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浴池历史

浴池历史

发布时间: 2022-03-28 15:34:02

Ⅰ 古代有没有澡堂子,没有的话古人是用什么方法在哪洗澡的

“经年不沐浴,尘垢满肌肤,今朝一洗濯,衰瘦颇有余”

意思是说:几年没洗澡,今天洗完一上称,竟然瘦了。白居易生于盛唐,官至五品,又是大文学家,怎么能几年不洗澡呢?难道是因为古代条件太艰苦,连身为朝廷官员的白居易都无法愉快的洗个澡吗?

其实不然,古人可是很爱干净的,到了宋朝,甚至还出现了公众大澡堂,洗澡文化历史悠久着呐。


肥珠子(无患子)

澡豆:

宋代以前“肥皂”还没有被发明,人们用的便是“澡豆”。

澡豆可以说是全能型选手,不管是洗手洗脸还是洗澡,就连洗衣服,都可以用澡豆。一切污渍只要交给澡豆便可以统统搞定。

顾名思义,澡豆的主要材料就是豆子,研磨成粉,然后加入各种药材香料制成。药王孙思邈还称赞它:

“用洗手面,十日色如雪,三十日如凝脂”

在《千金方》中,孙思邈对澡豆的配方以及制作方法做了详细记载,而且澡豆的配方还可以DIY,富贵人家可以选择名贵的配方,普通人家可以选择最简单的方子,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澡豆都是居家生活必备用品。我国台湾故宫博物院至今还保留有大量的澡豆制作配方。


澡豆

总结

社会不断在发展进步,人们越来越讲卫生,洗澡也越来越普通,从浴盆、浴池,到公共大澡堂,再到今天的桑拿、汗蒸,洗澡的形式越来越丰富,但愿人们在洗去身体上的无垢时,也不要忘了洗涤心灵,里里外外都做一个干净的人。

Ⅱ 洗浴东西方历史是什么分别说下

G8UY

Ⅲ 洗澡有发展史吗

浴史溯源

一、 先秦沐浴礼仪的形成

沐浴,就是今日通常所说的洗澡,包括头、身、手、脚的洗浴。然而古人却分得极细,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

沐,濯发也。

浴,洒身也。

洗,洒足也。

澡,洒手也。

所谓“濯”、“洒”就是洗的意思。据此看来,古代的沐浴与今日的洗澡的意义并不完全吻合,而只有把许慎对“沐”、“浴”、“洗”、“澡”的解释合起来,才是完全意义上的今日洗澡。

初民们当时沐浴只有下河一洗。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养成了沐浴的生活习惯,至迟在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有“沐浴”的记载。沐,字形像双手掬盆水沐发状,会意为沐,是洗发之义;浴,字形像人置身于器皿中,并在人的两边加沙锅内水滴,会意为浴,是洗澡的意思。而用来沐浴的器皿有青铜器鉴,《说文解字》云:“鉴,大盆也,”盛水用作洗器,《庄子·则阳》有“灵公有妻三人,同鉴而浴”的记载。在铜镜尚未问世时,古人常以鉴盛水照容貌,甲骨文“监”(监、鉴为古今同字)像人俯身就皿照容之形。从“盈”字字形看,像人浴身于浴器中,与“浴” 字字形相近,稍不同的地方仅是“盈”字的浴器中“见足明示裸浴”(康殷《古文字源流浅说》)。“盈” 字字形则向人们展示了先秦人用浴器沐浴的情景。

到了西周时期,沐浴礼仪逐渐形成定制。由于沐浴已经深入到社会方方面面,人们对沐浴有了深层次的理解,不仅仅把沐浴单纯地看做洁身净体,润肤养身;而视为隆重礼仪的先秦。祀神祭祖之前都要沐浴净身,这已是个定法,表示内心洁净虔诚,称之戒,亦称斋戒。斋戒之礼始于殷商,至西周已成定制,西周的戒礼十分隆重和考究,每逢重大的祭祀活动前要进行两次斋戒,第一次在祭前十日或三日举行叫戒,第二次在祭前三日或一日进行叫宿,均由专职官员主持一定的仪式,要求与祭者禁食荤腥,并沐浴净身,以示对神灵的肃敬。斋戒沐浴已是西周朝廷祭祀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专职官员执掌。这在《周礼》中均有记载。

沐浴与人们生活的行为规范密切联系在一起。《礼记·内则》载:“男女夙兴,沐浴衣服,具视朔食。”居家过日子,男女要早起,沐浴更衣。作为夫妇之礼则有“不敢共湢浴”,妻子不能和丈夫共用一个浴室,所谓“外内不共井,不共湢浴”。在家庭里还有尊老礼节,“五日则镡汤请浴,三日具浴。其间面垢,镡tan潘请缋hui;足垢,镡汤请洗”。礼节规定,晚辈要五天烧一次温水为父母洗一次澡,每三天烧一次温水为父母洗一次头。这期间父母脸上如果脏了,要烧淘米水为父母洗干净;脚脏了,则用温水为父母洗干净。诞生礼仪中沐浴亦很重要,《礼记·内则》载:“世子生,则君沐浴,朝服,夫人亦如之。”又载:“公庶子生,就侧室,三月之末,其母沐浴,朝服见于君。”太子出生,国君和夫人要沐浴穿朝服去朝见国君。载往来礼节中,沐浴亦是重要礼仪。《礼仪·聘礼》载:“管人为客,三日具浴,五日具浴。”又载:“飧不致,宾不拜,沐浴而食之。”管人接待来客,要满足客人三天洗一次头,五天洗一次澡的要求,主人用飧礼招待来宾时,来宾不用拜谢,但要沐浴之后再就食,以表示对主人的尊重。《礼记·玉澡》还规定“君子之居恒当户”,“日五盥,沐稷而缋hui梁,”“居外寝,沐浴。” 《礼仪·士虞礼》规定,举行虞礼祭前,参加祭祀的人要先洗头洗澡,所谓“虞,沐浴”。虞即虞礼,于日中致祭,以安死者魂魄的祭礼,是为虞礼。

