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历史辛亥革命

历史辛亥革命

发布时间: 2022-02-21 10:19:05

Ⅰ 辛亥革命发生的时间、历史背景、事情经过

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广义上辛亥革命指自十九世纪末(一般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开始,但也有学者认为从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算起)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统治在中国出现的连场革命运动。

1,辛亥革命的时间就是公元1911年至1912年

2,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是出于清朝衰落的大背景下,以清道光二十年到二十二年(1840—1842)的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历史进入了近代,也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代。鸦片战争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订立,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遭到破坏,开始丧失了政治上的独立地位 。

辛酉政变后,随着太平天国的失败,清廷政局逐渐稳定下来,慈禧太后的统治地位也日趋巩固。1895年中日战争后,英、俄、美、日、法、德等国争先恐后地夺取侵华权益,迅速形成了瓜分中国的局势 。

3,辛亥革命的历史经过:

首先是保路运动,接着是武昌起义,南北相持,南北议和。

得到的结果就是清朝退位,袁世凯上台,长达千年的中国传统封建制度宣告结束。




资料来源:网络

Ⅱ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一、历史背景

清朝衰落: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瓜分中国狂潮以清道光二十年到二十二年(1840—1842)的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历史进入了近代,也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代。

鸦片战争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订立,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遭到破坏,开始丧失了政治上的独立地位。

辛酉政变后,随着太平天国的失败,清廷政局逐渐稳定下来,慈禧太后的统治地位也日趋巩固。1895年中日战争后,英、俄、美、日、法、德等国争先恐后地夺取侵华权益,迅速形成了瓜分中国的局势。

二、影响

随着封建帝制的废除,依附于封建帝制的种种丑恶制度也被次第扫除,例如世袭制度、太监制度、包衣制度等等。民族平等、民权自由、民生幸福的呼声在中华大地回荡。

空前的民主气象,竞办实业的浪潮,形成了生机勃勃的局面。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

正因为如此,当袁世凯、张勋先后复辟帝制时,均受到了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和人民群众的坚决反抗。

三、历史意义

民主共和意识的积聚,大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空前高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加速了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扫除了最初的政治障碍。

(2)历史辛亥革命扩展阅读:

经济发展

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

此外,从辛亥革命各省独立响应开始,中国进入长期的分裂混乱之中,除了袁世凯曾在二次革命之后曾短暂大致统一全国之外,其他中华民国的政权都未能直接统治整个中国(如号称统一的国民政府只能收到五个省的税收)。

一直要到1950年代,才由中国共产党使中国大陆再度统一。长期的分裂及战乱,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及现代化建设造成很大的阻碍。

Ⅲ 辛亥革命历史

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王朝、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1911年清政府出卖铁路修筑权,激起中国人民的反抗,四川等地爆发保路运动。1911年10月10日,武汉地区的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发动武昌起义,接着各省纷纷响应,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广义上亦可指自19世纪末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廷统治在中国出现的连场革命运动。

http://ke..com/view/28947.htm

Ⅳ 辛亥革命有哪些历史事件

1、保路运动

1911年5月9日,清政府为了向四国银行团借款用来镇压革命,在邮传大臣盛宣怀的策动下,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四川修筑铁路的股东,不仅来自绅士、商人、地主,还有农民,而且农民购买的股份占很大比例。

清政府颁布 “铁路国有”政策以后,收回了路权,但没有退还补偿先前民间资本的投入,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阶层,尤其是广大城乡劳动人民的反对,从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

清政府为了镇压革命,不惜丧失国家主权,将铁路收归国有,且大肆派兵屠杀保路人士,通过此举,全国人民充分看清了清政府卖国求荣的本质。

2、武昌起义

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以文学社和共进会为主的革命党人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通过革命党人的努力,终于在1911年(清宣统三年)10月10日成功地发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武昌起义。

起义的胜利,逐步使清朝走向灭亡,并建立起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是亚洲和中国走向民主共和的开端,在中国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4)历史辛亥革命扩展阅读:

