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数英语 » 语文课散文

语文课散文

发布时间: 2021-08-27 10:25:02

语文散文

四月的大地上飘着轻柔的细雨,我,轻飘飘的飘到四月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大地上所有的生物都在等待,等待着我的到来……
在郊外,田圃与牧场静静的等待,它们等待久了……
在田园,鱼塘与小溪静静的等待,它们等待久了……
我知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的种子;我知道牧场的枯黄失去了牛羊的踪迹;我知道鱼塘寒浅留滞着游鱼;我知道小溪渐渐喑哑歌不成调子。我对大地上所有的生物说:“我来了,我喜欢四月的大地。”
我来了,我走的好轻,而且温声细语,我的爱心如同一根细细的线把天和地紧紧的连接、交织在一起。我轻轻的呼唤,呼唤着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幸福与甜蜜融合在一起。我来了,我是轻轻的来的,我来的时候雷电没有喧嚷,风儿也没有拥挤,它们都等待着我的到来。
当我临近的时候你们可能已经知道了,当我来的时候,你们可不要打开那花伞将我抗拒在门外,可不要关起你们的门窗,不要放下你们的帘子,更不要忙着披上你的蓑衣,急着戴上那大大的斗笠。
我的来意是到大地上来亲近你们的,我是四月的客人为你们带来的礼物,然而你们为什么不扬起脸让我亲一亲?为什么不跟着我走,踩着我脚步的拍子?
请你们去跟我去踩田圃的泥土,将会是润如油膏;跟我去看牧场里就要抽发忍冬的新苗,跟我绕着池塘跟跳跃的鱼儿说声好,跟我去听听溪水练习新编的洗衣谣。
我来了,我来的地方很是遥远,在那儿山峰耸立,白云满天,曾经我也是孩子和你们一样喜欢爱玩,可是,我是幸运的,我是在白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
我来这儿的第一件事儿是要教你们勇敢的笑,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阿,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然而小燕子见了我更是笑斜了翅膀,它们是多么的快乐阿,是多么的幸福啊。
第二样事儿,我还是要教你们勇敢的笑啊,那高高在上的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啦啦的响。只要那旗子笑,春天的希望就有了,然而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也就有了……
我来了,我来了就不会回去了,当你们自由的笑了,我就会快乐的安息,将来有一天,当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的时候,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啊,就是我祝福给你们的心愿……
……

⑵ 高中语文课本有哪些抒情散文啊

1、《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是民国时期文学家鲁迅收录在《华盖集续编》的散文。原文于1926年4月12日发表在《语丝》周刊第七十四期。刘和珍是北京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1926年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年仅22岁。

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亲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歌颂“虽殒身不恤”的“中国女子的勇毅”。

文学教育家孙绍振: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在鲁迅散文中无疑是抒情的双璧之一,文章针对现实的批判和赞颂,既有战斗性也有抒情性。

文章藏匿锋芒,深化思绪于曲折的层次中,思绪在曲折的逻辑中出奇制胜地推演,就成了鲁迅杂文的一大创造。《记念刘和珍君》的抒情就这样带上了杂文的特点。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不断入选中学语文课本。

2、《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是一篇长篇哲思抒情散文,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著。这部作品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

是作者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晶。散文中饱含作者对人生的种种感悟,对亲情的深情讴歌。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3、《泪珠与珍珠》

《泪珠与珍珠》是现当代中国台湾作家琦君的散文名篇,曾选入中学语文教材。这篇文章展示了作者高品位的人生追求,旷达的生活情致,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以及高尚的人格情操。感情真挚细腻,文笔清秀柔婉。

4、《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通过嬉笑怒骂、妙趣横生的语言形式,表现一种抨击时政、挑战强权的思想,一种论析文化、洞悉历史的胆识的杂文。

这篇文章,一是针对国民政府崇洋媚外,出卖民族文化遗产的投降主义,二是针对革命文艺阵线内部的两种错误倾向,即割断历史,全盘否定的“左”倾错误和拜倒在洋人脚下,主张全盘吸收的右倾错误。

作品思想深刻,见解独特,锋芒毕露,咄咄逼人,让人不能不对鲁迅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语言艺术叹为观止。