周制,诸侯朝见天子,天子赐以王畿以内的供沐浴的封邑,叫做“汤沐邑”。《礼仪·王制》云::“方伯为朝天子,皆又汤沐之邑于天子之县内。”诸侯要再专供沐浴的封邑先洗头洗澡,然后才能去朝见天子,沐浴洁身以示对天子的尊重。一生以克己复礼为己任的孔子,对沐浴之礼身体力行,“孔子沐浴而朝”,早已为世人所熟知。

先秦沐浴礼仪的形成并臻完备,正是沐浴深入到社会、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总结,作为定制为世人所遵循,这在世界沐浴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注重沐浴也是中国人的古老传统。

二、秦汉皇帝沐浴异闻

秦国嬴政统一中国,开创了我国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自称始皇帝。当时陕西临潼县骊山有温泉,秦始皇在咸阳建都以后,便在骊山广修殿宇,砌石成池,赐名“骊山汤“,浴室骊山温泉成了秦始皇的御洗之地。

据《太平御览》卷七一引《辛氏三秦记》载,相传秦始皇有一天来到骊山洗浴,见到一位美女在那苍翠清幽的泉边亭亭玉立,美貌异常,便顿生淫心,不顾礼节,上前去调戏。美女被激怒了,张口向秦始皇吐唾沫反击,秦始皇立刻身上生疮,流血淌浓,疼痛难熬。秦始皇这才知道这是一位神女,吓得惊惶失措,向神女百般告饶,祈求宽恕。神女用温泉水给他洗涤,治愈了病疮。所以骊山温泉又名“神女汤”这个传说颇有意思,神女惩罚了不可一世的秦始皇,当他知过谢罪后,又用温泉洗愈了他的病疮。这说明骊山温泉具有“吞肿去毒”的医疗功能,故到《辛氏三秦记》云:“后人因洗浴”。早在秦代人们就认识到骊山温泉的这一功能,纷纷来温泉洗浴疗疾。这个传说也说明秦始皇十分喜欢沐浴这一事实。

秦代传闻于后世最著名的宫殿是阿房宫。阿房宫中筑有水道,将渭水、樊水引入宫中,而宫人洗浴之后的脂粉水,又通过水道流出宫,以致使渭水河面上浮起一层垢腻。由此可以想见阿房宫中又许多沐浴设施,专供嫔妃洗浴,而这些沐浴设施又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既可吸纳河水,又能经过循环排出污水,甚至有过滤渭水、樊水的设施,使其昼夜不舍,汩汩流淌。阿房宫中的沐浴设施可谓奇巧,杜牧的描述虽不免有文学的虚词夸饰,但自立行间仍有真实的历史遗影,可以视为阿房宫中盛行沐浴的例证。

进入西汉,汉武帝刘彻在历史上亦留下与沐浴相关的记载,自先秦以来,有临河祓禊的习俗,即暮春三月到河中洗浴亦祓除不祥,去病消灾。此俗在汉代十分流行,汉武帝曾经常临河参加祓禊活动,在霸水洗浴以去不祥祈子。

古人举行重大祭祀前,与祭者为表示对神灵的敬惧,都要沐浴净身,否则就会亵渎神灵,据《益都耆旧传》载,有一年,汉武帝到甘泉宫去祭祀,时任侍中的蜀人张宽随同前往。一行人马走到渭桥时,汉武帝突然发现载桥下的水中有个女人载洗澡,奇怪的是,那女人的乳房非常之大,足有七尺长。汉武帝十分诧异,便派人去询问。那女人说:“皇帝后面第七辆车上的人,知道我的来历。”当时,张宽坐在第七辆车上,汉武帝又让人去问。张宽回答说:“她是天星,主管祭祀,祭祀者如果斋戒不洁净,长乳女人就会出现。”所谓斋戒,就是要求祭祀者在祭祀之前禁食荤腥,并沐浴净身。很显然,主管祭祀的天星是负责监督祭祀者斋戒的,天神深恶斋戒不清洁,“每斋即降而视之”。按张宽的解释,天上主管祭祀的天星肯定是发现祭祀者斋戒不洁净,才幻形长乳女人在渭水河中洗澡,以告诫祭祀者要认真地沐浴净身,否则不仅不能免灾获福,恐怕还要获罪。经历此事后,想必汉武帝再参加祭祀活动,一定会认认真真地沐浴净身了。

秦汉之际,全社会性的沐浴习俗已经形成,尤其是《礼仪·聘礼》所载的“三日具沐,五日具浴”的良俗,在汉代已经正式以“休沐”的形式被法律固定下来。所谓“休沐”是汉代朝廷官员法定的假期。《汉宫仪》云:“五日以假洗沐,亦曰休沐。”《初学记》云:“汉律:吏五日一下沐,言休息以洗沐也。”《汉书·霍光传》载:“光时休沐出。”王光谦补注云:“《通鉴》胡注:汉制,中朝官五日一下里舍休沐。”汉代皇帝每五日给官吏放假一天让他们回家去洗澡浣衣,并作为法定的假日被固定下来,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以沐浴为理由而制定的假日,足见汉代非常重视仪容河体肤整洁,朝廷内外,上上下下都有着经常沐浴的良好习惯。

到了唐代,“五日一下沐”才改为官吏每十天休息洗浴一次,叫作:“休浣”。俗以每月上旬、中旬、下旬为上瀚、中瀚、下瀚,瀚即浣的异体字,本意是洗濯,大概因为十天一浣的缘故,浣又有了一种计时的意义,一浣为十天,所以唐代制度十天一休沐有休浣之名。

