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论文
㈠ 历史小论文1500字
秦国经,1936年出生,河南汝阳人。24岁就到明清档案部工作
了,并且一直从事明清档案T作,到他退休时,已在中国第一历史档
案馆T作了37年,他所从事的一直是明清档案这一块工作。秦先生
所积累的明清档案知识无几入能及,他本人也被称为清史专家。秦先
生在T作时就有很多论文发表、著作出版,如《论乾隆帝治理宫廷的
功绩》、《想有作为的光绪》等。而他退休后,更是笔耕不辍,独撰、主编
了《紫禁城皇家生活全景》、《御笔诏令说清史》、《清代文书档案图鉴》
等,还有本文要介绍的《明清档案学》。
《明清档案学》是秦先生在退休后,用十几年的时间研究明清档
案的积淀写就的力作。2005年于学苑出版社出版。秦国经先生将近
四十年的档案1二作经验和长年累月积累的学识,都融进了这部57万
字的巨著——《明清档案学》。
拿到该书时,实在为该书的厚度惊叹,觉得这么厚的一本书,读
完就得耗费很多精力吧,更何况是编写这部巨著!因此,不得不对秦
国经先生感到钦佩。
一、全书内容和结构梗概
该书分七编,一共三十四章。第一编主要是历史背景,为后文的
出场做引导,像论文的序言。第二编和第三编是对各馆所藏明清档案
的介绍,让我们对明清档案的现状有一个大概的理解,主要有中国第
一历史档案馆、台湾故宫博物院文献馆、辽宁档案馆、吉林档案馆、四
Jlib案馆、山东档案馆等几十个档案保管机构所保存的明清档案以
及民间的契约、谱牒等档案,还对国外留存的明清档案进行了介绍,从
而展现了现存于世的2000多万件明清档案的全貌。第四编是按照档
案的内容,分专题对明清档案进行介绍,有政务总类、宫廷皇族、职官
吏役、军务、政法、民族事务、中外关系等十八类档案。第五、六、七编
则是对明清档案业务丁作上的介绍,主要包括明清档案的开发和管
理工作。从管理者的角度和工作思路告诉读者这些明清档案在编排
上的内部联系,这就便利了我们进行明清档案的检索和查阅。
章节之间的结构安排,我们会发现每一编根据需要会有所不同。
第一编根据时间先后顺序,先明朝后清朝;第二、三编则按档案馆进
行排序,先第一历史档案馆,然后是台湾和海外,然后是各省档案馆;
第四编则更显示了其中的逻辑,作者将不同的内容进行了排序,总体
来说是先政治,接着是文化,最后是经济,而政治当中又从皇族到宫
廷,到官场,最后到百姓的一种自上而下的顺序。第五、六、七编里则
按照档案管理和整到顺序的先后来排序了。该书的编排有很强的逻
辑眭,像极了一篇行文紧凑的文章,步步相扣,紧紧相连。浑然一体。
二、多功能性质品读
《明清档案学》是一部拥有高尚灵魂的书。它的内容并不是单一
的某一方面的,而是正如学界的评价:“既是研究明清档案、档案丁:作
和明清档案事业的一部学术著作,同时也是检索利用明清档案的一
部工具书。”…n,包罗了明清档案的万象。正是它的这些丰富的内容,
使得该书具有多种功能,具体如下:
1.史著功能:档案产生的相关历史背景介绍。在书的开始,作者安
排了第一编的《明清王朝的国家机关与文书档案制度》,在该编当中,
作者简要介绍了明清王朝的国家机构的设立及其改革,并重点介绍
了这两个王朝的文书档案制度。例如作者在介绍明朝政治制度和国
家机构的时候介绍了明朝废除行中书省,设内阁,立“三司”等等措
施。而介绍两朝的文书档案制度则是更加直接地为我们了解明清档
案服务了。介绍机构变更和文书档案制度将现今保存的明清档案形
成、流传、归档、保管的整个过程像历史重现一样展现在我I'II艮前,对
我们了解明清档案提供了大量的历史背景。当然,作者的这些介绍也
意外地收到了另一个效果,即向读者展示了明清两朝的机构和文书
档案制度发展史.让本书也拥有了“史著”的一个身份。而且,作者在