后续情况

1911年10月12日,革命党人第二十一混成协第四十二标士兵胡玉珍、邱文彬、赵承武等在汉阳发动起义;随后赵承武率起义军攻占汉口。

至此,武汉三镇全部掌握在革命军手中。清政府发出“剿办”武汉“革党”上谕(全文 ,陆军大臣荫昌率湖北周边的清军及北洋新军陆续压向武汉。

1911年10月14日,武昌起义后第四天,清廷下诏起复袁世凯。皇族内阁总理大臣奕劻,派袁世凯的亲信阮忠枢持诏前往洹上劝驾。当晚, 洹上经过一场激辩之后,袁世凯决定奉诏出山。15日,致函奕劻复命。

1911年10月18日起,革命军与清军在汉口展开了10余天的“汉口争夺战”。在汉口争夺战中,起义军虽取得“三战三胜”的刘家庙大捷。然而,由于前线指挥官的渎职,加上围攻汉口的清军兵力日趋加强,终使汉口于11月1日陷于清政府军。

正当汉口危急之际,黄兴于10月28日抵达武昌。11月3日,黄兴出任战时总司令,并立即部署汉阳战事。然而,由于起义军“官长不用命”、“军队无教育”、“缺乏机关枪和野炮”等原因,27日,汉阳失陷,黄兴即于当日离汉赴沪。自此起,湖北革命党人转入御守武昌阶段。

Ⅳ 历史辛亥革命的主要内容

辛亥革命的背景因素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的“人民革命”,肇始于19世纪末期,正是西方侵略势力大举渗入中国的时候,也是传统中国的制度与秩序被摧残破坏最严重的时期。清政府由盛转衰,国人不断在各方面要求改革或适应无效后,许多内部冲突不能解决,进而延宕积习成弊,造成封建统治的政权发生动摇,终于激起孙中山革命。其背景因素大致归纳有三,兹胪陈于后:

一、清政府严厉统治与社会反清思潮

清朝建立政权之后,表面上以“定胤民安,共享太平”为号召,其实用以(一)笼络(二)高压(三)屠杀(四)奴化[注1]等政策与手段,交兼并用,达成专制统治的目的:

(一)笼络人心,利诱手段

清朝统治者为笼络人心,乃采行下列措施:例如,为明思宗帝后发丧,以帝王之礼,宗室大臣罹难均以题谥。朱氏贵族依旧恩养,文武衣冠悉维旧制,改订官制,汉满参用,收拾人心。另外,钳制才士,奖励文学,优礼儒臣,编纂《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借以名诱、利诱、官诱,麻醉人心,防止加剧民族矛盾。

(二)高压政策,恩威并用

清政府安定明朝人心后,采用高压,工于心计,严令薙发,禁除明制,改衣旗服,以测汉族人心之顺逆。并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警人之语。尤有甚者,侵占田地,圈以标志,谓之“圈地”。扫除反抗势力,用以严刑峻法,诛戮王族和忠实于明朝皇室的人士。各省要隘驻扎重兵监视人民,人民之愤懑久蛰于心。

(三)屠杀处决,惨不忍睹

清朝统治者为了巩固北方局势,进兵长江流域,希冀摧毁明朝最后挣扎。“扬州十日”惨遭屠杀者有80余万,被掳与投井、投河、焚缢者亦不在少数。

“嘉定三屠”连屠三日,城内死者约9700余人,城外则在7500人以上。“文字狱”杀戮无辜,尤为惨酷。计有康熙时代,庄廷■《明史稿》,戴名世《南山集》,方孝标《滇黔纪闻》。雍正时代,有查嗣庭、吕留良之狱,谢齐世注释《大学》,陆生称编写《通鉴》均被认为猖狂恣肆思想,著予正法。乾隆时代,文字狱尤兴,胡中藻《坚磨生诗钞》,徐述夔《咏正德杯诗》,沈德潜《黑牡丹》诗,王锡侯刻《子贯》乙书,吴梅村诗句不妥,均受刑诛。其文网严密,罪织极细,一经告发,辄多获罪,屠杀至为惨酷。

