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西装的历史

西装的历史

发布时间: 2022-02-06 00:35:15

① 西装的历史发展

源于北欧南下的日尔曼民族服装
据说当时是西欧渔民穿的,他们终年与海洋为伴,在海里谋生、着装散领、少扣、捕起鱼来才会方便。它以人体活动和体形等特点的结构分离组合为原则,形成了以打褶(省)、分片、分体的服装缝制方法,并以此确立了日后流行的服装结构模式。也有资料认为,西装源自英国王室的传统服装。它是以男士穿同一面料成套搭配的三件套装,由上衣、背心和裤子组成。在造型上延续了男士礼服的基本形式,属于日常服中的正统装束,使用场合甚为广泛,并从欧洲影响到国际社会,成为世界指导性服装,即国际服。
现代的西服形成于19世纪中叶,但从其构成特点和穿着习惯上看,至少可到追溯17世纪后半叶的路易十四时代。十七世纪后半叶的路易十四时代,长衣及膝的外衣“究斯特科尔”和比其略短的“贝斯特”,以及紧身和体的半截裤“克尤罗特”一起登上历史舞台,构成现代三件套西服的组成形式和许多穿着习惯。究斯特科尔前门襟口子一般不扣,要扣一般只扣腰围线上下的几粒,这就是现代的单排扣西装一般不扣扣子不为失礼,两粒扣子只扣上面一粒的穿着习惯的由来。
法国贵族菲利普从渔民和马车夫学来
有一年秋天,天高气爽,碧蓝的天空中飘荡着几朵白云,满山的红叶像红地毯那样与湛蓝的天空比美相映。这天,年轻的子爵菲利普和好友们结伴而行,踏上了秋游的路途。他们从巴黎出发,沿塞纳河逆流而上,再在卢瓦尔河里顺流而下,品尝了南特葡萄酒后来到了奎纳绎尔。想不到的是,这里竟成为西服的发祥地了。
奎纳泽尔是座海滨城市,这里居住着大批出海捕鱼的渔民。由于风光秀丽,这里还吸引了大批王公贵族前来度假,旅游业特别兴旺。来这里的人最醉心的一项娱乐是随渔民出海钓鱼。菲利普一行也乐于此道,来奎纳泽尔不久,他们便请渔夫驾船出港,到海上钓鱼取乐去了。鱼一旦上钓,要将钓竿往后一拉,这里的鱼都挺大,菲利普感到自己穿紧领多扣子的贵族服装很不方便,有时拉力过猛,甚至把扣子也挣脱了。可他看到渔民却行动自如,于是,他仔细观察渔民穿的衣服,发现他们的衣服是敞领、少扣子的。这种样式的衣服,在进行海上捕鱼作业时十分便利。就是说,敞领对用力的人是十分舒服的,也便于大口地喘气;扣子少更便于用力,在劳动强度大的作业中,可以不扣,即使扣了也很容易解开。
菲利普虽然是个花花公子,但对于穿着打扮,倒有些才能。他从渔夫衣服那里得到了启发,回到巴黎后,马上找来一班裁缝共同研究,力图设计出一种既方便生活而又美观的服装来。不久,一种时新的服装问世了。它与渔夫的服装相似,敞领,少扣,但又比渔夫的衣服挺括,既便于用力的,又能保持传统服装的庄重。新服装很快传遍了巴黎和整个法国,以后又流行到整个西方世界。它的样式与现代的西装基本上相似。
名称变革
在西方,一般把前门、有袖子、衣长在臀围线上下的男女上衣统称为“茄克”(Jacket)。而在中国,人们平时所说的腰部和袖口有带状收口的茄克,英语称“将帕”(JUMPER),法语称“布鲁宗”(Blouson),属茄克这个大家族的一个品种。“西服”也是一种“茄克”,英国人称其为“拉翁基(随意式)茄克”(Lounge Jacket)。 19世纪末,当这种上衣和长裤用同质同色的面料来做成“套装”时,欧美人又称其为“外出套装”(Town suit)。在20世纪,又因为这种套装多为活跃于政治、经济领域的白领阶层穿用,故也称作“工作套装”或“实业家套装”(Business Suit)。
