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物理八年级上

物理八年级上

发布时间: 2021-12-08 03:50:09

㈠ 八年级上册物理笔记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发生体在振动——实验;声音靠介质传播——介质:一切固液气;真空不能传声
声速——空气中声速(约340m/s);一般的,固体中速度>液体中速度>气体中速度;声音速度随温度上升而上升
回声——回声所需时间和距离;应用
计算——和行程问题结合
2.音调、响度和音色
客观量——频率(注意人听力范围和发声范围)、振幅
主观量——音调、响度(高低大小的含义);影响响度的因素:振幅、距离、分散程度
音色——作用;音色由发声体本身决定
3.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噪声——物理和生活中的噪声(物理-不规则振动,生活-影响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噪声等级:分贝(0dB-刚引起听觉);减小噪声方法(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四大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噪声污染)
1.光源——火把、蜡烛、电灯、恒星(月亮和行星不是光源)
2.光的直线传播
光的直线传播——条件(均一);可在真空中传播;现象(激光准直、影子、小孔成像P78及大树下的光斑、日食、月食);真空中的光速(3×10[sup]8[/sup]m/s),光年是长度单位
3.光的反射
反射定律——三线共面;分居两侧;角相等;光路可逆(注意叙述顺序要符合因果关系)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每一条光线都符合反射定律(现象解释:抛光的金属表面、平静的水面、冰面、玻璃面可看作镜面;其他看作粗糙面,P79图5-40;应根据现象回答)
4.平面镜
平面镜成像——规律(等距、等大、正立、虚像);能看见(看不见)像的范围;潜望镜
5.作图——按有关定律做图
1.光的折射
折射——定义(……方向一般发生变化);折射规律(三线共面、两侧、角不等;光路可逆;注意叙述顺序要符合因果关系);现象解释(水中的鱼变浅、水中筷子弯曲、海市蜃楼等)
2.光的传播综合问题
注意区分折射和反射光线;注意区分不同的影子和像
3.透镜
透镜中的名词——主光轴、光心、焦距、焦点(测量焦距的方法)
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会聚光线”和“使光线会聚”的区别:“会聚光线”是能聚于一点的光线,“使光线会聚”是光线经过凸透镜后比原来接近主光轴)
透镜的原理——多个三棱镜组合;光线在透镜的两个表面发生折射
变化了的凸透镜——玻璃球、盛水的圆药瓶、玻璃板上的水滴等
黑盒问题
4.凸透镜成像
三条特殊光线(过光心-方向不变;平行于主光轴-过光心;过光心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像距/像的大小/虚实/正倒和物距的关系;像移动的快慢(依据:光路图);实际应用
1.温度计
温度计——常见温度计的测温物质、原理、量程(体温计:35~42℃;寒暑表:-20~50℃)
使用方法——体温计构造及使用(缩口部分;甩体温计的作用、原理;不甩的后果-只影响测低温)、温度计的使用(注意量程的选择);校正温度计;读数(一般地,读数时不能离开物体)
温标——摄氏温标、热力学温标及换算;绝对零度;常见温度
2.物态变化
熔化和凝固——实验装置(水浴加热);常见晶体、非晶体;熔点、凝固点;图象
汽化——蒸发;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沸腾实验装置;蒸发和沸腾的联系、区别(都是汽化;剧烈程度、发生条件等);酒精灯的使用(可参照化学相关内容)
液化——两种途径(降温一定可使气体液化;压缩可能使气体液化)
升华和凝华——实例
3.物态变化中的热量传递
吸热——固→液→气(即使温度不变也有热量的传递);放热——气→液→固
4.其他
现象解释——例:P3图0-3、纸锅烧水、“白气”和玻璃上的水珠(液化)、霜、露、晾衣服(蒸发和升华)、樟脑等;电冰箱原理;物态变化中的热量计算;注意名词的写法(汽、气;溶、融、熔;化、华;凝)以及字母(t和T;℃和K)
第四章 电路
1.摩擦起电 两种电荷
静电——电荷种类的判断;验电器结构(P45图);电量(单位:库仑C)
物质微观结构——原子结构(可与化学中原子概念对照);摩擦起电原因(核外电子的转移)
2.电路相应概念
电流(及方向:正电荷移动方向);电源;导体、绝缘体;串联、并联;电路中的自由电荷及运动方向;电路图;通路、断路及短路;常见电路(楼道电路;电冰箱电路:第一册P60图4-18)
等效电路的判断——先去除电流表/电压表(电流表:短路;电压表:断路)再做判断
1.各个物理量(I、U、R、P)的定义、单位(单位符号)及含义、换算
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方法(量程及量程的选择、串并联、正负极、能否直接接电源两端)及其构造
2.电阻的测量(基本方法及变化);影响电阻的因素;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及使用(P94图7-7);变阻箱的使用及读数(P95图7-9、7-10;电位器);滑动变阻器的变形(如P101图7-19)
3.欧姆定律及变形(注意物理意义)
4.串并联电流、电压、电阻公式(注意条件。如串联时功率和电阻成正比,并联时成反比;焦耳定律求功率只适用于纯电阻电路,求热量时适用于一切电路)
常用结论(各比例式;当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变化时,电路中各物理量的变化情况-注意推导顺序)
5.电功——W=UIt=UQ;电能表及利用电能表测功率(P130);
电器铭牌;电冰箱工作时间系数(P130)
6.电学计算——①画等效电路图(几个状态画几个图);②按串联、并联找等量关系和比例关系;③求解(注意电流、电压、电功率均应取同一状态下的值)

㈡ 八年级上册物理人教版同步答案是什么

八年级上册物理人教版同步答案

如何学好初中物理:

1.见物思理,多观察,多思考,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物理讲的是“万物之理”,在我们身边到处都蕴含着丰富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理知识。只要我们保持一颗好奇之心,注意观察各种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多抬头看看天空,你就会发现物理中的“力、热、电、光、原”知识在生活当中处处都有。一旦养成用物理知识解决身边生活中的各种物理现象的习惯,你就会发现原来物理这么有魅力,这么有趣。!

