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发展历史
❶ 现代汉语发展史
传统音韵学曾把汉语语音数千年的语音史划分为上古、中古、近代和现代四个大的阶段。
据文献记载,我国早在先秦就产生了“雅言”,汉代又有“通语”,它们都是当时统一的书面语。但是在古代社会中掌握书面语的仅仅是少数受过教育的人,书面语代代相传,很容易和口语脱节,形成一种脱离口语的书面语,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文言”。文言最初也是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以后却和口语的距离越来越远。这样到了唐宋时代,在人民大众口语的基础上又形成了一种新的书面语,这就是“白话”,白话始终是和口语密切联系的。宋元以后用白话写作的文学作品就大量出现了,包括《水浒传》、《儒林外史》、《红楼梦》等文学巨著。它们尽管都带有各地的地方色彩,但所用的基础方言都是北方方言,它们大量传到非北方话的地区,加速了北方方言的推广。很多非北方话的地区的人也学会了用白话阅读和写作,这样白话就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全民性。白话就是现代汉民族共语书面形式的来源。
在白话文学流传的同时,以北京话为代表“官话”也逐步传播开去,不仅成为各级官府的交际工具。元末明初的《朴通事》和《老乞大》是两种供朝鲜人学习汉语用的会话课本,就是用北京口语写的,被公认为当时汉语口语的代表。清朝的时候,在福建、广东等地设立“正音书院”,教授官话,并且规定不会官话的人不能做官。这样,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官话”就成了现代汉民族共同口头形式的源头。
本世纪初,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随着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上述两种趋势就合而为一了,加速了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一方面掀起了“白话文运动”,动摇了文言文的统治地位,使白话文取得了文学语言的地位;另一方面,“国语运动”的开展促使北京语音成为民族共同语的标准音。这两个运动互相推动、互相影响,使书面语和口语接近起来并有了统一的规范,形成了言文一致的现代汉语普通话,并取得了共同语的地位。
❷ 汉字发展的历史
汉字,不仅是一种文字、一种语言,更代表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与智慧。
那么汉字是如何诞生的?又经历了哪些发展历程呢?
起源背景
远古时候,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语言也随之出现,那时候,口口相传的语言虽然方便了人们相互之间的交流,但也会遗失很多信息。
后来,人们为了帮助记忆、交流思想以及传递信息,便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记事方式。
首先是结绳记事,人们通过在绳子上打结的方式,将一些事情记下来,大事就打大的结,小事就打小的结,既有在一根绳子上打结,也有用多根绳子交叉打结,以此记载不同的事。
另外还有契刻记事,人们将线条符号刻在木片或竹片上,作为双方契约,然后将契约从中分开成为两半,双方各执一半,以两者吻合为凭据。
以上这两种记事方式,虽然可以帮助记忆一些事情,却无法进行思想交流,有着很大的缺陷。
随后,人们又选择用画图的方法来表达思想,比如将某个物体的外形具体地勾画出来,以代表这个物体。后来图画越来越多,要表达的意思也越来越广,于是人们开始减少画图的笔画,渐渐地文字就从图画中分离出来了。
从图画中分离出来的文字,不需要逼真的勾画,只需将特点写出来,让人能够认识就可以了,因此就产生了原始的文字。
发展历史
甲骨文
如今能够查到的最古老的汉字,乃是公元前14世纪左右的殷商后期形成的甲骨文。
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来占卜或记事。因为甲骨文是从图画中演变出来的,因此也属于象形文字。
金文
后来,随着青铜器的出现与普及,到了西周时期,人们开始将文字广泛地铸刻在青铜器上,这样的文字被称为“金文”。
商代金文多为象形字以及由象形字合成的会意字,这些字像一幅幅图画,生动逼真,浑厚自然,有的呈团块状。
大篆、小篆
大篆据传为周朝的史籀所创,是古字向小篆过渡的一种汉字字体。
而小篆相传是由战国时期秦国宰相李斯负责整理出来的。相对于大篆而言,小篆的形体结构简明、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齐,偏旁也发生一定的变异和合并。
与大篆相比,小篆的图画性已经大大减弱,每个字的结构已经比较固定。
隶书
在小篆通行不久,民间又创造出一种比小篆更为简便、更为定型的新书体,这就是“隶书”。
一开始隶书是写得比较草率的和不够规范的小篆,到秦始皇统一文字时,隶书已经形成一种固定的、规范的字体。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隶书以前的汉字是用绘画式的线条书写的,而隶书以后的汉字是用横竖撇点折等笔画构成的。自隶书出现后,汉字的结构基本上固定了下来。
楷书
楷书是由隶书演变而来的,兴于汉末,盛于魏晋南北朝。直到现在,仍是汉字的标准字体,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了。
楷书,也叫“真书”或“正书”,楷是规矩、整齐、楷模的意思,是说这种字体可作为法式、模范,即标准字体。
简体字
汉字中许多字自古以来在民间就有多种写法,有的写法笔画多,有的写法笔画少。简单来说,笔画多的叫做繁体字,笔画少的叫做简体字。
新中国成立后,汉字简化工作全面展开,最终逐渐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简体汉字!