样式变革 样式变革时间 信息 19世纪50年代,以前 西装并无固定式样,有的收腰,有的呈直统型;有的左胸开袋,有的无袋。19世纪90年代西装基本定型,并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国。 20世纪40年代 男西装的特点是宽腰小下摆,肩部略平宽,胸部饱满,领子翻出偏大,袖口裤脚较小,较明显地夸张男性挺拔的线条美和阳刚之气,此时的女外套也同样采用平肩的掐腰,但下摆较大,在造型上显得优雅而富于女性高雅之美。 20世纪50年代,前中期 男西装趋向自然洒脱,但变化不很明显。同期的女外套则变化较大,主要变化为由原来的掐腰改为松腰身,长度加长,下摆加宽,领子除翻领外,还有关门领,袖口大多采用另镶袖,并自中期开始流行连身袖,造型显得稳重而高雅。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 男西装和女外套普遍采用斜肩、宽腰身和小下摆。男西装的领子和驳头都很小;女外套则较大,直腰长,其长度至臀围线上。袖子流行连身袖及十字袖。西装裙臀围与下摆垂直,长度达膝盖。裤子流行紧脚裤和中等长度的女西裤。此时期的男女西装具有简洁而轻快的风格。 20世纪70年代 男西装和女外套又恢复到40年代以前的基本形态,即平肩掐腰,裤子流行喇叭裤(上小下大)。女装前期流行短裙,后期则有所加长,下摆也较大。这一时期的男女西装带有时间的推移,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初期,西装又有了一些变化。主要表现为男西装腰部较宽松,领子和驳头大小适中,裤子为直腿形,造型自然匀称。而女西装则流行小领和小驳头,腰身较宽,底边一般为圆角。女西装的下装大多配穿较长而下摆较宽的裙子。这些服装的造型古朴典雅并带有浪漫的色彩。 在中国流行
19世纪40年代前后,西装传入中国,、留学的中国人多穿西装。宁波市服装博物馆的研究人员经过半年的研究,发现中国人开的第一家西服店是由宁波人李来义于1879年在苏州创办的李顺昌西服店,而非国内服装界公认的1896年由奉化人江辅臣在上海开的“和昌号”,这将宁波“红帮”史和中国西装史整整向前推进了17年。 1911年,民国政府将西装列为礼服之一。1919年后,西装作为新文化的象征冲击传统的长袍马褂,中国西装业得以发展,逐渐形成一大批以浙江奉化人为主体的“奉帮”裁缝专门制作西装。
20世纪30年代后,中国西装加工工艺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上海、哈尔滨等城市出现一些专做高级西装和礼服的西服店,如上海的培罗蒙、亨生等西服店,以其精湛工艺闻名国内外。此外,中国西装制作形成各种流派,较为流行的有罗(俄国)派和海派。罗派以哈尔滨为代表,制作的西装隆胸收腰,具有俄国特色;海派以上海为代表,制作的西装柔软、合体,具有欧美特色。1936年,留学日本归来的顾天云,首次出版了《西装裁剪入门》一书,并创办西装裁剪培训班,培育了一批制作西装的专业人才,为传播西装制作技术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后,占服饰主导地位的一直是中山装。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思想的解放,经济的腾飞,以西装为代表的西方服饰以不可阻挡的国际化趋势又一次涌进中国,人们不再讨论它是否曾被什么阶级穿用过,不再理会它那说不清的象征和含义,欲与国际市场接轨的中国人似乎以一种挑战的心理来主动接受这种并不陌生但又感到新鲜的服饰文化。于是,一股“西装热”席卷中华大地,中国人对西装表现出比西方人更高的热情,穿西装打领带渐渐成为一种时尚。