2.学会从“定义”去寻找错因。打好基础。

对于基本公式,规律,概念要特别重视。“死记知识永远学不好物理!”最聪明的学生都会从基本公式和概念上去寻找错误的根源,并且能够做到从一个错题能复习一大片知识——这是一个学生学习物理是否开窍的最重要的标志!

3.把“陌生”变成“透彻”!

遇到陌生的概念,比如“势能”“电势”“电势差”等等先不要排斥,要先去真心接纳它,再通过听老师讲解、对比、应用理解它。要有一种“不破楼兰誓不还”的决心和“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研究精神。这样时间长了,应用多了,陌生的就变成了透彻的了。

4.把“错题”变成“熟题”!

建立错题本,在建立错题本时,不要两天打鱼三天晒网,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尤其注意建立错题本的方法和技巧,要有自己的创新、智慧以及汗水凝结在里面,力求做到赏心悦目,让人看了赞不绝口,自己看了会赞美自己的杰作。并且要常翻常看,每看一次就缩小一次错题的范围,最后错题越来越少,直至所有的“错题”变成“熟题”!以后再遇到类似问题,就会触类旁通,永不忘却。

5.不管学那一部分内容都要抓住重点,抓住主干,这是最聪明的做法。

俗话说“打蛇打七寸”,抓住要害就等于抓住了命脉。而每一本书、每一单元、每一节课、每个练习都有关键考察点和关键的解决方法。这些就是物理中的“命脉”所在。比如“所有平抛运动和类平抛运动的问题只要抓住两个矢量三角形就可以很好的解决”;“所有的圆周运动的关键在于寻找向心力的来源”;“所有万有引力问题的解决方法主要是两大思路”;“恒定电路中的所有基本知识都可以归结为一个U-I图像”;“所有力学实验的基础是纸带问题”;“纸带问题的关键点只有两点:求加速度和求某一点的速度”;“电学实验的关键在于两大问题:电路选择(分压式和限流式)、器材选择”等等。

6.养成“良好的思维定势”,克服“不好的思维定势”。

在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中经常有不好的思维定势影响我们。这些是我们要力求克服的。而养成良好的思维定势则更为重要!良好的思维定势就是说:看到什么就要想到什么!比如看到“惯性”就想到“质量”;看到“合速度”就想到“实际速度”;看到“摩擦力”就先分析是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看到“合外力”就想到“加速度”;看到“能量变化”就想到各种对应的“功能关系”等等。

7.一定避免“想当然”。

得出任何结论必须要有根有据!根据必须是物理规律。

做物理题最忌讳的就是“想当然”、“我以为应该这样…”“我觉得应该怎样…”“我想是这样的…”“就应该是这样…”。要记住:越是这种想当然的东西越是物理中最容易出错的东西。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很多领域取得了非常伟大的成就,但在物理问题中却经常犯一些经验性、想当然的错误,比如:他认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等等。而伽利略则开创了实验与理论结合来推导解答出物理问题的先河。从而推翻了亚氏的经验主义、想当然的错误。所以在平时学习物理时得出每一个物理结论要力求做到“有根有据”!要能够从物理公式、定理、定律来推导出你的结论。

8.遇到熟题,容易题一定要加倍小心

特别注意,最容易做的题往往最容易出错。

此类题目最容易让同学们高兴,如果你大意、轻视甚至藐视它,大难就要降临到你的头上了。或许出错就在哪一个方向或者单位上。记住:越是容易题目越容易犯错!就因为你的轻视。所以“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对解题非常适用。

9.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审题一定要慢,要仔细认真。特别注意把“关键词”“关键字眼”都勾画出来,这既可以增加审题的速度和准确度又可以避免审题出错。审题时一定要与题给的图像结合并且要在草纸上画出大致过程或状态;当具体的物理情景非常清晰,分析思路非常明确时,再在试卷上下笔。此时的慢审题,反而增加做题的速度和准确率。

10.每天晚上临睡前回顾当天所学的知识

每个周末的晚上回顾章节知识。

这种过电影似的回顾会使所学知识的系统化并使得知识记忆的更加深刻。回顾的的时候从主干知识到次干知识再到细节知识,回顾的越详细越全面效果越好。当天晚上没有想出来的知识第二天起床后尽快复习查看。这样做有两样好处:既巩固了知识,避免了遗忘;更重要的是又理顺了知识关系,形成了知识系统和网络。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夯实巩固并系统化物理知识的方法。

11.在大脑中多储存实例

把基本知识规律与具体的物理情景相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好物理的最好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在解决一些概念性的问题时经常遇到。例如遇到曲线运动问题就想到两个实例“匀速圆周运动”和“平抛运动”。

12.从规范入手,养成严谨、细致的习惯。

在物理学习中凡是因为不会做题造成的失分问题都不是大问题。但是凡是因为会做题却造成的失分问题都不是小问题。比如有很多学生因为规范性差、粗心大意(审题、计算错误)造成的失分。而这些只要平时养成好习惯都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严肃一些来说是否认真、是否细心乃是一个人素质高低的体现。

13.避免“个别错误”克服“共性错误”!

