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台的历史
A. 雨花台为什么叫雨花台以前是什么那里为什么有好多石像
雨花台的虽雨花石是这里的特色,但并不产于这里(产自南京六合)。
雨花台从公元前1147年泰伯到这一带传礼授农算起,雨花台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自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筑“越城”起,雨花台一带就成为江南登高揽胜之佳地。三国时,因岗上遍布五彩斑斓的石子,又称石子岗、玛瑙岗、。宝山。南朝梁武帝时期,佛教盛行,有位高僧云光法师在此设坛讲经,感动上苍,落花如雨,雨花台由此得名。
B. 有关于南京雨花台曾经发生的历史故事
雨花台,位于中华门外雨花路南端,是一处悼念民族英雄和革命先烈的参观游览胜地。
【雨花台的成因—雨花台的历史传说—雨花石】
雨花台属丘陵地带,最高海拔60米,占地面积113.7公顷。山岗顶部如平台,布满大大小小的砾石,它们都是在距今1200万年到300万年第三纪晚期和第四纪早期,由长江古河道的滔滔流水从安徽贵池以远的中下游搬运而来的,途经磨擦水蚀等天然加工,磨去了棱角,有的滚圆如卵,有的扁如圆饼。这些砾石主要由石英岩、石英砂岩、硅质灰岩等一类坚硬岩石和石英、蛋白石、玉髓等一类矿物质组成,由于所含矿物质成分不同,呈现出各种美丽的色彩,有白色、乳白色、徽黄、深黄、红色、绿色、紫色和黑色等,且多为透明或半透明状,更显晶莹光泽,被称为“雨花玛瑙”。
因雨花台产雨花宝石,古人将这一带山岗称为“聚宝山”和“玛瑙岗”,孙吴时还称其为“石子岗”。至于雨花台的来历,还有传说:在1400多年前的南朝梁武帝时,有位叫云光法师的和尚,曾在岗上的高座寺讲经说法。他的一片诚心感动苍天,顿时落花如雨,变成宝石,于是人们就把这里称为雨花台。明、清时期,这里分别被列为“金陵十八景”和“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成为江南登高览胜的佳地。
雨花石因为色彩艳丽,又有各种生动形象的山水、花鸟、鱼虫、奇花异卉等图案,形状也丰富多样,有球状、饼状、卵状、核桃状等,所以深受人们喜爱。常被用作案头、茶几、书架上的摆设;大块的雨花石经加工后,还可成为项链、鸡心、领带结等“雨花石巧件”。其实早在5000多年前,当地已开始将雨花石作为装饰品了。在鼓楼北阴阳营的氏族公共葬地,发现死者的口中和身旁有雨花石。我国著名的现代画家徐悲鸿、敬爱的周总理也都曾对雨花石情有独钟。
【陵园广场—烈士雕塑群像】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南京成为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心。在22年的法西斯独裁统治时期,在雨花台残酷杀害了十多万名共产党员和各界爱国志士,雨花台的每一块山石都浸透了革命先烈的鲜血,每一寸土地都埋葬着革命烈士的忠骨。
新中国成立后,南京人民为缅怀先烈,在雨花台建立了革命烈士陵园、革命烈士纪念碑和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等,使这里成为人们瞻仰革命烈士的纪念地。
烈士陵园北侧建有高约11.7米的花岗石陵门,隐含走十月革命的道路之意。门内为陵园广场,广场周围种满了青松翠柏和名贵花木。广场南端矗立着一座巨型烈士群像雕塑,令人肃然起敬。这座雕塑于1980年建成。整座塑像由大小不等的179块花岗石雕塑而成,高10.3米,宽14.2米,厚5.5米,重达1374吨,生动地展现了党的工作者、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战士、学生和报童等九位烈士英勇就义前不屈的光辉形象。他们有的昂首挺胸,有的镇定自若,有的怒目圆睁,有的咬牙切齿,栩栩如生,神态逼异,充分表现了革命志士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
雕塑后面是当年国民党杀害烈士的刑场之一,称为“北殉难处”,在中台岗的东、西两侧,还有“西殉难处”和“东殉难处”。据统计,在22年的国民党统治时期,从全国各地被捕后押解到南京,在这里被杀害的爱国志士多达十万之众,其中有辉代英、邓中夏、罗登贤等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委员,有领导江苏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候绍裘、张应春、许金远、陈振等中共党员,有苏北联军抗日纵队司令兼参谋长卢志英,有前南京市委书记孙律川,还有年仅17岁的晓庄师范革命学生沈云楼和郭凤韶,及湖南韶山第一任党支部书记毛福轩等四五百名知名烈士。