② 西装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第一阶段是古典西装时期

这个时候西装的特征是以立体几何结构观念裁割布片,然后缝制成衣。

“究斯特科尔”(justaucorps)是最古老的西式男装常服,大约存在于1670-1770年。

究斯特科尔前门襟口子一般不扣,要扣一般只扣腰围线上下的几粒――这就是现代的单排扣西服一般不扣扣子不为失礼,两粒扣子只扣上面一粒的穿着习惯的由来。

这段历史的证人是——大名鼎鼎的牛顿

第二阶段是礼服西装时期

“男装礼服”(frock coat)是西装礼服的正统标本,大约存在于1770-1870年。

十九世纪前半叶之前,欧洲男士贵族之间都是流行半截紧身裤,叫做“克尤罗特”。后来法国大革命,人们流行穿长裤“庞塔龙”来表示对贵族的反抗。

到十九世纪后半叶,裤腿基本上变得宽松,形成了现代西装裤的样式。

这段历史的证人是——大名鼎鼎的安徒生

第三阶段是标准西装时期

“袋型常服”(sack suit)是标准化的西装,流行于约1870-1970年。

这段历史的证人是——大名鼎鼎的爱迪生

第四阶段是休闲西装时期

"拉翁基·茄克"(Lounge Jacket)是休闲西装的起源,于1850年起存在至今。

西装发展历程中其中也不乏一些“非主流”的发展趋势,例如:

四十年代的“军服”:1940年,跨肩式西服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人们崇尚威武的军人风度,无论男装还是女装,都流行军服式。

自1940年前后起,男装流行Bold look,所谓“Bold”是大胆的意思,其特点是用厚而宽的垫肩大胆地夸张和强调男性那宽阔、强壮的肩部,与之相呼应,领子、驳头以及领带也都变宽,前摆下角的弧线也变得方硬。裤子宽松肥大,上裆很长。

英国田园式的流行:1982年,田园式西服

八十年代是一个复古的年代,随着世界经济一度复苏,西方传统的构筑式服饰文化又一次受到重视。七十年代末的倒梯形西服这时又回到传统的英国式造型上来,但与以往不同的是人们在这个传统造型中追求舒适感;**放松量较大,驳头变大,扣位降低。单件上衣与异色裤子的自由组合很受欢迎。人们在稳重的传统造型中追求无拘无束的休闲气氛,以在宽松舒适的休闲味西服中寻找传统美的感觉。在这种背景下,英国用粗花呢制作的“田园式”非常时髦,从此,休闲西服日渐兴盛。

③ 西装的起源

据说当时是西欧渔民穿的,他们终年与海洋为伴,在海里谋生、着装散领、少扣、捕起鱼来才会方便。它以人体活动和体形等特点的结构分离组合为原则,形成了以打褶(省)、分片、分体的服装缝制方法,并以此确立了日后流行的服装结构模式。

也有资料认为,西装源自英国王室的传统服装。它是以男士穿同一面料成套搭配的三件套装,由上衣、背心和裤子组成。在造型上延续了男士礼服的基本形式,属于日常服中的正统装束,使用场合甚为广泛,并从欧洲影响到国际社会,成为世界指导性服装,即国际服。

现代的西服形成于19世纪中叶,但从其构成特点和穿着习惯上看,至少可到追溯17世纪后半叶的路易十四时代。

十七世纪后半叶的路易十四时代,长衣及膝的外衣“究斯特科尔”和比其略短的“贝斯特”,以及紧身和体的半截裤“克尤罗特”一起登上历史舞台,构成现代三件套西服的组成形式和许多穿着习惯。究斯特科尔前门襟口子一般不扣,要扣一般只扣腰围线上下的几粒,这就是现代的单排扣西装一般不扣扣子不为失礼,两粒扣子只扣上面一粒的穿着习惯的由来。