介绍每一个馆藏档案的时候,还会对档案形成机构进行介绍,如在介
绍清朝的内阁档案的时候,就对内阁这个机构的设立、职责、发展等
做了简要的论述。同时,该书还有大量的史料分析、论述等,这也是它
拥有“史著”性质的原因之一。如在第四编当中,对明清档案分类研究
和论述的时候,作者基本对每一个类别的档案都做了一定的背景介
绍。如在介绍政务总类的档案时,将清朝每一个皇帝都进行了介绍。
这无疑对我们了解清朝皇帝和历史是有很大帮助的。
2.全宗指南:各馆明清档案保管情况介绍。当开始介绍各明清档
案时,作者采用了分馆介绍的办法。先是保管最为丰富的中国第一历
史档案馆,接着是我国各地和国外所藏的明清档案的介绍。在介绍每
一个馆藏的档案的时候,作者都会对形成档案的机构和背景先做一
下简单的介绍,然后再对该类档案的收藏情况做一下介绍,最后再将
该馆是如何对这一类别的档案进行分类的予以说明,便于读者按图
索骥。可以说这部分的内容使得该书很像各个档案馆关于明清档案
的全宗介绍,因此,该书具有了一定的“全宗指南”的性质,读者可以
根据这个指南在档案馆找到相应的档案。
3.工具书:大量史料汇集。大量史料的汇集集中体现在第四编,
《明清档案分类与历史研究》。在这一篇当中,作者将档案像图书馆图
书分类般将明清档案按内容分类介绍。大类是政治、经济、文化三类,
每个大类里再分小类。例如政治里有政务总类、军务、政法等等。而且
十分值得赞扬的是在这一编的介绍中,列举了很多例子,有些例子就
是档案的原文,例如一些关于光绪帝和慈禧的治病药方等。这让无缘
看到档案的人在这里找到了一点弥补。同时该书后面的很多附录也
再次说明了该书工具书的性质。本书一共有五个附录,每一个附录都
具有很高的史料和工具书的价值。例如第一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所藏明清档案个全宗一览表》,这个表对我们了解第一历史档案馆的
明清档案分类自然意义不小,而第三个附录,《明清档案缩微品目
录》,则更是对我们利用这些档案具有极高的价值。因此这些附录虽
少,但却都是精华,都十分实用,也为该书增色了不少。
4.丁作手册:明清档案工作方法介绍和指导。一部书能拥有上述
几个功能已经十分了不起了,但是该书却超过了这个“了不起”,它还
可以作为工作手册来被明清档案工作者借鉴。该书的最后i编,正是
对明清档案管理、开发利用的指导。无论是其对档案的收集、整理、编
目鉴定、保管、修复等方面都十分有借鉴意义,这些应该都是作者四
十年来的工作经验的总结。还有作者关于明清档案的开发利用的方
法建议也是十分具有参考意义的,以及最后的关于明清档案的现代
化管理更是让我们接近了管理的新手段。所以说该书也具有工作手
册的功能是一点也不假的。
当然,一本书不管再怎么优秀,其中也难免还是会有一些瑕疵
通过,现予公布,自2013年2月1日起施行。”其他的还有《电子档案
移交与接收办法》(档发[201217号)、《企业档案工作规范》
(DA/T42--2009)、《会计档案案卷格式}(DA/T39--2008)、《缩微胶片
数字化技术规范》(DA,r43—2009)、《数字档案信息输出到缩微胶片
上的技术规范}(DA/T44--2009)、《文书类电子文件元数据方案》
(DA/T46--2009)、《版式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需求》(DA,r47—
2009)、《基于XML的电子文件封装规范》(DA/T48--2009)。但大多
数编写者对此认识不够,加上没有工作经验、对实际工作缺乏了解
等,所编教材脱离实际,内容过时,这些新法规、新标准、新技术等不
能及时反映到教材中来,不能满足一线岗位对档案管理知识和技能
的要求。部分教材内容还停留在几年甚至十几年前的水平上。如《机