大部分学生犯错误都会有“共性的错误”和“个别的错误”。“个别的错误”必须得攻克,因为别人都会,而你不会,你就会被落得更远。“共性的错误”是出题人本来就知道大多数人都会共有的缺点,从而设下陷阱故意让你去钻,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在下笔之前、审题之时就识破其圈套。谁能提前做到这一点,谁就可以比别人先胜一筹。从而更能稳操胜券。

14.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把复杂过程阶段化

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物理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即“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所以平时我们“遇到复杂问题要绞尽脑汁、尽可能想出多种解决方法,从中选用最简单的方法去作答”。

有不少同学在平时学习中形成了匆匆审题,匆匆做题的习惯,结果导致在匆匆中“匆匆出错”。这部分同学应该静下心来,打开思路,扩展思维,多想办法解决问题才能提高做题效率,从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5.在平时的每一次练习、做题、听课、反思

整理时都要有长远的打算,要有远见卓识。

现在会的、懂的知识不代表以后就不会忘记。要把那些容易忘掉、容易混淆、容易出错的题或者结论及时的归纳整理下来,把一些知识的死角整理到一块。多抓联系、多反思归类、多对比,以备后用。

16.面对每一次考试都要有一种精神:

严谨细致的思维,百算无误的精细,舍我其谁的自信!对待学习要有“做别人的榜样”的自信!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做成所有人的典范!

㈢ 八年级上册物理试卷(带答案)

1.物理学中,把 叫做压强。在国际单位制中,压强的单位是 。
2.缝衣针的针尖做的很尖是为了 ;拎很重的包时,往往用一块手巾(或手帕)垫在拎包带下,这又是为了 。
3.如图所示的大鱼和小鱼的争论中, 鱼的说法正确,这是因为浮力的大小与 有关。
4.潜水艇的潜水和上浮是靠 来实现的。而气球的升空或下降,是靠 来实现的。
5.最大排水量为5000t的轮船,满载时在长江中航行,船受到的浮力为 N。船从长江驶入东海后,船受到的浮力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6.正方体的铝块和铁块的体积相等,放在同一个水平桌面上,铝块和铁块对桌面的压力之比F铝:F铁= ,压强之比p铝:p铁= 。(ρ铝=2.7×103kg/m3 ρ铁=7.9×103kg/m3)
7.1mm高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为 Pa,某人血压的舒张压相当于90mm高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为 Pa。(ρ水银=13.6×103kg/m3)
8.酒桶内装1m深的酒,在距容器底0.8m处,酒产生的压强为 Pa,方向是 。(ρ酒=0.9×103kg/m3)
9.如图所示,平底试管的底面积为4×10-4m2,试管浸入水中的深度是5cm,则管底受到水的压强是 Pa,试管及内装的沙子共重 N。

10.如图所示的水桶中,存水10N,水深8cm,水桶的底面积是100cm2,则桶底所受水的压强为 Pa,桶底所受水的压力为 N。

11.小明在家中做实验,将一玩具分别放入水、盐水中,如图所示,则玩具所受浮力的关系是F甲____F乙(填>、=或<),______容器中装得是盐水。

12.体积是1cm3的小铁球,把它放入水中时,受到的浮力为 N,把它放入水银里,当它静止不动时,受到的浮力为 N。(ρ铁=7.9×103kg/m3, ρ水银=13.6×103kg/m3)

13.如图所示,A、B、C是三个不同材料制成的体积相同的实心球,它们分别静止于液体中的不同位置上,则 球所受浮力最大, 球的密度最小。

14.如图,一倒按在水中的薄壁试管静止于图中位置,试管横截面积为s,长为L,试管中液面到杯中液面距离为a,试管底到杯中液面的距离为b,试管中空气的体积为 ,试管重为 。

二. 选择题(每题2分,共32分)
1.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大气压存在的是( )
A.注射器从药液瓶中吸入药液 B.注射器将药液注入人体
C.用活塞式抽水机从井中抽水 D.通过吸管将饮料吸入人嘴
2.当你在不太厚的冰面上站立时,发现冰将要破裂,应该采取的适当措施是( )
A.站立不动 B.迅速跑开
C.脚尖着地蹑足走开 D.轻轻躺下呼救
3.一个中学生在水中游泳时受到的浮力最接近于( )
A.5N B.50N
C.500N D.5000N
4.高山上煮饭不易煮熟,这是由于( )
A.高山缺氧,火焰温度不够高 B.高山上气压高,水的沸点降低
C.高山上气压低,水的沸点降低 D.高山上气压低,水的沸点升高
5.密度均匀的物块悬浮在液体中,若将此物块截成大小不等的两块后,仍放入原来液体中,等稳定下来后出现的现象是( )
A.大物块沉入水底,小物块浮在液面上
B.小物块沉入水底,大物块浮在液面上
C.两物块均漂浮在液面上
D.以上说法都不对
6.已知实心铜球、铁球和铝球(ρ铜>ρ铁>ρ铝)在空气中称时,弹簧测力计读数相等,若将它们浸没在水中称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是( )
A.相同 B.挂铜球的读数最小
C.挂铁球的读数最小 D .挂铝球的读数最小
7.如图所示,用100N的水平力将9N的物体压在竖直的墙上,物体和墙壁的接触面积为100cm2,则物体对墙壁的压强为( )
A.900Pa B.1×104Pa
C.9.8×105Pa D.1.09×104Pa
8.三只相同的杯子杯子里盛有水银,且乙、丙杯水银面上分别浮着铁球、木球,三个杯内的水银面高度相同,如图所示,则( )
A.甲杯底受到的压强最大
B.乙杯底受到的压强最大
C.丙杯底受到的压强最大
D.甲、乙`丙三杯底受到的压强一样大

