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海底生物
『壹』 世界上最大的海底生物
美国科学家最近发现存在了二亿五千万年的全球最古老微生物,打破了目前地球最古老生物的纪录,并为「地球生命可能源自外层空间」之说提供最新理据。
这种名为「2-9-3」的细菌,被天然地密封在一颗盐结晶体里,在美国新墨西哥州沙漠二千呎地底的核废料堆填区发现。美国西切斯特大学的科学家,在消毒环境下把细菌从盐结晶中取出,然后利用一种由安基酸提炼的助催化剂,使进入了假死状态的细菌苏醒过来。
研究人员首先消毒该盐结晶体的表面,将附在上面的现代细菌杀死,然后才在消毒的环境下,小心地将结晶体内的细菌取出。研究员解释,此举是要确保结晶体内的细菌,并不是在实验分析过程中意外地潜进去的。
研究员声称,由于该结晶体没有受损过的迹象,再加上它又是来自一个早在二亿五千万年前便形成盐结晶体,故他们认为,被密封在内里的细菌,其岁数和盐结晶体的相同,即约有二亿五千万年历史。他们称,根据他们的严格消毒处理程序,该结晶体内的细菌是意外「污染」钻进去的机会,只有十亿分之一。在此之前,地球最古老的微生物,在保存于琥珀里的蜜蜂上发现,估计约有二千五百万至四千万年历史。
『贰』 海底生物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在美国加州蒙特雷外海,有一座藏在海底的峡谷,最深处超过3000米。那里阳光永远无法到达,那里游弋的海洋生物全部奇形怪状,那里就是怪物海沟!为了了解深海生态,海洋生物学家靠遥控潜航器深入这片幽暗的水世界,发现了仿若来自外太空的生物:它们会伪装、会发光,还会给自己“盖房子”。
“西方飞行者号”科考船搭载着“怪物海沟水族研究委员会”的全体成员前往怪物海沟所在的海域,
随船携带的是遥控潜航器“鲨鱼号”。“鲨鱼号”可以随时放下母舰,它上面携带有特殊浮标,还有高科技、敏锐的摄像头,能悄无声息地“游”在所有海洋生物身边,捕捉它们在水里最真实生动的一面。所有画面将通过光纤传递到“西方飞行者号”上的监控屏幕。于是,一群科学家成天待在黑暗的控制室里,盯着屏幕看“鲨鱼号”传送回来的影像。那是一场迷人的展示,让科学家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生命形式。怪物海沟和地球上其他地方的海域是如此不同,在那里,终年没有阳光、氧气非常稀薄、水压巨大、没有任何海洋植物,生存条件相当恶劣,生物对此做出各种适应,最终的结果是,这里的海洋生物几乎全部是捕食高手,而它们,从形状到习性,其奇特性远远超 出了所有科学家的想像。
深海怪物——“獠牙”
如果虾会做梦,那么这种名叫“獠牙”的鱼绝对是它们的噩梦。这种鱼有巨大的眼睛,可以让它们在300米深的海水下看清周围一切动静。半透明的身子和巨大的下颌及牙齿也是典型的对深海环境的适应。“獠牙”鱼主要的食物是虾,偶尔也吃比自己小的鱼,它们的实际长度一般是10厘米到12厘米。
深海怪物——“荩”
荩在怪物海沟里发现的水蜗牛。总体来说,它和陆地上的蜗牛似乎没有太大区别。不过因为见不到阳光的缘故,它的身体已经完全透明。因为生活在深海中,要应付强大的洋流,水蜗牛要保证有足够浮力,因此那沉重的蜗牛壳已经完全退化了。另外,为了适应游水,它的脚进化成了肌肉发达的鳍,那其实是连成一片的小触须。水蜗牛和陆地蜗牛最大的区别在于眼睛,因为没有阳光,水蜗牛的眼睛特别发达,和体形相比,那两只“巨大”的眼睛突出在身体外,捕捉一切细微光线,观察所有经过的猎食对象。
