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常州市历史

常州市历史

发布时间: 2022-03-03 01:21:14

㈠ 常州的历史

历史沿革1延陵
春秋时,吴王寿梦之子季札为避让王位躬耕于舜过山(今武进郑陆东);周灵王二十五年(公元前547年)吴王徐祭遂封季札于延陵。延陵邑大约在今常州、武进、江阴、丹阳一带,是为常州历史上见诸文字最早的名称。延陵先邑后县,其名相继沿用345年。
毗陵
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改延陵为毗陵。毗陵之名从县治,到三国吴嘉禾三年(234年)置典农校尉屯田垦殖,到西晋大康二年(281年)建郡统县,相继沿用506年,其间,虽曾在王莽当政时改过毗坛,但时间很短前后仅14年,东汉建武元年时又复称毗陵。毗陵为郡曾统辖丹徒、曲阿(丹阳)、武进、延陵、毗陵、暨阳(江阴)、无锡7县,是为江南大郡。以毗陵命名的江南大驿一毗陵驿就设于此。
2. 晋陵
西晋惠帝永兴元年(305年)为避东海王越(司马越)世子毗讳,改毗陵为晋陵,晋陵之名前后沿用290多年。其间,西晋永嘉之乱中原士族纷纷南迁,占地聚居,设置侨治郡县,一度曾在武进县境内设有兰陵郡、兰陵县,在晋陵县境内设有东莞郡领宫县、东莞、姑幕3县,直至南朝末期遂先后废止。
常州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郡,以州统县。开皇九年(589年)于常熟县置常州,后割常熟县入苏州,遂移常州治于晋陵,常州之名由此始,此后,虽曾改称过毗陵、晋陵、长春、尝州,但时间都很短暂,而常州之名不论贯州、称府,为郡沿用至今将近1400年。唐武宗会昌四年(840年)升常州为望,列入全国州府十望之一。清雍正四年(1726年)析武进另置阳湖,析无锡另设金匮,析宜兴另立荆溪,加上原领江阴、靖江,常州府统领8县,故有“中吴要辅,八邑名都”之称。
3.武进
晋太康二年(281年)分曲阿(丹阳)、丹徒东部地区置武进县。嗣后各朝时有置废分合,改称过兰陵、永定,并入过曲阿、晋陵,析置过阳湖。1912年,民国成立,废常州府,阳湖县并入武进县,城区一度称武进市,沿称常州。
4.常州市
1949年4月23日,常州解放,城乡分别建立常州市和武进县。1953年,常州市为省辖市。1958年8月,镇江专区改名为常州专区,专区由镇江市迁至常州市。原由省直辖的常州、镇江2市划归常州专区领导。1959年9月,常州专区改名镇江专区,专区由常州市迁驻镇江市。1962年,常州市复改为省辖市。1983年3月,原镇江地区被撤销,其所辖武进、金坛、溧阳3县划入常州市管辖。1990年8月、1993年11月、1995年7月三县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成立武进市、金坛市、溧阳市,仍由常州市管辖。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进行行政区划调整,现辖金坛、溧阳两个县级市和武进、新北、天宁、钟楼、戚墅堰五个行政区。
5.武进市
武进在5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定居,繁衍生息。淹城、寺墩出土的文物表明,新石器时代武进已形成原始村落。春秋战国时期武进称延陵邑,为吴国季札封地,秦置延陵县,汉改称毗陵县、毗坛县,晋太康二年(281年)置毗陵郡、县,分丹徒、曲阿以东地区置武进县,永嘉五年(311年)改称晋陵郡、县。此后,晋陵、武进两县时分时合,数易其名。
清雍正四年(1726年)分置武进、阳湖两县,辛亥革命胜利后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合并为武进县。1949年4月23日常武地区解放,武进县城析出建立常州市,武进与常州同城。1953年至1956年属镇江专区管辖。1956年划入苏州专区,1958年8月,镇江专区改名为常州专区,武进县复划回常州专区领导。1960年,武进县划归常州市领导。1962年,常州市改为省辖市。常州市领导的武进县划归镇江专署领导。1983年3月实行市管县体制,武进属常州市管辖。1993年7月18日武进县政府驻地由常州市区迁至湖塘镇。1995年6月8日,国务院批准武进撤县设市。2002年4月武进撤市设区,成为规划建设中常州特大城市的南翼。
武进市北部乡镇自1992年11月开始划入常州市高新区,直至2002年4月武进市正式拆分成常州市武进区和常州市新北区。

