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战争
1. 中国历史上比较有名的战争
1、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淞沪会战开始于1937年8月13日,是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为了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战,而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的战役。
中日双方共有约100万军队投入战斗,战役本身持续了三个月,日军投入8个师团和2个旅团20万余人,宣布死伤4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最精锐的中央教导总队及八十七师、八十八师及148个师和62个旅80余万人,自己统计死伤30万人。
2、上高战役(上高战役、锦江作战、鄱阳扫荡战、宜春会战)是抗日战争中中方取得全面胜利的一场战役,被军委会参谋总长何应钦称为“抗战以来最精彩的一战”。
1941年3月,驻南昌的34师团大贺茂因友邻第33师团预定要调到华北,要求33师团走前配合自己扫荡周围的中国军主力,却因两个师团严重不配合导致34师团扎进4个中国军的合围圈,是为“上高战役”。中国军队统计击毙日军大佐联队长滨田以下日军15000余人,日军自报伤亡千余人。
3、南京保卫战,又称南京战役,是中国军队在淞沪会战失利后,为保卫首都南京与日本侵略军展开的作战。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2月1日,日军大本营下达“大陆第8号令”,命令华中方面军与海军协同,兵分三路,攻占南京。蒋介石任命唐生智为首都卫戍部队司令长官,部署南京保卫战。因敌我力量对比悬殊,南京各城门先后被日军攻陷,守军节节抵抗,牺牲无数。
12日,唐生智奉蒋介石命令,下达守军撤退令。守军各部因撤退失序,多数滞留城内,被日军大量屠杀,损失惨重。
4、太原会战(1937年9月—11月),是抗战爆发后,中国第2战区部队同日军华北方面军在山西省北部、东部和中部地区进行的大规模的战略性防御战役,为中日双方在华北进行的第一场大规模会战。太原会战主要包括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娘子关战役、太原保卫战等。
太原会战历时2个月,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上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持续时间最长、战绩最显著的一次会战。日军参战总兵力约合4个半师团共14万人,伤亡近3万人。
5、徐州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双方在以江苏省徐州为中心的津浦(天津至浦口)、陇海(宝鸡至连云港)铁路地区进行的一次大规模防御战役,其中以1938年三四月间的台儿庄大战最为著名,因围歼日军一万余人,史称之为台儿庄大捷。
徐州会战对日军给予了巨大的打击,大大迟滞了日军进攻的脚步,为中方部署武汉会战赢得了时间。
2. 历史上有名的战争
1、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向其终极阶段,即帝国主义过渡时产生的广泛的不可调和矛盾、亚洲,非洲。
拉丁美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新旧殖民主义矛盾激化、各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秩序划分不对等的背景下,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
3. 历史上,著名的战争有哪些
长勺之战、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时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韩信的破赵之战(背水一战典故),夷陵之战(鲁陆逊击溃刘备)
4. 历史的战争
战争日期:公元208年七月~公元208年十二月
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一说今嘉鱼东北)一带大败曹操军队,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著名战役。
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作玄武池训练水兵,并对可能动乱的关中地区采取措施,随即于建安十三年七月出兵十多万南征荆州(今为湖北省荆州市),欲一统南北。时孙权已自江东统军攻克夏口(今武汉境),打开了西入荆州的门户,正相机吞并荆、益州(治成都),再向北发展;而依附荆州牧刘表的刘备,“三顾茅庐”得诸葛亮为谋士,以其隆中对策,制定先占荆、益,联合孙权,进图中原的策略,并在樊城大练水陆军。劳师、水土不服、短于水战等弱点,坚定了孙权抗曹决心。孙权不顾主降派张昭等反对,命周瑜、程普为左右督,鲁肃为赞军校尉,率3万精锐水兵,与刘备合军共约5万,溯江水而上,进驻夏口。
