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县历史
A. 陕北富县"鄜州"的来历
延安位于陕西省北部黄土高原中部,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延安东临黄河,与山西相临,西面与甘肃接壤,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延安位于陕西省北部黄土高原中部,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延安东临黄河,与山西相临,西面与甘肃接壤,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延安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在历史古迹方面有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保护单位--轩辕黄帝陵、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子长钟山石窟等;在自然景观方面有延安黄河壶口瀑布、全国最大的野生牡丹群和花木兰故里万花山等。
延安还是革命圣地,在中国现代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特殊位置,现存革命旧居140多处,如:中共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所在地--王家坪;中共中央旧址凤凰山;以及宝塔山、枣园、杨家岭等地。
最佳旅游时间:春、秋季。春季干旱多风,夏秋温凉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壶口瀑布
“源出昆仑衍大流,玉关九转一壶收”。闻名遐迩的壶口瀑布位于陕西省宜川县境内秦晋大峡谷河段,素有“金瀑”之美誉。瀑布两岸苍山巍巍。危石突兀,雄浑古朴。瀑流排江倒海,慑人魂魄。如狮吼,如惊雷,其大音十里可闻。与“十里龙槽”、下游三公里的“孟门山”等系列景点组成着名的壶口景区被评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
壶口瀑布如陕北悲情的信天游,酣畅淋漓的秦腔,原始而豪放。滚滚黄河从舒缓宽阔约400米的河床陡然收束,跌落至只有40余米宽的巨壶状深槽,“壶口”由此得名。俯视河水入壶,悬流喷壁,雨雾迷蒙;仰望则滚滚黄河天际涌来,势如千山飞崩,四海翻腾。“诗仙”李白也不禁惊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伫立在临近瀑布上的巨石上,听轰鸣的涛声,看满目浊浪排空,常有窒息眩晕之感;感受风挟水气劈头盖脸而来,常会浑身湿透;如果有缘碰上天气晴好,常会有彩虹惊现,形态或长虹汲水,或横跨秦晋,若隐若现,如梦如幻。古今多少事,尽可付诸滔滔。
壶口瀑布四季景色皆不同:春季解冻时,河水夹带的冰凌会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夏秋雨水丰富时,瀑布会扩展到百来米宽,气势最是磅礴;冬季冰封时,瀑布则是银妆素裹,在狭长的峡谷中,就像一匹白练。
提醒:
瀑布两边的河岸全是较为平整的大岩石,表面覆盖着一层黄土,观赏瀑布要特别注意安全,不要站得太靠近。前往壶口路途较远,最好带些食品,路上食用。壶口当地可住宿的地方既少又贵,不如赶回宜川县城住宿。
交通
壶口瀑布位于宜川县东48公里。从宜川县城可乘中巴前往,票价8元;沿途虽然是柏油路,但因为都是盘山道,比较难走。如果从南泥湾或其他地方去壶口,最好也能先到宜川再乘车,因为宜川去壶口的班车相对多一些。
延安火车站斜对面的汽车东站有车发往壶口,票价26元,每天只有7:30一班,中午左右到壶口。
从西安出发,可以乘火车到富县,再搭车到宜川。也可以在西安城东汽车站乘西安-壶口的专线车,早上6:30发车,下午3、4点钟壶口返回。
该答案来自极限户外网官方网站
希望能帮到你,如果没问题的话,麻烦采纳一下,谢谢你!