㈡ 常州的历史是什么

常州是一座有3200多年左右历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曾有过延陵、毗陵、毗坛、晋陵、长春、尝州、武进等名称,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始有常州之称。于1949年设市。
常州为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距今6000余年,有马家浜文化与崧泽文化叠压地层。天宁区青龙镇潘家塘、奚蒋塘、刘家村一带的潘家塘聚落遗址于1976年发现,距今5500多年,下层属于马家浜文化时期,浅层属于崧泽文化时期。戚墅堰区丁堰乡排姆村附近的常州果园遗址于1986年发现,距今5000多年,属马家浜文化后期。武进区郑陆镇三皇庙村寺墩遗址,距今约4500年,属良渚文化时期。
自吴太伯从先周一路南奔至长江下游南岸太湖流域建立句吴,常州作为吴国领地已有3200多年的文字记载史。常州武进区的淹城遗址,是中国目前西周到春秋时期保存下来的最古老的城市区,也是世界上仅有的三城三河形制的古城,迄今已有近3000多年的历史。淹城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汉朝《越绝书》:“毗陵县南城,故古淹君地也。”古代“奄”、“淹”两字相通。奄国为商殷属国,今山东曲阜县东有奄里,即淹里,也即是奄国所在地。周成王初年(约公元前1042年),奄人随同纣子武康和蒲姑人、东夷人一起反抗周朝。三年,周杀武庚、定奄、灭蒲姑。奄和蒲姑的遗民南逃,逗留在江淮之间,后又至太湖流域,淹城之称为古淹君地便是在此时。此外,武进区境内还有春秋时期吴国的阖闾城遗址和胥城遗址等。
春秋末期(前547年),吴王寿梦第四子季札封邑延陵,开始了长达2500多年有准确纪年和确切地名的历史。
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改延陵为毗陵。毗陵之名从县治,到三国吴嘉禾三年(234年)置毗陵典农校尉屯田垦殖并统诸县,到西晋大康二年(281年)建郡统县,相继沿用506年,其间,虽曾在王莽当政时改过毗坛,但时间很短前后仅14年,东汉建武元年时又复称毗陵。毗陵郡曾统辖丹徒、曲阿(丹阳)、武进、延陵、毗陵、暨阳(江阴、张家港西部)、无锡7县,是为江南大郡。以毗陵命名的江南大驿——毗陵驿就设于此。
西晋惠帝永兴元年(305年)为避东海王越(司马越)世子毗讳,改毗陵为晋陵,晋陵之名前后沿用290多年。其间,西晋永嘉之乱中原士族纷纷南迁,占地聚居,设置侨治郡县,一度曾在武进县境内设有兰陵郡、兰陵县,在晋陵县境内设有东莞郡领宫县、东莞、姑幕3县,直至南朝末期遂先后废止。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郡,以州统县。开皇九年(589年)于常熟县置常州,后割常熟县入苏州,遂移常州治于晋陵,常州之名由此始,此后,虽曾改称过毗陵、晋陵、长春、尝州,但时间都很短暂,而常州之名不论贯州、为望、升路、称府、立市,沿用至今将近1400年。
唐武宗会昌四年(840年)升常州为望,列入全国州府十望之一。宋常州属两浙西路。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常州路,属江浙等处行中书省,治晋陵县、武进县,领晋陵、武进二县和宜兴、无锡二州。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改置长春府,同年更名常州府。清雍正四年(1726年)析武进另置阳湖,析无锡另设金匮,析宜兴另立荆溪,加上原领江阴、靖江,常州府统领8县,故有“中吴要辅,八邑名都”之称。

