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有机化学绪论

有机化学绪论

发布时间: 2022-02-14 06:05:59

Ⅰ 有机化学的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有机化合物的特点
一、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
二、有机化合物的特性
三、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四、有机化学与医学
第二节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一、碳原子的成键特性
二、共价键的键参数
三、有机化合物的表示方法
四、共价键的断裂方式和有机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思考与练习
第二章 烷烃
第一节 烷烃的结构和命名
一、烷烃的通式、同系列和同系物
二、烷烃的分子结构
三、命名
第二节 烷烃的性质
一、烷烃的物理性质
二、烷烃的化学性质
三、重要的烷烃
思考与练习
第三章 不饱和烃
第一节 烯烃
一、烯烃的命名、异构现象和结构
二、烯烃的性质
三、诱导效应
四、重要的烯烃
第二节 二烯烃
一、二烯烃的分类、命名和结构
二、共轭二烯烃的化学性质
第三节 炔烃
一、炔烃的命名、异构现象和结构
二、炔烃的性质
三、重要的炔
思考与练习
第四章 环烃
第一节 脂环烃
一、脂环烃的分类、命名和结构
二、脂环烃的性质
第二节 芳香烃
一、芳香烃的分类、命名和结构
二、单环芳香烃的性质
三、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律
四、稠环芳香烃
思考与练习
第五章 卤代烃
第一节 卤代烃的分类和命名
一、卤代烃的分类
二、卤代烃的命名
第二节 卤代烃的性质
一、物理性质
二、化学性质
第三节 重要的卤代烃
思考与练习
第六章 醇、酚和醚
第一节 醇
一、醇的分类、命名和结构
二、醇的性质
三、醇的制备
四、重要的醇
第二节 酚
一、酚的分类、命名和结构
二、酚的性质
三、重要的酚
第三节 醚
一、醚的分类、命名和结构
二、醚的性质
三、醚的制备
四、重要的醚
五、硫醚
思考与练习
第七章 醛、酮和醌
第一节 醛和酮
一、醛、酮的分类、命名和结构
二、醛和酮的性质
三、重要的醛和酮
第二节 醌
一、醌的结构和命名
二、醌的性质
三、重要的醌
思考与练习
第八章 羧酸及取代羧酸
第一节 羧酸
一、羧酸的分类、命名和结构
二、羧酸的性质
三、重要的羧酸
第二节 羟基酸
一、羟基酸的分类和命名
二、羟基酸的性质
三、重要的羟基酸
第三节 酮酸
一、酮酸的分类和命名
二、酮酸的性质
三、重要的酮酸
思考与练习
第九章 羧酸衍生物
第一节 羧酸衍生物
一、羧酸衍生物的命名
二、羧酸衍生物的结构
三、羧酸衍生物的性质
四、重要的羧酸衍生物
第二节 油脂和类脂
一、油脂
二、类脂
第三节 碳酸衍生物
思考与练习
第十章 立体异构
第一节 顺反异构
一、顺反异构的概念
二、顺反异构产生的条件
三、顺反异构体的构型表示法
四、顺反异构体在性质上的差异
第二节 对映异构
一、偏振光和旋光性
二、对映异构
三、旋光异构体的拆分
第三节 构象异构
一、乙烷的构象
二、正丁烷的构象
三、环己烷的构象
思考与练习
第十一章 含氮化合物
第一节 硝基化合物
一、硝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
二、硝基化合物的结构
三、硝基化合物的性质
四、重要的硝基化合物
第二节 胺
一、胺的分类和命名
二、胺的结构
三、胺的性质
四、季铵盐和季铵碱
五、重要的胺及其衍生物
第三节 重氮和偶氮化合物
一、重氮化合物
二、偶氮化合物
思考与练习
第十二章 杂环化合物和生物碱
第一节 杂环化合物分类、命名和结构
……
第十三章 糖类
第十四章 氨基酸和蛋白质
第十五章 萜类和疀类体化合物
第十六章 医药用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简介
实验部分
参考文献

