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虚词
A. 高考语文实虚词常识
文言文知识梳理
7.【若】
(一)动词,像,好像。
①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
②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
③其若是,孰有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二)用作代词。
1. 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①若入前为寿 ,寿毕 ,请以剑舞(《鸿门宴》)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
③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三)用作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①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
②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赤壁之战》)
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①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3.至,至于。
①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①指挥若定。(《赤壁之战》)
【若何】怎么样。
①以闲敝邑,若何?(《崤之战》)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
①车后若干递送夫。
8.【所】
(一)名词,处所,地方。
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③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二)助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①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③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①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②臣所过屠者朱亥(《信陵君窃符救赵》)
【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①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
【所以】
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 “是用来……的”"等。
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所谓】所说的。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所在】
1.到处。
①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2.所在之处,处所。
①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且回衙去(《闺塾》)
②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促织》)
9.【为】
(一)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②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③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⑤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⑦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⑧为(治理)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论语》)
2.以为,认为。
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3.判断词,是。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孔雀东南飞》)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
③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⑤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①慎勿为归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
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
③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庄暴见孟子》)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臣请为王言乐。(《庄暴见孟子》)
4.对,向。
①为之奈何?(《鸿门宴》)
②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10.【焉】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记》)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
2.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③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11.【也】
(一)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
①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①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过秦论》)
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③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
②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①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
①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
②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
③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12.【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② 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③ 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 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
③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 ②夜以继日(成语) ③秋以为期(《诗经•氓》)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③各各竦立以听。(《促织》)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
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经。 ①固以怪之矣。 ②日以尽矣。
2.通“已”,止。 ①无以,则王乎?
B. 高考语文 关于文言文虚词
嗯,你这样的方法也是可以的.先把文言文的句子大概意思翻译出来,再分析虚词的用法和在句子中的成分。但是因为虚词的用法和意思可以分得很细,所以建议你把知道的虚词和虚词的用法收集归类,要把其在文言文中的例子也对应收集了,因为这个要学好除了天生的语感,剩下的只能靠积累和练习了
C. 高考语文十八个虚词
高考文言文18个文言虚词的意思用法整理
一、而
【本义】像人们面部下垂的胡须——胡须。
【假借义】
1.面部的胡须往往连接在一起——连词,表示前后两个语法单位(词、短语等)之间的各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
公而忘私——存而不论——避而不谈
