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软体生物

软体生物

发布时间: 2022-04-29 20:18:03

什么是软体动物

软体动物是动物界中的第二大门。身体柔软,一般左右对称,某些种类由于扭转、屈折,而呈各种奇特的形态。通常有壳,无体节,有肉足或腕,也有足退化的。外层皮肤自背部折皱成所谓外套,将身体包围,并分泌保护用的石灰质介壳。呼吸用的鳃生于外套与身体间的腔内。水陆各地都有分布。包括双神经纲(如石鳖)、腹足纲(如鲍、蜗牛)、掘足纲(如角贝)、瓣鳃纲(如蚶、牡蛎)、头足纲(如乌贼、鹦鹉螺)等。柑橘害虫所涉及的软体动物主要为腹足纲。

Ⅱ 软体动物主要特征是什么常见的软体动物有那些

软体动物主要特征是: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常见的软体动物:

一、网纹鬃毛石鳖

身体椭圆形或近圆形。头板前方的嵌入片有8个齿裂,尾板后方中央有凹陷窦。环带上除生有针、鳞外,还被有鬃毛状突起。鳃列通常超过足部长度的一半。齿舌的内侧齿具有大的3个齿尖。

身体呈椭圆形,壳片灰白色,杂有红色、绿色和褐色的斑点;头板半圆形,具有网状刻纹和10条颗粒的放射胁;中间板的中央部有网状刻纹,翼部有2条粗大的、具有粒状突起的肋;尾板自壳顶向两侧各有1条突起肋,末端有一易燃明显的缺刻。

二、红条毛肤石鳖

身体呈长扁形,壳片中部有3条红色色带,环带较宽。头板半圆形,表面布有粒状突起,嵌入片中有5个齿裂。中间板的宽度与长度相近,峰部具有纵肋,翼部具有较大的颗粒状突起。尾板小,前缘中央微凹,后缘弧形,盖层布有颗粒突起。

三、鹦鹉螺

鹦鹉螺(学名:Nautiloidea)是海洋软体动物,共有2属、6种,具卷曲的珍珠似外壳,外壳由许多腔室组成,外套位于外壳内。各腔室之间有隔膜隔开;鳃2对;具63-94只腕,但无吸盘;眼简单,无晶状体;

无墨囊。壳薄而轻,呈螺旋形盘卷,壳的表面呈白色或者乳白色,生长纹从壳的脐部辐射而出,平滑细密,多为红褐色。整个螺旋形外壳光滑如圆盘状,形似鹦鹉嘴,故此得名“鹦鹉螺”。

四、乌贼

乌贼本名乌鲗,又称花枝、墨斗鱼或墨鱼。是软体动物门头足纲乌贼目的动物。乌贼遇到强敌时会以“喷墨”作为逃生的方法并伺机离开,因而有“乌贼”、“墨鱼”等名称。

其皮肤中有色素小囊,会随“情绪”的变化而改变颜色和大小。乌贼会跃出海面,具有惊人的空中飞行能力。与鱿鱼和章鱼一样属海洋软体动物,三者均不属于鱼类。

五、柔鱼

柔鱼,又名“鱿鱼”。目前市场看到的鱿鱼有两种:一种是躯干部较肥大的鱿鱼,它的名称叫“枪乌贼”;一种是躯干部细长的鱿鱼,它的名称叫“柔鱼”,小的柔鱼俗名叫“小管仔”。

胴体长可超过40厘米,体重可达4千克以上。体色浓重,背部有黑色纵带,两侧赤红,腹侧亦红色,尾端尖细;眼有透明膜覆盖;鳍的形状变化多,卵圆形/细长菱形或心形。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软体动物

Ⅲ 属于软体动物的有哪些

软体动物 英文名称:Mollusca (拉) 定义:通称“贝类(shellfishes)”.无脊椎动物的一门.身体柔软,通常有壳,无体节,有肉足或腕.应用学科:水产学(一级学科);水产基础科学(二级学科)
根据软体动物形态结构的不同,主要可以分成以下五个纲.
1.双神经纲 左右对称.头部不明显.常有贝壳八片,呈覆瓦状排列于背面.足块状.如石鳖等.
2.腹足纲 左右不对称.头部明显.螺壳是螺旋形的.足常位于腹侧.如田螺、蜗牛等.
3.掘足纲 左右对称.头部不明显.足圆柱形.贝壳为牛角形的两端开口的管.如角贝等.
4.瓣鳃纲 左右对称.无头部.足斧状.有左右两片贝壳.如河蚌、牡蛎等.
5.头足纲 左右对称.身体分头和胸(内脏)两部分.足的一部分成为条状的碗,一部分成为漏斗状体.贝壳为外壳,或内壳,或无.如乌贼、鲍鱼等.

