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考试试题
我这里有些资料,你可以下载看看,记得评价:http://wenku..com/link?url=-PgEGkb5-0ama8CmPIyraNWpAwYgSi0wr4BoNY_-C
这还有一些资料:http://wenku..com/view/9f185b00647d27284b7351be.html
我也是这样过来的,希望你考试顺利。
『贰』 初中语文测试题
1、假如,你面对一位从地震灾区被解救出来的同龄人,他(她)已失去亲人和不少朋友,一直处于伤痛和恐惧之中,如果从心理上给予他安慰,你将对他(她)说些什么呢?(不超过30字)
不要再害怕了,你看太阳在风雨后都会微笑地露初灿烂的阳光。虽然你没有了亲人,但我将成为你的好朋友。想亲人一样关心你。
2、名著往往是“经过时间检验和沉淀”的“磨脑子”的书。请从下列名著精彩片段中任选一个,简要概述出情节的主要内容,并说说对这一情节的体验或感悟。
一、花和尚倒拔垂杨柳。二、武松斗杀西门庆。三、卡洛飞雪球误伤老人。四、西西洛看护“爸爸”
(1)精彩片段:武松斗杀西门庆
(2)情节概述 武松为了给自己的哥哥报仇,愤怒地去找西门庆,并在酒楼里大开杀戒。和西门庆激烈打斗,并砍下了西门庆的人头来给自己的哥哥武大郎祭祀。
起因:西门庆勾引武大郎的妻子潘金莲
经过:潘金莲被利用杀害了丈夫武大郎
结果:武松杀了西门庆和潘金莲为哥哥报仇
(3)体验或感悟:要重情义,兄弟之间不分彼此。
3、下面是一位学生的作文片段,其中有两处语病,找出并改正过来。
每次听到洪战辉的故事,我都非常感动。从洪战辉身上,使我看到了人间最可贵的东西,那就是“关爱”。因为关爱,我们的社会无时无刻流淌着爱的暖流,处处充满爱的阳光,人人收获着爱的果实。
(1)去掉使我看到了人间的可贵的东西中的“使”: (2):在无时无刻后面加上“不”
『叁』 初中语文考试做阅读题有什么答题技巧和答题套路啊
一、说明文
1、说明顺序(时间、空间、逻辑)
问: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答:本文使用了xx的说明顺序对xx(说明对象)加以说明,使文章更具条理性。
2、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摹状貌、作诠释、下定义)
格式:本句/段运用了xx的说明方法,科学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xx(说明对象)的xx特点
3、语言特点(准确or形象生动或简明平时)
格式:本文充分体现了说明文的xx特点,如xx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xx特征。(此类问题不常问)
4、语言品析
例:A.xx词有何作用B.xx词能否去掉,为何? C.xx词能否换成另一个
顺序:1.表态(大多数为不能) 2.解词,解句. 3.定性
格式:不可以,xx词原来是什么意思,在文中是什么意思。它生动形象/准确地说明了xx事物的xx特征(情况),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若删去/改变,原句就会变成什么意思,显得太绝对(或是与原句意不符),所以不能去掉。
(此种类型题目任何胤文体都能见到,真是考恶心了,这并非最好版本,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最好形成自己的套路)
5、某句在问段中的作用
a.结构、内容上: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引出说明对象
记叙文(散文、小说)
一、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二、景物描写:
a.通过对xx的描写渲染了xx气氛
b.烘托了xx人物的xx(人物形象/心情/性格)
c.推动胤情节发展,为下文的xx(情节)作铺垫
d.渲染、突出了xx主题
e.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环境
(以上五点可以视情况结合来用)
三、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四、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题套路:“XX”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记叙文的人称: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即经过艺术加工的“我”。经过了虚构,就不是作者本人;把生活的真实的我记录下来,这就是作者本人。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30、记叙文中的描写:记叙文中的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人物描写又细分为:(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描写(6)心理描写
