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宁陕县历史

宁陕县历史

发布时间: 2022-03-25 16:26:29

❶ 陕西都有哪些地名

截止2019年2月,陕西省个地级城市:

1、西安市是副省级省会城市,辖11个市辖区、2个县,分别为: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雁塔区、未央区、灞桥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高陵区、鄠邑区、周至县、蓝田县。

❷ 西安的地理位置,历史

西安市位于渭河流域中部关中盆地,东经107.40度~109.49度和北纬33.42度~34.45度之间,北临渭河和黄土高原,南邻秦岭。东以零河和灞源山地为界,与华县、渭南市、商州市、洛南县相接;西以太白山地及青化黄土台塬为界,与眉县、太白县接壤;南至北秦岭主脊,与佛坪县、宁陕县、柞水县分界。

北至渭河,东北跨渭河,与咸阳市区、杨凌区和三原、泾阳、兴平、武功、扶风、富平等县(市)相邻。辖境东西长约204公里,南北宽约116公里。截至2016年,西安面积9983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066平方公里。

历史:

西安,在西周时称为“丰镐”。“丰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西周伯姬昌(周文王)在今西安城西南营建丰京,将臣民从岐山周原迁于此。又命子姬发(周武王)在沣水东岸营建镐京。后者为政治中心,前者为宗教、文化中心,合称“宗周”,为西安建城之始。武王灭商建立周王朝后,以丰镐为都,为西安作为都城之始。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长安(今西安城西北郊汉城)建立西汉王朝。刘邦定都关中,取当地长安乡之含意,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

隋开皇二年(582年),隋文帝颁令在汉长安城东南的今西安城址营建新都大兴城。隋开国之初,都城仍在长安旧城,因久经战乱,残破不堪。因此,隋文帝放弃龙首原以北的故长安城,于龙首原以南汉长安城东南选择新址,建造新城大兴城。

唐朝定都长安后,改隋大兴城为长安城,并进行了增修和扩建。贞观八年(634年),在原外郭城东北龙首原上营建大明宫。之后又不断修建城墙、城楼、兴庆宫等建筑。宫城完全与今西安市重合,皇宫与今西安市明城墙重合。唐代帝王陵,如昭陵、乾陵等则大部分在今咸阳市境内。

五代时,后梁改京兆府为雍州,设大安府,后唐改大安府为京兆府。宋代置陕西路,后置永兴军路。赵匡胤统一中国后,曾经有意迁都长安,最后由于部下反对,只得放弃。金代改永兴军路为京兆府路。

元初,长安城的范围依然沿用五代初期唐长安城被毁后节度使韩建所重建的“新城”,并使用京兆府的名称。至元九年(1272年),元世祖封其三子忙哥为安西王,镇守其地,建安西王府。至元十六年(1279年)遂该京兆府为安西路。后来由于发生安西王叛乱,安西国被撤。

(2)宁陕县历史扩展阅读:

西安是水资源缺乏的西部城市,西安地下水储量估算,总计约19.91亿立方米。2001年12月,黑河水利枢纽主体工程建成,每年向西安供水4亿立方米,形成日供水能力120万吨,加上地下水资源,市区日供水能力可达172万吨,基本满足城市生产生活用水。

西安的自然植被未遭受第四纪大陆冰川直接侵袭,尚保留若干第三纪古老的孑遗植物,如银杏、水青树、连香、马甲子等。秦岭山地从高海拔向低海拔垂直分布有高山灌丛草甸、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等自然植被类型。自然植被中野生植物资源丰富,截至2016年,计有野生植物138科、681属、2224种,为中国种子植物的重要“基因库”之一。

