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津梁
❶ 请问风水学入门需要看哪些书籍
如果你是希望把风水作为终生的兴趣来培养的,可以找点风水典籍来看。《葬经》是学风水必看的奠基风水书籍,然后有各个风水流派的介绍比如三合,三元,玄空,并要发解一下其风水典籍,世面上常见的风水教材,一般以八宅风水或者玄空风水最多,这些风水资料也最好找。
如果着重于栾头的布局可以学金锁玉关的,首推走马断阴阳这本书,我入门就是这本风水书的,但是这本书否定八宅,后面有玄空部分,我当时看不懂,主要是金锁玉关的东西,结合作者的体会增删了不少,个人觉得价值很高,在近20年前能看到这样的书,确实是荣幸了,而且最主要的是里面基础知识很多,我的天干地支,以及九宫等知识就是在那里学的,当时比不知道河图洛书是什么,只是记忆二四为肩等口诀了。
风水学在我理解是符合世界规律的一种总结,学会之后掌握了世界的规律还不跟开挂一样。可以顺应天地甚至移花接木,先贤谓之趋吉避凶。我更愿意说他是需要了解时空学和天文学结合的古老传统文化。
如果你学风水必要知道一个 易半仙 神奇之所在,其所藏风水和玄学方面的电子书实在是一个丰富的大宝藏
风水入门书籍目录:
《地理五诀辨正》四卷《地理统一全书》,《地理铁案》《地理四真全书》,《地理水法全成》《地理枢要》《地理三字经峦头篇》《地理三字经拔砂筒》《地理三合秘书》,
《地理大全青乌集》《地理大全》《地理参赞玄机仙婆集》,《地理不求》
《地理金水两案》、《理气心印》、《拨砂经》、《杨公开门放水经》、《玄空秘旨》、
《地理原真》、《地理五诀》、《地理辨正》、《地学仁孝必读》、《地理冰海》、
《地理新法明论》《地理演会》《地理心法秘要阳宅演局》,《地理五诀古籍版》
《地舆厘度》《地学铁骨秘》《地学精华》《地理龙峡砂穴气脉》《地理左沟家传》
《地理字字金抄本》《地理字字金》《抄本地理直指原真大全》,《地理正宗乾》,
《地理葬法金不换》《地理元空法鉴》《地理阴阳决》《地理要览》,
《古三坟书》,《古本罗经适解》,《鲦州祖传黄妙应至宝二十四各向水》,《甘时望天星秘窍》《风水堪奥经典天玉经解》《分金论》,《二十四头化作四十八局用法》,《二十四水法贵格》,
《地理妙决》,《地理妙法精决》,《地理秘录》《地理秘本》《地理正宗坤》《地理正经》
《玄空本义》、《玉函通秘》、《地理辨正揭隐》、《阳宅十书》、《阳宅大全》、
《八宅明镜》、《阳宅地理风水全集》《黑经》,《振龙经真义》,《韩古本地理五诀》
《二十四精论诀》《萤绳遇水法炼金》一《东国地理秘决》《点穴家传手抄秘本》
《地理全书洞林照胆经》,《地理全书》《地理全书《地理青影玉尺度金针集》《地理便览》
《地理理气吉断决》《地理津梁入门断》(又名理气津梁《地理津梁入门断》《地理金不换》《地理家传阴阳经》,《地理家宝手抄本》,《地理或问》,《地理归宗》《地理归要》
❷ 风水书籍
《宅经》黄帝撰、《葬书》晋·郭璞撰、《撼龙经》、《疑龙经》、《葬法倒杖》唐·杨筠松撰、《青囊序》唐·曾文纛撰、《天玉经》唐·杨筠松撰、《灵城精义》南唐·何溥撰、《催官篇》宋·赖文俊撰、《发微论》宋·蔡元定撰。在雒启坤主编的《中华绝学》中可以找到。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我大致看了一下,如果您 很认真的看,应该有些能看懂。
❸ 风水书籍有哪些
风水书籍排行榜前十名:
《宅经》、《葬经》、《撼龙经》、《催官篇》、《雪心赋》、《博山篇》、《葬经翼》、《水龙经》、《八宅明镜》、《阳宅十书》。
具体如下:
一、中国风水第一风水书:《宅经》

《催官篇》·二卷〔通行本〕 是书 分龙、穴、砂、水四篇,各为之歌。砂、水二篇亦以方位为断,其说颇具悬解。是地理阴阳学术的一部风水经典,指导怎样选择聚气旺财之地,是龙脉风水的最权威圣典,被誉为“中国古代测绘学之最”。
❹ 求诗词津梁的读后感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1935年10月