❸ 汉语言的形成发展历史
汉语是世界主要语言之一。属汉藏语系,是这个语系里最主要的语言。除了中国大陆和台湾省以外,汉语还分布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大约有9.4亿。汉语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
汉语的标准语是近几百年来以北方官话为基础逐渐形成的。它的标准音是北京音。汉语的标准语在中国大陆称为普通话,在台湾称为国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称为华语。 在广义上是指汉族的语言,狭义上指普通话,另外还有国语、华语、中文等称呼都是指汉语。毫无疑问,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语言,世界上大约有1/5的人使用汉语作为母语。汉语也曾对其周边的国家的语言文字产生过重要影响。例如日语、韩语、越南语中都保留有大量的汉语借词以及汉语书写体系文字。汉语是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汉语是或是一种中国语文。
汉语作为世界特有的象形文字语言,文字高度的统一与规范,现代汉语有统一和规范的语法,尽管方言发音差异特别大,但是书面语言规范,没有方言差异造成的书面交流障碍。汉语的超方言性对维系中华民族的统一起了巨大的作用。
汉语属于独立语,分析语。汉语的书写方式是一种象形文字的汉字。五四运动之前所使用的书面语叫做“文言”,是一种以孔子时代所使用的以“雅言”为基础的书面语。五四运动之后所推动的书面汉语通常被称为“白话”,即以北方话为基础的现代书面语。在现代汉语的书面语中,文言已经很少使用了。
❹ 中国汉字的发展历史
汉字发展历史分别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❺ 中国的汉字发展史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至少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汉字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汉字七体”,即: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1、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拓展资料:
广义的汉字指从甲骨文、大篆、金文、籀文、小篆,至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的文字,狭义指以正楷作为标准写法的汉字,也是今日普遍使用的现代汉字。汉字为上古时代的汉族先民所发明创制并作改进,目前确切历史可追溯至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籀文、金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发展至汉朝隶书,至唐朝楷化为今日所用的手写字体标准—正楷。
参考资料:汉字_网络
❻ 汉语语法的发展史 汉语的发展史
第二节 语法的发展
语法是语言中最稳定的部分,它比语音、词汇变化都慢。语言的稳固性主要是由语法的稳固性所决定的。但语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只是处于缓慢的演变之中。现代语言的语法结构是千百年发展过程逐步演变的结果。
一 组合规则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语序的变化。以汉语为例,从古代汉语发展到现代汉语,语序上曾发生过几次重大的变化。如在上古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和人称代词在否定句中作宾语,它们的位置都在动词前:
①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②我无尔诈, 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自汉以后,这种前置的代词宾语才逐渐移到动词后面来,跟“动-宾”的基本格式取得一致。如:
③莫知我夫。(《史论.孔子世家》)
④出户独徘徊,愁丝当告谁?(《明月何皎皎》)
这种宾语前置现象现还保留在一些合成词的结构中,如自救、自杀、自信、自夸等。
汉语偏正结构在定型之前,很可能有过“正偏”“偏正”并存的阶段,根据是现代汉语中有一种“小名+大名”的偏正式复合词,如“松树”、“桃花”、“上海市”等,但在上古汉语中却有一种与之相反的语序,即“大名+小名”的类型,如甲骨卜辞中的“丘商”,《左传》中的“丘舆”、“城濮”等。
五四之后,出现的欧化句式,有前正后偏的现象。
二 聚合规则的发展
主要表现为形态的改变,语法范畴的消长和词类的发展。
1 形态的改变,语法范畴的消长
原始印欧语形态极为丰富,据拟测,名词有三个性、三个数、八个格的变化。因而有性数格的语法范畴。而现在的英语,名词“性”的范畴已消失,“数”的范畴只有单复数的对立,双数已经消失;“格”只有表生物的名词还存在属格的形式“-s”,其它名词和形容词都没有格的变化了。俄语的形态变化虽然比较完整,但比起古俄语来又大为逊色,如现在俄语中双数消失了,格也只有6个。
2 词类的发展
汉语缺少形态,它的变化跟西欧语言的发展有着不同的趋势。如词类的发展;偏正语序的变更。但总的来说,汉语缺少形态,语序特别重要,欧化句式只是在汉语句法结构许可的范围内作了一些调整,并未涉及结构规则本质的变化。古今汉语的主要区别在于现代汉语句法功能较确定,词类界限比古汉语清楚:
① 古汉语的名词、形容词、数词可以做动词用,如“佗脉之”,“范增数目项王”;“衣以温肤”;“六王毕,四海一”。
② 古汉语数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或动词,做定语或状语。如“齐人三鼓”,先秦两 汉的“一羊二牛三马”用法逐步消失。量词发达是现代汉语语法结构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又是外国人学习的难点。“一口猪”“一头牛”,为什么不能说“一口牛”?不学又无法表数。如“火柴”的量词,量词的修辞效果:“一弯新月”“一叶扁舟”