❸ 汉阴县的历史沿革

汉阴县域,明代始见于万历十三年(1585)《汉阴县志》。以前只能据现存史料追溯。县域变迁由大而小。
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至秦末(前312~前206)西城县东界旬阳,西界成固。辖地约今石泉、汉阴、安康、紫阳、岚皋、平利、镇坪7县及宁陕部分地区。
汉初至建安十二年(前206~207)安阳县系西城与成固各裁一部合并而成。据《水经注》载:“县治在城固县东”。又据乾隆四十六年(1781)《陕西通志》载:“三国时黄金县(今洋县、佛坪一带)分安阳县地设立”。可见安阳县辖地为今汉阴、石泉两县及洋县、佛坪、西乡、宁陕等县的部分地区。
魏黄初二年至东晋建武一年(221~317)魏文帝重设的安阳县,由于当时石泉以西为蜀占据,另设黄金县,因此辖地缩小,只今汉阴、石泉两县及紫阳西北部、宁陕东南部。晋太康元年(280),安阳县改名安康县,辖地未变。
东晋建武一年至梁天监三年(317~504)东晋元帝时,安康县西部分设长乐县,医而辖地缩小,只包括今汉阴县及石泉东南部、紫阳西北部。南朝宋、齐、梁3代将安康县分为宁都、安康两县,区域未变。
梁天监四年至梁豫章王天正一年(505~551)梁州被北魏占据后,分安康县地,设直城县(今池河)、汉阳县(今汉王城)。此时安康、宁都两县只辖今汉阴县及石泉南部。以后两县合为安康县,又改名宁都县,而辖区未变。
西魏废帝一年至唐大历六年(552~771)西魏撤销广城、汉阳两县,辖地并入宁都县。此时区域为今紫阳、汉阴两县及石泉南部。以后宁都县改名安康县,又改名汉阴县,辖地未变。
唐大历六年至永贞一年(771~805)石泉县因人口稀少撤销并入汉阴县。辖地为今汉阴、石泉、紫阳3县。
唐永贞一年至南宋末(805~1279)石泉分出复设,汉阴县辖地为今汉阴、紫阳两县。直至元初汉阴县撤销,辖地并入金州。
元至正二年至明洪武十年(1342~1377)汉阴县恢复,辖地仍为今汉阴、紫阳两县。明洪武十年(1377)汉阴县撤销并入石泉县。
明永乐五年至正德七年(1407~1512)复设汉阴县,辖地仍为今汉阴、紫阳县。
明正德七年至清乾隆四十七年(1512~1782)分汉阴之东南隅设紫阳县后,汉阴县辖境,据明万历《汉阴县志》载:东西110里,南北420里。从县治东至越梅铺交兴安州界75里。东南至园潭子交紫阳县界120里。南至紫阳县界80里。微西南至猪(鳌)头山交西乡县蜡溪地界210里。西至草(槽)沟交石泉县池河界40里。西北至长安县界200里。北至离恨坡交镇安县界310里。东北至兴安州界80里。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至1951年汉阴从安康分出设厅后,辖地较前缩小。将越梅铺(又名梅子铺、越岭塘)划归安康县(原界越岭关)。据嘉庆《汉阴厅志》、民国《汉阴县志》载:县域东西105里,南北470里,东南距西北380里,西南距东北460里。从县城东至双乳交安康梅子铺界65里。东南及南至擂鼓台、汉王城、鳌头山等地交紫阳县之漆园河界160里,交鞍子界220里。西南至汉阳南交西乡县之两河界200里。西至高梁西交石泉县之池河界40里。西北至龙王沟交宁陕县之长坪界230里。又至龙王沟之火镰确交宁陕县之丁家梁界205里。北至铁龙东交镇安县手扳岩界250里。东北至铜钱窖交安康之叶家坪界260里。
汉阴县名,始于唐至德二年(757),时治所设汉江南岸,山南为阳,水南为阴,故名。今汉阴县地,西周属庸国,秦隶西城县,西汉置安阳县,东汉归汉宁郡、西城郡,西晋为安康县,南北朝时部分地区划归宁都县,唐时又划部分地区置广德县,唐至德二年(757)安康县改名汉阴县。南宋绍兴二年(1132)迁县治于月河北岸新店(今址),县名未因地而改。元代撤销县制,设汉阴巡检司,隶金州;明初复置汉阴县,清改设汉阴厅,民国复设汉阴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名汉阴县,隶安康行政公署。
1954年3月,汉阴县梓龙乡与紫阳县松河乡之间地界又作了一次小的调整。
1956年6月~1987年1956年6月1日,汉阴县将白龙乡划归石泉县;将龙王乡、铁炉乡划归宁陕县。划后面积为1391.04平方公里(2086560亩)。同年6月17日,汉阴县将凤江乡之双河、凤岗两个农业社48户、255人划归紫阳县汉王乡。划后汉阴县的面积为1347平方公里。
1958年12月并入石泉县,1961年9月分出复设汉阴县。

