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100000米以下生物
Ⅰ 深海我们人类知多少
大西洋是世界上仅次于太平洋的第二大海洋。大西洋最深的地方是波多黎各海沟 (Puerto Rico Trench),位于大西洋与加勒比海 (Caribbean sea) 交界处,最深的地方超过8,400米。
大西洋深处生活着许多奇怪且基本上不为人所知的生物种类,其中许多种类在世界各地的深海中都能找到。由于海岸线附近的地质与气候的变化,浅水海洋环境变化多端,而与之不同的是,深海水域环境却非常稳定,在全球各地基本上都一样。
吸血乌贼(学名:Vampyroteuthis infernalis)
著名的吸血乌贼是一种略带红色的小型头足类动物,它因为古怪的身体姿势和逃生技巧而出名。借助其状如斗篷的触须和鳍的帮助,它经常看起来就像是在水中“飞行”,身上覆盖着能发光的器官,这些发光器官据说有助于迷惑潜在的掠食者。它能生活在氧气浓度极低的水中,一般是600至900米的深度之间。
大西洋盲鳗(学名:Myxine glutosa)
盲鳗以其寄生生活方式而闻名,这种臭名昭著的丑陋生物附着在过往的鱼身上,挖洞进入它们的体内,然后从里面吃掉受害者。虽然长得象鳗鱼,但它其实是无颚鱼的一个古老分支。鳗鱼栖息在很深的水中,有时甚至生活在1200米深处。它有时候也被称作“黏液鳗”,这是因为它在受到威胁时会分泌出大量黏液。
大嘴鳗(学名:Eurypharynx sp.)
大嘴鳗是外表最奇特的深海动物之一,它长着一张巨大的嘴,还能通过将颚移开来吞下比它体型大的猎物。像许多深海生物一样,它也有生物发光器官,科学家们认为它这个位于尾巴尖梢的发光器官是用来引诱猎物的。大嘴鳗能长到2米长,居住在1200米或更深的水下。
大西洋喷口盲虾(学名:Rimicaris exoculata)
大西洋喷口盲虾居住在海底热液喷口附近。它以存在于喷口周围的独特细菌为食,它还能利用自己高度改良过的鳃来培养这些细菌。这种虾的背部有一个特殊的反射斑点,一些科学家认为这个斑点也许起到眼睛的作用,它能察觉热液烟柱所产生的微弱的远红外光。
深海水母(学名:Atolla vanhoeffeni)
这种深海水母因为在受到骚扰时会发出奇异的光芒而出名。在大西洋1,000米深处,到处都是这种水母,它们从身体中央向边缘发出一圈圈光环。
Ⅱ 海洋的最深处到底有多深,那里究竟是怎样的
相信大多小伙伴们非常好奇大海到底有多深?海洋深处会有什么生物?往下看!满足你的好奇心!