深海怪物——“嘴鹤鳗鱼”
怪物海沟里发现的鳗鱼也是千奇百怪。虽然和我们平时看到的鳗鱼是一类,但是怪物海沟里的鳗鱼已经发生严重“变异”。为了适应深海的捕食要求,“大嘴鳗鱼”(上)的嘴越来越大,巨大的下颌保证它可以一口吞下和自己体积一样大的鱼,然后再慢慢消化。可以说,它们成了深海世界里的蟒蛇。而“嘴鹤鳗鱼”(下)则像仙鹤一样有长脖子和长嘴。在嘴里面,有密集的细小的牙齿,它们的主要捕食对象是小虾,长脖子和长嘴保证了捕食的灵活和准确。
怪物海沟就像海底的“热带雨林”。在这里,各种形式的海洋生物都能找到自己的生活空间和生活方式。有鱼类、贝壳类、软体动物、蠕虫、珊瑚,还有无数种类的细菌从海沟最底部的海水里渗透出来。
虽然生存条件非常恶劣,但是实际的情况可能和很多人设想的不同,深海恰恰是我们居住的星球上,生物最集中、种类最繁杂的地方,而这里也是人类了解最少的地方。在水面下200米到700米,是海洋生物最集中的地方。由罗宾逊教授带领的“怪物海沟水族研究委员会”已经用了4年时间在怪物海沟进行科学考察,但是直到今天,他们仍旧能经常目睹从未见过的生物潇洒游过。每次来到怪物海沟,他们都感觉自己像19世纪的新大陆探险者——肯定能有新发现。
当然,
“怪物海沟水族研究委员会”的科学家们不是来这里猎奇的,他们的根本目的是了解这片深海海域的生态系统,同时试图分析这里生物的发展历史,也就是它们的进化和变异过程。偶尔,附近渔民也能看到这些奇特的海洋生物,但那都是被他们的拖网捕到海面上的,虽然觉得奇特异常,但是渔民不懂它们的研究价值,有的人甚至将其高价出售。以前有个渔民曾经打捞到一只全身透明的鱿鱼,它就生活在怪物海沟,因为见不到阳光,身体全部白化,最后变成了透明的。它的触须有好几米长,也是完全透明,最薄的地方比蜻蜓的翅膀还纤细。整条鱿鱼精美得像个艺术品,可渔民最后将它以高价出售给当地的一个富豪。那富人将这透明鱿鱼做成了标本。但是标本永远不可能告诉我们,这条鱿鱼在水里有多优雅,它是怎样运动、怎样捕食、怎样交配、同时怎样繁殖的?实际上,类似的透明鱿鱼在怪物海沟也是相当罕见的。罗宾逊教授回忆说,在他考察怪物海沟4年的时间里,只见过8次,像那条那么大的就更少了。
人类早在1872年就展开了对深海的研究。当时大英帝国派出了“HMS挑战者号”,进行了第一次研究全球海洋的航行,航行时间超过3年,在360个观测站测量水深、水压、气象、海流的运动方向和流速,收集不同深度的海水和生物标本,采集海床上的岩石标本。航程结束后,科学家出版了50集的研究报告。在出发时,几乎所有科学家一致认为,深海就是海洋中的“沙漠”,不会有太多生物存在,甚至可能没有生物。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随着他们的拖网一次次放下并拉上,最后,在那次航程中,科学家们共发现超过4000种新的海洋生物。有形状怪异的海星、各种难以描述其准确形状的蠕虫、螃蟹和鱼类。也正是在那次航行中,科学家们首次看到能发出荧光的海洋生物。该次航行首次证实了在深海也有生物存在,并且探测到了当时最深的海底,超过了8000米。为了纪念“HMS挑战者号”的成就,目前已经测得的地球上最深的海沟———11034米深的马里亚纳海沟就被命名为“挑战者深渊”。被“HMS挑战者号”的成绩所振奋,从那以后,人们开始不断向深海探索,搜索异域奇珍。