❹ 宁陕县有多少乡镇,分别都有哪些镇

截至2011年12月31日,宁陕县辖10个镇、4个乡:城关镇、四亩地镇、江口镇、汤坪镇、广货街镇、龙王镇、筒车湾镇、旬阳坝镇、金川镇、皇冠镇、丰富乡、梅子乡、新场乡、太山庙乡。城关镇辖1个居委会、12个村委会:城关镇居委会、三星村、关一村、关二村、校场坝村、老城村、寨沟村、朱家嘴村、贾营村、旱坝村、瓦子沟村、青龙垭村、龙泉村。 宁陕县
四亩地镇辖5个村委会:四亩地村、四树坪村、严家坪村、柴家关村、泰山坝村。江口镇辖9个村委会:江镇村、高桥村、双河村、新庄村、沙坪村、竹山沟村、新铺村、江河村、冷水沟村。汤坪镇辖12个村委会:汤坪村、麻庄村、渔湾村、青草村、青龙村、八亩村、栗柞村、华严村、大坪村、柏杨村、狮子坝村、新民村。广货街镇辖5个村委会:沙沟村、园潭村、蒿沟村、沙洛村、架子沟村。龙王镇辖10个村委会:中华村、绿烟村、西沟村、中沟村、东沟村、渔洞村、棋盘村、 河坪村、莲花村、永红村。筒车湾镇辖8个村委会:许家城村、七里村、龙王潭村、海棠园村、朱家沟村、龙王坪村、桅杆坝村、油房萍村。旬阳坝镇辖4个村委会:旬阳坝村、大茨沟村、七里沟村、月河村。 宁陕县
金川镇辖6个村委会:黄金村、老庄村、洵河村、小川村、六里村、兴隆村。皇冠镇辖7个村委会:南京坪村、油坊坪村、朝阳村、八宝村、兴隆村、河心堡村、双河口村。丰富乡辖4个村委会:五台村、猴子坪村、北沟村、和平村。梅子乡辖6个村委会:安坪村、瓦房村、女王村、南昌村、生凤村、北昌村。新场乡辖4个村委会:新场村、花石村、建设村、同心村。太山庙乡辖6个村委会:太山村、长坪村、油房村、胭脂坝村、双箭村、龙凤村。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❺ 全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城市是

  1. 西安

  2. 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居中国古都之首。

    西安南屏地势磅礴的秦岭,东近险拔峻秀的华山,西临冬夏积雪的太白,北连逶迤延绵的北山。四山亭亭,沃壤广野居中,宜林宜牧、宜粮宜棉、宜瓜宜果,有高山避暑、有风光览胜,故古有“膏腴天府”、“陆海丰饶”之称。

    西安拥有6,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200多年的建都史,历史上曾有周、秦、汉、隋、唐等在内的共13个朝代在此建都,曾经作为中国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1,200多年,被誉为“天然历史博物馆”。

    西安有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兵马俑遗址、古代城阙遗址、77座帝王陵墓、众多名寺古塔、先民遗迹等优秀文化艺术遗产,是世界旅游热点城市之一。

❻ 陕西省安康市 的历史资料

安康市地处“秦头楚尾”,位于陕西最南边,山川秀丽,资源丰富,历史悠久。

陕西省迄今发现的最大的南宋墓葬上许家台古墓,近日在地处陕南的安康市建民镇佘家窑村被初步发掘整理。该墓葬是南宋抗金名将王彦为其父母所建的合葬墓。
陕西安康本数据来源于网络地图,最终结果以网络地图数据为准。
这座古墓全长三十二点零四米,墓道长二十四点七四米,宽二点零二米,墓深五点二四米。墓道由十九排九千三百余块方、条形封门砖砌成,墓底有完整的排水系统。墓门正面宽七点零五米,高三点五五米,为仿木结构砖雕建筑。墓室门前立二石碑,左书“宋故赠武略大夫绥德府君王公之墓”,右书“宋故太硕人绥德府君王公妻马氏”,该形制较为少见。碑刻文字介绍了墓主人姓名、籍贯、卒年,王彦官职、食邑,以及王彦于绍兴三十年(即公元一一六零年)八月十五葬其父衣衾与其母遗体于金州石泉县来苏乡越瓜里的经过。