②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才”“就”“接着”“就在这时”“原来已经”。
废书而叹——鸡鸣而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言而喻
③表示递进关系,可以翻译为“并且”或“而且”。
久而久之: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
④表示转折关系,连接语意转折的词语、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是”“但是”等。
华而不实——不约而同——不谋而合——不翼而飞——不劳而获
⑤表示修饰关系,把表示动作行为方式、手段、时间等的状语跟中心词连接起来,现代汉语中没有相应的词语,可以不用翻译。
拂袖而去——冲口而出——垂手而得——背道而驰——半途而废——乘虚而人——蜂拥而来——从天而降
⑥表示因果关系,连接有因果关系的词语或句子,相当于“因而”。
淡而无味:淡,薄,与“浓”相对。菜肴因盐少而没有味道。亦泛指清淡无味。亦形容说话、写文章内容平淡,无趣味。
⑦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可以翻译为“如果”“假如”。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犯了过错如果能够改正,就是最好的优点。
(8) 表示目的关系,目的是,来,用来。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君臣固守,以吞周室——宁许以负秦曲——作师说以贻之
2.胡须往往成为人的面部特征之一,故可以用来指代人——代词,第二人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你的”。
余知而无罪也——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某所,而母立于兹。
二、以
【本义】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类似现在的锄头——耜、锄。
【引伸义】
1.(1)动词:古代人们使用锄头在田野劳作——用、使用、任用。例: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2)使用工具可以提高劳动效率是人们的普遍认识——认为、以为
例:习以为常——物以稀为贵 ● 信以为真:相信他是真的。指把假的当作真的。●皆以美于徐公彼以我为能成事,故先我死;今我不报,是以我事为不成。
(3)让。例: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2.词义虚化成为介词,表示词语间的各种语法关系。
①介词,表示方式、凭借或手段,可以视情况翻译为“用”“拿”“凭借”“依靠”“按照”等。
以礼相待——以德报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持之以恒
②介词,表示目的或原因,相当于“因为”“由于”。
以辞害意: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不以人废言:废,废弃。不因为这个人有不足的地方而不采纳他的正确意见。
③介词,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从你
④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韩厥具以实告——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大能鸣也——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引以为(把它作为)流觞曲水——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⑤介词,表示带领,率领。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盖以十舰最著前——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3.连词,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来”“用来”“以便”。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及至於景公而贾为司寇,将作难,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武愿苦筋骨以报子至死,而子忍去我死乎——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4.连词,相当于“而”,但不用于转折关系。
一旦振罪,或脱身以逃(承接)——遂自投汩罗以死●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并列)●木欣欣以向荣(修饰)——终日而思——谈笑以死●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人
5、连词,表示因果。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三、其
【本义】像一个簸箕的样子——簸箕。
【假借义】
1.用作代词。
①表示领属,相当于现代汉语 第三人称“他(们)”“他(们)的”。
投其所好:投,迎合;其,代词,他,他的;好,爱好。迎合别人的喜好。
②表示领属,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你的: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③表示指代,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那”“那个”“其中的”“那些”。
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
2.用作副词,表示揣测、反问、期望、命令等语气。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问)
3.用作副词,表示动作发生在将来,相当于“将要”。
其如土石何?
4.用作连词,可以放在句首,或者表示假设,可以翻译为“如果”;或者表示选择,可以翻译为“还是”。
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5.用作语助词,没有实际意义,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不用翻译。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四、为 wéi wèi
【本义】古代的人们驱赶大象帮助劳作——劳作、制作、做。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引申义】
1.运用智力管理国家也是一种劳作——治理(国家)
各自为政:为政:管理政事,泛指行事。各自按自己的主张办事,不互相配合。比喻不考虑全局,各搞一套。
2.运用大象等畜力可以做人力无法做到的重任——动词,可译为“充当、担任、作为、成为”
转危为安
3.只有勤奋劳作的人才有——作为、作用
大有作为:作为:做出成绩。能够极大地发挥作用,作一番贡献。
4.大家都认为勤奋的人才能有作为——认为、是、算作
互为表里
五、者
【本义】从鼻子中喘气帮助说话——分辨事物的言辞。
【假借义】
1.表示称代,加在动词、形容词(或动词性、形容词性短语)后,使之具有名词性质,可译为“的”“……的人(东西、事情)”。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用在名词后,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这个人”。注意两种用法
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可不必译出。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对象:邑有成名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
3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组成名词性词组,表示语气停顿。可不必译出
近者奉辞伐罪。
4.用在数词之后,相当于“种”“样”“……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曹皆冒行之。
5.指代某种情况,可视上下文翻译。
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柳宗元《捕蛇者说》)
6.表示指代,跟在总体名词后的限定性词语后面,指代总体中的某一部分、个体。
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公:指周初的吕尚,即姜子牙。比喻心甘情愿地上当。
定语后置标志。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7.助词,用作“若”“似”“如”的宾语,用在句子末尾,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样子”“似的”。
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8.助词,表示停顿,用在名词、分句后面或句子中间,表示“者”字后面有所解释,或者叙述、说明原因。