三、魏晋南北朝贵族沐浴奇习

贵族作为上层社会的代表者,需要整洁的外表仪容与其赫赫声威相匹配。《南史·梁本纪下》记载南朝梁简文帝萧纲对沐浴格外钟爱,还专门撰写梁三卷《沐浴经》,大力倡导沐浴,可称是中国最早的沐浴专著。为此在当时洗头洗澡成为人们日常清洁卫生的生活环节。自先秦以来就已形成三日一洗头、五日一沐浴的生活习俗,古人洗头如此之勤是有原因的,因为古代无论男女均束发覆巾,容易积累尘腻,所以必须勤洗头。

晋元帝司马睿和太子司马绍父子之间有一段有关洗头的对话十分有意思。史称“性至孝”的太子司马绍听说父皇洗头,专门上启表示祝福,因为“吉日沐头,老寿多宜”。而晋元帝的回答是头上“大垢臭”,故而要好好洗一洗。看来一头长发要洗一洗也是很费劲的,司马绍又说,听说洗头洗了很久,想必十分疲劳,不知父皇龙体如何。晋元帝回答:洗去垢腻感觉特别好,身子一点不感到疲乏。洗头舒服,溢于言表。

《礼记·玉澡》曾对洗澡规定了一套程序,沐浴出水后,要分用干净的精、粗两巾擦拭身子,然后再用热水淋身,披上专门的布衣,以俟身燥,其间还要喝一些饮料,以止口渴。这样的沐浴至少是中产以上的人家才可以为之,应该说是为贵族沐浴所定的程序,贫苦百姓是无法享受的。古人还有沐浴必更衣的习俗,《楚辞·渔父》云:“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更衣。”晋代贵族已将沐浴作为个人清洁卫生的一个重要内容,遵循古俗沐浴必更衣。南朝宋人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载,车骑将军桓冲喜欢沐浴,因其节俭不爱穿新衣。一次桓冲沐浴后,祈自故意送新衣给他。桓冲生气地催促拿走,其妻说:“没有新衣,哪来的旧衣。”桓冲听罢大笑,便穿上了新衣。桓冲沐浴,其妻送衣,且不论新衣旧衣,当时人洗完澡必要换衣服,换上干净衣服自然舒服多了。

然而,魏晋南北朝是一个人性张扬的时代,诚如唐人杜牧《润州》诗中所说:“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在这样的时代里,不同的人对待沐浴各有不同的态度,一是不好沐浴,一是沐浴成癖,走向极端。

南朝济阴冤句人卞彬,是个恃才傲物的人,但卞彬由于“澡刷不谨,浣沐失时”,导致身上虱虫极多,尽管淫痒难忍,但他仍然不沐浴,并声称也可以安然无恙地生存下去。

饥要食,困欲眠,污垢需清洗,这是作为文明人都会有的生活内容,只有经常沐浴,才能使人清洁卫生。而南朝齐人何佟之却又沐浴成癖。何佟之出身于名门贵族,师心独学,强力专精,手不辍卷,读礼论三百余篇,略皆上口。在历史上何佟之除了才高出名外,要让他大出风头的是他有沐浴癖,史书称其为人性好洁,往往一天之内,要洗浴十几次,几乎是成天不停地洗浴还觉得不够。由于何佟之一日十几洗,时人送给他一个响当当地外号叫“水淫”。沐浴净身,讲究清洁卫生,本是个良好地生活习惯,然而,何佟之似乎有些过分,一天洗十几次澡,这样的人世上确实罕见,故而,唐人李延寿撰写《南史》为何佟之作传时,就突出地写了何佟之地沐浴癖。这一点确实让何佟之出尽了风头,明人李贽、冯梦龙在其著作中都大谈何佟之洗浴。

四、隋唐皇家爱洗温泉浴

古人很早就流行洗温泉浴,但温泉浴地盛行是在唐代,由于皇帝酷爱洗温泉浴,所以,人们一提起温泉浴,就想到唐代著名的华清池。

陕西骊山温泉,在秦代就有“神女汤”的美名,自秦以后,千城万国之民接踵而来洗温泉浴。唐太宗贞观十八年,在骊山建起“汤浴宫”;天宝六年,唐玄宗大兴土木,再行扩建,将泉池纳入豪华的宫殿内,改称为“华清宫”,因为宫殿再泉池之上,所以又名“华清池”,专为帝王所享用。华清池分为九龙汤和芙蓉池,九龙汤专供皇帝御洗,芙蓉池专供杨贵妃沐浴,后来亦称为“贵妃池”,并设有专人管理,《旧唐书·职官志三》云:“温泉监掌汤池官禁之事”,这温泉监一官就是专门负责皇家汤池事务的专职官员。考古工作者在唐代华清宫御汤遗址内发掘出莲花汤、海棠汤、星辰汤、太子汤、尚食汤等五处汤池遗址。这就映证了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长汤十六所》的记载:“华清宫中除供奉两汤外,而别更有长汤十六所,嫔御之类浴焉。”清人史梦兰《全史宫词》亦云:

雨过华清树影凉,风来前殿玉龟香。

至尊浴罢金舆出,嫔御分寻十六汤。

可见当时华清宫内温泉浴之多,正是华清宫的鼎盛时期。

唐代皇帝从唐太宗开始,大多喜欢温泉浴,唐高宗李治有《过温汤》诗。唐中宗李显景龙三年十二月驾临新丰温宫,赐浴汤池,大臣们还纷纷献诗,上官婉儿也赋绝句三首进献,名为《驾幸新丰温泉宫,献诗三首》。而唐玄宗李隆基身体力行,罢温泉浴推向极盛。唐玄宗每年十月要偕杨贵妃到华清宫过冬,沐浴嬉乐,尽情享受温泉浴的乐趣。