Ⅳ 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特征如下:

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柔软,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软体动物(拉丁学名:Granulifusus kiranus)也称贝类,是软体动物门动物的统称,是除节肢动物外最大的类群,约10万种,体制的差异很大。

简介:

特征,汉语词语,读音为tè zhēng,意思是一事物异于其他事物的特点。

《后汉书·郎顗传》:“天之生固,必为圣汉,宜蒙特徵,以示四方。”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后娶》:“建光中,公车特徵,至拜侍中。”

金·元好问《王黄华墓碑》:“避汉末之乱,徙居辽东。曹公特徵,不应,隐居终身。”

Ⅳ 软体动物都有什么

一、软体动物有:蜗牛、田螺、河蚌、毛蚶、乌贼(墨鱼)、章鱼等。

二、节肢动物有:虾、蟹、蜘蛛、蚊、蝇、蜈蚣以及已绝灭的三叶虫等。

三、环节动物有:蚯蚓、蚂蟥(又称水蛭)、沙蚕等

四、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部分介绍:

1、蜗牛是陆地上最常见的软体动物,蜗牛是一种包括许多不同科、属的动物。取食植物,产卵于土中或者树上。在热带岛屿比较常见,但有的也生存在寒冷地区。树栖种类的色泽鲜艳,而地栖的通常几种接近的颜色,一般有条纹。非洲的水晶螺属体型最大,多超过20公分。

5、蚯蚓俗称地龙,又名曲鳝,是环节动物门寡毛纲的代表性动物。蚯蚓是营腐生生活动物,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以腐败的有机物为食,生活环境内充满了大量的微生物却极少得病,这数蚯蚓体内独特的抗菌数免疫系统有关。

6、水蛭,俗名蚂蟥,在内陆淡水水域内生长繁殖,身体各节均有排泄孔,开口于腹侧。雌雄生殖孔相距4环,各开口于环与环之间。前吸盘较易见,后吸盘更显著,吸附力也强。

Ⅵ 软体动物有哪些

软体动物包括石龟、掘足纲、双瓣类、腹足纲和头足纲。几乎全部的软体动物都有一个碳酸钙盐壳,只有腹足纲、头足纲和裸鳃亚目几个属没有这个特点,软体动物很少保存下来。因此,软体动物是依其壳的结构来分类。多数软体动物生活在海洋里,仅双瓣类和腹足纲的一些科进入淡水。有些腹足纲进化时在空气中呼吸并生活在陆地上。软体动物利用过滤进食(多数是双瓣类),食草(一些腹足纲),吃肉(腹足纲、头足纲)。软体动物中一个主要的类菊石目在白垩纪末便绝种了。

Ⅶ 什么是软体动物

软体动物(拉丁学名:Granulifusus kiranus)是无脊椎动物软体动物门动物,是除节肢动物外最大的类群,约10万种。

体制的差异很大,但有共同的特征∶体柔软而不分节,一般分头-足(有的头退化或消失;足肌肉质)和内脏-外套膜(由背侧的内脏团、外套膜及外套腔组成)两部分。

中文名
软体动物
拉丁学名
Granulifusus kiranus

动物界

软体动物门
蝗虫生物的分类腔肠动物鱼类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节肢动物软体动物门爬行动物软体动物视频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ppt
看懂视界