③ 出现了一些构词词缀,如前缀“阿”“老”等,后缀“子”“头”“者”等,构词词缀的产生和发展,使汉语构词增加了一种新的派生词构词法(附加法)。近代以来,为了吸收西方的科技成果,翻译西方用派生法构成的术语,汉语中又陆续增加了好些能产的构词词缀,如“-化”“-性”等。
语法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的变化可以引起另一方面的变化,如组合规则的改变可促使聚合规则的发展,表示汉语完成体的“了”,在汉魏是表“终了”“了结”的意思,是实词。在南北朝时本来存在着“动词+宾语+完成动词”的结构,如“看书尽”(《世说新语》)从南北朝到唐朝这个结构的框子没有变,“了”在这个框子里的运用逐渐占优势,逐渐代替了“尽”“毕”等其他表示完成的动词,形成了“动词+宾语+了”的固定格式。从中唐到宋代,它又随着结果补语移前的类推,由句末挪到动词和宾语之间,进一步引起结构格局的变化,至元代能和“了”字结合的动词种类和范围不断扩大,“了”已完全虚化。有人统计《西厢记》,“了”用作实词的有32例,用作虚词的共320例。组合规则的变化促进了聚合规则的变化和发展。同样,聚合规则的变化也能引起组合规则的变化和发展。
三 演变的方法
1 类推
也叫“类化”,即用某一种形式把表示同一语法意义的不同形式统一起来的过程。如在古英语中,“eye(眼睛)”的复数形式是“eyen”,“cow(母牛)”的复数形式是“kine”,由于绝大多数名词的复数形式是加词尾“-s”“es”,在类推作用下,eye、cow的复数也就分别变为eyes和cows了。
前面讲到汉语代词宾语从前置变为后置,其实也是类推的结果。在古汉语中,“动-宾”组合格式占优势,而“宾-动”的出现是有条件的,由于“动-宾”的类推作用,现在宾语一般放在动词后面了。
类推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它可以使一些不规则的形式规则化。如英语动词的过去时和过去分词存在着许多不规则的变化,由于类推的作用,有些被拉入规则的行列,或出现规则和不规则并存的局面。当然,类推与不规则形式的斗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谁胜谁负,还要看力量的对比。
2 异化
即原来用同一种手段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后来为了互相区别而改用不同的手段。在汉语发展史上,曾运用改变声调的办法来区别同一个词的不同语法意义。如“妻”,“妇与夫齐者也”,名词,平声。“以女妻人”,动词,去声。“好”,“美也”,形容词,上声。“爱好”,动词,去声。现代汉语已不再用这种方法来区分不同的词性了,但运用异化的法则仍不乏其例。如汉语“和、跟、同、与”,原来都既是连词,又是介词,有时容易引起歧义。现在书面语已有了分工:“和、与”专做连词用,“跟、同”专做介词用。如“我国根据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原则,同其他国家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
汉语的发展史
汉魏以后,由于反切的应用,学者们渐渐意识到汉语的语音构成中有声调这一因素不过把中古汉语声调正确地归为四类,是到了齐、粱的时候才完成的。当时由于四声初发现,了解的人还很少。梁武帝(萧衍)是一个有文化的人,还问什么是四声,就是一个证明。直到陆法言《切韵》一书出来,把比较重要的汉字的声调全部确定之后,四声的知识才逐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掌握。
中古汉语有四个声调,因为史有明文,而《切韵》一书又为我们提供了完整而确切的资料,所以是十分可靠的。至于上古汉语有没有声调,如果有的话,有几个声调,由于文献不足,比较难以确定。自清初以来几百年间学者们有种种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上古声调不太固定;有人认为上古声调的类别比中古的要少,比如有平、上、入而无去,或有平、上、去而无入,等等;有人认为上古声调和中古声调基本相同,只是在个别字上有差别。在这些意见k中,我们觉得最后一种意见根据比较充分,因为它和上古韵文的押韵情况基本相符。
从《诗经》和《楚辞》的押韵情况看,在中古属于某一声调的字老是在一块儿押韵,而不搀杂中古其它声调字。这在那些用韵较多的长诗章里,犹为明显。比如有连押七字乃至十字而不改调的:
《诗经.公刘.一章》押:康疆仓粮囊光张扬行
《诗经.七月.五章》押:股羽野宇户下鼠户子处
《楚辞.九辨》押:带介慨迈秽败昧
《诗经.(bì)宫.九章》押:柏度尺(xì)硕奕作若
第一例全押中古平声,第二例全押中古上声,第三例全押中古去声,第四例全押中古入声。上古声调如果不是和中古的相同,似乎不可能出现这类押韵现象。另外,《诗经》里有些诗每章一韵,而一韵一个声调。比如《召南.(biào)有梅》:
一章 押:七吉(入声)
二章 押:三今(平声)
三章 押:(jì)谓(去声)
这也清楚地表明上古有和中古相同的四个调类。
至于每个声调里的字上古和中古有个别的不同,也可以从《诗经》的押韵里得到证明。比如“庆”字中古在去声一类,可是在《诗经》押韵里它出现七次全部和平声字相押,说明在上古属于平声一类;“享”字中古在上声一类,可是在《诗经》押韵里它出现六次,全都和平声字相押,说明它在上古也属于平声一类;等等。
可见从上古韵文的押韵情况来看,说上古和中古一样,也有四个声调,只是在个别字的归类上与中古有所不同,还是有一定的可信度的。
(二)从中古的四声到现代汉语的四声
平分阴阳
中古的平声调,现代汉语分化成两个调,即阴平和阳平。这种分化以声母的清浊为条件。凡中古的清声母平声字,现代多读阴平,即第一声,比如“公”中古声母是g,现代读gōng,“多”中古声母是d,现代读ō,凡中古次浊声母(指m,n,ng,l等声母)和全浊声母平声字,现代读阳平,即第二声,比如“明”中古声母是m,现代读míng,“驼”中古声声母是d,现代读tuó.