这篇文章被选入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必修四》等课本中。

5、《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是中国文学家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所写的一篇散文,因收入中学语文教材而广为人知,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

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

⑶ 高中语文课本著名散文(最好是要背诵的)拜谢~

★荆轲刺秦王(背诵易水送别) 《战国策》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寡人之于国也(背诵全文) 《孟 子》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过秦论(背诵最后三段) 贾 谊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劝学(背诵全文) 《荀 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背诵最后两段) 《史 记》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游褒禅山记(背诵第2——3段) 王安石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兰亭集序(背诵全文)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⑷ 找一篇作文《语文课,想说爱你不容易》,一定要是散文或者记叙文

人们常说,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语文课自然也应是鲜活的,自然应以其独特的“生猛海鲜”、“酸甜苦辣”投合各人的口味,成为众多课程套餐中最受人喜爱的大餐之一。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今天,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的语文课,大多成了失水的苹果、风干的凤梨,就是走过千年而不老的玉环、飞燕,也成了干尸———木乃伊。对此,学生颇为不满,社会多有微词,教师自己也很无奈,语文课失却了她应有的亲和力,陷入了十分尴尬的境地。
著名教育专家吕湘学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从小学到中学,有2700多个课时用来学习本国语言,几乎三分之一的时间用在语文课上。尽管如此,大多数学生还不能过关,岂非咄咄怪事?”的确,中小学语文教学过去一直沿袭着抄、写、背和程式化的分析解说等传统模式,死记硬背成了学好语文的“不二法宝”。学生对语文自然也就失去了兴趣,结果是许多学生学了十多年的语文,连书都看不懂,有的大学生连写一封家信都错别字连篇。
如此尴尬的语文教学现状,不能不引起我们深刻地反思。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目前的语文教学怎么啦?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它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人文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把语文的字、词、句等工具性训练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如果忽视了人文教育,而只在语言形式上兜圈子是没有意义的。中学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个性,形成人格。这不仅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放在首位,而且把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和形成健全人格作为最终目的,突出了人文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在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文化意识,发展学生的智力,重视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与健全人格。可是现在的语文教学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只注重语文的表面的、工具性的机械性的学习,而不注意道德、思想等人文精神的灌输与熏陶,存在着诸多急功近利式的弊端:
一、紧跟高考指挥棒,买椟还珠,因小失大。近年来最为时兴的就是“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比如对文学、文化常识和标点符号的考查,前几年高考《考试说明》不作要求,于是干脆不教,结果导致学生出现了知识面上的断层与空白:不会用标点符号,不仅是不懂得希腊、罗马,连自己的老祖宗也对不住——全都记不得,缺少起码的文化底蕴。再如对诗词名句的考查,本来也绝不仅仅是要求寻章摘句式地背一点目录式的东西,其目的在于拓宽学生语文的知识面、阅读面,变语文学习“小舞台”为语文学习“大舞台”。可是,受中高考有关古诗词背诵考题题型的影响,近几年竟出现了摘画所谓重点句段的怪现象。这种怎样考就怎样教的做法,无异于“买椟还珠”,最终吃亏的还是学生。
二、过分重视语文文字的工具性训练,忽视了思想性及人文教育。目前,语文教育在纠正了“政治课”的偏向后又一边倒地倒向了“工具性”。因而语文教师普遍对知识——当然是与高考有关的,或者说是高考要考的——的传授较为重视,却往往忽略了汉语的人文性,忽略了作为学习主体的人的认识、情感等心理因素,重知识的传授,轻语感的培养。对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教师往往不是指导学生从整体上去感受、品味、揣摩语言材料,而是将文章肢解得支离破碎、“体无完肤”。通常的做法是:教师依据教参或其他参考资料,从文中截取若干所谓知识点密集的段落,然后仿照中考或高考的模式依样画葫芦,出几个题目,再让学生沿着自己画的路径去走一遍,去寻找所谓的标准答案。
三、标准答案,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掩盖了作品的丰富内涵。人们常说,有多少个读者,就有多少个哈姆雷特;有多少个读者就有多少个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形象说明了语文内涵的丰富与灵动。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语文也有了所谓统一的“标准答案”。譬如词语解释,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语言更是内涵丰富,一词多义、多词一义的现象非常普遍,若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谁也无法明确其含义,标准从何说起?再者,一句诗、一首词、一篇文章,难道就只能有一种理解?难道只有和作者的写作意图一致才可以?那么文学作品的艺术张力又从何体现呢?
四、以考代教,大搞题海战术,狂轰滥炸,“劳生伤财”。有的老师训练学生,大有“宁可枉做一千,不可错过一题”之势。习题铺天盖地,席卷而来;试卷也是越出越长,成了名副其实的“哈达卷”。语文是一种语言艺术,需要的是体会品味、感悟咀嚼,仅靠做题恐怕是做不出语感的,也做不出良好的语文素质。古人说得好:“读书切戒在匆忙,涵咏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之处细思量。”可见涵咏品味与思考咀嚼的重要。
五、只重形式,追求试题的“新”、“巧”、“难”,语文课变成了应试的“练兵场”。目前的语文教学,几乎是一切为了考试和为了考试的一切。既要考试,必然就要围着高考转。你怎么考,我就怎么练。于是,形式上照搬高考试题,粗制滥造,机械模仿,搅得周天寒彻,俨然得了高考“三味”,其实也只是东施效颦。而对《考试说明》的深钻细研,条分缕析,又常常会偏向另一误区,即追求试题的“新”、“巧”、“难”,致使学生步入蜗角不能自救,使一个个灵动活泼、充满朝气与生机的生命个体都变成了考试的机器,失去了应有的思想与活力。
六、不能与时俱进,以所谓的个人风格掩饰教学方法的陈旧和形式单一。一成不变的方式、方法必然导致枯燥乏味,其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目前,虽然绝大部分学校花了大力气配置了比较先进的教育教学设施,但是真正派上用场的却不多,大部分设施都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许多教师仍自得于“一支粉笔打天下”,让多媒体真正走进课堂、走近学生的道路还很漫长。
凡此种种,虽不至于像有些人说的“误尽天下苍生”,但若不尽快跳将出去,摆脱其束缚,语文课,也就永远只能如学生们所感叹的那样:语文课,想说爱你不容易。