㈢ 常州的古称有那些

延陵

春秋时,吴王寿梦之子季札为避让王位躬耕于舜过山(今江阴申港西);周灵王二十五年(前547年)吴王徐祭遂封季札于延陵。延陵邑大约在今常州、武进、江阴、丹阳一带,是为常州历史上见诸文字最早的名称。由于季札继承其先祖泰伯贤而让国的传统给常州带来了“延陵古邑,让国家风”,“让国家声远,延陵世泽长”等美誉。延陵先邑后县,其名相继沿用345年。

毗陵

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改延陵为毗陵。毗陵之名从县治,到三国吴嘉禾三年(234年)置典农校尉屯田垦殖,到西晋大康二年(281年)建郡统县,相继沿用506年,其间,虽曾在

王莽当政时改过毗坛,但时间很短前后仅14年,

东汉建武元年时又复称毗陵。毗陵为郡曾统辖丹徒、曲阿(丹阳)、武进、延陵、毗陵、暨阳(江阴)、无锡7县,是为江南大郡。以毗陵命名的江南大驿一毗陵驿就设于此。隋汤帝大业年间还曾调集10郡兵匠数万人在此大兴土木建造规模恢宏的离宫枣毗陵宫。隋亡比,吴兴郡守沈法兴据江南10余郡,自称梁王,曾定都毗陵。

晋陵

西晋惠帝永兴元年(304年)为避东海玉世子讳,改毗陵为晋陵,晋陵之名前后沿用290多年。其间,西晋永嘉之乱中原士族纷纷南迁,占地聚居,设置侨治郡县,一度曾在武进县境内设有兰陵郡、兰陵县,在晋陵县境内设有东莞郡领宫县、东莞、姑幕3县,直至南朝末期遂先后废止。由于中原士族的大批南迁,带来了先进的耕作制度和耕作方法,出现了“良畴美柘”、“阡陌如绣”的繁荣景象。

常州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郡,以州统县。开皇九年(589年)于常熟县置常州,后割常熟县入苏州,遂移常州治于晋陵,常州之名由此始,此后,虽曾改称过毗陵、晋陵、长春、尝州,但时间都很短暂,而常州之名不论贯州、称府,为郡沿用至今将近1400年。其间,隋大业年间南北大运河贯通,常州成为苏松至两浙七闽数十州,往来南北两京的交通枢纽,带动了经济的发达和繁荣。唐武宗会昌四年(840年)升常州为望,列入全国州府十望之一。宋时就有“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常州成为全国33个较大商埠之一。清代,常州是赋税主要来源地区之一,时称“江南财赋甲天下,苏松常镇课额尤冠于江南”。雍正二年(1724年),两江总督查弼纳奏请对苏、松、常三府州县进行分县治理,得到朝廷批准。雍正四年(1726年)遂正式析武进另置阳湖,析无锡另设金匮,析宜兴另立荆溪,加上原领江阴、靖江,常州府统领8县,故有“中吴要辅,八邑名都”之称。

武进市

晋太康二年(281年)分曲阿(丹阳)、丹徒东部地区置武进县。嗣后各朝时有置废分合,改称过兰陵、永定,并入过曲阿、晋陵,析置过阳湖。1912年,民国成立,废常州府,阳湖县并入武进县,城区一度称武进市,沿称常州。

常州市

1949年4月23日,常州解放,城乡分别建立常州市和武进县,1953年,常州市为省辖市。1983年3月1日,常州市管辖武进、金坛、溧阳3县。1990年8月、1993年11月、1995年7月三县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成立溧阳市、金坛市、武进市,仍由常州市管辖。

㈣ 常州市的历史人物

瞿秋白 恽代英 张太雷
· 恽逸群 · 张志让 · 恽南田
· 阿甲 · 陈衡哲 · 段玉裁
· 洪亮吉 · 华罗庚 · 黄景仁
· 姜椿芳 · 杨守玉 · 洪深
· 刘海粟 · 恽敬 · 吕思勉
· 钱名山 · 唐荆川 · 张惠言
· 李伯元 · 王诤 · 史良
· 章汉夫 · 庄蕴宽 · 狄超白
· 李公朴 · 蒋衡 · 赵翼
· 朱涟 · 王肯堂 · 戈裕良
· 蔡旭 · 丁甘仁 · 刘国钧
· 盛宣怀 · 唐驼 · 徐伯昕