王彦是与岳飞齐名的南宋抗金民族英雄,在朝廷身居要职。他领导的八字军英勇顽强,在抗敌卫国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彪炳青史。此次发现的王彦父母合葬墓中,仿木砖雕结构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石碑上关于王彦的出生地、官阶等记载可补充史书的不足。另外,据此还可推断地理志所载石泉与今天石泉县的范围不同。

该墓葬在考古研究上还存在以下疑点:一是墓道雕花数量众多而在墓室中却找不到;二是墓中没有人骨;三是南宋葬俗,墓中多俑,而该墓没有任何陶俑残片;四是碑文载“意先君平皆出处之大节也,见于志铭,故不复书”,其父母生平事迹应见于墓志,而墓室中并无墓志。这些疑点有待于专家在进一步研究中逐一揭密。

人文史可上溯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境内即有先民在越河川道及汉江两岸繁衍生息。据文物部门调查和考古发掘,在全区境内,已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四十余处,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安康五里花园柏树岭、柳家河、张家坝;岚皋肖家坝;汉阴阮家坝;紫阳马家营;旬阳李家那,龚家梁,新天铺等遗址,比较完整地展现了先民的聚落。出土的新时器文物,既有半坡文化类型的特点,也有庙底沟文化风格,同时也有李家村文化和屈家岭文化类型风采,又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点。

夏代,安康属梁州的一部分。据中国最早的地理著作《尚书·禹贡》记载,将全国分为九州,称“华阳黑水惟梁州”,唐代学者认为梁州为今汉中、安康、商洛一带。

商周时期,安康成为庸国的封地,史称上庸,为“群夷之国”。商朝建立政权后,对周围的部族大加征讨和掠夺,汉水流域的各部族也未能幸免。在武王伐纣的战役中,庸人参加,并能征善战。西周时期,曾破昭王胶船,使昭王君臣溺死于汉水。后来穆王、宣王相继南征,均无功而返。后王室衰微,郡国兼并,东周安康隶楚、隶蜀、隶秦,更变频繁。这一带部族也被新起的五霸之一楚兼并。据《太平寰宇记》载:“金州于战国为楚地,附庸地,后为楚所灭,复为楚地”。

春秋战国时期,安康处“秦头楚尾”,地扼南北要冲,公元前611年庸国被秦、巴、楚三分,安康成为秦楚必争之地。秦惠王更元十三年(前312年),在安康汉江北岸台地(今天的中渡台)设西城县,属汉中郡,郡治设在西城。秦统一六国(前221年),划汉水上游为汉中郡,西城县为汉中郡治,领十二县,辖今汉滨、汉阴、石泉、紫阳、岚皋、平利、镇坪七县。

西汉沿袭秦制,汉中郡下设西城、安阳、长利(今天平利县)、旬阳、锡(今天白河县)五县,治所西城县。西城县辖今天汉滨区的大部和紫阳、岚皋全境。东汉建武元年至六年(25-30年)刘秀遣将军李通领兵,与巴蜀公孙述战于西城,取汉中地,郡治改迁南郑,隶益州刺史部。西城县辖今汉滨区、岚皋、紫阳、平利和镇坪五县。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5年),曹操攻占汉中,分郡之东部即安康为西城郡,划归荆州,西城郡辖今汉滨、岚皋、紫阳、平利和镇坪五县区。

三国曹魏黄初二年(221年),取“曹魏兴盛”之义,设魏兴郡,辖七县。

西晋沿之。据《兴安府志》载: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为安置巴山一带流民,取“万年丰乐、安宁康泰”之意,将安阳县更名为安康县,“安康”从此得名。

南北朝时期,安康先属南朝,后属北朝,先称直州,西魏废帝三年(554年)设金州,因越河川道出麸金得州名,隶属魏兴郡。北周武成二年(560年),撤西城县改称吉安县。北周天和四年(569年)治所迁回西城,县城改建汉江南岸,辖今汉滨、岚皋、平利和镇坪四县区。北周末年废县,复设魏兴郡。