感觉这篇很不错的!

⑸ 初中语文课本内有哪些散文篇目

我知道苏教版的。
《背影》《我的母亲》《我的老师》《鼎湖山听泉》《枣核》《藤野先生》《阿里山纪行》《美丽的西双版纳》《蓝蓝的威尼斯》《散步》《白杨礼赞》《紫藤萝瀑布》等,另外像《敬业与乐业》《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等严格意义上来说都属于议论性的散文。因为在四大文体里是不包含议论文的,只有杂文的概念,而杂文从体系上来说属于大散文的范畴。

⑹ 大家推荐几篇比较好的散文,我要在语文课上给大家讲散文……所以最好好讲一点。

林清玄的《心田上的百合花》,很适合当前的学生读读

⑺ 70年代中学语文课本上的散文井冈山抒情

玉兰花开玉兰,历史久远。春秋时期,伟大诗人屈原的《离骚》就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菊之落英"的佳句。南雁北归,大地回暖,柔和的微风拂面而来,草儿泛青,柳树吐绿,盎然的春意悄然而至,大地满是春的味道。推开窗户,营院公楼前的玉兰树开花了。在南方,玉兰很常见,花开花谢,人们司空见惯,不足为奇。但在东北,玉兰树凛霜傲雪,历经一个冬天,在萧瑟中无声无息地孕育。阳春四月,玉兰树杈的每个枝头绽出了毛绒绒的蕾朵,甚是可爱;不经意中,绒朵渐渐地增多、由小变大、变得饱满,先是头部露出一个白点,然后一点一点地脱壳绽开。忽然,一夜醒来,惊奇地发现,不知何时,光秃秃的枯树枝头悄悄地开满了玉兰花,一朵、二朵.颜色很丰富,有的地方浅,有的地方深,花瓣外面粉红色,里面是润泽醇厚的白色,许许多多的花瓣聚集在一起,好像给每朵花穿上了一件粉红色的外套,花朵儿像一群白衣仙女,皎洁清丽,花蕊散发出淡淡的微香,沁人心脾。初识这些玉兰,那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世纪之初,在营院广场花园的人行小道旁,绿化人员从河北引入了这些玉兰树,当时,只以为那不过是平常的树,更不知道它还会开花。冬日里,看到在寒风中不停地颤抖着的光秃秃的树枝,真的担心它能否会熬过东北冬季的严寒。如今,它不仅顽强地活了下来,长成了粗壮的树,枝头还奇迹般挂满了美丽的花朵。其实,在我们这个近千亩地的大院里,生长有四季常青的松树、柏树、云杉,有清秀挺拔的银杏、白杨,有枝叶繁茂的洋槐、国槐,有淡雅的丁香、迎春,还有娇柔缠绕的垂柳、紫藤、权木.但最美的,第一个开花的,还是那些玉兰树。玉兰是先花后叶,花开时,花苞如心,无叶无绿,洋洋洒洒,毫无遮掩。虽然,它的花期较短,大概持续10天左右,远不如绿叶久长,但在北方,在这个万物复苏季节,那盛开的花,给这沉闷、寂寞、万物尚待吐绿的大地,增添了勃勃生机和活力!“霓裳片片晚妆新,束素亭亭玉殿春。已向丹霞生浅晕,故将清露作芳尘”。名如其花,纯洁似玉。玉兰吐露芬芳,深藏不露,那娇柔的花瓣、优美的花型、沁人心脾的幽香、纯洁的白色,似是神工巧匠用无瑕的美玉琢成的稀世珍品;那洁白如玉的花朵,似圣洁孤傲的白衣仙子,高雅地绽开着冷艳绝俗的气质,亭亭玉立中透出情致高远,花团锦簇中蕴藏着蕙心兰质;它既是名贵的观赏植物,花形俏丽,开放时溢发幽香,又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花瓣还可供食用。玉兰花的高洁、不俗和无私奉献,是它对生命的珍视,虽然它最终会凋落,但每一个花瓣上都凝着一层淡淡的从容,在这初春的日子,为大自然献上自己瞬间的美丽!“但有一枝堪比玉,何须九畹始征兰”!玉兰花悄悄地来,默默地去。每一朵玉兰自绽放的那天起都保持着向上的姿态,仰望苍穹,昼迎阳光,夜伴星月。时光流转,日月轮回,它依然遵循着与大自然的“约定”,柔和,美丽、坚挺,无畏地盛开在这个闹春的季节。花开无意,花落有情。人生如花,生来老去,世事常态。临近清明,面对玉兰花的绽放和凋落,不再感慨人生的风风雨雨,不再去想那天边浮云的起起落落。我喜欢玉兰花洁白无瑕、冰清玉洁,更喜欢它不畏寒冬、独立枝头傲风雪的顽强精神!