当时古都西安四周有不少温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骊山汤、石门汤和凤泉汤。骊山温泉成了皇上的御洗之地,凤泉汤也是皇上常去之地,唐玄宗在《幸凤泉汤》诗中抒发“愿将无限泽,沾沐众心同。”而位于蓝田汤峪河口西侧的石门汤,虽然唐玄宗未能驾临,然而他却十分关心,特赐名“大兴汤院”,并以水温高低开辟玉女、融雪、连珠、濑玉和濯缨五个汤池。当时,长安各阶层人士前往沐浴,盛极一时。

对于温泉的疗疾养生作用,唐玄宗亦多有认识,他常泡华清宫温泉,在《惟此温泉是称愈疾,岂予独受其福,思与兆人共之,乘暇巡游,乃言其志》一诗中云:

桂殿与山连,兰汤涌自然。

阴崖含秀色,温谷吐潺瑗yuan。

绩为蠲邪著,功因养正宣。

愿言将亿兆,同此共昌延。

五、宋元士大夫酷好沐浴

史学家们认为,大约在宋元时,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商业经济的繁荣,城市中出现公共澡堂,而一般人家建房都设有浴室,沐浴就更为普及,就连客人远道而来,主人相迎也要先设香汤给客人沐浴,再摆筵席招待,名曰洗尘。文人士大夫更是酷好沐浴,这在文人笔记中多有记录。

宋元士大夫沐浴形式多样,像身居高位,官至太傅的杨戬自己在家中建有专门的浴池,颇类似今日有钱人家的 家庭游泳池。

杨戬是宋徽宗时的宠臣,权倾一时,他建一豪华大池,喜欢独自一人入池沐浴,不过他的沐浴与游泳似乎是合为一体的,看来他是很会享受。在杨戬之前,权贵建有这种私人游泳池的不乏其人,《新五代史·雷满传》载,唐末朗州雷满在自己府中开凿了一个很深的池子,有客人来访,就在池边设宴,酒酣之际,将酒杯扔进池中,然后赤身裸体入水摸取酒杯,在水中嬉戏够了,才出水穿衣再饮酒。雷满建池主要是为了嬉水寻欢,而杨戬则主要是沐浴,因为他每入池,必命人再池上放置沐浴用的“浴具及澡豆”。游泳只是沐浴时的一种娱乐享受。

宋元公共浴堂非常普及,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形业。一些文人士大夫还相约定时到公共浴堂去沐浴。

王安石不好洗沐,身上长虱,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他的联姻好友吴充却对沐浴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并养成了经常沐浴的良好习惯,他为了改变王安石不好沐浴的不良习惯,便与王安石、韩维三人相约“每一两月即相率洗沐定力院家”,由于三人有约定,三人一起去公共浴堂沐浴更换新衣,在这种约束下,王安石不得不去沐浴,出浴后见新衣也就更换。这让王安石一改旧习,个人卫生有了很大的改观。

苏轼亦喜好上公共浴堂沐浴,有一年,他在公共浴堂沐浴后,身心畅快,诗兴大发,专门写了二首《如梦令》词记述他沐浴的感受,写得非常诙谐,其一云:

水垢何曾相爱,细看两俱无有。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

其二云:

自净方能净彼,我自汗流呵气。寄语澡浴人,且共肉身游戏。但洗,但洗,俯为人间一切。

从词中可看到当时的公共浴堂服务完善,还专门设有为顾客服务的揩背人,从揩背服务可以看出,宋代开启了许多失学家所认为的“近代生活习俗的先河”。自宋至今,公共浴堂(如今日的桑拿浴)都有专门为顾客而设的揩背服务。

由于士大夫已经养成经常沐浴的生活习惯,对那些不好沐浴的士大夫,人们嗤之以鼻。窦元宾虽出身宰相之家,又有才华,但只因他总是长时间不沐浴,世人送给他一个“臭”字,“窦臭”,不仅在当时光为人之,成为一个不太光彩的“绰号“,而且后世亦把他当作不好沐浴的典型加以嘲讽。

温泉的开辟利用由来已久。内蒙古东南部经棚镇东北32公里处有一处温泉,名叫克什克腾阿日山,俗称热水汤,据《热河经棚志》载,热水汤为经棚十二景之一,每逢春暖花开时,人们纷纷来此沐浴治病健身,人来人往,络绎不绝。宋人王桓路经此地洗了各温泉浴,并写下《宜浴温泉》诗云:

上方新浴觉身轻,恰喜温和水一泓。

膏泽不因人世热,此泉尤是在山青。

沐浴不仅使人感到一身轻松,而且洗出诗兴来,可见王桓对温泉浴的偏爱。

福州温泉在北宋嘉佑年间就已被广泛开发利用,全盛时期共有大小浴室四十多家,分为官汤和民汤。宋代民族英雄李纲不仅入汤沐浴,还赋诗赞曰:

玉池金屋浴兰芳,千古清华第一汤。

何似此泉浇病叟,不妨更入荔枝乡。

北宋彭应求于景德年间赴推官任途中借宿重庆北温泉的温泉寺,享受温泉浴后,赋有《宿温泉佛寺》诗。理学家周敦颐于嘉佑元年舟走温塘峡,到北温泉讲学、沐浴,又为彭应求诗作序,书刻了《周敦颐彭推官谕州宿温泉寺诗序》石碑。朱熹在庐山温泉沐浴后,曾探讨庐山温泉的成因:“谁点丹黄燃,?此山池水?”他对此感到无法解释。从这些记载均可见宋元士大夫们喜欢温泉浴甚过一般人。

元人郑元佑《遂昌杂录》记载说,元代著名禅师温日观与大书法家鲜于枢的父亲是挚交好友,鲜于父子喜欢沐浴,家中不仅设有浴室,还有上等的浴具和澡豆。温日观每次来到鲜于家,鲜于父子必具汤请他沐浴,鲜于枢还恭敬地呈上澡豆。正是这个缘故,温日观成了鲜于家的常客。