Ⅱ 基础有机化学的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合物的特性
1.2 结构概念和结构理论
1.2.1 KekuleA(凯库勒)及CouperA(古柏尔)的两个重要基本规则(1857)
1.2.2 BufferevA(布特列洛夫,l861)的化学结构理论
1.3 化学键
1.3.1 原子轨道
1.3.2 原子的电子构型
1.3.3 化学键
1.3.4 价键理论
1.3.5 分子轨道理论
1.3.6 共价键的极性分子的偶极矩
1.3.7 共价键的键长键角键能
1.4 酸碱的概念
1.4.1 酸碱的电离理论
1.4.2 酸碱的溶剂理论
1.4.3 酸碱的质子理论
1.4.4 酸碱的电子理论
1.4.5 软硬酸碱概念
复习本章 的指导提纲
英汉对照词汇
第2章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表示方式命名
2.1 有机化舍物的分类
2.2 有机化合物的表示方式
2.2.1 有机化合物构造式的表示方式
2.2.2 有机化合物立体结构的表示方式
2.3 有机化舍物的同分异构体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2.4 烷烃的命名
2.4.1 链烷烃的命名
2.4.2 单环烷烃的命名
2.4.3 桥环烷烃的命名
2.4.4 螺环烷烃的命名
2.5 烯烃和炔烃的命名
2.5.1 烯基、亚基和炔基的命名
2.5.2 烯烃和炔烃的系统命名
2.5.3 烯烃和炔烃的其它命名法
2.6 芳香烃的命名
2.6.1 含苯基的单环芳烃的命名
2.6.2 多环芳烃的命名
2.6.3 非苯芳烃
2.7 烃衍生物的系统命名
2.7.1 常见官能团的词头、词尾名称
2.7.2 单官能团化合物的系统命名
2.7.3 含多个相同官能团化合物的系统
2.7.4 含多种官能团化合物的系统命名
2.7.5 环氧化合物和冠醚的命名
2.8 烃衍生物的普通命名法
2.8.1 卤代烷的普通命名法
2.8.2 醇的普通命名法
2.8.3 醚的普通命名法-
2.8.4 醛和酮的普通命名法
2.8.5 羧酸的普通命名法
2.8.6 羧酸衍生物的普通命名法
2.8.7 胺的普通命名法
复习本章 的指导提纲
英汉对照词汇
第3章 立体化学
3.1 轨道的杂化和碳原子价键的方向性
3.1.1 甲烷sp3杂化o键
3.1.2 乙烯sp2杂化x键
3.1.3 乙炔sp杂化正交的x键
构象、构象异构体
3.2 链烷烃的构象
3.2.1 乙烷的构象
3.2.2 丙烷的构象
3.2.3 正丁烷的构象构象分布
3.2.4 其它链烷烃的构象
3.2.5 乙烷衍生物的构象分布
3.3 环烷烃的构象
3.3.1 Baeyer张力学说
3.3.2 环丙烷的构象
3.3.3 环丁烷的构象
3.3.4 环戊烷的构象
3.3.5 环己烷的构象
3.3.6 取代环己烷的构象
3.3.7 十氢化萘的构象
3.3.8 中环化合物的构象
旋光异构体
3.4 旋光性
3.4.1 平面偏振光
3.4.2 旋光仪旋光物质旋光度
3.4.3 比旋光度分子比旋光度
3.5 手性和分子结构的对称因素
3.5.1 手性手性分子
3.5.2 判别手性分子的依据
3.6 含手性中心的手性分子
3.6.1 手性中心和手性碳原子
3.6.2 含一个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
3.6.3 含两个或多个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
3.6.4 含两个或多个相同(相像)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
3.6.5 含手性碳原子的单环化合物
3.6.6 含有其它不对称原子的光活性分子
3.7 含手性轴的旋光异构体
3.7.1 丙二烯型的旋光异构体
3.7.2 联苯型的旋光异构体
3.8 含手性面的旋光异构体
3.9 消旋、拆分和不对称合成
3.9.1 外消旋化
3.9.2 差向异构化
3.9.3 外消旋体的拆分
3.9.4 不对称合成法
复习本章 的指导提纲
英汉对照词汇
第4章 烷烃自由基取代反应
4.1 烷烃的分类
4.2 烷烃、环烷烃的物理性质
烷烃的反应
4.3 预备知识
4.3.1 有机反应及分类
4.3.2 有机反应机理
4.3.3 有机反应中的热力学与动力学
4.4 烷烃的结构和反应性分析
4.5 自由基反应
4.5.1 碳自由基的定义和结构
4.5.2 键解离能和碳自由基的稳定性
4.5.3 自由基反应的共性
4.6 烷烃的卤化
4.6.1 甲烷的氯化
4.6.2 甲烷的卤化
4.6.3 高级烷烃的卤化
4.7 烷烃的热裂
4.8 烷烃的氧化
4.8.1 自动氧化
4.8.2 燃烧
4.9 烷烃的硝化
4.1 0烷烃的磺化及氯磺化
4.1 1小环烷烃的开环反应
烷烃的制备
4.1 2烷烃的来源
复习本章 的指导提纲
英汉对照词汇
第5章 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
共振和质谱
(一)紫外光谱
5.1 紫外光谱的基本原理
5.1.1 紫外光谱的产生
5.1.2 电子跃迁的类型
5.2 紫外光谱图
5.3 各类化合物的电子跃迁
5.3.1 饱和有机化合物的电子跃迁
5.3.2 不饱和脂肪族化合物的电子跃迁
5.3.3 芳香族化合物的电子跃迁
5.4 影响紫外光谱的因素
5.4.1 生色基和助色基
5.4.2 红移现象与蓝(紫)移现象
5.4.3 增色效应和减色效应
5.5 与化学结构的关系
(二)红外光谱
5.6 红外光谱的基本原理
5.6.1 红外光谱的产生
5.6.2 分子的振动形式和红外吸收频率
5.6.3 振动自由度和红外吸收峰
5.6.4 红外光谱仪及测定方法
5.7 红外光谱图
5.7.1 红外光谱图的组成
5.7.2 官能团区和指纹区
5.8 重要官能团的红外特征吸收
5.8.1 烷烃红外光谱的特征
5.8.2 烯烃红外光谱的特征
5.8.3 炔烃红外光谱的特征
5.8.4 芳烃红外光谱的特征
5.8.5 卤代烃红外光谱的特征
5.8.6 醇、酚、醚红外光谱的特征
5.8.7 醛、酮红外光谱的特征
5.8.8 羧酸红外光谱的特征
5.8.9 羧酸衍生物、腈红外光谱的特征
5.8.1 0胺红外光谱的特征
5.9 影响化学键和基团特征频率的因素
(三)核磁共振
5.1 0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5.1 0.1 原子核的自旋
5.1 0.2 核磁共振现象
5.1 0.3 H的核磁共振饱和与弛豫
5.1 0.4 C的核磁共振丰度和灵敏度
5.1 0.5 核磁共振仪
氢谱
5.1 1化学位移
5.1 1.1 化学位移
5.1 1.2 屏蔽效应和化学位移的起因
5.1 1.3 化学位移的表示
5.1 1.4 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
5.1 2特征质子的化学位移
5.1 2.1 烷烃
5.1 2.2 烯烃
5.1 2.3 炔烃
5.1 2.4 芳烃
5.1 2.5 卤代烃
5.1 2.6 醇酚醚羧酸胺
5.1 2.7 羧酸衍生物
5.1 3偶合常数
5.1 3.1 自旋偶合和自旋裂分
5.1 3.2 自旋偶合的起因
5.1 3.3 偶合常数
5.1 3.4 化学等价、磁等价、磁不等价性
5.1 3.5 偶合裂分的规律
5.1 4醇的核磁共振
5.1 5积分曲线和峰面积
5.1 6H-NMR图谱的剖析
碳谱
5.1 7C-NMR谱的去偶处理
5.1 8C的化学位移
5.1 9C-NMR谱的偶合常数
5.2 0C-NMR谱的特点
5.2 lNMR谱提供的结构信息
(四)质谱
5.2 2质谱分析的基本原理和质谱仪
5.2 3质谱图的表示
5.2 4离子的主要类型、形成及其应用
5.2 4.1 分子离子
5.2 4.2 同位素离子
5.2 4.3 碎片离子和重排离子
5.2 4.4 亚稳离子
5.2 4.5 多电荷离子
5.2 5影响离子形成的因素
复习本章 的指导提纲
英汉对照词汇
第6章 脂肪族饱和碳原子上的亲核取代反应消除反应
脂肪族饱和碳原子上的亲核取代反应
6.1 有机化学中的电子效应
6.1.1 诱导效应
6.1.2 共轭效应
6.1.3 超共轭效应
6.1.4 场效应
6.2 碳正离子
6.3 手性碳原子的构型保持和构型翻转Walden转换
6.4 饱和碳原子上亲核取代反应的概述
6.5 亲核取代反应的速率
6.6 亲核取代反应的机理
6.6.1 SN2反应的定义、机理和反应势能图
6.6.2 成环的SN2反应
6.6.3 SNl反应的定义、机理和反应势能图
6.6.4 溶剂解反应
6.6.5 Winstein离子对机理
6.7 影响亲核取代反应的因素
6.7.1 烷基结构的影响
6.7.2 离去基团的影响
6.7.3 试剂亲核性的影响
6.7.4 溶剂的影响
β-消除反应
6.8 消除反应的分类
6.9 E2反应
6.9.1 卤代烃失卤化氢E2反应
6.9.2 E2反应和SN2反应的并存与竞争
6.1 0E1反应
6.1 0.1 卤代烃失卤化氢El反应
6.1 0.2 El反应和sNl反应的并存与竞争
6.1 0.3 醇的失水E1反应
6.1 1邻二卤代烷失卤素E1cb反应
复习本章 的指导提纲
英汉对照词汇
第7章 卤代烃有机金属化合物
7.1 卤代烃的分类
7.2 卤代烃的结构
7.2.1 卤代烷中碳卤键的特点
7.2.2 卤代烷的构象
7.3 卤代烷的物理性质
卤代烃的反应
7.4 亲核取代反应
7.5 消除反应
7.6 亲核取代反应和消除反应的共存与竞争
7.7 卤代烷的还原
7.8 卤仿的分解反应
7.9 卤代烃与金属的反应
7.9.1 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命名
7.9.2 有机金属化合物的结构
7.9.3 有机金属化合物的物理性质
7.9.4 格氏试剂和有机锂试剂的制备及性质
卤代烃的制备
7.1 0一元卤代烷的制备
7.1 1多卤代烷的制法
7.1 2卤代烷的工业生产
7.1 3氟代烷的制法
复习本章 的指导提纲
英汉对照词汇
第8章 烯烃亲电加成自由基加成共轭加成
8.1 烯烃的分类
8.2 烯烃的结构特征
8.2.1 单烯烃的结构特征
8.2.2 共轭双烯的结构特征
8.3 烯烃的物理性质
8.3.1 单烯烃的物理性质
8.3.2 共轭烯烃物理性质的特点
烯烃的反应
8.4 烯烃的亲电加成
8.4.1 加成反应的定义和分类
8.4.2 烯烃与卤素的加成
8.4.3 烯烃与氢卤酸的加成碳正离子中间体机理
8.4.4 烯烃与硫酸、水、有机酸、醇和酚的反应
8.4.5 烯烃与次卤酸的加成
8.5 烯烃的自由基加成反应
8.6 烯烃的氧化
8.6.1 烯烃的环氧化反应
第9章 炔烃
9.1炔烃的结构
9.2炔烃的物理性质
9.3末端炔烃的特性
9.3.1酸性
9.3.2末端炔烃的卤化
9.3.3末端炔烃于醛、酮的反应
9.4炔烃的还原
9.4.1催化加氢
第10章 醇和醚
第11章 苯和芳香烃芳香亲电取代
第12章 醛和酮亲核加成共轭加成
第13章 羧酸