目前已知海洋最深处有11034米。
这种鱼属于金眼鲷目,样子看起来深具威胁性,它们的大牙也给了它“尖牙”这个名字,而可怕的外表则让它得到“食人魔鱼”这样恐怖的英文名字。
尖牙栖息在大洋中特别深的地方,尽管它们最常栖息的地方是500-2000米,但深到5000米处的深渊带中部都是它们恐怖的家,此处的水压大得可怕,而温度又接近冰点。这里食物缺乏,所以这些鱼见到什么就吃什么,
鮟鱇鱼俗称结巴鱼、哈蟆鱼、海哈蟆、琵琶鱼等。属硬骨鱼类,鮟鱇目、鮟鱇科,为世界性鱼类,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都有分布,种类多样:大者可达1—1.5米。我国只有两种,—种叫黄鮟鱇,另一种是黑鮟鱇。前者下颌齿多 2行。口内白色,臂鳍条 8~11根;后者下颌齿多 3行,口内有黑白圆形斑纹,臂鳍条6~7根。黄鮟鱇分布于黄渤海及东海北部,黑鮟鱇多见于东海和南海。
宽咽鱼
英文名:Gulper Eel(吞噬鳗)或者Umbrellamouth Gulper(伞嘴吞噬者)
大小:一种可以长到6英尺(1.8米),另外一种只能长到30英寸(75厘米)
栖息范围:世界性
栖息深度:最深至5,000-6,000英尺(1,524-1,829米)
这种异形怪鱼属于囊鳃鳗目、宽咽鱼科。
这种典型的深海鱼是大洋深处样貌最奇怪的生物之一。它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的大嘴,这种鳗鱼没有可以活动的上颌,而巨大的下颌松松垮垮地连在头部,从来不合嘴,当它张大嘴后,可以很轻松地吞下比它还大的动物,由此它在西方得到“伞嘴吞噬者”的名称,而在中文中被叫做“宽咽鱼”。被吞的猎物就如同被鹈鹕吞进的鱼一样被放到下颌的袋子里,所以在西方也有人叫它鹈鹕鳗。这种鳗鱼没有肋骨,它的胃伸缩性非常大,可以撑大放下猎物。不过不要因此误会它以吃大动物为主,其实它最主要的食品还是缓慢游动的小鱼小虾等,吃大餐的时候还是少数。
Ⅲ 人类潜至海底1万米,会发生什么
在地球上,有7成的面积是被海洋给覆盖,但是人们现在的移动范围也不仅仅局限于在陆地上面,当然了,对于海洋的探究也并不是非常多,尤其是在地球的深海领域,一定存在这个世界上特别多的秘密。但是以目前人类的能力来说,想要探究海洋生存的秘密,那也是有一定的难度。
且在海底200米以下已经是黑乎乎一片了,没有人能够想象在海底200米以下会存在着什么样的生物,那么问题来了在水下一万米海洋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在水下一万米,一定有不少的声部存在,但是鉴于海底没有阳光,这些生物到底是怎么能够生存的下来呢?虽然说目前各个国家对于探究海洋的能力也是有所不同,但是无论是任何一个国家,哪怕是有一个目前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也不可能彻底的探究到海底1万米的所有事物。
Ⅳ 关于深海1万米以下有什么生物
潜水员曾在千米深的海水中见到过人们熟知的虾、乌贼、章鱼、枪乌贼,还有抹香鲸等大型海兽类;在2000~3000米的水深处发现成群的大嘴琵琶鱼:在8000米以下的水层,发现仅18厘米大小的新鱼种。假如人们不是亲眼见到这许多的深海生命体,只听其传言,会以为这是天方夜谭。因为,这些看起来十分柔弱的生命,首先要经受起数百个大气压力的考验。就拿人们在7000多米的水下看到的小鱼来说,实际上它要承受700多个大气压力。这就是说,这条小鱼在我们人手指甲那么大小的面积上,时时刻刻都在承受着700千克的压力。这个压力,可以把钢制的坦克压扁。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深海小鱼竟能照样游动自如。在万米深的海渊里,人们见到了几厘米的小鱼和虾。这些小鱼虾,承受的压力接近一吨重。这么大的压力,不用说是坦克了,就是比坦克更坚硬的东西,也会被压扁的。
但是,深海鱼类为什么能承受海底如此巨大的压力?
原来,深海鱼类为适应环境,它的身体的生理机能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反映在深海鱼的肌肉和骨骼上。由于深海环境的巨大水压作用,鱼的骨骼变得非常薄;而且容易弯曲;肌肉组织变得特别柔韧,纤维组织变得出奇的细密。更有趣的是,鱼皮组织变得仅仅是一层非常薄的层膜,它能使鱼体内的生理组织充满水分,保持体内外压力的平衡。这就是深海鱼类为什么在如此巨大的压力条件下,也不会被压扁的原因。
另外,深海鱼类的眼睛也变得非常奇特。我们常见的金鱼,不仅颜色非常鲜艳,两只眼睛特别大,而且好玩。和金鱼比较,生活在深海里的鱼类,其眼睛结构要比金鱼眼丰富多了。一般鱼的眼睛,多生长在头的两侧,而生活在深海中的后□鱼,眼睛却长在头部的背部。从正面看,后□鱼的两只大眼框,简直就像是竖起来的两只电灯泡。而从上往下看,两只眼睛又像两个大圆圈,占据着头部的“要塞”部位。更有趣的是,这种鱼眼,能上下左右活动,其眼球的组织结构和一架望远镜差不多,而且还能自如地调整焦距。奇特的眼睛结构,几乎是深海鱼的一个共同生理特征.
