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复习资料
A. 北师大版小升初语文复习资料
http://wenku..com/view/c8c5f4bff121dd36a32d82e4.html
http://wenku..com/view/9cf2f92f0066f5335a81212f.html
http://wenku..com/view/f769e4fdc8d376eeaeaa3159.html
http://wenku..com/view/d317d03383c4bb4cf7ecd1bc.html
http://wenku..com/view/2ee7e880d4d8d15abe234ee0.html
这些我不知道是不是你们的版本,不过这些也挺有用的,考试一般不会很难。大都是考这些。
B. 初二语文复习资料
点此下载:初二上学期语文期末复习资料全集(人教版)
http://www.xulaoshi.cn/Article/UploadFiles/200612/20061223192806835.rar
初二上学期语文期末复习资料全集(人教版)
字、词篇
第一单元
锐不可当(dāng) 业已(yǐ) 绥(suí)靖(jìng) 阌(wén)乡 聿(yù) 鄂(è) 豫(yù)
阻遏(è)疟子(yàozi) 寒噤(jìn) 蹿(cuān) 仄(zè)歪(wāi) 张皇(huáng)失措 尖利
能耐 央告 转弯抹角 月明风清 拂(fú)晓 瓦砾(lì) 地窖(jiào) 鞠(jū)躬(gōng)
颤(chàn)巍巍(wēi) 箧(qiè) 赃物 制裁 荡然无存 纳粹(cuì) 肃穆 荒谬(miù) 健忘
第二单元
谋(móu)死 鼹(yǎn)鼠 切切(qiè)察察(chá) 絮(xù)说 顺顺流流 辟(pì)头 苌(cháng) 浯(wú) 震悚(sǒng) 干戚 图赞 懿(yì) 皋(gāo) 骇(hài) 掳(lǔ) 疮(chuāng)疤(bā)
诘(jié)问 渴慕(mù) 疏懒 霹(pī)雳(lì) 孤孀(shuāng) 差(chāi)使 狼籍 簌簌(sù) 典质 惨淡 赋闲 勾留 迂(yū) 蹒(pán)跚(shān) 拭(shì)擦 颓(tuí)唐 触目伤怀
琐屑 情郁(yù)于中 大去 交卸(xiè) 凹凼(dàng) 尴(gān)尬 (gà) 烦躁 微不足道
大庭广众 杨绛(jiàng) 塌(tā)败 默存 伛(yǔ) 翳(yì) 滞(zhì)笨 愧(kuì)怍(zuò)
攥(zuàn) 荒僻(pì) 取缔(dì) 骷髅 克扣 接济(jì) 唏(xī)嘘(xū) 稀罕 噩(è)耗 呵斥 焦灼(zhuó) 伎(jì)俩(liǎng) 颠(diān)沛(pèi) 吊(diào)唁(yàn) 文绉绉(zhōu)
长途跋涉 穷愁潦倒 风尘苦旅 鸡零狗碎 低眉顺眼 连声诺诺 生死祸福
八年级(下)古诗文默写
1、“欲为圣明除弊事, 。”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2、“莫道不消魂, , 。” (李清照《醉花阴》)
3、“ ,甲光向日金鳞开。” (李贺《雁门太守行》)
4、“ ,愁云惨淡万里凝。”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蝉则千转无穷, 。” (吴均《与朱元思书》)
6、《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历来为人们传诵的两句是: , 。
7、《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寓情于景是诗句是: ,
8、《别云间》中深刻的表现出诗人内心深处亡国之痛十分深沉的诗句是:
“ , !”
9、《水调歌头》中诗句“ , , 。”到出了世间万事万物不可能永远完美、团圆,人生有聚也有散的自然规律,富含人生哲理。《水调歌头》中道尽了千载离人心愿的词句是: ,
10、人们常引用韩愈《马说》中的句子:“ , 。 ,
。”来说明:人才需要有人来发现和培养,发现人才的人很重要,比人才更难得。《马说》中阐明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马说》中写千里马的屈辱至死的句子是:“ , 。”
《马说》中表明全文主旨的一句是:“ , 。”
11、《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中揭示作者写作意图的句子是: ,
12、《陈涉世家》写陈涉年轻时的远大抱负的句子是:“ 。”
《陈涉世家》中表现陈涉对封建贵族制度不满的句子是:“ !”