平声分化成阴阳两调在现代方言里非常普遍,说明这一音变的发生一定不会太晚。日本和尚安然在他所著的《悉(tán)藏》(公元880年)一书里曾经提到日本所借的汉字音平声读起来“有轻有重”,显然那时平声已有分化为阴阳两调的方言。和安然差不多同时的段安节(公元894-898)在他的《乐府杂录》一书里有“平声羽,上声角,去声宫,入声商,上平声调为zǐ”的说法。段安节把平声分为“平声”和“上平声调”,又拿它们分配于不同的乐调,也说明当时他的话里平声已经分化为两调。
宋代也有关于平声分化的记录。比如南宋的张炎,在他的《词源》一书中,谈到他父亲填词十分讲究音律的时候,曾经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一次,他父亲作《惜春花早起》一词,其中有一句是“琐窗深”,唱起来声音不和谐,把“深”字改为“幽”字仍然不和谐,又把“幽”字改为“明”字,这才觉得和谐了。“深”、“幽”、两个字都是阴平调,“明”字是阳平调。“深”、“幽”不和谐,而“明”和谐,显然是因为声调不同的原故。可见在张炎那时的话里,平声也是两个调。
《中原音韵》是第一部把平声字分为阴阳两调的韵书。阴阳的名称就事周德清创造的。他的这种做法使我们清楚地知道平分阴阳在他那个时候的方言已经取得了统治地位。
浊上变去
中古的上声字,凡事属于全浊声母的,在现代汉语里都变成去声。比如“杜”和“赌”中古都是上声字,可是“杜”的声母是浊音d",现代就变成了去声。而“赌”的声母是清音d,现代就没有变,仍然读上声。
浊上变去开始的也很早,到了唐代末年,已经不止一个方言有这种现象。那时,有个李涪在他所作的《刊误》一书中,批评《切韵》把一些去声字错误地归为上声字。他举了很多他读着是去声而《切韵》归入上声的例子,比如“舅、辨、皓”等等。而这些字正好都是全浊声母的字,比如“舅”的声母是d",“辨”的声母是b",“皓”的声母是h",等等。可见在李涪那时的语言里,浊上都已经变成去声。他因为不了解《切韵》的语音是古音,他的语音是音变的结果,因而他站在自己语音的立场上去批评《切韵》,认为《切韵》把这些字的声调归错了,那当然是不对的。
在和李涪差不多同时的敦煌俗文学抄本中,浊上的字大量地和去声字互为错别字,比如:仕 错 成 事 被 错 成 备
“仕、被”都是中古浊声母上声字,“事、备”都是中古浊声母去声字。“仕、事”的声母是z",“被、备”的声母是b"。“仕、事”同音,,“被、备”同音,说明当时西北方言浊声母上声已经变成去声。
浊上变去估计到南宋就已遍及全国大多数方言,因为南宋以下,各种反映当时语音情况的材料,都显示了浊上变去的事实。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入声变入阴、阳、上、去四声
中古的入声在现代汉语里分别变入阴阳上去四声。变化的情况大致如下:
全浊声母字--阳平 蝶 直
次浊声母字--去声 力 密
清声母字 --阴平 督
阳平 烛
上声 笃
去声 粟
除了中古清声母字的变化看不出明显的条件以外,全浊和次浊声母字的字变化都很有规律。
入声的丢失是在入声韵尾丢失以后。在十五世纪中叶嘉定人章黼著《韵学集成》一书,在这本书里仍然有入声。不过在有些入声字后面往往注明“中原雅音”读什崐么,比如“觳”是入声字,但附注说:“中原雅音音‘古’”;“哭”字也是入声崐字,但附注说:中原雅音音‘苦’”,等等。“中原雅音”是一部韵书的名称。这部书既然叫做《中原雅音》,当然是反映北方通行语音的著作。它把入声字“觳、哭”等分别读同上声字“古、苦”等,说明当时或早些时候北方已有很多失去入声的方言。
至于北京话入声的失去比这可能要晚些,直到十七世纪初年,才在徐考的《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一书里有所反映。在这本书的韵表中把中古的全浊入声归为阳平,次浊入声归为去声,清入归为阴阳上去四声。虽然作者对他归为去声的清入声是否失去,表示了模棱的态度,但至少当时北京话入声的大多数已经并入其它三声是毫无疑问的。后来到了清初,我们从顺治帝“北京说话独遗入声韵”的话里,才获得了北京话入声完全失去的明确记录。
❼ 汉语语音的历史发展
古人讲话的声音不可能保留到今天,研究语音的历史发展,只能依靠古代的文字材料。汉字本身保留了大量的古代语音信息,古代诗歌的用韵和中古以后出现的各种韵书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语音资料,从现代方言的比较研究中更可以看出汉语语音演变的种种线索。此外,古代的音译词以及汉语和其他汉藏语系语言的比较也都能帮助人们了解汉语语音的历史发展情况,但是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还没有真正展开。