曹操乘胜取江陵后,又以刘表大将文聘为江夏太守,仍统本部兵,镇守汉川(今江汉平原)。益州牧刘璋也遣兵给曹操补军,开始向朝廷交纳贡赋。曹操更加骄傲轻敌,不听谋臣贾诩暂缓东下的劝告,送信恐吓孙权,声称要决战吴地。冬,亲统军顺长江水陆并进。
孙刘联军在夏口部署后,溯江迎击曹军,遇于赤壁。曹军步骑面对大江,失去威势,新改编及荆州新附水兵,战斗力差,又逢疾疫流行,以致初战失利,慌忙退向北岸,屯兵乌林(今湖北洪湖境),与联军隔江对峙。
曹操下令将战船相连,减弱了风浪颠簸,利于北方籍兵士上船,欲加紧演练,待机攻战。周瑜鉴于敌众己寡,久持不利,决意寻机速战。部将黄盖针对曹军“连环船”的弱点,建议火攻,得到赞许。黄盖立即遣人送伪降书给曹操,随后带船数十艘出发,前面10艘满载浸油的干柴草,以布遮掩,插上与曹操约定的旗号,并系轻快小艇于船后,顺东南风驶向乌林。接近对岸时,戒备松懈的曹军皆争相观看黄盖来降。此时,黄盖下令点燃柴草,各自换乘小艇退走。火船乘风闯入曹军船阵,顿时一片火海,迅速延及岸边营屯。联军乘势攻击,曹军伤亡惨重。曹操深知已不能挽回败局,下令烧余船,引军退走。
联军水陆并进,追击曹军。曹操引军离开江岸,取捷径往江陵,经华容道(今潜江南)遇泥泞,垫草过骑,得以脱逃。曹操留曹仁守江陵,满宠屯当阳,自还北方。 周瑜等与曹仁隔江对峙,并遣甘宁攻夷陵(今宜昌境)。曹仁分兵围甘宁。周瑜率军往救,大破曹军,后还军渡江屯北岸,继续与曹仁对峙。刘备自江陵回师夏口后,溯汉水欲迂回曹仁后方。曹仁自知再难相持,次年被迫撤退。
赤壁大战后,刘备乘胜取得武陵、长沙、桂阳、零陵等四郡,次年又任荆州牧,奠定了壮大发展、进据益州的基础。曹操吸取失败教训,大兴水军,进控江淮,与孙权对峙。孙权为抗曹,继续与刘备联盟,任其在荆州发展。三国鼎立格局逐渐形成。
赤壁之战,曹操自负轻敌,指挥失误,加之水军不强,终致战败。孙权、刘备在强敌面前,冷静分析形势,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5. 中国近代历史上有哪几次战争
1. 中英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
这场战争所以被称为鸦片战争,主要是其起因是由于中国实行禁绝鸦片的政策,并委派林则除为钦差大臣去广东执行禁烟使命。利益受到损害的英国人开始叫嚣战争,1840年2月,派出了一支仅有4000人的远征军,后虽兵力不断增加,最多时也仅有20000人。这样一支“远征军”远涉重洋在完全没有后方(尽管当时印度是其殖民地)的情况下,想征服一个拥有几亿人口常备军80万的国家,几乎是一种海盗式的投机行为。然而在经历了所谓的康乾盛世之后的清政府其腐败程度已不足形容,战争开始的时候,朝廷内从皇帝到大臣,几乎没人能说清英国在世界上的位置,当然也就无法制定出相应的策略应付这样一种侵略。面对着拥有坚船利炮的英军连克厦门、定海、镇海,继而又攻陷宁波,外强中干的道光皇帝在和战之间几经摇摆后,终于选择投降,1942年8月29日,清政府在英国炮舰的威逼下,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打破了清政府闭关自锁的国策,自此列强纷至沓来,开始了一百多年内忧外患战乱频扔的历史;同时也打破了中国人长期以来自以为尊的心态,在极度的自尊遭打击后而变为极度的自卑,从而在当时中国人心中谈洋色变。
这场战争中值得关注的是林则除通过号召和组织民众,成功地抵御了英军的进攻,另外三元里人民自发组织抗英战斗,给英军以沉重打击。由此可以看出人民蕴藏的反抗侵略的无穷力量。
2.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8月-1895年4月)
中日甲午战争的起因是朝鲜。1894年(按中国干支纪年为甲午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清政府派出了一支2500人的军队进驻牙山,根据《中日天津条约》规定(……朝鲜国若有变乱重大事件,中、日两国或一国要派兵,应先互行文知照……)知照了日本外务省,而意图吞并朝鲜的日本政府立即派兵入朝,并占据了汉城附近的军事要地。而此时朝鲜政府与东学党人达成协议,双方已休战,朝鲜政府要求中日两国军队撤回国内。清军准备撤兵的同时清政府要求日本军队撤离朝鲜,然而心怀鬼胎的日本政府不仅不撤兵反而增兵朝鲜,并于7月23日攻占朝鲜王宫,拘禁国王李熙,成立以李应为首的傀儡政府。7月25日,日本军队假借朝鲜政府“授权”,驱逐中国军队,开始向中国军队进攻。8月1日,中国向日本宣战,甲午战争开始。
电影《甲午风云》所描绘的海战是甲午战争开始不久的一次中日海军力量的对抗,事实上此时的日本海军力量并不比中国北洋水师具有明显的优势,虽重创北洋水师,却未能实现“聚歼清舰于黄海”的计划。而至二战时,日本海军力量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几乎与美海军不相上下。