B. 富县大约有多少年历史
哎呀,就是很多年前了,1977年左右的历史了。
C. 富县的介绍
富县,古称鄜州,位于陕西北部,延安市南部,属渭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带。县域总面积4182平方公里,居陕西省第五,延安市第一。全县辖8镇5乡1个街道办事处,241个行政村。县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素有“塞上小江南”和“陕北小关中”之美称。富县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居全国百强县,是陕西历史文化名城、省级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县城、全国重点文物县城、全国良好农业示范县、中国金融生态县和中国十大进步县。
D. 富县历史出了多少大官
富县,古称鄜州,位于陕西北部,延安市南部,属渭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带。县域总面积4182平方公里,居陕西省第五,延安市第一。全县辖8镇5乡1个街道办事处,241个行政村。县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素有“塞上小江南”和“陕北小关中”之美称。
富县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居全国百强县,是陕西历史文化名城、省级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县城、全国重点文物县城、全国良好农业示范县、中国金融生态县和中国十大进步县。
名人不详
E. 富县历史上有没有产过黄金
答:富县历史上事实应该有产过黄金。
F. 富县的建置沿革
夏:《尚书·禹贡》载,大禹治水以后,划天下为九州。富县隶属雍州。
商:为西河国地。
周:属白翟(狄),亦称赤翟(狄)。
春秋:晋文公二年(前635),晋为强国,占据黄河以西、无定河与洛河之间的大片地域。富县隶属晋国上郡辖地。
战国:晋出公二十二年(前453),韩、赵、魏三分晋地以后,富县属魏。魏惠王十二年(前358),大将龙贾(音古),自今华县修长城至上郡(榆林鱼河堡),并在雕阴建造城池,驻军10万御秦。《鄜州志》载:雕阴,州北30里,河南为阴,山多雕穴,故名雕阴(今富县茶坊镇黄甫店村南西侧)。秦惠文王八年(前330),秦、魏“雕阴之战”后,魏献黄河以西15座城池于秦,富县始为秦地,秦设雕阴县。
秦始皇统一华夏后,仍为雕阴县。
汉高祖元年(前206),刘邦出陈仑,定三秦,境内设雕阴、直路二县。汉光武帝元年(25),直路县废。汉安帝永初五年(111),诏上郡徙地避羌,逼民内迁,雕阴县废,地入羌胡。
东晋前秦永兴元年(357),苻坚杀苻生自立为天王,于今吉子现乡固现(古县)村设置长城县。
南北朝时期,赫连昌承光二年(426),魏攻夏入统万,又取长安,富县为北魏所有。魏在长城县境内分设利仁县。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五年(491),于杏城(黄陵),设东秦州,长城、利仁二县归东秦州所辖。北魏孝明帝熙平元年(516),改东秦州为北华州。西魏文帝大统元年(535),改北华州为敷州(敷为鄜)。西魏废帝三年(554),改长城县为三川县(驻地三川驿)。裁撤利仁县,辖地归三川县,属敷州。
隋开皇三年(583),割洛川、三川县辖地北部,于五交城(今富县城)设洛交县。隋大业二年(606),改敷州为鄜城郡。隋大业三年(607),鄜城郡自杏城(黄陵)迁至洛交县治五交城,改称上郡,统领中部、敷城、洛川、三川、洛交五县。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改隋上郡(鄜蠛郡)为鄜州。分洛交县地北设伏陆县(今甘泉县)。唐武德三年(620)分洛交、三川县地西设直罗县,鄜州领洛川、三川、洛交、直罗、伏陆五县。唐天宝元年(742)改鄜州为洛交郡。唐乾元元年(758)又改洛交郡为鄜州。
宋熙宁七年(1074),撤三川县,设镇,辖地归洛交县,鄜州领洛川、直罗、洛交等县。
元忽必烈中统四年(1263),因地广人稀,载撤洛交、直罗2县,属地归鄜州直辖,开始奠定今富县之疆域。设鄜州同驻黑水寺,鄜州归延安路管辖,领洛川、中部、宜君等县。
明代,鄜州归属延安府,领洛川、中部、宜君等县。
清雍正三年(1725),鄜州升为直隶州,归陕西省布政司直辖。设州同厅驻黑水寺,州判厅驻黄龙石堡镇,领洛川、中部、宜君等县。
民国元年(1912),废鄜州设鄜县,改州同为分县,仍驻黑水寺。初属榆林道,后改陕西省直辖。刘志丹创建南梁革命根据地以后,民国二十三年(1934)春,中共陕甘省委和陕甘工农红军在鄜县北部、西部、南部相继组建鄜甘、鄜西、中宜3个革命委员会。1935年11月,鄜西鄜甘两个革命委员会联合成立鄜县苏维埃政府,驻地北道德东村,中宜革命委员会改组为中宜县苏维埃政府,驻地由寺仙桃原村迁至张村驿。两个中共领导的县苏维埃政府与国民党领导的县国民政府同存并立。
1936年“西安事变”,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1937~1939年鄜县成为统战区,中共领导的鄜县抗日救国会(实为县委、县政府)与国民党领导的县国民政府同驻鄜县城内。1940年2月18日,八路军武装护送国民党县长蒋隆延离开鄜县境地以后,民选县长罗成德(抗敌后援会主任)签发《陕甘宁边区鄜县县政府布告》:鄜县归陕甘宁边区延属分区直辖。1947年3月,国民党侵犯陕甘宁边区。中共领导的边区县政府撤离县城,转战西部山区,国民党在县城复设县国民政府。1948年3月,国民党溃败南逃,中共领导的陕甘宁边区鄜县县政府返回县城,归属黄龙分区,后改为延属分区管辖。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陕甘宁边区完成其历史任务后,鄜县于1950年归属陕西省延安分区专员公署。
