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物理学会
(转)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能在物理学或相关的科学技术领域中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开发和相关的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物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实验技能,受到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以及工程技术的初步训练,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适应高新技术发展的需要,具有较高的知识更新能力和较广泛的科学适应能力。
主干学科:物理学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电子线路、理论物理、结构与物性、材料物理、固体物理学、机械制图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根据课程要求,安排与应用领域有关的教学实习。包括生产实习、科研训练或毕业论文等,一般安排10周~20周。
主要专业实验:普通物理、近代物理、电子线路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或工学学士
相近专业:物理学
我今年也是被湖大的应用物理录取了,彼此彼此。我们是同学。大哥,缘分啊!
B. 湖南师大有学物化地的专业学院吗
湖南师范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教育部与湖南省重点共建“双一流”建设高校,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湖南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校设有24个学院,现招生本科专业87个,本科和研究生教育覆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大学科门类。
如果你想学习物化地等专业,可以选择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化学化工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现有物理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应用物理学三个本科专业。现有“理论物理”国家重点学科、“低维量子结构与调控”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量子效应及其应用”教育部创新团队、“大学物理”国家级教学团队等国家级平台,拥有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理论物理湖南省重点学科、物理学湖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和国内一流培育学科、“量子效应及其应用”湖南省高等学校“2011协同创新中心”、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湖南省高校特色专业、物理与电子技术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物理与信息技术”湖南省大学生创新实验中心、中科院理论所-湖南师范大学彭桓武科教中心等省、校级平台。物理学科的ESI排名曾进入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前1%。
化学化工学院开设化学、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等5个本科专业。2011年开始开设拔尖创新本科人才培养的“浩青实验班”。学院拥有国家级化学特色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化学专业建设点(2019年),国家级“理工教融合”化学化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9年),国家级化学实验教学团队(2010年),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化工实验教学中心(2013),省级分析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植物化学单体高通量制备研究与开发”湖南省自然科学研究创新群体,“化学生物学相关技术及应用”和“功能性材料研制与生物质高效利用”2个湖南省科技创新团队和2个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现代合成与分离分析化学”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2002年),化学为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学科,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应用化学为校级重点学科。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开设有地理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土地资源管理等5个本科专业(其中地理科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为湖南省特色专业);拥有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土地资源管理、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和教育硕士、公共管理硕士等专业硕士方向授权。学院是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空间分析专业委员会、湖南省地理学会的挂靠单位和湖南省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C. 物理学是湖南师范好还是山西好
这个学科两个院校的都还可以,不过读书还是得靠你自己,尤其是在大学里,亲。
D. 物理学家
中国现代十大物理学家:
杨振宁(Chen Ning Yang 1922~)美籍华人,理论物理学家,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省合肥县(含合肥市)。在西南联合大学物理学系,在吴大猷指导下完成学士论文,1942年毕业后即入研究院深造,在王竹溪指导下研究统计物理学。1945年赴美,入芝加哥大学做研究生,深受E.费米熏陶,在导师E.特勒的指导下完成博士论文,1948年获博士学位1948~1949年任芝加哥大学教员,1949~1955年在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工作,1955~1966年任该所教授,1966年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爱因斯坦物理学讲座教授,并任新创办的该校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美国总统授予他1985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奖章。1984年12月27日,北京大学授予杨振宁名誉教授证书。杨振宁对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除了同李政道一起发现宇称不守恒之外,杨振宁还率先与米尔斯(R.L.Mills)提出了"杨-米尔斯规范场",与巴克斯特(R.Baxter)创立了"杨-巴克斯方程"。被誉为美国“氢弹之父”的杰出核物理学家泰勒认为,杨振宁在规范场沦方面的工作“应该第二次获得诺贝尔奖金”。吴健雄的老师、美国知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赛格瑞认为,在这几十年中可以算得上全才的理论物理学家有三个:费曼、朗道和杨振宁,他们在非常不同的领域中做出了巨 大的贡献,这样的人才是不多的。
李政道(Tsung-Dao Lee)美国物理学家。1926年11月25日生于中国上海市,原籍江苏苏州。1944-1946年先后就读于浙江大学、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入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研究院学习,1950年6月获哲学博士学位。1953-1960年历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1960-1963年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1964年至今任哥伦比亚大学费 米物理教,1984年至今任哥伦比亚大学“大学教授”。
李政道教授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爱因斯坦科学奖(1957)、法国国立学院布德埃奖章(1969, 1977)、伽利略· 伽利莱奖章(1979)、意大利共和国最高骑士勋章(1986)、埃. 马诺瑞那爱瑞奇科学和平奖(1994) 等。他是 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1959)、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64)、意大利林琴科学院院士(1986)和台湾“中央研”院士(1957)。
钱学森(1911.12.11-)。 应用力学、航天技术和系统工程科学家。生于上海市,原籍浙江省杭州市。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6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硕士学位。1938年获加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1955年回国。曾任中国力学学会、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中国宇航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等职。现任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研究员。 早年在应用力学和火箭、导弹技术的许多领域都做过开创性的工作。独立研究以及和冯.卡门合作研究提出的许多理论,为应用力学、航空工程和火箭导弹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回国后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卫星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创建和发展我国的导弹、航天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在工程控制论、系统工程和系统科学、思维科学和人体科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等许多理论领域都进行过创造性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1956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1年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模奖章。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淦昌,1907年生,1907年5月28日生于江苏常熟。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4年获德国柏林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抗战前回国。曾在山东大学和浙江大学任教。历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设计院副院长、副部长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长及名誉所长、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并曾任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核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科技顾问,中国科协副主席等职。王淦昌在粒子物理学方面造诣很深,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早年提出了用云室来研究高能射线性能的新方法。40年代初提出通过轻原子核俘获K壳层电子释放中微子时产生的反冲中微子的创造性实验方法。在十一国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工作期间,领导首次发现了反西格马负超子。首次观察到在基本粒子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带奇异夸克的反粒子。他指挥了中国核武器原理试验及中子发生器的设计工作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研究试制中作出了突出贡献。1964年提出用激光照射氘、氚而产生中子的设想,并于稍后获得实验证明,为后来的惯性约束聚变获取核能做出了开启性工作。
吴有训(字正之)(1897~1977),中国物理学家、教育家,1897年4月26日生于江西高安。1920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1年赴美入芝加哥大学,随康普顿从事物理学研究,1926年获博士学位。1926年秋回国,先后在江西大学和中央大学任教,1928年秋起任清华大学教授,物理系主任、理学院院长(包括1938年以后在西南联合大学的8年)。1945年10月任中央大学校长。1948年底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1949年任校务委员会主任。1950年夏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长,同年12月起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吴有训曾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1977年11月30日在北京逝世。