现在的探测手段比1872年时不知道要先进多少。像“鲨鱼号”这样的遥控潜航器无疑是尖端科技的集中代表。它的大小和一辆SUV差不多,每天被放下水两次。它不仅可以拍照、拍摄录像,它还具备相当“原始”的打捞功能——罗宾逊教授的很多珍贵标本就是“鲨鱼号”的贡献。“鲨鱼号”上装备了巨大的水底探照灯,灯光100%模拟太阳光,这样可以保证科学家们在屏幕上看到的生物和他们在自然光下看到的完全一样。另外,它还是可以载人的,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将人运载到海床上。
『叁』 海底两万里中最奇幻的海底景象及海底生物和经历的描写(各150~200字)
下面两段出自第十七章海底森林"我观察到,所有这里的植物界产品,跟土壤只是表面上连接起来。它们没有根,支持它们的不管是固体、是沙、是贝、是甲壳或石子,都没有什么影响,它们所要求的只是一个支点,而不是借以生长购力量。这些植物只是自己发展起来,它们生存的唯一资源就是那维持它们和滋养它们的海水。它们大部分不长叶子,只长出奇形怪状的小片,表面的色彩很有限,只有玫瑰红、洋红、青绿、青黄、灰褐、古铜等颜:色。我在这里又看到的,不是像在诺第留斯号船上风干的标本,而是恬生生的、似乎迎凤招展地作扇子般展开的孔雀彩贝,大红的陶瓷贝,伸长像可食的嫩笋一样的片形贝。细长柔软,一直长到十五米高的古铜藻,茎在顶上长大的一束一柬瓶形水草,以及其他许多的海产植物,通通没有花。一位很风趣的生物学家曾说过:“动物类开花,植物类不开花,大海真是奇异例外的环境,古怪新奇的自然!”在这些像温带树木一般高大的各种不同的灌木中间,在它们的湿润的荫影下面,遍生着带有生动花朵的真正丛林,植虫动物的篱笆行列,上面像花一般开放出弯曲条纹的脑纹状珊瑚,触须透明的黑黄石竹珊瑚,草地上一堆一堆的石花珊瑚——为了使这个幻觉完整无缺一又有蝇鱼,它们像成群的蜂雀,从这枝飞到那枝,至于两腮耸起、鳞甲尖利的麦虫鱼,飞鱼,单鳍鱼,那简直就像一群鹌鹑,在我们脚下跳来跳去。"
『肆』 海洋最深处会有什么生物
首先可以100%肯定的是有很多微生物,因为微生物才能再那么极端的环境下生存,但也不能否定存在大王乌贼那样子很庞大的海洋生物,或许它们有我们人类无法得知的方式,在如此极端艰难的深海中,以庞大的身躯存活,或许它们也早已经有比我们人类更高的智慧来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只是因为环境问题,无法来到浅海区展现他们的强大而已。具体如下:
1、简介
海洋(SEA)是地球上最广阔的水体的总称,海洋的中心部分称作洋,边缘部分称作海,彼此沟通组成统一的水体。地球表面被各大陆地分隔为彼此相通的广大水域称为海洋,其总面积约为3.6亿平方公里,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平均水深约3795米。海洋中含有十三亿五千多万立方千米的水,约占地球上总水量的97%,而可用于人类饮用只占2%。地球四个主要的大洋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大部分以陆地和海底地形线为界。目前为止,人类已探索的海底只有5%,还有95%大海的海底是未知的。
2、海水温度