这是海底的动物
而海底的植物呢,因为长年的不见阳光,所以这里的植物基本都是厌氧植物,不进行光合作用,如藻类等。
当然,有生命的地方少不了微生物哦。
谢谢采纳。
Ⅳ 歌世界最深海洋到底有多少米那里的生物长什么样子
Ⅵ 龙会不会在深海里,所以现在还没人发现
龙作为神话故事中经常出现的一种动物,自古以来就被我们奉为一种神圣的生物,在民间更是祥瑞的象征。
传说中的龙,体型很庞大,有着像马一样的长脸、鹰一般的爪、兔子的眼睛、老虎的手掌、蛇的身子,全身都覆盖着鳞片,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
在脸的前面,有一个扁平的鼻子,不过不是很明显,而在它的脸后侧两边还分布着红色的腮,有着蛇一样细长的身子,但并不像龙那样全身覆满鳞片,而是一层薄薄的黄白色、粉色或褐色的皮肤。
与龙相比,洞螈的体形很小,通常长20~30厘米,甚至可达40厘米,目前发现的所有生物中,洞螈是最相似幼龙的一种生物。
Ⅶ 龙会不会一直藏身在深海,所以现在没有被人发现
龙有可能藏在深海里,没有被人发现。目前已知世界最深的海有11,000多米,而人类下潜的最大深度为7000多米,因此海洋仍有4000多米的深度没有被人类发现,因此龙有可能藏在深海里。
Ⅷ 海底9万米水压有多强
海底9万米水压,足以瞬间将人的骨骼甚至是金属压得粉碎。目前人类还没有发现过任何9万米以下的神秘生物,在达到六千多米时已经只有很少鱼类,并且都是无脊椎动物,而且是没有眼睛的,只能靠身上的细胞来感应外界的一切事物,就算开着LED闪光灯也不会被看到。
即使是6000米再往深的地方,深海的水压会就变成北京地铁最最拥挤状态下的100000倍,由此能想到海底10000米以下的地方有多恐怖,那里的压力足以瞬间压扁一个人。
科学家们认为在8200米之下就再也不可能有任何鱼类存活,因为这里没有氧化三甲胺,这是深海鱼必备的,如果没有就无法在高压下生存。目前人类发现的最深海底是马里亚纳海沟,为11929米深,人类下潜过的最深处是11000米,由美国海神号完成任务,但也光荣殉职了。
海底的结构:
1、海底大陆架
大陆架是陆地向海的自然延伸。原来沿海的平原被海水淹没了,就成为大陆架浅海。大陆架浅海环绕陆地像一个花环,但它总的面积有 2750万平方千米,相当于非洲大陆的面积。中国的渤海、黄海及东海的大部分,都在大陆架上。
鱼虾等海产品,主要是从大陆架浅海捕到的,大陆架浅海的水产品占整个海洋水产品的80%。大陆架海底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大约占全世界的1/3。而陆地上许多石油矿,也是在大陆架海底环境中生成的。 秀美的浅海风光 。
2、海底扩张
海底有座相当高耸的海洋“山脊”,形成了一道水下“山脉”,绵延约83683.6千米,穿过世界上所有的海洋,海洋底部的“山脊”也叫断裂谷,断裂谷里不断地冒出岩浆,岩浆冷却后,在大洋底部造成了一条条蜿蜒起伏的新生海底山脉,这个过程就叫海底扩张。
而这些新生的海底山脉则称为海岭。由于断裂谷里添了新岩石,断裂谷两边的岩石就逐渐远离了洋脊中央。所以,距离“山脉”越远的岩石就越古老。