宋元时士大夫爱好沐浴已蔚然成风,表明当时个人非常讲究清洁卫生,并且把沐浴当作一种享受,为的是保持身心健康。

六、明清市民沐浴笑话

明清时期,沐浴真正深入人们生活之中。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市民阶层的逐渐壮大,各种服务行业也日渐兴盛,城市中普遍出现“混堂”,大概是入浴之人不分高低贵贱,“混”而洗之的意思,不管什么样的人,只要交上钱,就可入得浴池泡澡。当时得人们对沐浴较之以往更加讲究,明人屠本畯曾将“澡身”与“赏古玩”、“亵名香”、“诵明言”相提并论,视为一种精神享受。清人石成金则把“剃头、取耳、浴身、修脚”当作人身四快事,认为只有让自己身体爽快,才是一种真福。并在《快乐原》中说到“沐浴之乐”云:“冬月严寒,不可频浴。其余三季,俱当频浴。须要温水和暖,反复淋洗,遍身清爽,不亦乐乎?”明清人得沐浴生活反映在市民口头文学中,出现了许多以沐浴为内容的笑话。

混堂是众人共同沐浴的场所,各式各样的人走到一起“赤诚相见”,混堂几乎是各色人等会聚一堂的小社会,明人豫章醉月子选辑的《精选稚笑》中有一则混堂笑话云:

义官奔走汗甚,因就混堂浴,浴毕而起,大衣小衣已被人偷去,正喧嚷间,主人诮其图赖,义官愤甚,乃戴纱帽着靴,以带系赤身,谓众人曰:“难道我是这等来的。”

混堂本来人多人杂,正是小偷施展技能的地方,洗澡失衣已习以为常,所以混堂主人装糊涂,这才气得义官有此好笑之举。豫章醉月

子评曰:“好个衣冠模样,这光景诉与谁行。”没什么好办法,看来义官只有自认倒霉。清人游戏主人篡辑的《笑林广记》卷五有一则《混堂漱口》云:

有人在混堂洗浴,掬水入口而漱之。众各攒眉相向,恶其不洁。此人贮水于手曰:“诸公不要愁,待我漱完之后,吐出外面去”。

用浴池中那浑浊泛白的垢汤水漱口,确实令人恶心,郎瑛曾说混堂之水“使去薪沃釜,与沟渎之水何殊焉。”然而此人却说出一番令人喷饭的话来,可笑正在此。

去混堂洗澡只是明清人沐浴的一种方式,更多的人还是在家洗澡,即便贫穷之家也有洗澡习惯,只需用一担柴烧上一锅热水,便可洗上一次澡,方便易行。明人陈眉公篡辑的《时兴笑话》卷上有一则笑话云:

有留客吃茶,苦无茶叶,往邻家借之,久而不至,汤滚,则加以冷水,加之以久,锅都添满,妻谓夫曰:“茶是吃不成了,留他洗了浴去罢。”

烧水泡茶,家贫无茶叶,借茶又未借到,烧满了大锅热水,客人茶吃不成,澡倒可洗一洗。看来明清待客亦有留客洗澡之俗。

明清笑话中有一类是专门嘲讽说大话的笑话,清人游戏主人篡辑的《笑林广记》卷二十有一《大浴盆》笑话云:

好说谎者对人曰:“敝处某寺有一脚盆,可使千万人同浴。”陕西法门寺《宋法门寺浴器灵异记碑》记载法门寺浴室院“僧侣云集,凡圣混同,日浴千数”,每日有僧俗人千余沐浴,可见浴室院规模之大。“可使千万人同浴”的脚盆看上去很荒唐,却与法门寺浴室院“日浴千数”的夸张一样,笑话本身还是具有生活的影子。

和尚、道士在法事活动之前,均要沐浴净身,表示虔诚敬畏,僧、道沐浴习俗由来已久,《笑林广记》卷八《僧浴》云:

僧家间道家洗浴先请师太,次师公,后师父,挨次而行,好不紊乱。因感慨自叹曰:“独我僧家全无规矩。老和尚不曾下去,小和尚先脱得精光了。”

这显然是道士拿和尚取笑,无论是和尚还是道士,沐浴都是有具体得程序和规定的,仅脱衣一项,和尚要遵守的规矩甚严,《百丈清规》云:“展浴袱取出浴具于一边,解上衣,未卸直缀,先脱下面裙裳,以脚布围,方可系浴群,将裩裤卷摺纳袱内。”绝不像《僧浴》中和尚所说的:“独我僧家全无规矩。”

明清文人有时也直接从事笑话创作,其中大多数是描写真人真事,亦不乏沐浴之类笑话。明人李贽《山中一夕话》卷十《伯虎答访》记载了大才子唐寅有关沐浴的轶闻;清人独逸窝退士撰《笑笑笑》卷四《浴睡》则描写金圣叹轶事:

金圣叹访友,主人辞以浴。问其子,则曰:“睡矣。”金圣叹曰:“乃尊尚在狱中,乃郎又为罪人耶!”