【译诗】
红军岂畏惧远征的艰辛,
千山万水化区区小事不足道来。
五座大山蜿蜒荡起细小的波浪,
高峻的乌蒙山也如脚下流动的泥丸,
金沙江的水波拍打着温暖的悬崖,
大渡河上横跨了寒冷的铁索桥。
最是欢喜岷山的千里白雪,
三军将士过了此处都笑逐颜开。
【赏析】
长征如此伟大复杂的题目,毛主席以一首短短的七律浓缩了它的景观,其中包括了多少惊险,多少曲折,多少悲壮,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诗人就长征的题材写过《忆秦娥·娄山关》、《十六字令三首》、《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这些诗都是写一景一地,并以此来表达心情,着重在于侧写。而这首《长征》,从题目就可看出,是写整个长征的经过与感受,诗人从正面挺身而出,运酣畅之笔朝四面八方抒写,景致转换向前,一首八行七律担当了二万五千里,担当了一个庞大的包罗万象的主题。
如今“长征”这个词语已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频频使用的一个词语(含有丰富的引伸意义),它是毛主席毕身提倡的一个主题——继续革命的主题。那就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要不停步,要前进,前进,更前进。即便在邓小平时代改革开放的草创时期,就曾提出出自“长征”的一个口号:党中央号召全国人民,尤其是全国青年争当“新长征的突击手”,它的意义是重大的。犹如诗人毛泽东在夺取江山后也说过类似的话,万里长征只迈开了第一步,同志们任重而道远。打了江山还要建设江山,这些都真正形同长征。而且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长征也比喻一个人应一生奋斗,自强不息,冲锋不止,直到生命的尽头。再推而广之于全人类,任何一个人的一生不正好就是各自的一场长征吗?由此可以想见这个词语的幅射面,及博大丰富的意义了。在我们中国更是如此,不仅有“新长征的突击手”,还有任何新的领导人出来都要提出新时期及新时期的任务,而新时期就意味着新长征,新长征就是指新奋斗。
我在此仅举一真实的例子,说明“长征”在我们生活中所形成的一个新的文化语境的魅力。那是1988年初春,我同重庆的一个好朋友李光来往密切,据他说,他的父亲是杨尚昆过世的夫人李伯钊的哥哥。因此杨尚昆来重庆时(当时他任国家主席),李光作为亲威拜见了长辈。当他对我谈起此事时,他说(形象是坚定傲气的):“他们(指杨尚昆及老一辈革命家)是老红军,经历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而我们(指他自己)都正在经历新长征,靠自己在新时期闯出一条路来。”的确李光当时正轰轰烈烈地开办公司,同时也是一个抒情的吉它手和艺术歌曲的热爱者,他对美有一种感受和向往,当他想把这种感受与向往用文字表达出来的时候,不禁脱口说出了“我是新长征的突击手”。
让我们再慢一点进入《七律·长征》这首诗具体的美境吧,让我们重温一遍诗人自己对长征之美的解释:“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么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引自毛泽东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
这首诗首联是全诗的统领,一开场就道出红军不怕艰难,视万水千山的漫漫征途为小事一桩。在此不仅写了红军不惧自然界的困难,也明显地暗示了围追堵截的敌军更不值一提,对于红军来说,他们只是等闲之辈,不堪一击。