(3)西装的历史扩展阅读

中国第一套国产西装诞生于清末,是“红帮裁缝”为知名民主革命家徐锡麟制作的,徐锡麟于1903年在日本大阪与在日本学习西装工艺的宁波裁缝王睿谟相识,次年,徐锡麟回国,在上海和王睿谟开设了王荣泰西服店定制西服。

王睿谟花了三天三夜时间,全部用手工一针一线缝制出中国第一套国产西装,在当时的情况下,其工艺未必超得过西方国家的制作水平,但已充分显示出“红帮裁缝”的高超工艺,成为中国西装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先行者。

“红帮裁缝”发轫于清末民初-宁波作为当时最早与国外通商的口岸城市之一,不少裁缝曾为外国人(又称“红毛”)裁制过服装,“红帮”之名由此而来。“红毛”最初是对荷兰人的称谓,后来泛指欧洲人。

在老上海,“红帮”指的是西式的服务业或修造业。“红帮裁缝”是近现代中国服装史的主体,它有一条长长的历史轨迹,在老上海提起宁波人,很多人立即就会想起当年那些在上海滩扬名立万的“红帮裁缝”。

在中国服装史上,“红帮裁缝”创立了五个第一:中国第一套西装,第一套中山装,第一家西服店,第一部西服理论专著,第一家西服工艺学校。

西装的故事

有一年秋天年轻的子爵菲利普和好友们结伴而行,踏上了秋游的路途。他们从巴黎出发,沿塞纳河逆流而上,再在卢瓦尔河里顺流而下,品尝了南特葡萄酒后来到了奎纳绎尔。

想不到的是,这里竟成为西服的发祥地了。

奎纳泽尔是座海滨城市,这里居住着大批出海捕鱼的渔民。由于风光秀丽,这里还吸引了大批王公贵族前来度假,旅游业特别兴旺。来这里的人最醉心的一项娱乐是随渔民出海钓鱼。

菲利普一行也乐于此道,来奎纳泽尔不久,他们便请渔夫驾船出港,到海上钓鱼取乐去了。鱼一旦上钓,要将钓竿往后一拉,这里的鱼都挺大,菲利普感到自己穿紧领多扣子的贵族服装很不方便,有时拉力过猛,甚至把扣子也挣脱了。

可他看到渔民却行动自如,于是,他仔细观察渔民穿的衣服,发现他们的衣服是敞领、少扣子的。这种样式的衣服,在进行海上捕鱼作业时十分便利。

就是说,敞领对用力的人是十分舒服的,也便于大口地喘气;扣子少更便于用力,在劳动强度大的作业中,可以不扣,即使扣了也很容易解开。

菲利普虽然是个花花公子,但对于穿着打扮,倒有些才能。他从渔夫衣服那里得到了启发,回到巴黎后,马上找来一班裁缝共同研究,力图设计出一种既方便生活而又美观的服装来。

不久,一种时新的服装问世了。它与渔夫的服装相似,敞领,少扣,但又比渔夫的衣服挺括,既便于用力的,又能保持传统服装的庄重。新服装很快传遍了巴黎和整个法国,以后又流行到整个西方世界。它的样式与现代的西装基本上相似。

④ 西装是哪个国家发明的

来源传说:法国贵族菲利普从渔民和马车夫学来。

有一年秋天,天高气爽,碧蓝的天空中飘荡着几朵白云,满山的红叶像红地毯那样与湛蓝的天空比美相映。这天,年轻的子爵菲利普和好友们结伴而行,踏上了秋游的路途。

他们从巴黎出发,沿塞纳河逆流而上,再在卢瓦尔河里顺流而下,品尝了南特葡萄酒后来到了奎纳泽尔。想不到的是,这里竟成为西服的发祥地了。

奎纳泽尔是座海滨城市,这里居住着大批出海捕鱼的渔民。由于风光秀丽,这里还吸引了大批王公贵族前来度假,旅游业特别兴旺。来这里的人最醉心的一项娱乐是随渔民出海钓鱼。菲利普一行也乐于此道,来奎纳泽尔不久,他们便请渔夫驾船出港,到海上钓鱼取乐去了。