因海洋风光为地球海洋面积(约为3.6亿平方公里)远远大于陆地面积,故有人将地球称为一个"大水球"。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分别占地球海洋总面积的46%、24%和20%。重要的边缘海多分布于北半球,它们部分为大陆或岛屿包围。最大的是北冰洋及其近海、欧洲的地中海、加勒比海及红海其附近水域、白令海、鄂霍次克海、黄海、东海和日本海。
3、影响气候
海洋是地球上决定气候发展的主要的因素之一。海洋本身就是地球表面最大的储热体。海流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热能传送带。海洋与空气之间的气体交换(其中最主要的有水汽、二氧化碳和甲烷)对气候的变化和发展有特别大的影响。
『伍』 海底生物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原核生物
特点:自养
真核生物
植物:藻类,如海带,紫菜,等。特点:自养,
动物:珊瑚虫,螃蟹,带鱼,海豚。特点:异养
生物
『陆』 《海底两万里》例举三种海底生物
海底两万里是法国科幻小说家凡尔纳著名三部曲的第二部,这部作品集中了凡尔纳科幻小说的诸多特点,引人入胜。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便会不知不觉地跟随作者的神思在世界各地的海域内遨游,感受到自然的神奇和科学的力量。
一,鹦鹉螺
鹦鹉螺是海洋 软体动物,壳薄而轻,呈螺旋形盘卷,壳的表面呈白色或者乳白色,生长纹从壳的脐部辐射而出,平滑细密,多为红褐色。整个螺旋形外壳光滑如圆盘状,形似鹦鹉嘴,故此得名“鹦鹉螺”。
鹦鹉螺已经在地球上经历了数亿年的演变,但外形、习性等变化很小,被称作海洋中的“ 活化石”,在研究生物进化和 古生物学等方面有很高的价值,现代仿生科学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柒』 你还知道哪些有趣的海底生物答案大全简单介绍
彩虹栉水母
这一物种令探险者们在回看录像时仍然惊叹不已。水下的活火山不仅能够创造出大西洋独特的海底风景,还是许多新奇生命的聚居地。根据研究者们的说法,这种类似于海虹的、不断飘动的生物散发出的并不是真正的光,而是一种类似于纤毛的东西。
当它们随着海浪摆动的时候,这些纤毛不断地反射光线,从而在黑暗的海底产生了彩虹般的颜色。
捕蝇草银莲花
在一株已经死亡的珊瑚上方生长着一支美丽却可怕的捕蝇草银莲花,当探头接近它的时候就会快速地把美丽的"花朵"合上。
这种古老的生物拥有长满刺的触手,上面还长着叉子一样的结构。一旦捕获猎物,就会将其毒液注入猎物体内并送往自己的嘴边。
"宇宙"水母
这种及其美丽的水母属于腔肠动物科,它具有与众不同的肠体,其中生长着生殖腺,有时候还出长出两套触手。
这种水母发现于水下3000m左右,环境十分寒冷。
脑袋"与众不同"的不明生物
我们无法确定其种属,不过根据NOAA的说法,这种独居的"隐士"被发现于水下3770m左右。
看看这条鱼
我们对这条鱼如此好奇不仅仅是由于它利用两条小前腿走路,而且还不时地从其鼻子两边伸出角一样的结构。它嘴巴前面的触手出现了分叉,鱼鳍长得像大型紫色蝴蝶的翅膀。
"对于鲂鮄,尤其是装甲鲂鮄来说,鱼鳍的前几节与其余部分连接较弱,因此它们可以用来当做前肢在海底行走"。
继续走吧,小兄弟,不过别走太快了,不然容易捅着心脏。
2. 令人吃惊的动物:战争中的海豚军
现代机械引进之前,动物在战争中往往发挥决定性作用。例如,蒙古人对马娴熟的驾驭能力帮助成吉思汗带领部下建立了有史以来最大的陆地帝国。
