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番禺路历史

番禺路历史

发布时间: 2022-03-01 01:36:30

历史_广州以前好像叫番禺的,那是什么时候啊

广州地区(不完全是现在的广州)历史旧称番禺,那是秦朝(秦始皇三十三年)前后。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任嚣、赵佗率军南下,统一岭南。任嚣平定岭南后,出任南海郡尉并在南海郡番禺县内建城作为郡治,因处番山和禺山故起名为“番禺城”(史称“任嚣城”,范围现今的仓边路以西,越秀区仓边路以西的儿童公园(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广州市文化局、广东省财政厅一带)。秦朝末,南海郡尉任嚣病危时召见龙川县令赵佗,谓番禺“负山险阻南海”,“可以立国”,并假托秦廷命令,委赵佗代理南海郡尉。汉高祖三年(前204年),赵佗自立为南越王,定都番禺,今广州市越秀山即为当年越王所名。《史记·货殖列传》云:“番禺亦其一都会也”,是当时全国九大都会之一。

㈡ 广州历史久还是番禺历史久

原答案不知所谓。番禺历史远久于广州。番禺历史悠久,是中国最古老的县,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为南海郡治 。因处番山和禺山故名(亦因古越语“大村”而来)。前204年成为南越国国都,今广州越秀山即为当年越王所名。东汉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又将交州治所迁至番禺,遂为州、郡、县所在地。隋、唐、北宋时并入南海县。番禺是历代全国的重要港口,担当通商口岸的角色。1949年后复设番禺县。1975年1月,划归广州市管辖。1992年5月撤销番禺县,设立番禺市(县级),仍由广州市管辖。2000年撤市改区,并入广州市。2005年南沙区从番禺区拆出,现番禺区为沙湾河以北及南部一部分,面积为770.13平方公里。

㈢ 广州过去为什么叫番禺

广州古称番禺,据《清一统志•广州府番山条》引《後汉书•地理志》称:“番禺县以有番山禺山得名”,番山,就位於文德路上的孙中山文献馆裏。据说,南汉皇帝曾在山上修筑宫苑,後来宋军攻陷城池,烧为废墟。番山上建有番山亭,此亭历经千年沧桑,建了又毁,毁了又建,一直保留到今天。
番禺以当年广州城内番山和禺山而得名,番山,在今广州市区文德路中山图书馆旧址北面的“九思亭”处小丘一带,原来较高,南汉时扩大广州城区而被凿平。禺山在今北京路以西,小马站以东,西湖路与越秀书院街之间。唐末开拓城区时被凿平。番禺县以县城番禺城命名,即后世之广州城,1925年广州设市,番禺县治迁市桥。

秦始皇征服岭南后,在广州地区设置南海、象郡、桂林三郡,同时建立番禺(今广州)等县。南海郡含今广东大部,郡治番禺,首任郡尉任嚣,这是岭南历史上第一次划分的行政区,亦是广州历史上最早的行政建置 。
南海郡治和番禺县治即今广州市越秀区,南海郡尉任嚣在番山、禺山上(今中山四路仓边路附近,广州仓边路以西的古番山和禺山上)修筑了最早的广州城—番禺(史称任嚣城),这是广州设立行政区和建城的开始。

秦汉时南海郡行政管辖范围北至观坪石,东至福建的漳浦附近,西至湛江,面积约14万平方公里。任嚣城虽是“袤四里”的小城,却是广州建城见之于文献的最早的可靠记载 。因秦将任嚣主持修筑,故名任嚣城。正式名称为番禺城