9.如图所示,将密度计分别放入甲、乙、丙三种液体中,液面分别在A、B、C三处,则三种液体的密度的大小关系是( )
A.ρ甲>ρ乙>ρ丙 B.ρ甲<ρ乙<ρ丙
C.ρ丙>ρ甲>ρ乙 D.ρ乙>ρ甲>ρ丙
10.把一木块放入盛满酒精的杯中,木块浮在液面上,此时杯中溢出酒精10g,若将此木块放入盛满水的杯中,从水中溢出水的质量为( )
A.大于10g B.等于10g
C.小于10g D.无法确定
11.甲、乙两实心球放于同一种液体中,松手后,甲球下沉,乙球上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球受的重力大于乙球受的重力
B.乙球的体积大于甲球的体积
C.甲球的密度大于乙球的密度
D.乙球受的浮力大于甲球受的浮力
12.质量为120g的物体放进盛满水的容器中时,溢出了120g的水,则此物体( )
A.一定浮在水面上 B.可能悬浮在水中
C.可能沉在容器底部 D.可能加速下沉
13.三个容器底面积相等,形状如图所示,倒入质量相等的同种液体,三容器底面所受压强( )
A.甲最大 B.乙最大
C.丙最大 D.一样大
14.如图所示,三个容器底部受到液体的压强相等,由此可知,三种液体的密度大小为( )
A.ρa>ρb>ρc B.ρa>ρc>ρb
C.ρb>ρc>ρa D.ρc>ρb>ρa
15.某物体漂浮在水面上时,露出水面的体积为其总体积的1/5,则该物体的密度为( )
A.0.2×103kg/m3 B.1×103kg/m3
C.0.8×103kg/m3 D.1.25×103kg/m3
16. 如图所示,一冰块漂浮在盛水的容器中,则在冰块熔化过程中,水面的变化将( )
A.升高
B.降低
C.保持不变
D.先降低,后升高
三. 实验题(14分)
1.(5分)著名物理学家 用实验首先测出了大气压的值。如果实验时玻璃管中水银柱高760mm,这时大气压强为 Pa。实验中,当玻璃管倾斜时管内水银柱的长度将 ,水银柱的高度将 (选填“变大”、“变小”、“不变”)。如果换用水来做这个实验,管中水柱的高度约为 m。
2.(6分)把从图中观察到的测力计和量筒的示数记录在下面表格中:
物重(N) 物体在水中测力计的示数(N) 物体受到的浮力(N) 物体排开水的体积(m3) 物体排开的水重(N)

从实验得出得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分)若给你一只弹簧秤、一杯水、细线和一个金属块,你能完成下列四种实验中的哪几种?( )
① 测金属块的质量。 ② 测金属块浸没在水中的浮力
③ 金属块的体积 ④ 测金属块的密度
A. ①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四. 计算题(18分)
1、底面积为80cm2的筒形(即圆柱形)容器内盛有某种液体,已知距液面30cm深处的压强是2940Pa,求:
(1)该液体的密度;
(2)若将体积为400cm2的实心铁球放入液体中(无液体溢出),则容器底上受到液体的压强增大了多少

2、气球的容积是1500m3,里面充满氦气,此时球和吊篮的质量共为200kg。标准状态下,氦气的密度为0.18kg/m3,空气的密度为1.29kg/m3。
(1) 气球受到空气的浮力为多少?
(2) 该气球最多能带多重的物体匀速上升?

3.一个空心铜球,质量为0.5kg,体积为0.6dm3,问:
(1)将球浸没在密度为0.8g/cm3的酒精中,球是上浮还是下沉?
(2)将球放入水中,球静止后所受浮力有多大?

五. 应用题(8分)
1.热水瓶塞的截面积为10cm2,用完水后塞紧瓶塞,瓶内气体冷却,使瓶内压强降到0.7atm,瓶内外压强差为 Pa,此时要约用 N的力才能拔开瓶塞。
2.如图所示是乳牛自动喂水器的装置原理图。请你观察,该装置在设计中应用到的物理原理或规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两个知识点)。
3.如图,体积为1.0×10-3m3正方体木块,其下表面距水面0.06m。请根据所学过的知识计算出与木块相关的四个物理量。(g取10N/kg)
(1) 例:底面积s=1.0×10-2m2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 考 答 案

一、填充题(每空1分,共28分)
1、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Pa 2、增大压强 减小压强
3、大 V排 4、改变自身重力大小 改变自身体积
5、5×107 不变 6、27:79 27:79
7、136 1.2×104 8、1.76×103 向各个方向
9、490 0.196 10、784 7.84
11、二 乙 12、10-2 (9.8×10-3) 7.910-2 (7.74×10-2)
13、C A 14、(a-b)s ρ水g(a-b)s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32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B D C C D D B D B B C B C C C C
三、实验题(14分)
1、(5分)托里拆利 1.013×105 变大 不变 10
2、(6分)
物重(N) 物体在水中测力计的示数(N) 物体受到的浮力(N) 物体排开水的体积(m3) 物体排开的水重(N)
1.96 0.98 0.98 10-4 0.98
从实验得出得结论是:F浮=G排
3、(3分)D
四、计算题(18分)
1、(1)1×103kg/m3
(2)490Pa
2、(1)1.896×104N
(2)1.435×104N
3、(1)下沉 (2)4.9N
五、应用题(8分)
1、3.039×104 30.39
2、浮力 连通器
3、(1)例:底面积s=1.0×10-2m2
(2)V排=6×104 m3
(3)F浮=6W
(4)G=6N
(5)p=600Pa