珍珠的由来_软体动物
简介
背侧皮肤褶襞向下延伸成外套膜,外套膜分泌包在体外的石灰质壳(有的退化成内壳或无壳)。无真正的内骨骼。体内有一血腔(即一系列扩张的静脉窦)。血腔血功能如液体骨骼,用以维持身体的紧张度。血内含少量星形或阿米巴形细胞。血液中含血蓝蛋白(腹足纲及头足纲)。口的肌肉含肌红蛋白。真正的体腔退化为生殖腔和围心腔。体表一般有纤毛或黏液。口内有齿舌。齿舌是多数软体动物特有的器官,由多列角质齿板组成,形似锉刀,用于帮助摄食。常有大型消化腺体。有栉鳃,表面具纤毛,用以激动水流(在双壳类有助于滤食水中食物颗粒)。排泄器官为肾。海生种类排泄氨或尿素,陆生腹足类排尿酸。雌雄同体或异体。头足纲及部分腹足纲体外受精,雌雄同体者则异体受精。有数对神经节。最大的软体动物大王乌贼腕展开达12公尺(40尺),最小的是仅长1厘米的螺类。软体动物分布于各种生境,如海水、淡水、陆地(尤其是林地,甚至干燥地区)。某些腹足纲是其他动物的内寄生物,软体动物有重要经济意义。许多水生种类,尤其是蛤、牡蛎、扇贝和贻贝都可供食用,可进行捕捞或养殖。陆生的大蜗牛属(Helix)在欧洲用作佳肴。许多贝壳或珍珠可用作装饰品,船蛆等则危害码头和木船。有些淡水螺是寄生蠕虫的中间宿主。

软体动物身体结构图
软体动物(Cephalopod)的族群包括乌贼、章鱼、鹦鹉螺和已经绝种的菊石与箭石。它在嘴附近有长触手以攫取猎物,移动方式为利用虹吸作用喷水前进。软体动物(Mollusca)是动物界

章鱼

乌贼
中的第二大门。软体动物是三胚层、两侧对称,具有了真体腔的动物。软体动物的真体腔是由裂腔法形成,也就是中胚层所形成的体腔。身体柔软,一般左右对称,某些种类由于扭转、屈折,而呈各种奇特的形态。通常有壳,无体节,有肉足或腕,也有足退化的。外层皮肤自背部折皱成所谓外套,将身体包围,并分泌保护用的石灰质介壳。呼吸用的鳃生于外套与身体间的腔内。水陆各地都有分布。包括多板纲(如石鳖)、腹足纲(如鲍、蜗牛);掘足纲(如角贝)、瓣鳃纲(如蚶、牡蛎)、头足纲(如乌贼、鹦鹉螺)、无板纲、单板纲(如新碟贝)七大类。体腔动物之一门。属原口动物,真体腔类,端细胞干。腹足类由于内脏块的扭转成为二次的左右不对称,而其它各纲的体制均为左右对称。身体由头(瓣鳃纲无)、足和内脏块构成。内脏块的表皮延伸而形成外套膜,包裹着身体的主要部分。它与内脏块之间的空间为外套腔,内有鳃,消化器官的末端和排泄器官开口于此。全无体节构造。体内不规则之空隙为血腔。真体腔因间充质发达而变窄,仅形成围心腔、肾管的内腔和生殖腺的内腔(生殖腔)。头部有眼等感觉器和口。作为运动器官的足,肌肉为平滑肌,这与其运动缓慢有关。墨囊壁上有斜纹肌。外套膜向外分泌贝壳。在不同纲中贝壳的数目和形状各异。消化管长,口腔内一般有齿舌和唾腺。中肠腺开口于胃。一般有本鳃1对,相应地心脏为2心耳1心室。但在头足纲中具2对本鳃的种类则有4个心耳。腹足纲因内脏块扭转,有的只有一个本鳃(心脏为1心耳1心室),也有的种类本醒全部消失而为外套鳃所替代。陆生腹足纲中之肺螺类,其部分外套膜已演变成肺。为开放式血管系,呼吸色素多为血蓝蛋白。蚶、扁卷螺等则有血红蛋白。排泄器以肾管(鲍耶纳氏器)为主,但也有具凯勃氏器的种类(瓣鳃类)。神经系为特殊类型,除食管上的1对头神经节外,还具有侧神经节、足神经节和脏神经节各1对。每对同类神经节由横神经联系,头神经节与其它神经节由纵神经相联系。雌雄同体或异体。在牡、船蛆和鲍等,见有性的转换。除头足类外,均行螺旋式卵裂,经担轮幼虫期和面盘幼虫期;但头足类之卵裂为左右对称型,直接发育。