⑻ 何紫《别了,语文课》是小说还是散文

何紫《别了,语文课》是散文
别了,语文课
【香港】何紫

自从我第三次默书不合格后,班主任张先生就给我调了位,从第四排第三行调到最前排的第一行。这样,上国语课的时候,张先生拿着课本讲书,总是不经意似地站在我的位子前边。这样,我不能竖起课本,用它来挡着先生的视线,在下边画公仔了;我不能偷偷写些笑话,把纸团传给坐在后边的同学了;我甚至不能假装俯下头看书,实在闭上眼睛打瞌睡了。
“陈小允。”张先生忽然叫我的名字,我心里“卜卜”的跳,站起来了。
“你回答我的问题,这一课寓言作者是谁?”张先生在向我提问。
唉,我虽然调到第一排,不敢画公仔,不敢传纸团,不敢打瞌睡,但不知为什么脑子总不能集中,刚才虽然双眼望着课本,但是思想溜到哪里去游逛了。我张着嘴要答话,但只能“嗯嗯”的发声,眼睛四处张望,希望有谁给我一点提示。
我看见坐在侧边的叶志聪,他故意咧着牙齿,双手象要拉紧一个绳索。他真是我的救星!他的动作唤起我预习时的记忆,他“依”起牙齿拉绳索,对了,我急忙回答说: “作者是伊索。”
张先生叫我坐下,我偷偷嘘一口气,回头对志聪眨眨眼睛,是对他感谢的眼色。
放学问时候我拉着志聪的手一起走,志聪对我扮个鬼脸说: “你怎么搅的?坐在最前排也听不到先生讲书?你今天差点儿要留堂了。”
“别提了!说实在的,我不喜欢国语堂,什么主题中心,什么词语解释,什么标点符号,什么文章体裁,这些东西都叫我发闷。”这是我的心里话。
“你不喜欢国语?我倒跟你相反,我觉得那是最有趣的一科,而且--你不喜欢也得啃,这是主要科,你不合格休想将来考到升中试!”
提起升中试,我就狠狠地把脚前一块石子踢得远远。志聪要拐个弯向那边走了,我说了声再见,使独自走我的路。我心里想:我实在并不是十分讨厌国语,但是提起默书就害怕,又要听默,又要背默,每次总有十来二十个字不会写,每次派簿回来,张先生就把我叫到她身旁,责备我一番,督促我要好好改正,这样改正错字就写得手也酸软。我想,如果国语没有默书那一科,我大概也会喜欢国语的。
回到家里,妈妈叫我换了校服,说要带我到照相馆照相,我觉得奇怪,但妈妈催促着,我便忙着换了一套妈妈预备好的衣服--那是新年才穿的西装,还打领带,这样隆重我总觉得不寻常,到了照相馆,妈妈独个儿拍摄了半身像,接着我也拍摄了半身像。回家的途中,妈妈才对我说了一点点儿:
“小允,我们一家要移民到中美洲去了,你喜欢吗?我们一家坐飞机呢!”
我听了点点头,心里有点高兴,我知道伯父住在中美洲的危地马拉,他在那边开了间商店。听妈妈说我们要移民到那里去,就是不再回来了。就问道:
“什么时候去?那么还要上学吗?”
“现在才办理手续,大约要再等一个月,当然还要继续上学啊!”
我知道我心里想的是什么,听到了要移民,我第一个念头就是以后不用再默书了,当然,我也知道将来到了外地,还是要再上学,也还一样要默书,但是,在那边,恐伯不用再默写那些艰深的中国字了吧?
我不知道是高兴还是发愁,妈妈打电话叫人来看家里的家什杂物,那套梳化椅要卖了,那电视机要卖了,那冰箱也要卖了,我心里总有点不是味儿。
第二天回到学校,班主任张先生又叫我到教员室去,我心里想: “大约又要责备我默书不合格吧。不过,我最多让她唠叨两三次,以后,啊,以后这里什么事也和我不关痛痒了。”
果然,我看见张先生拿出我的默书薄,我低垂下头,默默地站在她身旁。她慢慢地翻开我的默书簿:第一页是三十分,第二页是四十分,第三页是四十五分,到了第四页,也是最近默书的一次,呀,我真不敢相信我的眼睛:是七十五分,不但合格,而且成绩居然不错。
张先生和蔼又严肃地说: “陈小允,这次我叫你来,不是责备你了;你看,你的默书进步啦,今次只错了五个字,只要你上课留心听讲,回家勤恳温习,以后一定会进步更快的。你要知道,你是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自己本国的文字也写不好,那不是笑话吗?小允,我看见你默书进步我真高兴,我特地送你一份小小礼物,希望你继续努力。”
张先生说完了,从抽屉里拿出一本图书,书名是: 《怎样学好语文》。我接过张先生的图书,双手不禁颤抖起来。唉,我宁愿张先生象过去一样责备我,我真是个不长进的孩子,昨天听妈妈说要移民外国,居然第一个念头是高兴用不着再默写中国字了,但是,张先生对我的进步多么着急呀!
我离开教员室,看看张先生送给我的图书,不禁眼眶发热。回到课室的座位上,我翻开那本图书,第一段话映入眼帘;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有优美的环境,长期地孕育着中国文化,使中国语言成为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之一。”
从来没有一本图书的内容这样震撼我的心灵,这一段话,好象有人用丰富的感情在我的耳畔诵读着。
