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阿尔巴尼亚历史

阿尔巴尼亚历史

发布时间: 2022-03-24 22:23:13

Ⅰ Cartier品牌历史

cartier品牌历史:卡地亚源自1847年。路易斯·弗朗索瓦·卡地亚(Louis Francois Cartier)盘下了师傅在巴黎的珠宝铺,正式成立了卡地亚首饰店,当时的巴黎,经过王位争夺的一番动荡后,又恢复了花都昔日的浮华气象,极大地推动了巴黎珠宝业的繁荣。卡地亚幸运地得到了拿破仑三世年轻的堂妹Mathilde公主的推荐,业务不断增长。1902年,卡地亚的店铺已经从巴黎开到了伦敦和纽约,纽约逐渐成为卡地亚王国的总部。父子相传仅两代,卡地亚已成世界“首饰之王”。
随着首饰王国的声名远播,卡地亚成为欧洲各国皇室的御用珠宝商并被誉为“珠宝商的皇帝,帝皇的珠宝商”。英国皇室曾向卡地亚订购27顶皇冠作加冕之用。此外,西班牙、葡萄牙、罗马尼亚、埃及、法国奥尔良王子家族、摩洛哥王子及阿尔巴尼亚的皇室亦委任卡地亚为皇家首饰商。
卡地亚第三代并不仅仅满足于在华丽的店铺接待尊贵的宾客,三兄弟还不断游历世界各地,搜珍猎奇。Pierre亲赴俄罗斯,找寻最上等的珐琅和雕琢动物的珍贵玉石。Jacques则前往波斯湾找寻完美无瑕的珍珠;他还前往印度,将当地土王的漂亮珠宝运回伦敦工作室,重新设计修饰;兄弟俩还合伙从印度王子那里购入大批珍珠宝石。长子Louis则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设计家,他革命性地在珠宝的镶嵌中使用了铂金。卡地亚的首饰深受俄罗斯、埃及、波斯、法国巴黎等地文化的熏陶,特别是东方色彩的灵感启迪,通过几何图形形成完全抽象的设计,将异域文化的特征通过特殊途径表达出来。
不但自己是一个具备高品味与商业头脑的天才设计家,而且他的身边聚集了很多著名的珠宝设计师和技艺高超的工匠,使设计独特的饰物都和谐地体现了卡地亚的绰约风格。卡地亚自1888年开始就推出腕表,著名的款式包括1911年的Santos手表,1909年取得专利的覆褶式表扣,1919年的Tank手表等。1928年至1930年期间,铂金、石英及长形钻石的混合成为这个“白色时?quot;的重要标志。在Louis的管理下,卡地亚不断拓展,继续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卡地亚“Love”手镯系列,象征着忠贞不渝的爱情信念,几十年来,“Love“手镯的魅力始终让人心旌摇动。由它的椭圆形设计开始,仿佛是一副爱的“镣铐“,代表着彼此的专一和似海深情。许多明星,如伊丽莎白·泰勒、索菲亚·罗兰等,都始终佩戴“Love“手镯。
新千年,凝聚着150年悠久历史的卡地亚珠宝首次亮相京城。具有代表性的卡地亚经典作品,包括Marrakeh和Fleurette钻石项链、Tetes Croisee戒指、Panthere五行钻石项链及Lakada手镯腕表等,每一件都巧夺天工,完美锻造。充满欧陆情怀的卡地亚精品,俨然东方新宠。

Ⅱ 请介绍一下阿尔巴尼亚末代国王

哈迈德·左古(Ahmed Zogu)(1895年10月8日 – 1961年4月9日) 。
阿尔巴尼亚最后的国王(意大利傀儡政权除外)

1895年10月8日出生于Ahmet Zogolli,1925年起艾哈迈德·左古成为阿尔巴尼亚政治中的主要支配人,1928年他加冕为阿尔巴尼亚国王。出自经济原因他很快就成为意大利法西斯的追随者。1939年4月7日意大利占领阿尔巴尼亚,左古下台,流亡埃及。
1951年移居美国,之后又去了法国。1961年4月9日病逝于法国巴黎,终年65岁。