对汉语语音历史的研究传统称为“音韵学”,有悠久的历史。一般把汉语语音的发展分为 4个时期:①上古音时期──先秦至魏晋(约公元前10~公元 5世纪);②中古音时期──南北朝至唐宋(5~13世纪);③近古音时期──元代和明代(13~17世纪);④现代音时期──清代至现代(17~20世纪)。对各时期的起讫时代目前还有一些不同看法,但前后相差并不很大。每个时期都长达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在一个时期内自然还有不同阶段的变化,各时期的方言分歧情况目前也了解很少,因此,研究古代各时期的语音,一般只能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语音资料作为各时期语音系统的代表,然后旁及其他材料。
从上古音到现代音的2000多年时间内,汉语语音的基本结构并没有改变,即音节分为声母、韵母和声调3部分,韵母又分为韵头、韵腹和韵尾。2000多年来汉语语音的演变主要是声母、韵母和声调内部的变化,这些变化在现代方言中有时还能反映出来,例如上古音和中古音都有鼻音韵尾【-m】,到现代还保留在广州话和其他一些方言里。 一般以《诗经》韵脚和谐声字所反映的语音系统作为代表。《诗经》并非一时一地的作品,谐声字是用声旁表音的字(如“途、除、徐、叙、斜”都用声旁“余”表音),来源更要复杂一些,但这两种材料反映的语音系统是相当一致的。上古音距今已逾千年,语音资料也较零散,目前只能推测出上古音系的基本轮廓,对其中的细节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上古声母共有30个左右。其中【p】、 【p‘】、 【m】、 【t】、【t嶉】、【n】、【l】、【k】、【k‘】、【嬜】、【x】、【堭】、【堭‘】、【s】是从上古直到现代绝大多数方言都存在的声母,表现了汉语声母的历史继承性。上古浊塞音声母 【b】、【d】、【ɡ】和浊塞擦音【扷】也还保留在现代一些方言里,其余十几个声母的性质则各家说法很不一致。上古很可能还存在 【kl】、【pl】之类的复辅音声母,例如在谐声字中,舌根音声母【k】、【k‘】往往和边音声母【l】互谐,“各”既可以作“格、阁、客”的声符,也可以作“洛、路、略”的声符,这些字很可能原来都是由【kl】之类的复辅音演变来的。对上古音是否有复辅音以及有多少复辅音,目前还有种种不同看法。
根据《诗经》用韵和谐声字的情况,传统把上古韵母分为若干韵部,用一个汉字来代表,如“之部、幽部”等等,上古韵部共有30个左右。同韵部的字只是韵腹和韵尾相同,韵头可以不同,因此每个韵部实际不只包含一个韵母。根据韵尾的不同可以把上古韵部分为阴、阳、入3大类:有鼻音韵尾【-m】、【-n】、【-嬜】的是阳声韵,有清塞音韵尾【-p】、【-t】、【-k】的是入声韵,其余的都属于阴声韵。如果韵腹相同,阴阳入 3类往往可以相互押韵或谐声,如《诗经·郑风·女曰鸡鸣三章》“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中,“来”和“赠”押韵,就是因为这两个字在上古韵腹相同,都是 【?amp;#91;】,只是“来”属于阴声韵,“赠”则属于有鼻音韵尾【-嬜】的阳声韵,这种押韵现象传统称为“阴阳对转”。
大多数上古韵母的读音和现代相去甚远,和中古也有很大区别。例如“姑”现代韵母是 【u】,中古相同或近似,上古时韵母则可能是【a】;“台”现代韵母是【ai】,中古也是类似的复元音,上古时韵母则可能是【?amp;#91;】 。也有一些韵母如【an】、【?amp;#91;n】、【a嬜】、【?amp;#91;嬜】等从上古经中古到现代变化不大,象“班” 【pan】和“登”【t?amp;#91;嬜】 等字的读音2000多年来并没有显著的改变,但这类字究竟是少数。目前对上古音韵头的多少、韵部的分合以及阴声韵是否也有辅音韵尾等问题有种种不同看法,还远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
现存的上古音语音资料不能系统地反映出上古声调情况,历来对上古声调的看法分歧也最大。目前较有影响的有3种意见:①上古和中古一样,分为“平、上、去、入”四声;②上古没有去声;③上古只有平声和入声,但各分长短两种。近年来从汉藏系语言的比较研究中又产生一种新意见,认为汉语在远古时期可能并没有声调的分别,声调是远古时期不同的韵尾辅音脱落或保存才逐渐产生的。 一般以隋唐时期盛行的韵书《切韵》的语音系统作为代表。魏晋南北朝是从上古音向中古音转变的时期,南北朝时已经出现了许多供作诗押韵用的韵书,对当时的语音系统做了一定的分析和归纳,隋代陆法言集各家之大成,于 601年编成《切韵》一书。《切韵》的原本和它以前的韵书今已佚,现存的《切韵》都是后人的增订本,而且大多是残卷。目前流传最广的完整增订本是宋代陈彭年等编的《大宋重修广韵》,《广韵》对《切韵》的增订主要在字数和释义,对《切韵》的语音系统并没有重大的改动,现在研究《切韵》音系一般就都以《广韵》为主要依据。《广韵》把当时的语音系统分析归纳为四声、206 韵,每韵内又根据声母的不同分为若干小韵,这个语音系统是否代表当时一时一地之音,目前尚无定论,但它能分门别类详细列举出隋唐时期声母、韵母和声调的情况,是研究中古音最重要的语音资料。