当海岭和新的海底平原形成后,断裂谷的岩浆还会继续喷出,起着“传送带”的作用,把一条条新海岭从地壳岩层中推送出来,同时又把海岭慢慢地从地壳岩层中推落下去,重新熔化到地幔中去,达到新生和消长的平衡。
Ⅸ 万米深海下的鱼是什么样的,是像怪物一样吗
海洋占据了地球当中的大部分面积,海洋的总面积达到了3.6亿平方公里,是陆地面积的24倍。截止到目前为止,人类也没有真正的全面的认识海洋的广阔和浩瀚。对于人来说,海洋环境是不适合人类生存的,甚至有很多人看见大海就会感到非常的恐惧,我们无法像鱼类一样可以在海底自由的呼吸。
5
这是一个残酷黑暗,又让人类充满探索欲望的领域。相信在未来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我们能解开海底的秘密。
Ⅹ 关于一些海洋生物的详细资料
白鳍鲨
俗称:白鳍鲨 鲎鲛
学名:灰三齿鲨
英文名:Whitetip Reef Shark
学名:Triaenodon obesus
分布:印度洋及太平洋珊瑚区海域
饲养要求:水温:24~27 PH:8.1~8.4 比重:1.020~1.025
性情:性格温和 但偶有攻击人事件
食性:肉食性
体长:可达210(厘米)
种属:海水鱼类,板鳃亚纲,真鲨目,白眼鲛科
特征:白鳍鲨在背鳍顶端与尾鳍处常有白色斑点
喜好:成群地栖息在热带水域的珊瑚礁的洞穴和缝隙中 白天休息 夜晚活动
食物:吃鱼 章鱼 龙虾 螃蟹
种名: 长吻真海豚
学名: Delphinus capensis (Gray, 1828)
英文名: Cape dolphln
别名: 繁齿海豚、 热带真海豚
科属: 鲸目、海豚科 Delphinidae
形态: 体型同真海豚相似,吻突较真海豚长,背鳍中等高,位于体中部,略成三角形,不具白斑。鳍肢末端尖。体色分布同真海豚模样,背部呈黑色,比真海豚色深,腹部白色,眼具黑色圈。由眼至吻突与额交界处有一黑色带。下颌至鳍肢前基有一条黑色带,在口角处弯成V形。由眼沿体侧向后延伸至肛门有一条浅黑色带。上额每侧具小型齿55~65枚,下颌齿51~60枚。吻狭长,为颅长的2/3,吻长为吻基部宽的3.5倍以上,上颌骨腭面的纵沟较深。有些学者认为本种为真海豚的一个亚种,系长吻真海豚。
大小: 成体体长2~2.5米。
生态: 为暖海性种。多成数十头至数百头的大群活动,性活泼,游泳中常跃出水面一米多高。喜在船首乘波逐浪。主以群栖性中上层鱼类为食。
分布: 中国东海、南海、台湾省海域
物种名称→ 大翅鲸
拉丁文名→Megaptera novaeangliae
英文名→ Humpback Whale
科→ 须鲸科
现况→ 地区性普遍
现存→ 12000-15000
背鳍位置→ 中央偏体后方
初生重量→ 1-2吨
成年重量→ 25-30吨
族群大小→ 1-3(1-15)
良好食区→ 大型族群 简介
