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历史
漳州有历史文化古迹:
【芝山】
原名登高山。在福建漳州市西北。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因山上长紫芝,改称紫芝山,简称芝山。从天宝山起,有十二峰峦起伏,逶迤至此峻拔高耸,为漳州主峰。自唐以来,梵宇称盛,开元、净众、法济诸寺先后兴建。因年久荒废,仅存甘露、威镇、日华三亭。甘露亭,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天降甘露,知府孙裕乃建。威镇亭,与郡南威镇阁相望,乃以威镇名亭。始建于明弘治间,嘉靖十九年同知谢纮重建,至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郡守魏荔彤重建,改名万寿纪恩亭。日华亭,明崇祯间建,以旭日初升,丹曦满亭,故名。
【仰文楼】
在福建漳州市中山公园内。原是唐宋以来漳州府后楼,至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知府魏荔彤改建为仰文楼。1932年4月,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后,在此成立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对扩大工农武装,巩固闽南革命根据地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陈元光墓】
在福建漳州市浦南乡石鼓山。陈元光(657—711)字廷钜,号龙湖,河南光州固始人。父陈政在绥安县辖地云霄(现为县)戍边战死。陈元光接替父职,平息绥安之乱。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陈上《请建州县表》,建置漳州郡,首任刺史。在任厉行法治,重垦荒,兴水利,使漳州日臻繁荣。唐景云二年(711年)十一月,陈死于征战中,就地安葬于绥安溪大峙原,贞元二年(786年)移葬今址。墓碑题“唐开漳陈将军墓”,墓前原有石牌坊,已圮,现存石羊、石虎及华表柱各一对,附近五叠石上镌刻有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漳浦蔡世远侍郎撰写的修墓记。
【南山寺】
在福建漳州市南郊。系闽南著名佛寺。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历代重修,现存建筑为清光绪重修。寺宇宽旷,气象雄伟,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和藏经殿。大雄宝殿内奉金身坐佛三尊,殿右挂一大铜钟,系元代延柏年间铸造,直径1.15米,高1.84米,重1,300余斤。藏经殿建于右侧坡上,收藏《三藏经论》及血书《华严经》等珍贵文物。殿中龛内有玉佛一尊,用纯白大理石雕成。殿左廊旁有净业堂,堂中有天然巨石雕成弥陀佛像,高5米亲,为唐代大型造像。1930—1931年间,陶铸担任闽南特委书记时,曾在此领导闽南革向活动。解放后陶铸重返漳州,曾赋诗云:“南山古寺规模在,含笑依然花满枝,鬓白重来千百感,江山妩媚故人稀。”
【嘉济庙碑】
在福建漳州市青年路旧嘉济庙中。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立,郡人林釬撰文,邑人李宓书。碑阔127厘米,高148.5厘米,字作中楷,书法精妙,乃李宓中年所作。李宓字羲民,布衣,工诸体书,为当时名书法家董其昌所欣赏。董尝具书市请书,自叹不及。漳州现存李书碑版,惟三平、嘉济二碑,而嘉济碑石质尤佳,且保护完好。此碑拓本流传甚广,为闽南金石刻巨擘。
【漳州文庙碑刻】
在福建漳州市文庙内。碑刻颇多,元延祐,明洪武、成化、万历等碑记,均已毁。今存者有二:一为清康熙八年(1669年)修建碑,郡人宗人府丞唐朝彝撰文,西宁道戴玑书丹;一系1924年“重修漳州学宫碑”,康有为撰并书,碑高184厘米,阔78厘米,青石,字大径寸。康有为书法渊源北魏,写此碑时年已古稀,然工力深纯,笔气雄健,拓本及真迹影印本,均为人重视。