周光召(1929~),湖南长沙人,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研究院。曾先后在前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和日内瓦欧洲核子中心长期工作和访问。他在理论物理学领域作出过许多重要贡献。在粒子物理学方面,严格证明CP破坏的一个重要定理,1960年推导出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PCAC),这对弱相互作用理论起了重大推进作用,因此世界公认他是PCAC的奠基人之一;他第一次引入了螺旋振幅的概念和相应的数学描述;他还用色散关系理论对非常重要的光核反应做了大量理论研究工作。他组织领导了许多中青年对相互作用统一、CP破坏、陪集规范场、非线性σ模型、有效拉氏量理论、超对称性破缺、量子场论的大范围拓扑性质及其与反常的联系等等方面作了许多有意义的研究工作。在凝聚态物理方面,他领导的小组发展了非平衡态统一理论中的数学形式——闭路格林函数方法。他还参加并组织领导了中国核武器的理论研究、设计和试验工作。1985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历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协主席等职。
钱三强,浙江省湖州市人,1913年生,男,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后赴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和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工作,获博士学位,1946年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金。1948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北平研究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后改为原子能所)所长、计划局局长、副秘书长,二机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1992年逝世。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50年代领导建成中国第一个重水型原子反应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以及一批重要仪器设备。使我国的堆物理、堆工程技术、钎化学放射生物学、放射性同位素制备、高能加速器技术、受控热核聚变等科研工作,都先后开展起来。在苏联政府停止对中国的技术援助后,一方面迅速选调一批优秀核科技专家去二机部,直接负责原子弹研制中各个环节的攻坚任务,一方面会同中国科学院有关领导人,组织联合攻关。使许多关键技术得到及时解决,为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重要贡献。早在1960年,即在原子能所组织中子物理理论与实验两个研究组开展氢弹的预研工作,为氢弹研制作了理论准备,促成了中国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仅两年零八个月,就研制成了氢弹。
黄昆(1919.9.2- )中国物理学家。浙江省嘉兴人,1937年进入燕京大学物理系学习,因学习成绩优秀而年年获学校的奖学金。1944年留学英国,1947年获博士学位。1980年被选为瑞典科学院国外院士;1985年转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他于1947年提出的固体中杂质缺陷导致X光散射的理论,是研究固体杂质缺陷的有力手段。1950年黄昆在英国利物浦大学首次提出多声子的辐射和无辐射跃迁的量子理论,与艾夫.里斯(后来成为他的妻子)共同署名发表了《F中心的光吸收和无辐射跃迁理论》,国际上称为“黄一里斯”理论。1951年他提出关于固体光学性质的一种基本运动方程,并在《关于电磁场与离子晶体的相互作用》一文中,首次提出晶体中声子和电磁波的耦合振荡模式,1963年被国际上拉曼散射实验所证实,被命名为极化激元,促成了1972年召开国际极化激元的专题讨论会。现在极化激元已经成为研究固体光学性质中的一种基本运动形式,黄昆当时所提出的运动方程被国际上称为“黄方程”。他最有影响的工作是于1954年出版了与英国爱丁堡大学物理学家博恩合著的《晶格动力学》一书,此书奠定了他成为这个学科奠基人的地位。
邓稼先(1924-1986)安徽怀宁人,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邓稼先祖父是清代著名书法家和篆刻家,父亲是著名的美学家和美术史家。“七七”事变后,全家滞留北京,16岁的邓稼先随姐姐赴四川江津读完高中。1941年至1945年在西南联大物理系学习,受业于王竹溪、郑华炽等著名教授。1945年抗战胜利后,邓稼先在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 1948年10月,邓稼先赴美国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学物理系读研究生,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在他取得学位后的第9天,便登上了回国的轮船。回国后,邓稼先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1958年8月调到新筹建的核武器研究所任理论部主任,负责领导核武器的理论设计,随后任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核工业部第九研究设计院副院长、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病去世。
吴健雄 (1912 ~ 1997) ,核物理学家, 1912 年 5 月 31 日(阴历 4 月 29 日)生于江苏太仓县济河镇。她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吴促裔在家乡创办了明德女子职业补习学校。由于父母提倡男女平等,吴健雄从小就能与其兄弟一样读书识字。在家乡读完小学, 1923 年考入苏州江第二女子师范学校, 1927 年以优秀成绩从师范学校毕业,任这一所小学教师。两年后考入南京国立中央大学数学系,一年后转入物理系, 1934 年获得学士学位后,受聘到浙江大学任物理系助教,后封入中央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 1936 年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 1940 年获博士学位, 1942 年在美国与袁家骝博士结婚, 1944 年参加了“曼哈顿计划”(研制原子弹), 1952 年任哥仑比亚大学副教授, 1958 年升为教授,同年,普林斯顿大学授予她名誉科学博士称号,并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1972 年起提任普宾物理学教授直到 1980 年退休, 1975 年曾任美国物理学会第一任女性会长,同年获得总统福特在白宫授予她的国家科学勋章,这是美国最高科学荣誉, 1978 年在以色列获得沃尔夫奖,吴健雄受聘为南就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1997 年2月16日在纽约病逝,终年 85 岁。 吴健雄是世界最杰出的女性实验物理学家,有“核物理女皇”、“中国居里夫人”和“物理科学的第一夫人”之称。