㈤ 常州有哪些历史名人呢

常州的历史名人:季札、萧道成、萧统等。

(5)常州市历史扩展阅读:

1、季札

季札(前576年一前484年),姬姓,寿氏,名札,又称公子札、延陵季子、延州来季子、季子,《汉书》中称为吴札,春秋时吴王寿梦第四子,封于延陵(今常州),后又封州来,传为避王位“弃其室而耕”常州天宁焦溪的舜过山下。

2、萧道成

齐高帝萧道成(427年—482年4月11日),字绍伯,小字斗将,东海郡兰陵县人(今江苏省常州市)。南朝齐开国皇帝(479~482年在位),自称西汉丞相萧何二十四世孙,齐宣帝萧承之之子。

性情深沉,师从名儒雷次宗,通习经史。宋明帝时,先后镇守会稽郡、淮阴郡,累迁南兖州刺史,平定桂阳王刘休范叛乱。

迁中领军,掌握禁军,联合尚书令袁粲、中书令褚渊、丹阳尹刘秉并称“四贵”。引发刘宋皇室内部相残,渐渐掌控朝权。

升明元年(477年),废黜后废帝刘昱,拥立宋顺帝刘准,受封齐王,总掌军国大权,诛灭司徒袁粲、荆州刺史沈攸之、镇北将军黄回等人。升明三年(479年),禅让即位,建立南齐。

戒于刘宋灭亡之弊,务从俭约清明,减免百姓负担,宽简刑罚赋税。扩清整理户籍,设立校籍官员,引发“却籍”之乱,侵犯庶族地主利益。

建元四年(482年),去世,时年五十六,谥号高皇帝,庙号太祖,葬于泰安陵。一生广览经史,能文擅书,喜爱围棋,曾有《齐高棋图》二卷问世,成为史上首位亲自著作围棋书籍的皇帝。

3、萧统

萧统(501年―531年5月7日),字德施,小字维摩。南兰陵(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县)人。南朝梁宗室大臣、文学家,梁武帝萧衍长子,梁简文帝萧纲、梁元帝萧绎长兄,母为贵嫔丁令光。

天监元年(502年)十一月,册立为太子,举止大方,爱好佛学。因蜡鹅厌祝一事,父子产生嫌隙。中大通三年(531年),英年早逝,谥号昭明,葬于安宁陵,后世称为“昭明太子”。

