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历史
Ⅰ 普陀山的由来和历史
普陀山,原名梅岑山,得名于西汉末年梅福在此地修道。在春秋战国时期,普陀山及其周边岛屿被称为“甬东”。山东南相邻的洛伽山,悬峙海中,因此,普陀山又常被称为普陀洛伽山。明朝时期,普陀山的宝陀观音寺遭到毁灭,后又被赐名为“护国永寿普陀禅寺”,山以寺名,此为普陀山名称之始。
普陀山拥有众多可以游玩的景点,其中较为著名的包括:
紫竹林景区
游客可以前往普陀山观赏紫竹林,这是一个充满历史典故的景点。紫竹林位于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山东南部的梅檀岭下。山中的岩石呈现出紫红色,剖视可见柏树叶、竹叶状花纹,因而得名紫竹石。五代后梁贞明二年,日僧慧锷从五台山请得观音像,归国途中在此遇风受阻,于是建立了“不肯去观音院”于紫竹林中。观音院前有潮音洞。紫竹林旁有光明池,南有观音眺,对岸可见洛迦山岛。
法雨禅寺
游客可以去参观具有特色的法雨寺,寺内的九龙殿被誉为普陀山的三宝之一。法雨寺是普陀山第二大寺,又称后寺,位于千步沙北端的光熙峰下。寺内九龙殿(又称圆通殿)殿顶的九龙藻井及部分琉璃瓦是从南京明代宫殿拆迁而来,被誉为普陀山三宝之一,全国独有;法雨寺天王殿对面照墙的九龙壁,由青石精雕细凿拼接而成却不漏缝隙,实属难得。
百步沙
游客前往普陀山时,不要错过百步沙,这里是观赏海上卧佛的最佳地点。
百步沙位于普济寺,是冲浪、观日出的最佳地点,也是观赏海上卧佛洛珈山最好的地方。沙滩中间有一小坡延伸至海中,坡冈上建有一小巧玲珑的亭子,名为师石亭,是供游人观日出、聆潮音、沐海风的绝佳之地。夏天,是消暑的好地方,夜晚,海风轻拂,空气清新,更是游客纳凉散步的绝佳去处。
Ⅱ 普陀山的历史简单介绍
普陀山历史悠久,宗教文化深厚,其历史简单介绍如下:
早期修炼圣地:早在二千年前,普陀山即为道人修炼之宝地,如秦安期生、汉梅子真、晋葛稚川等都曾来此炼丹、修道,至今山上仍留有“炼丹洞”、“仙人井”等遗迹。
名称更迭:
- 春秋至西汉:春秋越王勾践时,普陀山与舟山等岛统称甬东;传西汉成帝时,因南昌尉梅福来山隐居、采药炼丹,自此称梅岑山。
- 宋代:宋时称宝陀山,这一名称源于梁贞明二年建的观音宝陀寺。
- 元代:元称补陀洛迦山,宋至明代也有以梵语“补怛洛迦”意译称白华山。
- 明代:明万历三十三年,钦赐宝陀观音寺为“护国永寿普陀禅寺”,山以寺名,此为普陀山名之始。
别称:因其东南海中有洛迦山,普陀山又有普陀洛迦之称谓。昔时历代帝王多建都北方,其南之东海称作为南海,故元、明时期也称南海普陀。