注意: 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9.助词,放在疑问句的句末,用在疑问句后,表示疑问。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六、之
【本义】像人的脚趾站在地上,即将出发——到……去、往(动词)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假借义】
1.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第三人称“他(们)、她(们)、它(们)。
藏之名山,传之其人:把著作藏在名山,传给志趣相投的人。
2.指示代词,这、此。
操之过急:操:做,从事。处理事情,解决问题过于急躁。
3.代词,相当于“我”“自己”。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君将哀而生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
4.比较作定语的标志的两种不同用法。
(1)助词,相当于“的”,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不经之谈
(2)特别注意:定语后置的标志。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结构式:1中心词+之+定语+者 2中心词+之+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5.助词,变主谓结构为偏正结构,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6.助词,构成动宾倒装句式。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7.助词,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8.助词,用在方位名词(如“前”“后”等)和它们的修饰语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 (《列子•汤问•愚公移山》)
9.补语的标志,可译为“得”。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君侯何不快之甚也?(你为什么这样不愉快呢)
七、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何:通“呵”,喝问。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八、则
【本义】古代以贝类和刀形金属作为货币——货币。
【引申义】
1.货币的轻重各有等差,需要制定法则加以衡量——法则、准则
以身作则:则,准则,榜样。以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
2.法则就是规定必须遵守的是非标准——副词,是、就是。
偏信则暗——成则为王,败则为寇——穷则思变——闻过则喜
3.副词,就、立即。
沛公则置车骑。
【假借义】
1.用作连词,表示多种语法关系。
①连接前后相承接的语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就”“便”“那么”。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
②连接转折关系的语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却”“但”。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③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那么”。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④表示并列关系,不用翻译。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⑤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左传•肴之战》)
⑥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2.助词,无实际意义。
匪鸡则鸣,苍蝇之声。 (《诗经》)
九、于
【本义】语气舒缓的样子——语气舒展。
【假借义】
1.用作介词
①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可译为“在”“从”“到”。
年之际在于春
②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方向,可译为“向”。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③引进动作行为的趋向或所从,可译为“从”“到”。
青,取之于蓝…… (《荀子•劝学》)
④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对”“对于”“给”等。
取信于民:取得人民的信任。
⑤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可译为“比”
重于泰山
⑥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放在动词之后,可译为“被”。
见弃于人:见,被。弃,遗弃,抛弃。被别人抛弃。
⑦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由于”。
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进学解》)
⑧“在……方面”“从……中”
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⑨与,跟,同。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2.助词,用于句中,无实际意义。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桃夭》)
十、乃
【本义】呼气不顺畅——呼气困难。
【假借义】
1.代词,相当于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2.代词,相当于指示代词“这样”“如此”。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3.判断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是…‘就是”。
胜败乃兵家常事:胜利或失败是带兵作战的人常遇到的事情。意思是不要把偶然一次的胜利或失败看得太重。
4.副词,相当于“才”“这才”“就”等,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5.副词,相当于“却”“竟然”"反而"等,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6.副词,相当于"只""仅" “仅仅”“只是”,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7.助词,无实义。乃文乃武。 (《尚书》)
十一、所
【本义】用斧头伐木的声音——伐木声。
【假借义】
1.用作名词,“处所”“地方”“应有的归宿”。
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2.用作助词,放在动词的前面,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
不知所措
3.用作助词,放在介词前面,组成介词结构短语,合起来作状语,说明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凭借的方法手段、产生的原因及其有关人物。
所向披靡:所向,指力所到达的地方;披靡,溃败。比喻力量所达到的地方,一切障碍全被扫除。
4.用作助词,与“为”合用,表示被动。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5.用在数量词后面,表示大概的数目,通“许”。
父去里所,复还。(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
6.量词,房屋一栋、一处称一所。
离宫别馆,三十六所。(班固《西都赋》)
十二、 若
(一)动词,像,好像。
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
(二)用作代词。
1. 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若入前为寿 ,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三)用作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3.至,至于。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十三、乎
【本义】话语说完之后余音未消的样子——句末声音上扬的样子。
【假借义】
1.在句子末尾人们要表示出说话的语气——语气助词,表达话语的多种语气。