在Beasts of War:The Militarisation of Animals一书中,作者Jared Eglan刻画了在战争中利用一群野生动物打仗的惊人场景。在这些动物中,尤其令人吃惊的是海豚的使用。
20世纪60年年代,美国海军第一次研究海豚。起初,研究仅局限于流体动力学方面,并希望将研究结果应用于提高鱼雷性能。然而到了1967年,美国海军的哺乳动物项目演变成一个大课题。
项目开始训练海豚进行猎雷和保护部队。在猎雷项目中,他们训练海豚定位水下地雷位置,并在位置处释放浮漂,使海军得以安全清除武器。在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类似的海豚行动在乌姆卡斯尔港清除了超过100个地雷。
此外,他们还培训海豚守卫港口,侦查敌方潜水员。当一名潜水员靠近时,海豚将一个浮漂装置粘到那人的背上,这个浮漂装置会把他拖到水面。
这些动物每天释放到公海中,自从项目开始以来,仅有几只动物没有回来。不仅美军用军事海豚,俄罗斯也有自己的军事化海豚部门,由2014年吞并克里米亚时获得。这个海豚部门最初是苏联创立的。而在三月初,俄罗斯宣布另外购买3只雄海豚和2只雌性海豚。
在俄罗斯2014年3月掌握此军事部门后,相关官员称,海豚将被训练用于在公海巡逻,攻击或接触重要标志物,如海底的地雷、或者能逃过敌人安全监控的水肺潜水员--"蛙人"。
『捌』 海底的生物是怎样生存的
海里虽然有无数大鱼、小鱼和其他生物,但它们从来不会为粮食发愁,因为海里有无数可供小鱼吃的浮游动物,而且,供浮游动物吃的浮游植物,其繁殖率大得惊人,30天内就有1亿后代被繁殖出来。不过,却一定要有阳光来进行光合作用,才能使浮游动物获得粮食。所以,一般来说,海洋里的生命是要依赖阳光的。
浮游动物随昼夜日光的变化在海中沉浮,这种在海中上下移动的幅度,大约为150米,因此海洋生物多数生长在这样深度的海中。
然而在1977年2月间,当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在太平洋东边,厄瓜多尔以西,赤道附近的加拉巴哥地壳裂缝一带,第一次调查和研究深海的温水出口处时,却无意中在2500米深的海底发现了5个“沃洲”,每一处各有很多不同种类的生物,如蛤、蟹、管形虫等。
25位科学家,对这项新发现都深感惊奇。在那样深的海里,既然没有食物,就不会有生物存在,但那些动物从何而来,它们何以生存呢?
他们打开由小型研究潜艇“阿尔文”号带上来的深海水样时,那充满臭蛋气味的硫化氢终于使他们的理论获得了有力的支持。
他们认为,海水经地壳裂缝,在高度的压力和热度下,水里所含的硫酸盐便变成硫化氢。而这种含有臭味的化合物,就隐藏着深海里有生物存在的奥秘。某种细菌借硫化氢而产生代谢变化,得以繁殖;而较大的生物,甚至蛤则从细菌获得所需的营养。这么一来,在漆黑的深海底下,一种阳光以外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维持了一系列的生命。这种程序叫“化学合成”。在深海里发现这种作用,这还是第一次。