㈣ 是上海上海番禺(panyu)路还是上海番禺(fanyu)路

佛山番禺的说

佛山是没有番禺的,你不会就别乱说,误导别人!
番禺本来就是一个市,后来改区了,属广州的
番禺已经有几千年历史

㈤ 广州市有什么街道和马路的名称是含有历史意义和历史事件的

广州的小北路,也有一条“飞来对面巷”。为什么有这么一个古古怪怪的巷名呢?现在还流传着几个不同的传说。一种传说认为和广东才子伦文叙有关,另一种认为和当年附近的一座“飞来庙”有关。
据说,在明代,“飞来对面巷”本来是一条穷苦人家聚居的无名小街。由于住在对面小石街的都是一些财主,他们把小石街更名为“福来街”,这些财主们自以为是,很看不起住在对面无名街的穷人们,时常借故羞辱他们。因此,广东才子伦文叙决心替穷人出气,便把无名街起名为“飞来对面巷”。意思是说,要使财主的“福”气统统从福来街飞过来,让穷人们也享享福。
也有人说,这仅仅是个传说,巷名的真正来历还要追溯到清代,据说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在一个黄昏,突然刮起一阵奇怪而猛烈的旋风,随后人们发现这里多了一尊观音菩萨像。人们都认为,这肯定是“救苦救难”的菩萨到此“显灵”。不少人蜂拥而至,祈求观音菩萨保佑他们。据说都非常灵验。30年后,到雍正八年(1730年),当地百姓集资兴建了一座颇具规模的庙宇。因为庙中的观音菩萨是“飞来”的,所以这座庙就叫“飞来庙”。在“飞来庙”对面本来是一片无人居住的空地,随着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到这里定居,逐渐形成了一条小巷,由于这条小巷在“飞来庙”对面,人们便把它命名为“飞来对面巷”。
北京路:
提起广州,无人不识北京路,北京路历史上曾是官道。正式更名为北京路,始于1966年。
据介绍,北京路财政厅一带从南越开始就是“政府办公”地段。南汉以后的官员们从公署出来,是沿着现在的北京路走到拱北楼的,这一路是官道,只能步行。
到了清朝,北京路由北至南依次称为承宣直街、双门底、雄镇直街和永清街。其中,“双门底”是至今许多老人还记得的路名。“双门底”以今天的西湖路(当时叫西湖街)为界,以北是双门底上街,以南是下街,下街延伸至今天永汉电影院的位置,是城门楼之一的“大南门”,城墙就是今天的大南路与文明路一线。
“双门底”的起源是因为今天西湖路与北京路交界处,原有高楼一座,名“拱北楼”,楼有双门拱,故街名“双门底”。楼上设有一座元代铜漏壶,是广州城镇城之宝之一,据记载“百年不爽”,也就是百年都不差分秒。
民国年间,北京路于1920年扩建为马路,统名为永汉路,据说因为原有“永清”街,取反其意为“永汉”。上世纪20年后期,为纪念缔造民国的元勋、番禺人胡汉民,北京路改名为“汉民路”。1945年,又复名为永汉路。
1966年,永汉路正式更名为北京路,寓意广州人民拥护党中央,向往首都北京之意。