在经历了海上陆上的几场战役失败后,清政府中主降派战据上风,于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有名的人物再次出场,与伊藤博文签署了《马关条约》,辽东半岛、台湾全鸟、澎湖列鸟被割让;战争赔款达2亿两白银;并要求中国政府不得惩治间谍和汉奸……前面所提日本海军的发展难道不是用这2亿两白银中的一部分养壮的吗?
这场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开始了半个世纪中日两国侵略与反侵略的纠缠。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与中国相似也遭受了西方列强侵略,然而经过明治维新,这个从苦难中发展起来的民族却把这种苦难转移给其他国家,尤以朝鲜、中国为甚。由于巨额的战争赔款,其综合国力及军事实力迅速发展起来,并继西方列强之后,在进入二十世纪,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国家。1905年在中国东三省,与俄国为强占中国领土发生战争;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强占东北三省;1932年发动一二八上海战争;1937年7月7日开始全面的侵华战争,已使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达到高潮。
反向思考一下:如果中国在甲午战争中胜利,其后的历史会是怎样的呢?
3.辛亥革命(1911年10月10日)
这其实算不上一次完全意义的战争,只是在某个时间某个点上,一次偶然的事件引发了历史的变革,在这之后的不久,延续了两千多年的皇帝退出了历史舞台。从秦始皇赢政开始到清宣统溥仪止,无论朝代更替,无论外臣宦官专权,皇帝始终是封建政体的主要组成。然而在那一刻由一群下级军官发动的一场规模不大的战斗,却为推翻帝制吹响了号角。这既是清王朝腐朽没落到极限,也是孙中山数十年致力革命的必然结果。这之后虽有人费尽心机恢复帝制,只不过昙花一现,成为历史的笑柄。
4.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秋收起义(1927年9月9日)
所以不将蒋介石的北伐战争列出,是因为在国民党与共产党分裂以后北伐战争成为新兴军阀与旧军阀的一场内战。蒋介石虽在北伐战争后形式上统一了中国,但党内汪精卫分庭抗礼,国内派系林立,张学良盘踞东北;阎锡山坐镇山西;西北冯玉祥、桂系李白黄;更小的有粤系、滇系……一个四分五裂的中国却维系着表面上的统一,也继续着内战不断的传统。
然而南昌起义与秋收起义的领导者不是过去的农民或者小资产阶级,而是中国共产党。
有时候真的很难想象,两支起义失败后的只有数千人的队伍,22年后夺取政权。这其中的曲折、艰苦、磨难、牺牲是何其巨大。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没有坚韧的意志,如何能在这样的斗争中坚持下来。
5.抗日战争(1937年-1945年8月)
开始的时间真的没法定出,不是1937年7月,也不是1931年9月,更不是1894年7月,日本从它开始变得强大就始终不忘侵略中国,即使当权者定出不抵抗政策,蕴藏于民众之中的抗日情绪却愈来愈烈,终成燎原之势。从台湾“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到东北的抗日民主联军,从一二八上海第十九路军到七七事变的第29军,从坚持敌后的共产党八路军到下面战场上浴血的国民党军队,中国与日本半个多世纪的侵略与反侵略的对抗,终以中国的全胜而结束。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宣布中国人民历经百年的反帝斗争的全胜。
可以想象1945年8月中旬的那个夜晚,中国四万万五千万同胞的彻夜狂欢,歌声、笑声、哭声、鞭炮声交织在一起,渲泄着一种情绪,一种被压抑了一百年的情绪。
6. 历史著名战役有哪些
83、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联军攻入北京。
84、中法战争(1883—1885年),中国既有马尾海战的失利,也取得镇南关大捷,但不败而败,仍然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85、收复新疆(1875—1877),左宗棠成功维护了西域的领土完整。
86、甲午战争(1894—1895),1894年日本侵略朝鲜,中国援朝失利于平壤,使日本占领朝鲜全境;黄海海战让北洋海军重创,威海卫失陷又使其覆灭;辽东半岛之战更是丧权辱国,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
87、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中国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成为半殖民地国家。
