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八上
㈠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目录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材:
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第一节、辽阔的疆域,第二节、众多的人口,第三节、多民族的大家庭。)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地势和地形,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第三节、河流与湖泊。)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一节、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第二节、土地资源,第三节、水资源。)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一节、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第三节、工业的分布与发展。)
㈡ 八上地理
1.下游水面开阔,水流平缓,于是泥沙堆积,不断修坝,变成了地上河
2.阳光直射北半球,虽然最北端知道到北回归线,但北方照射时间长,所以我国夏季南北温差小
3.青海 四川 云南 重庆 湖北 湖南 江西 安徽 江苏 浙江 上海
4.黄河的特点是水少沙多,水沙运行过程不协调。黄河65%的水量来自兰州以上,而90%的泥沙来自中游黄土高原,但二者在时间上常不相适应,当中游来沙多,上游来水少时,就造成河道的严重淤积,洪水位不断抬高,威胁堤防安全。目前,上游兴建了一系列梯级电站及控制性水库,减少了汛期输沙水量,使水沙运行过程更加不协调,泥沙更容易淤积,沿黄两岸工农业用水的大量增加,也使输沙水量相应减少,影响下游河势的恶化。
四十年来,加固加高了两岸大堤(大堤按1958年实测花园口站22000m3/s设防);建成了三门峡、陆洋(伊河上游)、故县(洛河上游)和东平湖等水库;兴修了北金堤、北展、南展分滞洪区及沿河护岸护滩工程,初步形成了“上拦、下排、中间分滞”的防洪体系。但是,河底不断加高,大堤质量不均,潜在危险很大;三门峡、东平湖水库因淤积影响和库区移民等原因,蓄洪运用受到限制;北金堤滞洪区(在北金堤与临黄河大堤之间)内有人口150万,耕地 16.7万公顷和中原油田85%以上油区,使用时也很困难。因此,黄河的防洪问题仍十分严重。
黄河的治理,近期主要是加强和改善现有防洪体系,充分发挥现有工程的作用。加速郑州铁桥一高村间宽浅游荡性河段的治理,通过控导主流、稳定河势的工程措施,变游荡性河道为流路固定的弯曲河道,是防止产生横河、斜河,确保大堤安全的必要措施。
修建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小浪底位于三门峡以下130千米处,是黄河干流上最后一个峡谷水库,兴建小浪底工程可以缓解三门峡拦蓄洪水的压力,控制三门峡与小浪底间洪水,小浪底可控制流域面积65万平方千米,按设计计算,小浪底工程可拦沙100亿吨,相应减少下游河道淤积77亿吨(相当于20年的总淤积量),可长期保持有效库容50亿立方米。此外,小浪底工程还可以担负20亿立方米的防凌任务。可基本解除下游凌汛威胁。每年可增加40亿立方米的供水量。水电站总装机156万千瓦,保证电力24—30万千瓦。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是以防洪(包括防凌)减淤为主,兼顾供水、灌溉、发电、蓄清排浑、综台利用为开发目标的大型水利工程,可减轻大堤和三门峡水库的压力,增加下游防洪的安全程度,并减少滞洪区的运用。
通过多种途径减缓黄河下游河床的淤积,逐步变地上河为地下河,是治黄的长远目标。水土保持是治理黄河的基本措施,再加以水库拦沙、蓄水调节水沙运行过程及增水冲沙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使黄河下游河床变淤为冲,从而实现根治的目标。
相继兴建小浪底、龙门、碛口三个库容在100亿立方米以上的水库,估计可使黄河下游河床40—50年内不增加淤积。配合温孟滩、龙门至潼关间的滩地积淤,减淤年限还可延长。
在研究黄河治理对策方面,有的学者认为应在黄河下游进行人工改道,另辟新河。这种方案并不能控制洪水,也不能减少河道泥沙淤积,塑造新河初期很难确保安全,20年后又变为一条地上河,而且该方案影响人口250—300万,难以妥善解决。
㈢ 八年级上册地理中国行政区划
鲁是山东晋山西,河南河北称豫冀。
安徽皖称云南滇,湖南湖北称湘鄂。
闽为福建赣江西,蜀为四川黔贵州。
粤桂广东与广西。青海称青甘肃陇。
西北陕西简称陕,东北三省黑吉辽。
苏浙海南在沿海,宝岛台湾简称台。
北京天津为京津,渝是重庆沪上海。
新西内宁自治区,地理位置听我述。
雪域明珠为西藏,天山脚下是新疆。
北部沙漠内蒙古,河西走廊有宁夏。
一国两制是创举。香港澳门设特区。
经常查看政区图,省份简称记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