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已于2006年颁布多
年,但有的201 1年、2012出版的教材还在沿用1987年的相关规定。
另外,调查显示,高职高专文秘、行政管理、外语类等专业毕业生
主要去向是各类中小型企业,主要岗位包括文员、秘书、档案员、人事
薪酬专员、公关人员、行政助理、外贸经理助理、会计员、营销人员、客
户经理等。其中,有不少人要兼任会计。一z-+l-lLtk资格考试中的《财经
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基础》等科目也涉及会计档案。这也要
求高职高专档案管理教材应当与时俱进,适当增加或充实会计档案
方面内容。目前,绝大多数教材还没有涉及此类内容。
2编写体例不合适。从总体上看,近年来出版的高职高专档案管
理教材,绝大多数没有突破传统的编写路子,编写体例还是传统的理
论说教风格居多。即使是理实一体化、任务驱动式教材,也没有真正
过渡到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的工学结合体系上来,与现今高职高专
院校的教改、课改、校企结合、培养操作性人才的整体目标不相符。
当前,按照“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等思路编写的高职高专档案
管理教材,不少还不是真正的项目式教材。这些教材不外乎是将原来
的,而这本书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1)书名与内容有些出入。
本书的书名是“明清档案学”,可是其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是明清档案
的介绍、历史研究和管理,并没有介绍明清档案学这个学科,甚至连
该学科的研究对象、任务等等都未进行深入的探讨,而书却用了这个
名字,稍有不妥。若将书名改为《明清档案研究和管理)II更贴近书的
内容。(2)体例安排上也有一些瑕疵。这主要是第四编中的第五章,关
于明清档案价值和作用的探讨。如果将其移到第六编关于明清档案
的开发和利用的开头,似乎能更合理。当然,瑕不掩瑜,尽管这本书存
在一定的缺陷,但和其贡献相比,这些缺陷则微不足道了。最后要感
谢秦国经先生为我们带来一部如此精彩的书,它将引领我们走近明
清档案,了解更多的那些被尘封的故事。
望采纳
㈡ 一篇历史小论文
隋炀帝,一个千古以来倍受争议的中国历史帝王。在世人眼中,他是古往今来第一大昏君,第一大恶魔。
他,修运河造成千万民夫的死伤;游江都挥霍无度;夺嫡位弑父杀兄;轻民生视同草芥;他,营长城安华夏万众;开运河利中国百代;破突厥而宾服四夷;通丝路以威震殊俗。
曾经横槊赋诗,笑傲前尘的王子,却眼看着,如画的江山都丧尽,只落得,一代英雄归黄土,几行烟柳掩孤坟……
㈢ 历史小论文800字
南昌,这个普普通通的城市,却蕴涵着不平凡的历史.文化和风情!
这2200年的悠久历史,在这片红色的故土上,塑造了南昌金色的田园,打造了南昌的古色风情,增添了南昌的特色魅力。赋予了南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美称,成就了南昌
“雄州雾列、俊彩星驰”的壮观。
早在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派颖侯灌婴率兵进驻南昌,并修筑南昌城,定名南昌,取“南方昌盛”之意。唐宋为江南西道及洪前治所,为东南有名的都会,故又称“洪都”。当时,南昌还上著名的造船之都。不知道有多少条装载着我国富饶的产物历经海上丝绸之路,畅游邻国的船只是出自南昌呢?