金扁卷螺
软体动物是无脊椎动物中数量和种类都非常多的一个门类,已经发现的现代种类加上化石种类一共有12万种,仅次于节肢动物而成为动物界中的第二大门类。软体动物适应力强,因而分布广泛,陆地、淡水和咸水中都有大量成员,像蜗牛、河蚌、海螺、乌贼等都是我们熟悉的代表。

各类软体动物虽然形态各异、习性有别,但是基本特征十分相似,身体柔软而且大多数都不分节,一般都分为头、足、内脏团和外套膜4个部分。外套膜通常还都分泌出钙质的硬壳保护在身体的外面。由于外套膜形状因种类而异,不同种类的软体动物的硬壳外形也就各种各样。不过,除了大多数成年期的腹足动物之外,它们的壳体都是左右对称、也就是两侧对称的。科学家正是根据这些硬壳和软体结构的差异,将软体动物分成了10个纲,它们就是单板纲、多板纲、无板纲、腹足纲、掘足纲、双壳纲、喙壳纲、头足纲、竹节石纲和软舌螺纲。

单板纲软体动物的特点是壳的形状像帽子或勺子。它们早在寒武纪早期就已经出现,一直繁衍到现代,现代的新笠贝就是代表。

多板纲身体两侧对称,呈椭圆形,背壳由8块骨板组成。它们出现在寒武纪晚期,一直延续到现代。

无板纲没有骨板或贝壳,两侧对称的身体像蠕虫似的。不过它们身体外表披挂着带有钙质针状棘的角质外皮,因而也能够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无板纲没有化石代表,现代生活的有海兔等。

腹足纲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软体动物了,蜗牛、田螺、海螺等都是这一纲的成员。它们的软体和外壳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发生扭转,因而壳形呈单螺旋的形态。腹足纲的也是早在寒武纪早期就出现了,而且一直繁衍到现代,陆地、海洋、淡水里都有它们的分布。

掘足纲的外壳像细长的管子,两端开口,两侧对称。掘足纲从奥陶纪出现,一直延续到现代,代表动物有角贝等。

双壳纲也是我们熟悉的软体动物,河蚌、海扇、蛤蜊以及我们在海边能够捡到的绝大多数贝壳都属于双壳纲。它们的特点是有两瓣壳,两个壳瓣之间有铰合构造;它们的软体部分缺乏明显的头部,腹侧则具有肉足。从寒武纪到现代地球上的海洋和淡水里一直都有双壳纲动物的分布。

喙壳纲的壳看起来也像有两瓣,但是没有铰合构造,它们的壳实际上是"假双壳"形态的单壳。它们是已经绝灭了的古生物,只生活在寒武纪到奥陶纪,代表有海拉尔特壳等。

头足纲是软体动物门中发育最完善、最高级的一个纲,包括地质历史时期曾经大量繁盛并具有重要意义的鹦鹉螺类、杆石、菊石、箭石和现代的章鱼、乌贼等。它们全都是海洋里的肉食性动物,善于在水底爬行或在水中游泳。头足纲动物两侧对称,长得很明显的头在身体前方,两侧具有发达的大眼睛,中央有口,口内有角质的颚片;口的周围环列着一圈能够用来捕食其它动物的腕。头足纲动物有的具有外壳、有的具有内壳、也有的没有壳。头足纲的演化历史也很长,从寒武纪直到现代。

竹节石纲是一类辐射对称、单锥形壳的古代软体动物,分布时代从奥陶纪到泥盆纪,代表有竹节石等。

软舌螺纲也是一类单锥形壳的古代软体动物,但是它们是两侧对称的,分布在寒武纪到奥陶纪,代表有软舌螺等。

主要特征
主要特征是: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软体动物
软体动物的形态结构变异较大,但基本结构是相同的。身体柔软,具有坚硬的外壳,身体藏在壳中,藉以获得保护,由于硬壳会妨碍活动,所以它们的行动都相当缓慢。不分节,可区分为头、足、内脏团三部分,体外被套膜,常常分泌有贝壳。足的形状像斧头,具有两片壳,如牡。