2400米深的海底,水的压力大约达到每平方厘米0.3吨。在那里,水温本应接近冰点,但温水出口处附近的水温则约为12℃~17℃。在加拉巴哥裂缝约几英里的范围内,在生物生存的区域,由西边起,第1区有很多比餐碟还大的蛤(35厘米左右)。第2区有很多已死的牡须,可能因那一区内的温水已停止流出,没有支持生命的硫化氢,于是海底便有一堆像古代野火会后遗下的残物。第3区有些外表像蒲公英的生物,可能是一种最新发现的原生动物,它们有放射状的细丝附在岩石上。第四区虽然定名为蚝场,实际上却布满了我们俗称淡菜的贻贝。第五区定名伊甸乐园,巨型管形虫是那里最主要存在的生物。而每一个这种海底的“沃州”都有蟹的踪迹。大体而言,差不多每一区都有不同的生物聚集,有些生物学家认为,当海底温水开始涌出时,刚巧有动物幼体漂流到那附近,它们便留下来,就好像其他生物一旦发现了适合的环境,便定居下来一样。
“沃州”以外的深海,真像沙漠一般荒芜,只是偶尔有几只红色的八角珊瑚、脆弱的海星或海葵点缀在海底玄武岩石上。
全世界海洋中共有长达6.4万公里的地壳裂缝,到底有多少海底温水出口处呢?其中又有多少有生物存在呢?它们会使我们对深海里的生命有新的认识吗?这些都是一些未知的谜,只有靠科学家以后的研究来揭开这个谜底。
『玖』 海底世界资料有什么生物
海底世界(Underwater World)是亚洲最大的海洋生物馆,有将近四千多种的海底生物,普通品种和珍稀品种都有。最占数量优势的就是热带鱼,种类多,而且颜色、形态各异,看得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海洋馆里最受游人欢迎的就是让游客可以更近距离观赏水中动物的隧道,有一百多米长,而且是电动人行道。游人可以随着电动人行道的缓缓前行,透过玻璃罩看各个角度的海底生物游动情景,仿佛和鱼儿在同一个水域里,真是非常神奇。还有一处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危险鱼类走廊,很多对人或者动物造成生命威胁的鱼类在这里集中展出,像电鳗、水虎鱼等。这里,多了一些紧张的气氛,但是也撩拨起人们寻找刺激的兴趣!
另外,海洋馆里最可爱的去处算是海豚馆了,无论是恋人还是一家人,都喜欢到海豚馆里看可爱的小海豚们表演的节目。
海底世界(Underwater World)在透明的海底隧道里,可以清楚观察到250种、2500只,是亚洲最大的海洋生物馆,储水量为310万公升。海底世界共耗资2700万新元建成,于1991年开放。
隧道长100米,游人站在电动行人道上环游一周,透过隧道的玻璃纤维罩可尽情观赏多种海鱼在“天空”中飞翔,珊瑚树和海草在水波里荡漾,巨大的海龟在游动以及每天两次的由潜水员喂鲨鱼的情形
『拾』 海底好看名字好听的生物
海中鸳鸯 蝴蝶鱼
当人们见到陆地上飞舞的蝴蝶时会赞声不绝,而蝴蝶鱼的美名,就是因为这种鱼犹如美丽的蝴蝶。人们若要在珊瑚礁鱼类中选美的话,那么最富绮丽色彩和引人遐思的当首推蝴蝶鱼了。 蝴蝶鱼谷称热带鱼,是近海暖水性小型珊瑚礁鱼类,最大的可超过30厘米,如细纹蝴蝶鱼。蝴蝶鱼身体侧扁适宜在珊瑚丛中来回穿梭,它们能迅速而敏捷地消逝在珊瑚枝或岩石缝隙里。蝴蝶鱼吻长口小,适宜伸进珊瑚洞穴去捕捉无脊椎动物。 蝴蝶鱼生活在五光十色的珊瑚礁礁盘中,具有一系列适应环境的本领其艳丽的体色可随周围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蝴蝶鱼的体表有大量色素细胞在神经系统的控制下,可以展开或收缩,从而使体表呈现不同的色彩。通常一尾蝴蝶鱼改变一次体色要几分钟,而有的仅需几秒钟。 许多蝶蝴鱼有极巧妙的伪装,它们常把自己真正的眼睛藏在穿过头部的黑色条纹之中,而在尾柄处或背鳍后留有一个非常醒目的“伪眼”,常使捕食者误认为是其头部而受到迷惑。当敌害向其“伪眼”袭击时,蝴蝶鱼剑鳍疾摆,逃之夭夭。 蝴蝶鱼对爱情忠贞专一,大部分都成双入对,好似陆生鸳鸯,它们成双成对在珊瑚礁中游弋、戏耍,总是形影不离。当一尾进行摄食时,另一尾就在其周围警戒。蝴蝶鱼由于体色艳丽,深受我国观赏鱼爱好的青睐。它们在沿海各地的水族馆中被大量饲养。