石井桥:
广州有座著名的石井桥,桥两头石杆上刻着:“好进仙人履,能通四马车。”“彼岸逢黄石,横江映白虹。”这里是有一段传奇的故事。
从前石井河是没桥的,全靠木船摆渡,如遇干旱或水退时,船不能泊岸,人们只好趟着没膝的泥泞艰难地过河,真是苦不堪言。
且讲附近石门村有个年轻的石匠,叫周合盛。他心地善良,助人为乐,经常修桥补路,众人提起他,无不竖起拇指称赞!他眼见石井无桥之苦,决心筑座石桥来方便乡亲,但一无资金,二无经验,谈何容易呢!
一天,春雨绵绵,路滑难行,又遇退水。周合盛像往日一样,来到石井河边,扶老携幼,帮行动不便的人过河。只见有一位白须老人,拄着拐杖,望着对岸,摇头叹息。周合盛立即上前道:“老伯,我背你过去吧。”说着就把老人背过河,放他在平地坐下。老人忽然道:“我的鞋不见了,怎么走路呢?”周合盛二话不说,回头在泥泞中替他捡回,但老人把脚抬起说:“替我穿上。”周合盛又照办。老人微笑道:“孺子可教也!”说完起身就走。周合盛见他行走如飞,觉得很奇怪:莫非是神仙?于是起身,追他,但总是追不上。突然老人回头道:“年轻人,你真好心,我乐意助你!”周合盛就把想建桥之事讲了。老人点点头说:“你有造福乡民之心,难得!要记住: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必佐。”说完化作一阵清风去了。
当晚,周合盛梦见老人,把建桥式样、用料、技术等,说得明明白白,周合盛连声多谢,请问姓名时,老人说:“我乃黄石公是也!”说完飘然而去。
翌早,周合盛把梦中一切记下来,并把建桥计划向众人说出,立即得到众乡亲的热情相助,建桥款很快筹足了!由周合盛监工建造,经数月辛劳,终于竣工了,像一条白虹,横卧石井河上。众人欢呼之际,忽然有人拾到一张字条,写道:“此桥中央一石会断,请即换,”落款是黄石公。大家上前一看,果见裂痕,马上更换,消除了隐患。众人为了纪念黄石公和周合盛,在桥头刻上上述的对联,并刻上“石门周合盛造”,以志不忘建桥人。

康王路:
“康王”原是宋朝爱国将领
贯穿老西关的康王路得名于“康王”,究竟“康王”是什么?原来康王是宋朝的一位爱国将领——康保裔。
据了解,康王路的最前身是带河路,当时的带河路很短,只有现在的龙津路到长寿路之间的一小段。据当地居民陈婆婆介绍,带河路是一条沥青路,不足3米宽,道路的周边都是居住区。后来道路扩建,贯通南北,一直通到珠江边的人民桥,形成现在的康王路。
“康王路”曾经有一段时间叫“世纪路”。最终,广州市地名办经过反复推敲,将这条经过康王直街、康王上、下街的规划路,敲定更名为具有历史基础及文化内涵的“康王路”。
“康王”的称谓主要是来源于附近原有的一座康王庙,此庙是纪念宋朝的一位爱国将领——康保裔。传说,康保裔出身将门,是洛阳人士,祖父和父亲都是捐躯沙场、马革裹尸的武将。康保裔自幼习武,精于骑射,射空中飞鸟,箭无虚发。从军后,康保裔屡立战功,在任高阳守将期间,辽国进犯中原,他不顾年龄高迈,奋起抵抗,但寡不敌众,为国捐躯。
随着康保裔的事迹流传,人们尊称他为康公、康王,后人敬其忠勇在大江南北广建“康王(公)庙”。清代时候,羊城西郊、南郊都曾经有过康王庙。中山七路附近的康公直街、康王(上、下、直)街都是因为同名寺庙而得名。据说,前进路的康公街、同福中路的康公后街也因为曾有同名寺庙而得名。

上下九原来以前叫:第九甫
翻开广州地图,老西关有许多地名以“甫”为名,原来大名鼎鼎的下九路,过去还称为“下九甫”,加上现存的第十甫路,十八甫路、六甫水脚等,“甫”字可谓老西关地名的佼佼者。
⒈老西关地名有很多“甫”
什么是“甫”?原来“甫”的含义有多种说法,主要有如下:一指土步的转音;二指商人的自卫组织;三指平坦而未耕种的地貌;四指古南越方言中的村庄。现存在西关,市民的最熟悉的是“第十甫路”,它东与宝华路、南与恩宁路相接,西至文昌南路与下九路相接。
有第十甫,有没有其他数字的“甫”?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与第十甫路相连接的下九路,原来即是下九甫。据说,清初清兵沿西城墙外追杀群众路过此地已到九甫路程,故名九甫,因位于上九甫与三坡地后段,故称之为下九甫,后改称为下九路。
有了下九路,上九路地名是否也和“甫”有关?据说,也跟清初清兵沿西城墙外追杀群众的故事有关,当清兵路过此地已到九甫路程,此段在第九甫上段(即前段),故称为上九路。
⒉光复路为三、四、五甫
有了“第九甫”,还有没有一、二、三、四等甫?据说,与上九路相接的光复路,过去也是以“甫”为名的,如今上九路附近还有六甫水脚等地名。
光复路原为第三甫、第四甫、第五甫,1931年改建成马路,命名为“光复”,含纪念辛亥革命之意,取推翻清朝统治,光复河山之意。
恩宁路也跟“甫”有关,恩宁路原名十一甫、恩宁东路、恩宁中巷、恩宁北路和恩宁市,1931年扩建成路,并沿用“恩宁”作路名。
随着时代变迁,老西关有数字开头的以“甫”字为地名的也逐渐减少,现存有第十甫路,十八甫路、六甫水脚等。