Ⅲ 阿尔巴尼亚的历史文化

随处可见的“碉堡”
阿尔巴尼亚是世界上人均碉堡最多的国家,有“碉堡王国”的“美称”。
一个面积仅2.8万平方公里、人口不过300万的国家,却密密麻麻分布着几十万座碉堡吗?这便是碉堡之国阿尔巴尼亚的独特景象。
为建碉堡阵花掉1亿多美元。上世纪60年代初,作为欧洲“社会主义明灯”的阿尔巴尼亚曾在政治上既反美又反苏,同时与意大利、希腊、南斯拉夫等邻国也存在历史宿怨或者领土纠纷,可说是国门之外,四望皆敌垒,令这个小小山国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意识。当时的领导人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口号。富有游击战经验的他们把中国的“深挖洞,广积粮”要诀略加变通,喊出了“一手拿镐,一手拿枪”的响亮口号,具体措施之一就是全民动员建造碉堡。 凡是去过阿尔巴尼亚的人,无不为星罗棋布的碉堡而惊叹。在广袤的农村田野上,每隔几百米就有一排碉堡,公路两侧、山顶山腰、房前屋后,甚至度假沙滩上都分布着各式各样的碉堡。这些碉堡有明碉、有暗碉;有暗道密如蛛网、多达几十个一群的群碉,也有孑然兀立的独碉;有能藏兵数百、附设粮仓弹药库的指挥大碉,也有仅能勉强塞进一人的单兵碉。不过最常见的,还是直径3到4米、半掩埋式的圆碉。在记者眼中,那些隐藏在草丛中的铁灰色圆碉,就像一口口倒扣的铁锅,或者是一只只静止不动的大乌龟,趴在那里窥视着过往行人。
阿尔巴尼亚碉堡用优质的钢筋水泥建造而成,据说当时平均造价达到250美元,全国几十万座碉堡,总耗资达到1.75亿美元以上,消耗的人力、物力更是惊人。当地人说,一座碉堡的耗资、耗材,足可建造一套标准的两居室住房。由于大量人工、材料消耗在碉堡上,阿尔巴尼亚人不得不长期忍受恶劣的居住环境。
在上世纪90年代,阿尔巴尼亚政局及周边形势发生剧变。如今,和平和发展同样成了这个山国的主旋律。照理说,这些远远超出自卫需要的碉堡既碍眼又占地,理应大量拆除,但十几年过去,仍有很多碉堡岿然不动。究其原因,第一大难题就是缺钱缺装备:当初修碉堡时讲究“敌情观念”,越结实越好,炮弹都炸不开,拆起来当然费劲。前些年阿尔巴尼亚为发展旅游,聘请北约的工兵部队拆除一处海滩上几百座小碉堡,结果这些大兵动用了挖掘机、推土机、吊车等重型设备,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勉强交差。武装到牙齿的北约工兵尚如此,普通阿尔巴尼亚军民自然更困难了。另一个难题是没权拆。1992年开始的“土改”把许多碉堡连同土地分给农户,但农户们拿到的只是碉堡的“使用权”,产权仍属军队,不论多碍事,军方不说拆,谁也不敢动它。
在记者见过的碉堡中,有的被改成仓库或羊圈,有的被充作小卖部或蘑菇房,还有的干脆被改成住房。风景区的一些碉堡被有钱人用低价买来,稍作装修便当作别墅,倒是冬暖夏凉别具情调。据记者打听,前几年的价格不过5万人民币左右一座。城市边缘的碉堡则被进城打工的农民占用,形成“碉堡版”的打工村。一些“卖相”不好、或地处偏僻的碉堡往往也能发挥余热:有些被改造成厕所供路人“方便”;有些则成为热恋情人幽会的伊甸园;有些靠近边境的废弃碉堡,更成为偷渡者的藏身所,甚至是通向境外秘密地道的开挖起点。
能随身带走的“碉堡”
虽然这些碉堡采光差、改造难、形状别扭,但它一不要房租,二不用交税,自然会得到精明商人的青睐。1985年,一个叫卡那·达拉的人在海滩相中了一座能容数十人的子母大碉堡,将其改造成“碉堡酒店”。酒店里的布置有如军队食堂,服务员也都出身行伍,不但言行举止一派军人风度,甚至菜单也按标准军用电报格式书写。据说每到旅游旺季,仅有的5个“雅间”需提前一周才能订到。受“碉堡酒店”启发,用碉堡开设的酒吧、咖啡馆、旅游专卖店也相继出现。不过按规定,一旦战争爆发,军方有权在4小时内将碉堡收回,重新投入战斗。有趣的是,还有种“碉堡”不但可以买为私有,还可以随身带出国门!这就是有名的阿尔巴尼亚碉堡式烟灰缸。这种烟灰缸用大理石做基座,顶上倒扣个穹状防尘壳,合在一起,酷似真正的阿尔巴尼亚圆碉。到该国旅游的人都爱买上一个带回家收藏。 阿尔巴尼亚人“点头不算摇头算”,即点头表示否定、不同意,而摇头表示肯定、赞同。见面礼节以握手为主。见面拥抱、亲脸、贴面颊限于亲人、 熟人之间。夫妻之间亲吻。父母子女之间亲脸、亲额头,平辈亲友之间贴面颊。在与人交往中,阿国人通常彬彬有礼,极善言辞。喝咖啡是阿国人的偏好。阿国人绝大多数为穆斯林,但并不十分虔诚。阿国人的午饭时间一般较晚,通常在下午三、四点钟,而晚饭时间则为晚上九、十点钟。阿国人家庭观念极强,绝大多数的家庭中女主人几乎承担全部的家务。
最北端的巴依拉姆·楚里城(Bajram Curri)一带去旅游,因为它的周边地区一直处在动荡之中。巴依拉姆·楚里一带靠近科索沃的北部边界地区仍然有地雷。
不要随意施舍。一些旅游者说这个国家乞讨是个问题。由于阿尔巴尼亚封闭的时间太长,大多数外国人,特别是黑人旅游者,可能会引来好奇的目光。
如果不能得到官方的收据,一定要坚决拒付任何费用。另外,请随身携带至少一份护照的复印件。