鱼一旦上钓,要将钓竿往后一拉,这里的鱼都挺大,菲利普感到自己穿紧领多扣子的贵族服装很不方便,有时拉力过猛,甚至把扣子也挣脱了。可他看到渔民却行动自如,于是,他仔细观察渔民穿的衣服,发现他们的衣服是敞领、少扣子的。

这种样式的衣服,在进行海上捕鱼作业时十分便利。就是说,敞领对用力的人是十分舒服的,也便于大口地喘气;扣子少更便于用力,在劳动强度大的作业中,可以不扣,即使扣了也很容易解开。

菲利普虽然是个花花公子,但对于穿着打扮,倒有些才能。他从渔夫衣服那里得到了启发,回到巴黎后,马上找来一班裁缝共同研究,力图设计出一种既方便生活而又美观的服装来。不久,一种时新的服装问世了。

它与渔夫的服装相似,敞领,少扣,但又比渔夫的衣服挺括,既便于用力的,又能保持传统服装的庄重。新服装很快传遍了巴黎和整个法国,以后又流行到整个西方世界。它的样式与现代的西装基本上相似。

名称变革

在西方,一般把前门、有袖子、衣长在臀围线上下的男女上衣统称为“茄克”(Jacket)。而在中国,人们平时所说的腰部和袖口有带状收口的茄克,英语称“将帕”(JUMPER),法语称“布鲁宗”(Blouson),属茄克这个大家族的一个品种。

“西服”也是一种“茄克”,英国人称其为“拉翁基(随意式)茄克”(Lounge Jacket)。19世纪末,当这种上衣和长裤用同质同色的面料来做成“套装”时,欧美人又称其为“外出套装”(Town suit)。

在20世纪,又因为这种套装多为活跃于政治、经济领域的白领阶层穿用,故也称作“工作套装”或“实业家套装”(Business Suit)。

⑤ 西服风靡全球,关于西服的历史文化知识有哪些

1、单排扣西服可以把衣襟敞开而不扣;双排扣西服则在稍正式场合都应把钮扣扣上。总体来说,单排一粒扣,较随意,可扣可不扣;二粒扣时,只扣上面一粒或全扣上;三粒扣时,只扣中间一粒或扣上面两粒,同时也可三粒扣全扣上,显得古典些;四粒扣时,则综合上面的方法。

2、选择合适的西服,不宜太宽松,一般是按自己的胸围放松10~12cm左右。西服的长度大约是肩部位到足跟的一半,不超过臀下线;西服袖子的长度至手腕关节,要使衬衫袖子多出1-2cm,并且衬衣领也要高于西服领1cm。西服马甲扣上扣子后以贴身紧凑为合适。裤裆太大,显得拖沓;

3、西服的做工质量主要体现在领、肩和前胸几个位置。首先衣领应十分平整,不能有皱或鼓衬。领口形状应对称挺括。袖口长度应在腕与虎口之间,手平伸时能露出衬袖3cm。上装应略显紧束,手臂上举时腋部应稍有拘紧感。

4、正规场合首选深色套装(如黑、藏青、深灰),其次是中灰、褐色和隐条等。青年人或想轻松、休闲一些的人,可考虑选择颜色淡些,如米色、淡灰、条子、格纹或单件上衣搭配;即使是深色套装,只要配饰适当也可表现轻松气氛。

5、衬衫——一般首选国际化的白色、淡蓝、中蓝等单色衬衫。较轻松一些的选取白底条纹、格子衬衫,商务感较强;深色衬衫和花纹衬衫一般不适合正规活动和高级商务活动。只有在较轻松、休闲的气氛中以及和年轻人联欢会时才能选用此类衬衫;衬衫的八字领领型较大气,尖领则较秀气,但要看当时流行何领型;夏天短袖衬衫适合中下阶层穿用,中上层人则始终选择长袖衬衫。