㈥ 广州的丝绸之路历史

广州丝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直至明清时期,绵延了两千多年。

1、秦汉时期:广州种下了活跃的商业基因。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祥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先民就已经开始出海,海上丝路历经两千多年。

2、魏晋南北朝时期:广州的海外贸易和交往进一步发展。有一条著名的丝路航线为:从印度恒河口出发,至印度洋,驶经马六甲海峡,随后由马六甲海峡进入爪哇海,随后由爪哇海进入南海,最后抵达广州。

3、隋唐时期:丝路航线:商船从广州起航,向南至珠江口的屯门港,然后过海南岛东北角附近的七洲洋,经越南东南部海面,再通过新加坡海峡到苏门答腊岛,向东南行驶往爪哇,西出马六甲海峡,再从印度西海洋至波斯湾的奥波拉港和巴斯拉港。

4、宋元时期:远洋航线的扩展大大促进了广州内外港码头的建设。广州海运的外码头有扶胥和屯门两大古港,内码头有光塔和兰湖里。

5、明朝:广州的海外贸易航线进一步扩展,形成了广州-菲律宾-拉丁美洲,广州-欧洲及广州-日本这三条远洋航线。

6、清代:广州的海上贸易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辉煌。1685年(康熙24年),朝廷设立了江、浙、闽、粤四个海关,负责管理海外贸易。

㈦ 广州市番禺历史故事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任嚣、赵佗率军南下,统一岭南。任嚣平定岭南后,出任南海郡尉并在南海郡番禺县内建城作为郡治,因处番山和禺山故起名为“番禺城”(史称“任嚣城”。

范围现今的仓边路以西,越秀区仓边路以西的儿童公园(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广州市文化局、广东省财政厅一带)。秦朝末,南海郡尉任嚣病危时召见龙川县令赵佗,谓番禺“负山险阻南海”,“可以立国”,并假托秦廷命令,委赵佗代理南海郡尉。

汉高祖三年(前204年),赵佗自立为南越王,定都番禺,今广州市越秀山即为当年越王所名。《史记·货殖列传》云:“番禺亦其一都会也”,是当时全国九大都会之一。

(7)番禺路历史扩展阅读

番禺的经济来源

第一产业

2017年,番禺区第一产业增加值29.56亿元,同比下降0.3%。

2017年,番禺区完成农业总产值52.34亿元,比2016年增长0.6%。其中,种植业产值17.28亿元,下降15.1%;渔业产值26.87亿元,增长3.2%;畜牧业产值5.05亿元,增长10.4%。

第二产业

2017年,番禺区工业总产值2445.29亿元,比2016年增长15.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041.42亿元,增长17.3%;其中:“三资”企业工业总产值886.33亿元,增长15.5%;股份企业工业总产值1124.44亿元,增长19.4%。

2017年,番禺区规模以上工业中,汽车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金属制品业五大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496.64亿元,比2016年增长30.7%,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3.3%。其中,汽车制造业产值782.36亿元,增长76.2%。

2017年,番禺区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实现产值602.89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9.5%,比2016年下降0.3%。

2017年,番禺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256.78亿元,比2016年增长28.0%,其中,利润总额154.57亿元,增长14.6%。