大翅鲸又称“座头鲸”,是非常活跃的大型鲸,素以壮观的跃身击浪,鲸尾击浪与胸鳍拍水而知名,也是极易鉴别的鲸。独特的尾鳍通常从远处就可以分辨出来;近距离观察时,多突瘤的头部,以及长的胸鳍不致误认。然而,没有两只大翅鲸是完全相同的,其尾鳍腹面的黑,白花色就像人类的指纹一样独特;因此专家能够借以辨认,并为全球数千头个体命名。在繁殖区内的雄鲸素以能唱出动物界最长且复杂的歌曲而闻名。捕鲸人已经屠杀超过100000只大翅鲸,虽然有些族群似乎正在复育中,但是现存的数量只占原来的一小部分罢了。
行为
可能会一连跃身击浪,鲸尾击浪以及胸鳍拍水数次。经常浮窥;会侧卧或仰卧,将一只或两只胸鳍举到空中。对船只有些惧意,但也可能非常好奇。游泳缓慢;潜水通常持续3至9分钟(有时可达45分钟),之后喷气4至8次,间隔约为15至30秒;在繁殖区,两次潜水之间通常会喷气3至6次。当竞逐雌性伴侣时,雄鲸可能变得非常强悍。摄食技巧变化多端。
别名
座头鲸(日文“座头”义为乐器“琵琶”,用来指鲸背的形状。
雄/雌
头顶与下颚有节瘤,头部侧看颇修长,背部呈蓝黑,黑或暗灰色,体型大而粗壮,背鳍前方有明显的隆起,矮钝的背鳍基部宽大(个体差异明显),雄性可能有打斗留下的伤痕(通常在背鳍附近)尾鳍背面呈蓝黑或黑色,下颚末端附近有圆形隆起,头部可能有藤壶造成的环状小疤痕以及白色的斑纹,喉腹褶有12-36道,间隔颇大,胸鳍非常长,前缘有节瘤,胸鳍的背面通常呈黑色,腹面则呈白色,腹面可能完全呈黑色或白色,但通常为局部白色,尾干相对而言算窄,宽大的尾鳍后缘不规则,有许多节瘤。
鲸须
每侧270-400 长须鲸的鲸须最长可达70至90厘米,宽度可达20至30厘米。鲸须和头部一样,具有罕见的不对称色调:右侧前1/4至1/3的鲸须呈白,乳白或黄白色,期于的右侧鲸须与整个左侧则都呈暗灰色(经常间杂着黄白和蓝灰色的条纹)。鲸须刚毛比蓝鲸的软,呈黄白至灰白色不等。
左侧的所有鲸须都呈暗灰色。
胸鳍
大西洋大翅鲸 胸鳍两面通常都呈白的,有些则有黑色条纹。 太平洋大翅鲸 胸鳍的背面通常呈黑色,腹面则呈白色。 初生4-5米,成年11.5-15米
尾鳍
中央凹刻明显,后缘呈不规则的锯齿状,尾鳍有黑白花色斑块(有个体差异)。
鲸尾扬升
大翅鲸尾鳍的后缘带有节瘤,且腹面具黑白斑纹,非常独特。
摄食
大翅鲸的摄食技巧是所有须鲸中最多样,且最壮观者。它们穿越包含磷虾或鱼群的水团,大口吞食者,甚至会拍动胸鳍或尾鳍来震慑食饵。但是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摄食技巧莫过于“气泡捕鱼法”:先在鱼类或磷虾群下方绕圆游行,从喷气孔喷出气体,使之形成直径达45米,包围食饵的气泡网。接着张开大口,从下方穿越其中心游向海面。气泡网通常会在海面显现一圈或一道圆弧泡沫。
头部
鸟瞰大翅鲸,头部宽阔且相当浑圆,约占体长的1/3。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喙形上颚(喷气孔前方)以及下颚的大部分有一连串节瘤。节瘤的数目与位置因个体而异。高尔夫球大小的节瘤是毛囊,中心长有约1至3厘米长的粗糙毛发,可能具有某种感觉功能。 2个喷气孔明显,不明显的单一纵脊从喷气孔延伸至吻尖附近,节瘤从气孔分布到喙端,除了沿着隆脊外,也见于身体其他部位,喷气孔前卫突起,鲸须在比例上算短而宽:最长可达70-100厘米;最宽可达30厘米,鲸须颜色通常从黑色至橄榄棕色不等,但是偶尔会带点白色;通常也会有灰白色的刚毛,下颚末端附近的圆钝突起似乎会随着年龄增长,喉腹褶。