6、领带——首先的忠告是:从事领导和商务活动的人应始终打领带,因为领带是"尊重、信任、有文化"的象征。其次应得体地选购领带。领带的长度、宽度有一定讲究:领带尖不应低于皮带头,但也不要高于它。而材料和颜色、花样是最重要的。较正规和高级的商务活动切忌戴化纤和做工粗糙、用料单薄的领带;领带的一般配色原则应与外衣同色系或有同色成份,这样较和谐、得体、庄重;也可与外衣形成对比色,感觉年轻、活泼一些;更应注重衬衫、外套、领带有联系的配饰。

7、皮鞋和袜子——较常规的皮鞋应是黑色和棕色的。不要在正式、隆重的场合穿着非黑色皮鞋,即使它被擦拭得十分体面,也会显得你本人不懂体面。式样根据用途气氛选择;袜子一般应与裤子同色系,作为礼仪场合应穿黑袜,一般应避免白袜子(除非是白裤子、白皮鞋)。

整体来看,男西服要平、直、挺。边角拐弯处le做得要精细,熨烫后衣服有力度。通过以上的介绍,希望能应对日常西服知识有所了解,从而穿出西装的品位潇洒来!

西服搭配
西服与衬衫:穿西服时,衬衫袖应比西服袖长出1-2厘米,衬衫领应高出西服领1厘米左右。衬衫下摆必须扎进裤内。若不系领带,衬衫的领口应敞开。在正式交际场合,衬衫的颜色最好是白色的。
西服与领带:领带是西服的灵魂。凡是参加正式交际活动,穿西服就应系领带。领带长度以到皮带扣处为宜。如穿马甲或毛衣时,领带应放在它们后面。领带夹一般夹在衬衫的第四五个钮扣之间。
西服与鞋袜:穿西服时不宜穿布鞋、凉鞋或旅游鞋。庄重的西服要配深褐色或黑色的皮鞋。袜子的颜色应比西服深一些,花色要尽可能朴素大方。
西服怎么
1.西装的洗涤很有讲究,第一是不能经常洗涤,衣服的清洗期最好3—4个月清洗一次,效果较好,对面料也没有损坏,
2.好西服是指用好面料经高工艺手法缝制而成的西服,其版型和各个部位都很精细,为了不破坏西服本身的型,所以不能水洗。
3.一件西服不宜连续穿得太久,西装穿后会因局部受力变形,穿过一段时间后应先把兜中的物品取出,使面料恢复原状。放在衣柜内保存时,口袋内应放入除虫剂,套上罩袋,并经常能够通风,同时应放在温度较低的地方,相对湿度一般 35-40度较为适宜。

⑥ 西装的起源是怎样的

西装最初来源于欧洲。原来,西装的上衣是渔民的穿着。渔民常年在海上捕鱼,穿着敞领少扣的衣服,感到非常方便。

西装硬领是由古代军人防护咽喉中箭的甲胄演变而来的。西裤则原是西欧“水手服”的样式,它便于水手将裤腿撸起来干活。

17世纪后半叶的路易十四时代,长衣及膝的外衣“究斯特科尔”和比其稍短的“贝斯特”,以及紧身合体的半截裤“克尤罗特”一起登上了历史舞台,构成了现代三件套西服的组成形式。