88、沙俄入侵,沙俄共侵占中国160万平方公里土地。
89、日俄战争(1905年),战争发生于第三国的中国真是天下奇谈。
90、辛亥革命(1911年),武昌起义的爆发终于推翻了数千年封建统治政权。
91、军阀混战,20世纪20年代,直、皖、奉各系军阀间多次发生战争。
92、北伐战争(1926—1927),国民党军北伐成功,统一中华民国。
93、国共第一次内战(1927—1937),国共从合作走向分裂乃至军事对抗,共产党军队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发生了“万里长征”。
94、抗日战争(1931—1937—1945),近代史上中华民族抗击外族侵略并取得胜利的最大一次战争。
95、国共第二次内战(1946—1949),经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后,国民党军败退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96、抗美援朝(1950—1953年)。
97、援越抗法(1950—1954年)。
98、中印自卫反击战(1962年)。
99、抗美援越(1965—1975年)。
100、中越自卫反击战(1979—1984年)。
7. 中国历史的几大战争
第一,二次鸦片战争
中法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清朝末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场耻辱的战争,战争历时九个月,清朝损失兵力高达六万人,被俘3000多人,丢失了朝鲜这个重要的战略盟友,割让台湾给日本,并使得倭寇势力渗透入辽东一带。
这场战争的结果大大的刺激了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也正因如此,此后日本制定了以占领中国为目的的战争国策,并做了长期的准备,终于发动了1937——1945年长达八年的侵华战争。说这场战争改变了中日两国的相互地位以及中日关系,并导致了两国从此兵连祸结,恐怕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但是,今天关于甲午战争的主要评论,把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都归结到满清制度的腐败和与日本装备的差距上,似乎在开战以前满清的失败就已经成为了必然。
中央电视台十年前拍摄的电视剧《北洋水师》,更将这一观点深入人心。然而,偶然间,当我知晓了先于此战300年前发生明朝抗倭援朝的真实情况后,我这一想法开始有了转变,两次战争发生在同一个地点,面对的是同一个对手日本,战争性质同样是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
然而比较满清甲午中日战争的完败,明朝却成功的将倭寇驱逐出朝鲜半岛,使日本之后200年中乖乖的蜷缩在自己的国土中,不敢越雷池一步。不同的结局发人深思,对比两场战争双方的实力对比和战争过程,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满清的失败并不是必然的,我们完全有能力赢得那场战争。是满清统治者和官员的失误葬送了大好的战争形势,使我们最终输掉了战争。
1、从敌人(日本)方面比较
1592年日本侵朝军队的军力与1893年日本军队的军力相比,有许多相同点和不同点,然而其军事实力在国际上的地位却是大相径庭的。
1592年时期的日本刚刚完成了国内的统一。丰臣秀吉一直很注重军国主义教育,从执掌大权开始,就将灭亡明朝定为国策,并制定了十年三步走的计划:第一步,三年之内灭亡朝鲜,第二步,五年之内灭亡明朝,迁都北京,第三步,进军安南等国,灭亡印度芝那,称霸世界。今天很多学者都嘲笑此计划的疯狂弱智。
但从当时的日本军力看,他做出这样的决定还是有一定理由的。国家完成统一,其政权蒸蒸日上,日本军队其军队总数有三十万人,且长年参加日本内战,作战经验极其丰富,战斗力空前强大,可谓是虎狼之师。从陆军看,日本陆军装备齐全,特别是出于赢得内战的需要,日本高度重视火器发展,长年从葡萄牙等殖民者处购买火器,其火器的先进程度在某些方面甚至高过了明朝。
根据日本史料记载,侵朝战争前日本装备火器的部队高达六万人,占军队总是的近十分之一。而日本士兵在丰臣秀吉军国主义思想的鼓动下,士气空前高昂。同时,日本的骑兵部队也相当强大,部队装备重甲,防御能力强大。其军官也都是日本内战的余生,作战经验相当丰富,从海军上看,日本拥有各种类型的战船多达一千艘,其炮舰仿制葡萄牙战船,载炮多,火力强大,冲击力迅速。
从当时的世界看,日本这样的军事实力也是令人瞠目结舌的。当时的欧洲还是小国林立,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家虽然可以在东南亚地区耀武扬威,但其举国兵力也不过四五万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雄踞中东,可其全国军力也就20万人左右,君士坦叮堡战役土耳其五十万大军多数是各国降兵,真正的土耳其人很少。