金圣叹取浴与狱、睡与罪谐音,好好地嘲讽了一下待客不礼貌的主人。

明清沐浴笑话来源于当时人们的沐浴生活,反映出明清时期沐浴的世俗化,由于其内容丰富而又成为民间口头文学的素材。

Ⅳ 古代有没有澡堂



洗澡曾洗出文明礼仪之邦

其实,中国人以前也并非不讲究洗澡。梁实秋说,“我们中国人一向是把洗澡当做一件大事的。”

早在3000年前的西周,祀神祭祖之前都要沐浴净身以示虔诚,称为“戒”。西周的戒礼十分隆重考究,有专职官员执掌。先秦沐浴礼仪已很完备。诸侯要先洗头洗澡,然后才能去朝见天子。

学者说,中国的洗澡礼仪成为一种定制为世人所遵循,在世界上独一无二。到了汉唐盛世,朝廷洗澡礼仪更多,并出现了“温泉监”一职,负责皇家汤池事务;明代则有专门的沐浴管理机构“混堂司”。

洗澡在那时的中国,是一种严肃的宗教乃至政治活动,官员的仪表已和“政治文明”息息相关。

下得庙堂,沐浴又与人们生活规范相连。《礼记》中特别规定,尊老礼节必须包括为老人烧水沐浴,五天一洗澡,三天一洗头。普通人的沐浴程序、诞生和丧礼中的沐浴,也都有详细规则。

秦汉之际,暮春三月临河祓禊以去病消灾,演化为全民春游;同时禁忌也无处不在:男女不共浴,不共巾栉;父子不同浴,君臣不同浴,身份、辈分、地位不同者也不同浴。

公共澡堂开始出现于城市经济发展的宋代。《清明上河图》林立的商铺中就有一家浴堂。苏轼在公共澡堂沐浴后曾写下《如梦令》,从“寄语揩背人”的词句可看出,那时的公共澡堂已有完善服务。

而看看15世纪的欧洲,还真是可怜。欧洲人竟然认为,鼠疫可以通过洗澡入侵身体,导致在长达数百年的时间内,社会各界尤其是宫廷和上流社会基本不洗澡、不洗脸。

当时,法国赫赫有名的“太阳王”路易十四,为了遮盖身体的臭味,便大量使用香水。
中国洗澡习俗沿革

在中国,有很多关于“洗澡”的习俗。初涉人生的“洗三”,魂归西天的洁身,每年四月八日以香汤浴佛,每年端午以兰草艾蒲洗身,去邪去病,六月六日为猫犬洗浴,山东日照的妇女在七夕都要洗头。

在中国,沐浴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中国人对其分得极细,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沐:濯发也;浴,洒身也;洗,洒足也;澡,洒手也。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的沐浴与现今的洗澡意义并不完全吻合,只有把这4个字的解释结合起来,才是今天完全意义上的洗澡。

原始社会,人们在一个很长的阶段过着渔猎生活,有时需要下水捉鱼。再者,夏季天气炎热时,人也会跳进水里洗个澡,这就是原始的沐浴。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养成在家沐浴的生活习惯。至迟在商周时期,中国已经出现了用来沐浴的器具。到了西周,沐浴礼仪逐渐形成定制,沐浴也深入社会的方方面面。沐浴不单纯地被看作洁身净体和润肤养生之道,也被视为朝廷及民间隆重礼仪的先奏。

宋代出现了公共浴室,沐浴更为普及。蒙古人入主中原,一改往日甚少洗澡的习惯,在京城建筑公共澡堂。到了清朝,社会风气使然,泡澡成为时尚。

但在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下,澡堂业被列入“下九流”。事实上,沐浴业的出现是社会的进步,是城市发展和商业经济繁荣的结果。

清代的澡堂构造沿袭元明,稍加改造。如扬州的澡堂,在大池中分隔为数格,并有“娃娃池”,池小水又不热,适应小孩洗澡。澡堂内设有贮衣柜。

上海称洗澡为“浴”19世纪五六十年代起,上海已有大澡堂设置,盆汤弄的“畅园”、紫来街的“亦园”建于清朝同治年间,是最早设置盆汤的澡堂。

洗澡业有其自己供奉的行业神。北京澡堂业所供奉的祖师为智公,澡堂业的祖师是智公老祖,有庙,在北京的后门桥西盛堂后院,以前阴历三月,该行人都到这里祭祀。

澡堂内提供的服务是多方面的,除了洗澡外,还有捏脚修脚、按摩推拿、理发打辫、品茗饮食等服务。于是出现了不少天天上澡堂、整天呆在澡堂的“泡客”。他们进澡堂的主要目的一是为了洗澡,二是为了休闲。

20世纪的大部分时期,中国人都是在公共浴室洗澡,两个礼拜一次已经比较奢侈,福利好的单位大都设有“职工浴池”,不公开地允许家属入内。

老上海的洗澡方式更加市井而人情味浓厚,从前青岛的几家老字号浴池都从上海请来了按摩师傅和修脚师傅。上海人精打细算,在主营泡开水业务的老虎灶后面也常用布帘遮着一间简陋的浴室,那种纯粹的洗澡感觉,绝不是今天洗浴中心里的人参浴和冲浪浴所能相比的。

Ⅳ 中国是什么时候有澡堂的

瓮堂,它是朱元璋盖的澡堂子,已经有600岁了,是南京地区目前仅存的而且是仍然在使用的唯一一座澡堂子。 朱元璋为在南京建都,从全国抽调大量民工来建造城墙。民工们终日劳累,汗湿衣裳。不得洗澡,满身虱蚤,浑身疥疮,苦不堪言。朱元璋得知此事,向大臣们征询良策。军师刘伯温建议建造澡堂,民工既可洗澡,又可换洗衣服,既可灭除虱蚤,又可免生疥疮。因为当初的澡堂外形就像倒扣的瓮,所以称作“瓮堂”。 600多年过去,瓮堂还在使用。据介绍,原本它有两间,但其中的一间已经被当成了仓库。每间瓮堂可以容纳4~5个人,一走进去,就会浑身冒汗,在里面洗过澡的人说,比蒸桑拿感觉还要舒服。