另外,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2)、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5)、突出、深化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肆』 初中语文考试出的题不是课本上学过的
学“语文”不是学“语文课本”
前 几年有一位叫李路坷的女孩一度被人们关注。她两次跳级,15岁就考上了清华,20岁攻读清华大学建筑学博士。当人们都用看待天才的目光看她时,她父亲却 说,女儿并非智力超常,她与别人的区别只是在于:当别人的孩子正在拼命去读去背一些无关紧要的、最多只能供翻翻而已的文字(主要指语文课本)时,我在让孩 子读《论语》、《孟子》、《古文观止》等经典作品。
李 路坷的父亲坚持让女儿有大量的课外阅读,认为最好的少年时光应该去读经典作品。他对现在的学校语文教育很不满,认为“在无关紧要的文字上喋喋不休、浪费过 多光阴只会毁掉人的一生”。由于他的这种想法与学校教育有矛盾,他让孩子休学三次,以便女儿能无拘无束地自由阅读。大量的课外阅读给李路坷带来了智力和学 习上的飞跃,带来生命的早慧和成长的轻松。
李路坷父亲的做法可谓离经叛道,与当下很多教师和家长把语文课本奉为语文学习的圣经形成对比。由此不能不欣赏他的勇气和见识。
看 过一本书叫《我们怎样学语文》,里面有当代七十多位知名科学家、文化学者、作家等撰写了自己早年语文学习的经历,按作者们出生或求学的年代,全书从二三十 年代到六七十年代分为四个部分。我从书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凡五十年代以前的学界泰斗们,他们对自己当年的语文学习全都充满温情的回忆。
他们的语文学习内容,基本上都是中华文化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经典名章;他们几乎都遇到一个或几个学养丰厚的语文教师,从最初的语文学习中获得了完善的语言和思想的滋养;都肯定地认为早年的语文学习为他们一生的事业及做人莫定了良好的基础。
例如,有人问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先生,为什么能成为院士,有什么个人因素。他回答说:“重要的因素之一,是人文文化,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语文起了重要的、直接或间接的作用。”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七八十年代接受中小学语文教育的这些人,他们对自己所经历的语文教育充满批判,认为教材选编质量不高,教学方法陈腐,思想启蒙贫乏。而他们之所以后来“成才”,在于侥幸获得一些课外读物,正是这些课外读物成全了他们。
当 代著名作家毕飞宇是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他上中小学的时间应该在七、八十年代。他在《我所接受的语文教育》一文中说,“如果让我给我们这一代人所受的语文教 育打分,我不会打‘零分’,因为它不是‘零分’,而是负数。我之所以这样说,一点都没有故作惊人的意思。我们在接受了小学、中学的语文教育后,不得不花上 很大的力量再来一次自我教育和自我启蒙”。
他批评的是当时的语文教育。可时过境迁,这么多年了,我们的语文教育依然故我。这种糟糕状态,到现在尚未有结束的迹象。
从教材的编排看。现在小学语文大致还是采用先学拼音、生字,再学词汇、句子这样一个逻辑框架。
拼音真的需要放到语文学习的最前面吗?生字真的需要那样一个个独立地去学吗?
这里有一个貌似合理的逻辑推理:会读文章就得先认字,想认字就得学拼音——事实上,这个表面合理的逻辑并不符合儿童的认知顺序,逆反了人类学习语言文字的天性。颠倒了的语言学习的顺序,充满反认知的内质。
语 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工具,拼音更只是“工具的工具”——它就相当于二胡演奏员偶尔使用到的那块松香,可以让弓毛更润滑,却用不着在每个孩子初学二胡时就先 去花费好长时间学习关于松香的知识——可这个“工具的工具”现在却变成了工具本身和目的本身,以至于居然有人提出中国文字以后要用“拼音”完全代替“汉 字”。
这样荒谬的想法不但被公然提出,竟然还引起讨论,真是不可思议!同时我们还忘记儿童学习需要的是形象、有趣、整体感知等特点,一上学就把他们拉到枯燥而抽象的字母和生字上来,孩子们为此付出了痛苦的努力,却收获不到学习的快乐,他们花费了许多时间,只学到了很少东西。