13、生活中,许多人(比如优秀的人民教师)有极强的奉献精神,我们常用李商隐《无题》中的诗句:“ , 。”来称赞他们。
1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咏雪的千古名句是 ,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寓情于景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 。”
15、《天净沙.秋思》中表现了游子悲苦心情的诗句是:“ 。”
16、《雁门太守行》中表达欲报效朝廷的诗句是: ,
17、《山坡羊.潼关怀古》一曲中的主旨句是:“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一句中,“聚”和“怒”分别从 觉和 觉两个方面写出了潼关地势的 。
附:文中出现的要求记诵的名句
1、“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13.《气候的威力》)
2、“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0.《邓家先》)
3、“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22.《核舟记》)
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语文书221页)
文言文复习题
一. 古诗文填空。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饱含诗人无限辛酸,流露出内心的愤懑不平的诗句是 , ;诗中运用典故的诗句是
, ;诗中有一联是千古名句,现在常用它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两句是 , 。
2.《赤壁》中既是名句,又是想像的诗句是 , 。
3.《过零丁洋》中,概括写出诗人被捕前的全部经历的诗句是 ,
;写出国家和个人的境遇的诗句是 , ;概括写出两次抗元,遭受失败后的的心情的诗句是 , ;表现诗人誓死报国,表现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怀与坚贞的民族气节的诗句是
, 。
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人生美好祝愿的句子是
, ;直接写明月的句子是 ;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是 , ;“此事古难全”中的“此事”指
, ;写出词人矛盾心理的句子是 ,
。
5.《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暗示潼关是兵家必争之地的句子是 , ,
;写曲人驻远望、感慨横生的诗句是 , ;曲中的主旨句是 。
6.《饮酒》中写出了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迷惘的诗句是 , ;诗中体现作者爱菊的名句是 , ;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 , 。
7.《行路难》中,表明诗人的政治出路全初权贵堵塞的诗句是 ,
;暗用典故的诗句是 , ;表达诗人终将冲出苦闷,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一天会实现的情怀的诗句是 ,
。
8.《茅屋这秋风所破歌》中,写出诗人从沉思中振作起来的句子是 ,
;表现作者无私奉献精神的语句是 , 。
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从视觉角度,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诗句是
, ;写北方过地风狂风早的诗句是 , ;以春花喻冬雪的诗句是 , ;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景象的诗句是 , ;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的诗句是 , 。
10.《己亥杂诗》中,被后人形容老一辈革命家鞠躬尽瘁精神的诗句是 ,
。
11.《小石潭记》中,能够反映作者心境感伤的句子是 。
12.《岳阳楼记》中,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 ;表现迁客骚人因物而喜的两个四字句是 ;表现迁客骚人因物而悲的两个四字句是 ;文中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
;表现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是 ;叙述腾子京政绩的句子是 ;文中“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与“退”分别指 。
初二文言文专题训练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 )净,天山共色。从( )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 ),千丈见底,游于鱼碎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 )邈(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击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啭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 )天者,望峰息心;经纶( )事物者,窥谷忘反( )。横柯( )上蔽,在昼尤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段中加横线的词。
2.理解填空。
(1)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
(2)作者描绘异水时,抓住了 的特点;描绘奇山时,紧扣 的特点。(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3.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一文中哪句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4.文章的主旨句是哪句?
5.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景的?
6.翻译句子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物者,窥谷忘反。
(5)横柯上蔽,在昼尤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6)蝉则千啭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10、关于本文抒发的思想感情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表现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B.流露了作者否定仕宦生活的心情。
C.作者幻想逃避现实、寄情山水,有想过隐居生活的消极处世思想。
D.作者为了功名利禄极力攀高,只因太累,寄情山水以放松身心。
送东阳马生序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②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③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④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作者宋濂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在阅读段中,找出切身体会的句子。
4、作者求学的艰苦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5、作者写富家子弟衣饰华美,自己缊袍敝衣,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6、文中极叙作者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和刻苦,用意何在?
7、结合课文,说说现代中学生应有怎样的苦乐观?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1、 解释下列词语
增: 制: 属: 胜:
际涯: 晖: 大观: 骚人:
2、翻译下列句子。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属予作文以记之。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4)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3、重修岳阳楼的缘由是(原文句子回答) 。
4、“前人之述备矣”一句的“前人之述”具体指的是 。
5、作者对“岳阳楼之大观”的描写很简略,其原因是(用原文的话回答)
。
6、“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1、解释下列词语
若夫: 开: 排空: 薄:
景: 惊: 何极: 把:
2、翻译以下句子
1)日星隐曜,山岳潜行。
2)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3)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4)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3、这两段文字描写了“迁客搔人”的“览物之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简要回答:
1)第一段所览之物的特征是 ,抒发的感情是 ;
2)第二段所览之物的特征是 ,抒发的感情是 。
4、这两段文字构成了鲜明的 ,其作用是
5、这两段文字写“迁客搔人”在岳阳楼上 “览物之情”因景而异的原因是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 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
求 : 为 : 居: 是:
然则: 先: 微: 归:
2、 翻译文中下列句子。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微斯人,吾谁与归?
3、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并指出文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4、文段中的“进”和“退”分别指 和
5、作者认为一个人应当有怎样的抱负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用原文的话回答)
6、文段所用的修辞方法有 。
醉翁亭记
1、 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蔚然:( ) 翼然( )
暝( ) 佳木秀( )
翼然临于泉上( ) 伛偻提携( ) 临溪而渔( )
杂然而前陈者( ) 宴酣之乐( ) 觥筹交错( ) 弈者胜( ) 树林阴翳 ( ) 已而( )
2、 翻译下列句子。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苍然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
3、在第一段划横线处按原文填上句子,从这句话中概括出一个成语,它的含义是什么?
4、第(2)段从哪些方面描绘醉翁亭的自然景色?
5、“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同《岳阳楼记》中“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一句在写景上有两点相同,一是从时间早晚变化写,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3)段写了四种情况,从原文中找出最能概括每种情况的短句,依次填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
5、文中“伛偻提携”所指的是两种人是 ,
《桃花源记》中则是用“ ”来指代。
6、结尾部分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这表现了作者什么政治理想?
小石潭记
1、 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尤: 可: 佁然: 翕忽:
邃: 俶尔:
2、 翻译句子。
(1)潭中鱼可百许头:
(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4)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 第一段从哪几个方面写小石潭的特点?
4、第二段作者写潭水的什么特点?用了什么方法?
5、潭西南的小溪有什么特点?
6、从听水声“心之乐”,见游鱼“似与游者相乐”到坐潭上而觉“凄神寒骨,悄 幽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变化?
7、对第二话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段话虽然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写出了水的清澈。
B、作者写鱼先描绘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虽只写动态,但描绘精细,呈现出一幅幅特写镜头。
C、末句把自己的喜悦心情跟鱼儿结合起来写,情景交融,意趣盎然。
D、这段话只用了40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绘出了潭水和游鱼的美景。
五柳先生传
2、 翻下列句子。
(1)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2)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3)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三、阅读回答:
1、 文中哪句话说明五柳先生是一位真正的隐士?