Ⅲ 有机化学的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有机化合物的特点
一、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
二、有机化合物的特性
三、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四、有机化学与医学
第二节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一、碳原子的成键特性
二、共价键的键参数
三、有机化合物的表示方法
四、共价键的断裂方式和有机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思考与练习
第二章 烷烃
第一节 烷烃的结构和命名
一、烷烃的通式、同系列和同系物
二、烷烃的分子结构
三、命名
第二节 烷烃的性质
一、烷烃的物理性质
二、烷烃的化学性质
三、重要的烷烃
思考与练习
第三章 不饱和烃
第一节 烯烃
一、烯烃的命名、异构现象和结构
二、烯烃的性质
三、诱导效应
四、重要的烯烃
第二节 二烯烃
一、二烯烃的分类、命名和结构
二、共轭二烯烃的化学性质
第三节 炔烃
一、炔烃的命名、异构现象和结构
二、炔烃的性质
三、重要的炔
思考与练习
第四章 环烃
第一节 脂环烃
一、脂环烃的分类、命名和结构
二、脂环烃的性质
第二节 芳香烃
一、芳香烃的分类、命名和结构
二、单环芳香烃的性质
三、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律
四、稠环芳香烃
思考与练习
第五章 卤代烃
第一节 卤代烃的分类和命名
一、卤代烃的分类
二、卤代烃的命名
第二节 卤代烃的性质
一、物理性质
二、化学性质
第三节 重要的卤代烃
思考与练习
第六章 醇、酚和醚
第一节 醇
一、醇的分类、命名和结构
二、醇的性质
三、醇的制备
四、重要的醇
第二节 酚
一、酚的分类、命名和结构
二、酚的性质
三、重要的酚
第三节 醚
一、醚的分类、命名和结构
二、醚的性质
三、醚的制备
四、重要的醚
五、硫醚
思考与练习
第七章 醛、酮和醌
第一节 醛和酮
一、醛、酮的分类、命名和结构
二、醛和酮的性质
三、重要的醛和酮
第二节 醌
一、醌的结构和命名
二、醌的性质
三、重要的醌
思考与练习
第八章 羧酸及取代羧酸
第一节 羧酸
一、羧酸的分类、命名和结构
二、羧酸的性质
三、重要的羧酸
第二节 羟基酸
一、羟基酸的分类和命名
二、羟基酸的性质
三、重要的羟基酸
第三节 酮酸
一、酮酸的分类和命名
二、酮酸的性质
三、重要的酮酸
思考与练习
第九章 羧酸衍生物
第一节 羧酸衍生物
一、羧酸衍生物的命名
二、羧酸衍生物的结构
三、羧酸衍生物的性质
四、重要的羧酸衍生物
第二节 油脂和类脂
一、油脂
二、类脂
第三节 碳酸衍生物
思考与练习
第十章 立体异构
第一节 顺反异构
一、顺反异构的概念
二、顺反异构产生的条件
三、顺反异构体的构型表示法
四、顺反异构体在性质上的差异
第二节 对映异构
一、偏振光和旋光性
二、对映异构
三、旋光异构体的拆分
第三节 构象异构
一、乙烷的构象
二、正丁烷的构象
三、环己烷的构象
思考与练习
第十一章 含氮化合物
第一节 硝基化合物
一、硝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
二、硝基化合物的结构
三、硝基化合物的性质
四、重要的硝基化合物
第二节 胺
一、胺的分类和命名
二、胺的结构
三、胺的性质
四、季铵盐和季铵碱
五、重要的胺及其衍生物
第三节 重氮和偶氮化合物
一、重氮化合物
二、偶氮化合物
思考与练习
第十二章 杂环化合物和生物碱
第一节 杂环化合物分类、命名和结构
……
第十三章 糖类
第十四章 氨基酸和蛋白质
第十五章 萜类和疀类体化合物
第十六章 医药用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简介
实验部分
参考文献

Ⅳ 怎样上好有机化学绪论课

有机化学是一门重要基础化学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绪论课是教学中第一课,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绪论课的重要性、绪论课内容编排、有机化学绪论课的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对有机化学绪论课的教学做了介绍和讨论.

