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怎么来的
写开后,
左=1/(n+1)-1/(n+2)+1/(n+3)-1/(n+4)+...
第一项单独列出,以后每两项一合并,
除第一项为正,其余都是负数,
所以左<1/(n+1) 。
㈡ 数学:怎么得来的
关于剩余定理:
韩信点兵
作者:jianhao
汉高祖刘邦曾问大将韩信:“你看我能带多少兵?”韩信斜了刘邦一眼说:“你顶多能带十万兵吧!”汉高祖心中有三分不悦,心想:你竟敢小看我!“那你呢?”韩信傲气十足地说:“我呀,当然是多多益善啰!”刘邦心中又添了三分不高兴,勉强说:“将军如此大才,我很佩服。现在,我有一个小小的问题向将军请教,凭将军的大才,答起来一定不费吹灰之力的。”韩信满不在乎地说:“可以可以。”刘邦狡黠地一笑,传令叫来一小队士兵隔墙站队,刘邦发令:“每三人站成一排。”队站好后,小队长进来报告:“最后一排只有二人。”“刘邦又传令:“每五人站成一排。”小队长报告:“最后一排只有三人。”刘邦再传令:“每七人站成一排。”小队长报告:“最后一排只有二人。”刘邦转脸问韩信:“敢问将军,这队士兵有多少人?”韩信脱口而出:“二十三人。”刘邦大惊,心中的不快已增至十分,心想:“此人本事太大,我得想法找个岔子把他杀掉,免生后患。”一面则佯装笑脸夸了几句,并问:“你是怎样算的?”韩信说:“臣幼得黄石公传授《孙子算经》,这孙子乃鬼谷子的弟子,算经中载有此题之算法,口诀是:
三人同行七十稀,
五树梅花开一枝,
七子团圆正月半,
除百零五便得知。”
刘邦出的这道题,可用现代语言这样表述:
“一个正整数,被3除时余2,被5除时余3,被7除时余2,如果这数不超过100,求这个数。”
《孙子算经》中给出这类问题的解法:“三三数之剩二,则置一百四十;五五数之剩三,置六十三;七七数之剩二,置三十;并之得二百三十三,以二百一十减之,即得。凡三三数之剩一,则置七十;五五数之剩一,则置二十一;七七数之剩一,则置十五,一百六以上,以一百五减之,即得。”用现代语言说明这个解法就是:
首先找出能被5与7整除而被3除余1的数70,被3与7整除而被5除余1的数21,被3与5整除而被7除余1的数15。
所求数被3除余2,则取数70×2=140,140是被5与7整除而被3除余2的数。
所求数被5除余3,则取数21×3=63,63是被3与7整除而被5除余3的数。
所求数被7除余2,则取数15×2=30,30是被3与5整除而被7除余2的数。
又,140+63+30=233,由于63与30都能被3整除,故233与140这两数被3除的余数相同,都是余2,同理233与63这两数被5除的余数相同,都是3,233与30被7除的余数相同,都是2。所以233是满足题目要求的一个数。
而3、5、7的最小公倍数是105,故233加减105的整数倍后被3、5、7除的余数不会变,从而所得的数都能满足题目的要求。由于所求仅是一小队士兵的人数,这意味着人数不超过100,所以用233减去105的2倍得23即是所求。
这个算法在我国有许多名称,如“韩信点兵”,“鬼谷算”,“隔墙算”,“剪管术”,“神奇妙算”等等,题目与解法都载于我国古代重要的数学著作《孙子算经》中。一般认为这是三国或晋时的著作,比刘邦生活的年代要晚近五百年,算法口诀诗则载于明朝程大位的《算法统宗》,诗中数字隐含的口诀前面已经解释了。宋朝的数学家秦九韶把这个问题推广,并把解法称之为“大衍求一术”,这个解法传到西方后,被称为“孙子定理”或“中国剩余定理”。而韩信,则终于被刘邦的妻子吕后诛杀于未央宫。
请你试一试,用刚才的方法解这题:
㈢ 数学怎么来的
数学与其他科学分支一样,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通过人类的社会实践和生产活动发展起来的一种智力积累.其主要内容反映了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结构.这可以从数学的起源得到印证.
古代非洲的尼罗河、西亚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中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以及东亚的黄河和长江,是数学的发源地.这些地区的先民由于从事农业生产的需要,从控制洪水和灌溉,测量田地的面积、计算仓库的容积、推算适合农业生产的历法以及相关的财富计算、产品交换等等长期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逐渐形成了相应的技术知识和有关的数学知识.
