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育
到了近现代,中国曾积极向外国学习,在教育制度上学过日本、德国、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又向苏联学习过。在教学内容方面也曾引进西方的政治社会学说和自然科学技术作为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
在向外国学习的过程中,走过了一些曲折的道路,其中有经验也有教训,最大的教训是在吸取时没有注意结合中国的实际加以分析、鉴别,忽视了中国的特点。这些经验和教训,对中国教育史研究来说都是一笔财富。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中,创立了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教育。这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的经验是丰富的,在教育方针学制、课程和教育方法上都有很多创造,需要认真地研究和总结。
一、1977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而中断了十年的中国高考制度得以恢复,中国由此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
1977年9月,中国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10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
二、199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原国家计委、原国家教委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211工程”总体建设规划》,“211工程”正式启动。
2002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原国家计委、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十五”期间加强“211工程”项目建设的若干意见》。
2011年12月30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时表示,“211”工程和“985”工程的规模已经稳定,不再新设这两个工程的学校,同时为了注重学科导向,引入竞争机制,实施了“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对非“211”学校的国家重点学科予以支持。
2016年6月,教育部官网发布了“关于宣布失效一批规范性文件的通知”,宣布《“211工程”建设实施管理办法》等一批规范性文件失效。
(1)历史教育扩展阅读:
1905年,科举考试制度寿终正寝,从此中国现代教育登上了历史舞台。1936年,全国已经有100多所大学。当时的高考制度是各所学校自主组织命题,学生可以选择报考多所大学,也可能同时被多所大学录取。然而那时的教育普及率仍让很低。
1983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方法。规定在中央部门或国防科工委系统所属的某些高等院校,要按一定比例面向农村或农场、牧场、矿区、油田等艰苦行业的定向招生。如今这种制度已经荡然无存!
1983年,英语被正式列入高考科目。对于英语不好的同学,此时带上了紧箍咒,1985年,一向由国家“统包”的招生制度,变成了不收费的国家计划招生和收费的国家调节招生同时并存的“双轨制”。
1985年以后,国家教委决定在北京大学等43所高等学校进行招收保送生的试点。这个你懂的,1989年8月,国家教委决定将标准化考试逐步在全国推行。
1994年,高考生物和地理被取消高考,这导致学生地理和生物知识的贫乏。
1996年,中国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高校学费开始增加。记得小编上学那会是5000多,小编来自农村,那可是家里一年的纯收入!2000年,一直由国家“全包”的师范专业也实行收费,招生并轨改革完成。
2017年高考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比如,在语文中增加古代文化常识,文言文、传统节日、民俗等内容,在数学中增加数学文化的内容。
B. 中国的教育历史概括
中国历来是个教育大国,人们从古遵从“不学不知义”主流思想,对于学习教回育一直存答在崇敬观念。所谓“诚哉古人言”,流传千年的教育正如古人所说该当长思久故,因此在当代中国社会,科教兴国战略的兴起不仅是历史精华的承载,更是学子前行的规章。
最早的教育时代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此时的人们更多把教育理念放在劳动上,上至制造工具,下到捕猎种田都是当时的教育核心。在生产力情况得到改善之后,人们又将教育重心往艺术文化上偏移,开始了对文字与音乐的追求。
在从夏商至春秋的奴隶社会教育时期,人们开始了对人伦事理的研究和记录。直至西周,社会上已经出现了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准的教育考察规范,在招揽社稷人才时也常常据此选拔。
再后来则到了以孔孟思想为尊的封建王朝教育时期。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开设私学之风,为近现代学校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这时的人们着重培养君子之风,受孔孟文化影响好读圣贤兵法之属书籍,并不断将前人事迹记录在册,以伦理道德育后,以仁爱之风待人。
C. 历史教育的历史和历史学
《新华字典》对于“历史”的解释是:1、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2、过去的事实;3、过去事实的记载。;4、指历史学。
历史,有广义与侠义之分。广义历史: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可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方面。狭义历史: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 英国诗人雪莱曾这样写道:“历史,是刻在时间记忆上的一首回旋诗。”
历史,它往往会以惊人的相似度再次出现,如何从过往相似的历史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如何利用古人的智慧应对今天的现实生活?答案是,学习研究历史。
因此,历史学就有了它最重要的功用——经世致用。
何谓经世?致力于国家,致力于社会谓之经世;何谓致用,以我之所学,化我之所用谓之致用。