⑵ 漳州市有什么历史文化
文化 美食 交通 购物 住宿 地理 地图 电子地图 天气
漳州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历史文化名城。据考证,早在1万年以前就有先民在这里生息,周划为七闽地,秦属闽中郡,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始建州冶于漳江之畔(今云霄境内),故名漳州。
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漳州治移到李澳川(今漳浦县城),到贞元二年(公元786年),又迁往龙溪(今漳州芗城区),改称漳州郡。元代改称漳州路,明清两代称漳州府。民国初年并为汀漳龙道,1934年改为福建省第五行政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福建省第六行政区,又叫龙溪专区。1969年改为龙溪地区。1985年7月实行“地改市、市管县”行政体制,原来的龙溪地区改为漳州市。
漳州文化古迹悠久璀璨,人文资源独树一帜。有“闽南第一碑林”省级风景名胜区云洞岩,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漳州明清牌坊、漳州文庙,中国十大名桥之一江东桥,“世界建筑奇观”漳州土楼等;闽南文化内涵丰富,民间艺术多姿多彩:有被誉为“海峡两岸戏曲姐妹花”的芗剧,饮誉海内外的布袋木偶戏,及木偶雕刻艺术、水仙花雕刻艺术、民间剪纸艺术等。
漳州名人荟萃,文化昌盛。历史上除了开辟漳州的将领陈政、陈元光,丁儒外,还出现了高登、陈淳、林偕春、黄道周、张燮、唐朝彝、蓝鼎元、庄亨阳、蔡新等一大批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史学家、数学家和地理学家。清初出现了以谢琯樵、沈古松、汪志周为代表的“诏安画派”。现代诏安画家较著名的有“三沈”:沈福文、沈柔坚、沈耀初。近代著名的文学家则有林语堂、杨骚、许地山。有誉满海内外,多次出国献艺的布袋木偶戏、芗剧、潮剧。
⑶ 漳州有几年的历史
漳州历史悠久,相传远古时代便有太武夫人在此拓土而居。从发现的旧石器看,早在4至8万年之前就有先民在这里生息。现全市已发现古文化遗址292处、古窑址22处,其中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4处(约5000年左右),商周至西汉时期文化遗址3处(约3500年至4000年左右),商周至西汉时期文化遗址1处,岩画30多处。
漳州战国属越。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中国后,又于公元前214年统一百越,建立了桂林、象郡、南海和闽中郡。今漳州地区梁山山脉以北属闽中郡,梁山山脉以南归南海郡。秦汉时在闽粤通道的盘陀岭设有关口蒲葵关。东晋义熙九年(413)在今漳州境域内梁山下建置了绥安县;一说梁天监(502-519)年间在荆城(今靖城)又置兰水县,待考;梁大同六年(540)在九龙江畔建置龙溪县;不久因人口稀少,撤销。隋开皇十二年(592),并绥安、兰水入龙溪县。不久龙溪县撤销并入南安县,不久南安县也撤销,直到100多年的唐朝中期漳州一带才再设县:唐垂拱二年(686)正式建州置郡。
唐高宗总章(668-760年)年间,闽粤一带少数民族常连结一起反抗唐王朝。至仪凤(676-679年)年间,高宗诏令玉铃卫翌府左郎将归德将军陈政,率兵南下闽粤交界一带平乱,出镇龙溪县南境故绥安地,并统领岭南行军征战。因陈政早年曾随唐太宗征临汾、上党,饮马于清漳河畔,当他入闽后,屯兵中营西林(今云霄县境内)江边时,便借旧喻新以激励士气。平定了闽粤交界处后,因将士思念北方故土,改溪名为漳江,漳江本来是今河北、山西南部一河流,在云霄县的漳水之北且耕且,遂改名西林溪为“漳江”。陈政死后,其子陈元光继承父志,最终平乱,并“开屯于漳水之北”。