Ⅳ 请问有有机化学各章节练习题及答案吗

◆奶.纫专递福建自学考试2002年第5期自霪拳,盈掣专业专耐参臻■舰£四《有,课程说明机化学》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药专业(基础科段)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任务是为考生提供必要的有机化学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从而为学习分析化学,中药化学,中药鉴定,中药炮制等与中药专业有关的基础专业课程及专业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学习用书《有机化学》张执侯编上海科技出版社986版,考核目标第一章绪论一,学习目的和要求了解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有机化舍物特点;有机化舍物的分子结构:有机化舍物的研究方法及有机化合物的分类.第二章有机化合物的化学键一,目的和要求■毫苜■掌握共价键的属性;了解决定共价键中电子分布的因素;了解比共价键弱的其它键型.二,考核要求(一)共价键的属性掌握键长,键角,键能,键的极性和极化性的概念,表示方法及意义(二)决定共价键中电子分布的因素了解诱导效应,场效应,共轭效应和超共轭效应的涵义.(三)比共价键弱的化学键了解氢键,电荷迁移络舍物,包含物的定义和形成.第三章立体化学基础一,目的和要求掌握分子模型的表示法;掌握顺反异构体,对映异构体和构象异构体的特点和表示法;了解立体异构与生理活性的关系.二,考核要求(一)分子模型的表示法掌握费歇尔投影式,萨哈斯投影式和纽曼投影式.(二)顺反异构体,对映异构体和构象异构体的特点和表示法.1,掌握碳碳双键化舍物的顺反异构及,构型的表示法.2,掌握含一个手性碳原子对映异构,舍两个相同手性碳原子的对映异构及含两个不同手性碳原子对映异构的特点及,构型的表示法.3,掌握烷烃乙烷,正丁烷的能量分布曲线;环已烷的构象,包括其船式与椅式构象,键与键的表示.第四章烷烃一,目的和要求掌握烷烃的同分异构现象和命名;掌握烷烃的理化性质并了解自由基取代反应的主要历程;了解烷烃与中药的关系.二,考核要求(一)烷烃的同分异构现象和命名,了解同系物,通式,同分异构现象的基本概念.2,重点掌握烷烃的命名(二)烷烃的理化性质,了解烷烃的物理性质.2,掌握烷烃的化学性质,包括卤代反应,氧化反应等.3,了解卤代反应的反应历程.■●-.2002年第5期福建自学考试●奶七专堪第五章烯烃一,目的和要求掌握烯烃的结构,命名,异构现象;掌握烯烃的主要理化性质和应用;了解亲电加成和自由基加成.二,考核要求(一)烯烃的结构,命名,异构现象,了解烯烃的定义和通式:2,掌握烯烃的系统命名,了解其衍生物命名3,掌握烯烃的异构现象,包括碳链异构,位置异构和顺反异构(二)烯烃的主要理化性质,了解烯轻的物理性质.2,掌握烯烃的化学性质,包括加成反应,氧化反应.(三)亲电加成和自由基加成了解亲电加成的反应历程及马氏规则的理论解释.第六章炔烃和二烯烃一,目的和要求掌握炔烃的结构特征,异构和命名;掌握炔烃的主要理化性质和应用:了解共轭二烯烃的结构特点,分类和命名.二,考核要求(一)炔烃的结构特征,异构和命名,了解炔烃的定义和通式.2,掌握炔烃的结构特征.3,了解炔烃的异构和命名(二)炔烃的主要理化性质,了解炔烃的物理性质:2,掌握炔烃的化学性质,包括加成反应,氧化反应,聚合反应,炔烃活泼氢的反应3,了解炔烃加成反应的反应历程(三)共轭二烯烃的结构特点,分类和命名,了解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2,了解共轭二烯烃的特征,结构.3,了解共轭二烯烃的化学性质,包括1.4一加成反应,—反应及电环化反应第七章脂环烃一,目的和要求掌握脂环烃的命名;了解环的稳定性;了解环烷烃的构象及立体异构现象:二,考核要求(一)脂环烃的命名及环的稳定性,掌握脂环烃,包括环烷烃,环烯烃,螺环烷烃及桥环烷烃的分类与命名2,了解环烷烃的化学性质.3,了解环烷烃的结构与稳定性(二)环烷烃的构象及立体异构现象,了解取代环已烷的构象.2,了解脂环化合物的顺反异构~第八章芳香烃一,目的和要求掌握苯的分子结构;掌握芳香烃的亲电取代的反应;了解多环芳烃与非苯芳烃的主要性质:二,考核要求(一)苯的分子结构,掌握苯的开库勒结构式及分子轨道理论对其结构的研究.2,了解笨的同系物的命名和异构:(二)芳香烃的亲电取代的反应,掌握芳香烃的亲电取代反应2,了解亲电取代反应的反应历程.(三)多环芳烃与非苯芳烃,了解多环芳烃萘的结构与性质.2,了解4+2规则对非苯芳烃的解释.第九章卤代烃一,目的和要求掌握卤代烃的结构,分类,命名和基本性质与应用;了解卤代烃的取代反应与消除反应的涵义二,考核要求(一)卤代烃的结构,分类,命名,掌握卤代烃的结构和分类:2,掌握卤代烃的命名(二)卤代烃的基本性质,掌握卤代烃的化学性质,包括取代反应与消除反应2,了解卤代烃的其它反应,包括还原反应及与金属的反应.3,比较卤代烃中卤原子的活泼性.(三)卤代烃的取代反应与消除反应,了解卤代烃亲核取代反应的反应历程.2,了解卤代烃消除反应的反应历程.第十章醇酚醚一,目的和要求掌握醇酚醚的结构,分类,命一●奶大纫专递福建自学考试2002年第5期名及主要性质;掌握苯环上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则及应用;了解硫醇,硫醚与药物的关系,二,考核要求(一)醇酚醚的结构,分类,命名,掌握醇酚醚的结构与分类:2,掌握醇酚醚的命名(二)醇酚醚的主要性质,了解醇酚醚的物理性质:2,掌握醇的化学性质,了解多元醇的特性:3,掌握酚的化学性质.包括酚羟基的反应.苯环上的取代反应:4,掌握醚的化学性质,包括锌盐的形成,过氧化物的生成等(三)苯环上的取代反应,掌握两类定位基:2,了解定位规律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第十一章醛酮醌一,目的和要求掌握醛酮醌的结构,命名及主要性质;了解亲核加成反应的特点:了解个别化合物与药物的关系.二,考核要求(一)醛酮醌的结构,命名,掌握醛酮的结构与命名:2,了解醌的结构与命名.(二)醛酮醌的主要性质,掌握醛酮的化学性质,包括羰基上的加成反应,一活泼氢的反应,氧化和还原反应2,了解不饱和醛酮的反应:(二)亲核加成反应,掌握醛酮的亲核加成反应.2,了解亲核加成反应的反应历程.一第十二章羧酸及其衍生物一,目的和要求掌握羧酸的分类,分子结构及性质;掌握