“以史为鉴”,“读史明智”,都在强调着历史学的现实指导作用,对个人、对民族、对人类的启示和帮助。
当一个民族成为能够从历史中不断汲取力量、不断思考、不断创新、不断反省的民族时,那将是整个地球,乃至宇宙之福。
D. 历史学与历史教育的区别
区别:历史学一个是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而 历史教育是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历史学是一门研究型学问,而历史教育是针对性的教导,历史学比历史教育研究更深。
历史学是人类对自己的历史材料进行筛选和组合的知识形式。历史学,是个静态时间中的动态空间概念。历史学是由历史、科学、哲学、人性学及其时间空间五部分有机组合而成。
广义的“历史学”是对“史”进行同时合训而产生的“史有二义”的统一体。包括:完全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之外的人类过往社会的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过程;历史学家对这种客观存在和过程及其规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出来的产品。狭义上的史学专指后者,是一种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的属于观念形态的东西的统一体。
历史教育,以历史和历史学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广义的历史教育,指人类社会各界所进行的以历史学为基础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历史教育,特指学校教育中,以历史学为依托,以学生为主要培养对象,师生共同探究、成长的教育活动。
E. 历史教育的历史教育
历史教育,以历史和历史学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广义的历史教育,指人类社会各界所进行的以历史学为基础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历史教育,特指学校教育中,以历史学为依托,以学生为主要培养对象,师生共同探究、成长的教育活动。 我国历来有重视历史教育的传统。先民很早就认识到“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的哲理,说明历史知识在人生修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深刻地指出:“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民)之要务,为国家之要道。”这反映了史学对于国民和国家的极其重要性。清代思想家龚自珍更是提倡国人“当以良史之忧忧天下”,增强民族的忧患意识。当代思想家任继愈先生则认为“史学关系到国家的存亡”,“是国家兴亡之学,民族盛衰之学”,必须重视历史学和历史教育工作。
具体说来,历史教育的功用,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对个人而言,增进知识,促进思考,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健全人格;帮助自己认识自我、实现自我。以史为鉴,联系现实,服务于人生。
2、 对一个民族而言,增强民族意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经世致用,服务于社会和国家。
3、 对人类文明而言,传承历史,延续文明;培养拥有全球意识的“地球公民”;汲取前人的智慧与教训,造福人类。
F. 教育的历史
欧洲
在西方,教育的起源受到宗教组织的巨大影响:神父们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建立起学校体系。在欧洲,许多最初的大学都有天主教背景。苏格兰宗教改革之后建立了新的国立苏格兰教会。
中国
中国教育开始于中国古典著作,而不是宗教组织。早期中国任用受教育的官员管理帝国,用来选拔官员的科举考试制度建立于隋朝,唐朝的唐太宗完善科举制度。
19世纪末,何子渊、丘逢甲等先贤开风气之先,成功创办雨南洞小学、同仁学校、兴民中学、石马两等小学等新式学校,为后来风起云涌的辛亥革命和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宝贵人才。随后中国现代教育体系不断得到完善和加强。
1990年代,中国的教育体系又有了较大变化,私人资本重新进入教育领域。
日本
日本教育的起源与宗教密切相关。学校是培养想要研究佛教成为僧侣的年轻人的庙宇。后来,想要学习的孩子就要去Tera-koya (意为庙宇小屋),学习如何读写日文。
印度
印度的制度化教育已有很长的历史,据考证在佛教兴起之前印度已经有了完善的教育制度。其教育的现代化可以分为殖民地时期和独立后两个大的发展阶段。殖民地时期是印度教育现代化的启动阶段,包括: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过渡时期(1498~19世纪初);殖民地印度教育体系的形成时期,即印度教育的西方化时期(19初~20世纪初)、民族教育的兴起和发展时期(20世纪初~1947年独立)三个时期。1947年独立以后,印度教育进入它的全面发展阶段。
21世纪世界教育趋势
在过去几十年中,未受任何学校教育的文盲人口的百分比下降了。从1960年的36%下降到2000年的25%。
在发展中国家,2000年文盲百分比只有1970年的一半。在已发展国家,文盲也从 6%下降到1%,未受学校教育者从5%下降到2%。
G. 什么叫历史教育
历史教育的定义在记录、学习、分析、研究历史的过程中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道德修养的教育活动。
广义的历史教育,指人类社会各界所进行的以历史学为基础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历史教育,则指学校教育中,以历史学为依托,以学生为主要培养对象,师生共同探究、成长的教育活动。 [编辑本段]历史教育的功用我国历来有重视历史教育的传统。先民很早就认识到“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的哲理,说明历史知识在人生修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深刻地指出:“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民)之要务,为国家之要道。”这反映了史学对于国民和国家的极其重要性。清代思想家龚自珍更是提倡国人“当以良史之忧忧天下”,增强民族的忧患意识。当代思想家任继愈先生则认为“史学关系到国家的存亡”,“是国家兴亡之学,民族盛衰之学”,必须重视历史学和历史教育工作。