Ⅳ 阿尔巴尼亚人的历史

关于阿尔巴尼亚人的民族来源,尚有争议。但阿尔巴尼亚学者认为,其祖先主要是伊利里亚人。伊利里亚人于公元前1000年纪陆续迁至巴尔干半岛西部,并逐步排挤或同化早先在此居住的佩拉斯吉人和色雷斯人,前7世纪形成众多部落联盟,前5世纪合并为若干王国。农业和畜牧业有了进步,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发展,出现一系列大小城市。各城市于前4世纪开始铸造钱币,同腓尼基、希腊和罗马常有贸易往来,经济文化十分发达。然而,各王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互相攻伐,彼此削弱,便利了罗马人的入侵和征服。
伊利里亚人自前168年起受罗马统治。395年以后归拜占庭帝国管辖,并相继遭到哥特人、匈奴人、保加利亚人、斯拉夫人和诺曼人的侵略。这些都对阿尔巴尼亚民族的形成产生了影响。伊利里亚各部落不断吸收外族血统、语言和文化,并在长期反抗外敌的斗争中联合起来,逐步形成统一的民族共同体,而以新的族称“阿尔巴诺伊人”载入中世纪史册。1190年,在阿尔巴尼亚中部地区以克鲁雅城为中心建立第一个封建国家──阿尔贝里公国。至14世纪,已出现各封建公国合并为统一民族国家的局面,但不久即被土耳其人的入侵所打乱。
阿尔巴尼亚于1358年开始受到奥斯曼土耳其人的进攻,1415年被占领。1443年,阿尔巴尼亚人在民族英雄斯坎德培的领导下举行武装起义,进行了长达25年的斗争。斗争失败后,阿尔巴尼亚人陷入土耳其人的长期统治,被迫改信伊斯兰教;各地区之间的经济交往受到阻挠,封建割据更加严重,方言差别日益明显。18世纪后半叶形成南北两大支系:北部称“盖格人”,保持较多固有文化;南部称“托斯克人”,受希腊影响,文化较发达。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运动逐渐高涨,民族意识日益浓厚,并建立起全国性革命组织,经过1910年和1911年的大起义,于1912年获得独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又遭意、德法西斯侵略,直到1944年11月29日始获解放。