(四)奴化人民,横征暴敛

清政府屠杀、奴化人民,役使奴仆以供清王朝贵族享用。说什么“满汉一体,并无歧视”,不过是“口头禅”罢了。不仅政府赋敛苛刻,官吏亦贪腐暴敛。以中国先贤学术作为镇压工具,利用科举制度,竭其智慧,制艺其间。并以八股文章牢笼人才,消磨精力,借以麻醉士人,巩固统治力量。

总之,清政府一方面以治术笼络政策,收拾民心。另一方面以武力高压政策,镇压反抗,钳制思想。在笼络与高压两种手段互为运用,更严防满汉混杂,造成种族界限,在“又屠杀,又奴化”的政策下,民生凋敝、危机四伏,民族仇恨由是加深,于焉反清运动伺机而起。

反清运动在思想上、意识上充斥其间,会党如天地会、白莲教以及天理教的反清,农民之反清思潮,川流不息。各族人民群众奋起投入反抗封建王朝压迫的队伍中。

二、列强势力入侵与中华民族危机

清政府政治腐败,正是列强势力入侵中国的良机,兹分述如下:

(一)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1842年,英国借口鸦片事件,引爆鸦片战争,订立“南京条约”为中国对外第一个不平等条件。1844年,又分别缔结“中美条约”与“中法条约”。1865年,英人利用太平天国之机,以“亚罗船事件”,进攻广州,复一年,法人借口传教士被害,两国共组“英法联军”,再陷广州。分别订立“中英天津条约”与“中法天津条约”。

1860年,再缔结“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同年复订“中俄瑷珲条约”与“中俄北京条约”,也承认英国对缅甸有最高宗主权。1890年,“中英印藏条约”清政府承认哲孟雄为英国保护管理。这是帝国主义对中国一连串的枷锁。加上1894年,中日战争订立“马关条约”。从此,列强对中国的欺凌走向,已不是割地赔款与通商,而是已进入国际帝国主义共同灭亡中国的阶段。

原本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之役及“中法战争”均是受到列强侵凌以后,清政府不得不临时调兵遣将,勉为应付,并且部分还打了胜仗,国际帝国主义尚不知中国积弊弱点。殆自甲午战役,清政府新式北洋舰队竟遭全军覆没,赔款请和,接踵而至,自难避免。

(二)清廷昏庸,列强瓜分

此时,列强更彻底认识清朝愚昧无能,昏庸可欺,大伙趁火打劫,齐向中国进攻。一方面将剩余资本,大量投资到中国,以取得中国政治的支配权;一方面在中国内地竞设工厂,使中国农村经济完全失掉抵御能力。这样双管齐下,第一步解除中国政治国防的武装,第二步解除中国经济国防的武装,尤是瓜分政策,终至形成列强势力范围的划定,使中华民族的灭亡危机,迫于眉睫[注2]。

(三)帝国势力,主宰中国

列强势力大抵如下:俄国租借旅顺、大连两港。英国援照先例,强租威海卫要求长江流域各地,不得租与他国,并扩及九龙半岛。法国迫租广州湾,拥有中国西南的势力范围。德国势力及于山东,并借广州湾。日本也不甘落后,要求福建及其沿海一带,不得租与他国。总括而言,俄、法势力包围中国南北,英国贯穿东西,日本偏东南,德国迫京畿。俄、英、法、德、日本等国,纷纷向中国划定势力范围。

(四)门户开放,利益均沾

1899年,美国发布“中国门户开放宣言”,旨在宣示各国在华工商机会均等,保护中国行政主权之完整,打破各国势力范围垄断之局,变成“相互利益、相互约束”,使美国及其他各国经济势力不受阻趄,缔造“利益均沾”之局。自此中国变成“公共市场”转入国际共管的殖民地之地位了。