即使那些沧桑的影子早已慢慢褪却,可仍然隐藏不了岁月的痕迹,湮没不掉历史的足迹..。在这片绿色的原野上,不知留下了多少文人墨客的逸事存墨。
1927年8月1日,就是在南昌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的序幕。抒写了南昌历史的新篇章,开创了新纪元。虽然南昌起义失败了,但是它标志着我们中国共产党逐渐走向成熟,擦亮了新的曙光,点燃了星星之火。也正是南昌见证了这一历史的时刻,感受了耀眼的光辉。
江河纵横,湖泊星罗棋布,袅袅余音,处处弥漫着历史的香气。屹立在广场南端的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高耸入云,成为南昌革命历史的丰碑。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滕王阁更增添了南昌历史的韵味。隆重得描绘了一幅“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动人景致。古树参天,清净幽雅的青云谱道院,真实的记录了明末清初水墨写意派大师在八大山人的隐居生活。还有岗峦叠翠,飞瀑流泉,景色清幽,气候宜人,素有“小庐山”之称的梅岭,以及经历三百多年风雨的洗礼,至今字迹依然清晰可见的洪崖丹井。如今,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各式各样的景观陆续诞生。各种风味,不同情调的风景区,为南昌刷亮了新的历史!
纵使南昌没有北京胡同的历史绵情,也及不上那的古色古香。纵然南昌没有上海大都市的繁华热闹,也没有发达城市的热情豪迈。但是它的特点,它的历史,它的一切,都不是其他地方能比拟的。在这块得天独厚的风水宝地和鱼米之乡上,交融了我们独一无二的历史传情。
南昌,不仅仅是风景秀丽,古迹众多;而且还凝聚了各路英雄好汉的点点滴滴,真不愧为“英雄城”
深呼吸,刹那间,感受到了南昌历史的气息,品味到南昌悠久的文化和古老的风俗民情。
我爱南昌,我爱这山水之都,我爱这历史名城!
~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请及时点击【采纳为满意回答】按钮~~手机提问者在客户端右上角评价点【满意】即可。~你的采纳是我前进的动力~~~如还有新的问题,请另外向我求助,答题不易,敬请谅解~~O(∩_∩)O,记得好评和采纳,互相帮助祝学习进步!
㈣ 关于历史小论文
概况:(1)国民大革命时期,经过“二七”惨案,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仅仅依靠工人阶级的力量是不够的,只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能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为此,中国共产党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同时,孙中山也从第二次护法运动的失败中认识到,必须改组国民党,革命才有取得成功的希望。因此,他接受了中共的帮助。国民党“一大”后,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有力的推动了全国工农运动的迅速发展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孙中山逝世后,蒋介石、汪精卫抛弃了孙中山的三大政策,打击排斥共产党人,制造了“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导致了大革命的失败和国共合作的破裂。
(2)国共政权的十年对峙时期,国共两党处于全面对立状态。这表现为,中共从大革命失败中吸取了教训,决定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先后发动了南昌、秋收、广州等起义,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工农武装割据”。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镇压起义、“围剿”革命根据地;“九一八”事变后,仍然致力于第四次和第五次“围剿”,围追堵截长征中的红军。随着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一·二八”、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国民党内部的爱国将领逐渐倾向于中共的“一致对外”的主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两党由对抗走向了合作。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终于结束了对抗,共同走上了抗日战场。
(3)八年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基本处于合作状态。虽然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反动派不断制造反共摩擦,但由于日本灭亡中国的政策没有改变,加之中共采取了灵活的斗争策略,对国民党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使国共合作关系一直维持到抗战的最后胜利。
(4)抗日战争胜利后,美蒋勾结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国共两党关系再次破裂,由合作走向对抗。双方经过长达三年的内战,最后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的支持下,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取得了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㈤ 历史小论文(200字左右)
理性看待旧中来国的发展
从1840年鸦片战自争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中国经历了一段落后,摸索前进的道路。虽然之间有许多挫折,但总体仍是在发展。
这其中有许多的历史人物做出了贡献。其中首推林则徐,虎门销烟,成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经历太平天国运动后,李鸿章推行洋务运动救国。虽然他签订了许多耻辱的条约,但这并不妨碍他引领旧中国科学的发展,确实打造了较为先进的北洋水师。
当这些运动都不能救国的时候,康有为的戊戌变法运动使得中国的文化有了新的启蒙,直接导致民国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在陈独秀新文化运动带领下发起的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思想的进步。
当思想氛围进步到一定的时候,李大钊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把马克思主义引入了中国,从此有了共产党的成立,有了革命事业的蓬勃发展。也有了毛主席领导下的新中国的诞生。
纵观100来年的奋斗史,有过曲折,迷茫,甚至错误。但这都不能阻止历史前进的脚步。因为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新中国的明天也一定会更好!