Ⅳ 历史上总共有哪些横跨亚欧非的帝国

亚历山大帝国(马其顿帝国),公元前334年—公元前300年。
波斯帝国 公元前550年—公元前330年
罗马帝国 公元前30年—公元395年(分裂)
拜占廷帝国(东罗马) 公元395年—公元1453年
阿拉伯帝国 公元632年—公元1258年
奥斯曼帝国 公元1299年—公元1922年
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
历史上横跨欧亚非的大帝国总共有11个,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如下:
一、波斯帝国,万王之王大流士一世建立了波斯帝国的最大版图。
二、马其顿帝国,亚历山大大帝消灭了波斯帝国,继承和扩大了波斯帝国的版图,可惜他英年早逝,马其顿帝国一分为三(欧亚非)。
三、罗马帝国,奥古斯都大帝吞并埃及后,基本确定了以后两百年罗马帝国的版图,地中海成为了罗马的内湖。
四、拜占庭帝国,罗马帝国分裂后,西罗马帝国被蛮族灭亡,东罗马帝国在查士丁尼大帝的带领下维持着罗马帝国最后的血脉和荣耀。
五、阿拉伯帝国,在圣战的旗帜下,穆斯林把安拉的训令带到了欧亚非三大洲。
六、土耳其奥斯曼帝国,苏里曼苏丹灭亡了拜占庭帝国,把黑海变成了土耳其的内湖。
七、葡萄牙殖民帝国,以达伽马为代表的航海家们为葡萄牙在非洲亚洲美洲都建立了殖民地。
八、西班牙殖民帝国,以麦哲伦为代表的航海家们为西班牙在非洲亚洲美洲都建立了殖民地。
九、荷兰殖民帝国,海上马车夫们在非洲亚洲美洲都建立了殖民地。
十、法兰西殖民帝国,同样在非洲亚洲和美洲都建立了殖民地。
十一、大英帝国,日不落帝国的米字旗在全世界都会升起。

Ⅵ 科索沃与阿尔巴尼亚、塞尔维亚得历史渊源

1918年,同盟国战败,塞尔维亚得以复国,该年12月,塞尔维亚、邻国黑山以及由原奥内匈帝国所管辖的斯洛文尼亚、容克罗地亚、波斯尼亚、伏伊伏丁那共同组建了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王国,即南斯拉夫的前身。

铁托于1980年逝世后,民族矛盾开始激化,最终导致了南联盟1990年代初期的解体。1992年之后,南联盟只剩下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加盟共和国。1999年,塞尔维亚在科索沃战争中遭到北约的轰炸,战争以国际社会接管科索沃告终。

2003年,南斯拉夫联邦重新组建为塞尔维亚和黑山。2006年5月21日,黑山透过公民投票决定正式独立,6月3日黑山议会正式宣布独立,6月5日塞尔维亚国会亦宣布独立并且成为塞黑联邦的法定继承国,塞黑联邦因而解散。

Ⅶ 阿尔巴尼亚是世界碉堡之国,有什么历史故事吗

说起军用碉堡,大多都出现在战争时期,但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国家,至今还留有七十多万座碉堡,并且当地人是想拆也拆不了。这个国家位于欧洲,是一个面积仅两万八千平方公里,人口也不到三百万的国家。但哪怕这个国家面积小人口少,却依然塞下了几十万座碉堡,这个国家叫做阿尔巴尼亚。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么多碉堡虽然看起来碍眼,但也给这个国家增添了不少的魅力,毕竟和平年代,在哪能看到如此多的碉堡呢?或许也只有阿尔巴尼亚了,全国遍地碉堡也形成了一种非常特别的景观,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专门观赏一番,不知道对于各位读者来说,这一座座碉堡,是否能吸引你的兴趣呢?