产生:数学起源于人类早期的生产活动,古巴比伦人从远古时代开始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并能应用实际问题
数学的发展史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1、第一时期
数学形成时期,这是人类建立最基本的数学概念的时期。人类从数数开始逐渐建立了自然数的概念,简单的计算法,并认识了最基本最简单的几何形式,算术与几何还没有分开。
2、第二时期
初等数学,即常量数学时期。这个时期的基本的、最简单的成果构成中学数学的主要内容。这个时期从公元前5世纪开始,也许更早一些,直到17世纪,大约持续了两千年。这个时期逐渐形成了初等数学的主要分支:算数、几何、代数。
3、第三时期
变量数学时期。变量数学产生于17世纪,经历了两个决定性的重大步骤:第一步是解析几何的产生;第二步是微积分(Calculus),即高等数学中研究函数的微分。
4、第四时期
现代数学。现代数学时期,大致从19世纪初开始。数学发展的现代阶段的开端,以其所有的基础--------代数、几何、分析中的深刻变化为特征。
(4)数学怎么来的扩展阅读:
发展过程中研究出的数学成果:
1、李氏恒定式
数学家李善兰在级数求和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被命名为李氏恒定式。
2、华氏定理
华氏定理是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研究成果。华氏定理为:体的半自同构必是自同构自同体或反同体。数学家华罗庚关于完整三角和的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华氏定理”;另外他与数学家王元提出多重积分近似计算的方法被国际上誉为“华—王方法”。
㈤ 数学是怎么来的
数学和语言文字一样,是由人们生活生产需要而自然出现的。
最早,人们只是为了对猎物或收获物进行计数,随后需要分配,就需要计算,再后来需要交易,修房建房都需要用到计算,这就是数学的来源
㈥ 数学。怎么来的
详细步骤写在纸上了
㈦ 怎么来的数学
sin(x+y)=sinxcosy+cosxsiny
sin^2(x+y)=(sinxcosy+cosxsiny)^2
=sin^2xcos^2y+cos^2xsin^2y+2sinxcosycosxsiny........(1)
由已知sin^2x+sin^2y+sin^2z=1可得:1-sin^2z=sin^2x+sin^2y
cos^2z=1-sin^2z
cos^2z=sin^2x+sin^2y.........(2)
sin^2(x+y)<=cos^2z...............(3)
(1)(2)代入(3):
sin^2xcos^2y+cos^2xsin^2y+2sinxcosycosxsiny<=sin^2x+sin^2y
sin^2x(cos^2y-1)+sin^2y(cos^2x-1)+2sinxcosycosxsiny<=0
-sin^2xsin^2y-sin^2ysin^2x+2sinxcosycosxsiny<=0
-2sinx^2sin^2y+2sinxcosycosxsiny<=0
2sinxsiny(-sinxsiny+cosxcosy)<=0
sinxsinycos(x+y)<=0
注:^2——表示平方。
㈧ 数学怎么来的
据说,数学是上帝用来书写宇宙的文字。:D
㈨ 数学,怎么来的
条件不全,无法判断
㈩ 数学是怎么来的
我们的祖先踩过多少潮湿的路,绕过许多拦路的虎,一路跌跌撞撞地向前走。数量计算,方位距离,比较大小,这里带你了解几个基础的数学概念的源头。
很多人是这样死去的:他以为世界就是自己这辈子看到的那样。就这一次生的机会,还被自己骗了,人世间最悲哀的事莫过于此。为了不白活一回,我们得考量一下,这个世界究竟是个怎么回事。
文明的积累
这样,我们便了解了几个基础的数学概念的源头,有用于表示多少的“数”,有用于表示多远的“距离”,有用于表示大小的“面积”。今天的人和几千年前的人在大脑的容积上并没有多少差别,但为什么现在的人普遍上要比古时候的人聪明呢?因为我们继承了古人探索的结果,我们在享受前人毕生的经验。在原始社会,可能最聪明的人也需要极大的努力才能将一些问题解释清楚,比如怎样去数数和表示数,怎样去表示远近,怎样去表示大小,而现在,我们只需要掌握几个概念,便可以准确地回答这样的问题。这便是“文明的积累”。
(本文转自数学经纬网网页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