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高考历史卷

高考历史卷

发布时间: 2021-12-23 08:26:04

❶ 高考文综历史选择题(全国新课标卷)

1.秦朝设立丞相,明朝废除丞相,下列对这种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A.体现权力互相制衡的原则 B.因为相权威胁皇权
C.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君主专制的需要
2.十七世纪某西方人认为“(中国)这一制度提供了这样一种保障,即政府以个人的才能为基础,而非欧洲那样——为世袭权力所支配,故该制度不失为一种民主和平等的制度。”该制度是指
A.分封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3.有史料曰:“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由此可见该制度
A.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 B.使土地、政权和血缘结合
C.确立了中央集权制 D.扩大了国家疆域
4.吴起治楚,规定“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废公族疏远者”;商秧治秦,规定“奖励军功,按军功受爵,贵族无军功不再受爵。”下列史实发扬了这一做法的是
A. 封国制 B.科举制 C.恩荫制 D.旗人制
5.北宋后期,科举考试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其主要原因是
A.统治者重文轻武
B.北方长期战乱
C.南方经济、文化发展迅速 D.吏治腐败
6.商鞅变法、秦朝实行郡县制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在历史上发挥的共同作用是
A.加强了君主专制 B.缓和了阶级矛盾 C.打破了世袭特权 D.促进了民族融合
7.梁启超在论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指出“盖权臣之消长,与专制政体之进化成比例,而中国专制政治之发达,其大原因有二,一由于教义之浸淫,二由于雄主之布划。”材料中“教义之浸淫”指的是
A.统治者利用宗教大力维护自己统治 B.宗教使人民丧失了反抗精神
C.儒家思想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 D.中国专制意识根深蒂固
8.有学者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指出:“传统中国的帝制为西史所未有,其独特即在君主专制一切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巧妙结合。”下列制度中,最能体现政制“柔性”一面的是
A.世袭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9.明朝曾经出现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的情况。也曾出现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内阁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的情况。以上材料可以说明
A.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 B.明代内阁属于决策机构
C.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 D.制度设计与实际执行未必相符
10.下列关于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都设在皇宫内部,体现出从属皇权的性质 B.都加强了中央集权
C.明朝内阁能参与决策,清朝军机处则不能 D.都加强了君主专制
11..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材料反映了
A.察举制的沿革 B.察举制的弊端 C.科举制的兴起 D.出身门第成为选才唯一标准
12.清末御史张瑞荫的一份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这说明军机处
A.防止了大臣专权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削弱了内阁的权力 D.扩大了统治基础
13.“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文士也。”材料中“今世”是指
A.秦代 B.汉代 C.隋唐 D.宋代
14.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曾这样评价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国)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管理家政。”产生这一统治方式的制度渊源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礼乐制 D.内外服制
15.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在《琅琊刻石》中曾说:“六合之内,皇帝之土。”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A.全国的土地都归皇帝所有 B.皇帝对全国有最高控制权
C.全国的土地都归国家所有 D.名归皇帝,实为民众所有
16.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汉代从昭宣以下的历任宰相,几乎全是读书人……完全是因其是一读书知识分子而获入仕途。”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
A.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血缘政治 B.考试为主的选官制度普遍实行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谏议、监察制度的完善
17.某历史人物曾中进士,先后做过苏州通判、常州知州等地方官,后被提拔为参知政事,相当于宰相。此人可能生活在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明代
18.“王侯将相不必为贵胄”这一观念在秦末已深入人心,该局面的出现首先得益于下列哪一制度的推行
A.世卿世禄制 B.军功爵制 C.推举制 D.科举制
19.右图中秦代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岁。”其中“海内皆臣”反映的历史信息主要是
A.交通发达、水陆并用 B.疆土辽阔、臣民众多
C.国家一统、皇帝集权 D.法律严苛、覆盖全国
20.清赵翼论某时期政制之变云:“迨至七国反后,又严诸侯王禁制,除吏皆自天朝,诸侯王惟得食租衣税,又多以事失侯,于是三代世侯、世卿之遗法始荡然净尽……”材料论述的是哪一时期的史实
A.战国 B.秦朝 C.西汉 D. 东汉
21.“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史记集解》)。这一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秦朝时期人们以金玉为印 B.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C.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 D.皇权为民,与民共享
22.清朝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写到:“盖(孝文)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此话属于
A.历史事实 B.一手史料 C.史料解释 D.历史评价
23.中国古代官吏选拔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下列表述与“科举制”相关的是
A.“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C.“立嫡以长不以贤” 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24.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这位学者所指的制度是
A.汉代的尚书令 B. 唐代的门下省长官 C. 明代的内阁首辅 D.清代的议政王大臣
25.清朝军机大臣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由此来看,军机处的基本职责是
A. 决定清朝的军国大事 B. 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C. 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 D. 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