接着颔联、颈联四句从首联所营造的浩大的外在与内在的空间中脱颖而至,进入具象的细部勾勒,诗人从容地告诉我们到底什么是“万水千山”。诗人开始习惯自然地运用他精湛的典型毛氏诗艺的剑法,优美而具神奇效果的地理名称以及动词。连继出现“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桥”这一连串的地理名词递进(毛诗特点,前面论及,此不赘述)不仅是交待了故事的递进,也交待了心理感受所引起的层层情绪递进。艺术造型上也显得极为工整,从山再到水。是什么山呢?“逶迤”、“磅礴”之崇山高岭,但在诗人的眼里却如小小细浪以及小小的泥丸,不足挂齿也,其实质是艺术地再现了红军不屑于万般艰难险阻,视之为小事。这个再现的艺术过程中通过行云流水般的对比及夸张来达成的,得来并不费功夫,全仗经年历月的生活观察及艺术修养。那么又是什么水呢?金沙江水拍打温暖的悬崖,意境美妙绝伦,风景本身就如诗如画,作者在此没有正面描写巧渡金沙江的战斗,因当时情况亦是紧急的。1935年5月3日,中央红军干部团在后有强大敌军的追击下在云南禄功绞车渡,仅用七只小船,经过九天九夜偷渡过了金沙江,全歼对岸守敌,甩掉了追兵,突破了重围。对于这次如此惊险的胜利,诗人运用象征主义的通感艺术手法把严酷的战斗隐了下去,却把寒冷的江水写得温暖如春,它正怀以从容不迫的欣喜之气缓缓拍打着夹江的悬崖,诗人得以在江畔流露出胜利的宛若春水般的欢悦。紧接着是冰冷的铁索桥横跨在大渡河上。红军抢夺泸定桥是长征中最英勇、最不可思议的激战,虽不是大规模的人海战,却是显现单独个人的天才精兵之战,铁血亡命之战,旋风般的理想之战,真正堪称红军之鹰飞过了泸定桥。那时,红军刚过了金沙江,“跳出了数十万敌人围追堵击的圈子,取得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刘伯承《回顾长征》)。随即而至的强渡大渡河谈何容易。连太平天国时的一代名将石达开也身败于大渡河,竟是英雄末路,可悲可叹。但红军在大诗人毛泽东的率领下,一举冲桥成功,那就是我们从小耳熟能详的十八勇士全身武装,攀踏着悬空的寒冷铁索,拿了敌人的桥头堡。后继部队才得以跟进踏桥过了大渡河。对于这一次惊天动地的恶战,诗人仅用“铁索寒”三字便已使场面栩栩如生、英勇激烈了。这二句中的一“暖”一“寒”二字,含有不尽之意味,张弛奔竞,起落生姿,不露拔工而又有天然之光辉。
最后二行(即尾联),诗人终于发出出自肺腑的赢得长征胜利后的喜悦之情,二万五千里转战的目的地已经到达,三军大会师近在眼前,全军上下都在喜笑颜开。按毛主席1958年12月21日的批注:“三军: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不是海陆空三军,也不是晋国所说的上军、中军、下军的三军。”
“更喜”二字用得好,有婉转回肠之意,喜上加喜之概;“三军”用得妙,这个词语本来就是自然带有古汉语之美,加上按前面毛主席自己的说法是指当时的红一、二、四方面军,这古意盎然的“三军”又凭添了当代汉语之美,岂不是难能可贵,羚羊挂角获了一个双美
❺ 风水师看阴宅风水有什么规距 什么是风水十不葬
风水之术,是我国古代先贤们创造总结出来的,它的产生、发展凝聚了无数代人的经验,也留下了无数人的汗水和辛劳,它是一门扬善惩恶之术。风水之道既精且明而又应验如神,但作为一个有职业道德的地理师,不可轻为人卜葬,皆因不当与而与之,则妄泄天机转折自身之福禄,故我国风水祖师有十不葬以诲后人,今录于后,望后学者不可多多致意也。
一素不孝者不葬。
有些人,父母生前不尽孝道,但父母死后,为了得到风水宝地福荫自己荣华富贵,不惜花巨资请地理师寻龙点穴安葬父母,如何你作为风水师遇到这样的福主,请不要点风水宝地给他。
二积世怙恶者不葬。
有些人,在乡邻或亲朋之间,经常无恶不作,为害一方,平时无所事事,偷鸡摸狗,这样的人,不能点风水宝地给他,如此之人不绝灭巳是万幸,怎能再点风水地给他呢?
三身为不善者不葬。
如土豪讼棍,贪官恶史等。他们有大把钱,也想图谋风水,此为永远计。这样的人人面兽心,如果给他们点风水地,则何以彰天讨逆而警世戒?