有一次看到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的王东华先生说了这么句话,觉得说得很好。他说:我们的语文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是用教西方拼音文字的方法教中国的象形文字。在过去,一年的私塾教两千多字,现在把我们国家两千年优秀的识字教育抛弃了,孩子们到三年级都看不懂东西。
从语文教材的文本选择上看,平庸之作非常多,不少作品从思想性、趣味性到文字的精致性,都算不得上品,却进人了教材。
陶 行知在七十多年前就批评说:“中国的教科书,不但没有把最好的文字收进去,并且用零碎的文字做中心,每课教几个字,传授一点零碎的知识。我们读《水浒》、 《红楼梦》、《鲁滨逊漂流记》一类的小说时,读了第一节便想读第二节,甚至从早晨读到晚上,从夜晚读到天亮,要把它一口气看完才觉得痛快。以零碎的文字做 中心的教科书没有这种份量。”他把这种教科书比喻为“没有维它命的菜蔬”和“上等白米”,“吃了叫人害脚气病,寸步难行”。
陶先生还说:“有人说,中国文人是蛀书虫。可是教科书连培养蛀书虫的力量也没有。蛀书虫为什么蛀书,因为书中有好吃的东西,使它吃了又要吃。吃教科书如同吃蜡,吃了一回,再不想吃第二回。”陶先生在几十年前抨击的现象并未改善,且愈来愈烈。
当代著名作家孙郁曾做过一段时间中学教师,他从自己在七十年代接受的语文教育和后来当教师的经历中,对语文教育深感失望。可到他的女儿长大上学了,他有一回翻女儿的课本,大吃一惊,他曾经教过的令他失望的篇章在女儿的教科书里比比皆是。
著名学者、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先生评价说,我们语文教材的编选基本停留在20世纪60年代的水平。这实在是一针见血。
从教学上来看。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仍然沿用生字、解释词语、分析意义、体味思想,以及大量的现代文背诵等这样一种八股教条。
哪些字是生字,哪些词是生词,都是教材规定好的,学生们必须一遍又一遍地去读去写去背这些“生字”和“解词”,即使这些字和词早已是大多数孩子熟知的。和语文教材同步下发给老师们的“语文教学参考书”早已规定了如何解读每一课。
当 代著名教育家、特级教师李镇西博士批判现在的语文课成为思想专制的场所,“学《孔乙己》只能理解是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学《荷塘月色》只能理解这是朱自 清对大屠杀的无声抗议?一学生的心灵被牢牢地套上精神枷锁,哪有半点创造的精神空间可言?”我知道一些孩子为了上课能准确回答老师的提问,会想办法弄本教 材参考书来,这样他们在语文课堂上就能“正确”地回答出许多问题。
语文课本上经常有很多现代文背诵要求。由于现代文是口语化的东西,它在文字上是开放的,不像古典文学那样词句严谨。而要孩子背诵的,多半是一些很平常的段落,根本达不到“增一字则多,减一字则少”的境地,但考查时却要求一个字、一个标点都不能错。
把 一个开放的东西背出严谨来,孩子们唯恐出错,比如不能把“狠狠打了他一下”背成“狠狠地打了他一下”——仅仅是多了一个可有可无的“地”字,那也不行。每 一个标点都要死死记住?一背诵的目的只是为了“正确”,而不是为了体悟,不是为了把经典刻进记忆和思想中,只是为了考卷上不丢分。手段和目的在这里被完全 搞乱了。
从 教师的语文素养上看,多年来僵化而单一的教学方式,使语文教师这个群体的专业素养大大退化,“语文教师”这个角色所暗示的学科素养是如此苍白。我亲耳听到 一位校长在谈到一个教师的工作安排时说“教不了别的,还教不了语文吗!”圆圆在小学时,老师经常强调“学语文就是要背课文,凡是背课文好的学生,考试成绩就高”。
上 初中后,遇到更令人吃惊的语文老师。那个老师非常“敬业”,经常给学生留大量作业,其中好多作业没来由。比如把“无精打采”归入“生字”类,要学生们查字 典给每个字注出读音来——对于已上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这四个字哪个是生字呢?还比如让解释什么是“咳嗽”、“力气”、“骄傲”等,而这些词多半在汉语大词 典上都查不到注释,学生们只好用更为复杂的文字来“解释”这些“生词”,这样的作业能让人气破肚。
我 记得有一次圆圆做这种作业时很烦,说看来“吃饭”、“喝水”也得解释了,于是我们千脆玩游戏,一起对“吃饭”给出这样的注解:“以勺筷等特制工具将食物送 进口中,用牙齿磨碎,经咽喉进人肠胃的过程”,解释完后,发现这下出现了更多需要解释的词,比如“勺”、“食物”、“肠胃”——简直是“学无止境”啊!我 们苦中作乐地笑了一气。
从 阅读量上来看。以目前北京市小学四、五年级课本为例,一本教材大约有2一3万字,而一个四年级儿童的正常阅读量应该达到一学期80一100万字——并非教 材的2万字是“浓缩的精华”,可以抵得过一般书籍中的20万或200万字,它就是2万字,不多也不少——这就是说,从学生应该达到的阅读量来说,教材所提 供的阅读量远远不够!