E. 湖南师范大学物理学怎样
天马和德智条件还好,江边,南院和附中就条件不怎么样了。
F. 湖南物理学最好的大学是哪个
中南大学与湖南大学
G. 湖南中学物理是省级刊物吗
是的。评高级需要提交论文,而在湖南中学物理发表的论文通过话,是受到评审的认可的。
《湖南中学物理》杂志是经国家科技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湖南师范大学和湖南省物理学会主办,湖南师范大学主管的省级学术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43-1041/O3,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1875。1987年1月创刊至今,《湖南中学物理》始终坚持为中学物理教育教学服务的办刊宗旨,面向中学物理教学,搭建中学物理教学的信息平台,积极推介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成果,及时报道全国各地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学科前沿知识,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
H. 湖南师范大学,物理学,生物科学,数学和应用数学。(都为师范类),哪个就业前景好,物理很难吗
其实这几个貌似除了当老师外,就业方面都不太好,如果是学物理的话以后考研还可以跨考通信电子等方面的研究生,这样的话前途比较大。但是如果下定决心当老师,这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建议你选物理或者数学,因为生物科学读个本科用处不太大,而且湖师大生命科学貌似分还挺高的,不值得。学数学和物理的话,以后教书还是好找工作些,其实我觉得最好是学英语!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I. 湖南科技学院的物理学专业怎么样
湖南科技学院的物理学专业,
一般般。
和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比,
是没办法比。
J. 湖南大学应用物理系怎么样
湖南大学应用物理系是湖南大学成立最早的院系之一,早在湖南大学定名时,就有数理系,下设物理专业,1929年湖南大学成立理学院,仍设数理系。1932年数理系分为数学系和物理系。1953年全国院校调整,湖南大学与中山大学、广西大学、武汉大学、南昌大学、四川大学和云南大学的土建、道路、铁建、桥梁隧道等专业合并,在湖南大学原址成立中南土木建筑学院,物理系被调往其他院校。1958年,中南土木建筑学院增设机械、电机、化工三系,更名为湖南工学院,物理专业恢复招生。1959年,恢复湖南大学,同时恢复物理系,1963年湖南大学隶属中央第一机械工业部。1965年物理系再次停办,学校成立基础课部,1972年基础课部招收半导体物理与器件专业,1976年学校成立电子工程系,半导体物理与器件专业划归电子工程系。1978年招收物理师资班,1980年学校成立基础科学系,半成品物理与器件专业划回,1985年,基础科学系撤消,正式恢复物理系,并定名为应用物理系,下设应用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与器件两个专业,1994年全国高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半导体物理与器件专业改为微电子技术专业,1997年再次调整为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应用物理系是湖南大学成立最早的院系之一,早在湖南大学定名时,就有数理系,下设物理专业,1929年湖南大学成立理学院,仍设数理系。1932年数理系分为数学系和物理系,历经几度调整于1985年正式定名为应用物理系。应用物理系学科分布在三个一级学科下,涵盖理、工、文科。现有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教育技术学等四个硕士点及电子与通信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学位硕士点,其中理论物理学科于1985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是省内最早的物理学学科硕士点。应用物理系设有应用物理教研室、电子科学与技术教研室、大学物理教研室及大学物理实验中心等教学单位。设有介观材料与计算材料物理、光电子材料与信息材料、功能材料、理论物理、微电子、现代教育技术及实验仪器等七个研究所。现有应用物理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两个本科专业,并承办湖南大学李达理工科实验班。
现有教职工88人,其中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和教育部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各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3人。教师中博士生导师11人,正教授17人,副教授25人。形成了一支爱岗敬业、业务过硬、结构合理、团队协作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在读博、硕研究生、本科生共900多人。今年本科生考研率达29%,就业率达98%。
目前承担了全校基础课《大学物理》和《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任务。大学物理是第一批获省级重点课程的基础课,大学物理实验于1998年获校级重点课程。大学物理实验中心于2005年获得湖南省示范实验室称号并挂牌,演示实验室添置更新实验设备后重新开放,受到学生欢迎。这些实验室已成为我系本科教学的亮点。
在“加强基础建设,保持理科优势,推进理工结合,进入一流行列”办学思想指导下,学科建设发展迅速,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本科教育彰显特色,科研工作成绩突出。经过多年的建设,我系逐步形成了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的多层次、多方向的教学和科研学术群体。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纵横向科研项目40余项,经费愈300万元。在权威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100多篇被SCI、EI检索,取得省部以上的科研、教学成果奖2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