四心术不测者不葬。
宦家世族,根基非不深厚,至于存心或贪黩酗淫,或阴险刻毒,外貌虽善良而文饰,内实为富为仁,是心地巳坏,阴地何可得哉?
五钱来不干净者不葬。
或为厮仆或为隶卒,或为娼妓,尝有拥赀居积,重金相邀者。试思其财如何而来,污我声名,若使得地,则良贱又何分?
六古坟旧墓者不葬。
恒有无知之人,发现无主古坟风水好,就在人家旧墓之傍,以为尚有余穴,因而破坟而葬,如此伤天害理之事,决不能为也。
七私用公山者不葬。
人有误信庸师之言者,欲于巳葬老坟侧近,以私坟加葬,如此不但公共之墓后人不依,而且惊动地下之人,于心何忍?
八来历不明者不葬。
一些人很信风水,遇人不卖之山,则多方某干,患买成交往往兴讼酿命,如此等事,谢绝不往,并劝令勿为。
九、信任不专者不葬。
为人寻龙点穴,若其人朝信此而暮信彼,必有矛盾,不可往也。
十接待无礼者不葬。
今人送子入学,尚知具衣冠,备赀敬,恭敬尽礼,而犹惴惴不安。谓不如此,恐不尽心教也。独于求师葬亲,或便道相邀,或邂逅相约,或片语投机即面求指地,直以市侩待之。推原其故,皆无业游民,毫无学术,望门求售,相习成风,故富豪家竟意教子之与葬亲,熟为轻重,吾道每于德行不足之人,尚不轻施其技,况并礼俱无者,纵以千金为饵,亦难往也。
地理之学,尽是人力胜天之事,故巨室豪门,不思积德行仁,而专门寻地,盖十人而九,则青囊万卷,只为造恶之津梁,幸有古师训诫,直与神祗扬善惩恶之权,同归一辙。
❻ 学习风水需要学习那几本书
1、首先应该了解一些基本的易学知识,很多关于四柱、六爻或周易的书前半部份都有介绍,没一点基础的爱好者可以先看看这些基础书籍。2、了解一些风水的历史及风水溯源,然后开始系统的看风水书籍。学习风水,历史上的一些典籍是必须要看的,古人留下的重要书籍是非常精辟的,并非就象现在一些人批这驳那,借机出名。我们不要管,反正多看书多受益。典籍看赵金声的《阴阳宅大全》及刘伯温等著的《地理全书》就可以了:
《阴阳宅大全》里面有:灵城精义、阳宅撮要、宅经、葬书、撼龙经、疑龙经、葬法倒杖、青囊序、青囊奥语、阳宅实用图解。《地理全书》几乎囊括了明代以前所有的风水典籍,比较全面。另外建议看几本书:
《阳宅实用风水讲义》。朱祖夏先生著,目前最好的一本玄空风水阳宅书籍。
《玄空飞星风水》林国雄的书,浅显易懂,还介绍了配合楼层断风水的方法。
《古易玄空学新探》胡京国先生著。风水入门的好书《沈氏玄空学》风水入门必读,除了北斗七星打劫说法不清楚外,其它皆应仔细读。
《玄空地理丛谭》钟义明先生著。一套解说玄空风水知识及释评众家玄空派长处的好书,并有玄空诀窍解说、堪验实例。非常值得一看及收藏。
另外峦头方面,钟义明先生的《地理峦头实务》是峦头方面的好书,介绍详细,图文并茂。
《三元九运-玄空地理考验注解》也是钟义明先生所写,专门解说分析三元九运的一套好书。
❼ 关于风水的书都有哪些

│《崔官篇》略解
│《平阳地理玉函经》1
│《平阳地理玉函经》2
│《平阳地理玉函经》作者 无极子
│《平阳地理玉函经》作者无极子
│《建筑风水资料集1》
│《建筑风水资料集》
│《形峦神断书》
│《择日嫁娶祭祀转运教程》何荣柱
│《择日嫁娶祭祀转运教程》何荣柱1007
│《撼龙经、疑龙经、葬法倒杖》 (1)
│《撼龙经、疑龙经、葬法倒杖》
│《新编鲁般营造正式》注释与研究
