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下
大学语文是大学是基础课程“语文课程”。
自1980年我国高校重新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以来,受教育部高教司委托编写的华师大版《大学语文》已累计印刷1700万册,使用的高校达千所以上。
据教育部全国高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去年8月的一项调查数据表明,在全国一百多所高校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当中,由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各种版本的《大学语文》约占市场的30% 。
(1)大学语文下扩展阅读
上世纪90年代,不少高校开始将大学语文从必修课变为选修课,并减少学时。
1996年,原国家教委高教司提出要求,“希望有条件的学校,要为大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并把这门课程的建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主要手段”。
200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要求“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
2007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函,建议各地教委、部属高校“结合本地区、学校实际,认真做好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工作。”接到通知后,北大、南开、清华、北航、华东师大等学校马上采取行动,把大学语文列为除中文系以外的学生必修课。
② 大学语文的内容。请告诉我一下
每个学校的都不一样,比如我们学校是从古诗词鉴赏着手的,不过考试应该每个学校都很容易过的
③ 大学语文怎么考阿
1.单项选择
这部分20分,共个小题,是考试中最容易拿分的题型了.因此考生应尽量做到不失分.单项选择主要考文学史知识,如作家生平、作品作者、作品中的人物、中心论点、主要内容、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文章体裁等等,四选一,无论知不知道,都有25%的机率选到正确答案,相对容易得分.答题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根据自己的识记,直接选出正确答案,既省时又有把握;二是把握不准时应采取比较的方法,排除筛选,确定唯一正确的答案.如2001年4月份全国自考大学语文(本)第9题:
李广死后,“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对刻画李广形象来说,这种表现方法是
A、铺垫反托 B、对比反托 C、侧面烘托 D、象征暗示(答案:C)
这道题考的是迁移能力.考生并不一定要熟悉原文,只须运用平时所学知识就可以做出正确答案.
2.多项选择
这部分共5题10分,多考综合比较的内容,在5个答案中选择2至5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漏选均不得分,难度较大.考试内容与单项选择题差不多,只是在答案的设置上更多一些,主要是看考生掌握知识是否全面,这是平时是否用功的最直接证明.答题只能根据自己对教材知识点的熟悉掌握,采取比较法、排除法一一甄别,凭感觉来猜题、押题是行不通的.以2001年4月份全国自考大学语文(本)为例:第21题“下列文章,总体上运用对比方法来表达主旨的有()”、22题“下列作品中通过对话形式展开的有()”、第23题“下列诗篇属于用乐府旧题的有()”、第24题“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运用白描手法的词句有()”第25题“鲁迅《风波》的主要艺术特点有()”,这五道题都有一定的难度.21、22、23题考艺术手法,23题考文体知识,第25题考艺术特点.根据这些考试内容,考生在复习时就要注意从这几个方面去把握重点课文.
3.词语解释
这部分共5题10分,以古文中的词语为主,兼考现代文的疑难词语.答题必须在理解全句的基础上,对应直译,然后落实某一个词的意义,务必准确、简洁、切不可写几个似是而非的答案,鱼目混珠.如2001年4月全国自考大学语文(专)第29题要求考生解释“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中的“用以兴”的意思,要求考生复习时比较细致.总体而言,这也是比较容易拿分的题目.
4.简析题
这部分约3至5题,共30分,考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一般的出题方式是先给出一段文字(字数一般不会超过200字),然后根据文段来设计问题.2001年起考试的文段不再局限于教材.考试文段主要是现代文(包括现代小说、戏剧、散文、科技说明文等)片段,古文片段,古典小说、戏剧片段、古体诗现代诗等等.主要是考文段主题、内容、艺术手法、修辞手法等等,出题方式比较灵活,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阅读鉴赏能力.答题应采取还原课文,句不离段的思维方法,结合课文的“提示”启发思路.一定要弄懂内容,摸清提问的角度,针对性回答.答案总的要求是越简明准确越好,而不是内容答得越多越好.
2001年4月份全国自考大学语文(本)共考5题,第36、39题是古文片断(庄子的《秋水》和郧道元《三峡》);第37题是古典小说片断(《红楼梦》宝玉挨打的情节);第38题是现代文片断(《刁槛》);第40题是古体诗(李白《度荆门送别》),考试内容相当全面,要求考生对各种文体都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5.作文
作文30分,占分比例大.若出现大的失误,将导致考试不及格,对此应引起高度重视.作文主要考核考生的思想修养、语文水平、综合分析和运用的能力.作文总的要求:主题鲜明、材料充实、结构清晰、表达得体、语言通畅、标点正确、书写工整、行款规范.写作时要注意把事实材料和理论材料、综合材料和典型材料、正面材料和反面材料结合起来,搭配使用.这样既可避免角度单一,缺少变化,又可满足作文的字数要求.历届考生作文失分的主要原因:文体混淆、文不对题、论点和论据脱节、字数不足、内容未写完、字迹潦草等,这些应引起重视,加以避免.根据历次阅卷经验,考生要拿高分有几条必须注意:
一是要书写工整.字迹对阅卷老师的影响是潜在的,但却异常重要,无论你写得多好,如果字迹潦草,你的作文成绩必将大打折扣.
二是要注意作文的开头和结尾,要分段,每段开头最好采用段落中心句的写法,这样可以做到层次分明,老师一看就明白你的意思.作文最忌全文混乱,尤其是不习惯分段的考生必将失去很多分.