2、 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是
3、 赞中的哪句话与传文中的“不慕荣利”相照应?
4、 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课外阅读所知,说说五柳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 )有名马,祗( )辱于奴隶人之手,骈( )死于槽枥之间,不以( )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 )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 )马也,虽( )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 )不可得,安( )求其能千里也 ?
策( )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 )而临( )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 )真无马邪?其( )真不知马也。
1、 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2、 翻译下列句子。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从文中找出四个通假子并释义。
通 ,解作 通 ,解作
通 ,解作 通 ,解作
4、 原文句子回答问题。
(1)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
(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3)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 (4)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
(5)全文的主旨句是:
5、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
“千里马”指 ; “伯乐”指 ;
“食马者”
6、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话: 。
7、 者以千里马喻人才,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的是什么?
上联:无才难做千里马 下联:
答案
《与朱元诗书》
答案
1、俱:全、都 从:随着 缥碧:青白色 奔:飞奔的马
轩:高 邈:远 戾:至 经纶:筹划 反:同返,返回
柯:树木的枝干
2、(1)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清、深、急;高、多、寒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物者,窥谷忘反。抒写了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5、由总到分
6、略
<<送东阳马生序》
1、 略 2、略
3、 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4、 态度和行动
5、 对比。更突出了自己虽然衣、食、住与同舍生相比甚远,但仍自得其乐,因为内心有精神安慰和思想寄托,这才是作者所追求的美好生活。
6、 目的是为了鼓励马生勤奋学习。
7、 略
《岳阳楼记》
一、 1、2略
3、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4、唐贤今人诗赋 5、前人之述备矣
6、领起下文,由景入情
二、 1、2略
3、阴暗凄凉;悲;晴朗美丽;喜
4、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5、以物喜,以己悲
三、 1、2略
3、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 议论、抒情
4、居庙堂之高 处江湖之远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6、设问、对偶、引用、反问
《翁亭记》
1、靠近 腰背弯曲 摆开 尽兴地喝酒 酒杯 下棋 遮盖
2、翻译(略)
3、环滁皆山也 由远到近
4、老人和小孩 黄发垂髫
5、春天:野芳发而幽香 夏天:佳木秀而繁阴 秋天:风霜高洁 冬天:水落石出
6、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
7、五柳先生在饮酒中自得其乐,忘怀得失;而醉翁则是借山水游乐之乐,与民同乐。
〈〈小石潭记〉〉
1、 略 2、略
3、四个方面:(1)水特别清澈;(2)以整块的石头为底;(3)潭岸岩石形状各异;(4)岸边绿树翠蔓极其茂盛,秀丽多姿。
4、 写出了潭水清澈的特点。由鱼若“空游无所依”,“影布石上”以及游人清晰地看到鱼在水中的活动衬托出来。
5、 曲曲折折,被两岸的地势和草木遮挡掩映,时隐时现。
6、 听到悦耳的水声,看到美丽的小石潭,欣赏着美丽的鱼儿,作者感到快乐,暂时忘掉了烦恼失意,然而眼前景物的幽深寂静又使他感到凄凉难耐。这说明游山玩水并不能真正冲淡作者因仕途坎坷,屡遭贬适而造成的抑郁忧伤之情。
〈〈柳先生传〉〉
1、 2略
2、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3、 读书、嗜酒、写文章
4、 不汲汲于富贵
<<马说>>
1、2、3略
4、(1)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5、“千里马”指 人才; “伯乐”指 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
“食马者” 愚妄无知,平庸浅薄封建的统治者 。
6、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7、在讲究“素质”的今天,一匹真正的千里马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中,适应环境,发挥潜能是最重要的。(意思对即可)
8、有志可成万里驹
C. 初三语文总复习资料
语文:
把握重点 巧用方法
现在中考已经进入冲刺阶段,当前同学们对语文复习存在着这样 两种心态:一部分同学认为语文知识点繁多,而且中考侧重考查学生的课外迁移能力,考查课本的内容少,因此往往把精力投放在一些“速成”的科目上,复习语文时十分浮躁;也有一部分同学认为,认真复习课本的知识后,也做了大量的阅读题,考试却不见成效,感觉语文复习无从下手,于是干脆放弃。这些做法都是很不可取的。实际上,语文学科同其它学科一样,有自身的知识系统和复习规律。从前几年学生复习情况来看,在冲刺阶段,若能够按照老师的复习计划,复习形成知识网络,答题依据正确的技巧方法,稳扎稳打,考试前做到成竹在胸,考试中是能够取得理想的成绩的。
那么,在最后的冲刺阶段,应该讲究哪些策略和方法?