│《旺财风水改运法》续集(简体)
│《易经古解与风水今用》(褚良才)
│《三元堪舆奥秘直指》
│《三元总录》(古)
│《三元玄空灵城精义》
│《三元通天照水经》
│《三合真传水法》
│《三阳水法》
│《中国古代测字秘传心法》
│《中国风水史》全书
│《九天玄女青囊海角经》
│《九星吉凶双星会断》
│《九星法地理理气探原》
│《买楼风水20诀》白鹤鸣(1)
│《买楼风水20诀》白鹤鸣
│《二十四山安灶吉凶图》
│《二十四山雌雄日课》.txt
│《二十四山(过路阴阳)砂水经文详解》完整版
│《五种秘窍全书》之罗经秘窍+甘时望着
│《入地眼全书》(十卷)(静道和尚 故宫珍本)
│《八字神测改运转运教程》何荣柱
│《八宅法对宅指向之研究》(谢其安)
│《六壬亲抄》
│《刘公五星正变与歇砂图注》
│《十道天心》戴洪润原着
│703《杨公风水布局秘籍》
│7点算八字穷通
│8点算八字贵贱
│93版地理铅弹子砂水要诀(简体无图内容少一般)
│b83金锁玉关-宋国元
│3《地理辨正》
│3吴景鸾-先天后天理气心印
│3点算八字吉凶
│3谈浩然《谈氏玄空》
│4-吕茂宏形家地理讲义阳宅实例篇124页
│405.河洛理数+范衍+广象彻微初集
│409.1.秘传水龙经
│409.2.地理四弹子
│409.3.雪心赋直解
│409.地理四弹子(繁体无山图卦数不佳)
│409.地理四弹子
│409.秘传水龙经
│409.金精廖公地学心法画箧扒砂经(卷一-卷二)
│409.金精廖公地学心法画箧扒砂经(卷三-卷四)
│409.雪心赋直解
│40例阳宅风水图解
│410.1.入地眼全书
│410.2.平砂玉尺经(附 葬经 鲁班经 选择纪全 秘诀仙机)
│410.平砂玉尺经(附 葬经 鲁班经 选择纪全 秘诀仙机)
│412.地理琢玉斧峦头歌括
│412.地理琢玉斧峦头歌括
│413.地理正宗指迷篇臆解
│413.地理黑囊经
│413.沈六圃地学
│413.青囊天玉经内传心印
│414.1.阳宅大成-宅谱指要
│414.2.阳宅大成-宅谱迩言
│414.3.阳宅大成-选时造命(一卷-二卷)
│414.4.阳宅大成-选时造命(三卷-四卷)
│414.5.阳宅大成-宅谱修方
│414.6.阳宅指南篇
│414.阳宅大成-宅谱指要【故宫珍本】
│414.阳宅大成-宅谱修方
│414.阳宅大成-宅谱指要
│414.阳宅大成-宅谱迩言
│414.阳宅指南篇
❽ 日本和琉球的国界线在哪里
日本实际上还真没有对琉球的主权,琉球群岛为日本贡献了1000多公里长的国界线和数百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但是,如果要往深处挖掘的话,日本对于琉球仅有实际管辖权益,但并没有主权。
而琉球之所以叫做冲绳,则是因为琉球王国在1871年就灭亡了,1879年日本强行将琉球国故地设县,取名冲绳,冲绳之名由此开始。而亡国100多年以来,琉球并没有复国,国际上也没有大国为其正名,因此,冲绳之名得以存在至今。
❾ 坟地风水的书都有哪些
这个 太多了 年代不一样 流派不一样 书籍更是五花八门 楼主请看
堪舆 八宅明镜 [唐]杨筠松撰 民国上海广益书局石印本 2卷1册全
堪舆 地理辨证疏 [清]蒋大鸿注 民国八年锦章书局石印本 5卷1册全