珊瑚鱼的色彩与求生的伪装
美丽的珊瑚礁吸引着众多的海洋动物竞相在这里落户。据科学们估计,一个珊瑚礁可以养育四百种鱼类。在弱肉强食的复杂海洋环境中,珊瑚鱼的变色与伪装,目的是为了使自己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相似,达到与周围物体乱真的地步,在亿万种生物的顽强竞争中,赢得了自己生存的一席之地。 刺盖鱼俗称神仙鱼,是珊硼鱼中最华丽的鱼。因为它们生活在比蝴蝶鱼更琛而且较暗的环境中,故需展现出更加鲜明的色彩。它们中的许多鱼,在幼鱼的变态发育过程中,幼鱼与成鱼形态和色彩截然不同,同一种鱼往往容易被误认为是两种鱼。 甲尻鱼的身体呈土黄色,体侧有八条具有黑色边缘的蓝紫色横带,好似陆生之斑马,俗称斑马鱼。另一种神仙鱼,身上的花纹好似小虫蛀成,黑色粗纹把眼睛巧妙伪装起来,若不仔细看,很难发现它是一条鱼。 石斑鱼不喜欢远游,它们喜欢栖息在珊瑚礁的岩洞或珊瑚枝头下面。它们是化妆高手,可以有八种体色变化,往往顷刻之间便可判若两鱼。它们具有与环境相配合的斑点和彩带,在洞隙中静观动静,遇有可食之物,便迅游而出捕促之。
……
晶莹剔透的腔肠动物
腔肠动物在分类学上属于低等的后生动物。刺细胞是腔肠动物所特有的,它遍布于体表,触手上特别多,因此腔肠动物又被称为刺胞动物。目前,在中国海记录到各种海洋腔肠动物,共计是1010种。它们分别属于腔肠动物门的三个纲。第一个纲是水螅水母纲,典型代表动物是水母和薮枝螅,中国海已记录456 种。第二个纲是钵水母纲,典型代表动物是海蜇,中国海已记录39种。第三个纲是珊瑚虫纲,典型代表动物是珊瑚和海葵,中国海已记录515种。
轻盈飘逸的水母
在那蔚蓝色的海洋里,栖息着许多美丽透明的水母,它们一个个像降落伞似地漂浮在大海里,婀娜多姿的容貌使人赞叹不绝。天蓝色的帆水母背部竖着一个透明的“帆”借着海风和海浪,像一只小船在海中颠簸。海月水母具有伞样的钟状体,浮在海面如同皓月坠入海中,十分美丽。形如僧帽的僧帽水母,其触手甚长,上面布满了无数小刺胞,刺胞的毒液与眼镜蛇的毒液相似。 还有那剧毒的立方水母,又称“海黄蜂”。在海洋里,见到这些水母可千万别动手触摸,否则会被其带毒的刺胞蜇伤,甚至丧命。
美丽的“海菊花”
陆地上的菊花,秋季开放,而在烟波浩渺的海洋中,却有一年四季盛开不败的“海菊花”,它就是海葵。 海葵形态繁多,有上千种,一般呈圆筒状,体色艳丽,基部附着在岩石、贝壳、砂砾或海底。海葵上端是圆形的盘,周围有几条到上千条菊瓣似的触手,它们在水中随波摇曳,一张一合,如花似锦。 生活在礁盘的大海葵,蚁有天蓝色、黄色的触手,组成鲜艳的“花丛”,游鱼和小虾争相嬉戏于“花丛”之中,一旦被其触手中的刺细胞刺中,便被麻痹,最后被触手卷入口中,成为其美餐。独有那色彩鲜艳的小丑鱼才可与其共栖,互利互惠。有些生物学家认为,海葵的寿命长达300年,所以这“海菊花”可长开300年而不谢,这是陆生菊花无法相比的。
多姿多彩的珊瑚