㈥ 历史小论文 1000字 急急急急!!!!!!!!!
历史的长空
以正确平和的心态对待历史
我国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一书的序言中,写下了这样一句改变我历史观的话:所谓对本国以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本国以往历史有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以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和弱点,一切言委卸于古人。这句话是我学习历史的基础与前提,成为我学习历史的指导思想。
古代史的繁盛与近代史衰落的巨大反差,让我们一度那段历史里的人和事迸发强烈的愤慨。但是这句话改变我历史观的话让我认识到了我们在学习那段历史时偏激的态度。它让我们明白了我们应以一种平常心对待历史,应以一种正确平和的态度学习那段屈辱的历史。一位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曾这样说:“我们要记住历史,但不要记住仇恨。”这种平和的心态是对历史的最好诠释。这种态度不是不爱国,而是要让这些惨痛屈辱的历史从绊脚石蜕变为我们今后路上的垫脚石。
偏激的仇恨态度在我们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只会产生阻碍作用,太多的主观因素干扰,会让我们不能正确的认识历史。用平和的心态看历史对它的理解才能更加深入透彻,对它的评价才会更加客观。
当今社会下的我们不要以居高临下的态度看历史,而应该以平视乃至仰视历史。不只是对历史,在当今社会也同样如此。北外大学美国研究室主任梅任毅曾说:我们要避免的是在还没有真正成为大国的时候就已经有了一种“大国心态”对待历史我们也不应有“大国心态”,不要以为我们站在了历史的最高峰,这才是正确对待历史的态度。
从多个角度品味历史
易中天说历史人物皆有三个形象:历史形象、文学形象、民间形象。而在我们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也会读到各种版本的作品。如:正史、野史、各种各样的文献让历史真相更为难以探求。所以在学习历史时,我们的思想更不能单一,要从多个角度,不同的观点看历史、品历史、悟历史。例如:李鸿章,他被公认为是卖国贼。这是从历史的角度看的。但我们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的话,就不免会对那一系列条约签订的前因后果产生自己的主观看法。如果站在他自身的角度来看,或许为他的无奈发出感叹。而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则可以发现他身上的哪些品质,哪些思想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而哪些做法需要我们引以为戒。我们还可以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假如我们在他的处境下,我们如何做更为妥当。这不仅是学习、回顾历史,也是预习、讲述人生。从多个角度品味历史,会得到对历史不同的理解与认识,还会得到我们自己感悟出的人生启示。
树立自己的历史观
唐太宗曾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生活中的困惑,往往可以通过读史来解答。一个正确的历史观可以让你深入透彻的理解历史,可以让你感悟到属于自己的历史思想,它会成为你学习历史道路上的一个路标,会成为学习历史的一块基石。树立你自己的历史观,以历史观影响你的人生观、价值观,会让你受益无穷。
对历史,我们应有来自自我的主观看法,也要有对它客观的评价,让我们站在山脚下,平静地仰望那历史的天空。
㈦ 500字的历史小论文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那种机会均等,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达到了“学而优则仕”的境界,有利于中国古代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科技发达,也备受西方人推崇对欧洲文官制度的确立产生积极影响。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中国只有通过严格考试的人才能出任官职‘中国由那些及第的人治理者’,政治清明,经济繁荣。”