隋朝复设西城郡。开皇十八年(598年)改称吉安,属金州。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撤金州,设西城郡,吉安改称金川,辖六县。十三年(公元617年)郡县俱废。

唐、五代、宋设金州安康郡,辖西城、汉阴、平利、旬阳、淯阳、石泉等六县。

元朝设金州,属陕西行中书省兴元路。至元年间(1279-1294年),金州改为散州,下不辖县,辖区相当于今汉滨、平利、镇坪、白河、旬阳、紫阳、岚皋、汉阴、石泉和镇安十县境地。

明代仍设金州,万历十一年(1583年)汉江洪水覆没金州城,遂于城南赵台山下筑新城,并易名为兴安州,属汉中府。二十三年(1595年)兴安州从汉中府划出,直属陕西布政司,领汉阴、平利、旬阳、紫阳、白河、石泉等县。

清顺治四年(1647年)兴安州迁回老城。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改设兴安府,并汉阴县地设安康县,领安康、平利、旬阳、白河、紫阳、石泉等六县,属陕西布政司领。

辛亥革命后,即民国二年(1913年)陕西省撤消府、州、厅,省下设道、县两级,安康在清代六县基础上新增四县归汉中道。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废道而直隶于省;二十四年(1935年)设为陕西省第五行政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十县。

建国后,1950年设市,1954年撤销安康市改设城关区,隶属安康县管辖。1988年9月15日复设市,中共安康地委和安康地区行政公署驻地安康市。公元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安康地区撤地设市。

国务院2000年6月23日国函〔2000〕81号批复:

一、同意撤销安康地区和县级安康市,设立地级安康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汉滨区。

二、安康市设立汉滨区,以原县级安康市的行政区域为汉滨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五星街。

三、安康市辖原安康地区的汉阴县、石泉县、宁陕县、紫阳县、岚皋县、平利县、镇坪县、旬阳县、白河县和新设立的汉滨区。
新组建的中共安康市委员会、中共安康市纪律检查委员会于2000年12月正式对外办公,撤地建市后,原县级安康市改为汉滨区。地级安康市于2001年元月1日正式挂牌成立。安康市人大常委会、安康市人民政府、政协安康市委员会、安康市中级人民法院、安康市人民检察院相继对外办公。地级安康市下辖汉滨、汉阴、石泉、宁陕、紫阳、岚皋、平利、镇坪、旬阳、白河十县区。

❼ 筒车的历史

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庄周《南华经》记载的汉阴抱翁老人耻用的桔槔,即是竖于井边的提水器械。随着社会的发展,提水工具的使用越来越被重视,先后又出现了戽斗、汲筒、龙骨车(又名翻车)和筒车。戽斗是用粗绳缚于木桶或笆斗的两边,两人对立各执一绳,将河水汲入田间。汲筒是用打通竹节之粗大竹杆,相互连接,随地势高下,用木石支架,跨越涧谷,引水入田。龙骨车是用连串的活节木板装入水槽中,上面辅以横轴利用人力踏转或利用牛力旋转,沟溪河水随板导入田中。筒车是利用水力运转的原理,让竹筒取水,流水自转导灌入田,不用人力。
筒车的使用在安康始于南宋郭浩营田时。恒口千工堰龙口下筒车河是郭浩营田时制筒车引水入渠处,故地留“筒车河”之名。在河东岸崖壁上遗有石刻两方,字迹虽已漫漶,但依稀仍可认出“奉檄制龙筒车”、“提水入堰”、“灌田”等字样。
后来发展的高转筒车,王祯《农书》描绘的高转筒车,属于提水机械。以人力或畜力为动力,外形如龙骨车,其运水部件如井车,其上、下都有木架,各装一个木轮,轮径约四尺(明代一尺约合0.32公尺)轮缘旁边高、中间低,当中做出凹槽,更显凹凸不平,以加大轮缘与竹筒的摩擦力。下面轮子半浸水中,两轮上用竹索相连,竹索长约一尺,竹筒间距离约五寸,在上下两轮之间、在上面竹索与竹筒之下,用木架及木板托住,以承受竹筒盛满水后的重量。高转筒车也用人力或畜力转动上轮。绑着竹筒的竹索是传动件,当上轮转动时,竹索及下轮都随着转动,竹筒也随竹索上下。当竹筒下行到水中时,就兜满水,而后随竹索上行,到达上轮高处时,竹筒将水侵泻到水槽内,如此循环不已。带动连成串的小竹筒盛水,沿水槽而上,可在高岸上从低水源地区取水。
南宋以来,筒车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完善,并渐行推广普及。明、清之际,安康各县都可见到筒车。地方志书多有记载。诸如平利坝河的筒车垭,紫阳县的筒车沟,宁陕县汶水河的筒车湾这些至今沿用的地名,即可探寻到当年的踪迹。在汉滨区迎风乡黄洋河畔,至今仍可看到筒车风姿。它们在喷珠溅玉、浇灌农田的同时,也成了人们旅游观光的靓丽风景。 据记载,这种筒车在唐代已经出现,唐陈廷章《水轮赋》:“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低徊随匠氏之程。始崩腾以电散,俄宛转以风生。虽破浪于川湄,善行无迹;既斡流于波面,终夜有声。”宋梅尧臣《水轮咏》:“孤轮运寒水,无乃农自营。随流转自速,居高还复倾。”《宋史.太祖纪三》:“六月庚子,步至晋王邸,命作机轮,挽金水河注邸中为池。”宋李处权《土贵要予赋水轮》诗:“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一轮十筒挹且注,循环下上无时了。