㈣ 八年级上册物理 人教版

1.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发生体在振动——实验;声音靠介质传播——介质:一切固液气;真空不能传声
声速——空气中声速(约340m/s);一般的,固体中速度>液体中速度>气体中速度;声音速度随温度上升而上升
回声——回声所需时间和距离;应用
计算——和行程问题结合
2.音调、响度和音色
客观量——频率(注意人听力范围和发声范围)、振幅
主观量——音调、响度(高低大小的含义);影响响度的因素:振幅、距离、分散程度
音色——作用;音色由发声体本身决定
3.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噪声——物理和生活中的噪声(物理-不规则振动,生活-影响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噪声等级:分贝(0dB-刚引起听觉);减小噪声方法(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四大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噪声污染)
1.光源——火把、蜡烛、电灯、恒星(月亮和行星不是光源)
2.光的直线传播
光的直线传播——条件(均一);可在真空中传播;现象(激光准直、影子、小孔成像P78及大树下的光斑、日食、月食);真空中的光速(3×10[sup]8[/sup]m/s),光年是长度单位
3.光的反射
反射定律——三线共面;分居两侧;角相等;光路可逆(注意叙述顺序要符合因果关系)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每一条光线都符合反射定律(现象解释:抛光的金属表面、平静的水面、冰面、玻璃面可看作镜面;其他看作粗糙面,P79图5-40;应根据现象回答)
4.平面镜
平面镜成像——规律(等距、等大、正立、虚像);能看见(看不见)像的范围;潜望镜
5.作图——按有关定律做图
1.光的折射
折射——定义(……方向一般发生变化);折射规律(三线共面、两侧、角不等;光路可逆;注意叙述顺序要符合因果关系);现象解释(水中的鱼变浅、水中筷子弯曲、海市蜃楼等)
2.光的传播综合问题
注意区分折射和反射光线;注意区分不同的影子和像
3.透镜
透镜中的名词——主光轴、光心、焦距、焦点(测量焦距的方法)
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会聚光线”和“使光线会聚”的区别:“会聚光线”是能聚于一点的光线,“使光线会聚”是光线经过凸透镜后比原来接近主光轴)
透镜的原理——多个三棱镜组合;光线在透镜的两个表面发生折射
变化了的凸透镜——玻璃球、盛水的圆药瓶、玻璃板上的水滴等
黑盒问题
4.凸透镜成像
三条特殊光线(过光心-方向不变;平行于主光轴-过光心;过光心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像距/像的大小/虚实/正倒和物距的关系;像移动的快慢(依据:光路图);实际应用
1.温度计
温度计——常见温度计的测温物质、原理、量程(体温计:35~42℃;寒暑表:-20~50℃)
使用方法——体温计构造及使用(缩口部分;甩体温计的作用、原理;不甩的后果-只影响测低温)、温度计的使用(注意量程的选择);校正温度计;读数(一般地,读数时不能离开物体)
温标——摄氏温标、热力学温标及换算;绝对零度;常见温度
2.物态变化
熔化和凝固——实验装置(水浴加热);常见晶体、非晶体;熔点、凝固点;图象
汽化——蒸发;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沸腾实验装置;蒸发和沸腾的联系、区别(都是汽化;剧烈程度、发生条件等);酒精灯的使用(可参照化学相关内容)
液化——两种途径(降温一定可使气体液化;压缩可能使气体液化)
升华和凝华——实例
3.物态变化中的热量传递
吸热——固→液→气(即使温度不变也有热量的传递);放热——气→液→固
4.其他
现象解释——例:P3图0-3、纸锅烧水、“白气”和玻璃上的水珠(液化)、霜、露、晾衣服(蒸发和升华)、樟脑等;电冰箱原理;物态变化中的热量计算;注意名词的写法(汽、气;溶、融、熔;化、华;凝)以及字母(t和T;℃和K)
第四章 电路
1.摩擦起电 两种电荷
静电——电荷种类的判断;验电器结构(P45图);电量(单位:库仑C)
物质微观结构——原子结构(可与化学中原子概念对照);摩擦起电原因(核外电子的转移)
2.电路相应概念
电流(及方向:正电荷移动方向);电源;导体、绝缘体;串联、并联;电路中的自由电荷及运动方向;电路图;通路、断路及短路;常见电路(楼道电路;电冰箱电路:第一册P60图4-18)
等效电路的判断——先去除电流表/电压表(电流表:短路;电压表:断路)再做判断
1.各个物理量(I、U、R、P)的定义、单位(单位符号)及含义、换算
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方法(量程及量程的选择、串并联、正负极、能否直接接电源两端)及其构造
2.电阻的测量(基本方法及变化);影响电阻的因素;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及使用(P94图7-7);变阻箱的使用及读数(P95图7-9、7-10;电位器);滑动变阻器的变形(如P101图7-19)
3.欧姆定律及变形(注意物理意义)
4.串并联电流、电压、电阻公式(注意条件。如串联时功率和电阻成正比,并联时成反比;焦耳定律求功率只适用于纯电阻电路,求热量时适用于一切电路)
常用结论(各比例式;当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变化时,电路中各物理量的变化情况-注意推导顺序)
5.电功——W=UIt=UQ;电能表及利用电能表测功率(P130);
电器铭牌;电冰箱工作时间系数(P130)
6.电学计算——①画等效电路图(几个状态画几个图);②按串联、并联找等量关系和比例关系;③求解(注意电流、电压、电功率均应取同一状态下的值)

㈤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公式 全部

速度:V(m/S) v= S:路程/t:时间

重力G (N) G=mg( m:质量; g:9.8N/kg或者10N/kg )

密度:ρ (kg/m3) ρ= m/v (m:质量; V:体积 )

合力:F合 (N) 方向相同:F合=F1+F2 ; 方向相反:F合=F1—F2 方向相反时,F1>F2

浮力:F浮 (N) F浮=G物—G视 (G视:物体在液体的重力 )

浮力:F浮 (N) F浮=G物 (此公式只适用 物体漂浮或悬浮 )

浮力:F浮 (N) F浮=G排=m排g=ρ液gV排 (G排:排开液体的重力 ;m排:排开液体的质量 ;ρ液:液体的密度 ; V排:排开液体的体积 (即浸入液体中的体积) )

杠杆的平衡条件: F1L1= F2L2 ( F1:动力 ;L1:动力臂;F2:阻力; L2:阻力臂 )

定滑轮: F=G物 S=h (F:绳子自由端受到的拉力; G物:物体的重力; S: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 h:物体升高的距离)

动滑轮: F= (G物+G轮)/2 S=2 h (G物:物体的重力; G轮:动滑轮的重力)

滑轮组: F= (G物+G轮) S=n h (n:通过动滑轮绳子的段数)