2017年,番禺区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89.57亿元,比2016年增长6.0%。其中,建筑工程产值75.95亿元,增长5.8%;安装工程产值12.68亿元,增长7.1%。

㈧ 广州北京路的由来

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这条路被改名为“北京路”,寓意广州人民拥护党中央,向往首都北京之意,因路名形象反映了其广州古城发展的中轴线之地位,故至今没有恢复旧名。

旧时的北京路已经成为了一条南北向的主要街道。宋代灭南汉后,拆南城墙,将南城沿至江边,建“双阙”。1244年,建双门楼,从此北京路中段被称作双门底,渐成为商业区。

清代时,今北京路由北至南依次为承宣直街、双门底、雄镇直街、永清街,以卖书坊、古董市、花市为著名。清雍正年间,现北京路与沿江路交汇的珠江边,是天字码头的所在地,为清代时是专为迎送官员而设,附近的接官亭正是当时迎接官员的地点。

(8)番禺路历史扩展阅读:

北京路、教育路和西湖路周边区域已有或已建成及挖出的历史文化遗地有:秦番禺城遗址、秦汉造船工地遗址、西汉南越国宫署遗址、唐清海军楼遗址、南汉御花园、明大佛寺、明城隍庙、明清大南门遗址、清庐江书院、广州起义纪念馆等十多个朝代的十多个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古迹。

现今,这一区域虽历经十多个朝代及两千多年的沧桑,但其中心地位始终没有改变,这一奇特现象,不仅创造了国内外城市建设中罕见的历史景观,同时也造就了这块神奇土地灿烂无比的历史文化。改革开放之后,北京路更汇集了广州百货大厦、新大新公司等市级大百货商店以及一批著名的时装商场。

㈨ 广州番禺有哪些历史英雄人物

冼星海(1905-1945),中国近现代伟大的音乐家。他原籍广东番禺,生于澳门一个贫苦船工的家庭,未诞生前父亲即已去世。7岁时,他在新加坡养正学校上学,期间参加该校管弦乐队的活动。1918年回国。1926年后入北大音乐传习所、国立艺专音乐系学习。1929年,冼星海去巴黎勤工俭学,师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1931年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在肖拉·康托鲁姆作曲班学习。1935年回国后,冼星海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战斗性的群众歌曲。1935年至1938年间,创作了《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路是我们开》《茫茫的西伯利亚》《祖国的孩子们》《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1938年,冼星海前往延安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教学之余,他创作了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等作品。1940年5月,他去苏联为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配乐,后因战争、交通阻隔而羁留不归。其间写有交响曲作品近三百件和大量音乐论文。由于长期劳累和营养不良,致使肺病加重,1945年于莫斯科病逝

㈩ 广州北京路步行街的历史故事

广州北京路
北京路地处广州市中心,是广州城建之始所在地,是历史上最繁华的商业集散地。根据史料和专家考证,目前,北京路、教育路和西湖路周边区域已有或已建成及挖出的历史文化遗地有:秦番禺城遗址、秦汉造船工地遗址、西汉南越国宫署遗址、唐清海军楼遗址、南汉御花园、明大佛寺、明城隍庙、明清大南门遗址、清庐江书院、广州起义纪念馆等十多个朝代的十多个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古迹。现今,这一区域虽历经十多个朝代及两千多年的沧桑,但其中心地位始终没有改变,这一奇特现象,不仅创造了国内外城市建设中罕见的历史景观,同时也造就了这块神奇土地灿烂无比的历史文化。改革开放之后,北京路更汇集了广州百货大厦、新大新公司等市级大百货商店以及一批著名的时装商场。

广州北京路 几许沧桑事

广州北京路的名字,与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武汉的汉正街一样,是最繁华商业区的代名词,来广州的商旅没有不到北京路去过的。这条我们熟得不能再熟悉的北京路,却藏有几许沧桑的故事。