珊瑚虫生活在温暖的海洋里,拥挤固着在岩礁上。 新生的珊瑚就在死去的珊瑚骨骼上生长,有的生成树枝状,枝条纤美柔韧。珊瑚的形状美丽多姿:有像鹿角的鹿角珊瑚;有似喇叭的筒状珊瑚;有像蘑菇的石芝珊瑚等等,真是五花八门。那颜色有橙黄、粉红、浅绿、紫的、蓝的、白的……五颜六色。从珊瑚的触手数目来分,可分为两大类——八放珊瑚和六放珊瑚。珊瑚的触手很小,都长在口旁边,那“肚子”(内腔)里被分隔成若干小房间(消化腔),海水流过,把食物带进消化腔吸收。活的珊瑚虫有吸收钙质制造骨骼的本领。 活的珊瑚虫死去了,新的又不断生长,日积月累,死珊瑚虫的石灰质骨骼便形成了珊瑚礁、珊瑚岛。
编辑本段绚丽多彩的海洋植物
在辽阔而富饶的海洋里,除了生活着形形色色的动物之外,还有种类繁多、千姿百态的海洋植物。海藻是海洋植物的主体,是人类的一大自然财富,目前可用作食品的海洋藻类有100多种。科学家们根据海藻的生活习性,把海藻分为浮游藻和底栖藻两大类型。
浮游藻
浮游藻 的藻体仅由一个细胞所组成,所以也称为海洋单细胞藻。这类生物是一群具有叶绿素,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并生产有机物的自养型生物。它们是海洋中最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又是养殖鱼、虾、贝的饵料。目前已在中国海记录到浮游藻1817种。 浮游藻的运动能力非常弱,只能随波逐流地漂浮或悬浮在水中作极微弱的浮动。它们有适应漂浮生活的各种各样的体形,使浮力增加。例如:有的浮游藻细胞周围生出一圈刺毛;有的长有长长的刺或突起物,这些附属物增加了与水的接触面,可以产生很大的稳定性,使其能漂浮在有光的表层水中;有的结成群体来扩大表面积便于漂浮,而且它们本身个体很小,也是对漂浮生活的一种很好的适应形式。 浮游藻身体直径一般只有千分之几毫米,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见它们的模样,但其形状各有特色,几乎是一种一个样子。它们多数是单细胞的,也有许多是由单细胞结合起来的群体,有纺锤形、扇形、星形的,有椭圆形、卵形、圆柱形的,还有树枝状的。
底栖藻
科学家们将栖息在海底的藻类称为底栖藻。它们在退潮时能适应暂时的干旱和冬季暂时的“冰冻”等环境,只要海水一涨潮,它们便又开始正常的生长发育。底栖藻大部分是肉眼能看见的多细胞海藻。小的种类成体只有几厘米长,如丝藻;最长的可达200米~300米,如巨藻。底栖藻的形态奇形怪状:有的像带子,如海带;有的像绳子,如绳藻;有的是片状,如石莼、紫菜;有的像树枝状,如马尾藻。 底栖藻的藻体有的只有一层很薄的细胞,如礁膜;有的有两层细胞,如石莼;有的中空呈管状,如浒苔;还有的藻体可分为外皮层、皮层和髓部,如海带、马尾藻。 底栖藻的颜色鲜艳美丽,有绿色、褐色和红色。科学家们根据它们的颜色,把海藻分为三大类:绿藻类、褐藻类和红藻类。
绿藻
绿藻的藻体呈草绿色。绿藻约有6000种,其中90%产于淡水,只有10%生活在潮间带或潮下带的岩石上。绿藻有单细胞的,有群体的;有丝状的,还有片状的。最常见的海洋单细胞绿藻是扁藻,它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海洋中小型动物的良好饵料。最常见的多细胞绿藻有石莼、礁膜(我国沿海渔民称之为海菠菜或海白菜),它们是人们喜爱的海洋经济蔬菜;还有浒苔,它可用来制作浒苔糕,味道十分鲜美。此外,还有羽藻、蕨菜、刺海松、伞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