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和县历史
⑴ 两当县的历史沿革
两当上古为《禹贡》雍州之地。
春秋战国,两当为氐、羌所居。
秦,秦惠文王十三年(前312年),置故道县,辖今甘肃两当、陕西凤县全境及留坝大部,属汉中郡。秦昭王二十八年(前279年),故道县属陇西郡。
西汉,汉武帝元鼎元年(前111年),于广汉西置武都郡,故道县改属武都郡,原辖地分为河池、故道二县地。境内栈道山路通蜀地汉中,汉高祖袭雍王引兵出故道,大败章邯于陈仓,时称其运兵之道为故道,为通陕入川的古栈道之一。
汉孺子婴初始元年(8年),王莽代汉,改武都郡为乐平郡,改故道县为善治县,属乐平郡。
东汉,复武都郡故道县。
东晋,晋惠帝元康六年(296年),略阳清水氐杨茂搜据仇池(在今西和县境),建仇池国,故道县为其所辖。
南北朝,北魏孝文帝延兴四年(474年),变“故”为“固”,设固道郡,领两当、广化二县。两当县名始见于史籍。后阴平公杨广香驻守两当,政通人和,世人念其政声,称其驻地为“广香镇”。北周武帝保定元年(561年)设两当郡,领两当、梁泉二县,先后属南岐州、凤州。
隋,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年)废两当郡,两当县属凤州。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复改州为郡,以郡统县,罢凤州,置河池郡(治今徽县),领两当、同谷、河池三县。
唐,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改河池郡为凤州,领梁泉、两当、河池三县。
宋,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年)又设两当、梁泉二县,当时银矿开采显著,增设银冶监,隶属两当县。宋太宗至道元年(995年),两当县城自单河铺(今陕西凤县境内)移至广香镇(今两当县城)。北宋全国分为十五路,两当属秦凤路。
元,两当县属南凤州。元顺帝至元六年(1340年)改南风州为徽州,属巩昌总元帅府。
明,初降徽州为县,与两当同属巩昌府。
清,雍正七年(1729年)两当县属秦州直隶州。
中华民国,两当县属甘肃渭川道(治今天水市秦州区)。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除道的建制,改县的行政长官县知事为县长。两当县属甘肃省第四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今天水市秦州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2月6日,两当宣告解放。
1949年12月14日,中共两当县委、两当县人民政府成立,属甘肃省天水行政分区公署辖县。
1951年改天水行政分区公署为天水专区专员公署,两当县属之。
1958年8月撤销两当县,并人徽成县,设两当区。
1961年底撤销徽成县,恢复两当县。
1985年6月两当县由天水地区划归陇南地区。
2004年6月陇南地区改设陇南市,两当县属之。
⑵ 西和县的历史文化
乞巧文化
乞巧,是一个流传甚广,历史悠久的古老民俗,它源于汉文化中织女、牵牛、河汉三种天象。最早见于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中也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是古文献中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乞巧”是向神灵讨要智慧的意思,乞指乞讨,巧则指心灵手巧或有巧思妙想。
西和“乞巧节”又称“巧娘娘节”,是指农历六月三十至七月初七,独由女性欢度祈福的节日。西和县乞巧活动,源于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乞巧中的“巧娘娘”是王母娘娘的第七个女儿,即七仙女。据考证《史记·秦本纪》:“帝颛顼之苗裔孙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为秦人之祖,传说中的秦人始祖女修,就是以织而闻名,传于后代。织女的传说同周人始祖中发明了牛耕的叔均传说结合在一起,形成中国古代农村社会男耕女织经济结构反映的牛郎织女的传说。随着西和礼县交界处的大堡子山秦文公墓的出土,说明秦人发祥于西、礼二县一带,因此“乞巧”风俗是秦人古老遗风。
西和乞巧节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西和乞巧节启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期中国(陇南)乞巧女儿节与妇女发展国际论坛于2014年8月1日在北京举办。
其他文化:秦文化、始祖文化等。 中国甘肃网8月15日讯 据甘肃经济日报报道 日前,全国新一轮重点镇名单公布,西和县的汉源镇、长道镇、何坝镇三个镇被列为全国重点镇。据了解,入选全国重点镇的条件包括人口达到一定规模、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发展潜力大、服务功能较完善、规划管理水平较高、科技创新能力较强6项。入选的重点镇将在政策、土地及项目安排上获得扶持。同时,国家有关部委还将建立全国重点镇动态调整机制,指导和支持全国重点镇建设发展
⑶ 西和县半夏种植基地的基地历史
十里、姜席、何坝等乡镇为重点的中药材半夏生产基地!