喷气
喷气非常清楚且独特呈树丛状,高度可达2.5至3米;与其高度相较,宽度也显得有些大。
下潜程序
1.喷气孔前卫与喷气孔首先浮现海面。
2.当背鳍出现时,独特的斜背与海平面形成浅浅的三角形。
3.躯体拱起,形成更高的三角形,此时背部的隆起特别清楚。
4.随着尾鳍没入水中,尾干明显拱起,并翻滚下潜。
5.当大翅鲸将下潜角度变陡时,尾干会降得更低,并持续向前翻滚。
6.大翅鲸潜得更深时,尾鳍开始浮现海面。
7.潜水时,尾鳍多会高举出水;但在浅水区则不然。
达摩鲨全长雄性39厘米,雌性50厘米,体正圆柱形,细长;头稍宽扁;吻颇短,厚而肉质;眼卵圆形;口裂横平,上唇发达,口角具翼状厚唇褶;口角外侧具一颇长之斜行深沟;背鳍两枚,无棘,后位而颇小;盾鳞近方形,基板大,棘突方形而低平,各鳞间稍有缝隙。
体背暗褐色,腹部浅色。胸鳍前方鳃裂处有一条明显的黑褐色环带。鳍褐色,胸鳍、背鳍和腹鳍后缘具淡白色边缘,尾鳍上下叶呈暗褐色。
身体腹部有发光器官,能发出绿光。
分布于南、北纬30度之间的世界各大洋,主要分布于中太平洋。深海小型鲨,夜晚常到水体上层,昼夜垂直洄游,常在水深85~3500米处。
可营外部寄生生活,具吸吮式嘴唇,能吸附在大鱼或鲸豚身上,用剃刀状下颚齿咬破皮肤和肉;亦捕食甲壳类及乌贼等软体动物。虽然尺寸只有小猫那么小,但它却敢攻击像海豚和金枪鱼等大型猎物,武器就是靠有力的下颚咬住猎物,有时,它咬得太深而无法一下松开牙齿,就随着大鱼游上一阵子。
身体下半部发出的鬼魅样绿光,可能是吸引好奇的较大动物的一个方法,这样它们才有机会咬上一口。
有趣而奇异的是,原来达摩鲨的下颌能够旋转。它吸附在大型猎物体上,如果它想离开,会旋转双唇和下颌,噌地从活体上镟下椭圆形的一块肉,一边吞噬,一边走开了。
达摩鲨卵胎生。
非重要之食用鱼,一般以加工食之。
隶属铠鲨亚科达摩属。本属第一背鳍通常不具硬棘,其基底末端约与腹鳍起点相对;第二背鳍不具硬棘;下颌牙尖,基部涵盖整个齿根,不另具一刀状突出。
大西洋斑纹海豚体型相当大且粗壮,在海上也颇醒目。具群居性,经常与白喙斑纹海豚,大翅鲸,长须鲸与长肢领航鲸为伍。最可能与白喙斑纹海豚混淆,不过大西洋斑纹海豚的体型较小,也较修长,而且背鳍下方的两侧都有白色色块,并一路延伸至尾干两侧的黄色条纹处。也可能与真海豚混淆,因为大西洋斑纹海豚身上也有类似的灰,白,黑,黄相间的图案。然而大西洋斑纹海豚的体型较粗壮,嘴喙较短,身上也没有真海豚独具的沙漏图案。初生1-1.3米,成年1.9-2.5米。
别名>>
跳跃海豚,弹跳海豚,迟缓海豚,大西洋白侧小海豚,大西洋白侧海豚
雄/雌>>
前额和缓斜降,眼睛四周有黑眼圈,背鳍呈单一的黑或暗灰色,背鳍高耸,呈镰刀状(成年者更加挺立),背面呈黑或黑灰色,尾干两侧有黄或黄褐色块,尾干接近尾鳍处突然变窄,嘴喙上半呈黑或暗灰色,下半呈白或淡灰色,深色条纹从嘴角延伸至胸鳍(有个体差异),镰刀状胸鳍呈黑或暗灰色,胸鳍末端尖锐,背鳍下方有白色带,腹部呈白色,淡灰色条纹沿着整个身躯分布,体型粗壮,尾干非常粗,有明显的隆脊