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十二月九日(据《旧唐书》),唐朝廷允准陈元光之请,在泉(当时泉州为今天的福州,唐嗣圣元年(684年)析泉州(治所在今福州)之南安、莆田、龙溪置武荣州,治南安县(福建南安市丰州镇)。不久,武荣州废入泉州(今天的福州)潮间、潮二州之间设置一州,析龙溪县南部置漳州,辖漳浦(设于绥安故地)、怀恩2县,陈元光为漳州第一任刺史。州治最初设在今云霄县的西林,西林傍漳江而立,陈元光建州时又为州治,便命州名为漳州。开元四年(公元716年)漳州治移到李澳川(今漳浦县城),到贞元二年(公元786年),又迁往龙溪(今漳州芗城区),改称漳州郡。始初漳州(仅辖现今漳州南部一带)区域并不大,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怀恩并入漳浦县,划泉州的龙溪县给漳州;于大历十二年(777年)又划汀州的龙岩县来属。天宝元年(742)改名漳浦郡;干元元年(758)复名漳州。南唐保大四年(946),董思安任漳州刺史时,因父名章,与“漳”同音,为避讳,改漳州为南州;至宋乾德四年(966),南州始复名漳州。元代改称漳州路,明清两代称漳州府。清朝前期到中华民国前期设汀漳龙道,管辖汀州府之县、漳州府之县,龙岩州等。1934年,改为福建省第五行政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福建省第六行政区,又叫龙溪专区;1969年改为龙溪地区。1985年7月实行"地改市、市管县"行政体制,原来的龙溪地区改为漳州市。
漳州建置后,沿革多变,管辖范围和县份不一。唐大历十二年(777)漳州辖龙溪、漳浦、龙岩3县;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加增长泰县;元至治元年(1321)增设南胜县(后改为南靖县);明成化七年(1471)增加漳平县;明正德十二年(1517)析出平和县;明嘉靖九年(1530)置诏安县;明隆庆元年(1567)析龙溪、漳浦县地置海澄县,划龙岩、大田、永安部分县地设宁洋县,漳州府范围达到十个县。清雍正十二年(1734)龙岩从漳州分出升为直隶州,并析漳平、宁洋2县属之。民国以后,从漳浦分出了云霄县,划漳浦和诏安的一部分建置东山县,复从龙溪县分出了华安县,这时管辖又增加为十个县了。1949年9月19日,漳州解放;1951年6月1日,在龙溪县行政专员公署所在地建立了漳州市;1960年春,龙溪县与海澄县合并为龙海县;1985年6月,地市合并改称漳州市,原漳州市建制改为芗城区;1993年6月,龙海撤县建市(县级市);1997年1月,龙海市、芗城区各划出一部分辖区成立龙文区。漳州市遂辖八县一市二区,即漳浦、云霄、东山、诏安、平和、南靖、华安、长泰县和龙海市、芗城区、龙文区。
⑷ 漳州的历史人物
陈政、陈元光、丁儒、高登、陈淳、林偕春、黄道周、张燮、唐朝彝、蓝鼎元、庄亨阳、蔡新、谢琯樵、沈古松、汪志周、沈福文、沈柔坚、沈耀初、林语堂、杨骚、许地山、潘振承…… 林语堂(1895.10.10-1976.3.26)福建龙溪(现福建漳州)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笔名毛驴、宰予、岂青等,中国现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早年留学国外,回国后在北京大学等著名大学任教,1966年定居台湾,一生著述颇丰。
许地山(1893~1941),现代作家、学者。名赞堃,字地山,出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庭。小时候父亲曾以落花生作比喻教育子女,给许地山留下了深刻印象.1921年许地山开始创作时,就以落华生作为自己的笔名(在古文中,“华”同“花”),勉励自己要做一个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
蔡新(1707~1799年),字次明,号葛山,别号缉斋,漳浦下布(今大南坂下楼村林西墘)人,建府第在县城准提室巷内。
⑸ 漳州的历史是什么