Ⅷ 阿尔巴尼亚是为了什么参加二战的

1939年3月15日,德国强占了捷克斯洛伐克,这大大地鼓舞了意大利法西斯头目墨索里尼。1939年3月25日,墨索里尼就向阿尔巴尼亚发布了最后通牒,限令阿尔巴尼亚索古政府在4月6日12时之前答复下列要求:允许意大利军队在阿尔巴尼亚主要港口登陆;允许这些军队控制战略要道、飞机场和边境战略据点;在阿尔巴尼亚建立意大利“移民区”,这些移民享有阿尔巴尼亚公民的权利;建立关税同盟;居住在阿尔巴尼亚的意大利公民有权担任最重要的公职;政府各部秘书长应为意大利人;驻地拉那的意大利公使和互派驻罗马的阿尔巴尼亚公使,均应为派遣国的内阁成员。尽管索古政府对墨索里尼的最后通牒严守秘密,但人民群众很快就掌握了事实真相。从1939年4月3日至6日,阿尔巴尼亚每天都在爆发大规模的群众性示威,索古弃国而逃。1939年4月7日,约四万人的意大利军队在最高司令官古楚尼将军的指挥下驶抵阿尔巴尼亚的四个主要港口——都拉斯、发罗拉、萨兰达和申津。阿尔巴尼亚的抵抗很快被击破,4月10日几乎全国都被意军占领。
在1941年到1944年期间,共产主义游击队和民族主义游击队非但与意大利和德国占领军作战,为了争夺对战后阿尔巴尼亚的控制权,他们彼此之间也发生了残酷的斗争。依靠南斯拉夫共产党的支持,从意大利投降的1943年9月到德国撤退的1944年末,装备有英美武器的阿尔巴尼亚共产党游击队在内战中战胜了民族主义者。军事上的胜利,而不是马克思主义的魅力,把阿尔巴尼亚共产党从阿尔巴尼亚政治舞台的幕后推向了前台。阿尔巴尼亚的宣传机器往往自豪地声称共产党在没有一个苏联士兵涉足阿尔巴尼亚领土的情况下解放了全国,但他们却回避了这样一个事实:阿尔巴尼亚共产党武装是由南斯拉夫人组织,并由西方盟军武装起来的,轴心国部队之所以从阿尔巴尼亚撤退也主要是因为在阿尔巴尼亚境外的军事失利。
随着阿尔巴尼亚的被占领,阿尔巴尼亚人民就开始了遭受法西斯奴役的苦难时期,也开始了阿尔巴尼亚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运动。工厂和大建筑工地成了对资本主义剥削和占领者进行斗争的中心,中学也成了轰轰烈烈的反法西斯运动的基地。但是,当时的阿尔巴尼亚反法西斯斗争并没有一个革命的政党来领导。于是,1941年10月,南斯拉夫共产党领袖约瑟夫·布鲁兹·铁托派代表前往阿尔巴尼亚,设法将这个国家许多分散的、弱小的共产主义小组合并为一个统一的党组织。一个月内,他们就建立了一个受南斯拉夫人控制的阿尔巴尼亚共产党。阿共最初只有130名党员,由一个以霍查为首的11人中央委员会领导。阿尔巴尼亚共产党的战略目标是:“为争取阿尔巴尼亚人民的民族独立,为在摆脱法西斯主义的阿尔巴尼亚建立人民民主政府而斗争。”
阿尔巴尼亚共产党成立后,临时中央委员会全体委员分别到各州建立新的支部。但是,阿尔巴尼亚共产党最初没有吸引多少公众的注意力,其下属的青年团组织几乎没有招募到任何人。到了1942年中期,阿共领导人听从了铁托的建议,停止了马列主义的宣传,把重点放在呼吁民族解放的事业上,这使阿共迅速获得不少支持者。1942年9月,阿共把许多地下抵抗小组,包括一些激进的反共团体集合在了一起,组成了一个广泛的统一战线组织——“民族解放运动”(NLM)。以前“在阿尔巴尼亚是不敢也不可能谈到共产党的,这时共产党的名称很快在人民中间传开了,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拥护者”。
1941年11月28日阿尔巴尼亚“响起了反法西斯武装斗争的第一枪”,地下军在地拉那杀死了一个专门迫害政治活动分子的阿奸警察队头目。到1942年,几乎整个阿尔巴尼亚到处都有游击队,据统计共有40多队,人数超过1万。他们袭击法西斯意大利的汽车队和部队,与此同时地下军也在城市中进行活动,消灭法西斯罪犯。阿尔巴尼亚共产党还把游击队或个人所取得的所有成就,通过秘密发行的定期公报和小册子报道给公众,特别是在1942年8月25日,阿尔巴尼亚共产党机关报《人民之声》秘密创刊,“它成为阿尔巴尼亚民族解放政治运动理论纲领和战斗实践的向导”。
1942年9月16日,为了使人民的团结在全国范围内都建立在牢固的政治基础和组织基础之上,阿尔巴尼亚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在佩萨召开了阿尔巴尼亚民族解放代表会议,会议的决议“把两个历史过程从时间上和空间上结合成了一个统一的革命,这两个历史过程就是争取祖国独立的民族解放斗争和争取在阿尔巴尼亚建立真正民主制的人民革命”。
佩萨会议后,意大利占领者在阿尔巴尼亚南部、中部和北部的27个地区,用大量兵力进行扫荡,烧毁了数百幢农民房屋,杀害了许多妇女、老人、青年和儿童,但都没有扑灭游击运动。相反,游击运动在阿尔巴尼亚越烧越旺。1942年12月,阿尔巴尼亚共产党收到了共产国际执委会关于民族解放战争的指示,“阿尔巴尼亚共产党被承认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支部队”,这大大地鼓舞了阿共。1943年3月17日,阿尔巴尼亚共产党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号召阿尔巴尼亚人民踊跃参加游击队,加强武装斗争,以迎接总起义,会议选举恩维尔·霍查为阿尔巴尼亚共产党总书记。响应会议号召,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内,游击队人数增加了一倍,他们在全国四面八方给法西斯占领者以接二连三的打击,仅仅在佩尔梅特的战斗中,就有五百多敌人被击毙。1943年4月,阿尔巴尼亚最高民族解放会议召开,会上一致决定建立“民族解放军总司令部”,7月10日总司令部成立,霍查任政委。8月15日建立了由谢胡指挥的“民族解放军第一突击旅”,它和另外30个游击大队转战全国各地,直到解放各城市。
民族主义抵抗力量
1942年10月出现了一个反抗意大利占领的民族主义抵抗力量。阿里·克里苏拉和米德哈特·弗拉什尼创建了亲西方的反共组织“国民阵线”,参加这个组织的大都是大地主、富农和中农。“国民阵线”反对国王索古复辟,谋求建立一个共和国,并对社会经济结构进行改革。然而,“国民阵线”领导人却十分保守,害怕占领者对无辜农民的报复或没收地主的财产。为了维护自己的财产和权力,盖格酋长和托斯克地主等民族主义者先后向意大利人和德国人妥协。