❷ 高考历史大题

同学你好:历史作为文科综合里的一门功课,在高考中,其实难度不大,但注重灵活运用。对你的情况我提一下建议:1.拿出考纲点点扫描2.忌讳题海战术3.意会比书本重要4.落实比乱套重要5.能力比死记硬背重要 在最后期间怎样回答历史大题1.落实比乱套重要 历史大题,改卷老师是找点给分,点起了,自然可以得高分。但是,当自己的中心点找不齐时,切忌乱套乱答,当你乱套,老师就会认为你不会,可能一分都不会给,但是,你必须要答题,不能空缺啊,怎么办?现在,你就应该翻译材料,题目要什么,你就翻译什么,和上自己的联想与对这部分知识的回忆答题,这样有可能会拿到50%的分数。 历史是靠感觉答题的,不要一味的做许多试题,因为,历史是浆糊,一旦弄不清,就会陷进漩涡。但是,要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识。学会 集思广益和拿来主义(有选择)。 解答大题首先要有坚实的史实基础,所以,我建议同学,你可以花大时间在课本上,弄清脉络。 高考答题 在高考改卷中,历史改卷讲究速度,平均没道试题6秒结束,所以分点答题会给改卷老师留下好影响,自然分就会比别人多那么几分。格式(例如) 影响:1.2.3.内容:1.2.3. 评价1.2.3. 这样的格式老师是很喜欢的 其次,答题内容不要长篇大论,提取精炼的词语和句子,一般一个点只能占一行的位置,切忌不要海答一个知识点,老师不愿意多看,那样就会忽视你后面的点,导致失分! 最后,答题拿高分,还是要看材料,不要脱离材料答题,要实事求是,结合实际! 希望在最后一段时间里,你可以有很大的提升!

❸ 高考历史题

2.商朝时商业由官府控制,使用贝类货币。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出现,西汉时出现了部分商业中心,市、坊有严格界限。魏晋南北朝时期,物物交换是主要形式,商税成为政府收入的重要来源。隋唐商业繁荣,有许多著名的商业城市。
3.
.(1)根本原因是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即铁犁牛耕的推广。主要途径是各国的变法运动。
(2)问题:土地兼并;规律:土地趋向私有化。
(3)均田免粮;说明封建土地制度已经成为农业生产发展的桎梏。
4.历史原因:乔家经济实力强,在清代就影响全国;乔家大院的建筑成就;乔氏“诚信”的商业道德等。
现实原因:市场经济发展热;文化旅游热;电视等媒体的宣传等。
5.北宋的东京,商业繁荣、店铺林立,突破了唐朝“市”和“日中为市”的限制;出现了娱乐场所瓦子。明朝中后期的苏州,在丝织业中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手工作坊发展成手工工场。
东京商业繁荣的原因:农业有了发展;煤大量开采,促进了冶铁业的发展;制瓷、丝织等手工业生产部门的规模扩大,技术水平提高;货币大量流通。
苏州出现手工工场原因:江南蚕桑业更加发达,手工业生产超过了前代水平;工匠制度改革后,手工业者可以自产自销,大量手工业产品投放市场;“机户”拥有大量资金,并出现了一批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机工”。
东京的特色反映了北宋封建经济在唐朝基础上继续发展;苏州的特色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封建经济渐趋衰落.
6..(1)兴办实业。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侵略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条件;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4分)(2)辛亥革命的推动;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6分)(3)不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剥削,民族资本主义不会充分发展起来。(6分)
7..(1)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因为互联网与报纸、广播和电视一样,同样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所以被称为第四媒介。(4分)(2)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互联网集报纸、广播和电视优势于一体,通过网络发布的信息可以是多种传播符号的组合,文字、图像、声音兼备,还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用户可以在网上查询资料、浏览新闻、看电影、看电视、听音乐。还可以高度互动和双向传受信息,而且费用低廉。所以被称为“魔幻的第七大洲”。(6分)

❹ 求历年的高考历史试题

到上海教育考试院去找找看!