❽ 历史上的西安省来历

自公元前约11世纪至公元9世纪末,西安曾长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回心,并历来为地方行政机答关----州、郡、府、路、省和长安、咸宁两县的治所。在多数朝代,西安属于郡、府级建制-京兆府(郡)辖区,元代改京兆为安西路(后改奉元路),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废奉元路设西安府,西安即由此而得名。1928年,在西安首次设市,1948年由省辖市改为国民政府行政院辖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安市曾经是陕甘宁边区辖市、西北行政区辖市、中央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从1954年以来,一直为陕西省省会所在地。

❾ 陕西安康有什么历史事件

石器时代
人文史可上溯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境内即有先民在月河川道及汉江两岸繁衍生息。据文物部门调查和考古发掘,在全区境内,已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四十余处,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安康五里花园柏树岭、柳家河、张家坝;岚皋肖家坝;汉阴阮家坝;紫阳马家营;旬阳李家那,龚家梁,新天铺等遗址,比较完整地展现了先民的聚落。出土的新石器文物,既有半坡文化类型的特点,也有庙底沟文化风格,同时也有李家村文化和屈家岭文化类型风采,又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点。
夏代

夏代,安康属梁州的一部分。据中国最早的地理著作《尚书·禹贡》记载,将全国分为九州,称“华阳黑水惟梁州”,唐代学者认为梁州为今汉中、安康、商洛一带。
商周

商周时期,安康成为庸国的封地,史称上庸,为“群夷之国”。商朝建立政权后,对周围的部族大加征讨和掠夺,汉水流域的各部族也未能幸免。在武王伐纣的战役中,庸人参加,并能征善战。西周时期,曾破昭王胶船,使昭王君臣溺死于汉水。后来穆王、宣王相继南征,均无功而返。后王室衰微,郡国兼并,东周安康隶楚、隶蜀、隶秦,更变频繁。这一带部族也被新起的五霸之一楚兼并。据《太平寰宇记》载:“金州于战国为楚地,附庸地,后为楚所灭,复为楚地”。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安康处“秦头楚尾”,地扼南北要冲,公元前611年庸国被秦、巴、楚三分,安康成为秦楚必争之地。秦惠王更元十三年(前312年),在安康汉江北岸台地(今天的中渡台)设西城县,属汉中郡,郡治设在西城。秦统一六国(前221年),划汉水上游为汉中郡,西城县为汉中郡治,领十二县,辖今汉滨、汉阴、石泉、紫阳、岚皋、平利、镇坪七县。
西汉

西汉沿袭秦制,汉中郡下设西城、安阳、长利(今天平利县)、旬阳、锡(今天白河县)五县,治所西城县。西城县辖今天汉滨区的大部和紫阳、岚皋全境。东汉建武元年至六年(25-30年)刘秀遣将军李通领兵,与巴蜀公孙述战于西城,取汉中地,郡治改迁南郑,隶益州刺史部。西城县辖今汉滨区、岚皋、紫阳、平利和镇坪五县。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5年),曹操攻占汉中,分郡之东部即安康为西城郡,划归荆州,西城郡辖今汉滨、岚皋、紫阳、平利和镇坪五县区。
三国