用于句尾,表示疑问或反诘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或“呢”。
不亦乐乎:乎,文言中用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助词,这里相当于“吗”。
②用于句尾,表示感叹或祈使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呀”。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③用于句尾,表示揣度的语气,可以翻译为“吧”。
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2.用于句中,介词,介引时间、处所等,相当于“在”“对于”“于”。
异乎寻常:异,不同;乎:于;寻常,平常。跟平常的情况很不一样。
3.形容词词尾,表示性状,可以翻译为“……的样子”。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十四、且
【本义】像放置物品的几案——案板、几案。
【假借义】
1.借用作连词,连接前面的话语。
①表示并列关系,可以翻译为“并且”“又……又”“一面……一面”“一边……一边”。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②表示层进关系,可以翻译为“而且”“况且”“再说”。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③表转折,却。例: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2.用作副词,表示多种关系。
①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尚且”“还”。表示让步关系,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②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姑且”“暂且”。
得过且过:且,暂且。只要能够过得去,就这样过下去。形容胸无大志。
③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将”“将要”。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十五、焉
【本义】像一种鸟儿的形状——焉鸟,产于江淮。
【假借义】
1.代词,相当于“之”。
心不在焉:心思不在这里。指思想不集中。
2.代词,表示疑问,可以翻译为“哪里”“什么”“怎么”。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焉:哪儿;附:依附。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
3.兼词。
(1)兼有介词“于”和代词“是”或“之”的含义,相当于“于是”或“于之”“于此”、“于彼”。
习焉不察:习:习惯;焉:兼词,有“于此”的意思;察:觉察。指经常接触某种事物,反而觉察不到其中存在的问题。
4.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用于句末表示肯定或陈述。句末语气词,译为了,啊,呢。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5.助词,做形容词或副词词尾,相当于“然”“地”。
盘盘焉,困困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6.助词,表示疑问,用于句末,相当于“乎”。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十六、也
1.句末语气词,表示多种语气。
(1)表示判断语气。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例:①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
2.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停顿,以引起下文。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到临死,他说的话是真心话,是善意的。
十七、因
【本义】人躺在草席上休息——草席、垫子。
1、躺在席子上有所——依靠、凭借(介词)。
】因人成事——因利乘便
2.依靠多了形成惯例——因袭、沿用、依照
因循守旧——陈陈相因
3.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依据、条件、时机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通过”“经由”“趁着”。
因势利导:因:顺着;势:趋势;利导:引导。顺着事情发展的趋势,加以引导。
4.介词,表示原因,相当于“由于”“因为”“因此”。
因祸得福
5.名词,可以译为“原因、机会”“机缘”。
前因后果——事出有因——因果报应
6.副词,于是,就。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7、动词
(1).根据。例: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
(2).沿袭,继续。例:①蒙故业,因遗策。
十八、与
【本义】动词,赐予别人一勺饭食——赐予、给予。
多许少与——与人方便
【引申义】
1.给予别人东西是为了和别人——结交、亲附
虚与委蛇:虚,假;委蛇,随便应顺。指对人虚情假意,敷衍应酬。
2.与之亲近则容易赞成他的观点——赞成、赞许、援助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论语》)
3、对付。①庞煖易与耳。
【假借义】
1、介词。
(1)比,和……比较。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2)给,替。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3)介词。和,跟,同。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2.连词,相当于“和”“同”“跟”。
注意:此用法与介词用法要分清,义同而在句中所做成分不同,所以用法不同。
不足与谋
3.句末语气词,表示反问、疑问或感叹,后作“欤”,此义项读音为yú。
反问:子非三间大夫与?
疑问: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4.动词,可译为“参加、参与”,此义项读音为yù。
蹇叔之子与师。(《左传•肴之战》)
D. 高考语文文言必考的十八个虚词是哪些
一、 而
1、 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 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
永州之地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2) 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4)(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出于蓝,而青于蓝。
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忘秦之续耳。
(5)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6)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相当于“地”“着”等,或不译。
如:吾恂恂而起。
吾尝终日而思矣。
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代词,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而母立于兹。
3、 助词,附在其它的词上。
(1) 作时间词,“既而”“俄而”“已而”“而后”等。
如:既而儿醒,大啼。
俄而百千人大呼。
(2)“而已“,放在句未,表示限制的语气,相当于“罢了”。
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二、 何
1、 疑问代词
(1)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什么”“什么原因”。
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如:大王来何操?
子何恃而往?
(3) 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如:然则何时而乐耶?
2、 副词
(1) 用在句首或动词前,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如:徐公何能及君也。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多么”“怎么”“怎么这样”。
如: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吏呵一何怒。
3、 复音虚词。
(1)“何如”,用在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者“什么样”。
如:今日之事何如?