机械功:W (J) W=Fs (F:力; s: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

有用功:W有 =G物h

总功:W总 W总=Fs 适用滑轮组竖直放置时

机械效率: η=W有/W总 ×100%

功率:P (w) P= w/t (W:功; t:时间)

压强p (Pa) P= F/s (F:压力; S:受力面积)

液体压强:p (Pa) P=ρgh (ρ:液体的密度; h:深度【从液面到所求点的竖直距离】 )

热量:Q (J) Q=cm△t (c:物质的比热容; m:质量 ;△t:温度的变化值 )

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Q(J) Q=mq (m:质量; q:热值)

常用的物理公式与重要知识点

串联电路 电流I(A) I=I1=I2=…… 电流处处相等
串联电路 电压U(V) U=U1+U2+…… 串联电路起分压作用
串联电路 电阻R(Ω) R=R1+R2+……
并联电路 电流I(A) I=I1+I2+…… 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分流)
并联电路 电压U(V) U=U1=U2=……
并联电路 电阻R(Ω)1/R =1/R1 +1/R2 +……

欧姆定律: I= U/R

电路中的电流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

电流定义式 I= Q/t (Q:电荷量(库仑);t:时间(S) )

电功:W (J) W=UIt=Pt (U:电压; I:电流; t:时间; P:电功率 )

电功率: P=UI=I2R=U2/R (U:电压; I:电流; R:电阻 )

电磁波波速与波 长、频率的关系: C=λν (C:波速(电磁波的波速是不变的,等于3×108m/s); λ:波长; ν:频率 )

需要记住的几个数值:
a.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40m/s b光在真空或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108m/s
c.水的密度:1.0×103kg/m3 d.水的比热容:4.2×103J/(kg•℃)
e.一节干电池的电压:1.5V f.家庭电路的电压:220V
g.安全电压:不高于36V

㈥ 八年级物理上 有哪几章

共六章:
第一章:走进实验室
第二章:运动与能量
第三章:声
第四章:在光的世界里
第五章:物态变化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
教育科学出版社)(北京)

㈦ 八年级上物理所有概念

第一章声现象

1、科学探究的要素:

⑴发现并提出问题⑵做出假设和猜想⑶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⑷通过观察等途径来收集证据⑸评价⑹得出结论或提出新的问题⑺交流与合作

2、声音产生的原因、声源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3、声音传播的条件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4、声速、声波、声能

声音在空气中转播的速度为340米/秒(15℃),声音是一种波,它具有能量

5、声音的特征(三要素)

⑴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响度同振幅有关。(振动的幅度)

⑵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同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快,音调高。频率是指声源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Hz)

⑶音色(音品):声音的品质;不同的音色有不同的波形。

6、乐音和噪声

⑴乐音:通常指那些动听的,令人愉快的声音,它的波形是有规律的。

⑵噪声:通常指那些难听的,令人厌烦的声音,它的波形是杂乱无章的。

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都是属于噪声。

7、减弱噪声的途径:

在声源产生处,在声音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使噪声减弱。

8、人耳听不见的声音

⑴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

⑵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⑶可听见的频率范围:20Hz-20000Hz。

9、超声波的特点:

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

10、超声波的应用:

⑴制成声纳⑵B超⑶超声波速度测定器⑷超声波清洗器⑸超声波焊接器

11、次声波的特点和监控

⑴特点:传得远,容易绕过障碍物、无空不入

⑵监控得目的:避免它的危害,将它作为预报地震、台风的依据,作为监测核爆炸的手段。

第二章物态变化

1、温度计的制造原理:

测温物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性质

2、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①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最小分度值;②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量的物体充分接触;③当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仍须和被测量的物体接触;④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3、摄示度(℃)的规定方法:

以通常情况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作为0度;

以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腾是的温度作为100度;

在0度到100度之间等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就是1摄示度(瑞典的摄而修斯首先规定)

4、“热岛效应”形成的原因

在城市的生产和生活中,燃烧大量的燃料,排放大量的热,以水泥、沥青为主的路面和建筑物有教强的吸收太阳辐射能的本领;城市中水面小,地面的含水量小,致使水的蒸发少,加之空气流通不畅,城市中的热不能及时的传播出去等。

5、汽化的定义、条件、方式

1、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条件;吸热。方式: ①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②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6、沸点及沸点的变化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液体的沸点随着气压的增大而升高

7、液化的定义、条件、方法

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条件是放热。

方法有:(1)降温(2)压缩体积

8、熔化和凝固的定义、条件

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条件是吸热。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条件是放热。

9、晶体和非晶体熔化的区别:

①晶体有熔点(熔点:是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非晶体没有熔点;

②晶体熔化时的温度不变,非晶体边熔化边温度升高

10、升华和凝华

①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升华需要吸热;

②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凝华需要放热。

11、物态变化的定义、类型、条件

物质从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称为物态变化。类型有: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物态变化的过程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第三章 光 现 象

1、光源的定义及类型

自身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光源分类: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2、光的色散实验

用三棱镜把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叫光的色散,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第一个做色散实验。

3、光的三原色(三基色),颜料的三原色

红、绿、蓝是光的三原色;红、黄、蓝是颜料的三原色

4、透明体和不透明体颜色的决定

透明体的颜色是由透过它的色光决定的;不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5、色光和颜料混合后的颜色

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成白光;红、黄、蓝三种颜料混合成黑色。

色光混合和颜料的混合成的颜色是不一样的。

6、红外线的定义和特点

太阳光中色散区域红光外侧的不可见光叫红外线。

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太阳的热主要就是以红外线的形式传到地球上的 。

7、红外线的应用;

红外线探测器、红外线照相机、响尾蛇利用红外线捕食、红外线夜视仪。

8紫外线的特点和应用:

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它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应用:紫外灯灭菌、验钞机验钞。