天正元年(551年),侯景立拥立豫章王萧栋即位后,追尊昭明皇帝。大定元年(555年),第三子萧詧建立西梁政权,追尊昭明皇帝,庙号高宗。

曾主持编撰中国现存最早的汉族诗文总集《文选》,史称《昭明文选》。

㈥ 江苏省常州市历史。详细介绍。

中 吴 要 辅

唐朝大历年间,名臣、诗人独孤及任常州刺史,到任后致代宗皇帝的谢表中说:“江东之州,常州为大”,对皇帝给他加封郎中,赐以金带紫服,委以常州刺史这个重任的恩德表示铭怀不忘。独孤及以三品郎中来任刺史,可见常州在当时的显要位置了。 常州自晋朝升为晋陵郡以来的1600多年中,均为郡、府署的所在地。它所辖范围历朝不同,到清代雍正时常州府辖八县,它的疆界东起苏州府常熟县界苑山,西抵镇江府丹阳县界吕城,广百九十五里;南自湖州府长兴县垂脚岭,北抵扬州府泰兴县扬子江中流,袤二百八十五里。上通京口,下引姑苏,北环长江,南抱滆湖,东南占太湖一角,襟江带湖,形胜甲于东南,所以向有“江左名区,中吴要辅”,之称。那时,常州府治前就有“吴中要辅”的牌坊。(过去称丹阳,常州,苏州为三吴,故常州为中吴。) 在隋大业年间,南北大运河开通后,常州就成了“三吴襟带之邦,百越舟车之会”的交通枢纽。同时历代统治集团也正是利用运河漕运来加紧对南方人民的敲榨。江南的财富也就通过这运河源源不断地流入统治者的私囊,正如张洎所说:“半天下之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就粮食而言,从唐代开始,漕运南方粮食接济北方,就逐渐重要,唐时每年达三百万石,宋时最高记录竟达七百万石,所以在宋代还专门设立了江浙,荆湖、广西,福建路都转运使司来承办这些事务。明朝弘治年间,御史汤沐奏疏中就讲:“本府东西二门,官塘大道,西通京国,东接闽越,其间进献文物,部运钱粮,公干官员,并备送人夫,传递文书,日夜不绝,实朝廷筋脉之路,小民喉舌之道”。 常州不仅在交通上是南北要冲,而且从历史上看,常州在军事上也有着重要的位置。清代进士、御史董文骥在《常州形胜序》中写道;“常郡之北以长江为天堑,守江者外以靖江为犄角,内以江阴为保障,马驮沙扼其援,孟河扬舍阻其险,其势首尾相应,如常山之蛇,幡我北门。常郡之南以太湖为汤池,守湖者以宜兴为右臂,无锡为左臂,西自百渎,东至梁溪,其势左右相卫,如龙虎之阵,夹我南服。”清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对常州的军事形势分析得更加透彻,他说:“常州地居数郡之中,翼带金陵,为转输重地,脱有不虞,则京口肘腋疏,而吴郡之咽喉绝。若其北守靖江,则内可以固江海之锁钥,外足以摧淮南之屏蔽;南扼宜兴,则近足以消滨湖之窥伺,远可以清浙右之烽烟,昔者南唐守此,可御吴越,明初得此,以制姑苏,为东南之襟要也”。我们就从南唐和明初的历史事实来看: 唐末,农民大起义失败以后,割据势力乘机混战,黄河南北广大地区遭到严重的破坏。节度使杨行密占据淮南重镇(北起海州,南至虔州;东起常州,西至沔口,即汉口),北据梁朝和沙陀人的唐、晋、汉等朝的统治者,防止战争给南方民众带来更大的破坏和痛苦,起到了隔离南北,保障长江流域不受北方武夫侵扰的积极作用。在东边,常州正好是南唐和吴越国的交界处。杨行密死后,徐温执政,称为南唐。那时吴越王钱椒曾遣兵攻常州,徐温大破吴越兵,并乘胜与吴越讲和,避免战争,实行休兵息民,保境安民的政策,加上减轻赋税,奖励农桑,因此江淮间呈现出“旷土尽辟,桑柘满野”的繁荣景象。这对人民是有好处的。 元末,朱元璋取南京后,为一图统大业,决定集中兵力先西进消灭占据江州的陈友谅。当时,张士诚据苏州,屡犯江阴,长兴和常州,朱元璋命有名主将汤和守常州,汤和筑城守御,与江阴吴良,长兴耿炳文声势联络,屡败士诚兵,为东南屏障,朱元璋称赞他们“保障一方,使吾无东顾忧,其功大矣。”待灭陈友谅后,朱元璋又回兵攻张士诚,由常州,江阴,长兴三路进军,犹如三支利箭直捣苏州,擒士诚,三吴悉定,所以赵怀玉的《筑城行》一文说:“此常州为根本也。” 