语 文教育界近些年开始强调学生的课外阅读,并开列出许多古今中外的名著。但大多数学校和教师看重的是当下的考试成绩,对课外阅读并不重视,中小学生的语文学 习基本上都局限于语文课本。尤其是小学,教学活动几乎全部紧紧地围绕着课本展开。所谓“课外阅读”,不过是一缕耳旁风。
前两年,社会上开展过一场关于中小学语文教育的讨论,许多人表达了对当前学校语文教育的不满,甚至有许多激烈的言辞。中小学语文课难以承载“语文学习”这样一个重任似乎已形成共识。但辩论过后,情况依然,有小调整,但换汤不换药,情况基本上没有改观。
这是个让人心痛的事实,几千年的文明古国,创造出世界上无与伦比的语言文化财富。进人现代社会,我们的科技进步了,可是居然越来越不会学自己的母语了。我们的语文教育越来越趋向工业化思维。
符号化、技术化、标准化的教学和考核,消灭着语文这个学科中特有的千变万化的魅力和它的丰富性。母语学习本该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现在它被异化了,变成一件枯燥而扭曲的事情。语文课越来越变态为一种近乎折磨人的活动,难怪那么多孩子们越来越不喜欢学语文了。
学语文到底该学什么,怎样才能学好语文?
语文教学改革是个宏大课题,需要深人研究,任何个体都无法给出权威答案。但我们毕竟有一些有效的经验,可以运用于当下的学习生活中,取得明显的效果。从许多 人的经验及各种资料中可以归纳出,学好语文有很多要素,但最核心最根本的方式就是阅读,在语文学习上没有阅读量的积淀是不可行的。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试用过许多的手段来促进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
阅读贫乏的人,一定是语言贫乏的人,同时也是思维贫乏的人。如果我们想让孩子学好语文,却漠视他的课外阅读,这好比给一个本该喝一杯奶的孩子只预备了一匙奶,让一个想学游泳的人进浴盆试水一样。
现在中小学都开设了“阅读课”,但这些课基本上不是孩子手里拿本书去读,而是教师讲“阅读方法”,学生做“阅读题”。这宛如当一个人需要喝水时,旁边的人就滔滔不绝地给他讲一大堆关于喝水的知识,并让他回答一些关于喝水的问题;而盛满清水的水杯却从来不肯递给他。
国家每年为中小学图书馆建设投人大笔资金,可很多学校的图书馆只不过是阁楼顶上落满灰尘的一只旧纸箱——仅仅是说起来有那么个东西,实际上跟学校的日常教学生活毫不相干。孩子们一直处于“阅读贫困”中,学校语文教研会的讨论主题经常是“如何讲好阅读课”。
如果学校教育中没能为孩子们提供足够的阅读条件,课外阅读就一定要在家庭中补足。
在 我接触的家长中,不少人对阅读与语文学习的关系认识不足,有的家长甚至阻挠孩子的课外阅读。他们很关心孩子的成绩,听人说读课外书对学习有好处,就让孩子 读几天,可孩子刚一产生阅读兴趣,开始出现着迷的样子,家长就担心了,怕耽误学习,又赶快把孩子拉回到课本中。这些家长总认为读课外书不是学习,学课本才 是学习。
在小学中确实有这么一种现象,一些孩子从不读课外书,考试成绩经常很高,而一些经常读课外书的同学在考试中并未显出优势。
这是因为小学语文考试卷一般都是紧紧围绕着教材来的,考试前紧扣教材的反复训练,确实会让孩子们在卷面上表现出好成绩。事实上,不少人的成绩只是一“种假象”。并不是孩子们作弊了,而是这样的考试不能考查出学生们真正的“语文水平”,它只是在考查“学课本的水平”。
语文成绩假象一般只能维持在小学阶段,一旦进人中学,尤其是高中,语文考卷和课本的联系越来越弱,成绩与阅读量的相关性就显现出来了。
高考语文试卷,除一些古诗文外,绝大多数内容和教材无关,它考查的基本上就是学生真实的语文水平——我并不是说高考的命题方式是最合理的,在这里无意评价这一点,只是想说明,如果不关注阅读,死抱着教材学语文,那么学生进人中学后就会越来越力不从心,到头来,在最关键的高考场上,恐怕也难以获得好成绩。而一个语文水平真正良好的学生,他可以从容应对任何形式和水平的考卷,高考中也不会表现得平庸。
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在中学教语文时,虽然肩上有学生升学考试的压力,但他总是在开学的第一个月就领着学生把课本全部学完,剩下的时间进行广泛的阅读和相关学科活动。他也是如此蔑视教材的一个人,却能把普通校的“差班”教到考试成绩超过重点校的“实验班”。他把握住了语文学习的核心,取得好成绩也是件水到渠成的事。
大多数家长和教师做不到像李路坷的父亲或魏书生那样,有勇气并有能力让孩子甩开语文教材来学习,但我们至少不要唯教材是从。首先认识到学语文不是学语文课本,然后才能大胆地把课外阅读引进孩子的学习中。