下面结合我们学校老师在最后复习阶段的几点做法,简单谈谈:
首先,应认真“吃”透近两年中考题。 近两年的中考试题,在试题结构、命题内容和题型、题量上基本上没有变化。试卷分为“积累”、“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和“作文”四大板块。试题内容也保持相对的稳定,测试目的明确:从课内外名言名句的积累运用,到课内外文言文的阅读,再到课外现代文的阅读,最后是话题作文的写作。重视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尤其是注重考查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近两年的中考试题,应该怎样分析?现仅就试卷的四大板块简单说明。
一、积累部分。考试的范围基本是初中教读篇目中要求背诵的名篇名句。背诵复习不但要强化记忆还要理解记忆,并且能够灵活运用。不但篇篇背诵,还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平时默写时经常出错的字,更
要时时“温故”。切记:一字出错,满“盘”皆输。
二、文言文部分。课内文言文考试的范围是初中教读篇目。复习时一要抓好重点。根据考纲的考查范围和要求以及自身的熟悉程度对复习内容进行取舍、侧重。一般考查常见的文言虚词、实词的含义和用法。实词则常常考查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词语;对句子的考查则侧重于关键句子的句式和句意;对内容考查就与现代文基本相似。从字、词、句到文学常识以至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等,都要拎出要点,总结规律。二要选好篇目。选取教读篇目中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往往也是文言文中最典型的、知识的覆盖面最广的文章,这样复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近两年的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大多选择故事型的文段。内容比较浅显,考察内容基本与课内部分相似。做题时一定要注意与课内学过的课文或知识点相联系,注重由课内向课外的迁移运用。
文言文阅读题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翻译类。此类题解答思路是:
(1)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2)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并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注意翻译时应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这些字词往往是得分点。(3)还可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4)另外还要注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偏义复词等特殊现象。(5)若直译不通,则用意译。须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联系生活实际大胆推想。二是启示类。解答这类题目时要注意思想倾向,抓住作者基本的感情立场,联系文章主要情节及主要人物,抓住评论性的语句从多角度、多侧面思考作答。
三、现代文阅读部分。要把握“考点”,掌握答题技巧。 近两年的中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文大多是一篇偏重于议论的散文和一篇自然科学类的文章。因此,在最后复习中,在课外选段上应尽量多选取这两种类型的文章进行练习。另外,在阅读题目的设置上,一般都是按照“整体——局部——整体”的顺序进行考查。做题时要牢牢地记住:“答案不在你的脑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同时这也是我们检验解答效果的唯一标准。任何文段的考查都侧重两个方面,一是信息的筛选,二是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分析。在阅读复习中,应该注意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文章的写作意图,做到从整体上把握文章,首先弄清“写了什么”“为什么要写”这两个问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靠船下篙”——在原文中找线
索找答案。比如,整体感知类的题目,常常要求考生回答“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或者“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等问题。做此类题,答题时应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一看标题,二看开头、结尾,三找议论、
抒情的语句。这些常用的方法和思路一定要熟记于心。再比如,同学们认为最难回答的“理解句子含义及作用”这一类题目,我们可以这样作答:先观察句子的特点及位置,分析其在表意和结构上的作用;结合语境,抓住句子表达时最关键的词语,指出其语境意。此类题目考查的大多是那些在文章表达中起关键作用的语句,或是一些运用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的句子,所以分析把握句子的特点是做好此类题目的要诀。凡述种种题型,都有一定的解答思路和方法,所以做阅读题切忌盲目。
四、作文部分。“话题”作文仍然是今年考查的主流。在最后阶段要多读书看报,开拓自己视野、了解时代信息、把握时代脉搏,并学习别人的语言风格、章法技巧,为写作积累素材,补充新鲜血液。虽学习比较紧张,但仍要每天“挤”出十到二十分钟的时间来看书读报。在写作中,要善于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大题化小,以小见大,学会“一滴水里见阳光”“半瓣花上说人情”;善于联想,张扬个性。让文章体现出你真挚的感情,丰厚的文学积淀,做到文质兼美,富有生活气息。
其次,在复习中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历年的答卷中都存在着一些考生不认真看原文,不能认真审题的毛病。平时做阅读练习,一定要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抓准题眼、抓住关键词句,再作答。另外,书写也应重视,若平时书写潦草,则会在积累中出现错别字,在写作中丢掉书写分。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若平时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和书写的习惯,考试时也就会出现一些不必要的丢分。
总之,“厚积而薄发”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提高语文成绩,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正确的答题思路,以及较强的理解表达能力。当然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复习中有所侧重。若三者都能兼顾,相信你一定会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制定计划 勤于复习
中考临近,有些同学开始紧张慌乱起来,对下一步的语文复习感到有些困惑,总觉束手无策。在此,我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就语文复习谈几点自己的意见,希望能为同学们起到指点迷津的作用。
D. 中考语文总复习资料
语文:
把握重点 巧用方法
现在中考已经进入冲刺阶段,当前同学们对语文复习存在着这样 两种心态:一部分同学认为语文知识点繁多,而且中考侧重考查学生的课外迁移能力,考查课本的内容少,因此往往把精力投放在一些“速成”的科目上,复习语文时十分浮躁;也有一部分同学认为,认真复习课本的知识后,也做了大量的阅读题,考试却不见成效,感觉语文复习无从下手,于是干脆放弃。这些做法都是很不可取的。实际上,语文学科同其它学科一样,有自身的知识系统和复习规律。从前几年学生复习情况来看,在冲刺阶段,若能够按照老师的复习计划,复习形成知识网络,答题依据正确的技巧方法,稳扎稳打,考试前做到成竹在胸,考试中是能够取得理想的成绩的。
那么,在最后的冲刺阶段,应该讲究哪些策略和方法?