三国曹魏黄初二年(221年),取“曹魏兴盛”之义,设魏兴郡,辖七县。
西晋

西晋沿之。据《兴安府志》载: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为安置巴山一带流民,取“万年丰乐、安宁康泰”之意,将安阳县更名为安康县,“安康”从此得名。
南北朝

南北朝时期,安康先属南朝,后属北朝,先称直州,西魏废帝三年(554年)设金州,因月河川道出麸金得州名,隶属魏兴郡。北周武成二年(560年),撤西城县改称吉安县。北周天和四年(569年)治所迁回西城,县城改建汉江南岸,辖今汉滨、岚皋、平利和镇坪四县区。北周末年废县,复设魏兴郡。
隋朝

隋朝复设西城郡。开皇十八年(598年)改称吉安,属金州。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撤金州,设西城郡,吉安改称金川,辖六县。十三年(公元617年)郡县俱废。
唐五代

唐、五代、宋设金州安康郡,辖西城、汉阴、平利、旬阳、淯阳、石泉等六县。
元朝

元朝设金州,属陕西行中书省兴元路。至元年间(1279-1294年),金州改为散州,下不辖县,辖区相当于今汉滨、平利、镇坪、白河、旬阳、紫阳、岚皋、汉阴、石泉和镇安十县境地。
明代

明代仍设金州,万历十一年(1583年)汉江洪水覆没金州城,遂于城南赵台山下筑新城,并易名为兴安州,属汉中府。二十三年(1595年)兴安州从汉中府划出,直属陕西布政司,领汉阴、平利、旬阳、紫阳、白河、石泉等县。
清朝

清顺治四年(1647年)兴安州迁回老城。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改设兴安府,并汉阴县地设安康县,领安康、平利、旬阳、白河、紫阳、石泉等六县,属陕西布政司领。
民国

辛亥革命后,即民国二年(1913年)陕西省撤消府、州、厅,省下设道、县两级,安康在清代六县基础上新增四县归汉中道。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废道而直隶于省;二十四年(1935年)设为陕西省第五行政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十县。
新中国

建国后,1950年设市,1954年撤销安康市改设城关区,隶属安康县管辖。1988年9月15日复设市,中共安康地委和安康地区行政公署驻地安康市。公元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安康地区撤地设市。
新组建的中共安康市委员会、中共安康市纪律检查委员会于2000年12月正式对外办公,撤地建市后,原县级安康市改为汉滨区。
地级安康市于2001年元月1日正式挂牌成立。安康市人大常委会、安康市人民政府、政协安康市委员会、安康市中级人民法院、安康市人民检察院相继对外办公。地级安康市下辖汉滨区、汉阴县、石泉县、宁陕县、紫阳县、岚皋县、平利县、镇坪县、旬阳县、白河县1区9县。
陕西省迄今发现的最大的南宋墓葬上许家台古墓,在地处陕南的安康市建民镇佘家窑村被初步发掘整理。该墓葬是南宋抗金名将王彦为其父母所建的合葬墓

❿ 陕西人文、历史、风俗常识

半坡文化。蓝田旧址。
秦始皇陵。兵马俑。
杨贵妃。唐明皇。
秦腔。
羊肉泡馒。裤带面。大锅盔。

热点内容
末世化学家txt下载 发布:2025-10-20 05:02:05 浏览:397
教学常规学习心得 发布:2025-10-20 04:03:06 浏览:298
推拿手法教学 发布:2025-10-20 01:15:51 浏览:398
教师师德素养提升总结 发布:2025-10-19 23:57:12 浏览:68
舞狮鼓教学 发布:2025-10-19 16:17:31 浏览:669
杭州市教育局电话 发布:2025-10-19 09:21:50 浏览:285
中非历史关系 发布:2025-10-19 06:47:41 浏览:5
师德双八条 发布:2025-10-19 05:31:17 浏览:360
大学物理第十一章答案 发布:2025-10-19 04:36:23 浏览:750
如何让网吧 发布:2025-10-19 01:49:35 浏览: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