另外,太平天国时期的常州也颇能说明这个问题。太平天国后期,由于强大的中外敌人的联合军事进攻,苏南重镇相继失陷,天京又被曾国藩的湘军所围困,苏州、无锡被李鸿章的淮军和英国强盗戈登统率的“常胜军”所包围,并接连陷落,常州处于东西两面夹击的局面,常州太平军守将护王陈坤书率军民坚守。李鸿章亲自督战,十多万清军倾巢而出,还纠集三千常胜军和炮队,用了五个月的时间才拿下常州。陈坤书在破城后与敌人展开巷战,终因力竭不幸被捕,他在就义前说:“我欲保守常州,以为金陵(南京)犄角……”从这话里,不难看出李鸿章之所以不顾一切要拔掉常州这根肉中刺,陈坤书所以要不惜牺牲守住常州,其原因就是常州对金陵起着呼应和保障的作用。 由于常州在军事上的重要位置,历代统治者对常州城池的建造和修筑也是非常重视的。 据明朝毗陵人王 记载,常州城垣始于晋太康年间,唐以前几经修废,多不可考。但《三国志》中记载,东吴从公元240年起,对郡、县级城池就“治城郭、起谯楼,穿堑发渠”,有了防御设施的城塞。所以,常州在那时就应该有城了。从现有的史料来看,常州城垣的建筑主要是在唐末和五代时,以及明代初期,也就是上面所讲的战事纷繁的时期。唐景福元年,淮南节度使杨行密遣押衙检校兵部尚书唐彦随权领州事重修,建“内子城”,城周长二里三百一十八步,城高二丈一尺。即今体育场一带的地方。 五代十国时,常州在吴王杨溥的统治区内,吴顺义元年(公元921年),刺史张伯增筑外子城,城周七里三十步,城高二丈八尺,方直雄固,号称“金斗城”,当年余干的诗中就有“毗陵城如金斗方”这样一句话。城的东南西北分设迎春、金斗、迎秋、北极四门。吴天祚二年((公元936年),刺史徐景迈又筑城,城围二十七里三十七步,城高一丈,此即所谓“罗城”,城门有九:东门叫通吴,南宋时因行都在杭州,曾改为朝天门,次东门叫怀德,南门叫德安,次南门叫广化,西门叫朝京门,北门叫青山门,据《环宇记》说,从青山门桥上可见江阴、海门诸山,故名青山,次北门叫和政,东北门叫东钦门。 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曾在常州设驻重兵,东御吴越,守御官中山侯汤和因罗城大而难守,因此收缩东南西三面,在罗城内改筑“新城”,《亦有生斋乐府》中“危城四十里,地郭力不支,汤侯筑三面,敛彼东南西”一诗,就是记述的这件事情。新城城周十里二百八十四步,高二丈五尺,置七门,东西南北、次北均旧名,次东改成中箭门,次南改成石幢门,门各有楼,外有瓮城,城外壕宽十六丈,深二丈,设有四座水关,一在正东曰东水门,一在正西曰西水门,一在东北曰北水门,一在西北曰小西水门。 元代楼堞废毁,城壁简存。明代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知府孙仁重修,中箭门复名怀德,石幢门复名广化,经过这次整修,城垣易以巨石,新甓增高三尺,“雄伟壮丽”“雄据一方”,“为东南一巨镇”。 其后,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知府李嵩为防刘七农民起义军;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知府金豪为防倭寇;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因垣堞倾颓;康熙二十九年知府于琨,知县王元恒轩因霪雨城坏;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知府包括因析置阳湖、武进县,和堞楼门关圯坏,以及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都局部进行修葺过,嘉庆二十四年本打算重修,因工程浩大,未能举行。 解放前,城垣已颓塌、拆除不少,解放后至今除尚留有西水关一段残迹外,余皆拆除。