下面结合我们学校老师在最后复习阶段的几点做法,简单谈谈:
首先,应认真“吃”透近两年中考题。 近两年的中考试题,在试题结构、命题内容和题型、题量上基本上没有变化。试卷分为“积累”、“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和“作文”四大板块。试题内容也保持相对的稳定,测试目的明确:从课内外名言名句的积累运用,到课内外文言文的阅读,再到课外现代文的阅读,最后是话题作文的写作。重视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尤其是注重考查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近两年的中考试题,应该怎样分析?现仅就试卷的四大板块简单说明。
一、积累部分。考试的范围基本是初中教读篇目中要求背诵的名篇名句。背诵复习不但要强化记忆还要理解记忆,并且能够灵活运用。不但篇篇背诵,还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平时默写时经常出错的字,更
要时时“温故”。切记:一字出错,满“盘”皆输。
二、文言文部分。课内文言文考试的范围是初中教读篇目。复习时一要抓好重点。根据考纲的考查范围和要求以及自身的熟悉程度对复习内容进行取舍、侧重。一般考查常见的文言虚词、实词的含义和用法。实词则常常考查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词语;对句子的考查则侧重于关键句子的句式和句意;对内容考查就与现代文基本相似。从字、词、句到文学常识以至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等,都要拎出要点,总结规律。二要选好篇目。选取教读篇目中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往往也是文言文中最典型的、知识的覆盖面最广的文章,这样复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近两年的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大多选择故事型的文段。内容比较浅显,考察内容基本与课内部分相似。做题时一定要注意与课内学过的课文或知识点相联系,注重由课内向课外的迁移运用。
文言文阅读题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翻译类。此类题解答思路是:
(1)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2)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并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注意翻译时应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这些字词往往是得分点。(3)还可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4)另外还要注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偏义复词等特殊现象。(5)若直译不通,则用意译。须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联系生活实际大胆推想。二是启示类。解答这类题目时要注意思想倾向,抓住作者基本的感情立场,联系文章主要情节及主要人物,抓住评论性的语句从多角度、多侧面思考作答。
三、现代文阅读部分。要把握“考点”,掌握答题技巧。 近两年的中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文大多是一篇偏重于议论的散文和一篇自然科学类的文章。因此,在最后复习中,在课外选段上应尽量多选取这两种类型的文章进行练习。另外,在阅读题目的设置上,一般都是按照“整体——局部——整体”的顺序进行考查。做题时要牢牢地记住:“答案不在你的脑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同时这也是我们检验解答效果的唯一标准。任何文段的考查都侧重两个方面,一是信息的筛选,二是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分析。在阅读复习中,应该注意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文章的写作意图,做到从整体上把握文章,首先弄清“写了什么”“为什么要写”这两个问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靠船下篙”——在原文中找线
索找答案。比如,整体感知类的题目,常常要求考生回答“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或者“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等问题。做此类题,答题时应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一看标题,二看开头、结尾,三找议论、
抒情的语句。这些常用的方法和思路一定要熟记于心。再比如,同学们认为最难回答的“理解句子含义及作用”这一类题目,我们可以这样作答:先观察句子的特点及位置,分析其在表意和结构上的作用;结合语境,抓住句子表达时最关键的词语,指出其语境意。此类题目考查的大多是那些在文章表达中起关键作用的语句,或是一些运用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的句子,所以分析把握句子的特点是做好此类题目的要诀。凡述种种题型,都有一定的解答思路和方法,所以做阅读题切忌盲目。
四、作文部分。“话题”作文仍然是今年考查的主流。在最后阶段要多读书看报,开拓自己视野、了解时代信息、把握时代脉搏,并学习别人的语言风格、章法技巧,为写作积累素材,补充新鲜血液。虽学习比较紧张,但仍要每天“挤”出十到二十分钟的时间来看书读报。在写作中,要善于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大题化小,以小见大,学会“一滴水里见阳光”“半瓣花上说人情”;善于联想,张扬个性。让文章体现出你真挚的感情,丰厚的文学积淀,做到文质兼美,富有生活气息。
其次,在复习中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历年的答卷中都存在着一些考生不认真看原文,不能认真审题的毛病。平时做阅读练习,一定要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抓准题眼、抓住关键词句,再作答。另外,书写也应重视,若平时书写潦草,则会在积累中出现错别字,在写作中丢掉书写分。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若平时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和书写的习惯,考试时也就会出现一些不必要的丢分。
总之,“厚积而薄发”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提高语文成绩,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正确的答题思路,以及较强的理解表达能力。当然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复习中有所侧重。若三者都能兼顾,相信你一定会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制定计划 勤于复习
中考临近,有些同学开始紧张慌乱起来,对下一步的语文复习感到有些困惑,总觉束手无策。在此,我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就语文复习谈几点自己的意见,希望能为同学们起到指点迷津的作用。
E. 小学六年级语文总复习资料