区别>>
大西洋斑纹海豚
浮出海面呼吸时,通常黄色与白色色块同时浮现
白喙斑纹海豚
浮升呼吸时,浮现灰色块
尾鳍>>
末端尖锐,后缘向内凹,中央凹刻明显,上下两面都呈黑或暗灰色
行为>>
具空中绝技,是快泳者。经常跃身击浪(虽然不象白喙斑纹海豚或真海豚那般频繁)与鲸尾激浪。约每10至15秒就会浮升海面呼吸,或完全跃离海面,或仅稍稍破水而出,在头部上方兴起波纹。在某些地区对船只颇具戒心,但也会伴随航速缓慢的船只同行,或在航行快速的船只前进行船首乘浪;有时会乘着大型鲸造成的头前狼。在外海发现的族群通常大于沿岸的族群。单独或集体的搁浅事件十分常见。
何处观赏>>
分布范围与白喙斑纹海豚极类似。沿着分布范围的东部,偶尔能发现出没在范围北界的巴伦支海南方,很少超过英吉利海峡以南。分布范围的西部据记录显示,从西格陵兰至美国科德角以北),美国缅因湾数量似乎特别多,同时大型的族群可能会溯游至加拿大圣劳伦斯河河口。在某些地区,可能会有向岸,离岸的季节性迁徙。似乎特别喜爱有陡峭海床及大陆架边缘的地区。
鉴别清单>>
背部呈黑或暗灰色
灰色条纹沿着体侧分布
背鳍下方有白色色块
尾干有黄色色块
腹部呈白色
嘴喙短而厚
背鳍高耸,呈镰刀状
体型粗壮,尾干厚实
擅长空中绝技
瓶鼻海豚 Bottlenose dolphin
学名:Tursiops truncatus (Montagu, 1821)
中文名又叫宽吻海豚
大小:出生约1~1.3公尺,成体1.9~3.8公尺,雄性稍大,体重可达350公斤。
形态特征:体粗壮,吻端通常粗短,但有些会较长。体色变异大,背侧部有全黑至灰色,全身大致均匀,至腹部色渐浅,呈浅\灰白色或粉红色,偶有斑点。背鳍下方有褪色似的色界(近距离才可辨识)。体侧、脸部及喷气孔至吻界线有数抹黑带。背鳍高,呈镰刀状,位于中背。眼至胸鳍间有细纹(少部分个体无)。体型在不同区域之海域差异大,致使其分类仍不明确。在台湾海域至少就有两类,大类体型较粗壮,吻短,另一类体型较修长,吻长,亟待进一步研究其分类地位,目前世界趋势是暂以一种视之。上下颌齿每侧18~26枚,近岸群中较老之个体颌齿磨损厉害。
自然史:本种之研究资料较其他种类为多。群体大小多在20只以下,们在深海区亦有数百只之大型群体。常与其他种共群,杂交种在水族馆及野外皆有记录。根据一些近岸族群之研究,其社会结构似开放,即组成分子会更换,但母子关系强。在有些地区,其有固定活动范围,而在某些地区则为迁徙性,台湾海域附近者究竟如何尚无资料。本种性活跃,常以尾鳍拍打水面,跳跃及其他水上行为。春夏或春秋为育幼高峰。机会摄食者,即有什么吃什么,摄食行为变异大,可由个体捕食,群体合作,至跟纵渔船捕食。为人工饲养最常见种类,已证明其适应力高且易训练。
分布:温至热带沿岸,近海及大洋水域,通常不超过南北纬45度。
帮你整理了些,能用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