堪舆 地理大全辑要 [清]许明撰 民国校经山房石印本 10卷2册全
堪舆 地理大全要诀 [清]许明撰 民国校经山房石印本 7卷2册全
堪舆 地理大成地理六经注 [清]叶九升撰 民国五年九经书局石印本 6卷1册全
堪舆 地理大成理气四诀 [清]叶九升撰 民国五年九经书局石印本 4卷1册全
堪舆 地理大成罗经指南拨雾集 [清]叶九升撰 民国五年九经书局石印本 3卷1册全
堪舆 地理大成平阳全书 [清]叶九升撰 原版为民国五年九经书局石印本 15卷1册全
堪舆 地理大成山法全书 [清]叶九升撰 民国五年九经书局石印本 19卷6册全
堪舆 地理四秘全书 [清]尹一勺撰 民国大成书局石印本 12种3册全
堪舆 地理四弹子 铁弹子地理元机/(南唐)何令通撰/(明)游嵩注 铅弹子地学正义 金弹子地理元珠经/(明)刘基注 玉弹子地理元枢/(清)张凤藻注 清聚锦堂刻本 十卷全
堪舆 地理金弹子玉弹子 [元]白髯老人、耶律楚材撰[明]刘伯温校 民国校经山房石印本 4卷1册全
堪舆 地理铅弹子 [明]孟又承传 [清]张九仪撰 民国校经山房石印本 1卷1册全
堪舆 地理铁弹子 [南唐]何令通撰 [明]刘青田释 民国校经山房石印本 2卷1册全
堪舆 地理青囊经 [唐]杨筠松撰 民国锦章书局石印本 8卷1册全
堪舆 地理六法点穴大全 [唐]杨佐仙等撰 民国校经山房石印本 6卷1册全
堪舆 地理五决 [清]赵九峰撰 民国锦章书局石印本 8卷2册全
堪舆 地理选择录要 [清]蒋大鸿撰 民国乙酉年上海会文堂石印本 4卷2册全
堪舆 地理阳宅大全四集 [清]许明撰 民国校经山房石印本 4卷1册全
堪舆 地理正宗 [清]蒋国撰 民国广益书局石印本 12卷2册全
堪舆 地理直指原真 [清]释彻莹撰 民国校经山房石印本 3卷2册全
堪舆 地理葬埋黑通书 [清]释彻莹撰 清抄本 1册全
堪舆 地理琢玉斧 [清]张九仪撰 民国广益书局石印本 4卷2册全
堪舆 六圃沈新周先生地学 [清]沈镐撰 原版为民国锦章书局石印本 2卷1册全
堪舆 赣州风水秘传 无名氏 民国石印本 12卷2册全
堪舆 撼龙经、疑龙经批注校补合刻 [唐]杨筠松撰 民国锦章书局石印本 撼龙经6卷疑龙经2卷2册全
堪舆 郭璞葬经 [晋]郭璞撰 民国十三年锦章书局石印本 1卷1册全
堪舆 罗经顶门针 [明]徐之镆撰 民国广益书局石印本 2卷1册全
堪舆 罗经解定 [清]胡国桢撰 民国元年江东书局石印本 4卷2册全
堪舆 罗经透解 [清]王道亨撰 民国二年铸记书局石印本 2卷1册全
堪舆 秘本搜地灵 [明]刘伯温订 光绪有益堂刻本 2卷1册全
堪舆 平砂玉尺经 [元]刘秉忠撰[明]刘基解 上海文明书局金属版 2卷1册全
堪舆 乾坤法窍 [清]范宜宾集 民国锦章书局石印本 3卷2册全
堪舆 阳宅都天滚盘珠要法 [清]瞿天赉撰 宣统二年扫叶山房石印本 1册全
堪舆 入地眼全书 [宋]静道和尚撰 民国广益书局石印本 10卷2册全
堪舆 三元总录 [明]柳珍纂辑 民国广益书局石印本 3卷1册全
堪舆 阳宅大全 [明]一壑居士集 光绪校经山房石印本 10卷2册全
堪舆 山洋指迷 [明]周景一撰 乾隆刻本 4卷4册全
堪舆 阳宅爱众篇 [清]张觉正撰 民国校经山房石印本 4卷2册全
堪舆 宝照秘诀 无名氏 清稿本 1册全