Ⅵ 汪小兰有机化学第四版第1-9章答案 要word的

我有,不过不知道怎么给你。
---以下是部分答案---
第一章 绪论
1.1 扼要归纳典型的以离子键形成的化合物与以共价键形成的化合物的物理性质。
答案:
离子键化合物 共价键化合物
熔沸点 高 低
溶解度 溶于强极性溶剂 溶于弱或非极性溶剂
硬度 高 低
1.2 NaCl与KBr各1mol溶于水中所得的溶液与NaBr及KCl各1mol溶于水中所得溶液是否相同?如将CH4 及CCl4各1mol混在一起,与CHCl3及CH3Cl各1mol的混合物是否相同?为什么
答案: NaCl与KBr各1mol与NaBr及KCl各1mol溶于水中所得溶液相同。因为两者溶液中均为Na+ , K+ , Br-, Cl-离子各1mol。
由于CH4 与CCl4及CHCl3与CH3Cl在水中是以分子状态存在,所以是两组不同的混合物。
---复制有点乱码,你要就给个邮箱吧---

Ⅶ 高一有机化学总结(基团、官能团、通式、反应……)

羟基氧化成醛和酮,醛可以进一步氧化成羧酸,而酮不行,羧基和羟基可以酯化反应成酯,酯和醚都可以水解,烷烃可以发生取代反应变成,烯烃也可以加成变成卤代烃,卤代烃可发生消去反应变成烯烃,也可以水解变成醇。苯可以取代不能加成。主要官能团就这些了吧。

1。卤化烃:官能团,卤原子
在碱的溶液中发生“水解反应”,生成醇
在碱的醇溶液中发生“消去反应”,得到不饱和烃
2。醇:官能团,醇羟基
能与钠反应,产生氢气
能发生消去得到不饱和烃(与羟基相连的碳直接相连的碳原子上如果没有氢原子,不能发生消去)
能与羧酸发生酯化反应
能被催化氧化成醛(伯醇氧化成醛,仲醇氧化成酮,叔醇不能被催化氧化)
3。醛:官能团,醛基
能与银氨溶液发生银镜反应
能与新制的氢氧化铜溶液反应生成红色沉淀
能被氧化成羧酸
能被加氢还原成醇
4。酚,官能团,酚羟基
具有酸性
能钠反应得到氢气
酚羟基使苯环性质更活泼,苯环上易发生取代,酚羟基在苯环上是邻对位定位基
能与羧酸发生酯化
5。羧酸,官能团,羧基
具有酸性(一般酸性强于碳酸)
能与钠反应得到氢气
不能被还原成醛(注意是“不能”)
能与醇发生酯化反应
6。酯,官能团,酯基
能发生水解得到酸和醇

弗利普 2009-06-23 13:53:35
羟基氧化成醛和酮,醛可以进一步氧化成羧酸,而酮不行,羧基和羟基可以酯化反应成酯,酯和醚都可以水解,烷烃可以发生取代反应变成,烯烃也可以加成变成卤代烃,卤代烃可发生消去反应变成烯烃,也可以水解变成醇。苯可以取代不能加成。主要官能团就这些了吧。

meitian5 2009-06-29 18:32:46
官能团是决定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的原子或原子团。

常见的官能团对应关系如:

卤代烃:卤原子(-X),X代表卤族元素(F,CL,Br,I); 在碱性条件下可以水解生成羟基

醇、酚:羟基(-OH);伯醇羟基可以消去生成碳碳双键,酚羟基可以和NaOH反应生成水,与Na2CO3反应生成NaHCO3,二者都可以和金属钠反应生成氢气

醛:醛基(-CHO); 可以发生银镜反应,可以和斐林试剂反应氧化成羧基。与氢气加成生成羟基。

酮:羰基(>C=O);可以与氢气加成生成羟基

羧酸:羧基(-COOH);酸性,与NaOH反应生成水,与NaHCO3、Na2CO3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硝基化合物:硝基(-NO2);

胺:氨基(-NH2). 弱碱性

烯烃:双键(>C=C<)加成反应。

炔烃:三键(-C≡C-) 加成反应

醚:醚键(-O-) 可以由醇羟基脱水形成

磺酸:磺基(-SO3H) 酸性,可由浓硫酸取代生成

腈:氰基(-CN)

酯: 酯 (-COO-) 水解生成羧基与羟基,醇、酚与羧酸反应生成

官能团在有机化学中具有以下5个方面的作用。
1.决定有机物的种类
有机物的分类依据有组成、碳链、官能团和同系物等。烃及烃的衍生物的分类依据有所不同,可由下列两表看出来。
烃的分类法:
烃的衍生物的分类法:
2.产生官能团的位置异构和种类异构
中学化学中有机物的同分异构种类有碳链异构、官能团位置异构和官能团的种类异构三种。对于同类有机物,由于官能团的位置不同而引起的同分异构是官能团的位置异构,如下面一氯乙烯的8种异构体就反映了碳碳双键及氯原子的不同位置所引起的异构。
对于同一种原子组成,却形成了不同的官能团,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有机物类别,这就是官能团的种类异构。如:相同碳原子数的醛和酮,相同碳原子数的羧酸和酯,都是由于形成不同的官能团所造成的有机物种类不同的异构。
3.决定一类或几类有机物的化学性质
官能团对有机物的性质起决定作用,-X、-OH、-CHO、-COOH、-NO2、-SO3H、-NH2、RCO-,这些官能团就决定了有机物中的卤代烃、醇或酚、醛、羧酸、硝基化合物或亚硝酸酯、磺酸类有机物、胺类、酰胺类的化学性质。因此,学习有机物的性质实际上是学习官能团的性质,含有什么官能团的有机物就应该具备这种官能团的化学性质,不含有这种官能团的有机物就不具备这种官能团的化学性质,这是学习有机化学特别要认识到的一点。例如,醛类能发生银镜反应,或被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所氧化,可以认为这是醛类较特征的反应;但这不是醛类物质所特有的,而是醛基所特有的,因此,凡是含有醛基的物质,如葡萄糖、甲酸及甲酸酯等都能发生银镜反应,或被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所氧化。
4.影响其它基团的性质
有机物分子中的基团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这包括官能团对烃基的影响,烃基对官能团的影响,以及含有多官能团的物质中官能团之间的的相互影响。
① 醇、苯酚和羧酸的分子里都含有羟基,故皆可与钠作用放出氢气,但由于所连的基团不同,在酸性上存在差异。
R-OH 中性,不能与NaOH、Na2CO3反应;
C6H5-OH 极弱酸性,比碳酸弱,但比HCO3-(碳酸氢根)要强。不能使指示剂变色,能与NaOH反应。 苯酚还可以和碳酸钠反应,生成苯酚钠与碳酸氢钠;
R-COOH 弱酸性,具有酸的通性,能与NaOH、Na2CO3反应。
显然,羧酸中,羧基中的羰基的影响使得羟基中的氢易于电离。
② 醛和酮都有羰基(>C=O),但醛中羰基碳原子连接一个氢原子,而酮中羰基碳原子上连接着烃基,故前者具有还原性,后者比较稳定,不为弱氧化剂所氧化。
③ 同一分子内的原子团也相互影响。如苯酚,-OH使苯环易于取代(致活),苯基使-OH显示酸性(即电离出H+)。果糖中,多羟基影响羰基,可发生银镜反应。
由上可知,我们不但可以由有机物中所含的官能团来决定有机物的化学性质,也可以由物质的化学性质来判断它所含有的官能团。如葡萄糖能发生银镜反应,加氢还原成六元醇,可知具有醛基;能跟酸发生酯化生成葡萄糖五乙酸酯,说明它有五个羟基,故为多羟基醛。
5.有机物的许多性质发生在官能团上
有机化学反应主要发生在官能团上,因此,要注意反应发生在什么键上,以便正确地书写化学方程式。
如醛的加氢发生在醛基碳氧键上,氧化发生在醛基的碳氢键上;卤代烃的取代发生在碳卤键上,消去发生在碳卤键和相邻碳原子的碳氢键上;醇的酯化是羟基中的O —H键断裂,取代则是C—O键断裂;加聚反应是含碳碳双键(>C=C<)(并不一定是烯烃)的化合物的特有反应,聚合时,将双键碳上的基团上下甩,打开双键中的一键后手拉手地连起来。