科举制产生于隋朝,唐朝时得到发展,宋代得以完善。科举制的推行,打击了腐朽的士族的势力,符合庶族地主经济发展的趋势,适应了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也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政治清明廉洁。同时,也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唐朝学制完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也推动了宋代科技革新,使得宋代科技领先于世界。科举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达到高度繁盛发达起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新航路开辟以后,来华的西方传教士潜心研究中国的典章制度,不断向欧洲传递东方的信息。16世纪中期来华传教士克鲁兹在他的游记中把中国科举制介绍到欧洲。欧洲人了解到中国科举制度以后,都异口同声的称赞。16世纪的门多萨认为,中国是世界各国中治理得最好的一个,他把原因归于中国竞争性的科举制度,说中国通过竞争开放一切官职,从而利用了所有中国人的聪明才智。牛津大学教授纽曼说:中国行政制度是迄今为止存在于东方的无与伦比的优秀制度。他们认为科举制是一种出类拔萃的制度,值得效法。法国首先师承中国,在1791年进行了文职人员的考试,德国在1800年。1833年,英国确认了通过考试择优录用的原则,但直到1847年,英国某一驻外机构为聘任办事员,才进行了最早的竞争性的考试。1855年,英国成立第一个文官委员会、主持普通文职人员竞争性考试。1855年,英国颁布法令,使文官的竞争性考试正常化,英国文官考试制度最终确立。英国文官考试面向公众,定期举行,强调入选者必须备有良好的品行和确定试用期,与中国科举制度的形式非常相似。《大英网络全书》对英国文官制与中国科举制的渊源关系也有公允的结论:“在历史上,最早的考试制度出现在中国,它用考试来选拔行政官员,并对已经进入仕途的官员进行定期考核。”英国文官制吸收中国科举制的精华,又影响了欧洲其他国家。
可见,中国科举制对中国乃至于世界都发挥其积极作用。中国的科举制是一种出类拔萃的制度啊!科举制最大的功,在于给草根平民出人头地提供了一条通道,为维护封建统治立下大功.剩下都是过了.反观我们当今社会,平民百姓当官到底从何渠道进入?连个游戏规则都没有了,老子当官儿子跟着当,老子种地儿子跟着种,这还不如科举制呢!请诸位注意,我们同学们这些当官当吏的,可还是20年前高考制度的产物,那时还是科举制的残余,"学而优则仕"哪!
㈧ 历史小论文600字
我眼中的
是一位十分了不起的人物,我也十分佩服他。诸葛亮,字孔明,
人氏,人称“卧龙”。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后,他辅佐刘备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故五丈原,享年54岁。 诸葛亮之所以在我心目中占有这么大的位置,是因为他是位足智多谋的天才军事家。“
”、“草船借箭” 、“
”和“空城计”等,充分显示出他的大智大勇。他知己知彼,用兵大胆果断,善于发现敌将的弱点,攻其不备。他根据自然现象,巧用大雾天,“草船借箭”是其成功的范例。他利用
的多疑,巧施“空城计”,吓退了追赶蜀兵的魏军。 诸葛亮不仅是一位天才的军事家,还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他为了使农民更方便地灌溉农田,发明了脚踏水车。为了解决军粮运输的困难,发明了“
”。据说木牛流马的肚子装粮草,把舌头一扭就会走动或停止。 诸葛亮也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他“身在茅庐”以知“三分天下”,使刘备能有安身之处。他的“联吴攻魏”的策略,使蜀兵节节胜利。他采取“抚民生息”的方针,让蜀国一步步走向强盛。 诸葛亮有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刘备在“三顾茅庐”时,听到农夫唱的歌词,就是诸葛亮写的。可惜他的作品流传下来的很少。 诸葛亮,这位有杰出成就的军事家、发明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敬佩吗? 这就是我眼中的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