如太行王屋何?
(2)“何以”,即“以何”。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的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如:荣禄待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
4、 同“呵”,喝问。
如: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三、 乎
1、语气助词
(1) 疑问语气,可译为“呢”“吗”?
如:欲安所归乎?
壮士,能复饮乎?
(2) 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如: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3) 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
如:孰之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4) 用在句中停顿处,可不译,相当于舒缓语气。
如: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2、用作介词,相当于“于”。
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亦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4、 用作助词,可作形容词词尾。
如: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四、 乃
1、 副词
(1) 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才”等。
如:良乃入。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2) 情理上的逆转相背,可译为“却”“竟(竟然)”。
如: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 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仅”。
如:项王……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2、 代词,用作第二人称,作定语,“你”“你的”。
如:家祭无忘告乃翁。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 用作副词,起帮助判断的作用。可译为“是”“就是”。
如: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嬴乃夷门抱关者。
五、 其
1、 代词
(1)第三人称,可代人,代事物,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她的”(包括复数)。
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2)第三人称,一般代人,可译为“他”“它”“她”(不加“的”)。
如:秦王恐其破璧。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3) 第一人称,用作定语或主语,译为“我的”“我(自己)”。
如: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4) 指示代词,表远指,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则或咎其欲出者。
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如: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2、 副词
(1) 测度语气,可译为“大概”。
如:其皆出于此乎?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 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怎么”。
如:其孰能讥之乎?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3) 婉商语气,可译为“还是”“恐怕”。
如:吾其反也。
(4) 期望语气,可译为“可要”“可”。
如: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 连词
(1) 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
(2) 选择关系,可译为“是……还是”。
如: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耶?
呜呼!其信然耶?其梦耶?其传之非其真耶?
4、 助词,作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
如:霰雪纷其无垠兮。
六、 且
1、 连词
(1) 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
如: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且矫诏纷出。
(2) 并列关系,连接两个动词,可译为“又”“并且”。
如:河水清且涟漪。
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3) 让步关系,可译为“尚且”“况且”“再说”。
如: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 副词,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如:不出,火且尽。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七、 若
1、 代词
(1) 人称代词,可译为“你的”“你们的”。
如:更若役,复若赋。
若入前为寿。
(2) 指示代词,“这”“这样”“如此”。
如: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
2、 连词
(1) 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设”。
如:若止印三二本,则未为简易。
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
(2) 选择关系,可译为“或”“或者”。
如: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3、以“夫”“至”结合,放在一段或者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
如:若夫霪雨霏霏。
至若春和景明。
4、 动词,“像”“好像”。
如:若水之归下也。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八、 所
1、 助词
(1)组成“所”字结构。后面必须跟动词,如不是动词则要活用为动词。相当于“……的”。是一个名词性结构。
如:置人所缯鱼腹中。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2、 组成“为……所……”表被动。
如: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3、 构成复音虚词“所以”。
(1) 表原因。译为“……的原因”。
如: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 表凭借、手段、目的。译为“用来……的”。
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4、 名词。译为“处所”“地方”。
如:某所,尔母立于兹。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九、 与
1、 介词,
(1) 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和、跟、同”。
如:且与府吏要。
秦伯说,与郑人盟。
(2) 引进比较的对象,相当于“跟……相比”。
如:吾与徐公孰美。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2、 连词,边接并列成分。
如:今秦之与齐犹齐之与鲁也。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也入与非常也。
3、 语气助词,通假字,同“欤”。
如:王庶几无疾病矣与。
无乃尔是过也。
4、 动词,译为“给予、结交、参加、赞许、亲附”
如:蹇叔之子与师。
失其所与,不智。
与嬴而不助五国者。
十、 于
1、 介词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如:得复见将军于此。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2) 形容词之后,表比较。可译为“比”“胜过”。
如: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 构成复音虚词“于是”。
(1) 句首表承接或因果关系,古今同义。
如:于是余有叹焉。
于是秦王不怿。
(2) 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译为“在这”“从这”。
如: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3、 词缀,嵌在动词之前,构成双音节词,不译。
如: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十一、为
1、 介词,读四声。
(1) 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
如:不足为外人道也。
(2) 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
如:为君翻作《琵琶行》
公为我献之。
(3) 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如: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4) 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
如: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5) 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如: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6) 被动关系。可译为“被”。
如:恐为操所破。
2、 助词。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可译为“呢”。
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何以伐为?