人们推测原软体动物出现在前寒武纪,生活在浅海,身体呈卵圆形,体长不超过1cm,两侧对称,头位于前端、具一对触角,触角基部有眼。身体腹面扁平,富有肌肉质,形成适合于爬行的足。身体背面覆盖有一盾形外凸的贝壳(shell),保护着整个身体。贝壳最初可能仅由角蛋白形成,称为贝壳素(conchiolin),以后在贝壳素上沉积碳酸钙,增加了它的硬度。贝壳下面是由体壁向腹面延伸形成的双层细胞结构的膜,称外套膜(mantle)(或pallium),它具有很强的分泌能力,贝壳即由外套膜所形成。外套膜下遮盖着内脏囊。身体后端、足的上方与内脏囊之间出现了一个空腔,即为外套腔(mantle cavity),它与外界相通。外套腔中有许多对行呼吸作用的鳃,以及后肾、肛门、生殖孔的开口。

海洋软体动物
原软体动物鳃的结构可能相似于现存腹足类的鳃,它是由一个长的鳃轴向两侧交替伸出三角形的鳃丝所组成,这种鳃称为栉鳃(ctenidium)。鳃轴是由外套膜或体壁向外伸出,其中包含有血管、肌肉和神经,鳃丝的前缘(即腹缘)具有几丁质的骨棒支持,以增加鳃的硬度。鳃在外套腔的两侧分别由背、腹膜固定了位置,因此鳃将外套腔分成了上、下室。水由外套腔后端的下室流入,经鳃丝表面及上室流出外套腔,鳃丝前缘及表面满布纤毛,由纤毛的摆动造成水在外套腔中的流动。鳃轴上具有两个血管,背面的为入鳃血管(afferentblood vessel),腹缘的为出鳃血管(efferent blood vessel),血液由入鳃血管流向出鳃血管,也由鳃丝表面的微血管直接由背缘流向腹缘,这样血流的方向正好与鳃表面的水流方向相反,可以更有效地进行气体交换。

软体动物
原软体动物像许多现存种类一样,不仅鳃的表面布满纤毛,其外套膜及皮肤(包括足部皮肤)部分布有纤毛,这些纤毛的摆动造成水流不断的经过,以有利于气体的交换及捕食,所以在原软体动物中皮肤的呼吸作用是很重要的。足部的纤毛运动与肌肉的收缩还联合构成身体的运动。 原软体动物可能是植食性的,取食浅海岩石上生长的藻类。具有与现存软体动物相同的取食结构。口位于头的前端,口后为口腔(buccal cavity),口腔后端有一袋形齿舌囊(ralasac)。齿舌囊的底部是一条可前后活动的膜带,膜带上分布有成行成排、整齐排列的几丁质细齿,齿尖向后,膜带及齿构成齿舌(rala),齿舌囊的底部有齿舌软骨(odontophora),齿舌和软骨上附着有伸肌(protractor muscle)和缩肌(retractormuscle),靠肌肉的伸缩、软骨和膜带可伸出口外,以刮取食物,由于取食的磨损,前端的细齿逐渐老化丢失,膜带后端可以不断分泌补充新齿,其替补的速度在许多软体动物是每日数排。这种齿舌的结构在大多数现存软体动物中是存在的。 口腔的背面有一对唾液腺的开口,其分泌物可以滑润齿舌,并将进入口中的食物颗粒粘着在一起,形成食物索,食物索经食道进入胃。胃的前端呈半球形,胃内壁的一侧具有几丁质板,称胃楯(gastric shield),相对的一侧形成许多细小的嵴与沟,沟中具有纤毛,称为筛选区(sorting region)。胃的后半部分成囊状,称晶杆囊(style sac),因其中有一胶质棒状结构,称晶杆(crystalline),晶杆囊的内壁也有褶皱及纤毛,也形成纤毛沟。食物在口腔中被粘液粘着形成食物索后,不断地进入胃内,依靠胃酸作用(现存种类胃液的pH值一般是5-6)除去食物索的粘滞性,使索中的食物颗粒游离,同时靠胃筛选区内的纤毛作用对食物进行筛选,将细小的食物颗粒经胃上端的消化腺管送入消化腺中,消化腺是食物进行胞内消化及吸收的场所;较大的食物颗粒在胃内被进行胞外消化;未能消化的食物经胃壁的褶皱而进入肠道,由肠道再进行部分的消化作用,最后在肠道中形成粪粒。肛门开口在外套腔后端,粪粒的形成减少了对外套腔的污染,粪粒可由水流排出体外。 原软体动物的体腔位于身体的中背部,它包围着心脏及部分肠道,所以实际上代表着围心腔与围脏腔。心脏包括前端的一个心室及后端的一对心耳,由心室通出的动脉经过分枝形成小血管,最后在进入组织间隙形成血窦,再经血窦汇集成静脉,经过肾、鳃等血液流回心耳及心室,此为开放式循环。血液中包含有变形细胞及呼吸色素,其呼吸色素主要是血蓝素(hemocyanin)。

