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中的数字
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 仟、万、亿
㈡ 语文数字1到10怎么写
汉字中有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大写为:“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
罗马数字:Ⅰ、Ⅱ、Ⅲ、Ⅳ、Ⅴ、Ⅵ、Ⅶ、Ⅷ、Ⅸ、Ⅹ。
英文序数词:one,two,three,four,five,six,seven,eight,nine,ten
英文基数词:
1、数字一:单词:one,音标:英[wʌn]
2、数字二:单词:two,音标:英 [tu:]
3、数字三:单词:three,音标:英 [θri:]
4、数字四:单词:four,音标:英 [fɔ:(r)]
5、数字五:单词:five,音标:英 [faɪv]
6、数字六:单词:six,音标英:[sɪks]
7、数字七:单词:seven,音标英:[ˈsevn]
8、数字八:单词:eight,音标英:[eɪt]
9、数字九:单词:nine,音标英:[naɪn]
10、数字十:单词:ten,音标英:[ten]
(2)语文中的数字扩展阅读
阿拉伯数字:100、1000、10000
汉字数字:百、千、万
基础词的用法:
1、基数词的复数形式表示大量的数目:在这种情况下,表示单位的基数词(hundred, thousand, million, billion)不能在词尾加-s。
2、基数词的复数形式表示大量的 的数目,在这种情况下,表示单位的基数词词尾加-s,要与of短语连用。
3、基数词在句中的作用:基数词的作用相当于名词和形容词,它在句子中可充当主语,宾语,表语和定语。
㈢ 语文里的数字
太阳光从太阳射到地球上八分十八秒钟。
织女星的光射到地球上要二十七年
㈣ 语文中的数词是什么意思
表示数目多少或顺序多少的词叫数词,数词分为基数词和序数词,表示数目多少的数词叫基数词,表示顺序的数词叫序数词。
语文中的数词是表示事物数目的词,如"一、二、两、三、七、十、百、千、万、亿、半"等。
1.基数:一、二、百、千、万、亿等;
2.序数 :第一、第二、第三等;
3.分数 :十分之一、百分之二十等;
4.倍数 :一倍、十倍、百倍等;
5.概数 :几个、十来个、一百上下等。
通常与量词组合成数量短语,才能做句法成分,例如“ 十位长老”。数词一般不直接跟名词组合,但是古汉语以“数·名”直接组合为常,现代也仍然保留某些古汉语说法,例如“一草一木”。
基数词不能单独做句法成分,只有在数学计算时或者文言格式中可单用,例如“一加一等于二”。
序数词在特定情况下也可以直接修饰名词,多数是组成专名,中间不用量词。例如“第二车间”。
㈤ 语文中的数字:什么年什么载
这个有个成语叫三年五载。
㈥ 语文中的一到十该怎么写
语文中的一到十的写法是: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
1、以中文的形式表示数字,在开具发票、收据的时候经常用到,尤其在金融领域。但数字的中文表示和其它语言有很大的不同,如中文以每4个数字(万)为一个小的分隔。
2、大写数字是中国特有的数字书写方式,利用与数字同音的汉字取代数字,以防止数目被涂改。 据考证,大写数字最早是由武则天发明,后经朱元璋改进完善。
(6)语文中的数字扩展阅读:
1、计数的数目字用大写,是自古一直沿用到现在,虽然解放后有些账目逐渐改用阿拉伯数字,但是重要账目;支票汇款;股票国债票据依旧使用大写汉字数字。
2、银行、单位和个人填写的各种票据和结算凭证是办理支付结算和现金收付的重要依据,直接关系到支付结算的准确、及时和安全。
3、票据出票日期使用小写填写的,银行不予受理。大写日期未按要求规范填写的,银行可予受理,但由此造成损失的,由出票人自行承担。
4、中文大写金额数字前应标明"人民币"字样,大写金额数字应紧接"人民币"字样填写,不得留有空白。大写金额数字前未印"人民币"字样的,应加填"人民币"三字。在票据和结算凭证大写金额栏内不得预印固定的"仟、佰、拾、万、仟、佰、拾、元、角、分"字样。
㈦ 语文中的数字有什么好似
具体准确的写出。。。。。
㈧ 汉语中数字使用方法
汉语中数字的使用规律
《新民晚报》2004年10月31日第3版“污水成塘,过路人胆战心惊”第2行:“一两个月就要堵塞一次,每次都隔了好久才来修。”
《新民晚报》2004年10月31日第3版“4万元换回一堆废纸”第2段:“今天一早,张女士在桃浦七村看到一位邻居扑在地上,号啕大哭。……原来,昨天下午,这位邻居在桃浦10村遇到两个人,……”。
《新民晚报》2004年10月31日第11版“东方女排5连胜”第1行:“全国女排联赛昨天激战三场,上海东方女排3比0战胜福建女排,取得5连胜”。
《新民晚报》2004年10月31日第13版“福建旅行社看好‘金马游’”倒数第3行:“如果开放金马游,两夜三天的行程费用估计在2000元左右”。
上述是笔者在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新民晚报》同一天的报纸上摘录的部分数字。这些数字本身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关键是它的书写方式令笔者产生了几点疑问:“一两个月”是否可以同时存在并表示一个时间概念;“桃浦七村”与“桃浦10村”是否为两个不相关的桃浦新村;“激战三场”与“5连胜”是否有必要一个用中文数字表示,一个用阿拉伯数字表示;“两夜三天”是否一定要用中文数字表示?