9、光的直线传播,光速

⑴、 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沿直线传播

⑵、 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是3×108米/秒。

⑶、 小孔成像、影的形成、日食、月食可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

10、平面镜成像特点:

一、平面镜成像是同大、正立、左右相反的虚象

二、像和物的连线同镜面垂直

三、像和物的大小相等。

11、光的发射定律;光发射时,反射光线位于入射光线和法线所确定的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12、光的反射类型:

镜面反射:入射光线平行,反射光线也平行,物体表面光滑。

漫反射:入射光线平行,反射光线不平行,物体表面粗糙不平。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第四章 透镜及其应用

1、别透镜的方法:

①、用手摸:中间厚边缘薄是凸透镜。

②、用眼看:能使字放大是凸透镜。缩小的是凹透镜。

③、用光照、能使平行光会聚一点的是凸透镜。

2、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

①、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②、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3、焦点、焦距

焦点:平行光通过凸透镜 在主光轴上会聚一点叫焦点(F)

焦距:透镜的中心(光心)到焦点的距离叫焦距。(f)

焦距可用平行光聚焦法测量。

4、物距: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叫物距。(u)像距:像到透镜的距离。(v)

5、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物距

u
像的性质
应用

举例

像距v
大、小
正、倒
虚、实
同异侧

U>2f
f<v<2f




照相机

U=2f
v=2f
同大





f<u<2f
v>2f




投影仪、幻灯机

U=f

不能成像

U<f
物象同侧




放大镜

6、凸透镜成像的变化规律

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也增大。

7、凸透镜成像的其它内容

①、实象和物体的最近距离是4f

②、F点是成实象和虚象的分界点

③、2F点是成放大像和缩小像的分界点

8、照相机和眼睛的相同点

①、所成像都是倒立缩小的实象

②、眼镜的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

③、眼镜的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胶片

9、视力的缺陷及矫正

①、近视眼: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之前,用凹透镜来矫正

②、远视眼(老花眼):近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之后,用凸透镜制成远视眼镜来矫正,远视眼镜的作用是使像相当于晶状体向前移,它能使光会聚,使近处的物体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

10、望远镜的发展历史

伽利略望远镜

开普勒望远镜

射电望远镜

哈勃空间望远镜

11、望远镜的组成:

伽利略望远镜 :物镜,凸透镜;目镜,凹透镜;

开普勒望远镜:物镜,凸透镜,焦距长;目镜,凸透镜,焦距短;

12、显微镜

①、作用:可以帮助我们用看清肉眼看不见的细小物体

②、结构:物镜,凸透镜,焦距短;目镜,凸透镜,焦距长;

13、远视眼睛焦距和度数的关系:D=1/f×100 D:度数 f:焦距,单位是米。

14、光的折射定律:当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或者水时,折射光线偏向法线方向;当光从玻璃或者水斜射入空气时,折射光线偏离法线方向。当光垂直射入玻璃或者水中时,光的传播方向不变,(三线一面) 。

15、光的介质

能够传播光的物质,例如:水、玻璃、真空、空气

第五章 物质的运动

1 长度的国际单位 常用单位和单位换算

①国际单位是 米(m)

②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

③1km=103 m 1m=10dm 1dm=10cm 1cm=10mm 1 mm=103 um 1um=1 03nm

2 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和使用注意点

基本工具是刻度尺

使用注意:

a用刻度尺有刻度的一边紧靠被测物体,放正尺的位置

b零刻度与被测物体的一端对齐,视线与尺面垂直

c 测量物体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出数字和单位

3 速度的定义 意义

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通过的路程叫速度。它反映了物体运动的快慢

4 速度的公式和单位

v=s/t

国际单位:米/秒 常用单位:千米/小时

1 m/s=3.6km/h

5匀速直线运动:

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6 平均速度

意义:它反映变速运动的快慢

测量:用皮尺和秒表

计算: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7机械运动

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如位置不变就是静止

8参照物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用来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的另一个物体

由于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判断的结果也不同,所以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

㈧ 八年级上物理人教版什么练习册最好

《倍速学习法》题目比较简单一点,适合初步的掌握和练习。
《典中点》难度相当来说大一的,如果基础不错可以用这本。
<五年中考三年>一般在复习时候要用,但是题目都很好,很有代表性,如果成绩上游就可以用这本书。

㈨ 物理八年级上册的所有定义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物体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就停止。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V固 > V液 > V气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前者不能治愈,后者可以治愈。
3.骨传导:声音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4.双耳效应
三、声音的特性
1.音调: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可闻声:频率在20~20000Hz之间。
次 声:频率低于20Hz。
超 声:频率高于20000Hz。
长的空气柱产生低音,短的空气柱产生高音。
2.响度:指声音的强弱(大小)。声音的响度与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产生的响度越大。
3.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人们根据音色能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振动发出的声音。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2.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听觉下限)为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和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3.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五、声的利用
1.声可传递信息的例子:a.用声呐技术探测海底的深度。
b.判断雷声有多远。 c.医生用超声波检查身体。
回声定位――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超声波,这些声波碰到墙壁或昆虫时会反射回来,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蝙蝠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
2.声可传递能量的例子: a.工人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
b.外科医生用超声波把结石击成细小的粉末。
第二章 光现象
一、光的传播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的直线传播 ①激光准直。 ②日食月食的形成 ③射击时瞄准目标。
④小孔成像。⑤影子的形成。 ⑥排纵队看齐。
3.光速: C = 3×108m/s = 3×105km/s
与声速相反,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 v气>v液>v固