2012年来,西和县立足自然条件,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按照“尊重规律、扩大规模、强化科技、健全市场、壮大龙头、打造品牌、提质增效”的总体要求和“一产区、六基地、多片带”的特色农业发展布局,以扶贫产业基地建设为载体,以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为目的,着力培育壮大马铃薯、经济林果、中药材、蔬菜和畜牧养殖五大特色优势产业,取得了喜人的成绩。2010年该县特色农业产值达到5.78亿元,比“十五”末增长2.3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01元。
围绕农民增收,以加大特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体系建设、市场营销体系建设和示范园及科技示范点建设为途径,西和县积极推进扶贫开发开发、综合开发、科技引进应用和产业化发展,全县特色农业稳步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已形成了以何坝、姜席、洛峪等乡镇为重点的优质马铃薯生产基地,以大桥、蒿林、太石河等乡镇为主的核桃、花椒生产基地,以长道、石堡、西峪等乡镇为主的优质苹果生产基地,以十里、姜席、何坝等乡镇为重点的中药材生产基地,以西汉水和漾水河河谷川坝区为重点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以稍峪、西峪等乡镇为重点的生猪和土鸡养殖基地和以八盘梨、猪苓、食用菌、大鲵等地方特色产品为主的多个特色农产品生产片带,2010年全县马铃薯、蔬菜、中药材、经济林果种植面积分别达到35万亩、3.64万亩、4万亩、38.29万亩,基本实现各产业基地建设在最佳适宜区合理覆盖。形成了陇南瑞雪精淀粉公司、昭兴醪糟厂、润泉食品厂、金盛果品公司、何坝民旺马铃薯合作社、何坝和旺半夏加工厂、稍峪宏济生态养殖场、何坝鸿汇标准化养殖场、何坝吉福万头仔猪繁育场等一批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为特色农业产品深加工及产业化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县城蔬菜市场、长道苹果专业市场、石峡核桃专业市场,大桥花椒、蔬菜专业市场,何坝、洛峪、姜席马铃薯专业市场,何坝中药材市场,以及各乡镇农贸市场初具规模,并且形成了何坝民旺马铃薯专业合作社、何坝和旺半夏合作社、姜席绿源农产品合作社等专业合作组织,极大地推进了县域特色农业市场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特色农业快速发展搭上了快车道。
⑷ 陇南的人文历史是怎样的
在西和县长道镇宁家庄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址,证明陇南人类生活的最早年代可上溯到7000多年前。距今5000年—6000年的仰韶文化遗址,在西汉水流域、白龙江流域各地普遍存在,如礼县高寺头遗址、武都安坪遗址等。
西晋时今陇南境大部属武都郡,今陇南境北端属天水郡。东晋至南北朝时期陇南境内先后建立仇池国、宕昌国、武都国、武兴国、阴平国五个胡人政权,称为“陇南五国”。南北朝时区划变革频繁,地方行政机构比较混乱,今陇南境先后由南朝宋、北魏、西魏、北周统治。北魏置南秦州于洛峪(今西和县洛峪镇),西魏时改称成州。期间,武都郡治移至仙陵山(今武都区旧城山),从此武都郡治始由西汉水流域南移白龙江流域。北周年间,今陇南境内置有武州(今武都区)、文州(今文县)、康州(后废,今成县、康县)、成州(今西和县南部)、宕州(今宕昌县)、凤州的广化县(今徽县)、两当县(今两当县)和秦州长道县(今西和县北部、礼县北部)。
⑸ 想了解一些关于陇南的历史
http://www.longnan.com/news/lngk/2008/222/.htm
很详细 你自己去看
⑹ 陇南的历史沿革
陇南距今7000多年前即有人类活动,陇南是秦人的发祥地,又是中国古代西部民族氐人和羌人活动的核心地区。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陇南既是各种政治军事力量激烈争夺的战场,又是中原中央政权与西北少数民族接触交往的前哨阵地,攻伐消长与民族交往,构成陇南社会历史的重要内容。氐族、羌族、汉族及先后进入陇南的其他各民族,互相影响,互相融合,共同创造了陇南灿烂的古代文化。
秦代置武都道。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置武都郡,属凉州刺史部。汉末,曹操分司州、凉州置雍州,武都郡改属雍州。
三国时期,武都郡是魏、蜀两国的边界。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攻取了曹操军的汉中郡,阻断了武都与雍州的联系,于是曹操弃武都郡,迁治至右扶风小槐里。此后,魏、蜀两国于武都展开多次大战,最著名的是蜀相诸葛亮“六出祁山”伐魏,并于229年攻取武都、阴平二郡,自此武都郡为蜀所据,直至蜀国被晋所灭。
