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
⑴ 北京东直门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1:南馆公园
地址:北京东城区西羊管胡同甲1号
推荐理由:簋街北边,挨着苏联大使馆,还有通教寺。
小区附近的公园 ,面积不大。里面有健身器材,简单的游乐设施
2:通教寺
地址:北京东城区东直门内北小街针线胡同19.
推荐理由:很好的寺院,在繁华的东直门内附近,从踏入山门的一刻,就好像穿梭了一样,从繁华到质朴,从喧嚣到宁静,从浮躁到庄严,从虚假到真实,在寺里能感受到平时未有的那一份平
3:周末相声俱乐部
地址:东城区 交道口东大街111号东城区文化馆内(近交道口北头条)
推荐理由:周末经常光顾,性价比很高。场内音响效果很不错,节目质量优良,能看到不少名角,开开心心一晚上,在这寒冷的冬季,是个周末活动的好选择
4:俄罗斯文化中心
地址:北京东城区东直门内大街9号院2号楼
推荐理由:经常有免费的吉姆和电影,需要电话提前预约,感觉还是不错的,适合大家怀旧
5:中国华桥历史博物馆
地址:北京东城区北新桥三条甲1号
推荐理由:对这个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我还是相当的喜欢的咯,就是感觉中国的文化那么的博大精深,偶尔的来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也是很不错的
⑵ 东直门附近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推荐景点有:南锣鼓巷、南馆公园、通教寺。
⑶ 厦门华侨博物馆的资料
华侨博物院座落在厦门港峰巢山麓。这是一座魏峨壮丽、洁白庄重的民族形式大楼。在新建的牌楼式的大门上。镶嵌着廖承志先生题写的匾额。华侨博物院被著名的英籍女作家韩素英誉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华侨历史博物馆"。这座博物院是陈嘉庚先生带头捐款倡办的,1959年5月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展览面积2400平方米,展出各种资料、照片1200多件,珍贵文物2000多件,各种珍禽、走兽、水产标本1000多件,华侨历史陈列馆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 "走向世界"。首先展示世界地图。图上圈圈点点的地名,表示华侨从流寓到定居的地点,他们的落地开拓之处。大厅中一艘艘仿制古代帆船模型,也揭示了华侨先祖漂洋过海谋生的辛苦历程,见证了契约华工的悲惨命运。两侧展橱的图片、资料,告诉人们,华侨走向世界的艰苦性和斗争的历程。
第二部分 "创业海外"。展出的仿制"亚答"屋和铁皮屋,揭示着华侨先辈投身蛮荒,开发土地,采矿筑路的艰难历程。17-19世纪,不论是东南亚城镇的形成,或横贯美洲大铁路的通车,无不渗透华侨的智慧和血汗。在近代,华侨推广橡胶的种植和加工,使橡胶业一跃成为马来亚的经济支柱,这是华侨历尽艰辛而创下的业绩。
在展厅中,还有仿制南洋旧民俗街,它是世界各地唐人街的缩影。在街道上有腊像的人力车夫及人力车实物,主要表示早期华人、华侨创业海外的艰辛历程。还有华侨赠送的旧日常生活用品。及许多烈士照片和纪念碑,向人们诉说无数华侨在居住国历次反侵略、反迫害、争独立的斗争中,在保卫自己人格的尊严中前仆后继、浴血奋战的英雄气概和壮举。
第三部分 "融合当地"。华侨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一方面,华侨保持自我,办华文学校、开华文报馆、保留祖国语言文字、传统礼俗和伦理道德,使中华文化在异国他乡得以延续和发展;另一方面,华侨学习和吸收当地文化、西方文化的养分,它们之间相互影响、渗透和补益。华侨逐渐与当地居民融为一体,共同创建美好的生活。
第四部分 "落地生根"。二次世界大战后,华侨面临政治认同的选择。绝大多数的华侨则加入当地国籍,效忠各自的国家。他们不再以三把刀(剪刀、剃刀和菜刀)卖苦力、当小贩等作为谋生的主要手段,而是提高文化水平、经营中小型或大型企业,攀登科学技术高峰,并取得成果。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华人华侨,作为所在国民族大家庭的一员,稳定脚跟,富于进取的精神。
第五部分 "源远流长"。华侨虽然已选择了不同的国籍,生活在不同的国家,但他们对祖国十分关切。他们的祖、父辈曾经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做出了无私的奉献,为故乡造福,为乡梓兴学校,建医院,办各种公益事业。表现了他们爱国爱乡的热情。华侨永不忘怀祖国,记住自己是炎黄子孙。橱窗中有许多是华侨送的东南亚各国文物和工艺品,如泰国佛像、柬埔寨浮雕、印尼古乐器等,富于异国情调。
博物院的创办,体现了陈嘉庚先生以博物的展示,增广群众科学、文化知识、发挥社会教育作用的指导思想。
博物院三楼为自然馆。它是华侨博物院创办时陈嘉庚先生亲自确定的社会教育功能之一。本馆现展品600多件,其中兽纲有食虫目、翼手目、灵长目、鳞甲目、啮齿目、鲸目、食肉目、偶蹄目等。鸟纲有:雁形目、隼形目、鸡形目、鹤形目、鸥形目、鹃形目、鹗形目、夜鹰目、佛法僧目、裂形目、雀形目等。爬行纲有:蛇目。在上述各目中,有不少珍品,如新加坡虎、貘、蜂猴、鹈鹕、拟大须鲸、金钱豹、中华秋沙鸭、黄嘴白鹭等。 详见 http://www.xmself-travel.net/xmjd/0204.asp