㈦ 常州历史概况

【历史背景】
延陵,作为常州历史上的第一个名称,具有永久的纪念意义。公元前547年,吴王余祭封其弟季札于延陵,从此常州就有了第一个地名。以延陵命名,是有深远的历史文化意蕴的。

【发展】
常州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底蕴深厚。公元前547年的春秋时期,建邑立邦,始称延陵。别名龙城,系春秋时期吴王寿梦的第四子季扎的封邑。秦置县。
西晋以后。向为郡、州、路、府治,城名多次更迭为毗陵、毗坛、晋陵、兰陵、常州、南兰陵、尝州、武进等。“常州”之名始于隋,此前称“郡”,此后至宋称“州”,元称“路”,明、清称“府”,均有辖县。
清雍正四年(1726)起,常州府辖武进、阳湖、无锡、金匮、宜兴、荆溪、江阴、靖江等8县。清末,城内尚有一府(常州府)两县(武进、阳湖)治所。
1912年废常州府,阳湖县并入武进县。解放初,常州专署辖常州市和无锡、江阴、武进、宜兴、溧阳、金坛6县;
1953年1月常州市定为省辖市,当年3月共辖6区;
1958年7月,镇江专区迁往常州,改称常州专区,常州属之。

【文化特色】
常州,别称“龙城”。自西晋起,常州一直是郡、州、府治所在地,素有"三吴重镇、八邑名都"之称。这里人杰地灵,人文荟萃,享有"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之誉。“常州今文经学派”、“阳湖文派”、“常州词派”、“常州画派”和“孟河医派”饮誉全国。

民间工艺:
根雕、金坛刻纸、木梳、乱针绣、汉画砖刻屏、留青竹刻

风土民俗:
女回娘家"歇六月"
立夏时节尝三鲜
二月十二"花朝节"
二月初二"龙抬头"
冬至大如年
"岁朝春"与"踏双忙"
"送灶"与"接灶"
"三尸神"与掸檐尘
"马和尚过江"与"惊蛰闻雷米似泥"

㈧ 常州发展史

4500万年前,人类祖先脊椎动物“中华曙猿”生活于溧阳上黄一带,比北非的“人类祖先”早800——1000万年。

6000余年前,原始居民聚居于戚墅堰圩墩村一带。

周灵王二十五年(公元前547年),吴王馀祭封季札于延陵,此为常州文字记载第一名称。

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改称毗陵。

三国时吴大帝嘉禾三后(公元234年)实行屯田,辖毗陵、武进(今丹徒)、云阳(今丹阳)3县农事。

西晋武帝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废屯田典农校尉,改置毗陵郡,辖丹徒、曲阿、武进、延陵、毗陵、暨阳、无锡7县。自此至清代,常州均为郡、州、路、府所在地。

晋惠帝永兴元年(公元304年),因避东海王世子毗名讳,改称晋陵郡。

晋大兴元年(公元318年)侨置兰陵郡。

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晋陵郡,置常州,辖晋陵、无锡、义兴、江阴4县。

唐会昌四年(公元844年),升常州为望,列全国十望之一,辖5县同上(含武进县)。

昭宗景福元年(公元892年),建吴国,常州属吴,史称“三吴重镇”。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改置常州路,辖晋陵、武进2县和宜兴、无锡2州。

元惠宗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改常州路为长春府,辖武进、无锡、宜兴、江阴4县。

明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改长春府为常州府,辖县增靖江,计5县。

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常州府辖武进、阳湖、无锡、金匮、宜兴、荆溪、江阴、靖江8县,史称“八邑名都”。

1912年辛亥革命后废常州府,阳湖县并入武进县,城区一度称武进市,沿称常州,属江苏省。

1949年4月23日常州解放后,城乡分别设常州市和武进县,隶属于苏南行政区常州专区。

1953年,常州市升为省辖市。

1958年,镇江专区迁来常州,改称常州专区,辖常州、镇江2市和武进、金坛、溧阳、丹阳、扬中、句容、宜兴、溧水、高淳9县,隶属江苏省。

1983年1月,国务院批准江苏省实行市管县体制,3月起辖武进、金坛、溧阳3县。

2002年4月,国务院批准常州市建特大城市,撤县级武进市,设武进区,郊区更名为新北区;常州市辖金坛、溧阳二市和武进、新北、天宁、钟楼、戚墅堰五区。

热点内容
末世化学家txt下载 发布:2025-10-20 05:02:05 浏览:397
教学常规学习心得 发布:2025-10-20 04:03:06 浏览:298
推拿手法教学 发布:2025-10-20 01:15:51 浏览:398
教师师德素养提升总结 发布:2025-10-19 23:57:12 浏览:68
舞狮鼓教学 发布:2025-10-19 16:17:31 浏览:669
杭州市教育局电话 发布:2025-10-19 09:21:50 浏览:285
中非历史关系 发布:2025-10-19 06:47:41 浏览:5
师德双八条 发布:2025-10-19 05:31:17 浏览:360
大学物理第十一章答案 发布:2025-10-19 04:36:23 浏览:750
如何让网吧 发布:2025-10-19 01:49:35 浏览: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