带着以上问题,笔者参阅了《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等工具书,并结合多年编辑实践,发现汉语中数字的使用有其规律可循,现同广大读者探讨如下:
1. 汉语中数字使用的一般规律。《现代汉语词典》(1978年版,下称《词典》)第1060页“数字”条目介绍:数字是表示数目的文字。汉字的数字有小写大写两种,“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等是小写,“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等是大写。众所周知,表示数目的方式还有一种,也是用途最广的是阿拉伯数字,用“12345678910”等来表示。那么,在什么情况下用汉字大、小写恰当,还是用阿拉伯数字合适,根据人们长期的实践,汉字大写一般只在金融系统涉及金额和日期时使用。因此,剩下的问题就简单了,就是在汉语中涉及数字到底用汉字小写还是阿拉伯数字的问题。笔者认为有两种基本规律:一是具体数字用阿拉伯数字(如5元钱、24小时),抽象数字用汉字小写(如七上八下、三板斧);二是一般数字用阿拉伯数字(如3条红领巾、18辆汽车),重要数字用汉字小写(如党的十六大、廿世纪)。
2. “○”和“零”的使用规律。平时我们看书报,经常看到有这么两种写法:“二○○四年”或“二零零四年”,这两种写法是否妥当。《词典》711页“○”的条幅中有(同“零”)的字样;而“零”的条幅中却没有(同“○”)的字样。显而易见,“○”可以用“零”来代替,而反过来却不可以。实际应用中还会碰到一个难题:阿拉伯数字中的“0”同汉字小写的“○”在书写或打印时较难区分。因此,笔者认为:在应用汉字小写“○”时,尽量用“零”,而不要用“○”。
3. “二”和“两”的使用规律。按照第一条规律所述的20个汉字大小写数字和10个阿拉伯数字,其中并没有“两”的地位,但“两”字却是汉字数字中使用频率仅低于“一”(在《词典》第1337~1345页中共有组词258个)的亚军数字。尽管在《词典》中,“二”的组词有53个,“两”的组词只有51个,但在实际涉及数字的使用中,“两”的使用频率大大高于“二”字。笔者认为:“二”字只在表示序数(一、二、三)、小数(三点二〈3.2〉)和分数(三分之二)时使用,其他情况下一律用“两”(二两除外);也可以倒过来讲:句子中明确表示只有两次、两人、两辆的一律用“两”,而句子中可能出现一次、一人、一辆或三次、三人、三辆的,那就要用“二”。
4. 世纪和年代用汉字比较妥当。2004年11月24日晚上9点半东方卫视《东方夜谭》节目主持人刘仪伟在采访姚谦时谈到赵薇等演员在扮演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人物时口误为“叁零(音)年代”。这其实不是刘仪伟的错,笔者主观认为刘仪伟的主持稿件上写的肯定是“30年代”而非“三十年代”。又如《城市管理》2004年第2期第42页开头第一句话就是:“1980年代以来”,不知是1980年,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所以,根据上述第一条规律,世纪、年代属于比较重要的数字,且为了同一般的19××、20××年有所区别,世纪和年代还是用汉字书写比较恰当。
5. 文章末尾的日期应用汉字书写。一篇文章包括题目、尊称、内容、谦词、落款、日期等几大层次,而日期是一大层次。因此,文中内容中涉及的日期可用阿拉伯数字,而末尾的日期一定要用汉字书写。
6. 本刊常用的数字序列。本刊常用的数字序列有两种:一二三四和1234,前者用黑体字标注,后者用楷体字标注,而文章内容一般用宋体字。如果文章的层次比较多,可以类推用(1)(2)(3)(4)、①②③④、ABCD、abcd。按照本刊一般3千字左右的规模,后面4种一般不会出现。
话题再回到本文开头,笔者认为:“一两个月”应为“一二个月”,“桃浦10村”应为“桃浦十村”,“激战三场”应为“激战3场”,“两夜三天”应为“2夜3天”。
㈨ 求语文数字大写
大写是: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
大写数字是中国特有的数字专书写方式,利用与数字属同音的汉字取代数字,以防止数目被涂改。 据考证,大写数字最早是由武则天发明,后经朱元璋改进完善。
大写数字的使用始于明朝。朱元璋因为当时的一件重大贪污案“郭桓案”而发布法令,其中明确要求记账的数字必须由“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改为“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陌)、仟(阡)”等复杂的汉字,用以增加涂改帐册的难度。后来“陌”和“阡”被改写成“佰、仟”,并一直使用至今。
㈩ 语文数字
设CD=x,DB=20-x,
AD=√(x^2+12^2)
y=30(20-x)+回50√(x^2+12^2)
当答x=9km时,费用最省
y=30(20-9)+50√(81+144)
=330+750
=108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