意大利人投降后,被德国人占领前
1943年,随着贝尼托·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政权倒台和意大利军队的投降,意大利在阿尔巴尼亚建立的军队和警察机构土崩瓦解。阿尔巴尼亚游击队沉重地打击了五个意大利师,热情高涨的年轻人纷纷加入游击队。阿尔巴尼亚共产党控制了阿尔巴尼亚南部除了发罗拉以外的所有城市,发罗拉是“国民阵线”的一个要塞。“民族解放运动”中的民族主义者控制了北部大部分地区。战争期间在阿尔巴尼亚工作的英国代表向阿尔巴尼亚游击队转达了一个信息:盟军计划在巴尔干半岛发动一次大规模登陆战,这要求阿尔巴尼亚两派抵抗力量联合起来配合盟军的军事行动。1943年8月,盟军说服共产党和“国民阵线”的领导人在地拉那附近的穆凯村会晤,并建立了一个“阿尔巴尼亚救助委员会”以协调两派游击队的行动。然而,由于在战后科索沃地位问题上无法达成一致,这两派最终中断了一切合作关系。受南斯拉夫人控制的阿尔巴尼亚共产党支持战后科索沃回归南斯拉夫,但民族主义的“国民阵线”坚持科索沃是阿尔巴尼亚的一个省。穆凯会议的代表同意战后在科索沃举行公民投票来决定这一地区的地位;但迫于南斯拉夫方面的压力,共产党很快就违背了诺言。一个月后,共产党游击队向“国民阵线”游击队发动了进攻,挑起内战。战斗主要在阿尔巴尼亚南部进行,一直持续到第二年。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德国人的占领
1943年,在阿尔巴尼亚游击队企图拿下首都以前,德军出动伞兵空降地拉那,并占领阿尔巴尼亚全境,把游击队赶进南部山区。柏林随后宣布承认阿尔巴尼亚的独立和中立,并组建了阿尔巴尼亚政府、警察和军队。德国人没有对阿尔巴尼亚实行铁腕统治。他们更希望通过一系列措施,例如把科索沃并入阿尔巴尼亚,来赢得阿尔巴尼亚人的支持。一些“国民阵线”部队与德军合作打击共产党游击队,个别“国民阵线”领导人甚至在德国人建立的傀儡政府中任职。党卫军“斯坎德培”师等阿尔巴尼亚伪军也在科索沃大肆屠杀塞尔维亚人。1943年12月,第三个抵抗组织,一个反共抗德的保皇派武装“正统军”在阿尔巴尼亚北部山区成立。原来,共产党宣布阿尔巴尼亚与科索沃分离后,一些盖格游击队员便脱离了“民族解放运动”,在阿巴斯·库皮的领导下建立了“正统军”。