钟声响了,第一堂是国语。以前我上这一识时总是懒洋洋提不起劲,奇怪,今天我翻开国语书,另有一番滋味,我的脑子也忽然不会胡思乱想,全神贯注着张先生授课,我为什么忽然会喜欢了国语科,觉得张先生每一句话都那么动听?这一堂好象过得特别快,一下子就是下课钟声。
这天放学回家,我一口气读完张先生送给我的图书,这本书浅显地介绍中国语文的发展,然后分述丰富的中国语文,简练的中国语文和优美的中国语文,最后还讲述学好中国语文的方法。我一下子对中国语文知道很多很多,我有点怪张先生,为什么不早点送这本书给我,让我早点知道中国悟文的丰富和优越。我放下了书,走到爸爸跟前,问爸爸:
“爸爸,我们将来移民到中美洲,我还有机会学习中国语文吗?”
爸爸说: “我正为这件事操心。我知道那边华侨很少,没有为华侨办的学校。到了那儿,你便要学习那边的西班牙文。我担心你会渐渐忘记了中国语文了。”
我听了吓了一惊。我拿起一张报纸,单是大字标题就有不少字不认识,不要说报纸的内文了。我现在念五年级,可是因为我过去不喜欢国语科,语文实在学不好,大约实际只有三、四年级的中文程度。
我张惶地拿出国语书,急急温习今天教过的课文,我觉得课文内容饶有趣味,我又拿出纸,用笔反复写熟新学的生字。我想起自己顶多还有一个月学习语文的机会,心里就难过,真希望把整本国语书,一下子全学会。
我一连两次默书都得到八十分,张先生每次都鼓励我;最近一次默书,我居然一个字也没有错,得到一百分!那天国语课,张失生拿出我的默书簿,翻开第一页给大家看,然后又翻到最后一页,高高举起让同学们看清楚。张先生说:
“陈小允的惊人进步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你们看,他学期开始默书总不合格,现在却得到一百分!”
有谁知道我心里绞痛!唉,语文课,在我深深喜爱上你的时候,我就要离开你了,我将要接受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外语教育了,想到这里,我噙着泪。坐在我侧边的叶志聪看见,大惊说: “张先生,陈小允哭啦!”
同学们都奇怪地注视着我。张先生走到我身旁,亲切地抚着我的头,说:“小允,你为你的进步而哭吗?”
我抹拭着泪水,站起来,呜咽地说: “张先生,我下星期要离开这里了,我们全家移民到危地马拉,我……我再没有机会学习中国语文了。”
我的泪糊着眼睛,看不见同学和张先生的反应,只知道全班忽然异样的沉寂,张先生轻抚着我的头,叫我坐下。
离开这里的日子越来越逼近了。同学们都纷纷在我们纪念册上留言,声声叮嘱不要忘记中国,不要忘记中国语文。
这天,是我最后一次上国语课了,张先生带来一扎用鸡皮纸封好的包裹,她对全体同学说:
“陈小允是最后一天和大家相叙了。我们祝福他在外地健康快乐地成长。我没有什么送给他,只送他一套由小学六年级到中学五年级的语文课本,希望他远离祖国后,还可以好好自修.不要忘记母语。”
我接过这套书,心里极度难过。下课后,同学们都围上来,有人送我一本中文字典,有人送我一本故事书。他们的热情,使我一直热泪盈眶。
别了,我亲爱的老师,我亲爱的同学;我一定不会忘记中国语文,我把我的默书簿-生一世留在身边,常常翻阅它。我会激励自己把中国语文自修好,象这本默书簿的成绩那样。

⑼ 寻经典散文,语文课课前演讲~!

匆 匆 ---朱自清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象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cén)而泪潸潸(shān)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象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吧?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热点内容
集英语 发布:2025-05-16 17:04:47 浏览:492
老师被虐漫画 发布:2025-05-16 14:44:27 浏览:702
生物中规律 发布:2025-05-16 10:58:44 浏览:154
班主任种子 发布:2025-05-16 09:59:57 浏览:333
财富地理博客 发布:2025-05-16 08:15:18 浏览:567
语文练习与测试六年级上册 发布:2025-05-16 05:07:12 浏览:666
英语代词表格 发布:2025-05-16 04:23:00 浏览:442
生物之最 发布:2025-05-16 01:24:17 浏览:701
生物医药峰会 发布:2025-05-16 01:03:54 浏览:210
科伦博泰生物 发布:2025-05-16 00:28:34 浏览: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