堪舆 山洋指迷 [明]周景一撰 民国上海广益书局 4卷2册全
堪舆 阳宅集成 [清]姚廷銮撰 宣统元年江左书林石印本 8卷4册全
堪舆 雪心赋辩讹正解 [清]卜应天撰[清]孟浩注 宣统元年扫叶山房石印本 4卷1册全
堪舆 阳宅三要 [清]赵九峰撰 民国上海校经山房石印本 4卷1册全
堪舆 阳宅十书 [明]王君荣纂辑 民国江东书局石印本 4卷2册全
堪舆 阴宅集要 [清]姚廷銮撰 宣统元年江左书林石印本 4卷2册全
堪舆 阴阳二宅必用[附鲁班经秘决仙机元空法鉴] 无名氏 民国江东书局石印本 4卷2册全
堪舆 宅谱指要 [清]魏青江撰 民国扫叶山房石印本 4卷1册全
堪舆 陈子性二十四山造葬秘诀 [清]陈应选撰 民国抄本 1册全
堪舆 倪公阐明阳盘住宅秘诀 无名氏 嘉庆抄本 一卷全
堪舆 地理辨正直解 [清]蒋大鸿撰 经元堂刻本 5卷全
堪舆 地理参赞玄机仙婆集 [明]张鸣凤编 明世德堂写刻本 十二卷全
堪舆 地理黑囊经 [明]范越风撰 清初抄本 1册全
堪舆 地理星体图格真龙名髓 无名氏 明抄本 1册全
堪舆 地理正宗臆解 [明]萧智深[清]金六吉撰 清乾隆四十二年嘉德堂刻本 三卷全
堪舆 地理指迷篇臆解 [明]萧智深[清]金六吉撰 清乾隆四十二年嘉德堂刻本 二卷全
堪舆 地理琢玉斧峦头歌括 [明]徐之镆唐际云辑[清]张九仪释 清康熙宏德堂刻本 四卷全
堪舆 地学 [清]沈镐撰 清康熙五十二年刻本 二卷全
堪舆 地学精华 [民国]夏更清撰 民国版铅印本 1册全
堪舆 分房变气论宅法 [清]蒋平阶撰 清稿本 一卷全
堪舆 新刊地理五经四书解义郭璞葬经 [明]吴征岀定郑谥注 明汇贤斋刻本 一卷全
堪舆 格水定针法 无名氏 地理手抄稿本 一卷全
堪舆 管氏地理指蒙 [魏]管辂著 清印本
堪舆 郭璞古本葬经 [晋]郭璞撰 清印本 一卷全
堪舆 红鸾经四十八局定例 祖传风水地理孤本 110 1
堪舆 胡矮仙至宝经 [唐]胡矮仙 清印本 一卷全
堪舆 黄帝宅经 无名氏 清印本 一卷全
堪舆 空石长者五星捉脉正变明图 [唐]空石长者 清印本 一卷全
堪舆 李思聪堪舆杂撰 [宋]李思聪 清印本 一卷全
堪舆 九天元女青囊海角经 无名氏 清印本 一卷全
堪舆 堪舆要诀 [明]狄奄氏手录 嘘龙村舍藏本 一卷全
堪舆 考验通书法窍秘决 无名氏 清印本 二册全
堪舆 金精廖公秘授地学心法正传画策扒砂经 [宋]廖禹撰 清嘉庆二十五年大文堂刻本 四卷全补遗一卷全
堪舆 李思聪总索 [宋]李思聪 清印本 一卷全
堪舆 灵城精义笺 [清]沈竹礽撰 自得斋丛书 一卷全
堪舆 刘基堪舆漫兴 [明]刘基撰 清印本 一卷全
堪舆 缪希雍葬经翼 [明]缪希雍撰 清印本 一卷全
堪舆 灵驱解法洞明真言秘书(秘诀仙机) 无名氏 明汇贤斋刻本 一卷全
堪舆 刘见道乘生秘宝经 [唐]刘见道 清印本 一卷全
堪舆 八宅明镜 [唐]杨筠松撰 清乾隆五十五年姑苏乐真堂刊本 二卷全
堪舆 杨曾地理元文 [清]端木国瑚撰 清刻本 一册全
堪舆 水龙经 [晋]郭璞撰[明]刘基阅 清内府抄本 五卷全
堪舆 续水龙经 [晋]郭璞撰[明]刘基阅 清内府抄本 四卷全
堪舆 水龙经阴阳宅 [晋]郭璞撰[明]刘基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