Ⅵ 40年代到70年代大澡堂的历史,兴起到消失变迁!详细点说说

小时侯洗澡时,记得是大人带着,是去父亲厂子里的澡堂。父亲所在的厂子是有着万把人的大型国营厂,自然有着这样的福利待遇。那天,我们相约着去洗澡,隔壁杨阿姨带着自己的孩子也一起去。到了那里,看见守门的一个女人凶神恶煞的,心里就有几份恐惧,尽管我们是厂子弟,有资格进去。可怜我那阿姨也惶惶地盲目进去,匆忙中没给自己仅两三岁的孩子买票。那守门女人一声断喝,回来!小孩怎么没买票?!阿姨苦笑着,这孩子,这么小……小?哼!那女人冷笑着,只要有头就要买票!断喝之下,阿姨吓得赶紧把票补齐了。后来,那位杨阿姨提起此事,心里就悚然。
80年代后期,我参加工作进了一家纺织厂,好在厂子里也有澡堂,只是想洗个澡着实不易。洗澡,得提前一,两个小时去排队,队伍颇为壮观。开放时间一到,澡堂门吱吱呀呀打开,顿时人声鼎沸,争先恐后,力气弱的有被推倒的,有踩着的。你想啊,就那么二三十个喷淋头,两三千的工人,咋够啊?谁不想下班后洗个热水澡?有拿着红塑料盆的,抱着孩子的,腿脚快的,年轻点的,早冲进澡堂子去了,提前占好了位置。有的一个人占几个,说是给家里人占,这人家后来的不乐意了,脾气不好的就吵上了,温柔点的只有自认倒霉。就开始站那等,你洗,她望着,这还不算,她后面还有第二个等的,弄的是洗的人也烦,等的人更烦。洗着洗着就天黑了。那时侯洗完澡回家经常是一路伴着星星,这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了。
99年年底,我和先生终于结束了租房子的日子,迈进了厂里第二批集资建房的行列,幸运地住进了单元房。先生首先就装了太阳能热水器,那时太阳能热水器还贼贵,我们买了最大的容量,义无返顾地开始享用起在家洗澡的乐趣。得,再也不用去排队了,再也不用去看澡堂守门人的脸色了,也不用担心挤坏了胳膊搽伤了皮了,翻身农奴把歌唱了!可是太阳能有好处也有局限性,遇到个阴雨天,你就甭想洗了。而此时,我们这个小城市也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外面的大众浴池如雨后春笋,飕飕地冒了出来,更有那些装修繁华的洗浴中心,早已迫不及待地争抢市场。不过平头百姓毕竟只能去大众浴池。尽管如此,也还是满足不了众人的要求,特别是春节前后,澡堂更是俏的很,票价从最开始的三元,四元,涨到五元,十元。那也得洗啊,好在开了春,天一暖和,人们就可以在家洗了。
我家的太阳能热水器为我们服务了8、9年后就有点懒惰了,常常是别人家的早晒热了,它还是凉的,一算使用期限,得,它也快寿到终寝了。我们赶紧又去买了电热水器,先生怕我不会用,交代了四五遍。因为早些年因为热水器出事的不在少数,现在的加了防电措施,保护墙什么的,倒也没有什么安全困扰。
好日子终于被我们盼到了!
下班回到家,痛快地洗个热水澡,再坐下喝杯热茶,很是惬意。先生谈起此事,颇有感慨,说再也不用跑到别的厂里去洗澡了,净看人家脸色。如今想啥时洗就能啥时洗,偶尔想奢侈一下,还可以去洗浴中心,洗完还可以享受一次按摩,不过可不能随时去,日子还是得节省着过不是?我呵呵笑着连连点头。
想起以前的经历,恍如梦境一般,改革的三十年,确实带给了我们触摸得到的益处,我们住上了大房子,洗上了热水澡……享受着前所未有的幸福日子。

Ⅶ 迦太基古城安东尼浴池创建于哪个历史时期

海边的安东尼浴池,为2世纪罗马皇帝安东尼统治迦太基时期建成,从残存的遗迹上可以看出它的规模,面积达3.5万平方米。从底层结构上可以清楚看到两边对称排列着更衣室、热水游泳池、按摩室、蒸汽浴室、逐渐降温的热水室、温水室、冷水室、健身操室等。

Ⅷ 为什么古代大澡堂子才是现代洗浴文化的起源

元朝统治初期,我们的皇帝陛下刚刚拿下杭州,忽必烈就邀请了尊贵的西方客人,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杭州洗澡,想让他看看这么先进的澡堂子,希望这个马先生能够把他新征服的地方传播到国外去。

以前还有个例子,看别人洗澡是会掉脑袋的,春秋时期的公子重耳,有一次逃亡到曹国,当时的国王听说重耳咯吱窝下长了鸟翅膀,其实就是咯吱窝下长了一块肉,这块肉连着身体的肋骨,就像鸟翅膀。曹王很好奇就跑去偷看,结果重耳大怒,等他回国当上王之后,直接把曹国给灭了。由此可见洗澡是多私密的事。

不过,元朝属于塞外民族,才能干出请人参观体验洗澡的事,马可波罗这外国人刚好也没有什么禁忌,比较开放,这才有了他的记录。这也从侧面证明洗澡的文化确实是从宋朝就流传开来。很多历史学家都拿宋朝人洗澡来做例证,说这就是近代生活习俗的先河。确实天还没亮,洗浴室早早开门迎客的习俗是从宋朝开始,一直延续到近现代社会。