重复是记忆之母。但是复习不是重复练习。简单的重复是不能凑效的。我们要在复习中,要运用通过科学的分类、比较、迁移等方法,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总复习时我打算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综合性复习
1、按照课本编排的顺序,逐组课文地进行复习。采用这样的方法进行复习,最重要的是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不仅要明确编者选编这一组课文的意图,而且要找出每篇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2、读写结合复习。就是把有关的课文或课外的文章进行归类,让学生进行比较性的阅读,找出这类文章在写法上的特点。并引导学生把阅读中学到的有关写作的知识迁移到写作上来。读了有关的文章,就让学生写相应的作文。
二、分类性复习
从大的方面分,可以分为:基础知识、阅读、写作等三部分。基础知识部分,就按上面提到五个方面。阅读部分的分类方法很多,可以从文章的内容来分,也可以从文章的表达方式上分。作文的分类也很多,可以从写人、记事、写景和应用文来分,也可以从命题的形式来分。
在进行总复习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两点:
1、突出重点。从学生的角度看,我们要特别注意差生,多帮助他们一点,从而提高及格率。从整个学习内容来看,阅读和作文是重点。在阅读的复习中,词、句、段的理解是重点。在作文复习中,怎样把话写通顺是重点。从学生学习的方式来看,探究性的学习是重点。提出自己需要了解的问题,是探究学习的关键。
2、讲练结合。在整个复习阶段,要以学生自己的复习为主,要以练习为主,但是老师必须作适当的提示、归纳。在一堂课上学生应该有口头的练习,又有笔头的练习。
二汉字
小学阶段要求学会二千五百个常用字,能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大部分会用,要掌握汉字的笔画名称、笔顺规则、偏旁部首,学会三种查字方法,并能熟练地查字典;能区别形近字,音近字,同音字及课本中出现的多音字,改正词句中的错别字。
汉字的笔画名称
笔画名称字例笔画名称字例笔画名称字例
‘点立 弯钩子 横折折折钩乃
一横三 斜钩戈 横折折撇及
丨竖千┐ 横折口フ横撇又
丿撇什└ 竖折山し竖提衣
乀捺人ㄥ撇折么 竖弯西
提址
F. 小学语文总复习资料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中国第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
中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357句,1785字)
中国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
中国第一部文言志怪神话小说集--《搜神记》
中国第一部小说总集--《太平广记》
中国第一部笔记体小学集--《世说新语》
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三国演义》
中国第一部推理小说--《包公案》
中国第一部世情小说--《金瓶梅》
中国第一部散文集--《尚书》
中国第一部日记体游记--《徐霞客游记》
中国第一部笑话集--《笑林》
中国第一幅长画卷--《长江万里图》
中国第一幅风俗画--《清明上河图》
中国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
中国第一部断代体史书--《汉书》
中国第一部哲学著作--《周易》
中国第一部地理书--《禹贡》
中国第一部地理学专著--《水经注》
中国第一部农业网络全书--《齐民要术》
中国第一部综合农学专著--《农政全书》
中国第一部农业生产技术论著--《天工开物》
中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中国第一部词典--《尔雅》
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诗歌集--《全唐诗》
中国第一部有关音乐的书--《汉乐府》
中国第一部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
中国第一部建筑学书--《营造法式》
中国第一部营养学书--《钦善正要》
中国第一部文选--《昭明文选》
中国第一部机械工程书--《新制诸器图论》
中国第一部方言词典是《方言》
中国第一部兵书:《孙子兵法》
中国第一部记录谋臣策士门客言行的专集:国策 战国策
中国第一部专记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 《晏子春秋》
中国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 《典论•论文》(曹丕)
中国第一部大网络全书是:《永乐大典》
中国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刘勰的《文心雕龙》
中国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钟嵘的《诗品》
中国第一部科普作品,以笔记体写成的综合性学术著作:北宋的沈括的《梦溪笔谈》
中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 《儒林外史》
中国第一部介绍进化论的译作:严复译的赫胥黎的《天演论》
中国第一部个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短篇小说是:《狂人日记》
中国第一部浪漫主义神话小说:《西游记》
中国第一篇报告文学作品是:(夏衍)《包身工》
1、把在团体中起主导的人喻为( 主心骨,领头羊, )
2、把足智多谋的人喻为(智多星 )
3、把接待宾客的当地主人喻为(东道主 )
4、把公堂台阶下受审的囚犯喻为(阶下囚 )
5、把吝啬钱财、一毛不拔的人喻为( 铁公鸡)
6、把混混噩噩、不明事理的人喻为( 糊涂虫)
7、把世故圆滑的人喻为( 老油条)
8、把没有专业知识的外行人喻为(门外汉 )
9、把技艺不精、勉强凑合的人喻为( 三脚猫)
写出“突然”的近义词:骤然、忽然、猛然、倏忽
表示人死亡的词:圆寂、逝世、去世、病逝
表示轻声哭的词:啜泣、抽泣、哽咽、抽噎
承诺别人的话--诺言
诚恳劝告的话--忠言
肮脏下流的话--秽言、污言
胡说八道的话--胡言
婉转表示的话--婉言
不切实际的话--谣言
让人吃惊的话--危言
象征美好的话--吉言
劝人改错的话--谏言
随便逗笑的话--戏言
讨人喜爱的话--甜言
抱怨不满的话--怨言
预测未来的话--预言
墨家: 墨翟
儒家: 荀况 孟轲
道家: 庄周
法家: 韩非
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朱德、彭德怀、贺龙、陈毅、刘伯承、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林彪、叶剑英。
我国四季名花:(春)兰花、(夏)荷花、(秋)菊花、(冬)梅花
我国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我国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我国四个直辖市:北京、天津、上海、重庆。
我国最大的瀑布:贵州省的黄果树瀑布。
世界最高峰时珠穆朗玛峰;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京杭大运河。
世界上最大最深的洋--太平洋;
最小最浅的洋--北冰洋;
最深的湖--贝加尔湖;
敢于和大海比的湖--里海;
最大最深的海--珊瑚海;
最小的海--马尔马拉海;
世界第1大岛--格陵兰岛;
中国第1大岛--台湾岛;
世界第1长河--尼罗河;
中国第1大河--长江;
世界上最高的瀑布--安赫尔瀑布
世界上最大的海湾--孟加拉湾。
世界第1大洲--亚洲;海拔最低的洲--欧洲。
太阳系中的九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中国第1个世界冠军是乒乓球健将:容国团;第1个奥运会冠军是射击运动员:许海峰;;第1个冬奥会冠军是李琰;第1个田径世界冠军是黄志红。
体操王子:李宁 铁榔头:郎平 羽坛女皇:李玲蔚 跳水女皇:高敏 当代棋圣:聂卫平 车马炮之王:胡荣华 乒坛女皇:邓亚萍