《切韵》并没有系统地列出它的声母系统,根据后人分析归纳,大体上是和传统的三十六字母相当的。三十六字母可能起源于唐末,到宋代经过不断补充修订,基本上能代表当时的声母系统。每个字母用一个汉字来代表,至于它们的实际读音,经过多年研究,目前已大致取得一致的意见。但为了便于说明中古的声母系统,目前一般仍沿用三十六字母的名称,例如,用“帮、滂、并、明”代表中古声母【p】、【p‘】、【b】、【m】,用“端、透、定、泥”代表中古声母【t】、【t嶉】、【d】、【n】等。上古声母有相当一部分仍保存在中古音中,但大都经过了较为复杂的分化或合并的过程,并不完全是一对一的关系。
《切韵》把不同声调的韵母算作不同的韵,每个韵用一个汉字来代表,例如“东韵”、“江韵”、“鱼韵”、“真韵”等。在计算中古韵母时,如果只是声调不同,就只能算是一个韵母,例如“之韵”、“止韵”和“志韵”的分别只在声调,实际上只是一个韵母。《切韵》共列出193个韵,《广韵》增订为206韵,除去声调的分别不计,只有90多个韵。当时的分类不大重视韵头的作用,有时把不同韵头的韵母合并成一个韵,例如,“删韵”就包括开口呼和合口呼两类韵母,可是“寒韵”和桓韵又根据开口呼和合口呼的不同分成两韵。如果把该分开的韵母都分列出来,实际上共有150多个不同的韵母,这说明《切韵》所记录的韵母系统是相当复杂的。
中古音的韵头只有 【i-】和 【u-】,但隋唐时期韵头【i-】可能还分为长短两类,这样就有了三种不同的韵头。中古音的韵腹元音非常丰富,这是中古韵母多达150多个的主要原因。近几十年对中古韵腹元音的实际读音做了相当细致的研究和推测,其中大部分已经取得了比较一致的意见。中古音的韵尾继承了上古阴声韵、阳声韵和入声韵的分别。阴声韵的韵母除没有韵尾的(如“歌韵”)以外,还包括元音韵尾【-i】(如“灰韵”)和【-u】(如“豪韵”)。中古阳声韵的鼻音韵尾和入声韵的清塞音韵尾与上古相同。在《切韵》的韵母系统中,入声韵和阳声韵相配,即【-m】和【-p】相配,【-n】和【-t】相配,【-嬜】和【-k】相配,例如东韵”【-u嬜】和屋韵【-uk】相配,删韵”【-an】和“辖韵”【-at】相配,“衔韵”【-am】和“狎韵”【-ap】相配等等,形成相当整齐的局面。
中古音的声调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4类。《切韵》以声调为纲,在四声之下分列各韵,后代韵书一般都遵循这种编排方法。平声、上声和去声的分别主要在音节的高低升降不同;入声则是韵尾收【-p】、【-t】、【-k】的发音短促的入声韵,和另外三声的阳声韵相配,例如“东、董、送、屋四韵的分别就在于“平、上、去、入”四声不同,至于阴声韵如之、止、志、“鱼、语、御”等则只有“平、上、去”三声。从中古到现代四声的发展和声母的清浊关系很密切,为了便于说明这种关系,习惯上把中古的四声分为阴阳两类:中古是清音声母的称为“阴平、阴上、阴去、阴入”,如“官、管、灌、括”;中古是浊音声母的称为“阳平、阳上、阳去、阳入”,如“郎、朗、浪、乐”。
在唐初,已有人批评《切韵》分韵过细,不利使用,说明《切韵》的语音系统已与当时的口语不尽相合。从《广韵》开始,已在《切韵》的一些韵目下注明与某韵“同用”,实际就是承认这两个韵并没有明显的区别。到宋末元初时,为了便于作诗,一些韵书根据《广韵》“同用”的办法,索性把206韵合并为106韵,这106韵从此成为做旧体诗押韵的规范。最早合并的是平水人刘渊主持刊行的《壬子新刊礼部韵略》(1252),因此世称这106韵为“平水韵”。平水韵主要只是把《广韵》韵目中同用各韵加以合并,并不能真正代表宋元时期口语的语音。 一般以元代周德清所编《中原音韵》的语音系统作为代表。《中原音韵》成书于1324年,正是元代戏曲盛行的时期,周德清根据当时北曲作家用韵的情况归纳整理成书,成为写作北曲用韵的准绳,对中国古代戏曲创作有很大影响。《中原音韵》是专为戏曲而作的,因此能跳出《切韵》系统韵书的窠臼,记录下活跃于元代舞台上的北方语音系统。至于这个语音系统是否能代表当时的元大都(今北京)的方言,目前尚有不同看法,但它无疑是现代北方官话的源头,代表了汉语语音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中原音韵》所代表的近古音语音系统比《切韵》所代表的中古音语音系统简单得多,已经相当接近于现代北京话。《中原音韵》改变了《切韵》以声调为纲的编排方法,改为以韵为纲,各韵之下分列声调,然后再分为若干小韵,同音字都列在同一小韵内,并没有单列声母。根据小韵的分布情况来分析,《中原音韵》可能共有20个声母(不包括零声母),和现代北京话已很近似。汉语的声母系统从中古到近古大大简化,主要是因为中古大部分浊音声母到近古变成了清音,除了【m-】、【n-】、【l-】等少数浊音声母外,其余都变成清音,和原来的清音声母合并,例如“步”【b-】并入“布”【p-】,“在”【扷-】并入“再”【堭-】,“似”【z-】并入“四”【s-】等。