跃06 2009-07-23 14:16:23
羟基氧化成醛和酮,醛可以进一步氧化成羧酸,而酮不行,羧基和羟基可以酯化反应成酯,酯和醚都可以水解,烷烃可以发生取代反应变成,烯烃也可以加成变成卤代烃,卤代烃可发生消去反应变成烯烃,也可以水解变成醇。苯可以取代不能加成。主要官能团就这些了吧。

1。卤化烃:官能团,卤原子
在碱的溶液中发生“水解反应”,生成醇
在碱的醇溶液中发生“消去反应”,得到不饱和烃
2。醇:官能团,醇羟基
能与钠反应,产生氢气
能发生消去得到不饱和烃(与羟基相连的碳直接相连的碳原子上如果没有氢原子,不能发生消去)
能与羧酸发生酯化反应
能被催化氧化成醛(伯醇氧化成醛,仲醇氧化成酮,叔醇不能被催化氧化)
3。醛:官能团,醛基
能与银氨溶液发生银镜反应
能与新制的氢氧化铜溶液反应生成红色沉淀
能被氧化成羧酸
能被加氢还原成醇
4。酚,官能团,酚羟基
具有酸性
能钠反应得到氢气
酚羟基使苯环性质更活泼,苯环上易发生取代,酚羟基在苯环上是邻对位定位基
能与羧酸发生酯化
5。羧酸,官能团,羧基
具有酸性(一般酸性强于碳酸)
能与钠反应得到氢气
不能被还原成醛(注意是“不能”)
能与醇发生酯化反应
6。酯,官能团,酯基
能发生水解得到酸和醇

跃06 2009-07-23 14:50:43
羟基氧化成醛和酮,醛可以进一步氧化成羧酸,而酮不行,羧基和羟基可以酯化反应成酯,酯和醚都可以水解,烷烃可以发生取代反应变成,烯烃也可以加成变成卤代烃,卤代烃可发生消去反应变成烯烃,也可以水解变成醇。苯可以取代不能加成。主要官能团就这些了吧。

1。卤化烃:官能团,卤原子
在碱的溶液中发生“水解反应”,生成醇
在碱的醇溶液中发生“消去反应”,得到不饱和烃
2。醇:官能团,醇羟基
能与钠反应,产生氢气
能发生消去得到不饱和烃(与羟基相连的碳直接相连的碳原子上如果没有氢原子,不能发生消去)
能与羧酸发生酯化反应
能被催化氧化成醛(伯醇氧化成醛,仲醇氧化成酮,叔醇不能被催化氧化)
3。醛:官能团,醛基
能与银氨溶液发生银镜反应
能与新制的氢氧化铜溶液反应生成红色沉淀
能被氧化成羧酸
能被加氢还原成醇
4。酚,官能团,酚羟基
具有酸性
能钠反应得到氢气
酚羟基使苯环性质更活泼,苯环上易发生取代,酚羟基在苯环上是邻对位定位基
能与羧酸发生酯化
5。羧酸,官能团,羧基
具有酸性(一般酸性强于碳酸)
能与钠反应得到氢气
不能被还原成醛(注意是“不能”)
能与醇发生酯化反应
6。酯,官能团,酯基
能发生水解得到酸和醇

[编辑本段]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烷烃和环烷烃
第四章烯烃、炔烃和二烯烃
第五章芳香烃
第六章卤代烃
第七章醇和醚
第八章醛、酮
第九章酚和醌
第十章羧酸和取代羧酸
第十一章羧酸衍生物
第十二章类脂化合物
第十三章有机含氮化合物
第十四章杂环化合物
第十五章糖类
第十六章核酸
第十七章氨基酸、多肽和蛋白质
参考文献

430098988 2009-12-14 22:29:40
甲烷燃烧
CH4+2O2→CO2+2H2O(条件为点燃)

甲烷隔绝空气高温分解
甲烷分解很复杂,以下是最终分解。CH4→C+2H2(条件为高温高压,催化剂)

甲烷和氯气发生取代反应
CH4+Cl2→CH3Cl+HCl
CH3Cl+Cl2→CH2Cl2+HCl
CH2Cl2+Cl2→CHCl3+HCl
CHCl3+Cl2→CCl4+HCl (条件都为光照。 )

实验室制甲烷
CH3COONa+NaOH→Na2CO3+CH4(条件是CaO 加热)

乙烯燃烧
CH2=CH2+3O2→2CO2+2H2O(条件为点燃)

乙烯和溴水
CH2=CH2+Br2→CH2Br-CH2Br

乙烯和水
CH2=CH2+H20→CH3CH2OH (条件为催化剂)

乙烯和氯化氢
CH2=CH2+HCl→CH3-CH2Cl

乙烯和氢气
CH2=CH2+H2→CH3-CH3 (条件为催化剂)

乙烯聚合
nCH2=CH2→-[-CH2-CH2-]n- (条件为催化剂)

氯乙烯聚合
nCH2=CHCl→-[-CH2-CHCl-]n- (条件为催化剂)