漳州具有悠久的历史。唐武后垂拱(685-688年)以前,这个地方还没有建制。秦汉时只在闽粤通道的盘陀岭设蒲葵关;晋代初年在梁山下建绥安县;梁天监(502-519年)年间在荆城(今靖城)建兰水县;梁大同六年(公元504年)在九龙江畔建置龙溪县;隋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并绥安,兰水入龙溪县。
唐高宗总章(668-760年)年间,闽粤一带少数民族常连结一起反抗唐王朝。至仪凤(676-679年)年间,高宗诏令玉铃卫翌府左郎将归德将军陈政,率府兵二千多入闽,并统领岭南行军奋力征战。陈政死后,其子陈元光继承父志,率领其众,平定了闽粤边境,在云霄县的漳水之北且耕且。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陈元光经奏准在泉、潮二州之间设置一州,州治最初设在云霄县的西林,因旁有一水叫"漳江",所以叫"漳州"。同时,在绥安故地设置漳浦县。开元四年(公元716年)漳州治移到李澳川(今漳浦县城),到贞元二年(公元786年),又迁往龙溪(今漳州芗城区),改称漳州郡。元代改称漳州路,明清两代称漳州府;民国初年并为汀漳龙道;1934年改为福建省第五行政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福建省第六行政区,又叫龙溪专区;1969年改为龙溪地区。1985年7月实行"地改市、市管县"行政体制,原来的龙溪地区改为漳州市。
漳州建置后,沿革多变,管辖范围和县份不一。唐垂拱时,分出泉州所辖龙溪县一部分隶漳州,分置漳浦和怀恩两县;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废怀恩县,割龙溪县来属;宋乾德(963-968年)时,领县除龙溪、漳浦外,还有龙岩、长泰,共四县;元时增设南胜县(后改为南靖县);明成化(1465-1487年)年间,增加漳平县;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析出平和县;嘉靖九年(公元1734年)龙岩分出升为直隶州,并管辖漳平、宁洋两个县,漳州府范围剩下七个县。民国以后,从漳浦分出了云霄县,划漳浦和诏安的一部分建置东山县,复从龙溪县分出了华安县,这时管辖又增加为十个县了。1949年9月19日,漳州解放。1951年6月1日,在行政专员公署所在地建立了漳州市;1960年春,龙溪县与海澄县合并为龙海县;1985年6月,地市合并改称漳州市,原漳州市建制改为芗城区。1993年6月,龙海撤县建市(县级市);1997年1月,龙海市、芗城区各划出一部分辖区成立龙文区。漳州市遂辖八县一市二区,即漳浦、云霄、东山、诏安、平和、南靖、华安、长泰县和龙海市、芗城区、龙文区。
⑹ 漳州至今有多少年历史
漳州具有悠久的历史。唐武后垂拱(685-688年)以前,这个地方还没有建制。秦汉时只在闽粤通道的盘陀岭设蒲葵关;晋代初年在梁山下建绥安县;梁天监(502-519年)年间在荆城(今靖城)建兰水县;梁大同六年(公元504年)在九龙江畔建置龙溪县;隋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并绥安,兰水入龙溪县。
唐高宗总章(668-760年)年间,闽粤一带少数民族常连结一起反抗唐王朝。至仪凤(676-679年)年间,高宗诏令玉铃卫翌府左郎将归德将军陈政,率府兵二千多入闽,并统领岭南行军奋力征战。陈政死后,其子陈元光继承父志,率领其众,平定了闽粤边境,在云霄县的漳水之北且耕且。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陈元光经奏准在泉、潮二州之间设置一州,州治最初设在云霄县的西林,因旁有一水叫"漳江",所以叫"漳州"。同时,在绥安故地设置漳浦县。开元四年(公元716年)漳州治移到李澳川(今漳浦县城),到贞元二年(公元786年),又迁往龙溪(今漳州芗城区),改称漳州郡。元代改称漳州路,明清两代称漳州府;民国初年并为汀漳龙道;1934年改为福建省第五行政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福建省第六行政区,又叫龙溪专区;1969年改为龙溪地区。1985年7月实行"地改市、市管县"行政体制,原来的龙溪地区改为漳州市,邮政编码: 363000,电话区号: 0596。