体育运动之母--田径
国际篮坛飞人--迈克尔•乔丹
世界第一运动--足球,起源于英国。
奥运五环的含义:代表欧洲(天蓝色)、亚洲(黄色)、非洲(黑色)、澳洲(草绿色)、美洲(红色),象征五大洲运动员的友谊和团结。
世界上最强大的火山--维苏威火山;世界上最早的传记文学是《史记》;世界上最长的叙事诗是《格萨尔王传》。
中国最早的叙事诗是《孔雀东南飞》
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中国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作词田汉,作曲聂耳。
中国最早的地理学家是郦道元;古代航海家是郑和;第1位铁路专家是詹天佑;桥梁专家是茅以升;导弹之父是钱学森。
“五笔字型”发明者是王永民。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四大名著
《水浒传》施耐庵 《红楼梦》曹雪芹 《西游记》吴承恩 《三国演义》罗贯中
诗仙:李白,名:李太白,写作特点:浪漫,号称:青莲居士
诗圣:杜甫,名:杜工部 诗魔:白居易,号称:香山居士
诗天子:王昌龄 诗鬼:李贺 诗豪:刘禹锡 诗囚:孟郊、贾岛,俩人一起被称为:郊寒岛瘦
田园诗人:陶渊明 边塞诗人:王昌龄 山水诗人:王维
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唐宋八大家:(宋)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唐)柳宗元、韩愈。
竹林七贤:(晋代)阮籍、嵇康、山涛、阮咸、向秀、王戎、刘伶。
照相机的发明家:达盖尔(法国)
现代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美国)
温度计是瑞典科学家摄尔西斯发明的。
电池是意大利科学家伏打发明的。
人类的天敌是环境污染。
诺贝尔奖项:化学、物理、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与经济,6个奖项。
酸雨的罪魁祸首是人。
清末四大谴责小说:李伯元《官场现形记》、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鄂《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
炊具中的瑰宝:铁锅。
人类生存的三大支柱--淡水、空气、食物。
中国最早的旅游地理文学作品是《山海经》,也是我国记载神话最多的一部古籍。
宇航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
世界五大宫:北京故宫、凡尔赛宫、白金汉宫、白宫、克里姆林宫。
中国人民十大将军:栗裕、王树声、谭政、徐海东、罗瑞卿、黄克诚、许光达、张云逸、肖劲光、陈赓。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剧作家--曹禺,原名万家宝。
圆舞曲之王:约翰•施特劳斯,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
巴金:原名:李芾甘 名著:《爱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
老舍:原名:舒庆春 字:舍予 名著:《茶馆》《骆驼祥子》
鲁迅:原名:周树人 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现代中国伟大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狂人日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小说。《阿Q正传》是世界名著。
秦牧:原名:林觉夫,被读者称之为“南国的花城”
郭沫若,现代诗人、作家、历史学家。原名郭开贞。
我党第1位见到列宁的人是张太雷;第1位和列宁照过相的人是瞿秋白。
最早把中国象棋传入国外的人是谢侠逊。
鱼类这个庞大的家族共有3万个成员。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居民。
雾多的地方--水面上和城市
1.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3.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5.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6.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7.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8.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9.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10.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11.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2.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13.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红。 14.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15.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6.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17.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18.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19.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20.天若有情天亦老。21.天涯何处无芳草。 22.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23.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24.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25.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26.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27.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少年。 28.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29.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30.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31.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32.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33.古来学问无余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G. 初中语文复习资料
备战中考语文作文 打造高分作文开头6大技巧
作文是语文考试的重头戏,几乎一半的分值就表明了它的分量。它的成败极大程度上影响着语文的成败,而语文的成败又牵动着全局。所以洞悉中考作文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表达能力,成为众多学子的迫切愿望。在此,结合历年月考及期中期末统考的考场作文中学生的优秀写作范例,就中考作文的开头,提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技巧一:开门见山,迅速入题。