实验室制乙烯
CH3CH2OH→CH2=CH2↑+H2O (条件为加热,浓H2SO4)

乙炔燃烧
C2H2+3O2→2CO2+H2O (条件为点燃)

乙炔和溴水
C2H2+2Br2→C2H2Br4

乙炔和氯化氢
两步反应:C2H2+HCl→C2H3Cl--------C2H3Cl+HCl→C2H4Cl2

乙炔和氢气
两步反应:C2H2+H2→C2H4→C2H2+2H2→C2H6 (条件为催化剂)

实验室制乙炔
CaC2+2H2O→Ca(OH)2+C2H2↑

以食盐、水、石灰石、焦炭为原料合成聚乙烯的方程式。
CaCO3 === CaO + CO2 2CaO+5C===2CaC2+CO2
CaC2+2H2O→C2H2+Ca(OH)2
C+H2O===CO+H2-----高温
C2H2+H2→C2H4 ----乙炔加成生成乙烯
C2H4可聚合

苯燃烧
2C6H6+15O2→12CO2+6H2O (条件为点燃)

苯和液溴的取代
C6H6+Br2→C6H5Br+HBr

苯和浓硫酸浓硝酸
C6H6+HNO3→C6H5NO2+H2O (条件为浓硫酸)

苯和氢气
C6H6+3H2→C6H12 (条件为催化剂)

乙醇完全燃烧的方程式
C2H5OH+3O2→2CO2+3H2O (条件为点燃)

乙醇的催化氧化的方程式
2CH3CH2OH+O2→2CH3CHO+2H2O(条件为催化剂)(这是总方程式)

乙醇发生消去反应的方程式
CH3CH2OH→CH2=CH2+H2O (条件为浓硫酸 170摄氏度)

两分子乙醇发生分子间脱水
2CH3CH2OH→CH3CH2OCH2CH3+H2O (条件为催化剂浓硫酸 140摄氏度)

乙醇和乙酸发生酯化反应的方程式
CH3COOH+C2H5OH→CH3COOC2H5+H2O

乙酸和镁
Mg+2CH3COOH→(CH3COO)2Mg+H2

乙酸和氧化钙
2CH3COOH+CaO→(CH3CH2)2Ca+H2O

乙酸和氢氧化钠
CH3COOCH2CH3+NaOH→CH3COONa+CH3CH2OH

乙酸和碳酸钠
Na2CO3+2CH3COOH→2CH3COONa+H2O+CO2↑

甲醛和新制的氢氧化铜
HCHO+4Cu(OH)2→2Cu2O+CO2↑+5H2O

乙醛和新制的氢氧化铜
CH3CHO+2Cu→Cu2O(沉淀)+CH3COOH+2H2O

乙醛氧化为乙酸
2CH3CHO+O2→2CH3COOH(条件为催化剂或加温)

烯烃是指含有C=C键的碳氢化合物。属于不饱和烃。烯烃分子通式为CnH2n,非极性分子,不溶或微溶于水。容易发生加成、聚合、氧化反应等。
乙烯的物理性质
通常情况下,无色稍有气味的气体,密度略小比空气,难溶于水,易溶于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
1) 氧化反应:
①常温下极易被氧化剂氧化。如将乙烯通入酸性KMnO4溶液,溶液的紫色褪去,由此可用鉴别乙烯。
②易燃烧,并放出热量,燃烧时火焰明亮,并产生黑烟。
2) 加成反应:有机物分子中双键(或三键)两端的碳原子与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
3) 聚合反应:
2.乙烯的实验室制法
(1)反应原理:CH3CH2OH===CH2=CH2↑+H2O (条件为加热,浓H2SO4)
(2)发生装置:选用“液液加热制气体”的反应装置。
(3)收集方法:排水集气法。
(4)注意事项:
①反应液中乙醇与浓硫酸的体积比为1∶3。
②在圆底烧瓶中加少量碎瓷片,目的是防止反应混合物在受热时暴沸。
③温度计水银球应插在液面下,以准确测定反应液温度。加热时要使温度迅速提高到170℃,以减少乙醚生成的机会。
④在制取乙烯的反应中,浓硫酸不但是催化剂、吸水剂,也是氧化剂,在反应过程中易将乙醇氧化,最后生成CO2、CO、C等(因此试管中液体变黑),而硫酸本身被还原成SO2。SO2能使溴水或KMnO4溶液褪色。因此,在做乙烯的性质实验前,可以将气体通过NaOH溶液以洗涤除去SO2,得到较纯净的乙烯。
乙炔又称电石气。结构简式HC≡CH,是最简单的炔烃。化学式C2H2
分子结构:分子为直线形的非极性分子。
无色、无味、易燃的气体,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
化学性质很活泼,能起加成、氧化、聚合及金属取代等反应。
能使高锰酸钾溶液的紫色褪去。
乙炔的实验室制法:CaC2+2H2O→Ca(OH)2+C2H2↑
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
a.可燃性:2C2H2+5O2 → 4CO2+2H2O
现象:火焰明亮、带浓烟 。
b.被KMnO4氧化:能使紫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2)加成反应:可以跟Br2、H2、HX等多种物质发生加成反应。
现象:溴水褪色或Br2的CCl4溶液褪色
与H2的加成
CH≡CH+H2 → CH2=CH2
与H2的加成
两步反应:C2H2+H2→C2H4
C2H2+2H2→C2H6 (条件为催化剂)
氯乙烯用于制聚氯乙烯
C2H2+HCl→C2H3Cl nCH2=CHCl→=-[-CH2-CHCl-]n- (条件为催化剂)
(3)由于乙炔与乙烯都是不饱和烃,所以化学性质基本相似。金属取代反应:将乙炔通入溶有金属钠的液氨里有氢气放出。乙炔与银氨溶液反应,产生白色乙炔银沉淀.
1、 卤化烃:官能团,卤原子
在碱的溶液中发生“水解反应”,生成醇
在碱的醇溶液中发生“消去反应”,得到不饱和烃
2、 醇:官能团,醇羟基
能与钠反应,产生氢气
能发生消去得到不饱和烃(与羟基相连的碳直接相连的碳原子上如果没有氢原子,不能发生消去)
能与羧酸发生酯化反应
能被催化氧化成醛(伯醇氧化成醛,仲醇氧化成酮,叔醇不能被催化氧化)
3、 醛:官能团,醛基
能与银氨溶液发生银镜反应
能与新制的氢氧化铜溶液反应生成红色沉淀
能被氧化成羧酸
能被加氢还原成醇
4、 酚,官能团,酚羟基
具有酸性
能钠反应得到氢气
酚羟基使苯环性质更活泼,苯环上易发生取代,酚羟基在苯环上是邻对位定位基
能与羧酸发生酯化
5、 羧酸,官能团,羧基
具有酸性(一般酸性强于碳酸)
能与钠反应得到氢气
不能被还原成醛(注意是“不能”)
能与醇发生酯化反应
6、 酯,官能团,酯基
能发生水解得到酸和醇