『伍』 初中语文考试答题方法有哪些
阅读的,套用这些,比较快.
语文解题方法归类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一)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
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
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
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祝你好运哟
『陆』 初中语文考试有什么答题技巧
阅读的,套用这些,比较快. 语文解题方法归类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一)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 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 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 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好好掌握哦!!初中语文考试有什么答题技巧?
『柒』 初中语文考试题型有哪些
拷有内涵以及操作要领图解吗?交
残十分地喜欢那个小故事。欢快地说,“我在建一座美丽地城市。淌
『捌』 初中语文如何试卷命题
初中语文考试命题的基本要求
一、有关考试命题的理论要点
1.抽象出的考试理论和实践问题
考试的信度——可靠性或分数的误差
考试的效度——考试的有效性或对考试结果的解释和适用是否适当、有效。
考试的难度——通常所讨论的难度是指考试的相对难度,即考试或试题的得分率。难度一般用难度系数来表示,难度系数越大,表示考试或试题越容易;难度系数越小,表示考试或试题越难。
2.语文考试的功能
(1)导向功能 (2)评价功能 (3)诊断、反馈功能 (4)预测功能 (5)激励功能
综上所述,语文考试这种测量,对于学校的语文教学具有导向功能和评价功能,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倾向具有预测能力,对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增长过程具有诊断、反馈和激励功能。这几种功能在语文考试中往往是综合发生作用,很难截然分开的,因此划分也只是相对的。
3.试题构成要素
(1)立意——测量目标:测量哪一方面的行为,涉及到那些知识内容。试题考查的测量目标应该独立、完整。测量目标应该突出重点,要有层次性。
(2)刺激情景——情景材料:情景要服从测量目标和涉及的知识内容。要根据考生的生活经验和理解程度设计情景。情景要科学、可信。情景要有相当的信息量和一定的深度。
(3)引导考生做出什么样的应答——设问
4.语文考试蓝图的设计—编制双向细目表
考试命题双向细目表是一种考查目标(能力)和考查内容之间的列联表。制作考试命题双向细目表,是命题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双向细目表可以使命题工作避免盲目性而具有计划性;使命题者明确测验的目标,把握试题的比例与份量,提高命题的效率和质量。同时,它对于审查试题的效度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双向细目表是包括两个维度(双向)的表格,细目表也可以是多维的,一般用双向细目表。较常见的有四种:
(1)反映测验内容与测验目标关系的双向细目表
(2)反映测验内容与测验目标、题型之间关系的双向细目表
(3)反映题型与难度、测验内容之间关系的双向细目表
(4)反映题型与难度、测验目标之间关系的双向细目表
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各种题型的题量及分数分配;
各项考试内容的题量及分数分配;
能力考查的重点及各能力层次的分量;
作文题命题意向(包括文体、题目形式、题材性质、字数、分数、评分);
课内课外题量的比例;
试题难度及各类难度比例;
考试的时间分配。
5.选择题的编制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