漳州建置后,沿革多变,管辖范围和县份不一。唐垂拱时,分出泉州所辖龙溪县一部分隶漳州,分置漳浦和怀恩两县;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废怀恩县,割龙溪县来属;宋乾德(963-968年)时,领县除龙溪、漳浦外,还有龙岩、长泰,共四县;元时增设南胜县(后改为南靖县);明成化(1465-1487年)年间,增加漳平县;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析出平和县;嘉靖九年(公元1734年)龙岩分出升为直隶州,并管辖漳平、宁洋两个县,漳州府范围剩下七个县。民国以后,从漳浦分出了云霄县,划漳浦和诏安的一部分建置东山县,复从龙溪县分出了华安县,这时管辖又增加为十个县了。1951年6月1日,在行政专员公署所在地建立了漳州市;1960年春,龙溪县与海澄县合并为龙海市;1985年7月原龙溪地区改为漳州市,原漳州市又改为芗城区。
漳州市位于福建省东南部,地处东经117°-118°、北纬23.8°-25°之间,东濒台湾海峡,与厦门隔海相望,东北与泉州接壤,西北与龙岩相接,西南与广东的汕头毗邻。全市总面积1.2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50万,绝大多数为汉族,也有畲族、高山族等21个少数民族。漳州是著名的侨乡和台湾祖居地,旅居海外的华侨、港澳同胞有70万人,台湾人口中1/3的人祖籍是漳州,是侨、台胞寻根谒祖的府地。
漳州西北多山,东南濒海,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21℃,无霜期330天左右,年平均日照在2000小时以上,年平均降雨量在1500毫米左右,雨量充沛,四季常青,全年皆可旅游。
漳州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历史文化名城。据考证,早在1万年以前就有先民在这里生息,周划为七闽地,秦属闽中郡,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始建州冶于漳江之畔(今云霄境内),故名漳州。唐贞元二年(公元786年)迁至今址。明代曾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1300多年来,沿革多变,管辖地域不一,至1950年,设置福建省人民政府龙溪地区专员公署,1986年改为龙溪地区。1985年6月,地市合并改称漳州市,原漳州市建制改为芗城区。1993年6月,龙海撤县建市(县级市)1997年1月,龙海市、芗城区各划出一部分辖区成立龙文区。漳州市遂辖八县一市二区,即漳浦、云霄、东山、诏安、平和、南靖、华安、长泰县和龙海市、芗城区、龙文区。
⑺ 关于漳州的历史文化.
三个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级,省级风景名胜区。位于平和县文峰镇20平方公里半径内。区主楼内的三平寺,闽南著名的佛教寺院,寺内供奉三开国元勋杨毅坪寺庙中的和尚,他的热情为百姓医治,深得村民们的喜爱,被称为创始人三个层次,唐玄宗给定数量的“广济大师”。三平寺始建于公元845年,有香,在南部地区?港澳,东南亚久负盛名,前来烧香,许愿,还愿香客络绎不绝,尤其是第六个月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10月1日第六,杨毅出生,出家,圆寂的日子,它是人声鼎沸,香烟烟雾,枪声不断。部清现存的庙宇重修,依山而筑,由低到高,门,正殿,祠堂,寺庙,僧人的房间,房子和钟楼,鼓二楼和其他建筑物,结构独特。区有三个平面呈正方形,创办公神像,九龙璧,十二生肖园,假山池塘,枪库,虎爬泉,广济公园,红军会师纪念馆,竹等生态休闲景点,开辟了三个平庙为中心的朝圣之旅,联手红军纪念馆为中心的红色旅游两艘邮轮线。此外,长汹涌的瀑布,曹庙,毛洞等旅游景点正在计划中。一家素食餐厅,排商场鳞次栉比,圣阳别墅区,会给你三个平旅游提供全面的支持服务。风景秀丽的城市,47公里,距漳州。 [67]龚CI鸡足山白礁白礁村龙海市角美镇慈济宫,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部崇拜民用医生,塔蒂(俗称公共道路)涛吴涛(音)开基雕像,福建与台湾之间的区域最有影响力的民间信仰之一。慈济宫是一个1150白礁唐高宗颁诏ARTLED整个房子到三个寺庙宫殿,气势磅礴,蔚为壮观。大厅集中在宋,元,明,清建筑,绘画,雕塑,书法等艺术精华,被称为“台湾紫禁城”。风景秀丽的城市超过40公里从漳州漳浦赵家堡赵家堡,斜体城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俗称赵城。位于漳浦县湖西畲族乡硕下了山,厦汕高速公路交汇处赵家堡高速2公里,是一个南宋王朝王室后裔居住漳浦庵年底。公元1279年,元军攻占的南部的宋王朝,广东崖山,在总理部长鲁阿修福拿着一个9年老皇帝赵兵投海殉国的最后一行,然后驾驶崖山与国王的弟弟赵赵赵匡胤美容第十一代传人,如果王子赵敏创率稿费众家人逃到福州船上岸,遇到飓风,遗弃隐藏姓黄,几经周折后,终于在此居住。洪武年间,人们具有相同的赵姓谴责通婚犯罪,法院给了族谱,洪武赐予复姓。明代,赵十,如果第三代传人赵帆进士,官浙江按察使司副使,部员外郎其他的人员,去实现日本沿海猖獗的痛苦时,回家,然后在1600年(明万历二十八)仿照古都开封宋构思布局,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双向制F和内城。万历四十七年赵凡的儿子赵毅学者和第三,官方文化中书舍人,但也可根据北宋,南宋两个京都,扩建外城的建筑布局和风格,今天开始规模。赵家堡占地135亩,基本平面方形,分内外城,内城高6.2米,周长220米,面积的?4.68英亩的,有主楼“完璧楼”,这意味着“完整璧归赵“的意思,作为一个具体的地板捣三四个平方拟合,呈回字形。外城周长1082米,主体建筑为赵帆大厦,位于城市中心,向北看,四,五绑成的豪宅,建在前面的内部和外部的荷花池,池里面西侧的建筑。 “汴派桥”,宋洋开封的仿古资本,,两个湖泊和潘张择端的“绘画”的木桥,并制成;池建成6东部风格的5 - 海湾主室和在相同的“逻辑清小庭院”“阅读办公室“,池中有一个佛教寺院西侧的一座小山上,聚佛塔,禹碑,”墨池“石线宋代书法家米芾的手迹拓刻,是一个罕见的。 “一次性国王家族传递出数以百计的城堡”,赵家堡填充允许宋,赵氏家族的历史,保留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它是为家庭史研究学院,明,清的军事历史,日本的苦难史,建筑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作为历史学家,建筑专家和学者称为“国宝”,载入“中国旅游景点大辞典”
⑻ 漳州的历史杰出人物有那几个他们的事迹
《漳州百年百杰》
上起中日甲午战争,下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新时代,仿佛看到了甲午战争后,漳籍英豪赖乾、简太狮等在台湾痛歼日本侵略者的传奇故事;看到了辛亥革命前后,追随孙中山的苏眇公等仁人志士的反清倒袁革命壮举;看到了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朱积垒、王占春等英烈抛头颅、洒热血的动人事迹,看到了在八年抗战中苏精诚、李林等英雄儿女在抗日前线英勇献身的民族气节;也看到了建国后谷文昌等党的好干部改变旧山河、建设新漳州的创业篇章;看到了科教战绩领头雁高庆狮、郑绵平等英杰勇攀科学高峰的开拓身影;更看到各行各界才俊及漳籍台胞、侨胞和华人华裔为祖国、为漳州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作出的贡献。其涉及范围涵盖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体育诸领域,为我们提供了追寻漳州百年风云的历史舟楫,也为我们在新的世纪续写辉煌的历史提供了厚重的启示。
展示漳籍先贤奋发风采