例1:起点对于人生有一种神圣的美。是这种美,给了人前进的动力,力量的源泉,进取的心灵,搏击的勇气。一个个新的起点,如同缀连着的美丽的珍珠,延伸着生命的价值与辉煌。(《起点之美》)
例2:当小树从黝黑湿润的土地破壳而出的那一刻,它知道,是土地给予了它生命。于是,它便跨过重重艰难险阻,想要长成参天大树,来报答他的土地母亲。心存感激,我们就能像这棵小树一样,跨过生命中种种沟壑。(《心存感激》)
点评:文章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统摄全文,有提纲挈领之功效。
在考场上,好的开头大多是言简意明的。它的目的在于给人以清楚明白而又不同凡响的印象,激发阅卷人强烈的阅读欲望。但是由于考场作文的写作,受时间和篇幅的限制,所以一般以开门见山,落笔入题为好,让人一读开头,便能感受到你的观点、思想或者情感。切忌故弄玄虚、兜圈子,有意让人捉摸不透,进入“迷魂阵”,不愿将意思直截了当地写出来。仿佛这就是文章新颖巧妙的所在,见水平、见功力的地方。其实这种故弄玄虚的作法,恰恰是写作的弊病。
就字数来讲,开头结尾不宜过长,一般说来,标准的考场作文纸,100字左右即足够,三四行左右为宜。
技巧二:文采斐然,引人入胜
例3:从山川,到大河,从古诗,到俗语。生活中无处不体现着语文的存在。思壮阔,则有金戈铁马,虎峰烟举;想清新,则有小桥流水,江南红杏;说凄婉,则有泪洒潇湘,秦淮风月;论哲思,则有庐山真面,柳暗花明……语文,轻轻地来到我的身边,又轻轻地从我身边走过。(《语文从我身边轻轻走过》)
例4:大韵中华,浩浩五千年文明;大情华夏,荡荡九百万平方。纵横贯古今,捭阖通南北。韵海情天,诗词传承了中国人的血脉,顶起了中国人的脊梁。(《韵海情天》)
点评:这两则开头,巧用排比和对偶,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十足。文采飞扬,而且从大处落笔,气势磅礴,直率刚健的语言风格,显示出了深厚的语言功底,让人为之一震,激发了强烈的阅读兴趣。例3中古典诗词的恰当引用,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有关的古典诗句,信手拈来,挥洒自如,内容充盈,语言有意蕴,彰显了文化品位。
例5:廊内的春风轻轻拂过,窗外的绿色流光溢彩,我的视线不由被你的风采吸引,走近你,我的心顿时轻舞飞扬。莺雀嬉闹,彩蝶飞舞,雁排长空,虎啸深山。大海上一片静谧,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朦胧欲睡似的,在平静而深黯的海面上,月光辟开了一款狭长的明亮的灯,闪闪地颤动着,银鳞一般,远处灯塔上红光镶在黑暗之间,像一颗红玉。(《别样青春年华》)
点评:开头清婉亮丽,纤美多姿,流光溢彩,美不胜收。这样的开头,给全文营造了一股浓浓的抒情氛围,充满诗情画意。
练就好的语言,犹如拥有一把锋利的武器,让自己的作文在考场上纵情驰骋、所向披靡。短短的阅卷时间,一般也就3分钟左右,如何吸引评卷人的眼球?对于初中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来讲,语言是最大的突破口。所以在语言上下功夫是写作的重中之重。在平时应该多积累好词佳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要让作文扮靓,尽力给语言美美容。
技巧三:巧用修辞,增强文采。
例6:人生的乐趣莫过于微笑着面对一切,它缘自佛祖拈花微笑的智慧,于是,微笑便成了一种态度,一种领悟,一种修行。因为它,你可以自信而不傲慢,悲伤而不颓废,年老而不僵化,青春而不轻狂……(《微笑着面对生活》)
例7:语文宛若一束香草,时时浸润着人们的心脾,使人陶醉其中;语文宛若一阵小雨,时时甜美着人们的心扉,使人们迷醉其中;语文宛若一根支柱,时时支撑着人们的心灵,使人们沉醉其中。这就是语文,它总是轻轻地从人家身边走过,从我的身边走过。(《语文从我身边轻轻走过》)
例8:小时候,父母把一位老人领到我身边,告诉我他叫语文。我打量着他,他满头白发,却老当益壮,风采丝毫不输年轻人。后来我才知道他已经上千岁了,从夏商西周到21世纪,他脑中的智慧一辈子也听不完,于是我央他授予我智慧。(《语文从我身边轻轻走过》)
点评:修辞是语言运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巧妙而又贴切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常能使语言增添许多风采。在考场作文中,考生若能熟练运用修辞手法扮靓语言,定能得到良好的效果。上面几例中,例6运用排比手法,例7运用比喻、排比手法,例8采用拟人手法,生动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抒发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语言亮丽多彩,读之令人耳目一新。开头如此不凡,自然会给阅卷老师一个良好的印象。
技巧四:巧妙发问,引人深思
例9:老实说,刚看到这个题目,我心里有点犯难。微笑着面对生活,现在的初三生活中,课本如高山,习题如海洋,生活已把我们压得气喘吁吁,疲惫不堪了,又如何让我们微笑着面对生活呢?(《微笑着面对生活》)
例10:微笑很美,它胜过世上任何其他表情。蒙娜丽莎的微笑宁静神秘;奥黛丽?赫本的微笑清丽亲切;茱丽叶?罗伯茨的微笑自信并充满活力……面对这些微笑,我不仅要问:她们的微笑为什么美?(《微笑着面对生活》)
点评:欣赏一支优美的乐曲,曲虽终但余音缭绕,给人留下无穷的韵味。同样一篇好的文章也应该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要有启发性。例9从学生生活的实例出发,对题目提出了质疑,这样反而能激发人的阅读兴趣,想看看作者独特的想法,自然也就吸引人阅读下去;例10开门见山,在列举了数个名人迷人而倾倒众生的微笑之后,提出了疑问“微笑为什么那么美”,巧妙地扣题,并激发人的想象空间和阅读欲望。
技巧五:广泛引用,多姿多彩
例11:古人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哲人说“站得越高,看得越远”;而我说“半山腰”的风景独好。因为它展现的是过程中的美丽。(《半山腰的风景》)
例12:在短暂的生命里寻找永恒。柏拉图如是说。——题记。(《翅膀载梦向远方》)
例1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英雄?诗》)
点评:让语言美起来,引用不失为一个良策。古今中外,名言佳句、俗语谚语很多,若能巧妙引用,定能使文章增色许多。这里列举几例分别引用了诗文佳句、名人言论,还有影视剧歌词,既增添了文采,还可以加深文章的意境或者增添思想的深度。
技巧六:首尾呼应,凸显主旨
例14:(首)时间流逝,光阴飞转。十四岁的春秋,我已与父母走遍数载花开花落。从我生命的始初以同一速度不可挽回地向未来飞速冲刺。待偶尔停驻,才发现:季节轮替的十四年里,我一直与父母同行。苍老的,是岁月,是父母;而与之相反的,我长大了。
(尾)我想我们还会一直走更长的岁月,大概要有他们的一辈子那么长。我们会感叹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以后的几十载,我与父母同行。苍老的,是岁月,是人;而不变的,是爱。(《我与父母同行》)
点评:首尾呼应是考场作文中最实用的方法之一,一般情况是作者先在开头提出文章的中心,然后在结尾时再次强调,照应开头,从而使文章的中心鲜明突出。例14中,开头和结尾都用朴实而深情的语言,将绵绵的亲情娓娓道来,虽然不是文采斐然,可字里行间的浓浓的真情使得本文情思饱满,而且首尾的最后一个长句,都用了相同的句式,仅仅是用词的巧妙变换,形成了前后照应,激起了内心的感动、深情的勃发与和情感的共鸣,凸现了本文的主旨——和父母一生同行,永生相爱。
以上几点是我在平日的教学和学生的练笔中所感所得。并非“灵丹妙药”,也不是什么“高分秘籍”,但是倘若能够帮助中考学子做好重点突破,掌握开头写作的要领,训练有方,相信文章的靓点会越来越多。也希望广大学子能够熟读更多优秀篇章,学习更多的写作技巧,蓄满自己的备考库,让写作不再成为拦路虎。一定要铭记:方法总比困难多!
网上这些资料很多的
要想要更多的可以给我留言 这里发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