【雨花台烈士纪念碑—革命烈士纪念馆】
雨花台主峰峰顶平台上耸立的是烈士纪念碑,原碑为奠基碑,碑上刻有“死难烈士万岁”6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是集毛主席书迹而成。新建的纪念碑碑体上“雨花台烈士纪念碑”8个大字由邓小平题写。
雨花台革命烈士纪念馆位于雨花台任家山上,是由原来的安隐寺改建而成的,1956年正式对外开放,1983年重建,为两层白色古典式建筑,馆名由邓小平题写。馆内收集了1000万字史料和1500件实物,展示了辉代英、邓中夏等71位烈士的照片、遗作和辅助材料800多件。
今天,当我们踏着雨花台洒满烈士鲜血的陵园上地,凭吊为革命捐躯的先烈们时,革命先烈那不屈不挠、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地为革命理想而奋斗。
C. 南京雨花台风景区的历史沿革
六朝雨花凝天地神韵,一部青史铸千秋圣台。
中华门外的雨花台,是南京城南的咽喉之地,前人曾有雨花台旁“冢累累”,“其下藏碧血”一说, 同时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纪念圣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区和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是一个集教育、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江苏省级纪念性风景名胜区。雨花台是一面鲜艳的旗帜,是一座不朽的丰碑。
它位于南京中华门外1公里处,占地面积153.7公顷,有各类林木30余万株,绿化覆盖率达90%以上。
从公元前1147年泰伯到这一带传礼授农算起,雨花台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自公元前472年,越王勾筑“越城”起,雨花台一带就成为江南登高揽胜之佳地。三国时,岗上遍布五彩斑斓的石子,又称石子岗、玛瑙岗、聚宝山。
雨花台还是历代文人墨客乃至帝王将相吟咏之地,从李白、王安石、陆游、朱元璋、康熙、乾隆到鲁迅、田汉、郭沫若、刘海粟,都留下了吟咏雨花台的优美诗篇。由于雨花台是南京城南的一处制高点,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东晋豫章太守梅颐曾在此抵抗外族入侵,南宋金兵入侵,抗金名将岳飞在此痛击金兵;此后的太平天国天京保卫战,辛亥革命讨伐清兵,抗日战争“首都保卫战”,都曾在此掀起连天烽火,雨花台也因此逐渐荒芜。
1927年以后,雨花台沦为国民党统治者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刑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决定在此兴建烈士陵园。
风景区的建设可分为三个时期。从1949至1979年,根据“先绿化、后建设”的方针,主要进行大规模的绿化造林工作;自上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又陆续兴建了大规模的纪念建筑群,在全长1500米的中轴线上,由北向南,烈士就义群雕、烈士纪念碑、倒影池、纪念桥、纪念馆、忠魂亭等依次展开。1999年在北京举行的“国际建筑师协会第20届大会”上,这组巧夺天工的纪念建筑群荣获“艺术创作成就奖”。自90年代中期至今,进行大规模的景区景点建设,修复和新建了乾隆御碑、二忠祠、木末亭、木樨苑、怡苑等景点,新建了雨花石博物馆和江苏省国家安全教育展览馆,完成了中心纪念区、名胜古迹区、雨花石文化区、雨花茶文化区、游乐活动以及生态密林区的建设。
如今的雨花台,已是一座以自然山林为依托,以红色旅游为主体,融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全国独具特色的纪念性风景名胜区。
D. 雨花台烈士陵园的历史背景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叛变革命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雨花台变成了国民党屠杀中国共产党员和爱国人士的刑场。这二十二年中,约有近十万的共产党人、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革命的志士、爱国人士在此被杀害,壮烈牺牲,这里撒满了烈士们的鲜血。1950年,南京人民为了纪念革命先烈,在这里兴建了雨花台烈士陵园。
E. 雨花台风景区的景区历史