我们还欣喜地看到很多敢为人先、奋发有为的漳籍人士,除了大家熟悉的闽南文坛三杰:林语堂、杨骚、许地山外,还有无数铿锵的“第一”:有建国前闽南的第一任地委书记卢叨;带领农民打响八闽第一枪的“平和暴动”总指挥朱积垒;在抗日烽火中心晋冀豫边区开办八路军第一家银行的高捷成;第一位组建“漳州110”的郭韶翔;第一位漳籍菲律宾华裔总统科拉松·阿基诺;第一位新加坡的航运大王林秉祥;第一位在东南亚建立橡胶王国的华侨陈齐贤;香港漳州同乡会第一任会长康良材;开办漳州第一家工厂的早期企业名家孙宗蔡;开辟漳州第一条公路的闽南公路先驱者施大鎏;创立漳州第一个“中国名牌产品”的企业家吴惠天;第一位写出台湾通史的历史学家连横;第一个研究并写下50万字《中国修辞学史》的教授郑子瑜;第一位让五星红旗在世界体坛赛场上冉冉升起的泳坛名将吴传玉;第一个在残奥会上夺取跳高金牌的漳籍选手吴燕聪……
期待龙江儿女继承风范
沿着这些杰出人才的足迹,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漳州发展前进的脚步声。历史是不朽的,百年英杰用激情点燃了昨日辉煌,托起了今天的绚烂。正如漳州市委书记刘可清在《序》里所说的“真诚期望《漳州百年百杰》能有助于全世界人民加深了解漳州,感悟漳州;更有助于龙江儿女激发起强烈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齐心协力,团结拼搏,把漳州建设成为一座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气息相融合的海峡西岸港口大市、工业强市、生态名市。”
⑼ 漳州的来历和传说
漳州具有悠久的历史。唐武后垂拱(685-688年)以前,这个地方还没有建制。秦汉时只在闽粤通道的盘陀岭设蒲葵关;晋代初年在梁山下建绥安县;梁天监(502-519年)年间在荆城(今靖城)建兰水县;梁大同六年(公元504年)在九龙江畔建置龙溪县;隋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并绥安,兰水入龙溪县。
唐高宗总章(668-760年)年间,闽粤一带少数民族常连结一起反抗唐王朝。至仪凤(676-679年)年间,高宗诏令玉铃卫翌府左郎将归德将军陈政,率府兵二千多入闽,并统领岭南行军奋力征战。陈政死后,其子陈元光继承父志,率领其众,平定了闽粤边境,在云霄县的漳水之北且耕且。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陈元光经奏准在泉、潮二州之间设置一州,州治最初设在云霄县的西林,因旁有一水叫"漳江",所以叫"漳州"。同时,在绥安故地设置漳浦县。开元四年(公元716年)漳州治移到李澳川(今漳浦县城),到贞元二年(公元786年),又迁往龙溪(今漳州芗城区),改称漳州郡。元代改称漳州路,明清两代称漳州府;民国初年并为汀漳龙道;1934年改为福建省第五行政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福建省第六行政区,又叫龙溪专区;1969年改为龙溪地区。1985年7月实行"地改市、市管县"行政体制,原来的龙溪地区改为漳州市。
漳州建置后,沿革多变,管辖范围和县份不一。唐垂拱时,分出泉州所辖龙溪县一部分隶漳州,分置漳浦和怀恩两县;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废怀恩县,割龙溪县来属;宋乾德(963-968年)时,领县除龙溪、漳浦外,还有龙岩、长泰,共四县;元时增设南胜县(后改为南靖县);明成化(1465-1487年)年间,增加漳平县;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析出平和县;嘉靖九年(公元1734年)龙岩分出升为直隶州,并管辖漳平、宁洋两个县,漳州府范围剩下七个县。民国以后,从漳浦分出了云霄县,划漳浦和诏安的一部分建置东山县,复从龙溪县分出了华安县,这时管辖又增加为十个县了。1951年6月1日,在行政专员公署所在地建立了漳州市;1960年春,龙溪县与海澄县合并为龙海市;1985年7月原龙溪地区改为漳州市,原漳州市又改为芗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