东晋、南北朝时期,陇南境内先后建立仇池、宕昌、武都、武兴、阴平5个胡人政权,称为“陇南五国”。
296年,氐族首领杨茂搜建立仇池国,至371年为前秦苻坚所灭。族人杨定于历城再建仇池国,至442年被南朝刘宋所灭。
424年,北魏拓跋焘封羌人梁弥忽为宕昌王,都城在今宕昌县城。566年,宕昌国被北周所灭。
443年,仇池国灭亡后,氐人杨文德建立武都国。477年,武都国为北魏所灭。
477年,武都王杨文度被北魏军所杀后,南朝刘宋政权封杨文弘为武都王,退守武兴(今陕西略阳),后改武都王为武兴王,建立武兴国。552年,武兴国为西魏所灭。
477年,北魏灭武都国时,杨文度之叔杨广香助魏军杀杨文度,受封为阴平公,后南齐承认杨广香为阴平国之主,都阴平(今文县)。580年,阴平国为北周所灭。
隋唐时期,陇南地区政治经济相对穏定,唐代于陇南置文、武、成、迭、宕、岷等州。宝应元年(762年),吐蕃攻占陇南。咸通年间,唐收复武州,更名阶州,咸通七年(866年)收复成州。
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大将王韶打败吐蕃,收复陇南,吐蕃据有陇南前后共311年。宋末陇南为宋、金两国边境,战争频繁。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年),金大举攻宋,破凤州、大散关,朝廷命大将吴璘据守陇南。吴璘之子吴挺与西夏缔盟,共同攻金。开禧二年(1206年),吴挺之子吴曦叛宋,以阶、成、文、西和4州建立受金朝支持的政权,后宋军将士杀吴曦,4州归宋。
南宋端平三年(1236年)蒙古军占领陇南。
元代于礼县置礼店蒙古军元帅府,后更名为礼店文州番汉军民元帅府,在河州设吐蕃宣慰司。
明清时期,陇南经历明末李自成起义、白莲教之乱、西北回民起义、太平天国等事件。
1949年7月,成立武都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武都县,属陕甘宁边区甘肃行政区。1950年5月,岷县划归武都专区。1956年,礼县、西和县、成县划归天水专区。1958年4月,撤销武都专区,辖县划归天水专区。1961年11月,恢复武都地区。1963年10月,撤销临洮专区,岷县划归武都专区。1985年5月,武都地区更名为陇南地区,岷县划归定西地区。
2004年1月,撤销陇南地区,设立地级陇南市,原武都县改为武都区。
⑺ 西和水库的来历
西和晚峡水库位于县城以西5公里的姜席乡境内,总面积1800亩,总库容1035万立方米,是陇南地区为数不多的国家中型水库之一,是集防汛、灌溉、发电、养鱼、旅游为一体的具有年调节能力的重点水库。
⑻ 西和县在古代的称呼是什么
先秦时期,县境北部是秦人的活动区域,先后为西丘、西垂、西县所辖,是秦人养马发迹之地;县境南部为氐羌所居。[4]秦汉时期,北部为西县所辖,南部为武都郡所辖。[4]魏晋南北朝时,以仇池山为中心建立地方割据政权“仇池国”,前后达358年。[4]隋唐时期,北部置长道县,属秦州,南部先后置上禄、汉禄县,属成州。[4]北宋,置长道县,并改为岷州所辖。[4]南宋,关陇一带为宋金鏖战的前沿。绍兴九年(公元1139年),南宋朝廷被迫移岷州治所于长道县白石镇(今县城北部)。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宋金议和,因岷州“岷”字犯金太祖完颜旻的名讳,遂将原和政郡(岷州)首字改为和州。后因淮西已有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将此“和州”前冠以西字,加以区别,故名西和州。此后政局域界历经变迁,但西和之名仍沿用。[4]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改州为县,移治于今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因战祸移治上城(西峪乡上坪村)。[4]清,康熙七年(公元1648年)直隶巩昌府,[11]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扩建南城,又移治今城。中华民国,改巩昌阶道为陇南道,辖西和等县,旋改渭州道,治天水;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制,西和属天水专区。[11]解放前,西和、礼县部分地区先后交错划治[4]。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和先属武都专区,1956年改属天水专区。1958年9月,西和、礼县合并为西礼县。1961年恢复原西和建制。1985年改属陇南地区,即今陇南市。[4]
⑼ 西和县石峡镇双庙村历史
742112
甘肃省 陇南市 西县 石峡镇
⑽ 西和古代有没有名人
西和古代有王步高、李忠等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