Ⅸ 卡拉卡拉浴场的历史背景

古罗马人非常爱洗澡,甚至可以说整个民族的许多人都有洁癖。他们走到哪里,就会把浴场带到哪里,罗马浴场的遗迹遍布罗马世界的各个角落。因此,有人称他们为“泡在浴室里的罗马人”。
罗马浴场大致有温泉浴场、私人浴室、公共浴场三类。对大多数普通罗马人来说,他们只能去光顾公共浴场。帝国时期,罗马人更是把兴建公共浴场作为与兴建体育场、图书馆具有同样意义的大事。据计算,公元4世纪时,罗马城的公共浴场已超过1000家,其中特大型的有11家,像卡拉卡拉浴场一次就可容纳1000人。
罗马城里最重要的大型公共浴场有2个:一是卡拉卡拉浴场,二是戴克里先浴场,两者均以皇帝名字命名。2座浴场都很庞大,戴克里先浴场能容3千人同时使用,卡拉卡拉浴场同时可容近2千人。由于戴克里先浴场一部分改成天主教堂和修道院,一部分改成博物馆,想看较完整的浴场就只能去卡拉卡拉浴场看了。
卡拉卡拉大浴场可谓豪华至极,它位于罗马市中心边缘的南部,始建于公元212年,216年竣工使用,总面积412×383米,规模相当于一个小城镇,现代的标准游泳场馆也恐难及其庞大规模。古罗马人在建筑方面,尤其是大型的市政工程从来不马虎而且不惜成本。四面的窗子宽大透亮,以确保阳光在白天的任何时候都能照射进来。整个浴场的地面和墙壁都是用来自罗马帝国不同地区珍贵的彩色大理石铺嵌而成的,这些大理石的墙面上,还要饰以精美的图案、色彩和绘画。在浴场每个转弯处的上方,都立有一尊雕像。

罗马公共浴场大多划分热气浴、热水浴、温气浴、温水浴、冷气浴、冷水浴,泳池通常设在温水至冷水区内。可沿著古时人们走过的路线进行参观,从前厅向前往右拐是一间方厅,这是更衣室;随后有2间大的柱廊,即健身房,人们先在这活动锻炼,再下浴池;再往前就到被称为「土耳其浴室」的蒸气浴室(平面图L)、壮观的热水浴室(平面图C)和温水浴室。热水浴室是所有浴室中最大的,长55.8米,宽24.1米,拱顶高度为38.1米(戴克里先的长61.0米,跨24.4米,高27.5米);温浴室是个配有2个浴池、不大的两个长方形房间;然后是巨大的中央大厅,这里就是冷水浴室(平面图F),紧连著露天游泳池(平面图N),有优美的外立面,墙上饰有圆柱神龙,为过去安放神像雕塑用。
浴场直到537年哥德人入侵破坏水道为止,前后共使用约3百年。据史书记载这里的地板和浴池,全由彩色大理石、玻璃马赛克镶嵌画组成,可想像辉煌时期的盛况。典型的罗马浴耗时又复杂,首先是土耳其蒸气浴。蒸气浴是在一个充满高温湿气的高温蒸气房里进行的。他们先进温水浴间,让毛孔充分地张开,清除身上污垢;然后进入「冷水室」的大型交谊中心,让皮肤冷下来,毛孔收缩;最后纵身跳入露天游泳池进行最后清洗。有钱人则再享用一番薰香羊毛布的擦拭按摩。
公共浴室一般上午就开放,但顾客不多,门票较低。下午是黄金时段,多数人会逗留至吃晚餐时间,必要的饮食供应不可缺少,因此公共浴室里都设有餐馆、酒吧之类的服务,餐馆酒吧的服务生以各种不同的叮当或敲击声吸引人们注意,加上叫卖饮料、香肠、面饼的小贩,热闹极了!说它是个澡堂,到不如说是娱乐休闲中心!
在罗马公共浴室各种各样的功能当中,最为有趣的要算是其提供的美容服务。不少罗马人对他们的腋毛很不友好,总想一拔了之。由于当时科技不够发达,美容师们每拔一根,都会引起一声痛苦的尖叫。出乎美容师们意料的是,这声声的尖叫却给他们招徕了很多顾客。于是他们突发灵感,干脆将之变为招揽生意的招数,每当手头没有顾客时,他们自己就会尖叫不止,让人们知晓他们的业务身份,或给人以顾客盈门的“红火”假象 。
卡拉卡拉浴场的建造者也是一位臭名昭著、嗜血成性的暴君卡拉卡拉(公元188-217年),是罗马帝国塞维鲁皇帝的长子,本名为安敦尼努,卡拉卡拉是他的绰号。卡拉卡拉为争取民心,在211年颁布「皇帝敕令」,内容为扩大罗马帝国内所有公民权的人数,帝国内所有人民都可获得罗马公民权,不论元老院或解放奴隶及角斗士等皆可享受一般公民权;他不经政府通过预算,私自建造著名的「卡拉卡拉大浴场」供罗马市民享用。卡拉卡拉时期,出现了男女混浴的情况,它不可避免地引起了一些越轨行为,而且屡禁不止。特别是帝国晚期,主张禁欲主义的基督教在罗马兴起,他们更是无法容忍浴场里的糜烂之风。终于在320年,劳迪塞主教会议下令,禁止妇女去公共浴室,而圣约翰·克里索斯托姆主教会议最终在四世纪末封杀了所有浴室。公元537年,卡拉卡拉大浴场由于供水管道遭人破坏而停止使用,并逐渐被废弃。

Ⅹ 浴池在古代叫什么

沐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商代甲骨文中即有“沐”、“浴”二字出现。晋代已有“浴室”之称,北魏称为浴堂。历史上修建最早的一座浴室当推东晋的石虎的“焦龙池”,又名“清婷浴室”。宋代浴室被称为香水行。明代民间称为混堂。清代称浴室。

热点内容
泰安一中教师招聘 发布:2025-05-20 04:20:27 浏览:231
兵佣哪里 发布:2025-05-20 01:47:42 浏览:170
一年级语文拼音练习题 发布:2025-05-20 00:57:44 浏览:91
教学管理培训 发布:2025-05-20 00:56:58 浏览:889
师德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发布:2025-05-20 00:37:15 浏览:824
课堂整老师 发布:2025-05-19 23:37:16 浏览:919
天才的英语 发布:2025-05-19 19:40:53 浏览:547
2016继续教育考试答案 发布:2025-05-19 17:57:30 浏览:128
学生喜欢的教师 发布:2025-05-19 17:55:49 浏览:778
白凉粉是什么原料做的 发布:2025-05-19 17:32:44 浏览: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