共产党接管阿尔巴尼亚

共产党临时行政当局
1943年和1944年之交的整个冬季,阿尔巴尼亚游击队与德军进行了激烈的交锋,双方损失都很大,几乎持续了三个月,游击队未能挡住德军的进攻。1944年4月,在英军的武器援助下,“民族解放军”转入反攻。5月,阿尔巴尼亚游击队仿照南斯拉夫的样子建立了一个“反法西斯民族解放委员会”作为临时行政和立法机构,恩维尔·霍查任执行委员会主席和“民族解放军”最高司令。1944年夏季中期,共产党游击队在阿尔巴尼亚南部击退了最后一批“国民阵线”武装力量。7月末游击队进入阿尔巴尼亚中部和北部地区时,仅仅遇到了“国民阵线”残余势力和“正统军”的零星抵抗。英国军事代表团指示民族主义者不要反抗共产党的北进,并迫使库皮流亡意大利。到8月底,游击队就解放了大部分国土,随后他们向城市展开进攻,开始了民族解放的最后阶段。10月,发罗拉解放。10月20日解放贝拉特城时,在这里举行了佩尔梅特代表大会,会议决定把“反法西斯民族解放委员会”改名为“阿尔巴尼亚民主政府”,由恩维尔·霍查任总理。会议一结束,“民族解放军”又投入战斗,开始了彻底解放地拉那的攻击战,将民族解放斗争推向高潮。在盟军空军的掩护下,经过19天的战斗,地拉那解放,并成立了“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11月29日,又解放了斯库台。这是阿尔巴尼亚解放的最后一座城市。
随后,“民族解放军”跨出国境,在科索沃协助铁托击溃了阿尔巴尼亚民族主义者。又在波斯尼亚的维谢格拉德城歼灭了残余德军。

战争结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阿尔巴尼亚的地位并不显眼。希腊和南斯拉夫觊觎他们失去或他们声称的阿尔巴尼亚领土已久。既得到英国军事和外交支持,又与南斯拉夫共产党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民族解放运动”,保证贝尔格莱德将在战后阿尔巴尼亚重建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盟军从未承认过国王索古的阿尔巴尼亚流亡政府,也没有在任何一次国际会议中讨论过阿尔巴尼亚及其边界问题。没有人为阿尔巴尼亚在战争期间的损失作过可靠的统计。不过,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报告说阿尔巴尼亚在二战期间有30000人死亡,200座村庄被毁,18000幢房屋倒塌,大约100000人无家可归。阿尔巴尼亚官方的统计比这略高。

Ⅸ 科索沃与阿尔巴尼亚、塞尔维亚的历史渊源是什么

阿尔巴尼亚民族和塞尔维亚民族,对科索沃地区都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和民族感情,前者把它视为自己的“摇篮”,而后者认定它是自己的“圣地”。

1、科索沃地区最早的居民是阿尔巴尼亚人。(远古时期)

阿尔巴尼亚人的祖先,也就是巴尔干半岛上的土著伊利里亚人,远古时期就生活在科索沃,后来归顺古罗马帝国并信奉基督教。

2、科索沃地区最早建立国家的是塞尔维亚人。(中世纪早期)