三是一般而言,除诗歌外,考试时不限文体,考生一定要写自己擅长的文体.如果是写议论文,开篇一定要鲜明地提出论点,文中不妨多用一些名言警句;如果是写记叙文,切忌平铺直叙,结尾要有意味.
④ 。大学语文主要学什么的
大学语文是普通高等学校"十一五"规划教材。全书分上、下两册,内容包括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应用文写作四大部分。
围绕培养目标,从社会实际需要的角度出发,对学生阅读欣赏、应用写作、口才表达等能力进行系统的指导和训练。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又关注学生的情感培育,同时还不忽视应用写作和口才表达技能的培养。
现在的大学语文要充分发挥大学语文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作用,课程专业化,大学语文教师学者化。课程专业化,不是说把大学语文课程变成专业课,而是说教师要有专业的水平,用专业的眼光审视文学作品,深入浅出,让学生辨别出文学的趣味,领悟到人文的意蕴。
(4)大学语文下扩展阅读:
大学语文的学习应该学会什么:
1、较深的国文知识,文字表达能力,能通顺表达出来自己的科研成果。
2、培养对语文的兴趣,也就是对民族语言、文学、文化的兴趣。特别是把以往可能在应试教育中丧失了的兴趣重新激发起来,让学生体味语文之美,人文之美,培养对民族语言文化的亲近感、自豪感。
3、同时,不应当忘记“大学语文”还是“语文”,有综合性和工具性特点,上课应当扣着“语文”能力来讲,做读写训练。不能把“大学语文”当成一般的文学欣赏课,它是一门综合课。
4、用专业的眼光审视文学作品,深入浅出,学生能辨别出文学的趣味,领悟到人文的意蕴。
⑤ 大学语文学什么啊
基本和高中一样,不过不同的是书的前一半是课文(课文是按照文体分,每个文体里的文章按作者的时代排),文后有名人对其的评价;后一半是对前面某些课文的读后感(名人写的较好的读后感)(不过后一半不讲,自学)。总之,课文内容和高中没多大区别,甚至有相互重叠的课文
⑥ 大学语文能给我带来什么
大学语文意义重大。马克思曾经说过,掌握一种语言,就等于掌握一项武器。现在很多大学生,虽然学习了很多年的语文,但是语文水平还是比较低的。
如果连语文这一基本武器都不能掌握,如何能正确地理解科学知识和完善地表达科研成果?
所以,作为一个中国人,特别是一个学有所成的大学生来说,大学语文是必须要学好的一门重要课程。
⑦ 大学语文
选A B C E
《离骚》的主要思想内容
《离骚》是屈原心灵的歌唱。它展现了诗人的“存君兴国”的“美政”理想,深沉执著的爱国感情,激烈深刻的批判精神和“**不迁”的峻洁人格。在全诗的字里行间,闪耀着诗人思想和人格的灿烂光芒。
1、表现了诗人对进步的**理想“美政”的执着追求。
诗人曾一度深得楚怀王的信任,努力追求实现他的美政:对内主张“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希望刷新**,修明法度,使楚富强;对外主张连齐抗秦,进而统一中国。楚国的**和外交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屈原处在诸侯争霸的战国之时,楚国已是内忧外困,日趋衰落的楚怀王之世,黑暗**的**使他壮志难酬,无法实现美政,只得把理想寄寓于诗中。虽遭谗被疏,仍系心怀王,念念不忘拯新楚国。
2、深沉执着的爱国之情。
诗中“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馋而齌怒;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等诗句真诚地袒露了屈原深情地眷念着多难的祖国的赤子之心。在朝之时,他竭忠尽智,辅佐怀王,力图振兴楚国;被疏之后,仍不弃“存君兴国”之志。他把个人的进退生死置之度外,惟将君国的前途命运系于心中。深厚的爱国之情是贯穿屈原诗歌的主线。如其《涉江》、《哀郢》、[color=#800080]《橘颂》[/color]等诗篇。
3、深刻激烈的批判精神。
诗中突出表现了作者痛恨世俗、责怨君王、斥群小的批判精神。“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馋而齌怒”,诗人满怀悲愤,怨责楚王不理解自己胸中的爱国之情,反而听信谗言。“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斥责楚王言而无信,变化无常。诗人又以亡国之君的历史教训谆谆告诫误入邪途的楚王:“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斥群小义愤填膺、声色俱厉:“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众女疾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怨君”则主要表现忠君爱国;斥群小,其批判锋芒主要指向混浊的世俗和奸佞。
4、独立不迁的峻洁人格。
屈原志向高洁,行为廉正,正道直行,注重品格修养,虽屡经挫折,仍不改其忠于理想、坚贞不屈、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诗中书写了对**的执著追求,对假丑恶的无情鞭达。表达了九死不悔的坚定意志和不与群小同流合污的决心:“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楚词·离骚》写的是一个深刻的**悲剧、时代的悲剧;《离骚》的思想概括了前朝后代无数忠臣志士,英雄豪杰壮志难伸的悲剧。因而《离骚》的思想、精神集中地代表了我们民族最优秀的品德和追求正义的传统,成为中国人民坚忍不拔、自强不息、不畏**、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力量的象征,堪称我们的民族魂。尤其铸就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修洁性格和刚正不阿的风骨,给了他们蔑视**、不屈奋斗的力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⑧ 宋青林的大学语文电子版哪能下到
没有啊~~宋是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