物质的制取:
实验室制甲烷
CH3COONa+NaOH→Na2CO3+CH4 (条件是CaO 加热)
实验室制乙烯
CH3CH2OH→CH2=CH2↑+H2O (条件为加热,浓H2SO4)
实验室制乙炔
CaC2+2H2O→Ca(OH)2+C2H2↑
工业制取乙醇:
C2H4+H20→CH3CH2OH (条件为催化剂)
乙醛的制取
乙炔水化法:C2H2+H2O→C2H4O(条件为催化剂,加热加压)
乙烯氧化法:2 CH2=CH2+O2→2CH3CHO(条件为催化剂,加热)
乙醇氧化法:2CH3CH2OH+O2→2CH3CHO+2H2O(条件为催化剂,加热)
乙酸的制取
乙醛氧化为乙酸 :2CH3CHO+O2→2CH3COOH(条件为催化剂和加温)
加聚反应:
乙烯聚合
nCH2=CH2→-[-CH2-CH2-]n- (条件为催化剂)
氯乙烯聚合
nCH2=CHCl→-[-CH2-CHCl-]n- (条件为催化剂)

氧化反应:
甲烷燃烧
CH4+2O2→CO2+2H2O(条件为点燃)
乙烯燃烧
CH2=CH2+3O2→2CO2+2H2O(条件为点燃)
乙炔燃烧
C2H2+3O2→2CO2+H2O (条件为点燃)
苯燃烧
2C6H6+15O2→12CO2+6H2O (条件为点燃)
乙醇完全燃烧的方程式
C2H5OH+3O2→2CO2+3H2O (条件为点燃)
乙醇的催化氧化的方程式
2CH3CH2OH+O2→2CH3CHO+2H2O(条件为催化剂)
乙醛的催化氧化:
CH3CHO+O2→2CH3COOH (条件为催化剂加热)

取代反应:有机物分子中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叫做取代反应。
甲烷和氯气发生取代反应
CH4+Cl2→CH3Cl+HCl
CH3Cl+Cl2→CH2Cl2+HCl
CH2Cl2+Cl2→CHCl3+HCl
CHCl3+Cl2→CCl4+HCl
(条件都为光照。)
苯和浓硫酸浓硝酸
C6H6+HNO3→C6H5NO2+H2O (条件为浓硫酸)
苯与苯的同系物与卤素单质、浓硝酸等的取代。如:

酚与浓溴水的取代。如:

烷烃与卤素单质在光照下的取代。如:

酯化反应。酸和醇在浓硫酸作用下生成酯和水的反应,其实质是羧基与羟基生成酯基和水的反应。如:

水解反应。水分子中的-OH或-H取代有机化合物中的原子或原子团的反应叫水解反应。
①卤代烃水解生成醇。如:

②酯水解生成羧酸(羧酸盐)和醇。如:

乙酸乙酯的水解:
CH3COOC2H5+H2O→CH3COOH+C2H5OH(条件为无机酸式碱)
加成反应。
不饱和的碳原子跟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结合生成别的有机物的反应。
乙烯和溴水
CH2=CH2+Br2→CH2Br-CH2Br
乙烯和水
CH2=CH2+H20→CH3CH2OH (条件为催化剂)
乙烯和氯化氢
CH2=H2+HCl→CH3-CH2Cl
乙烯和氢气
CH2=CH2+H2→CH3-CH3 (条件为催化剂)
乙炔和溴水
C2H2+2Br2→C2H2Br4
乙炔和氯化氢
两步反应:C2H2+HCl→C2H3Cl--------C2H3Cl+HCl→C2H4Cl2
乙炔和氢气
两步反应:C2H2+H2→C2H4---------C2H2+2H2→C2H6 (条件为催化剂)
苯和氢气
C6H6+3H2→C6H12 (条件为催化剂)

消去反应。有机分子中脱去一个小分子(水、卤化氢等),而生成不饱和(含碳碳双键或碳碳三键)化合物的反应。
乙醇发生消去反应的方程式
CH3CH2OH→CH2=CH2+H2O (条件为浓硫酸 170摄氏度)

两分子乙醇发生分子间脱水
2CH3CH2OH→CH3CH2OCH2CH3+H2O (条件为催化剂浓硫酸 140℃)
不是很完全,但是基本可以完成了。

Ⅷ 有关有机化学的大学本科专业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第2章 饱和烃:烷烃和环烷烃

第3章 不饱和烃:烯烃、炔烃和二烯烃

第4章 芳烃

第5章 对映异构

第6章 卤代烃 金属有机化合物

第7章 波谱分析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第8章 醇、酚和醚

第9章 醛、酮和醌

第10章 羧酸及其衍生物

第11章 有机含氮化合物

第12章 含硫、含磷及含硅有机化合物

第13章 杂环化合物

第14章 类脂化合物

第15章 碳水化合物

第16章 氨基酸、多肽、蛋白质及核酸

第17章 周环反应

部分习题答案

餐卡文献

Ⅸ 有机化学学习指导的图书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第2章 脂肪(环)烃的结构、同分异构和命名
第3章 烷烃和环烷烃的性质与制备
第4章 烯烃的性质与制备
第5章 炔烃和二烯烃的性质与制备
第6章 对映异构
第7章 芳香烃
第8章 有机化合物的波谱分析
第9章 卤代烃
第10章 醇和酚
第11章 醚、环氧化合物、硫醚
第12章 醛和酮
第13章 羧酸及其衍生物
第14章 β-二羰基化合物和有机合成
第15章 含氮有机化合物
第16章 杂环化合物
第17章 糖和核酸
第18章 氨基酸 多肽 蛋白质

Ⅹ 问两个有机化学问题

丙酮两边是甲基,给电子能力高于氢。甲醛上的氢本来就是高度极化的,有些合成反应里可以当质子使用。

热点内容
夜景英语 发布:2025-05-21 05:00:05 浏览:188
中学安全教育教案 发布:2025-05-21 04:19:50 浏览:517
做爱的教学 发布:2025-05-21 03:39:29 浏览:183
杰肽生物 发布:2025-05-21 03:31:26 浏览:234
风暴教学 发布:2025-05-21 01:54:07 浏览:649
一年级语文上册二单元试卷 发布:2025-05-20 23:20:20 浏览:349
初二数学期末考试 发布:2025-05-20 22:00:40 浏览:127
裸体校园 发布:2025-05-20 21:56:21 浏览:950
广州英语四级 发布:2025-05-20 21:53:57 浏览:970
三年级下册语文日记 发布:2025-05-20 20:31:44 浏览: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