塞尔维亚人是公元6世纪末、7世纪初由从中东欧南下到巴尔干的斯拉夫人与当地人融合而成的一个南部斯拉夫民族,在拜占庭帝国时期信奉了东正教。也就在此过程中,科索沃被越来越多的南斯拉夫人占据并于1014年并入拜占庭帝国。

1217—1459年间,塞尔维亚人建立了自己的王国,在其鼎盛时期,巴尔干半岛的2/3都属于他们的疆域,国王斯蒂芬·杜尚当时就自称“塞尔维亚人、希腊人、保加利亚人和阿尔巴尼亚人的皇帝”。

3、科索沃地区是两个民族共同的“圣地”。(14世纪)

14世纪奥斯曼帝国侵入巴尔干半岛之后,塞尔维亚人和阿尔巴尼亚人都在科索沃同入侵者进行了英勇的战斗, 1389年6月和1448年10月发生的两次科索沃战役就是很好的见证。

第一次科索沃战役是塞尔维亚大公率领巴尔干联军抵抗奥斯曼军队;第二次科索沃战役是阿尔巴尼亚人抵抗奥斯曼军队。因此,科索沃对他们来说都是民族的圣地。

4、对伊斯兰教和奥斯曼帝国不同的态度,导致了两个民族在科索沃地区分道扬镳。(中世纪后期)

奥斯曼帝国征服了巴尔干之后,利用税赋作为筹码迫使科索沃的居民改变宗教信仰。阿尔巴尼亚人为了不交赋税和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而改信了伊斯兰教,成了穆斯林;而不肯改变宗教信仰而又难以承担税收重负的塞尔维亚人被迫离开科索沃前往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地区。

土耳其统治者将流亡者留下来的土地与房屋分给了改变了宗教信仰的阿尔巴尼亚人,并把居住在相邻地区的阿尔巴尼亚人迁入科索沃。到18世纪,科索沃已成为阿尔巴尼亚人占多数的地区。总的来看,在奥斯曼帝国统治的五百多年中,阿尔巴尼亚人是受益者,而塞尔维亚人是受害者。

5、塞尔维亚人夺回科索沃后的民族政策,导致与阿尔巴尼亚人结下深仇。(近代)

两次巴尔干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塞尔维亚人才在俄国人支持下重新控制了科索沃。在1919年成立的南斯拉夫王国中,占主导地位的塞尔维亚人对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人采取了报复政策,将许多阿尔巴尼亚人驱逐到土耳其。

在各方面给予歧视,阿尔巴尼亚人的许多基本公民权利被剥夺。正因如此,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人不是与南斯拉夫人一起进行抵抗德意法西斯斗争,而试图在德意的支持下建立一个大阿尔巴尼亚。

6、南联盟解体后,两族发生惨烈战争,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人在国际力量支持下终于独立建国。

1998年2月阿族分裂分子对正在执行巡逻任务的**发动攻击,双方都有伤亡,科索沃战争爆发。北约宣布派军舰前往亚得里亚海,六国联络小组要求南联盟和科索沃解放军开始和平谈判。两次谈判都流产了。南联盟不仅不接受协议,而且加紧对科索沃解放军发起猛烈的进攻。

1998年3月24日晚8时起,北约开始对南联盟发动长达七十多天的大规模空袭。在空袭的巨大压力和俄罗斯、芬兰等国的斡旋下,1999年6月9日,塞尔维亚和北约的代表签署了协议。经过多轮谈判后,科索沃终于在2007年2月17日宣布独立。

热点内容
末世化学家txt下载 发布:2025-10-20 05:02:05 浏览:397
教学常规学习心得 发布:2025-10-20 04:03:06 浏览:298
推拿手法教学 发布:2025-10-20 01:15:51 浏览:398
教师师德素养提升总结 发布:2025-10-19 23:57:12 浏览:68
舞狮鼓教学 发布:2025-10-19 16:17:31 浏览:669
杭州市教育局电话 发布:2025-10-19 09:21:50 浏览:285
中非历史关系 发布:2025-10-19 06:47:41 浏览:5
师德双八条 发布:2025-10-19 05:31:17 浏览:360
大学物理第十一章答案 发布:2025-10-19 04:36:23 浏览:750
如何让网吧 发布:2025-10-19 01:49:35 浏览: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