❺ 2015全国高考卷历史

2012年海南省各科高考平均分理工:语文76.49数学43英语61.72物理29.79化学43.23生物58.25文史:语文74.71数学35英语55.02政治41.42历史35.07地

❻ 2019年全国高考历史三卷命题趋势

中考作文命题趋势1:逃不出四大“母题” ★中考作文题有什么规律?逃不出四大“母题” 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中考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用差一分可能就是差好几千个名次,如果能在作文题上比别人多拿分数,那就是比别人多了更多的机会。虽然中考的作文题形式各样,涉及各个方面的知识,但都是有规律的,总结起来都逃不出四大‘母题’: 1、人与自己; 2、人与人; 3、人与自然; 4、人与社会。这四大母题包含了所有中考作文命题方向。只要熟读掌握了这四大母题,中考考场作文那就手到擒来,拿高分就很容易了。大家在写中考考场作文的时候要注意,不要把作文写成小学生作文一样没有深度,要用阅卷老师的心态想一想,这样的作文能不能拿到高分。写中考考场作文,写什么比怎么写更加重要,文章的内容决定文章的档次,不能玩一些花里胡哨的花架子,这样对于拿高分并没有帮助。 ★如何写出高分作文?“一题四写”来练习知道了中考作文的四大“母题”,要怎样写才能让阅卷老师给出高分?其实中考考场作文有四类高分作文,可以适用于所有题目,这四类作文包括:历史类,表现历史的厚重感;人文类,体现人文情怀;自然类,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现实类,用真情实感写现实生活中感人的瞬间。大家训练写作的方法很简单,遇到任何话题都从历史、人文、自然和现实的角度写一遍,一题四写,练习好了不但可以拿到高分,而且遇到任何题目都不害怕啦。 2017中考作文命题趋势2:“真情挚爱”类作文发现真情,感受真情,播撒真情,用文章把“有情有义”的自我展现出来,是近年中考“真情挚爱”类作文命题的立意所在。考生只有将那些融入自己体验和感悟的真人、真事、真情变成流淌于笔端的文字,文章才能成为心灵的舞蹈、灵魂的歌曲。 ★“真情挚爱”类作文的命题方式及关注点中考作文把“感情真挚”作为一项重要的评分标准,列在“符合题意”之后,位居第二。初中生笔下的真情,一般包括亲情(父爱、母爱、手足情、血脉情)、友情、师生情、思乡情、爱国情等,以及感动、感恩、快乐、幸福、温暖等。这些富含真情的关键词一直都是中考作文出现频率较高的立意核心,备考时须格外留心。据不统计,2012年全国各省市语文试卷中,全命题作文(含选题作文)占50%以上,研究此类作文命题后,我发现其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❼ 高考历史开卷吗

高考不可能开卷考试,任何一科都不可能。你这是在异想天开,痴人说梦。

热点内容
生物质锅炉厂 发布:2025-05-22 15:57:39 浏览:807
杨氏太极拳老六路教学 发布:2025-05-22 15:03:32 浏览:933
佐川美术馆 发布:2025-05-22 13:59:32 浏览:891
2017贵州语文高考 发布:2025-05-22 13:37:29 浏览:394
教师业务总结 发布:2025-05-22 11:23:26 浏览:72
元旦晚会唱什么歌好 发布:2025-05-22 11:07:28 浏览:600
车丽丽老师 发布:2025-05-22 10:43:07 浏览:988
茅台酒厂的历史 发布:2025-05-22 10:11:40 浏览:99
师德培训工作总结 发布:2025-05-22 07:07:53 浏览:718
数学书的照片 发布:2025-05-22 06:43:53 浏览: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