1958年末,小县并大县,鄜县与洛川县合并。
1961年大县划小县,恢复鄜县建置,隶属陕西省延安地区行政公署至今。1964年因鄜字生僻,改为富县。
G. 延安富县穷吗
不穷。
富县位于陕西北部,富县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素有塞上小江南和陕北小关中之美称。富县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330年,魏国献黄河以西15座城池于秦,今富县包括其中。秦国即在今富县境内设雕阴县,秦始皇统一华夏后,仍为雕阴县。
后历经各个朝代,在其境内设立多多个县,有直路县、长城县、利仁县、洛交县等县级城市。后至隋朝年间,在今富县设立鄜城郡,唐朝年间又改称为鄜州,一直到民国时期,降鄜州为鄜县。
自然景观
因富县悠久的历史、璀璨的人文,其境内自然景观独到,人文遗迹星罗棋布。富县塔位于陕西省富县城西北500米左右的西山坡上。塔身为砖结构,面向正东。平面呈四边四角,每边长8米多,直径8.5米,塔高32.8米,分为十层。
塔内有方形小室直通顶层,原筑有木梯可以攀登。塔外每层均辟有门,第四层东门两侧还饰有窗户。第一、二层转角及补间两处均饰一朵斗拱,为把头绞项、第二层大斗斗口出要头,作批竹昂状。第三层饰一大斗也作批竹昂状要头。第四、五层仅各饰一大斗,上承檐枋。第六层以上无斗。
直罗镇位于陕西省富县,原为汉雕阴县地。城枕罗水,其川平直,故名直罗城。直罗镇地处葫芦河与其支流交会处的阶地上,向为陕甘要冲。沿河西南通子午岭,西北通志丹、华池,百余公里皆深谷峻岭,南经黄陵至关中,唐高祖武德六年曾在此设关。
该镇文化历史悠久,境内有秦直道、柏山寺塔、古物泓寺、大佛寺等名胜古迹,著名的直罗役就发生在这里。柏山寺塔位于陕西省 富县城西直罗镇柏山上柏山寺内。塔始建于唐代,宋、明两代重修。
砖结构,平面八角形,十一层,高43.3米,每边长3.7米,直径9.1米。塔内第一、第二层,均有边长为2.3米见方的小室。塔身外面每层均有唐宋门窗、斗栱。此塔由于宋、明两次重修,故留下的时代特征,较为明显。
H. 富县在那个省
陕西省!
富县,古称鄜州,位于陕西北部,延安市南部,属渭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带。县域总面积4182平方公里,居陕西省第五,延安市第一。全县辖8镇5乡1个街道办事处,241个行政村。县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素有"塞上小江南"和"陕北小关中"之美称。
富县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居全国百强县,是陕西历史文化名城、省级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县城、全国重点文物县城、全国良好农业示范县、中国金融生态县和中国十大进步县。
I. 关于富县春节的习俗的研究性学习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着《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经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压岁钱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清人吴曼云《压岁钱》的诗中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由此看来,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而孩子的压岁钱主要用来买鞭炮、玩具和糖果等节日所需的东西。
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饯的数额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着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J. 陕西省的一个县因为名字生僻改名,“鄜”字你认识吗
鄜县是陕西的一个小县城,后来改名为富县,这个小县城位于陕西省偏北部地区,总面积多达四千平方千米,大约有十六万左右的人口。1964年,鄜县改名为富县,原因就是因为鄜这个字在当时属于生僻字,很多人都不认识,地方县志无法编纂,所以只能改为同音字富,其实文字的本意就是让人理解,就跟古代的通假字一样,生僻字也好,常用字也罢,能被人理解和使用就完成了文字本身存在的意义。
要说富县这个地方,其实是很有文化底蕴的。其实很多生僻字的地名都是含有文化底蕴的,只是在历史发展中慢慢被消磨了。富县在夏代的时候已经出现了,只不过当时属于雍州管辖,后来又历经了春秋战国,三家分晋时期,不过这些在富县县志中都可以找到文化渊源。鄜这个字是在唐朝时候才开始用的,唐改上郡为鄜州,所以后来叫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