“双门底”故事

在清代,北京路的街名唤作“双门底”,至今许多老人也还称这个旧名。以今天的西湖路(当时叫西湖街)为界,以北是双门底上街,以南是下街,下街延伸至今天永汉电影院的位置,有城门楼一座,名为“大南门”,这是广州的内城楼之一,城墙就是今天的大南路与文明路一线了。“双门底”的起源是因着今天西湖路与北京路交界处,原有高楼一座,名“拱北楼”,楼有双门拱,故街名“双门底”。楼上设有一座元代铜漏壶,是广州城镇城之宝之一,据清人笔记所说“百年不爽”,也就是百年都不差分秒。拱北楼拆除马路后,铜壶转存于广州市立博物馆,后来拨调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双门底在清代是商业重地,故流传有“双门底卖猫———装假”的歇后语。一直在双门底经营至今的“活化石”,是陈李济药厂。该厂前身陈李济杏和堂创始于明代万历年间,铺面就在今天的“银座”一带,近五百年而尚存,也算是北京路历史的最老见证了。

“永汉路”典故

民国年间北京路那时叫“汉民路”,为的是纪念缔造民国的元勋、番禺人胡汉民,后来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又改名“永汉路”,为什么叫“永汉”呢,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原来当时主政广东的是杨永泰,他想把自己的名字留在广州的路名上以垂久远,但当时的规矩是只有已故的历史人物才可享受此殊荣。杨永泰动了脑筋,就将“汉民路”改作“永汉路”,又将相近的万福路一段取名“泰康路”,这样就把“永泰”两字嵌入了两条路名之中,这也是北京路历史上鲜为人知的掌故。

高弟街·“许地”

北京路南段,近年也兴旺了不少,尤其是高第街一带,更是粉饰一新,车水马龙。

高第街最出名的,首推许氏家族,连街名也叫“许地”,这个由潮汕西迁来的巨族百余年间人材迭出,甚至近有小说家专门著有《千秋家国梦》来诉说许家的兴起。许家的后人曾带我在许地转了几次,指点着残存的建筑告诉我当年这里是某某的居所,看着弯弯的月亮门、百余年的蚝壳窗、墙头上依稀的灰批单龙,真令我浮想连翩。最后老先生指着家门口一株种在破缸里的苏铁说,他祖母年轻时,这树就已种了几十年,现在树龄差不多百余年了。看着这干瘦的树头露着恹恹的生气,仿佛就是许地旧物的典型呢。

高第街上的铺子,广州人最熟悉的是绸缎铺“九同章”和具店“三多轩”,三多轩今已迁到广州路,老铺旧地还住着当年店主黄家的后人。摸着那螺旋的木梯扶手,你可以看到那八卦形天窗上筛下的阳光幽幽照在贴金的檐花上,还真有些繁华的余韵!百多岁的老画人黄金海在这住了七十多年,我见到他时,已不太能清晰说话,可精神还很健,今年初才辞世,享年104岁。如果他能细述北京路的百年沧桑,那该多精彩!老人家的女儿指着旧铺的外墙说,那儿原来有“三多轩笺扇庄”的水泥字,是民国元老谭延

热点内容
末世化学家txt下载 发布:2025-10-20 05:02:05 浏览:397
教学常规学习心得 发布:2025-10-20 04:03:06 浏览:298
推拿手法教学 发布:2025-10-20 01:15:51 浏览:398
教师师德素养提升总结 发布:2025-10-19 23:57:12 浏览:68
舞狮鼓教学 发布:2025-10-19 16:17:31 浏览:669
杭州市教育局电话 发布:2025-10-19 09:21:50 浏览:285
中非历史关系 发布:2025-10-19 06:47:41 浏览:5
师德双八条 发布:2025-10-19 05:31:17 浏览:360
大学物理第十一章答案 发布:2025-10-19 04:36:23 浏览:750
如何让网吧 发布:2025-10-19 01:49:35 浏览: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