象的一个例子。与此类似的是,如果某人告诉你,数13,717,421可以写成两个较小的数的乘积,你可能不知道是否应该相信他,但是如果他告诉你它可以因子分解为3607乘上3803,那么你就可以用一个袖珍计算器容易验证这是对的。不管我们编写程序是否灵巧,判定一个答案是可以很快利用内部知识来验证,还是没有这样的提示而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求解,被看作逻辑和计算机科学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它是斯蒂文·考克(StephenCook)于1971年陈述的。
“千僖难题”之二: 霍奇(Hodge)猜想
二十世纪的数学家们发现了研究复杂对象的形状的强有力的办法。基本想法是问在怎样的程度上,我们可以把给定对象的形状通过把维数不断增加的简单几何营造块粘合在一起来形成。这种技巧是变得如此有用,使得它可以用许多不同的方式来推广;最终导至一些强有力的工具,使数学家在对他们研究中所遇到的形形色色的对象进行分类时取得巨大的进展。不幸的是,在这一推广中,程序的几何出发点变得模糊起来。在某种意义下,必须加上某些没有任何几何解释的部件。霍奇猜想断言,对于所谓射影代数簇这种特别完美的空间类型来说,称作霍奇闭链的部件实际上是称作代数闭链的几何部件的(有理线性)组合。
“千僖难题”之三: 庞加莱(Poincare)猜想
如果我们伸缩围绕一个苹果表面的橡皮带,那么我们可以既不扯断它,也不让它离开表面,使它慢慢移动收缩为一个点。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想象同样的橡皮带以适当的方向被伸缩在一个轮胎面上,那么不扯断橡皮带或者轮胎面,是没有办法把它收缩到一点的。我们说,苹果表面是“单连通的”,而轮胎面不是。大约在一百年以前,庞加莱已经知道,二维球面本质上可由单连通性来刻画,他提出三维球面(四维空间中与原点有单位距离的点的全体)的对应问题。这个问题立即变得无比困难,从那时起,数学家们就在为此奋斗。
“千僖难题”之四: 黎曼(Riemann)假设
有些数具有不能表示为两个更小的数的乘积的特殊性质,例如,2,3,5,7,等等。这样的数称为素数;它们在纯数学及其应用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在所有自然数中,这种素数的分布并不遵循任何有规则的模式;然而,德国数学家黎曼(1826~1866)观察到,素数的频率紧密相关于一个精心构造的所谓黎曼蔡塔函数z(s$的性态。著名的黎曼假设断言,方程z(s)=0的所有有意义的解都在一条直线上。这点已经对于开始的1,500,000,000个解验证过。证明它对于每一个有意义的解都成立将为围绕素数分布的许多奥秘带来光明。
“千僖难题”之五: 杨-米尔斯(Yang-Mills)存在性和质量缺口
量子物理的定律是以经典力学的牛顿定律对宏观世界的方式对基本粒子世界成立的。大约半个世纪以前,杨振宁和米尔斯发现,量子物理揭示了在基本粒子物理与几何对象的数学之间的令人注目的关系。基于杨-米尔斯方程的预言已经在如下的全世界范围内的实验室中所履行的高能实验中得到证实:布罗克哈文、斯坦福、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和筑波。尽管如此,他们的既描述重粒子、又在数学上严格的方程没有已知的解。特别是,被大多数物理学家所确认、并且在他们的对于“夸克”的不可见性的解释中应用的“质量缺口”假设,从来没有得到一个数学上令人满意的证实。在这一问题上的进展需要在物理上和数学上两方面引进根本上的新观念。
“千僖难题”之六: 纳维叶-斯托克斯(Navier-Stokes)方程的存在性与光滑性
起伏的波浪跟随着我们的正在湖中蜿蜒穿梭的小船,湍急的气流跟随着我们的现代喷气式飞机的飞行。数学家和物理学家深信,无论是微风还是湍流,都可以通过理解纳维叶-斯托克斯方程的解,来对它们进行解释和预言。虽然这些方程是19世纪写下的,我们对它们的理解仍然极少。挑战在于对数学理论作出实质性的进展,使我们能解开隐藏在纳维叶-斯托克斯方程中的奥秘。
“千僖难题”之七: 贝赫(Birch)和斯维讷通-戴尔(Swinnerton-Dyer)猜想
数学家总是被诸如x^2+y^2=z^2那样的代数方程的所有整数解的刻画问题着迷。欧几里德曾经对这一方程给出完全的解答,但是对于更为复杂的方程,这就变得极为困难。事实上,正如马蒂雅谢维奇(Yu.V.Matiyasevich)指出,希尔伯特第十问题是不可解的,即,不存在一般的方法来确定这样的方法是否有一个整数解。当解是一个阿贝尔簇的点时,贝赫和斯维讷通-戴尔猜想认为,有理点的群的大小与一个有关的蔡塔函数z(s)在点s=1附近的性态。特别是,这个有趣的猜想认为,如果z(1)等于0,那么存在无限多个有理点(解),相反,如果z(1)不等于0,那么只存在有限多个这样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