具体说来,其功用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对个人而言,增进知识,促进思考,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健全人格;帮助自己认识自我、实现自我。以史为鉴,联系现实,服务于人生。
2、 对一个民族而言,增强民族意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经世致用,服务于社会和国家。
3、 对人类文明而言,传承历史,延续文明;培养拥有全球意识的“地球公民”;汲取前人的智慧与教训,造福人类。
H. 历史、历史学、历史教育,——这三者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然而记载历史、研究历史的学问却往往随着人类的主观意识而变化、发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
历史学:因取义的广狭不同,史学的定义从内涵上可归纳为两种。广义的“史学”是对“史”进行同时合训而产生的“史有二义”的统一体,包括:(1)完全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之外的人类过往社会的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过程;(2)历史学家对这种客观存在和过程及其规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出来的产品。狭义上的史学不包括前者,而专指后者。狭义上的史学是一种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的属于观念形态的东西的统一体。就其性质而言,因历史学家们考察的角度和出发点的不同,而有“活动”说、“学问”或“学术”说、“知识体系”说、“科学”说、“艺术”说和“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说、“整合”说等等不同的界定。
历史教育:以历史和历史学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
广义的历史教育,指人类社会各界所进行的以历史学为基础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历史教育,特指学校教育中,以历史学为依托,以学生为主要培养对象,师生共同探究、成长的教育活动
历史学和历史教育都是从历史发展出来的,也就是历史是历史学和历史教育的基础。没有历史就没有历史学和历史教育。历史学对历史资料有一定的补充和完善作用。历史教育则必须依据客观的历史事实。
希望对你有帮助
I. 历史教育的性质
历史含义
历史教育
《新华字典》对于“历史”的解释是:1、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2、过 去的事实;3、过去事实的记载。;4、指历史学。[1]
历史,有广义与侠义之分。广义历史: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可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方面。狭义历史: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
历史学简介
历史学,以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简称史学。与历史的概念相对应,历史学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历史学:世界上一切科学都可以称为历史学。狭义历史学:研究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问。
历史学的功用
英国诗人雪莱曾这样写道:“历史,是刻在时间记忆上的一首回旋诗。”
历史,它往往会以惊人的相似度再次出现,如何从过往相似的历史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如何利用古人的智慧应对今天的现实生活?答案是,学习研究历史。
因此,历史学就有了它最重要的功用——经世致用。
何谓经世?致力于国家,致力于社会谓之经世;何谓致用,以我之所学,化我之所用谓之致用。
“以史为鉴”,“读史明智”,都在强调着历史学的现实指导作用,对个人、对民族、对人类的启示和帮助。
当一个民族成为能够从历史中不断汲取力量、不断思考、不断创新、不断反省的民族时,那将是整个地球,乃至宇宙之福。
历史教育
定义
历史遗迹
历史教育,以历史和历史学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 广义的历史教育,指人类社会各界所进行的以历史学为基础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历史教育,特指学校教育中,以历史学为依托,以学生为主要培养对象,师生共同探究、成长的教育活动。
功用
我国历来有重视历史教育的传统。先民很早就认识到“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的哲理,说明历史知识在人生修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深刻地指出:“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民)之要务,为国家之要道。”这反映了史学对于国民和国家的极其重要性。清代思想家龚自珍更是提倡国人“当以良史之忧忧天下”,增强民族的忧患意识。当代思想家任继愈先生则认为“史学关系到国家的存亡”,“是国家兴亡之学,民族盛衰之学”,必须重视历史学和历史教育工作。
具体说来,历史教育的功用,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对个人而言,增进知识,促进思考,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健全人格;帮助自己认识自我、实现自我。以史为鉴,联系现实,服务于人生。
2、 对一个民族而言,增强民族意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经世致用,服务于社会和国家。
3、 对人类文明而言,传承历史,延续文明;培养拥有全球意识的“地球公民”;汲取前人的智慧与教训,造福人类。
中国历史教育
沿革
历史教育
中国的历史教育,源远流长,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废除科举制,建立现 代学校,历史课始终是各级学校教育的必设的课程。文革以后,学校历史教育逐步恢复正常,培养出一大批新型历史研究人才。
问题