从公元前1147年泰伯到这一带传礼授农算起,雨花台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自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筑“越城”起,雨花台一带就成为江南登高揽胜之佳地。三国时,因岗上遍布五彩斑斓的石子,又称石子岗、玛瑙岗、聚宝山。南朝梁武帝时期,佛教盛行,有位高僧云光法师常在此地高座寺后的山顶设坛讲经,有僧侣五百余人,趺坐聆听,讲得精彩,听得入神,盛况空前。相传此事感动了佛祖,遂落花如雨,化作遍地绚丽的石子,雨花台由此得名。明、清两代,景区内的“雨花说法”和“木末风高”分别被列为“金陵十八景”和“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在雨花台上下三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古圣先贤和仁人志士曾在此演绎了壮丽的人生,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历代文人墨客乃至帝王将相,从李白、王安石、陆游、朱元璋、康熙、乾隆到鲁迅、田汉、郭沫若、刘海粟,都留下了吟咏雨花台的优美诗篇。“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雪映山眉紫,烟消树顶圆”,这些美妙的诗句,正是历史上雨花台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栩栩如生的写照。
南朝时盛极的高座寺于洪武初年被废,后建筑也多毁于大火。景泰癸酉(1453年)年间,礼部尚书胡滢前来进香,该寺的规模尚存,只是破败不堪。成化年间,僧人照堂广募钱财,想要加以修缮,到弘治戊申年(1488年)腊月正式动工恢复拓建,丙辰年十月(1496年)完工,先后恢复了药师、净业两大殿以及东室、西堂、钟鼓楼、厨房等建筑,寺后即为古雨花台。
雨花台风景区中,历史上有著名景点“江南第二泉”,原名雨花泉,古时亦称永宁泉,泉有二孔,水出地面1米,纤湮缕浸,清洌甘美,色味俱绝,南宋著名爱国主义诗人陆游到四川任职时途经建康,登雨花台游览,用泉水沏茶,备加赞赏,称之为二泉,位列金陵名泉之首。明代赵谦为二泉题匾,“江南”二字、及之后的“第”字为后人所加,如今镌刻在大理石上的“江南第二泉”是当代著名书法家萧娴题写。 在江南第二泉上面,是百年老店“二泉茶社”。原茶社建筑为木结构,经白蚁常年侵蚀,已成危房。随着雨花台风景区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为拓展雨花茶的文化特色,2001年,雨花台风景区对二泉茶社实施整体翻修。
由于雨花台是南京城南的一处制高点,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东晋豫章太守梅颐曾在此抵抗外族入侵,南宋金兵入侵,抗金名将岳飞在此痛击金兵;此后的太平天国天京保卫战,辛亥革命讨伐清兵,抗日战争“首都保卫战”,都曾在此掀起连天烽火,雨花台也因此逐渐荒芜。
1927年以后,雨花台沦为国民党统治者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刑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决定在此兴建烈士陵园。
风景区的建设可分为三个时期。从1949至1979年,根据“先绿化、后建设”的方针,主要进行大规模的绿化造林工作;自上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又陆续兴建了大规模的纪念建筑群,在全长1500米的中轴线上,由北向南,烈士就义群雕、烈士纪念碑、倒影池、纪念桥、纪念馆、忠魂亭等依次展开。1999年在北京举行的“国际建筑师协会第20届大会”上,这组巧夺天工的纪念建筑群荣获“艺术创作成就奖”。自9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景区景点建设,修复和新建了乾隆御碑、二忠祠、木末亭、木樨苑、怡苑等景点,新建了雨花石博物馆和江苏省国家安全教育展览馆,陆续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烈士纪念区、名胜古迹区、雨花石文化区、雨花茶文化区的建设,和游乐活动区、生态密林区的建设。
如今的雨花台,已是一座以自然山林为依托,以红色旅游为主体,融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全国独具特色的纪念性风景名胜区。
F. 南京雨花台的来历简概跪求,急用