到了16世纪土耳其势力衰落,其军力也大为削减,远难与同时代的日本相比。而同时期英国与西班牙进行的“无敌舰队”与“英帝国舰队”的大海战,两国动用船只的总数还不及日本发动侵朝战争时动用的船只数量多。阻止土耳其西进的由基督教国家联合舰队与土耳其皇家舰队进行的勒颁多海战,规模和火力也远小于中日露粱海战。因此,说当时的日本是除明朝以外的世界第二军事强国,恐怕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何况,明朝参战前,日本已占领了朝鲜北部大多数战略要地,地利优势明显。明朝若要进攻日本,就必须要进行惨烈的攻坚战,而这一点,恰恰是日本优势火器的长处。日本侵朝战争开始前,明朝军队的最高统帅兵部尚书石星却力主议和,其担忧的正是日本军队强大的战斗力。
而甲午战争中的日本却不可同日而语了。当时的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军事实力已大大增强,但与同时代的欧美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根据日本首相伊腾博文给天皇的报告看,甲午战争前日本可动用的军力海陆相加不过八万多人。
8. 历史上最著名的战争
世界著名战争:
消失的迦太基——布匿战争
奴隶觉醒的诗篇——斯巴达克起义
伊斯兰的首次圣战——阿拉伯半岛统一战争
宗教旗帜下的掠夺——十字军东征
一代天骄的壮志雄心——成吉思汗西征
贞德的颂歌——英法百年战争
“宗教圣战”——三十年战争
奴役与自由的决战——美国独立战争
辉煌帝国的沉浮——拿破仑战争
德法恩怨的继续——第一次世界大战
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第二次世界大战
美国的“三错”战争——朝鲜战争
没有胜利者的战争——两伊战争
现代装备登台亮相——海湾战争
迈向单极世界的试金石——科索沃战争
中国著名战争:
三皇五帝至三代战争:
黄帝蚩尤涿鹿之战
共工与颛顼之战
三帝伐三苗之战
少康复国之战
鸣条之战
牧野之战
周公东征之战
周厉王攻噩之战
犬戎灭西周镐京之战
春秋战国:
郑卫北制之战
郑击北戎之战
齐鲁长勺之战
晋假途灭虢之战
秦晋韩之战
宋楚泓水之战
吴越夫椒之战
越吴姑苏之战
越吴笠泽之战
晋国贵族内争之晋阳之战
齐魏桂陵之战
齐魏马陵之战
秦伐韩魏伊阙之战
五国攻秦之战
秦赵长平之战
秦赵邯郸之战
五国与秦河外之战
秦灭六国战争
巨鹿之战
楚汉之争
楚汉彭城之战
韩信破魏之战
楚汉垓下之战
周亚夫平七国之乱
汉匈河西之战
汉匈漠北之战
李广利攻大宛之战
李陵攻匈奴之战
李广利攻匈奴之战
绿林起义
赤眉起义
刘秀攻邯郸之战
刘秀夺关中之战
刘秀统一全国的战争
刘秀与赤眉军崤底之战
刘秀攻刘永之战
耿弁攻张步之战
窦固攻北匈奴之战
东汉攻西域之战
袁绍公孙瓒界桥之战
曹操与黄巾军兖州之战
孙策攻取江东之战
袁绍公孙瓒易京之战
曹操袁绍官渡之战
曹操攻邺城之战
曹操攻乌桓之战
赤壁之战
刘备攻取汉中之战
盛世反锋——隋唐五代战争
多极鏖兵——宋辽夏金元战争
落日余晖——明清战争
救亡图存——近代战争
战争的终结——民国战争到解放战争
9. 世界历史重要战争
1、马拉松之战 马拉松战役是公元前490年强大的波斯帝国对雅典发动的战争。波斯军队共阵亡6400人,雅典方面仅仅阵亡192人。在此役中,雅典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促使了希腊各城市国家之间的团结,结成了三十个国家的同盟,加强了反对波斯帝国的力量;希腊各城邦的实力也进一步增强。对于希腊文明在之后三个世纪中所达到的光辉无比的成就而言,马拉松战役无疑是这一成就的最初的台阶。
2、阿克提乌姆海战 公元前31年9月2日的阿克提姆海战,是古代世界发生在地中海重要的海战,是古罗马皇帝屋大维与安东尼及埃及女王的决战,在此役中,曾经无比发达的埃及大败,几乎全军覆没,埃及不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近代。屋大维的胜利,则使他顺利地成为了罗马的救星,之后更建立了古代史上一个最庞大的帝国--罗马大帝国。阿克提姆海战的意义是深远的,因为这是东西方文明的一次强烈碰撞,此战的胜败决定了双方谁将成为谁的行省,对历史走向有长远影响。
3、怛罗斯之战 公元751年的怛罗斯之战,是唐朝安西都护府军队与阿拉伯帝国穆斯林、中亚诸国联军在怛罗斯的一场遭遇战。这是阿拉伯与唐朝多次边境冲突以来,唯一的一次取胜。但战后唐朝仍然控制西域并继续扩张。怛罗斯之战对唐朝与整个东亚地区而言,是一个关键性的转折点。原本志在经验西域的大唐,至此进入衰退通道,逐步的无力联通内亚。崛起的吐蕃、复兴的突厥,以及内地的藩镇叛乱,都在一步步蚕食大唐的资源与根基。
4、君士坦丁堡战役 公元前1453年的君士坦丁堡战役,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欲消灭拜占庭帝国的攻城战,此役在整个战争史上来看,都是一次非常典型的要塞攻防战。此役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胜利,延续了上千年的拜占庭帝国从此覆灭。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即是欧洲旧有宗教秩序的结束,标志着中世纪时代的落幕,文艺复兴时代的开始,以及大炮与火药的广泛使用。此役切断了连接欧亚两洲的主要陆上贸易路线,令很多欧洲人开始认真考虑经海路到达亚洲的可行性,最终促成欧洲人发现新大陆。