《中原音韵》把韵母分为19个韵部,以两个汉字命名,如“东钟、江阳、支思”等,这只是韵母的大类,各韵部内还包括韵头不同的韵母。19个韵部实际共包括40多个韵母,只有中古韵母的 1/3左右,这主要是因为中古入声韵到近古已经全部消失,和阴声韵完全合并。此外,中古有不少韵母的韵腹元音非常接近,到近古也合并在一起了,例如“东、冬、钟”在中古本是3个韵,到近古就合为一韵。近古音的韵头可能只有【i】和【u】,韵头【y】 当时是否已经出现,目前还有不同看法,但至迟到明代就已经形成了现代四呼的局面。中古的鼻音韵尾【-m】、【-n】、【-嬜】和元音韵尾【-i】、【-u】在《中原音韵》中仍完整地保存,但不久【-m】就和【-n】合并,只留下了【-n】、【-嬜】两套鼻音韵尾。中古的塞音韵尾【-p】、【-t】、【-k】由于入声韵消失,也不复存在,其中有不少并入元音韵尾【-i】、【-u】,如“麦”并入“卖”,“脚”并入“搅”;另一些韵尾则完全失落,和原来的无韵尾韵母合并,如“舌”并入“蛇”,“滑”并入“华”。
《中原音韵》 把声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4类,和现代北京话完全相同。中古的平声根据声母的清浊到近古分为阴平和阳平两类:中古清音声母读阴平,如“通、诗、坡、春”;中古浊音声母读阳平,如“同、时、婆、纯”。由于中古浊音声母到近古大部分都已变成清音,因此阴平和阳平就纯粹是声调的区别了。中古和近古虽然都有上声和去声,但内容不尽相同。中古浊音声母中除【m-】、【n-】、【l-】等少数以外,读上声的到近古都变成了去声,如“上”和“赏”、“杜”和“赌”在中古都读上声,但是“上”、“杜”是浊音声母,到近古就读成去声,“赏”、“赌”是清音声母,仍旧读上声。从中古到近古声调最大的变化是入声不再独立成为一类,中古的入声字到近古分别归入阳平、上声和去声,如“达”归入阳平,“笔”归入上声,“麦”归入去声。近古以后,一部分归入上声的入声字又改归阴平,如“说、瞎、督”,《中原音韵》归入上声,现代北京话都读成阴平。至于《中原音韵》时期入声是否已经完全消失,目前仍有不同看法,但入声在当时已丧失独立作为声调的地位,则是可以肯定的。
语音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汉语有一些方言到目前还保留着中古音甚至上古音的一些特点。例如,广州话完整地保存3套塞音韵尾【-p】、【-t】、【-k】和鼻音韵尾【-m】,苏州话系统地保存浊音声母【b-】、【d-】、【g-】、【扷-】、【z-】等。至于入声独立作为声调,不但长江以南大部分方言仍然如此,从黄河下游中原地区直至西北地区也有不少方言仍旧有入声,保存了近古以前汉语声调的一个重要特点。
❽ 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历史
一、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肇始于汉代
二、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大兴于唐代
三、宋元明清和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
四、解放后的对外汉语教学
(一)初创阶段:
50年代初至60年代初,从无到有建立了新中国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教学机构,并初步组成了一支专职对外汉语教师队伍。
(二)巩固和进展阶段:
60年代初期至中期“文化革命”前。
(三)恢复阶段:
70年代初期至后期。
(四)蓬勃发展阶段:
1978年,北京语言学院开设“现代汉语专业”(本科),学制4年,培
养汉语教师、汉语翻译和其他汉语工作者。
1980年,华东师大暑期短训班开办。全国一些主要大学陆续开办各种
短期、长期班。
1978年“语言教学与研究”在北京语言学院创刊。
1983年我国成立了“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
1984年北京语言学院成立语言教学研究所,1987年成立语言信息研究
所,中国文化研究所。
1985年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华语教学出版社成立。第一届国际汉语
教学研讨会召开,迄今已举行过七届(分别为1987、1990、1993、1996、
1999、2002)。