Ⅷ 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1、身体分为头、足、内脏团三部分。

2、具有贝壳和外套膜。

3、真体腔极度退化。

4、出现专职的呼吸器官——鳃。

5、除头足类是盘裂外,其余都是螺旋式卵裂,除肺螺类、头足类是直接发育外,其余多数海产动物是间接发育。

6、体制是两侧对称,体不分节,具有外套膜、贝壳,体腔为真体腔,但不发达。

7、多数种类雌雄异体甚至异形,少数种类雌雄同体。

可用价值

1、食用价值

海产的鲍、玉螺、香螺、红螺、东风螺、泥螺、蚶、贻贝、扇贝、江珧、牡蛎、文蛤、蛤仔、蛤蜊、蛏、乌贼、枪乌贼、章鱼,淡水产的田螺、螺蛳、蚌、蚬,陆地栖息的蜗牛等肉味鲜美,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2、农业价值

产量多的小型软体动物可以做农田肥料或饲料,河蚬可以饲养淡水鱼类。软体动物的贝壳是烧石灰的良好原料。珍珠层较厚的贝壳(如蚌、马蹄螺等)是制纽扣的原料。

3、工艺用或装饰

很多贝类的贝壳有独特的形状和花纹,富有光泽,绚丽多彩,是古今中外人士喜欢搜集的玩赏品。

Ⅸ 你知道哪些软体动物

软体动物

软体动物身体柔软,种类繁多,是动物界的第二大类群,虽然在形态上差异很大,但身体一般都可以分为头、足和内脏团3个部分,外面具有外套膜。足一般位于身体的腹面,是由体壁伸出的一个肌肉质的运动器官,内脏团位于身体背面,由许多内脏器官所构成,并被柔软的体壁所包围。

马蹄螺壳非马蹄状

很多人可能认为马蹄螺是因为螺壳的形状像“马蹄”而得名,实际上并非如此。马蹄螺的贝壳大多数是呈圆锥形或蜗牛形的,还有的是耳状的,那么为什么称之为马蹄螺呢?主要是因为马蹄螺的壳口形似马蹄。马蹄螺常栖息于潮间带以及浅海的岩石、沙或泥沙质的海底,主要以藻类为食。大马蹄螺是南海常见的种类,也是马蹄螺中个体最大的种类,贝壳的珍珠层较厚,常被用作纽扣的原料或贝雕的工艺品,大马蹄螺的壳在中药上也被称为“海决明”、“马蹄子”,而且壳粉比较光润,适于用作喷漆的调和物,但由于过度开采,已经日益减少。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点内容
2017年四川数学卷 发布:2025-05-18 00:16:14 浏览:719
中国社会科学院暑期 发布:2025-05-17 23:31:35 浏览:687
简单广场舞教学 发布:2025-05-17 20:37:48 浏览:13
二级学科博士点 发布:2025-05-17 19:10:15 浏览:125
永兴教师招聘 发布:2025-05-17 19:10:15 浏览:664
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用书 发布:2025-05-17 16:29:17 浏览:52
小学教师的条件 发布:2025-05-17 16:21:01 浏览:419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题库 发布:2025-05-17 16:14:16 浏览:819
夏威夷群岛地理位置 发布:2025-05-17 16:10:46 浏览:949
奴隶老师漫画全集 发布:2025-05-17 16:01:34 浏览: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