5、英西海战 公元1588年开始的英西海战,在某种程度上,对近代早期的世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为报复伊丽莎白对玛丽的处决,在得到西克斯图斯五世的支持后便侵略英国,但声名显赫的西班牙无敌舰队大败,而英军大胜。此役英军的以弱胜强,再一次显示了在王权统治下的民族国家的力量,打破了西班牙舰队在大西洋独霸的格局,英格兰开始掌握主动权,一直到1589年的科伦纳-里斯本海战局势被西葡帝国扭转。
6、美国独立战争 公元1775年,随着莱克星顿小镇的一声枪响,美国独立战争爆发了。这场持续了8年之久的民族解放战争,最终以英国在北美殖民统治的破产和北美殖民地的独立而告终。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美国国家的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此外,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
7、滑铁卢战役 公元1815年发生的滑铁卢战役在世界战争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由拿破仑领导的法国军队与第七次反法联盟军队在比利时小镇滑铁卢进行的一次决战,此役可以用“时间短、影响大、结果出人意料”这12个字概括,最终以拿破仑的失败而告终。它结束了法国自大革命以来二十多年对外战争的结束,使拿破仑帝国时代退出历史舞台,改变了欧洲的历史进程。
8、色当战役 公元1870年发生的色当战役处于当时的普法战争时期,在此次战役中,普军大胜,并俘虏了法皇拿破仑三世及其麾下军队。被俘的消息传到巴黎之后,法国革命爆发,推翻了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一个新临时政府。色当战役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在普法战争中普鲁士及其盟军的胜利,它世界近代史上的一次著名战役,标志着法兰西第二帝国的灭亡和德意志帝国的建立,更标志着日耳曼民以独立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9、对马海战 公元1905年发生的对马海战,是日俄战争中两国在朝鲜半岛和日本本州之间的对马海峡所进行的一场海战。此战中,日军大获全胜,而俄军几乎全军覆灭。对马海峡海战是近代海战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例,它深刻影响了海军技术的发展,将大炮巨舰主义推向颠峰;使得处于世界前列的俄国海军一蹶不振,海战的失败动摇了俄国沙皇的统治。
10、第一次世界大战(英语:World War I、First World War或Great War,简称WWI或WW1),简称一战,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向其终极阶段,即帝国主义过渡时产生的广泛的不可调和矛盾、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新旧殖民主义矛盾激化、各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秩序划分不对等的背景下,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王国属同盟国阵营,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俄罗斯帝国、意大利王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则属协约国阵营。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多万人丧生,2000万人受伤。战争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但在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一战中,各种新式武器如飞机、毒气、坦克、远程大炮相继投入战争,是武器发展史的重要阶段。