然而,由于近年来人们在教育思想上的急功近利、实用主义以及历史学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得当前历史教育所面临的形势异常严峻。以下问题应当引起特别的关注:
第一、高校历史教育举步维艰。高校历史系是从事历史教学和研究的主力军,而今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陷入了招生难、学生就业难的困境中。相当数量的高校历史专业所招收的新生基本上是从其他专业调节而来的,学生们往往不安心专业学习。在各高校纷纷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许多的历史系却缩小招生规模,还有不少大学将历史系改成旅游文化管理学系或开设旅游文化管理学专业,以图生存。
第二、中学历史教育存在缺陷。中学教育是国民文化教育的重要阶段,一个公民接受历史教育、了解祖国的历史主要在中学阶段,其人格的塑造也主要在这个阶段。正因为如此,当今的历史教育工作者特别关注中学历史教育的发展。然而,目前我国的中学历史教育却面临着严重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1.历史课程教学不受重视,对历史课定位不准确。历史课往往被视为可有可无的“副科”,影响教师教学热情,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2.没有将历史教育与人文精神教育、人格培养联系起来,而是以传授历史知识,特别是以政治教育为主。这种历史教育既不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3.中学历史教材多为大学历史课本的缩写本,概念多,现成的结论多,叙述形式呆板,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教育界的注意,正在进行历史教材改革试点。
4.教学方式陈旧、单调。在现代教学手段日益发展的今天,中学历史教学仍采用传统的教学形式,向学生灌输历史知识,要求学生死记硬背,难以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5.历史教师自身水平亟待提高。他们的学历和职称总体偏低,特级、高级教师的比例尤低。有些初中历史教师为兼职教师,没有接受系统的历史教育和教学训练,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6.初、高中历史教学难以衔接。目前初中开设中国历史、世界历史课,高中开设中国近代史、世界近代史,中国古代史为限定选修课,这样难以避免初、高中教学内容重复,而且二者之间的难度、深度距离太大。这些问题导致教师授课不便,学生学习困难。
第三、影视、小说等歌颂帝王将相、“戏说”历史成风。优秀的电影、小说如《鸦片战争》、《林则徐》、《李自成》等曾在传播历史知识、培养爱国情感方面起过重要作用。但现在,许多影视、小说在经济利益驱动下,更关心票房收入,而不是社会效益。众多历史影视剧、小说中展现的是被美化的封建皇帝,在嘻笑怒骂中一味歌颂封建王朝的“太平盛世”,在“戏说”和编造中散布被歪曲的“历史真相”。它们向观众、读者传播的是帝王将相创造历史这种英雄历史观和封建落后的文化,其负面效应影响深远。
第四、公众历史知识贫乏,历史意识淡漠。据一份关于青少年对中国历史知识掌握情况的抽样调查显示,受测试的1065名参加者,平均得分为27.69分,及格率为15%,而受过高等教育者的平均得分也只有33.46分,仅比一般人高出5.77分。某体育明星不知道卢沟桥为何物。有人身着日军军服招摇过市,其民族意识竟淡漠到了这种地步!至于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而肆意破坏文物古迹、斥巨资修造假古迹的现象更是层出不穷。
改革
学校历史教育迫切需要改革和自我反省。中国历史教育界的每个人,也应该自觉地以历史知识为依托,将历史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去探寻历史中的真理、前人的智慧。
值得欣慰的是,我国已经日益注意到历史传承的必要及历史的经世致用功能。《百家讲坛》就是其中一个优秀的典范。我们的教育也日益地在倡导“人民历史观”,“历史课程的人格教育、公民教育”,将历史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将古今中外的人民历史和英雄历史、政治经济军事历史与科技文化生活历史、历史知识与历史思想、学习研究历史与记录创造历史相结合,日益地突出历史教育对个人、对民族、对世界的现实作用,日益地突出历史教育的思想与智慧性。
当前,中国历史基础教育改革随着新一轮课改的进行,已经日益在各地展开并在探索中前进。期待广大的历史教师能担负起时代的使命,致力于将历史活学活用,让学生在历史学习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感动、学会爱国,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培养情感,求真求实求用。
让我们传承历史、经世致用!
各国历史教育
中国
第一部分 前言[2]
中学历史教材
进入21世纪,人类加快了向现代社会迈进的步伐,科学技术、文化思想日新月异,国际间的交流不 断加强,竞争日趋激烈。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从根本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高低,而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有赖于基础教育的持续发展。基础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潮流。
新中国成立以来,普通高中历史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呈现出许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课程性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 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J. 历史教育的介绍
我国历来有重视历史教育的传统。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指出:“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民)之要务,为国家之要道。”当代思想家任继愈先生则认为“史学关系到国家的存亡”,“是国家兴亡之学,民族盛衰之学”,必须重视历史学和历史教育工作。但近年来,中国的学校历史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国内的历史教育工作者,应借鉴国外同行的经验,不辱时代使命,振兴中国历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