3、动词,“成为”“变成”“治理”“作为”“当作”“以为”“认为”“是”等。
如: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窃为大王不取也!
十二、焉
1、 助词
(1) 语气助词。
A、 陈述语气,可不译。
如:于是余有叹焉。
B、 反问语气,可译为“呢”。
如:万钟于我何加焉?
C、 句末助词,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
如:盘盘焉。
2、 代词
(1) 人称代词,一般代物,作第三人称,可译为“它”。
如:谨食之,时而献焉。
(2) 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
如:且焉置土石?
则将焉用彼相矣。
3、 兼词
(1) 用作“于此”“于是”。
如:青麻头伏焉。
风雨兴焉。
(2) 用作“于之”。
如:使皇武子辞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十三、因
1、介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
如:因宾客至相如门前谢罪。
因击沛公于坐。
我欲因之梦吴越。
2、 连词
(1) 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
如:相如因持璧却立。
府吏闻此便,因求假暂归。
(2) 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
如:因造玉清宫,伐木取材,方有人见之。
十四、也
语气助词
(1) 表示判断语气。
如: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 表示肯定语气。
如: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3) 表示疑问语气。
如:吾王庶几无疾病矣,何以能鼓乐也。
缚者何为者也?
(4) 表示感叹语气。
如: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能鼓乐也。
(5) 用在句未,表示反诘语气。
如:安求其能千里也?
(6) 表示祈使语气。
如:勿从俱死也!
(7) 用在句中,表示停顿。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十五、以
1、 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方法。可译为“用”“拿”“凭借”“依据”“用(凭)什么身份“”按照“。等。
如:余船以次俱进。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2) 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如:秦亦不以城予赵。
(3) 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不以物喜, 不以已悲。
(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范围。相当于“在”“于”。
如:余以乾隆三十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5)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如: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2、 连词
(1)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2)目的关系。前一个动作行为是后一个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
如:敛赀财以送其行。
以尽吾齿。
(3) 因果关系。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如: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4)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是后一个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如:余以四人拥火以入。
(5) 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3、构成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如:以是人多以书假台口余。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发于新硎。
4、 副词,同“矣”,相当于“已经”。
如:固以怪之矣。
十六、则
1、 连词
(1) 承接关系,可译为“就”‘便“’原来是”“已经是”。
如: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临视,则虫集冠上。
(2)假设关系,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或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
如: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3) 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如: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可译为“可是”“却”,或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可译为“虽然”“倒是”。
如: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2、 副词,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
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此则寡人之罪也。
十七、之
1、 代词
(1) 人称代词,第三人称。
如:作《师说》以贻之。
(2) 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均之二策。
之二虫又何知?
2、 助词
(1) 结构助词。
A、 定语的标志,可译为“的”或不译。
如:吾尝闻少仲尼之闻。
B、 补语的标志,可译为“得”。
如: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如: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 音节助词,凑成音节,不译。
如:公将鼓之。
怅恨久之。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十八、者
1、 助词
(1) 构成“者”字结构,名词性短语。
如:用叶者取叶禄长足时。
(2) 起提顿作用,可不译。
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缙绅而不能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 代词
(1) 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
如: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2) 放在数词后面,可译为“个”“样”之类。
如: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E. 高考语文虚词
文言文中的虚词指的是焉,之,乎,而等没有实际意义的词~~所以你说的 虽然 但是 一定 那些不对。
F. 高考的语文得虚词有多小可以列出来
房主好!一楼的答案太绝对了…鄙视请房主给我留个位置我用的是手机(需要打字)我把高中重点虚词晚上发过去(有不确定的我得查查课本)谢了…问题别关
G.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与120个文言实词的用法及其举例(28页)
2021届新高三语文预热高考之120个文言实词精编(pdf打包)网络网盘
链接:
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