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育生物学大会
A. 黄希院士的科研成果是什么
黄希院士的科研成果是G2静止干细胞。
在医学健康领域方面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特别是在“细胞健康、血管畅通”方面取得了成就。他在肿瘤康复、偏瘫、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骨质疏松症、老年痴呆的健康管理服务中,在2012年被评为“全国爱心公益大使”。
黄希,四川省民生慈善基金会理事、健康长寿专项基金主任。黄希一直从事爱心慈善、医学研究数十年,还担任省民生研究会爱心公益促进部部长、科学健康指导中心主任,中国老龄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老年医疗健康研究所副所长等。
人物活动
2014年9月25日,全国爱心公益大使、国家高级公共营养师、中国老教授协会特邀研究员、四川省民生研究会科学健康指导中心主任黄希为50名社区群众讲解了人体健康细胞营养基础、癌症预防、高血压、冠心病、脂肪肝、糖尿病防治等科普知识。
2019年6月15日,在四川乐山达美健康城举办了“热烈祝贺黄希所长荣获泰王国健康顾问”暨达美健康城慢性病康复中心启动仪式。
2018年9月23日,在第五届国际传统医学与养生大会获中泰人类社会发展杰出贡献奖。
2019年12月,参加四川省民生慈善基金会举行“让天使听到爱”——为甘孜州雅江县祝桑乡拉雅宗村4岁藏族聋哑儿童昂汪曲迫捐赠仪式。
B. 王幼平其他
王幼平(1910~1995),原名王际坦,山东桓台人,是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他1931年加入党,担任国民党第26路军中共士兵支部负责人,并积极参与了组织1931年12月的宁都起义,加入红军后,历任红5军团排长、连长、科长、第14师处长、师党务委员会委员等职。在中央苏区期间,他参与了第四、五次反“围剿”斗争和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担任中共鲁西北特委委员、军事部部长等职务,还曾是八路军第129师先遣纵队政治部主任、新编第8旅政治部主任等,为抗日游击战和瓦解伪军工作作出了贡献,后任职于冀鲁豫军区和豫皖苏军区,以及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15军副政治委员和第5兵团政治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担任驻外大使,如罗马尼亚、挪威、肯尼亚、古巴等国,直至外交部长,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十三届代表大会代表和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第三、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在学生时代,王幼平加入了进步团体“甫晨书社”。在长征中,他担任中央工作团员,并成功争取东北军被俘军官,为中共与东北军的联系铺平道路。1937年后,他投身抗日战争,先后在鲁西北、宁夏、绥远、山东等地开展工作,并组建了抗日游击队第十支队。他的外交生涯长达30年,无论在越南抗美救国战争期间,还是在柬埔寨任大使时,他都展现出坚定的外交策略和卓越的领导能力。
另一方面,北京大学历史文博学院教授王幼平在学术上也有卓越成就。他拥有历史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研究领域涵盖旧石器时代考古、更新世环境与人类演化。他开设了本科和研究生课程,出版多部专著,论文发表在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上,主持了多项国家和教育部重点研究项目,参与了多个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与研究,活跃于国内外学术会议并参与国际考古发掘。
(2)发育生物学大会扩展阅读
扬州大学教授,1965年生,博士,教授,博导。发育生物学学科带头人,2007年获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项目4项,参加“973”项目1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70多篇(SCI收录13篇)。参编教材2部,专著1部。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C. 系统生物学的发展
实验方法与系统方法构成科学研究的基该方法,19世纪是实验生物学(生态、生理、遗传与医学等)范式建立,20世纪是实验生物学迅速发展和系统生物学(生态、生理、遗传与医学等)范式形成。系统科学(包括控制论、信息论)根源于生命科学,发展了计算机科学而又应用于生物科学,将开发出生物计算机。维纳与香农从动物与通讯行为的研究中提出控制论与信息论,整个系统科学根植于有机体哲学思维。系统生物学,最初开创于贝塔郎菲的一般系统理论与理论生物学,艾根的超循环理论发展了细胞、生物化学与分子层次的系统论。20世纪70年代国际召开了“系统论与生物学” (systems theory and biology) 会议,80年代召开了生物化学系统论、生物系统的计算机模型等探讨的国际会议 (第11届国际分子系统生物学会议2009 年6 月于中科院上海召开)。系统生物学的概念在20世纪中叶已经提出,合成生物学的概念提出于基因重组技术的产生,进化理论、有机分子合成可以说是最早的探索。
系统生物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第一期,生态系统,系统生态学与行为、心理学,开始于 20 世纪60~70 年代;第二期,生理系统,系统生理学与神经、内分泌、免疫学,开始于20世纪70~80年代;第三期,遗传系统,系统遗传学与胚胎、发育生物学,系统遗传学的概念与词汇于20 世纪90 年代中科院曾邦哲(曾杰)发表,并于1996年主办第1 届国际转基因动物学术研讨会(秘书长)阐述了系统论与生物工程、输卵管生物反应器及基因组进化与生物体发育自组织系统理论,遗传学从染色体行为的细胞遗传学、基因表达信息流的分子遗传学,发展到了系统遗传学的细胞发生信号传导与基因调控网络研究,并重新于第19届国际遗传学大会阐述(包括指出C. Nuslein-Volhard、S. Brenner 等是较早以systematic方法研究遗传学的科学家)。2008 年3 月美国加州举办了整合与系统遗传学会议,2009 年10月荷兰召开了系统遗传学研讨会。
1999 年初于德国建立系统生物科学与工程网及筹备联合协会、国际会议等 (1999 年10 月Nature 和12 月Kybernetes),曾邦哲(ZengBJ)定义生物系统理论与实验、计算(computational)、工程方法的生物系统分析与人工生物系统研究,并阐述其自组织系统结构理论基础,1999-2000年将筹备通知发送到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纳米科学、生物医学、生物工程等广泛领域的国际科学家(包括邀请C. Nuslein-Volhard、Tomita等著名科学家),细胞是由大规模生物分子(纳米)构成的复杂生物系统,基因组是可以重编程序的智能系统,生命系统人工设计与改造,可以开发出细胞生物机器。
2000 年同期,日本Kitnano 和Tomita 举办国际系统生物学会议,美国Hood 建立系统生物学研究所,美国 Kool 重新提出合成生物学的概念。2001年WolkenhauerO.6月(9月出版)、Ideker T & Hood L9月和Kitano H.10月(MIT出版2000年会议论文集)等发表文章论述系统生物学的系统论、组学和计算方法等,2002年日本北野宏明(Kitano H.) 、2003年美国胡德(Hood L.) 也论述了系统生物学是实验与计算方法整合的生物系统研究,2008年Nature文章 则论述了系统生物学与合成生物学的结构理论。2005年Ideker赞同是如同Kitnano的分子水平的系统生物学概念,2007年Kinano阐释系统生物学是在分子生物学层次的重新提出。计算生物技术、组学 (omics) 生物技术与合成生物技术,构成系统生物学发展的技术基础 - 系统生物技术 (systems biotechnology),现代系统生物学是生物系统的理论与技术整合的研究体系。21 世纪伊始,权威刊物 Nature、Science 发表系统生物学、合成生物学等专刊,终于进入了系统生物科学(简称系统生物学)全球化迅速发展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