11: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战,是继一战之后发生的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争。战火燃及欧洲、亚洲、非洲和大洋洲。战争分西、东两大战场,即欧洲北非战场和亚洲太平洋战场。1939年9月1日至1945年9月2日,以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等轴心国及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等仆从国为一方,以中国、美国、英国、苏联等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同盟国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战争。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少数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7000余万人,4万多亿美元付诸东流。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法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而告终。
10. 关于战争的历史
战争是在原始社会后期出现的。据考古资料证明,最早的战争出现公元前21世纪初中石器时代的初期。这说明,人类从原始人群到公元前21世纪初,在大约二三百万年的历史长河中,有战争的历史还不到一万年(另一说法年数上万)。
原始社会的战争是由氏族部落之间或部落联盟之间,为了争夺赖以生存的土地、河流、山林等天然财富,甚至为了抢婚、种族复仇而发生冲突,进而演变成原始状态的战争。
这种战争,同阶级社会的战争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不具有政治目的和阶级压迫、奴役的性质,战争中的俘虏,不是杀掉,就是吃掉。
后来,随着生产力和畜牧业的发展,父权制取代母权制,农业、手工业、商品生产有了发展,生产物品有了剩余,有了私有财产,出现了主人和奴隶。萌发了私有制、阶级已经开始蜕变为在陆上和海上掠夺家畜、奴隶和财宝而不断进行的抢劫,变为一种正常的营生”。
日益频繁的战争,驱使原始公社制解体,人类进入了奴隶社会。从此以后,战争变成了政治的工具、阶级斗争的最高手段。私有制、阶级压迫和经济利益的冲突,成为发生战争的基本根源。
到20世纪80年代,在有文字记载的3500多年的时间里,世界上共发生过14531次战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
在当今和未来,引发战争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主要的有争夺势力范围、领土争端、边界纠纷、掠夺战略资源、争夺市场、意识形态斗争、宗教矛盾、民族矛盾等等,这些因素是现代战争的直接动因。
(10)历史的战争扩展阅读:
著名战争介绍:
1、第一次世界大战
简称“一战”,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向其终极阶段,即帝国主义过渡时产生的广泛的不可调和矛盾、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新旧殖民主义矛盾激化。
各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秩序划分不对等的背景下,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王国属同盟国阵营,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俄罗斯帝国、意大利王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则属协约国阵营。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但在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一战中,各种新式武器如飞机、毒气、坦克、远程大炮相继投入战争,是武器发展史的重要阶段。
2、第二次世界大战
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和匈牙利王国、罗马尼亚王国、保加利亚王国等仆从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战争范围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5万多亿美元付诸东流,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英国、中华民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次战争带动了航空技术、原子能、重炮等领域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战争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