二、光的反射
1.反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即: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每条光线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三、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特点:等大,等距,垂直,虚像。即:
①像、物大小相等。
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④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
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律。
2.凸面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凹面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
四、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空气中角大。即:
⑴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⑵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速度越大,光线在里面与法线的夹角越大。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大,光线在里面的夹角最大。
ɑ气体>ɑ液体>ɑ固体
2.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五、光的色散
1.色散:一束太阳光通过玻璃三棱镜后,被分解成七种色光的现象。
2.透明的物体只透过与它颜色相同的色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
不透明的物体只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色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
3.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等比例混合后为白色光。
颜料的三原色:品红,黄,青。等比例混合后为黑色。
六、看不见的光
1.红外线热作用强,穿透云雾的能力强,可以用来烘烤、遥控、拍照等。
红外线辐射到物体上,可使被照的物体发热; 一般物体都会向外辐射红外线,物体温度越高,辐射红外线的本领越强。
红外线夜视仪是根据夜间人的体温比周围草木或建筑物的温度高,人体辐射的红外线比它们强的原理制成的。

3. 紫外线化学作用强,可用来杀菌,促进骨骼生长,应用它的荧光效应还可以进行防伪。
太阳光是天然紫外线的重要来源.适当的紫外线照射有助于合成维生素D,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有害。
阳光中的紫外线大部分被大气层上部的臭氧层吸收,不能到达地面。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
一、透镜
1.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2.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会聚在焦点。
3.凸透镜焦距越短,会聚作用越强。
同种材料制成的凸透镜,表面越凸,焦距越短。
4.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二、生活中的透镜
凸透镜成实像时,物体和实像分别位于凸透镜的两侧;凸透镜成虚像时,物体和虚像分别位于凸透镜的同侧。

三、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
一倍焦距分虚实,两倍焦距分大小,实倒虚正。
物距等于像距( u = v = 2f ),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照相机:物距大于像距( u > 2f ,f < v < 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投影仪:物距小于像距( f< u < 2f ,v > 2f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 u < f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四、眼睛和眼镜
1.近视眼产生的原因是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使像成在视网膜的前面。因此应该利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的特点,在眼睛前面放一个凹透镜,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2.远视眼产生的原因是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来自远处一点的光还没有会聚成一点就达到视网膜了。因此,应该利用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的特点,在眼睛前面放一个凸透镜,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目镜的作用是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经过这两次放大作用,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小物体了。
2.望远镜:有一种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望远镜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一(缩小的)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
物体对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不仅和物体本身的大小有关,还和物体到眼睛的距离有关。

第四章物态变化
一、温度计
1.常用单位是摄氏度(℃):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为100摄氏度,它们之间有100个等份,每个等份代表1摄氏度。
2.热力学温度与常用温度的换算关系T=t+273.15 K
3.家庭和实验室里常用的温度计原理: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4.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的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液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
使用时:①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②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③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熔化和凝固 (熔化吸热 凝固放热)
1.熔化: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各种金属。
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
晶体熔化时的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2.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晶体凝固时的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
3.晶体物质在熔化或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物质在熔化或凝固过程中温度发生改变。
同种晶体的熔点与凝固点相同。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三、汽化和液化 (汽化吸热 液化放热)
1.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的形式。它们都需要吸热。
①沸腾:在一定温度下(达到沸点),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
②蒸发:在任何温度下,只发生在液体表面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
⑴液体温度的高低;⑵液体表面积的大小;⑶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蒸发的作用:蒸发吸热致冷
2.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液化有两种方法:⑴降低温度;⑵压缩体积。
液化的好处:体积缩小,便于储存和运输。
四、升华和凝华 (升华吸热 凝华放热)
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
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第五章 电流和电路
一、电荷
1.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荷)。
2.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
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验电器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5.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组成的。
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电子绕核运动。
6.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单位:库仑(C)
元电荷 1e=1.6×10-19C
7.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所有电子总共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也就是原子对外不显带电的性质。
8.导体:善于导电的物体。常见材料: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
绝缘体: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常见材料: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
二、电流和电路
1.电流的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电流方向的规定: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当电路闭合时,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正极经过用电器流向负极。
3.电路的组成:①电源:提供电能 ②用电器:消耗电能
③导线:输送电能 ④开 关:控制电路的通断
4.三种电路:
①通路:接通的电路。 ②开路:断开的电路。
③短路:电源两端或用电器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起来。
三、串联和并联
1.串联电路的特点:
①电流只有一条路径。
②各个元件之间相互影响。
③开关能控制整个电路的电流通断,其控制作用与它所处的位置无关。
2.并联电路的特点:
①电流有两条或两条以上路径。
②各元件之间互不影响。
③开关的控制作用取决于它所处的位置。干路的开关控制整个电路的电流通断;支路开关只能控制本支路电流的通断。

四、电流的强弱
1. 1A=103mA 1mA=103μA
2.测量方法:
一读数时应做到“两看清”即看清接线柱上标的量程,看清每大格电流值和每小格电流值。
二使用时规则:两要、两不
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
②电流要从电流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反偏。
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最大量程。
④绝对不允许不经用电器直接把电流表连到电源两极上。

五、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1.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 (与电路中各用电器大小无关)
I=I1=I2
2.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I=I1+I2
当各支路用电器大小相等时 I1=I2
当各支路用电器大小不等时 I1≠I2

热点内容
学美术赚钱 发布:2025-05-22 22:37:49 浏览:740
n97多少钱 发布:2025-05-22 20:56:55 浏览:451
大学数学的题 发布:2025-05-22 20:37:43 浏览:333
金聪老师 发布:2025-05-22 19:44:09 浏览:902
曹冰老师 发布:2025-05-22 19:03:11 浏览:143
上海五年级数学试卷 发布:2025-05-22 18:44:58 浏览:493
生物质锅炉厂 发布:2025-05-22 15:57:39 浏览:807
杨氏太极拳老六路教学 发布:2025-05-22 15:03:32 浏览:933
佐川美术馆 发布:2025-05-22 13:59:32 浏览:891
2017贵州语文高考 发布:2025-05-22 13:37:29 浏览: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