1983年北京语言学院开设对外汉语教学专业(本科五年制)。1985年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学院、北京外国语学院开设对外汉语教学专业
(本科4年制)。
1986年北京大学、北京语言学院招收对外汉语专业方向的硕士生。
1988年北京语言学院开始招收外国硕士生,北京大学招收澳大利亚硕
士生。
1990年华东师大开始招收对外汉语教学方向的硕士生。
❾ 汉语发展史
音韵
第一章 音韵基础知识
第一节 声母和韵母
第二节 三十六字母
第三节 等呼
第四节 对转和旁转
第五节 韵书和韵图
第二章 历代音系
第一节 上古音系
第二节 中古音系
第三节 近古音系
第四节 现代音系
第三章 语音发展的规律
第一节 语音发展的主要方式
第二节 声母的演变规律及其演变机理
第三节 韵母的演变规律及其演变机理
第四节 声调的形成、演变及演变机理
词汇
第一章 历代词汇系统的发展
第一节 上古词汇发展的特点
第二节 中古词汇发展的特点
第三节 近代汉语词汇发展的特点
第四节 现代汉语词汇发展的特点
第二章 基本词汇的发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关于自然现象、自然物的词汇
第三节 关于方位的词汇
第四节 关于人体部分的词汇
第五节 关于亲属的词汇
第六节 关于生产劳动的词汇
第七节 关于物质文化的词汇
第八节 关于动作行为的词汇
第九节 关于事物性状的词汇
第三章 外来词的发展
第一节 外来词的概述
第二节 上古汉语外来词
第三节 中古汉语外来词
第四节 近古汉语外来词
第五节 现代汉语外来词(上)
第六节 现代汉语外来词(下)
第七节 汉语外来词与汉族文化
第四章 汉语词义的发展规律
第一节 汉语词义发展概说
第二节 词义发展的主要途径
第三节 词义引申的结果
第五章 汉语构词法的发展
第一节 单音节造词法
第二节 双音节的音变构词法
第三节 运用语序方式的结构构词法
第四节 运用虚词方式的结构构词法
第五节 单音词结构格局解体的机理
语法
第一章 汉语语法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第一节 词法的发展和机制
第二节 句法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第二章 实词的发展
第一节 名词的发展
第二节 动词、形容词的发展
第三节 数词和量词的发展
第四节 代词的发展
第五节 副词的发展
第三章 虚词的发展
第一节 介词的发展
第二节 连词的发展
第三节 助词的发展
第四节 语气词的发展
第四章 句式的发展
第一节 被动句的发展
第二节 处置式的发展
第三节 判断句的发展
第四节 比拟式的发展
第五章 词序的发展
第一节 汉语的基本语序
第二节 上古汉语宾语前置的发展
第三节 介词结构在句中的位置
第四节 倒装
❿ 汉字发展历史
汉字的演变,从甲骨文算起经历了3000多年的历史过程。在这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中,伴随着汉字的演变,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特殊现象。
一、由简入繁和由繁到简
汉字的演变和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先“由简入繁”,再“由繁到简”的两个阶段。任政、钱沛云的《楷书基础知识》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从象形文字到形成楷书的雏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进过程。这个过程可分先后两个阶段:从古代陶器上刻划符号嬗递演变到繁复的大篆(石鼓文),这是由简入繁、逐渐丰富阶段;此后,由草篆向隶书进化,又从草隶(章草)向楷书演进,这是由繁入简、不断完善阶段。”马宗霍《书林藻鉴》也说:“文字衍变,与世推移。书契初兴,形必至简,所谓物象之本也。逮后人文渐进,品物众而情伪滋,简将不瞻于用,则必增益分析而即于繁,所谓‘孳乳浸多’也。繁极必杀,故复减损以趋急就而务于省。其间更迭嬗蜕,率虫于势之自然。”“由简入繁”,适合于汉字的初创和形成阶段,这是语言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实际需要;“由繁到简”,适用于汉字定型后的阶段,这是事务繁冗对汉字书写从简从速的合理要求。所以,自先秦的大篆定型后,“由简入繁”的演变就宣告结束,而“由繁到简”却成了不衰的演变过程。从篆至隶,至草,至行无不如此,连早在唐代就已定体定法的楷书,至今仍在简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