雨花台为南京城南一处著名风景区,已有3000多年历史。公元前1147年,泰伯到这一带传礼农。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在此筑越城,雨花台遂成为江南登高揽胜之佳地。三国时,因岗上遍布五彩斑斓的石子,又称石子岗、玛瑙岗、聚宝山。南朝梁武帝时期,佛教盛行,高僧云光法师常在此地高座寺后的山顶设坛讲经,有僧侣五百余人,趺坐聆听,讲得精彩,听得入神,盛况空前。相传此事感动了佛祖,遂落花如雨,化作遍地绚丽的石子,雨花台由此得名。明、清两代,景区内的“雨花说法”和“木末风高”分别被列为“金陵十八景”和“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G. 雨花台是怎么来的
从公元前1147年泰伯到这一带传礼授农算起,雨花台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自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筑“越城”起,雨花台一带就成为江南登高揽胜之佳地。三国时,因岗上遍布五彩斑斓的石子,又称石子岗、玛瑙岗、聚宝山。南朝梁武帝时期,佛教盛行,有位高僧云光法师在此设坛讲经,感动上苍,落花如雨,雨花台由此得名。明、清两代,景区内的“雨花说法”和“木末风高”分别被列为“金陵十八景”和“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H. 雨花台的相关历史
从公元前1147年泰伯到这一带传礼授农算起,雨花台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自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筑“越城”起,雨花台一带就成为江南登高揽胜之佳地。三国时,因岗上遍布五彩斑斓的石子,又称石子岗、玛瑙岗、聚宝山。南朝梁武帝时期,佛教盛行,有位高僧云光法师在此设坛讲经,感动上苍,落花如雨,雨花台由此得名。明、清两代,景区内的“雨花说法”和“木末风高”分别被列为“金陵十八景”和“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雨花台还是历代文人墨客乃至帝王将相吟咏之地,从李白、王安石、陆游、朱元璋、康熙、乾隆到鲁迅、田汉、郭沫若、刘海粟,都留下了吟咏雨花台的优美诗篇。由于雨花台是南京城南的一处制高点,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东晋豫章太守梅颐曾在此抵抗外族入侵,南宋金兵入侵,抗金名将岳飞在此痛击金兵;此后的太平天国天京保卫战,辛亥革命讨伐清兵,抗日战争“首都保卫战”,都曾在此掀起连天烽火,雨花台也因此逐渐荒芜。
1927年以后,雨花台沦为国民党统治者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刑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决定在此兴建烈士陵园。
I. 雨花台烈士陵园和哪些历史事件有关急,谢谢!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叛变革命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雨花台沦为国民党统治者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刑场。1950年南京人民为了纪念革命先烈,在这里兴建了达1.14平方千米的雨花台烈士陵园。
陵园包括雨花台主峰等5个山岗,以主峰为中心形成南北向中轴线,自南向北有南大门、 广场、 纪念馆、纪念桥、革命烈士纪念碑、北殉难处烈士大型雕像、北大门以及西殉难处烈士墓群、东殉难处烈士墓群,纪念亭等。2016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雨花台烈士陵园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六批新增96处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名单。
(9)雨花台的历史扩展阅读
烈士群雕
从景区北面大门步入雨花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组高大威武的烈士群雕,这是雨花台风景名胜区的标志。这里就是雨花台的北殉难处。群雕建于1979年,高10.03米、宽14.2米,由179块花岗岩拼装而成,总重量约1300吨,是我国同类题材花岗岩雕塑之最。