1900年,义和团事件,导致英、法、德、意、奥、俄、美、日本“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完全屈服,丧权辱国,缔结了“辛丑条约”,中国国际地位一落千丈,中国民族危机更甚于前。

三、对外节节失利与对内政治窳败

清王皇朝对外是软弱无能与割地赔款,对内贪污腐化与剥削杀戮,激起民族革命是必然的结果。对内政策上根本上是错误的,其以封建政权之优越政治势力,大力屠杀异己,复划分民族藩篱为然。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而清政府的实际大权都操之于族官员手上,他们可以不劳而获,丰衣足食,掠夺民田,横征暴敛,造成民族矛盾空前激化。也正由于政治的黑暗窳败,才导致列强帝国主义势力乘机侵入,破坏中国领土。

Ⅵ 辛亥革命的历史有哪些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点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Ⅶ 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历史

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发生以下几件大事:

1,皇族内阁。

1911年5月8日(宣统三年四月十日),清政府废除军机处,发布内阁官制与任命总理、诸大臣,目的在于使大清帝国成为君主立宪政体的国家。然而成员名单中竟过半数为清宗室(皇族)与满人,被讥嘲为“皇族内阁”。

地方上的立宪派、精英阶层的舆论对此多感失望,甚至引起不满,认为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宪政,乃逐渐同情、倾向革命。

2,革命党起义。

从1895年至1911年间,以兴中会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曾经先后发动十次武装起义,屡次失败,而又能屡次重起。这十多次的起义虽仅昙花一现,但却在全中国种下了革命的种子。

3,四川保路运动。

1911年5月9日,清政府实行铁路国有政策,宣布收回由民间出资建造的粤汉铁路、川汉铁路。这一举措引起湘、鄂、川、粤四省各阶层的强烈不满,掀起了四省保路运动,保路运动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索,为大清帝国敲响了丧钟。

4,辛亥革命爆发。

1911年10月10日(农历8月19日),湖北新军工程营后队正目熊秉坤打响武昌起义的第一枪,辛亥革命爆发。起义士兵攻打湖广总督府,次日黎明前占领总督衙门,湖广总督瑞澄逃走。革命党人举黎元洪为都督并通电全国,十三省先后响应宣布独立,革命之火燎原。

5,清帝退位,清朝被民国取代。

辛亥革命之后,北方被袁世凯的北洋军阀控制,南方数省被士绅军阀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控制。1912年南北议和达成,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袁世凯逼清帝退位,民国迁都北京,北洋军阀形式上统一了中国,革命果实实际上被袁世凯窃取。

6,宋教仁遇刺,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

1913年2月,中国首次国会选举。国民党获得议席最多,预备由宋教仁出任内阁总理。1913年3月20日,国会开会前夕,宋教仁被杀。4月,袁世凯又非法签定善后大借款,准备发动内战,消灭南方革命力量。

孙中山看清袁世凯的反动面目,从日本回国,力主武装讨袁。南方的江西、江苏、安徽、广东等省的国民党员起兵反袁,史称二次革命,但很快失败。袁世凯的北洋军控制了中国大部。

热点内容
初二数学期末考试 发布:2025-05-20 22:00:40 浏览:127
裸体校园 发布:2025-05-20 21:56:21 浏览:950
广州英语四级 发布:2025-05-20 21:53:57 浏览:970
三年级下册语文日记 发布:2025-05-20 20:31:44 浏览:233
生物云计算 发布:2025-05-20 19:54:23 浏览:368
鬼画符怎么画 发布:2025-05-20 19:49:34 浏览:249
教师校本培训总结 发布:2025-05-20 19:48:02 浏览:254
我的补课老师电影韩国 发布:2025-05-20 18:56:19 浏览:126
48式太极双扇分解教学 发布:2025-05-20 18:11:48 浏览:153
油条英语 发布:2025-05-20 17:28:23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