⑷ 北京市东城区北新桥三条的华侨历史博物馆前身是那个单位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由中国侨联首任主席陈嘉庚先生于1960年提出倡议,2005年7月,经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建设。自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将要建设的消息传出后,6年来,海内外侨界反应热烈。据统计,截至2011年9月,海内外侨界主动捐款捐物者已达到近5000人,无偿捐赠文物已超过万件。所捐文物多有较高的人文历史价值,亦有属国内首见的华侨文物。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2011年9月6日奠基,2014年10月21日建成开放,免费接待国内外观众参观交流,为社会各界提供相关服务。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馆舍选址在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北小街,主体建筑地下2层,地上3层,建筑总高度18米,总建筑面积12765平方米。展览厅、报告厅、会议厅等接待服务设施面积约7000平方米,藏品库房和停车位面积达4000多平方米,业务办公和附属用房面积约2000平方米。博物馆主体建筑结构已于2013年1月10日正式封顶,2014年竣工。 [2] 馆内设有四个基本展厅,三个临时展厅,一个报告厅。常设的华侨华人历史文化展,分为中国人移民海外历史、华侨华人海外生活篇和贡献篇、华侨华人与中国发展、中国侨务等四部分,展出文物千余件(套),图片千余张。展览以历史传统与现代观念相结合、庄重大方与生动活泼相结合的理念,使用图文结合、场景复原、艺术品创作、多媒体展示等手法辅助文物展示,帮助观众了解中国海外移民的历史变迁和社会生活、华侨华人在世界各地开拓、创业和所作贡献的历史,展示近代以来华侨华人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支持以及中国侨务机构的沿革发展。
⑸ 厦门市副市长和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馆长是同级别吗
厦门市副市长和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馆长不是同级别的。副市长是副厅级,博物馆馆长是正处级。
⑹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官网杰出华人物介绍
摘要 《华侨华人》以院藏侨史文物资料和侨史研究新成果为基础,借助新的展示手段,形象、系统地向人们回顾了华侨华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足迹;再现了他们在居住国的生存状态和杰出表现;介绍了他们从侨民到公民认同转变的过程;返歌了他们
⑺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怎么样
简介: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于2014年10月21日开放。博物馆位于北京东直门内北小街,征地面积5000平方米,建设规模12700平方米,馆舍建设计划投资2.2亿元人民币,主要由国家投资建设。
注册资本:349万人民币
⑻ 华侨博物馆的详细资料
《华侨华人》以院藏侨史文物资料和侨史研究新成果为基础,借助新的展示手段,形象、系统地向人们回顾了华侨华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足迹;再现了他们在居住国的生存状态和杰出表现;介绍了他们从侨民到公民认同转变的过程;讴歌了他们为人类进步事业创下的不可磨灭的功绩;展示了华侨对祖国的拳拳赤子心和殷殷报国情。该陈列所涉及的侨乡、侨居国均不受地域限制,展示面广,时间跨度大,于2005年5月荣获国家文物局、中国博物馆学会、中国文物报社颁发的第六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最佳新技术、新材料运用奖。
《陈嘉庚珍藏文物展》展示了从陈嘉庚先生于耄耋之年亲往北京等地征集的文物中选取的部分青铜器、陶瓷器、字画等,让观众通过品赏神秘的青铜器、精美的陶瓷器、风格迥异的字画等饱含先民智慧和心血结晶的艺术珍品,从而了解博大精深、悠久灿烂的中华历史文化,感受创办这座文化殿堂的陈嘉庚先生的博大的胸襟和伟大的教育思想。
四十多年来, 华侨博物院接待了海内外观众160多万人次,在传播历史和科学知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进中外人民的了解和友谊,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现为全国、省、市和全国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⑼ 华侨博物馆的介绍
华侨博物馆被誉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华侨历史博物馆”,位于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南路西侧,屹立在蜂巢山麓,是一幢具有民族特色的楼房,建筑面积三千多平方米,有七千多件展品。该馆由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主持创办,并由侨胞和归侨捐款筹建,1956年动工,1959年5月正式开放。
⑽ 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的馆藏文物
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主要展示泉籍华侨往海外移民及其在海外生存、发展的历史,反映华侨华人群体的主要特点和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该馆作为华侨史专题博物馆,藏品具有鲜明而浓厚的异域文化色彩,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与科学价值,是重现华侨先辈移民、谋生、发展历程的重要实物资料。截止2007年底,共有馆藏品(含展品)4459件,多数为华侨华人、归侨侨眷捐赠的传世文物,仅有少量从相关部门接收的出土文物。其中比较珍贵的主要有反映华侨华人史上各个时期重大事件、重要人物、著名侨领的文物史料,如“何香凝郭沫若叶恭绰合作画”、“陈嘉庚公司印尼泗水分公司提货单”、“梁披云墨宝《番客谣》”、印尼华侨“欢迎苏加诺总统莅锡签名册”、“缅甸同盟会会员吴宗海日记”等。
该馆设有“李成智华侨华人图书资料中心”,专门收集侨史资料和部分泉州地方史料,藏书已达8000多册,收藏有3种以上外文学术期刊,10多种中文学术期刊,数千册珍贵族谱、华侨华人社团刊物,是海内外知名侨史资料中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