⑦ 西服何时、如何传入中国

西装传入中国,大约在清代晚期。当时有身份的人士都穿认为是“国粹”的长袍马褂。谁要是穿上西服,那当然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据《清史·西洋记》中记载,大清国第一个穿西服的是清末大思想家严复的大公子,此公子风流倜傥,狂傲不羁。他会讲一口流利的英语,曾做过一个英国外交官的翻译。这位外交官见他常穿长袍短褂,觉得这身打扮不方便,就送了他一套西装。而严公子也不畏人言,毅然剪掉了辫子,穿起西装,打上领带走在京城街头。
如果说清未的严公子穿西装还只是其个人出于对西方文化的敬仰,而真正以西服为代表的西方服饰文化,是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后,开始登上中国历史舞台的。

1919年10月,民国政府公布了“服制”,规定了以西式服装为大礼服,以男子青褂蓝袍,女子上衣下裙为常礼服。不过由于当时国内战火连年,无论是人们的思想观念,还是生活水平,都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所以这个制度始终未能在民间实行。1941年后,西服作为新文化的象征冲击传统的长袍马褂,西服才渐渐得以流行。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上海、广州、天津等沿海发达城市为中心,在上流社会和学校的青年学生、教师、公司洋行及各机关的办事员中掀起穿西服、打领带的热潮。

⑧ 西服起源于哪个国家

西服起源于英国。

西装源自英国王室的传统服装。它是以男士穿同一面料成套专搭配的三件套属装,由上衣、背心和裤子组成。在造型上延续了男士礼服的基本形式,属于日常服中的正统装束,使用场合甚为广泛,并从欧洲影响到国际社会,成为世界指导性服装,即国际服。

西装之所以长盛不衰,很重要的原因是它拥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主流的西装文化常常被人们打上"有文化、有教养、有绅士风度、有权威感"等标签。西装一直是男性服装王国的宠物,"西装革履"常用来形容文质彬彬的绅士俊男。

(8)西装的历史扩展阅读:

穿着西装应遵循以下礼仪原则:

1、西服套装上下装颜色应一致。在搭配上,西装、衬衣、领带其中应有两样为素色。

2、穿西服套装必须穿皮鞋,便鞋、布鞋和旅游鞋都不合适。

3、配西装的衬衣颜色应与西服颜色协调,不能是同一色。白色衬衣配各种颜色的西服效果都不错。正式场合男士不宜穿色彩鲜艳的格子或花色衬衣。

4、衬衣袖口应长出西服袖口1—2厘米。穿西服在正式庄重场合必须打领带,其他场合不一定都要打领带。打领带时衬衣领口扣子必须系好,不打领带时衬衣领口扣子应解开。

⑨ 西装在什么时候传入中国

是在19世纪40年代前后,西装传入中国,当时的留学生多数着西装为主,后来由宁波人李来义在苏州创办了第一家西服店。后来被民国政府将西装列为礼服之一。


⑩ 西装是怎么由来的

西装起源于欧洲。大约从14世纪起,欧洲沿海地区的一些殖民者为了适应工作的需要常常穿着一种敞开领扣的服装,它便是今天西装的雏形。由于西装能够显示出男性雄壮威武的气度,所以受到了男人们的喜爱。

到18世纪后,三件式的西装已经出现,并定型为欧洲男性普遍穿着的服装。这种西装造型考究,上衣的领子、袖子和肩部接口严丝合缝,贴切得体,与之配套的马夹和裤子则应与上衣风格统一,颜色一致。

热点内容
piano是什么意思 发布:2025-05-21 10:07:13 浏览:852
立师德正师风强师能 发布:2025-05-21 10:04:36 浏览:654
班主任节视频 发布:2025-05-21 08:52:45 浏览:440
教育审计 发布:2025-05-21 08:48:59 浏览:628
怎样形容教学楼 发布:2025-05-21 08:36:49 浏览:274
怎么入的的 发布:2025-05-21 07:49:33 浏览:303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总结 发布:2025-05-21 06:53:13 浏览:312
夜景英语 发布:2025-05-21 05:00:05 浏览:188
中学安全教育教案 发布:2025-05-21 04:19:50 浏览:517
做爱的教学 发布:2025-05-21 03:39:29 浏览: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