它主题突出,层次分明,上实下虚。那九位戴着镣铐、蔑视敌人的工人,横眉冷对的知识分子,怒目圆睁的农民,临危不惧的女干部,咬紧牙、抿着嘴的小报童,身陷囹圄、充满胜利希望的女学生,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先烈在就义前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光辉形象。群雕是我国著名雕塑艺术家刘开渠大师设计,由广州、上海、北京、杭州、南京等地的雕塑家集体创作完成的。
J. 雨花台区的历史沿革
雨花台区名源于雨花台,雨花台系二、三百万年前古长江及其支流古秦淮河的堆积物所形成。相传梁代高僧云光法师在此设坛讲经,感泣天神,落花如雨,故名雨花台。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5月10日,南京市人民政府成立,为中央直辖市,下设13个区:鼓楼、白下、雨花台、建邺、玄武、栖霞、下关、秦淮、大厂、浦口。8月增设1个郊区(钟山区)。
1955年10月,南京市第十一区也就是现在的雨花台区成立,同年12月南京市人民政府向国务院递交申请,决定将当时的江宁县自西南面开始的双闸乡、西善桥乡、铁心桥乡、板桥乡、沙洲乡、江东门乡、红花乡、宁南乡、石门坎乡和雨花镇(今雨花新村和赛虹桥一带)划规到南京市管理并成立组成南京市十一区雨花台区。
1956年1月1号国务院正式批复将上述地区划归到南京市。1955年到1985年雨花台区辖9乡1镇,分别为双闸乡,西善桥乡,江东门乡,铁心桥乡,沙洲乡,板桥乡,红花乡,宁南乡,石门坎乡,和雨花镇(今天的雨花新村赛红桥一带)。
1985年到1995年雨花台区实行区域面积整合,整合后将江东门乡划归到鼓楼区,将红花乡划归到秦淮区,将石门坎划归到白下区。整合后雨花台区辖双闸镇,西善桥镇,沙洲街道,板桥镇,铁心桥镇,雨花新村街道,宁南街道和赛红桥街道。
1995年南京市明确为副省级市,市辖区为副厅级。调整市区行政区划。将雨花台区石门坎镇,栖霞区孝陵卫镇的苜蓿园、后庄2个行政村,划归白下区管辖。秦淮区:将雨花台区红花镇和大校场机场用地范围,划归秦淮区管辖。建邺区:将雨花台区江东镇所辖的河南、所街、兴隆、向阳、东林5个行政村和仁东桥、棉花堤、螺丝桥3个居委会,以及原茶亭行政村,划归建邺区管辖。鼓楼区:将雨花台区江东镇建制及江东镇所辖的清江、江东、河北3个行政村和中保村南半部分,以及江东门、新河口、二道桥3个居委会,划归鼓楼区管辖。下关区:将雨花台区江东镇中保村北半部分和栖霞区的小市镇、迈皋桥镇的五塘村归下关区管辖。雨花台区:将江宁县东山镇的农花村,江宁镇的永安、孙家、邵庄、新建、三山5个行政村和谷里乡的梅村用地范围,划归雨花台区管辖。
2002年,雨花台区沙洲、双闸街道办划归建邺区管辖;雨花台区沙洲、双闸街道办事处的秦淮新河以南部分划归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办事处管辖;建邺区朝天宫、止马营街道办事处划归白下区管辖;建邺区汉中门大街及其西延至长江段以北部分划归鼓楼区江东街道办事处管辖;鼓楼区汉中门大街及其西延至长江段以南部分划归建邺区兴隆街道办事处管辖。经过上述调整,白下、建邺、鼓楼、雨花台四区的总人口数分别为:52.36万、25.65万、55.60万和22万。
2002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南京市对白下、建邺、鼓楼和雨花台4区的部分行政区划作出调整。具体调整方案为:将雨花台区,沙洲、双闸2个街道办事处秦淮新河以北地区及其建制划归建邺区管辖;将鼓楼区汉中门大街及其西延至长江以南地区划归建邺区管辖,其中,江东北路—江东南路以西部分归兴隆街道办事处管辖,江东北路—江东南路以东、集庆门大街以北部分归南湖街道办事处管辖,江东南路以东、集庆门大街以南部分归南苑街道办事处管辖。将建邺区朝天宫、止马营2个街道办事处划归白下区管辖。将建邺区莫愁湖街道办事处汉中门大街以北地区及其建制划归鼓楼区管辖;汉中门大街以南部分划归建邺区南湖街道办事处管辖。雨花台区沙洲、双闸2个街道办事处秦淮新河以北地区划归建邺区管辖后,原沙洲、双闸2个街道办事处秦淮新河以南地区划归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办事处管辖。区划调整后,新的建邺区将覆盖整个河西地区,与鼓楼、白下、雨花台3个区基本上以河、路分界。调整后,建邺区面积82平方千米,人口24.46万人,辖7个街道;白下区面积28平方千米,人口48万人,辖10个街道;雨花台区面积134.6平方千米,人口22万人,辖7个街道;鼓楼区面积30平方千米,人口60万人,辖6个街道。
2012年7月雨花台区街道区划调整,宁南街道办事处与雨花新村街道办事处合并,新组建为“雨花街道”。以雨花南路为界,将雨花南路以北的原雨花新村街道辖区范围划入新组建的雨花街道,将雨花南路以南的原雨花新村街道辖区范围划入赛虹桥街道。雨花台区辖雨花、铁心桥、板桥、西善桥、赛虹桥、梅山6个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